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生物教学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生物教学心得范文1
新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开拓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理解知识和事物;学会做事,影响所处的环境;学会生存,创造能力得以发挥。以下结合自己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经验,发表一些粗浅看法。
一、在实际教学中,用轻松、幽默的言语技巧营造氛围
教学方式的改进,包括教学幽默的有效运用,这样可避免学生因为反感老师而产生憎恶情绪,反之,可在笑声中引发学生的思索。案例:当学生们状态欠佳时,我在台上激情地说:“孩子们,你们现在就像注射了过量的胰岛素,好像缺少了点甲状腺激素,懒洋洋的,那么,同学们是注射了过量的胰岛素还是被切除了甲状腺呢?”课堂下面一阵哄笑,沉闷的气氛一下子不见了。有时候,课堂过于活跃,台下面一片嘈杂。这时,我对他们说:“同学们是不是酶加多了,再不降温,这么激烈的反应就控制不了了,我可要泼你们的水稀释了”。同学们都乐了,态度立即就转好了。
二、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优良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自主寻求知识,发明创造。其次让学生拥有自学意识,在自学过程中知道生物这门学科的严密性、准确性和严谨性。如此可帮助老师摆脱理论讲解的束缚,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品质,拥有创新意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如知识竞赛,参观交流等,构建起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重视课堂教学,发挥其主阵地作用
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教师应尽量避免与学生之间形成屏障,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的思维敏捷、心情舒畅,确保所有的创新因素都处在一种最佳的状态,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学生思维与结论不相同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保持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避免自己和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热烈鼓励学生与其争论,欢迎学生大胆提出质疑,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构建一个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平台。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相反的见解,老师不应该是简单的否定,而应该激发其独自学习的决心和创新意识,让其思维保持一种活跃的状态。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引导学生进行科普读物的阅读,锻炼小论文的撰写,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其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收集媒体上的最新报道的生物发展进化动态,引导学生在家多上网在线学习,收看科技类电视节目,拓宽其视野,让学生更多更广地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状态以及相关生物知识,不定期开展“生物知识实用竞赛”,以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和写作能力。
2.适当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感官刺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常规实验方式是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而显微镜只能通过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来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观察到的只是某一个静止状态,而并非完整的分裂过程。有丝分裂这个动态过程,用显微镜观察人眼很难捕捉。要解决这个难题,只需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编辑的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录像片,采用特技和慢动作,甚至可以一帧一帧地播放给学生看。对细胞内染色质标注不同的颜色,可以让学生先后观察到植物细胞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的不同状态,直观形象,栩栩如生。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提高了兴趣,加深了印象,很快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在整个视频的演示中,用投影来表述生物现象,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讲解,学生也看得更清晰。
五、倡导趣味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密切联系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同时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人文资源,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愿望。教师要以自身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积极倡导趣味教学。趣味教学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案例一:在课堂中实行竞赛机制,制定课堂抢答环节。将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中,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起到很强的催化作用。实践中我尝试了“课堂抢答积分制”,以学生的自然分组为单位,课堂复习或提问以每组轮流抢答的形式开展,答对的为该组得分,这样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二:鼓励学生收集并整合与生物知识有关的趣味资料。在免疫学中,有关艾滋病的内容,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我提前布置任务,要求每个配合小组查询搜集一些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几天后他们搜集了很多图片,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老师,分别介绍他们的成果,学生能够做到条理清晰地讲解,一方面说明其对知识点掌握透彻,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其自信心。
在全面实施生物课程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构建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堂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实践及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D].
高一生物教学心得范文2
一、设置冲突,引导学生构建概念体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平时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在某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突破中,可以采用设置与学生已有认知不符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完善原有的概念体系。例如在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这些概念的教学中,就可以先引出染色体组的定义,然后引出很多生物含有2个染色体组,所以称为二倍体。这时就可以趁热打铁,引出单倍体这一概念了,从而让学生分析:单倍体生物的染色体组数是否一定是单的?通过设置这样的与原有认知严重不符的冲突,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二倍体与单倍体的区别还在于是否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二、问题探究,引导概念生成
在教学中,如果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相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把学习生物等同于背概念、记概念,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次锻炼思维的机会。《课程标准》指倡导探究性学习。而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获得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如在人教版《遗传和进化》中,“基因”这一概念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是否等同于DNA,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拿出证据:所有基因的碱基对的数量远远小于所有DNA碱基对的数量。因此学生就明白:基因只是DNA的片段。接着教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DNA的片段都可以被称作基因?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实例,学生回答:把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到小鼠体内,发现小鼠能发光,证明海蜇的发光基因不仅传给了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的特定性状的作用,即具有特定的“效应”。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彻底领悟到了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
三、比较分析,领悟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阶段,很多生物学概念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可以把这些概念归结在一起分析比较,这样可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一章“走近细胞”中的一组概念: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还有在《遗传和进化》模块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这一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些概念很难掌握,容易混淆。因此可以把这些概念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四、运用变式,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变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核心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形成应用概念的能力。如在理解种群这一概念时,就可以运用多种变式。首先出示相关例子:生活在同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是一个种群吗?生活在同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的鲤鱼和所有的鲫鱼是同一个种群吗?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池塘里的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吗?生活在同一个池塘的今年的所有的鲤鱼和去年的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吗?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出符合一个种群的条件,是生活在同一个时空范围内、同一个地点的同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最后出示这样一个变式问题:那么生活在同一个奶牛场的所有的奶牛是不是一个种群呢?一下子学生就不知所措了,也引起了极大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就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一个种群的本质特征是同一个种群的个体间可以进行互相繁殖,即可以进行基因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种群这个概念。
高一生物教学心得范文3
1.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
不少教师课堂中常出现一些低效现象,如平铺直叙多,创设情节少;预设问题多,学生思维少;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低效互动多,学生活动少;关心进度多,关心学生少;重复练习多,分层练习少。以上各种课堂低效现象,维持了旧课程下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则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2.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的教学应关注课前预设策略、课堂教学策略等策略。
2.1课堂预设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师在教案撰写过程中,不应使用不明确、不具体、不可行性的语言。新课程标准要求使用的行为动词如:举例、解释、比较等。此类动词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测量的、可评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中,教师应要明确目标中行为动词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2)提高备课工作的有效性。一是要备教材。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对教材中的插图、小资料、科学前沿等都应精心研读。如教材中有氧呼吸的过程的编排是: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过程有氧呼吸图解,但真正在讲课时,内容可以重新编排:有氧呼吸图解各阶段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归纳总反应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要备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些都是我们开展生物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如学生对有氧呼吸已经知道了:发生的场所、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能量等,课上要将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组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所以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师生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效的高中教学还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增强,他们具有较强烈的自主需要和较强的自律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中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提供一些学习资料,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方法:教学以学为中心,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突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指导学生学知识,变教会学生知识为学生学会知识。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思维习惯和终生学习意识。
①自主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参与,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②合作学习把不同基础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形成合作小组,使学生之间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获得新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提高协作的能力,因而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策略。
③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能力,重视知识的综合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上面介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在使用时应整合运用,可遵循以下原则: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实现有效的教学。例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学习。说到酵母菌,学生们都不陌生,教师针对用酵母菌发面及做酒酿实例: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做酒酿隔绝空气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酒精,提出一些问题:探究实验如何控制有氧和无氧的环境、如何鉴定不同环境下的产物等。采用学生独立看书、多媒体课件等自主学习方式,然后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形成共识,完成探究性实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反思,点拨精讲。
(3)教师言语:许多教师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学生所提问题大多数能在教材中找到标准答案。教师很难真正在课堂上做到少讲、精讲,学生讲解有困难或错误时,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打断他,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课上要解决学生易错、常错的知识,将所学知识解决应用型问题:如学生运动时冒汗,学习了有氧呼吸后很多学生认为是有氧呼吸产生的水排出体表;如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创可贴,很多学生认为是给伤口细胞提供氧气进行有氧呼吸。教师把生活中的问题放置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一生物教学心得范文4
1培养与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在教育
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各国在经济、军事、教育、科技上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状态,为从根本上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创新性人才所具备的的特点包括那些呢?根据我国中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所提理论的研究与认识,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
(1)创新性人才在发展中具有独立的特点,往往不会出现随大流的现象.像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中所提到的“不愿盲从专家结论,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笔者认为这是对创新性人才最好的解释.
(2)创新性人才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求知欲望比较强,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并且喜欢思考问题.
(3)创新性人才具备坚韧不拔的特性,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之后能够长时间的进行探索.
(4)创新性人才的思维易得到发散,并且思想开放、性格开朗.
(5)创新性人才善于学习,在学习中对新知识进行接纳,旧知识进行总结.
2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虽然说物理学体系在近几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自成体系,但是在对物质、能量的研究中需要语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分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有所认识,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创新意识.
2.1加强对两点论的重视,积极培养辩证观
创新是一种突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对知识的发现与认识.如果对客观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就无法培养[HJ1.3mm]创新意识,因此,两点论与辩证观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观念,并且将该观念延伸到物理学科之中.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讲解有关物理方面的知识,像核能的建设,原子弹的基本建设原理,并且培养学生利用辩证的观念对质与能、运动与静止、正物质与反物质进行认识与了解.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需要坚持辩证观念,加强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2.2重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创新性人才的主要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对结果论证的主要途径,并且物理学中的很多问题均来自于实验.与此同时,物理学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规律,该类规律是在物理实验中总结、完善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完成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之后,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以下在2°~3°的摆角之间摆动周期的变化情况,在10°~20°的摆角之间摆动周期的变化是如何在,在30°~60°的摆角之间摆动周期有没有发生变化,并且最后要让学生利用不规则的螺帽取代单摆的小球,将重力的加速度进行准确计算,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并且能够树立一定的创新意识.
此外,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实验比赛,经常比赛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设计比赛与动手比赛,实验比赛中每一个人都得参加,比如,实验的题目是测定茄子的密度,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物理学知识,设计原理、实验步骤,对茄子的密度进行测量.并在实验中会发现,即便是同一产地的茄子,茄子的密度也是不同的,虽然无法得出准确的密度数值,但是却能够得出平均密度值.
2.3加强对一题多解的重视,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研究资料得知,小学生、高中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强,但是在不同阶段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小学生的创新力主要表现在想象力上,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则具有多角度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加强对高中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其中,在高中物理中,解题练习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四年高中学习学习所做的练习题何止上万,在这些物理习题中,需要对部分习题一题多解的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分体、解决问题,在长时间下学生会逐渐形成习惯,在日后物理学习中能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2.4重视妙思巧解,鼓励标新立异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妙思巧解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关键因素,是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之后的思维升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标新立异,但是不鼓励学生乱出风头.在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物理教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标新立异中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如果没有牛顿的微粒说,哪里有现在的波动说,没有哥白尼的地心说,那么有现在对地球的正确认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古今中外伟大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能够将他们作为榜样,在另辟蹊径中树立创新意识.
2.5加强对物理学史的介绍,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规律是物理学家从复杂的问题中所研究出来的,在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对主要因素进行抽象分析,促使整个主要因素具有创新思维.现在的高中物理课本,很多抽象的理想模型都是得到推算出来的,虽然具备严谨的概念,但是学生在了解之后感觉神秘莫测,摸不着头绪,对物理知识的行车过程不了解.因此,物理教师在对进行讲课的时候,要对比较重点的物理学理论为学生进行讲解,从根本上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2.6创设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本质上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好奇心中,要想从根本上让学生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得到创新发展,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在所创设的环境中,学生不会因为标新立异而受到他人的排挤.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我,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加强对事物的认识与探索,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他人进行分享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有效提升.
2.7加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认识
当人们在观察一个物体的时候,会带有一定的意识性与盲目性,只有充分调动人们的思维,才能实现对某一件事物的认知,在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认识.要知道,没有观察,就没有思考,只有加强观察,才能真正领会到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知识,才能树立真正的创新意识.法拉第曾经说过,科学往往是对生活的观察.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在了解课本知识、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周围世界进行观察与了解,并且指引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提出问题,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在物理教学之前,物理教师要对学生如何观察,观察的方法进行了解,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大到楼房,小到课桌,并启发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认识,像在游泳的时候人为什么会有一种压迫感,为什么气泡会上升而不是下降,这种问题的提问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且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将错误的想法消除,从而形成自我网络体系.
2.8加强对问题的反思与认识,实行探究学习
高一生物教学心得范文5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有“一字之差”的概念内容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便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生物概念,本人整理、归纳出不同章节中出现 “一字之差”的内容有:核糖与核酸,核糖与核糖体,核苷酸与核酸,氨基与羧基,氨基与氨基酸,肽链与肽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等概念多达70余种。
二、在教学中避免出现“一字之差”状况的有效措施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一字之差”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本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措施的发挥:
1.充分发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作用,主体作用的凸显是准确掌握概念的有效抓手。一般来说,课前做好预习的学生在上课时,不仅对所学的知识吸收快,而且对相关的方法掌握更快。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实效性,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预习方法,例如让学生设计进行相似知识点比较的表格,或仔细观察课本上的结构图、示意图,或将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化成易于理解的简图,或引导学生寻找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等;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少量难度适中的预习题目,例如,在反射弧的简图中,有哪几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以及感受器与效应器?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课前检查,让他们养成自主预习和积极思考的良好的习惯,切实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2.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准确、规范的生物术语。规范的课堂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准确,就有可能使学生对概念的感觉记忆出现错误,最终可能使长久性的记忆错误,而出现“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的情况。
3.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相似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比较,在归纳和分析比较中,运用逻辑思维手段杜绝概念掌握过程中会发生的潜因。
一是采用图表比较法。
(1)“一字之差”的知识基本上是按教材编排的先后顺序出现的,所以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内容及时采用表格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的比较,使相似知识的差异一目了然。例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可以从化学本质、产生部位、运输方式、生理作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2)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示意图或结构图。
一些相似的知识依赖文字比较后,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读懂图示,使抽象的描述具体化,使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例如图一中,1、3分别代表染色单体,4、5、6、7都代表染色体,8代表纺锤丝,纺锤丝组成了纺锤体。图二中根据灰质的后角与前角、神经节的有无以及轴突——胞体的连接方式判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等。
二是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直观的立体化的传授手段完成易混概念的比较。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抽象与直观轻易地实现相互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视频等多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高一生物教学心得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创新是时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点,学生的创新能力常与他们的质疑能力紧密地联系着,没有质疑能力,就不会去思考,也不会有创新。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质疑能力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质疑;创新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而应该是学生的权力;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要让学生没有问题的走进教室,带着满脑子问题的走出教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创新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从质疑开,在长期的应试教学中,教师总是主宰着课堂,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的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创新又何来呢?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改变当前学生不愿意问或不会问的现状,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解决这一现状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更新教学观念。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学生的疑问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因此,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例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就能主动的参与到探究呼吸作用、原理的活动中去,否则,一节理论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很枯燥、乏味,很难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有了质疑的欲望,并不等于具备质疑能力。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老师要适时的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发前人所未发;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因为进行创新教学而忽视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因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重视双基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创设民主进取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教师正襟危坐、手执教鞭、表情严厉刻板、高高在上的私塾式教学,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激素”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和排斥,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要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新异好奇、渴求参与、求知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绪论”、“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学说”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投影、电影、录像、多媒体平台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灵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训练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的积累只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创新能力不是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来的,而是必须通过学生的“练”和“做”养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做到:
1、注意精选习题进行训练。习题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所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