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的提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素养的提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素养的提升

艺术素养的提升范文1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专业学习;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6531(2015)22-0134-02

为了保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在20世纪末陆续通过提格升级一批中等专科院校等途径,成立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为了突出其职业性,大力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或弱化了他们艺术素养的培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职教育同样也是素质教育。2002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说明高校的艺术教育及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职教育应运而生。正因为高职院校诞生得过于突然,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上无经验可循,同时,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其在成立之初普遍高举职业教育大旗,不重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

1.指导思想不明确。一方面因为高职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模式,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清楚,无法及时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这些年推广的国内外高职教育理念及方法来看,无论是德国的“双轨制”英国的“BTEC”,还是国内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开发”“行动导向”等,基本都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鲜有提及综合能力的提高,更别提艺术素养的教育。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脱胎于过去的中等专科学校,教育思维难逃惯性定律的束缚,需要一逐渐转变的过程。其实,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强调职业教育的同时,应该不失其高等教育的本性,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混淆了艺术教育与其他通识教育的区别。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说:“艺术,就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着的情感。表达的手法越简单,叙述的感情越普遍,艺术的境界也就越高。”通识教育从知识层面上来说,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事实和思想的教育类型”,它是“非专业、非职业、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也就是说,艺术教育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对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通识教育一般是一种认知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或技能。

3.学生基础薄弱。由于高招基本采用分批投档录取的方式,作为最后一批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通常被认为学习能力较欠缺。因此,高职院校只能通过增加专业学习时间来弥补其不足,挤压了学生的艺术教育时间。

二、艺术教育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作用

随着高职教育经验的积累,专家、院校及国家各方面也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素养是有重要作用的。

1.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目前的高中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应试为主,解除了三年繁重的文化知识学习及各种考试的压力,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急切地希望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而艺术教育无疑是一把很好的钥匙,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人类的伟大艺术成果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人。另外,高职院校大多都是理、工、经、管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学习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及数学、外语、政治、体育等必要的公共基础课,课余时间一般要学习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关的知识,相对来说学习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艺术教育的趣味性、多样性,正好可以调和这种负面情绪,使学生能够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更加投入地进行专业学习。

2.艺术教育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了他们在专业上的创新能力。高中三年的文化课学习以及进入高职院校后所接受的专业课学习,基本上是属于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学习这类课程所必需的。但是过分的理性思维也容易形成惯性,限制了学生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能力,极易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生产各个部门或流水线上的固定部件。而艺术教育通常要求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艺术形式及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打开思路,通过与专业学习很好地嫁接,促进其在专业上形成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3.艺术教育培育了学生的艺术美感,增加了他们专业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及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希望其具备相应的功能,还要满足视觉、触觉等方面舒适、审美的要求。通常,这也是与内外产品的差别所在,使得我们只能赚取简单的加工费。这就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感觉用方便的同时,还能赏心悦目,以增加其附加值,更具竞争力。而这正是艺术教育的强项,根据专业特点,通过引进实用有效的艺术内容及形式,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艺术美感,为其未来产品加分。

4.艺术教育增强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提高了他们专业发展的后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某种消极情绪来到高职院校求学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落入人生的低谷。而艺术教育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加广阔世界的大门,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意识到除了高考的不顺利外,世间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从而激发起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深入地去了解并发现专业的意义,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人生专业规划,保持个人专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高职艺术教育的实现途径

1.抓住社团、协会这个主渠道。社团、协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其松散性对学生最具号召力。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的渗透。如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歌舞晚会等。学校只需要进行正面引导,保证每次活动的规模及效果,就一定见成效。

2.重视选修课这个载体。由于选修课的学习任务比专业课相对轻松,选择的自由度也较大,是开展不同形式艺术教育的有利载体。选修课略偏理论,社团活动略偏实践,将二者结合起来,能促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3.发挥各专业的作用。各专业应适当开展一些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专业比赛项目,从而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如汽修专业举办用不同的螺丝或汽车零部件搭建汽车模型比赛等,既让学生熟悉了专业知识,又接受了一次艺术熏陶。总之,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艺术教育有利于这种素质的养成。因此,艺术教育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起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29].

[2]张燕.艺术教育在强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3]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历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艺术素养的提升范文2

一、多媒体教材中的艺术美

艺术是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它是依靠着情感来打开欣赏者心灵的门扉,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音乐艺术、影视艺术等等。就多媒体技术而言,制作一部优秀的多媒体教材,完全可以将诸种形式的艺术有机的包容进去,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欣赏和美的教育。

首先是语言艺术。高尔基曾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一切印象、情感、思想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形描写的艺术。”(高而基,《同进入文学界的青年突击队员谈话》,《论文学》,第279页),由于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形象的艺术,所以称为语言艺术。多媒体教材是用于课堂教学,以传播专业学科知识的主要媒介,而语言和文字语言是构成多媒体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多媒体教材无论是逐次展示的静态文字还是语言朗诵的动感词句,在经过编制者的精心设计与制作后,都可上升为艺术的范畴,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是绘画艺术。绘画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视觉艺术产品,在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功能。我们知道,线条、色彩和形体是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优美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加上流畅的形体设计,可以表现出无限丰富的知识与艺术空间,从而以此来感动人、愉悦人。多媒体教材除表现语言艺术内容外,还大量的通过相关绘画艺术来展示教材内容,因此,教材中所选用画质的优劣,布局、用光、构图、色彩等,直接影响着整个教材的质量。可以这样说,美术功底的深浅将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编制者多媒体教材的制作水平和质量。

再次是音乐艺术。音乐同样是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一首乐曲往往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憾和无尽的闲暇,往往会激发一个人无比的斗志,同样也能使一个人精神颓废。由于音乐独特的情绪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运用起来,让人不得不去慎重选择。在多媒体教材中优美的的背景音乐往往会给我们的教学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再结合以和谐的画面和生动的语言,将会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能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受知识和得到艺术熏陶。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书法艺术、影视艺术、广告艺术等其它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可以在多媒体教材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并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

二、多媒体教材中艺术美塑造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在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与制作中,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往往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可以这样说,一部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材,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完全是板书搬家,一些媒体素材的应用没有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对教材中所采用各种素材往往是随意堆砌,根本毫无美感之言。例如,在文学欣赏教学中,一个唐诗宋词的多媒体教材,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居然配上摇滚音乐,显然很不恰当;有的教学课件在文字语言的运用上比较粗糙;有的教学课件在色彩的搭配、文字的处理上不科学,不协调,学生有时甚至很难辨认出画面中的文字;还有些课件,在整体结构的设计上毫无美感,在节奏的把握上快慢缓急完全失调;此外,课件中字体的运用、影视技巧的掌握,语音的控制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当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我看来,主要存在认识上的原因,没有把教学课件当作传播艺术的一个途径来认识。制造者也知道材料编排的合理、色彩文字搭配的科学,对教学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艺术美的创造究竟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其实,在多媒体教材中创造艺术美,说到底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发展个性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以此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由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不是由那一门学科、那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所以,个性的完美与发展必然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另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它强调人性的休养,注重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都是来源于语言、史学、哲学、美学等有关人类价值和气质中,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因为人文素质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素质,所以,我们在多媒体教材中创造艺术美,主要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从而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正如美国学者阿诺德?杜因比所说:“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见金马著《创新智慧论》)由此可见,在多媒体教材中塑造艺术美,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且是必须努力做到的。

三、多媒体教材中艺术美的塑造

多媒体教材主要通过语言、图像、视频、动画、界面色彩以及音乐等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启迪,从而深化审美素质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由于审美教育本身有着一个科学、完整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创造艺术美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把握好各种艺术形式运用的方法、技巧和时机。

一般来说,审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激发受教育者产生审美的愿望。由于审美教育不可能是强制性的,而是如何使受教育者逐步的进入审美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展示美的艺术,用音乐、色彩及构图艺术的艺术效果,来激发他们的审美需要和愿望。

第二个阶段是输入审美信息。主要是运用审美媒介(这里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学课件的艺术感染)刺激学生,使其接受审美信息。具体来说,在课件语言解说的运用上,要在保证流畅的同时,尽力追求一种艺术美的高境界。例如《古今文学史》多媒体课件中的解说、诵读语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让学生为高超的语言表现艺术而惊叹;在画面的设计上,构图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页面容量、排版形式等,灵活运用;要新颖大方,要有一定的规则。颜色的搭配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合理协调;线条要做到生动流畅;这三者要力求达到一种和谐自然的静态之美,从而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在乐曲的采用上,要依据课件内容的性质、画面的风格、播放的频率等实时合理地搭配好。例如,前面提到的唐诗宋词的教材,如果背景能以优雅的古典乐曲,我想效果定会更佳,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意境。在课件字体的运用上,也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学生视角特点,画面的整体性等方面,灵活应用,避免出现象标题正文字体运用失调,字体类型和大小运用不规范等破坏画面的整体结构,甚至学生有时根本难以辨认等一类的缺陷。此外,在逻辑的合理性、影视技巧的运用等方面也要随时注意塑造更多更好的艺术美。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审美状态。在审美媒介的初步作用下,学生产生了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体验着审美的愉悦。此时,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十分活跃,处于一种极其自由的和谐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安排多媒体教材的播放节奏上,一定要注意针对此时学生心理变化,适时加快或减慢播放速度。

第四个阶段是获得审美经验。通常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对学生来说,审美经验来自于教材全篇的艺术美。所以,我们在教材制作过程中,要依据播放进度,制作精美,艺术感染力高等特点,为学生获得审美经验创造前提条件。

第五阶段是纯化审美意识。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要求等。随着学生审美经验的丰富,审美意识在不断地纯化,所以,我们在多媒体教材的编排上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形式。例如,可以在一段时期着重突出某一种艺术形式,在下个阶段再重点表现另一种艺术形式,形成系列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第六个阶段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它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环节,是一个回环往复、连续多次形成的复杂过程。此时,通过多次、长期、系列化形式的潜移默化作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逐渐趋于完善,这个阶段,作为任课教师,为完善自己多媒体教材中的艺术形式,还可以向学生们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使多媒体教材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注意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也就是要注意各种形式的艺术美,要针对专业和素质结构,要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多媒体教材中,为了追求艺术,过多地运用抽象图案和晦涩难懂的乐曲,效果未必就好。

二是注意主次分明。教学中不能让课件中的各种形式艺术喧宾夺主,淡化主题。如果过分强调美感教育,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到艺术美的欣赏上,而完全忽视主要课程内容的掌握,这就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三是注意相关素材的收集。一部课堂教学效果好的课件,在制作时需要大量图片、视频、音效、动画等的素材,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做有心人,注意从网络、资源库、画报等渠道广泛收集各种相关的音视频、图片等资料,从而建立一个丰富的、综合的素材库。

艺术素养的提升范文3

关键词:艺术鉴赏;人文素养

我国的教育由于过分的专业细分和对于培养有用之才的急于求成,导致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但往往知识面较窄,缺乏较深厚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这个问题在理科院校尤为突出。科学、艺术、人文是人的三大精神支柱。科学强调规律,艺术注重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人类社会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将以艺术的角度从对美的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设计创意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共同探讨,通过对美的理解和鉴赏来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对美的认识

艺术鉴赏需要知道什么是美,借用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一首小诗来阐述对美的理解: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通过描写春雨蒙蒙、潺潺的流水与拂面的微风,深邃的夜空那闪闪的星光,来体会美的意境,美不远,美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

我们总结了美的规律,把它称为形式美法则――对称与平衡,重复与群化,节奏与韵律,对比、变化和调和、统一等,如果我们把这些规律理解了,我们就能够掌握美,创造美。

1、对称与平衡:

我们幼时看到母亲的脸,就是对称平衡的,就是最美的。蝴蝶,以及大多数的动物都是对称的;宫殿、庙宇建筑采用对称设计,显得庄严,显示“皇权”和“神权”的威严,象征着稳定。

2、重复与群化:

检阅的方对人数相等,服装一致、动作整齐,产生一种壮美;双胞胎,双重肯定!引人注目!建筑上的窗格等等。

3、节奏与韵律:

诗歌格律有五言、七言等,还具有音韵,给人以美感;音乐的曲调,科学证明对动物和植物的生长有益,生理上会助发育,心理上能陶冶性格;表现在造型上,也同样起到良好的作用;光谱中的色环;缠丝玛瑙等。

4、对比、变化和调和、统一:

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切作品都要处理好调和与对比,也就是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设计中的对比主要从空间、疏密、大小、方向、曲直、明暗、寒暖的构成要素去处理。中国画论提出“输可跑马,密不通风”;大海上的帆船远近、大小的变化,统一在一条海平线上;

以上是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认生活中的美。我们要是掌握了形式美的法则也就掌握了美的规律。

二、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

中华民族文化中,艺术的鉴赏离不开对玉的美的欣赏,中华文化离不开儒家体系,"君子比德于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中,由200多个字与玉有关,这些字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如:玺、国、珏。又如:玉人:美丽的女孩子;玉树临风: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婷婷玉立:美丽漂亮的人;

儒家之外,道家、佛教文化等领域,玉文化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包括在民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最淳朴的向往,也赋予了玉的一些精神层面的特质。比如玉雕中的传统图案无论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还是太极、八卦、四神、万字、回字、如意、岁寒三友、莲年有鱼、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具有深层的精神象征,传递着亲切的愉快的寓意。传统图形的造型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类型:

(1)、生理安全型

特点:以具象的形式出现,采取借喻、谐音、暗示的方法,获得心理的愉快。

如:“福禄寿喜”蝙蝠、鹿、仙鹤、(灵芝、仙桃、松树),喜鹊为象征;

“招财进宝”财神赵公明,招财童子;

“麒麟送子”麒为雄,麟为雌,麒麟演化为送子的瑞兽,富贵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称;

(2)、文化寓意型

特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直接用文字表现,还有抽象图形等。

文字表现有万字、回字、寿字;d”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d”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

抽象图形如太极、八卦、云纹、雷纹等;

具象的如龙凤、牡丹、如意、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喜相逢、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

特点:以诗意化的物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以上三种往往交织在一起,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民族习惯的多重含义。

三、设计创意

艺术鉴赏在雕刻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玛瑙雕刻。玛瑙是宝石中,纹理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品种,就材料对象而言,玛瑙的优势和特点是纹理色彩的变化产生的画面感,人工做不到。

一件好的雕刻艺术作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1、材质:搭配和谐的多色玛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极好玉料。所谓“俏色”。是指作品颜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达到极至,则称为“绝”。一件精绝的“俏色”雕刻品的价值。远远不是其材料价值所能确定的。

2、雕刻工艺: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 ,“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

3、艺术创作:艺术家的责任是用一颗慧心、两只慧眼、积极地发现对象本身的美,全面的认识对象,了解其特质和秉性,用智慧和双手努力的表现对象的美,使其升华,从而把对象天然特制的合理性与人的艺术创作合理的完美的结合,实现艺术创作的天人合一。这同时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最高最求。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于美的认识、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艺术作品的设计创意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了艺术作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我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提高了,他的人生哲学必将越来越深刻,人生理想越来越高尚,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艺术素养的提升范文4

【关键词】美术专业 艺术理论 理论素养

美术理论课是艺术概论和中外美术史等课程的总称,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理论课程,能够了解美术发展历史和中西方美术风格的演变,并掌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学好这类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广泛的认识空间,充分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因此,美术理论课在高校美术课程中是一门重要专业,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是迫切而重要的。

一、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现状及原因

当前,美术理论课的实际效果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多年来,美术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课脱节,大部分美术专业教师和学生只重视美术技能而忽视理论知识,使美术理论教学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低迷状态。

造成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素质、学校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学生对美术缺乏真正的兴趣及对艺术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技法重于理论。有一些学生是因为自身文化科学习跟不上而转到美术学习班,考美术只是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的一种较为保险的方式,并非发自内心喜爱美术。此外,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加上缺乏学习目标,在专业学习时只是一味重视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在思想认识上忽略了艺术理论的学习,致使学生对艺术的内在本质和精神境界的认识不够,最终会制约他们创作实践水平的提升。

其次,高校的扩招,美术专业学生增多,生源质量下降,加剧了美术理论教学的难度。高校美术教师重视创作指导而忽视理论引导,且教师自身理论素养有待提高。有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急功近利,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法的指导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只用学生的创作成果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长期以往,会导致美术专业学生发展不平衡,理论素养偏下,不利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

再次,高校美术教育观念陈旧,美术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不平衡。在目前美术教学中,缺乏自由开放精神和艺术创新意识。许多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不够合理,实践教学明显重于理论教学,这与现今的课程标准相差甚远,没有从根本上对美术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没有处理好美术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限制了学生的艺术理论素养的发展提高。

二、艺术理论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陈传席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不能。可见,高校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理论知识是引导情感表达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积淀能够为美术创作者带来灵感。艺术理论是无数画家经过长期实践而孕育出的结晶,是艺术发展的指明灯,为画家、美术学习者及观众提供了理论指导找到自身评判艺术的方位和标准。艺术理论素养对一名美术专业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不是单纯地了解美术发展历史和中西方美术风格的演变,掌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提高他们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充实心胸,提高品质,增益学问。其中的影响和作用的深意需要每一位志在艺术方面有所建树的学习者细细摸索和玩味,以期对自己有所启发和帮助。

西方美术教育家对艺术理论素养的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美术教育家格内尔和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是现代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应具有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四部分: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的课程列表中,美术理论占了很大的比例。高校美术专业学生通过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过去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现在的发展状况,并保留和继承其中的优良部分,开拓艺术思维和视野。更重要的,美术专业学生可以从我们丰厚的艺术文化积淀中汲取精华,获取灵感,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理论无论是合理的还是有失偏颇的,它对现实艺术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回顾过去中国美术界经历的艺术浪潮,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的艺术浪潮都是因美术理论观念的变革而引发的。从“85美术”到“波普”“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次次的浪潮中,由于一些艺术家欠缺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对中西方艺术发展史缺乏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导致他们在艺术浪潮当中,迷失艺术发展方向,创出一些矫饰作品,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而缺乏本土特色和自己的创造灵魂。由此可见,不重视理论学习会使美术教学中技能和理论教学不协调发展,影响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和改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持久发展。

三、如何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

第一,从根源和制度方面着手,当前美术教育和高校招生须有当下意识,注重学生全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招生和教学上不应一味地看重速写、素描,彩等专业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知识的传授。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论的漠视和缺乏,过度关注绘画技法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当前高校美术专业的招生和教学,与时俱进,把当下意识融入其中。

第二,革新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平衡美术理论课与美术技能课,准确定位理论教学。高校美术院系应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将美术技能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正确认识艺术理论素养的提高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有效的理论教学,邀请校内外的理论素养高的学者到校开讲座,将自己多年积淀的理论和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理论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目前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只单纯讲授教材内容,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艺术鉴赏和感受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分析,难以形成自身的一个理论系统,对美术理论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适当融入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观赏美术作品,也可以组织他们参加美术创作活动。在实践中融入理论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风格,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另外,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感受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分析美术作品背后蕴含的审美意味和价值取向,重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特的表达方式、自由开放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创新能力。

第四,不断提高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及理论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感决定着教学内容的跟进与否,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先进与否;理论抽象枯燥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美术专业教师须由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教书育人,同时以生动的教学方式和自身的理论素养影响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论素养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小结

总之,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重要而迫切,要改变重美术技能而轻美术理论的现状,需要革新美术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艺术素养的提升范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途径

数学素养是人们对数学的认知论和方法论的结合,数学素养体现了一个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数学素养不但包括了教师自身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更包含了其运用丰富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的能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好数学教师的岗位培训,夯实教师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学习型”社会.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数学素养,以适应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首先,要对教师及时进行数学知识的更新. 可以从高校邀请数学专家,为小学教师重温数学基础知识,拓展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专家培训中,可让教师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行分组学习,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全面提高数学知识水平. 其次,要提升教师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能力.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使教师能够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构建合作型学习模式,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形象化,着力改善数学教学效果.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全校的数学教师“再学习”、“再教育”. 要改革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方式,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可邀请省、市级优秀教师进行观摩课,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分析教材,品评教法,提高教学能力. 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校园网这一平台进行教师培训,把优秀的数学课上传到校园网,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建立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论坛,为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探讨的平台,把日常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与全体教师共同探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抓好数学教研工作,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

一要做好教研组的管理. 对数学教研组管理措施进行强化,实施教研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安排教研活动. 在学科教研组内部应设立备课组,大力实施集体备课、说课模式. 要努力做好教研组与备课组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选用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 二要丰富教研组活动形式和内容. 要组织教师仔细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单元、模块、例题、课后习题进行仔细研究,认真推敲,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转贴于 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情境式、体验式教学,提高教师使用整合教学资源、掌控课堂全局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拓展课堂空间. 积极组织实施调研课题研究,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吃透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规律,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和充实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拓宽教师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学校要提高对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与上级教育部门联系,与其他兄弟学校建立起交流、合作关系,大力承接省级、市级数学教学研究课题,把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把课题研究与实际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锻炼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打造一支“研究型”、“学习型”的数学教师队伍. 三要改进教研方法,创新教研活动. 例如:可探索数学课的“一课两教法”,培养教师的发散教学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要建立健全教研组的评价机制,努力做好“教学评价”,要让“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贴近学生. 例如:沈阳和平小学将学生引入数学教研组的备课、听课、评课中,使学生积极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数学教学管理,为教师提供工作动力

一要利用好当前正在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对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指标进行量化,促使教师主动进行自身数学素养的提升. 目前,绩效工资制度已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广泛开展,但是一些学校仅限于按“课时”进行绩效分配. 课时多的教师工资高、课时少的教师工资低. 同时,由于教师的“数学素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量化起来较为困难. 在新形势下,必须对这种机械的绩效分配方式进行改革. 把教师的“数学素养”进行细化和量化,方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数学素养的提升. 从大的方面,可将“数学素养”量化为“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数学教学效果评价”等部分,再进一步将这些指标进行具体的细化,并设置相应的权职. 例如:数学效果评价,又可细分为教师听、说课评价和学生评价,将学生引入评价过程,让学生和听课教师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 在数学教学方法创新中,可细分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教学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 二要实施好教学常规管理,要为每位数学教师设定岗位责任,设置相关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考试等目标,把责任落实到每位数学教师. 教研组、年级组、教务处等部门要积极进行监督,做好常规考核,全面提高数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效能.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只要做好数学教师的岗位培训,夯实教师基础,抓好数学教研工作,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加强数学教学管理,为教师提供工作动力,就一定能够使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艺术素养的提升范文6

关键词:艺术素养 技工院校 专业 课程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艺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各种各样的现代艺术构成离不开科技的基础,同时还需要以现代的艺术思维去表现,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技工院校艺术专业的教育应该以什么为支撑?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基础,而系统化、自我话的艺术素养则是贯穿艺术教育始终的主线,在培养学生艺术实操技能的同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从事本职业需要的艺术素养,对学生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一、技工院校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现状

当前技工院校艺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实践人才和艺术人才,这既是技工院校的艺术教学的主要特点,又是其艺术教学的根本目标。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就导致大部分技工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型技能人才,更多地注重学生艺术技能的掌握,如各类艺术类设计软件的应用等。同时学生在周边环境的引导下,也会更多地注重自己实操类课程的学习,普遍地认同只要学好常用的艺术类软件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忽视决定个人职业艺术道路长短的艺术素养的学习与培养。具体表现在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艺术修养较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自我理解不够深入。

二、技工院校加强艺术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2005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指出培养更多新时代的高级技工,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面。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不仅仅限于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更多地也对劳动者的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技工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部分能够在学校讲练结合中学到相应的操作技能,满足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面对就业后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仅仅依靠所学的操作技能很难在个人的职业道路发展上取得重要的突破。学生的艺术职业生涯终究不能够长久的发展。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在加强技工院校艺术类操作技能教育教学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个人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技工院校艺术类学生状况

根据笔者对身边技工院校艺术类高技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进入技校学习的大部分都是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原来学习艺术类学科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艺术类普通学校,还有一半左右是普通文化课类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也与普通院校擦肩而过 ,大部分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也不高,进入职业技工院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学生在校学习的困惑和心理的压力相对较大,容易导致自暴自弃。其中也有许多学生想奋发努力,将来有所作为,因此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教师所受知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以前的不足,但往往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主要原因有:1.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处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状态,不能够很好地接受其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深入地学习各个艺术类专业的精髓。 2.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操作技能的学习,没有更好地把个人艺术修养放在一个更好地地位。普遍地认为专业的学习就是学习常用的软件,这些可以从技工院校的一些艺术类理论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

四、对技工院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认识

1.形成“艺术修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种目标共识。

改变艺术课程本身课程组织的传统模式,按照课程任务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形成实用性的课程。同时对学生艺术素养课程加以强化,开设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艺术素养的课程,更多地组织能够增加学生艺术素养和认识的艺术活动,使艺术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化,精彩化,让学生在无意的课堂中不断增强艺术的认识的修养。

2.改变现行的考核评价方式,形成多角度的学生观

在普通的技工院校课程考核和评价中,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来最终成绩来评价相应课程的好坏,致使学生在心理上以课程本身为重,在实际的考核评价中,要丰富学生的考核评价形式,不仅仅通过课程的好坏去评判学习的好坏,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本身的艺术素养的增长,在课堂上下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等进行统一的综合衡量,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五、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途径探讨

1.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工院校应该结合本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更具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加以重点的投入和培养,在课程教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形式,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历届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优秀毕业生的艺术发展状况展示,别具一格的专业文化工作室等,程形成独特的艺术氛围,不仅仅可以增加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形成专业文化,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对相关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艺术的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2.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本学科课程和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如各种艺术交流活动,竞赛活动,各种艺术展览等,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到艺术之中,能更好地体会到艺术的乐趣、艺术的神圣魅力,由此拓宽学生的艺术认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改变教师教学思想,增加教师对培养学生艺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