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教学核心素养

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这一宏观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当做哪些改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目标预设与达成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应如何确定呢?又该如何判断其是否达成了呢?笔者的观点是:预设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放在核心素养理论下观照,而判断其是否达成时,要看学生是否形成了相应的品格与关键能力。以“特异性免疫”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如果从三维目标角度来界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概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能够说明特异性免疫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制定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并能够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特异性免疫与生活的联系,并了解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适应性的表现,而免疫调节是人体与病原体共同进化的结果等。核心素养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因此,教学目标预设可以描述为: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认识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学生能够在认同免疫调节是人体与各种病原体共同进化的结果的基础上,认同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适应性的体现,并认识到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而不只是教师的教学流程是否完成,更要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判断这些目标是否达成。“免疫系统如何抵抗甲流病毒”是一个实际问题,此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指向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也是判断学生能否将生物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标准。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内容重组织

核心素养背景下,在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时,更多的要围绕问题解决的思路来进行,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在形成“关键能力”的过程中生成“必备品格”。笔者设计本课从“甲流”开始:甲流来袭,人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学生自然知道是接种甲流疫苗。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甲流疫苗可以防治甲流呢?当学生以为是“抗体”在起作用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长期保护人体的并不是抗体。而当学生的认知开始失衡的时候,教师再抛出探究性问题:是什么在长期保护着人体?其后的探究过程,可以从研究甲流病毒(图片)开始,从病毒侵入人体内,到其利用自身表面的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定的蛋白质相结合,进而完成对宿主细胞的侵入,然后在宿主细胞内大量繁殖;同时研究此过程中人体的抵抗过程,如甲流病毒在呼吸道中遇到的呼吸道黏膜,再后来遇到巨噬细胞、抗体(在体液中起作用,即对应着体液免疫)、T细胞(细胞免疫)等。学生在理解这一过程的时候,经常会自发地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还会自发地打比方,例如:把巨噬细胞比喻为快速反应部队,速度虽然快但数量不够等,又比如说病毒所隐藏的宿主细胞相当于一个碉堡等,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能够对甲流病毒与人体的免疫过程有更深刻的了解,进而对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2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重要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对教师所讲解的研究方法以及思考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理性思维的尊重和向往的精神,会更加理解科学的内涵,进而形成有助于今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最根本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待他人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态度。在人生价值上也会有不同看法。核心素养是国家制定课程的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参考。同时它也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总体来说,核心素养就是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微课是一种时间比较短,内容也比较少的课程。在当今这个时间如此宝贵的时代,微课成为一种方向和潮流。使用微课可以使用很少的课堂的时间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特点都使得微课成为教学的一种发展的方向。微课对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显著的效果,在课程的不同阶段使用微课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其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知,并且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理性的思考。

二、微课在课程的不同阶段投放的作用

1.课前投放微课,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在上课之前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的小学生都没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如果在课前使用微课,来为学生播放短视频,通过对学生进行定向的启发和引导,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这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知识点的突破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课前预习的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巩固,以内化突破。不仅如此,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将知识点梳理清楚,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规整好,在准备微课的过程中,应该把课程的重点进行重点讲解,并且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对视频进行投放。教师可以选择在本次课结束之后,在这个时间投放下节课的预习视频,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一些。教师也可以选在上课之前进行投放,这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不会对视频的内容有遗忘,而且可以把看视频中产生的困惑在本次课直接解决掉。

2.课中执行微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储备知识

教师还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准备好的微课进行投放,这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或者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准备这类的微课视频的时候,一定要做的详细和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掌握,从而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只看文字版的概念,太过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就可以制作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短视频,来让学生对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他们不仅不会觉得无聊,反而会觉得十分有趣。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生物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教师使用短时间的微课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成效,还可以帮助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3.课后微课设计,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后进行微课的投放,可以让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温故知新,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的时候,会有新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是一种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多地理解生物知识,帮助他们探索身边事物所蕴含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拓展 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近年来,随着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化,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丰富和深入的研究。现在倡导的生物学科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及社会责任。其中的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实验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教师采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拓展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其他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高中生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例,阐述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 拓展式实验教学模式

拓展式实验教学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教学改进,对原有实验进行拓展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实验思考、设计和实施等,开展探究的过程。它侧重于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交流等。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为重心,以课本实验为基础,立足于高中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和拓展课本实验,在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讨论交流等方面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同时,可以利用学科兴趣小组或学生假期等课余时间,利用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完成新课题的独立探究等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高中生物的所有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在单位课时内完成。

2 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该教学模式在实施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实际”分析,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教师采用优化的教学设计实施拓展式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2.1 “实际”分析

2.1.1 教材分析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完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后,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内容学习之前所设置的第一个验证性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为学生后面学习细胞内的有机物等相关知识奠定一个感性认识。同时,该实验在设置上注重对实验材料的选择、结果的预判和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所以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积极探究,使学习充分体会探究的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培养探究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无机化学的一些反应,对一些化学试剂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在化学药品的取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由于初中阶段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知识,对本实验的原理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充满着探索求知的欲望,乐于接受探究实验这种方法。在教师的充分准备下,通过该实验的适当拓展,将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此外,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化学药品取用、实验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要初步了解,进而在分组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生物科学素养。

2.1.3 实验条件分析

一般情况下,实验材料较为丰富,通过采购或发动学生自带等方式都可以解决。该实验对实验室设备的要求不高,所以该实验容易开展。

2.2 拓展过程

2.2.1 知识方面的拓展

该实验在知识方面的拓展主要在实验原理方面。首先是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知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比较多,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半乳糖、乳糖,五种糖的分子内含有自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在化学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称为还原糖;而蔗糖分子内没有该基团称为非还原糖,在化学反应中不具有还原性。

其次,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即在碱性溶液中可溶性还原糖将铜元素微粒还原,同时生成Cu2O等产物。Cu2O的颜色取决于该物质的颗粒大小,反应速度快时生成的Cu2O颗粒较小,呈黄绿色;反应速度慢生成的Cu2O颗粒较大,呈红色。

再次,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的原理,蛋白质结构中的肽键的结构与双缩脲结构相似,能够在碱性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与[Cu(OH)4]2-结合生成紫色络合物。

关于非还原糖的检测可以根据学情,教师适当拓展或者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课后探究。

对于能力方面的拓展,主要是规范学生操作,例如化学药品的取用,实验中加入试管的液体量的控制,震荡摇匀的方法,水浴加热等操作的规范性。

对于实验材料方面的拓展,在实验前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同时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一般高中生物试题中,经常提到还原糖检测实验中,不能用西瓜汁、番茄汁、胡萝卜汁等作为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实验中,学生用以上三种材料做实验时,也能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所以,在检测还原糖的实验可以用这些材料。另外,对于生物组织中含有的抗氧化剂(如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花青素,番茄素等)在用维生素C片与斐林试剂进行实验时,同样发生反应生成Cu2O沉淀。学生只有亲自做了该实验,才会真正理解用这些材料所进行的实验也是有效的、合乎预期效果的。通过这些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真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科学探究过程及正确的探究方法。

2.2.2 方法拓展

在该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对于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检测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方法之外,教师可以引导或指导学生尝试其他方法。例如在对生物组织中糖类的检测方面还可以利用银镜反应、Molisch反应、蒽酮反应、Benedict反应等检测;脂肪的检测还可以用油点试验方法、乳液形成试验方法;对于蛋白质检测还可以利用Millon反应、茚三酮反应和黄蛋白反应。

2.2.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拓展

该实验上课前,教师需要关注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的学习小组的成员分工要明确,要有讨论、交流过程,要有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但要进行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最后还要在班级各小组之间进行进一步交流和讨论,进而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协作意识的进一步培养。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创设情境,用三聚氰胺事件、“大头儿”等事例,说明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善待生命,善待他人。

3 拓展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点与建议

3.1 应用中的注意点

该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观察类实验要注意在仪器使用、装片制作、切片等方面拓展;② 对于验证性实验可以采用探究方式进行,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拓展;③ 探究性实验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记录真实的实验现象,不要想当然将实验现象作为“标准答案”,着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④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将实验课变成知识传授课;⑤ 实验操作完成后要留有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如学生仍有疑问,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

3.2 建议

① 该实验教学模式立足于高中教学“实际”,拓展实验要当成进行全新的实验探究;② 该模式学科兴趣小组和开放实验室相配合进行更好;③ 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教材实验进行预习,要积极提出问题,并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④ 按照教学计划,要有的放矢进行拓展,部分拓展内容可以在非实验的课堂上进行渗透。

参考文献:

[1] 章振华.高中生物拓展性实验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顾凤秀.拓展初中生物实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J].生物学教学,2011,27(9):62-64.

[3] 沈桂弟.“递进式”方法在拓展实验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3,38(8):51-52.

[4] 姚灵灵.高中生物实验的拓展实验与教学建议[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4.4

[5] 张云,林颖韬.高中生物实验技术与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7.13

[6] 陈钧辉,李俊,张太平等.生物化学实验[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4

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着力推进课程改革的首要措施。《意见》还提出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步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过去的重视学科内容、教学过程,转向重视教育结果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塑造上。

一、核心素养的确定

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构建相应的核心素养模型。所谓的素养是基于社会变迁及未来生活需要所做的评估,带有理想色彩,但基本能力比以往教育目标较为具体。亦须在各学习领域中转化为具体能力指标。具体而言,“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等行动)的先决条件,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由此可见,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它既重视知识、也强调能力以及态度甚至更高层面的价值观。根据《意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提出了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十二个关键词 :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实验操作、数理应用、观察与探索、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寻美求真、学术能力、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

二、实施方案

为了对物理课程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落实,我们以课程为载体,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审美素养、品德素养等。

1.常规教学课程

(1)概念教学课

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明确概念的意义,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在学习物理概念时,还应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实验、理想化、数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应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体验探索规律的艰辛和喜悦,磨练意志,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形成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责任意识。概念教学课上主要培养学生“认识与理解”、“观察与探索”、“数理应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规律教学课

在规律教学中,应注重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每一个物理规律的发现都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应尊重史实,渗透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理学的美是理性美,将物理规律教学与美感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获得怡情益智的效果。规律教学课上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索”、“数理应用”、“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3)实验教学课

在实验教学中,对于学生,它显示了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能力的特点。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活动场所。实验教学课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索”、“实验操作”、“分析与综合”等方面

的核心素养。

(4)习题教学课

学生做物理习题是学好物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好奇心,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习题教学课主要培养学生“数理应用”、“质疑与

批判”、“创新与拓展”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校本拓展课程

(1)竞赛拓展课

竞赛拓展课程主要针对逻辑分析能力强,数学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感兴趣,有志向以后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同学。竞赛拓展课程将主要对常规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加深,对热、光学、振动与波等内容进行补充。竞赛拓展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数理应用”落到实处。

(2)课题研究课

课题研究课程主要从物理学史研究和科普研究两个方面开始。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许多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物理学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科普知识包含着物理学的前沿和发展方向,学生通过对科普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在课题研究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将研究的成果形成论文进行展示。课题研究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学术能力”落到实处。

(3)实验拓展课

物理教材和参考资料上有大量的拓展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室对这些实验进行设计、操作和实施,也可以将常规课堂中的物理实验进行重新设计、改进,并形成论文,进行展示。实验拓展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实验操作”、“创新与拓展”等落到实处。

(4)制作发明课

将物理概念规律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物理学科的喜爱,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制作发明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创新与拓展”、“自主发展”等落到实处。

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文是对物理课程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课堂中进行了初探。下一步我们准备以具体课例的形式,来展示如何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义务教育;核心素养;特性;养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特性

1.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在知识上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未来继续接受更高等教育的重要根基,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性。这一特性是不可超越的,贯穿了义务教育的始终,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根本保障,是整个教育阶段的主线。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技能,优化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2.实践性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就要重视其实践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究竟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得出了结论后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要求学生必须打好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于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而学生最终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大量的教育实践,这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性。

3.发展性

除了上述的两种特性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具有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在不同年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培养的方法要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等,从简单过渡到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此阶段的培养并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在本阶段的发展,而是能让学生的未来形成长远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1.养成前提是遵守三大原则

三大原则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过程的前提: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是正是接受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要注重层次。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知识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技能。第三,尊重差异。由于学生学习的不同科目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不同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整合,不同学科之间,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而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的核心素养也是有差异的,尊重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都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注重差异性。

2.养成条件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帮助学生自主独立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学习并不是单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实现学习的价值,而是应该身体力行,真正发现学习的魅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引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现代义务教育要求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并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学习,研究问题,形成科学民主的校园氛围。

3.养成保证是提升教师核心素养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现代教师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严于利己,不断学习,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指导要求,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技能。此外,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素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才能完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

4.养成保障是加强社会与家校的联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阵营,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营,社会是学生实践的主阵营,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三大主战场,能不能科学有效地提供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保障,关键在于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学校、家庭三大主战场要加强联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

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6

1 核心素养及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

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的素养,是一个必要、关键且居于核心地位的复杂结构,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不是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公民基本素养的组成之一,是学生后天习得的终生受益成果,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景中的生物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现状来说,教师除了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建立核心概念外,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些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这对于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核心素养下实验教学的实践策略

2.1 立足观察,树立生命观念

任何一种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研究生物学就是对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这也是生命科学最独特的本质――生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念,如结构和功能观、进化和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和能量观等,帮助学生用已获得的生命观念去认识生命世界、解释各种生命现象。

在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有关“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实验中,当一整段长度约有15 m的猪小肠在教室里拉出来时,所有学生都很吃惊且积极性高涨。立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致观察,清洗干净小肠内侧,用解剖剪纵向剪开,然后将小肠放入清水中,一会就看见“漂浮”在小肠内表面的绒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小肠的功能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小肠是消化吸收主要场所的原因。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到的根毛与根吸收水分的关系,结合观察到的这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析,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观,即“一定的结构必然有对应的功能,功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实现”的辩证思维方式。

可见,即使是非常简单的观察实验教学,也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因果关系。

2.2 体验经典,促进理性思维

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是指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的思维习惯是科学能力的一部分,是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辩证思维、获取科学知识的前提。大多的科学思维都是从实验开始的。生物学科的一些经典实验既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实验知识及方法,又体现了科学的理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通过重做经典实验,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喜悦,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

有关光合作用的探究是初中阶段的经典实验之一。光合作用的发现离不开几代科学家地不断探索,如海尔蒙特、普利司特里、萨克斯、恩吉尔曼等都为光合作用的发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实验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因此在“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让学生体验了萨克斯的经典实验,并引导学生从所观察的实验现象中比较、分析总结出植物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这种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就是理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学生最需要提高的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仔细思考实验方案的科学与巧妙处:

(1) 为什么要进行暗处理一昼夜,然后再放入阳光下几小时?

(2) 为什么要将叶片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清水中?

(3) 为什么要隔水加热酒精?

(4) 为什么要使叶片脱色?

结合这些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仅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任务的完成,还在经过缜密思考后抓住经典实验的本质,进而有效地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2.3 鼓励创新,提高探究能力

创新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成分。实验教学的创新也就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拥有创新思路的探究过程,可以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和经典,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需要教师创设创新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在实验内容、实验器具、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究。

例如在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八章中有“y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展示实验装置及实验现象(图1),然后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植物能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这种方法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能力,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了两个细节:① 演示装置中锥形瓶的液面上滴加了几滴食用油的作用是什么?能用其他方法来替代吗?② 水分通过植物蒸腾了出来,锥形瓶的液面变化明显吗?如不明显,我们该怎么改进?你还有更好的实验设计吗(图1)?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又转移到实验上,并迅速展开小组讨论,利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创新设计,改进实验。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了对实验的创新改进,并动手实践。第一种将锥形瓶换成了横截面较小的试管,将塑料袋扎在瓶口上方的枝条上。第二种方法也是将锥形瓶换成了横截面较小的试管,将试管口用一个带孔的塞子塞紧,枝条从孔中插入试管内,将塑料袋扎在试管上。第三种方法是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对实验的设计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图2),在实验设计中又增加了一个实验组即叶片相对较少的一组。

前面两种优化实验装置,使实验更趋于合理且更具有说服力。而第三种方法不仅有力的证明了植物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植物蒸腾作用的速度与叶片的多少成正比。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细节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挖掘,适时引导,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拓宽思路,勇于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大胆创新,敢于批判。

2.4 模拟探究,增强社会责任

生物模拟实验是将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是很难直接拿来做研究对象的实验,通过某种方式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实验方法。中学生物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模拟实验来替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模拟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科学的态度,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例如在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有关“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笔者先让学生收集酸雨的相关资料,了解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以及各种机动车排放尾气形成的,人称“空中死神”。由于酸雨的主要成分是腐蚀性较强的硫酸或硝酸,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危险性较小的白醋和蒸馏水配置“酸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法及选用的材料,并O计一套完整的方案。

有一组学生配置了不同白醋浓度的“酸雨”(pH分别是2、3、4、5),和清水进行对照实验。并将浸泡过的等量的花生、小麦等种子放入培养皿中,喷洒不同pH的“酸雨”及清水,置于室温下。定期观察,喷洒并及时记录种子的萌况,记录在表1中。通过种子萌发率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结果。

这种模拟实验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酸雨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勇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3 结束

核心素养不仅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还重视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因此,生物教师要充分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密切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程红兵.围绕核心素养,探究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7(1):16-21.

[2] 师保国,刘霞,余发碧.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创新素养内涵及其落实[J].课程教材教法,2017(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