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1
关键词:商务沟通;文化层次;文化差异;文化结构;制度文化;文化冲突;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F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3-0028-03
一、文化与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一)文化与文化结构层次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时刻影响着人的言语、行为。文化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研究学科当中,文化有着上百种不同的表述。人类学的文化定义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
对于文化的认识可以从文化结构来进行分析,语言学普遍的观点是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1. 表层文化:是指常用的、可视的文化层次,可用符号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被某一特定文化人群所使用。其表现方式为含有特定意义词汇、手势、服装、图形等。表层文化很容易被识别,也很容易被其他文化群体复制,它位于最外层。
2. 制度文化:指规范与习俗,其功能是在特定文化范围内,同一文化人群在其群体内使众多个体特定行为达到预期一致。习俗风俗、传统惯例、行为规范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当然,语言运用习惯、方式也在这一范畴之内,制度文化位于中层。
3. 深层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文化层次的中心,也是文化层次中最稳定的因素,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深层次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等决定人一切意识形态的因素。价值观的习得是长期的无意识过程,且形成之后不易改变。
(二)语言、文化与交际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符号、载体,记录文化的发展。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反映文化,有关语言即有关文化。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同时,文化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语言也包括在内,决定着语言的使用。英国语言学家John Lyons认为语言系统本身受其文化结构的制约。由于文化的差异,赋予不同语言词汇所固有的语义的区别,在文化沟通过程中体现含义不同。例如,中方用“龙”作为产品标识,直译为“dragon”就似乎不妥了。在我国文化背景下,龙代表着吉祥、权力、尊荣,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着邪恶势力、力量、破坏等。与其用dragon,倒不如用long拼音来描述。如同语言学家Lado表述的:一种语言中存在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并不存在。
语言是沟通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包括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沟通顺利进行与否,无论以何种方式,除了选择恰当的语言符号,对于语言的内涵准确把握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语言也不可能脱离语言应用环境而孤立地使用。
由此可见,语言、文化与沟通交际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增加跨文化商务沟通效率,促进商务文化交流,就不能离开蕴含在语言当中的文化。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提高语言应用的效果,促进跨文化商务沟通。
(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跨文化商务交际易于产生“意料外”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产生。跨国经营的水土不服以及大多数的企业购并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大大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能力,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排除文化干扰,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
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意味着经济效益。而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语言的适当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受本国的文化影响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思想,实现双赢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沟通中的文化冲突
(一)对于文化冲突的正确理解
文化冲突是处理文化差异不当的必然结果,包括文化轻视、误读等,是跨文化沟通中的正常现象。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人士在交流过程中,对于同一语义内涵与外延理解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而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跨文化沟通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文化冲突。跨文化经营、贸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跨文化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的多寡与解决方式。认识到文化差异存在的必然性,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根据语言学家Storti分析,文化冲突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假设)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由于文化的不同,实际情况与期望差别很大;由于心理落差,感到愤怒和恐惧;失败与退缩,跨文化交际以失败告终。文化差异并不直接导致文化冲突及沟通失败。识别文化差异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潜在冲突,可以达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不同的文化层次结构中,文化冲突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二)文化冲突在不同文化层次的体现
在不同的文化层次范围中,文化冲突的体现也是不尽相同的。根据文化的层次,将文化冲突分为三个方面。
表层文化冲突:根据关于跨文化商务交往与礼仪的调查显示,在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如何问候、寒暄、介绍等表层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和可复制性,容易了解学习操作并掌握。如日本文化中以深度鞠躬表示敬意;西方文化中在交流时,直视对方表示尊重;在一些部落蹭鼻子表示友好,等等。在提高商务交际能力方面,这些行为易于识别与复制。如果不能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习俗,就有可能导致文化冲突。
制度文化冲突:仪式与规范的不同,体现在公司管理沟通的各个方面。包括合约双方相对应承担的义务的内涵和外延是不相同的。对于规范的认知不同,在不同国家文化视阈下,只准许做相关契约、规条所许可的。而对于另一些文化而言,则是明文规定的即为不可做的,未标注为许可做的。不同契约文化还表现在对于文化冲突的解决方式的不同,侧重点不同等。在商务沟通、贸易往来中往往会带来较表层文化问题更为棘手的挑战。在商务交际方面,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商务惯例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应用行业内统一惯例,都可以规避这一层次的冲突。
深层文化冲突:价值观是最不易识别的,对于跨文化背景商务沟通来说影响也是最大的,对人的各种交际活动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在我国,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群体可以干预个人生活;而在英美等国家,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每个人都更注重隐私权。当英美国家的个人利益与我国的集体利益发生碰撞时,往往会使得交流上的双方“头破血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双方也都会认为这是“不言自明”的,可见,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随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地位的日益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结同心”(企业购并)时,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显得尤为激烈(因为这类冲突中不但包括不同国家文化的冲突,还包括不同企业文化的冲突)。
三、基于价值观的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与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的建立
基于文化冲突四个阶段的分析,通过提高文化差异意识,减少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产生错误期望,减少心理落差,避免产生愤怒与恐惧,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对于表层文化类符号,具备基本的文化差异意识即可识别,也较容易掌握应用。而对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差异,在商务领域,可以通过商务惯例学习来保证沟通交流的有效性。价值观的差异通过简单观察是不易识别的,而且也是不易应用的。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影响着“实践活动”。价值观文化差异的识别为商务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应用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深入认识不同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特点
不同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特点到底如何,往往很难直观地看到。价值观往往是抽象的,深层次的。它是一切思维、行为、语言等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原因。文化识别能力建立,从认识本国文化开始。文化习得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在其本身思想行为与外界交往过程中积累沉淀的过程。每个人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当中,语言行为深受其影响。但一般对其有感性的认识,却不了解其文化的深层特点。一般为“感到”或是“知道”某种思想行为是正确的。我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影响,尽管在这些文化背景下成长,或许我们并不能准确地描述何为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以及佛教思想。但是在日常行为言语中却处处体现着这些文化对我们思想、行为的影响。
在商务交际中,我国的商务人员对于冲突是极力避免的,当双方产生贸易纠纷时,我们趋向于温和态度,与利益相比更重视关系;相反西方人却认为中方做事没有原则,没有规矩。我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庸”思想体现在商业方面是“一切以和为贵”“买卖不成仁义在”,强烈避免冲突产生,重视关系的建立和保持;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人本主义思想则是“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维护自己的利益天经地义,冲突产生须直截了当地解决。在这种不同观念的对比中,没有胜负优劣,有的仅仅是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一种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行为是“低劣”还是“优越”。每一种文化的成员既是行动者也是观察者不依照本国文化评判,认识到并尊重这种不同,就是尊重文化,是进一步交往的关键。
(二)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历史形成过程
一个国家或是民族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沉淀的过程,要了解一个国家的价值观自然要追溯它的历史。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相对稳定的。文化在每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的经历当中沉淀,与历史变迁相关联,但相对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习俗、传统、基本的价值观等,并传承下去。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也都影响着当地文化的形成。
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于增进与对方的良好关系,准确了解其意图,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了解对方国家民族历史地理是相当必要的,包括禁忌、风俗、习惯。特定的图腾,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所以,相关民族文化知识的获取,可以避免商务沟通中的弄巧成拙。
(三)从语言含义的不同把握文化价值观差异
语言应用的语境也不相同。根据美国学者霍尔高语境、低语境文化特点,我国属于高语境国家,交流过程中双方默认对方了解相关背景;而更多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国家,交流过程中会详尽介绍相关背景。高语境环境交流者相对容易融入低语境环境。但是,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背景人员交流时需要注意相关背景信息的介绍,以此来提高交流效率。
语言学家弗里斯曾指出,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之上。语言的对比既是文化的对比,也是价值观的对比。价值观的了解和测量是需要通过相对具体、表象的事物来理解的。我们可以基于不同文化对同一具体事物的不同理解来对其价值观作出尝试性的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事物或是概念的对比,来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价值观。抓住其相同、相似内涵,注意区别理解其差异,这一差异往往是不同文化所赋予的。以“答复见面时间”为例,“on the way”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商务人士的时间观念:在非洲,相关商务人员在约定的时间没有出现,其电话联系的答复是“on the way”,然而在等待过程中发现,其在路上的时间可能是数小时,还可能是数天。这却并不意味着非洲商业伙伴对贸易往来的不重视,在非洲文化背景下所体现的是非洲人的“宽松时间观念”,也体现出非洲人工作生活闲淡和慢板的价值观。而在美国社会,守时则是一个人基本素养,以及对他人尊重的体现。无故的不守时,在商业领域带来的后果是个人或公司信誉的丧失。价值观体现严谨的工作观念及“天助自助者”的美国文化。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中,首先要意识到差异的存在,了解差异,把握各种文化不同层次的特性,彼此尊重,尽量运用对方可识别的符号、手势、语言、沟通方式来进行沟通交流。同时重视价值观差别,关注表象的同时意识到背后价值观体系的不同,通过了解不同价值观的特点来解决商务交际沟通问题,提升交际能力,达到成功商务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ell Hyme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readings[M]. Harmondsworth, England:Penguin. 1972.
[2]窦卫霖.关于跨文化商务交往与礼仪的调查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1999,(5).
[3]霍尔.超越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于虹音.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际商务研究,2006,(3).
[6]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陆航.环球商务英语之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顾嘉祖.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9]窦卫霖.开掘商务英语的文化内涵[J].语言与文化,2003,(3).
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2
工学结合 跨文化商务交际 能力培养
一、引言
高职英语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于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商务英语教育新模式,建设商务英语教育课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9)中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和实践教学。进入到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要求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要具备“语言+职业能力”。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已经被视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但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很多教师仍存在误区和疑问。
(1)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商务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商务教学,忽视了高职商务专业特点。
(2)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涉及的跨文化只限于目的语文化,忽视学生将来的就业实际情况。
(3)将跨文化商务沟通内容简单等同于目的语国家概况和其他普通文化,忽视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
此次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常见商务沟通的能力,即英语语言的职场运用能力。通过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常见操作案例分析和讨论,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将英语运用于不同的商务操作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高职英语教学上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
二、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培养的语言学理论
1.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交际教学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成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2.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
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人之间的交流,由跨文化问题、沟通和商务三个变量组合而成,商务作为单一的变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而跨文化交际却把商务当作例子进行研究。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从培养有效跨文化商务英语交际人才出发,依据当今所盛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新模式的内涵,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创新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营造职场环境和进行有效商务交际等方法,对2010级和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216名学生进行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探索与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模拟商务情境,结合案例教学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组成具有代表性文化的跨国公司,并担任公司职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公司组成人员要在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基础上解决案例中提到的问题。在真实的商务情景中,各个公司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分析,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案例分析讨论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案例展示
各公司做好课前的案例准备工作。授课中,由各公司负责人轮流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组员可提出建议,各公司可以提出异议,并可把这些建议、异议在黑板上或用投影表现出来。学生描述要清楚、简洁和连贯,不要用长句。然后,各公司开始准备他们的小组讨论报告。
(2)做讨论报告
各公司报告讨论结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每个公司一一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同时,学生要详细地做笔记,为下一步公司讨论做好准备;还要把本公司考虑不周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个阶段是交流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让各职员平等地分享公司的报告时间,共同参与。
(3)班级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综合各个公司的讨论情况,写出问题解决的详细报告,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交际能力。
2.开展模拟商业计划书的制作和竞赛评比
为了贯彻落实2012年大连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以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为载体,深化‘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精神,国际商务语言系举办了“秀口语技能,展职业风采”为主题的英语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在比赛中需要提交模拟商业计划书,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公司展示。
通过此次比赛,提高了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常见商务沟通的能力,即英语语言的职场运用能力。通过在商务情境中,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将英语运用于不同的商务操作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教学上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多样的学习材料,通过模块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例如,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上,对Entertaining Your Clients一课的讲解,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如何维系业务关系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 people will probably become the clients of your company/enterprise?What preparatory work should be made before entertaining clients?What do you care most when choosing a restaurant to entertain your valuable clients?接着用PPT展示了几种维系业务关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对其中的方法进行讨论,并且在各个模拟公司中进行演练,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教师点评,实现多元评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研究填补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改革空白,具有现实可行性。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应平行展开。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增长和素质提高的长期过程。在此,笔者希望和各位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同仁共同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王宪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4,(6).
[4]吴柏祥.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与教学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3
[关键词]文化包容意识 文化感知能力 有效交流
交流素养和能力的构成,包括文化宽容态度和文化尊重意识,即尊重参与沟通,协调、进行信息分享各方的不同文化背景,包容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谈吐表述模式;出于各自的立场,在各自的态度、意向上进行协调与沟通,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用包容的态度达成彼此间的理解;以对方的表述习惯和方式进行信息共享,使参与交流的各方在一定程度上,寻求某种共识,或者产生互动,由此实现各自的合理意愿,维持各方的进步和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独特的,它的形成有着的深远的历史背景、地域因素的影响;其中占重要影响地位的因素主要有:该国家或民族所经历的特有的历史事件、其独特的历史经历;该国家或民族在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的不断地交织、演变并逐渐积淀最终了形成某国家或某民族的特有的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一切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特有文化,导致文化上的彼此差异。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具有的文化都是其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都应当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对各种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外来文化的尊重包容意识,是文化理解能力的一项基本要素。
一、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这里所提的文化交流涵盖了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
日益频繁进行的国际交流活动,使对于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也逐渐明确地分离出了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的不同层次,各有着不同的侧重。
(一)文化交际的含义
从民间的、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交流层面讲,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机构之间交流活动,或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际。它侧重于各种形式的交际往来,其愿望主要是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睦彼此间的关系,这种交流侧重于是不同的文化交际,发生的层面广泛多样,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和基础。
(二)文化交流的实质目的:信息共享
从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民族之间的角度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接触,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各种文化观念,习俗、行为模式的对话、沟通、协调。在这个层面上的文化交际实际是各种文化信息的分享、交流。国际事务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信息共享,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在各自的态度、意向上进行协调与沟通,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寻求某种共识,或者产生互动,由此实现各自的合理意愿,维持各方的进步和发展。
(三)有效的文化交流的能力要素: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者必须具备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都必然植根于特定文化的环境之中,是某特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该特有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对自身文化又起着载体的作用:传承特定文化的内涵,并使之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种种差异也必然在各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汪榕培 ,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然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者交流实际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语言的流畅度。文化的交流、交际能力诸多因素影响,它不仅仅取决于外语语言能力、语言技巧,它还涉及到语言以外诸如政治、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等许多因素。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母语不同语言的人在交际时,即使双方都使用相同的语言交谈,并且语言表述都流利到几乎没有语言障碍的程度,也同样会产生语用的不得体或语言迁移的错误,究其缘由,是因为双方母语文化背景的差异,最终导致交际中的文化性失误,即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文化价值观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甚至特有的身体语言所能提示的信息、意图所至,归结为交流者的文化能力有所欠缺。
二、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于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同步发展
对于文化能力,H.H.Stern(1992)认为:它不仅包含谙熟社会的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结构的构成定位,而且还包含从文化的视角辨认重要事实的能力以及具备区分可接受的文化成分和不可接受的文化成分。
文化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力。文化理解能力是文化能力的实质核心,是深层层面不同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只有具备了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在各种不同文化交流中做到得体,减少不必要的曲解和误会,它有力保障达成交流的愿望,从而提高交流的有效度。文化理解能力除去对其他文化特性特点的敏锐感悟力,而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要树立文化平等观,承认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合理性的。在文化交际交流中,对不同于本族文化的他文化具有包容意识。由此可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在必须具备良好的目标语言的听说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对其他文化特点的敏锐感受力、充分尊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不排斥与自身文化相异的其他文化意识中或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交际双方变换视角,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作所为,跳出自身文化价值观的习惯性定势,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间存在的不同。对其他文化在交流中应持有的态度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由于文化能力所包括的最基本组成有:对其他文化特点的辨识力,即感受力;对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包容意识,即对其他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它们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有力保障;认知其他文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其他文化的敏锐度,表现为在与他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过程中对对方的意愿、态度给予及时的反应和反馈;文化包容意识,这个文化能力的基本因素,即对与自身文化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充分理解和包容,影响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各参与方的所持的态度,认同感以及相互间的接纳程度,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由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要使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而且还要使他们通过学习了解该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才是避免与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交流中的误会、失误,充分地交换各种交流信息,理解彼此的交流意图、交流愿望,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三、文化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关注
2004年由高等教育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地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与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明显的两大不同点:
其一,特别强调了听说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其二,突出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
外语教学的核心目的在这里清晰地突出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外语学习者以按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和交流模式,明确地表明态度、观点,阐述理由,进行论证说明,采用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对方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才能循得有效交流的有效达成途径,保障可能收获的最大交流成效,才真正地体现了对其他文化的敏锐感受力和包容意识,外语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同时,让外语学习者真正理解文化能力内涵,并实践性地运用文化能力;为学生树立起这样的文化意识:既不能盲目模仿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也不能看不起自身的母语文化;每个文化都有着其各自的特点上、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的成因,在跨文化接触交流中正确地理解来自它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在深层次上进行观念、意图上的有效沟通。
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为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在坚持文化交流原则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形式,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不仅掌握孤立的语法规则、词汇或句型,而且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并习惯在实际交流中运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语言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切实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文化因素的导人在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交往时应该非常实用。坚持相关性与实用性原则,着重选择在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用到,并可以促使这些交流顺利而有效地持续进行的文化内容,结合语言的教学和训练施教,使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卓有成效。(郭绍波,董 燕:《寓文化教学于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四、文化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文化知识教学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教师必须使文化教学始终渗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把文化教学融合进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培养对各种他语文化间的深层差异的敏锐感知和辨认力,对学生进行文化能力训练,使它不游离于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在学生中树立起对其它文化的宽厚的包容意识,坚持以文化交流的原则为出发点,发掘教材的内容素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培养,使英语学习者在发展英语的语言技能的同时,树立起不同文化交流中必需的文化意识尤其是文化包容意识,奠定良好的文化实际交流基础,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以其它文化背景人士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习惯的从事习惯,进行不同种类信息的充分分享、交流。尽可能地减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交流误会、沟通障碍,以达成卓有成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赵厚宪,赵 霞:《论文化教学原则》(2002年9月, 外语教学第23卷第5期)
[2]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 P3-4.,武汉大学出版社)
[3]郭绍波,董 燕:《寓文化教学于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4]官希慧:《论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4
【关键词】商务英语 口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活动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在众多的高职院校当中,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的课程,但是很少有相关学校可以有效的进行商务英语的口语教学,所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这也是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
1.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新概念,关于它的界定仍在不断讨论中。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它应由态度(attitude)、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三方面构成。笔者认为还应包括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文化理解能力,指的是在交流过程当中可以充分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存在的感知、情绪等差异,并以包容的态度进行交流;所谓交流能力指的是可以在有效克制文化背景差异的情况下,迅速的建立交际关系,解决出现的潜在的交际问题,达到最终的商业目的。
2.现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就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状态来说,口语是教学过程当中的弱项,其实不仅仅是在商务英语教学当中,在其他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外语教学,商务英语的教学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在工作当中有效地进行商务交流,达到既定的商业目标。实际上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当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学生发音不标准,而是没有将英语当做一种工具加以利用,对自己的口语没有信息。因此应当从这个方面来解决目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的问题。
二、影响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1.主观因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历来接受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都具备很强的发散性,但是西方国家更加注重思考的直线型,这就导致了在主观因素上中西方的不同。对于西方人来说,交流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具体事物的逻辑分析,但是汉语当中交流的过程更加注重对整体意思的概括。例如在语法当中,汉语的时间顺序是年月日,但是西方人的时间顺序则是日月年,中国人在听到表扬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谦虚的否认,而西方人更多的是欣然接受。这种传统教育造成的主观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客观因素。能够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客观因素很多,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制度因素、教育方式因素、社会导向因素三个方面。所谓制度因素,是由于目前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英语交流功能的使用,如果考试当中不考口语,那么学生就没有动力去学习商务英语口语;所谓教育方式因素,是由于我国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对英语和商务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实际应用教育;所谓社会导向因素,是由于目前的社会风气大多是就业论,所以学生会认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用,只要找到工作就行。
三、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突出学生在口语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来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应当避免教师的填鸭式教学,采用更加灵活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开口说话。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让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通过采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也乐于开口说英语。同时应当积极的进行行为引导,在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环节设计之后,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激励和教育,当学生不敢开口说的时候,应当给予及时的激励,对于学生口语所出现的错误,应当及时的纠正,在课堂教育完成之后,应当对学生的优点进行放大表扬,激发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
2.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应当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意识的认识,一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例如可以模拟一个商务宴会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文化背景的客商,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找到跨文化交流的重点和难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同时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商务交流的失败案例,向学生说明这种商务活动当中对文化背景理解的重要性。
3.利用体验教学传播跨文化知识。体验教学是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当中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成功案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会国际商务礼仪,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做好体验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一些影视作品进行讲解,一方面学生对这种方式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了解某些重要场景下的交流方式和交流特点。如果有条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方式开展教学。
4.充分利用实践机会,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同样要想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应当使用实践的机会进行。鼓励学生参与英语演讲、英文歌剧排演、和外教交流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与外国人进行对话交流,或者是通过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5
关键词: 日语教学文化差异意识文化友好交流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外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只有充分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外语。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背景尤为重要。
一、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注重中日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1.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这使中日两国人民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连带感与亲近感,相对于迥异的西方文明,人们更容易看到彼此之间“同文”的共通性,而忽视了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长期受这种中日同文观点的误导,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中日文化的共通之处,而忽视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性,对于中日文化的差异之处疏于介绍,导致学生在与日本人实际交际过程中遇到障碍。然而,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1)部分词汇的感彩、文化伴随意义有所不同。
日语汉字源自中国,中日文中许多汉字字形完全一致,但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如,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在男子姓氏后加上“先生”表示礼貌,而在日语中“先生”仅用以称呼教师、医生、律师、政治家等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如对一个普通的日本人用“先生”来称呼,会使对方不知所措。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应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对此类词汇进行辨析,避免学生望文生义发生误用。
(2)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有所不同。
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在引进、吸收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的伦理道德,以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人相似,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国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主体对他人的爱戴、尊敬和宽容,提倡“仁者爱人”,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将其改造为以“礼”为核心的日本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主体维护自己的名分,遵从社会制度和习俗,注重人伦规范,包括人与人交际中的仪式。尽管同属于儒家文化圈,中国人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有人情味,日本人注重礼节,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但流于表面文章,人情淡漠。
2.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必须在日语教学初期引导学生树立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了解中日文化差异。
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外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往往不是“语法错误”,而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指出人们对外国人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容易被认为是失礼的。因为人们不大可能认识到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外语说得越流利,目的语国家的人越不能容忍说话者犯的常识性的文化错误。
如果对中日语言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之处缺乏理解,在与日本人的交际过程中习惯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标准去要求对方,很可能导致交流不畅,甚至交流失败。例如,日本人收到礼物时,会说一些对礼物表示赞美的话并表示感谢。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即使内心很喜欢,也会说“心意我领了,可这东西我不能要”之类的话,先客套地推辞下再收下。如果对日本人使用同样的表达方式,他会很生气,觉得对方很没有礼貌。
二、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注重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中日文化交流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源远流长,近代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但是,日本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风化,中日关系时冷时暖,也曾经历过十分艰难的时期。中日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却“虽近又远”,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还缺乏理解。为了促进中日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充分了解日本的中国人与熟悉的中国的日本人在两国之间起到“桥梁”沟通作用。
然而,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日语语言文学、日本社会文化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中日关系方面的历史及现状疏于了解,中日文化交流意识淡薄。
2.培养学生的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符合《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2]中要求开设日本文化史、日本概况等日本社会文化课程,要求通过开设此类课程,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基本了解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及政治、经济情况等。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也就包含在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过程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词汇、语法等狭义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导入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相关信息,在培养学生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三、培养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基本途径,探讨颇多,本文中不再赘述。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中,培养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知识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教材、课堂和日语教师的传授,因此,日语教师的引导作用无疑是重要的。日语教师不仅是日语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日本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启发者。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细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脉络、社会文化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和近期动态,对中日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之处有较深刻的理解。教师要能够抛却个人成见,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日本文化。教师还应对某一情境中学生有可能犯的“文化错误”有一定的预见性,有针对地进行阐释。教师要将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自觉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
四、结语
培养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培养中日文化交流意识,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能够有利于加深文化交流意识,文化交流意识有利于对文化差异的主动探求和理解包容。两者都对提高日语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两种意识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师应注意潜移默化地引导,不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新中华学校编.日本文法辑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Z].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6
论文摘要:全球化的浪潮为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涉外活动的广阔天地,跨文化交际将成为高职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乃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内容,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导 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新时代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其蓬勃发展的态势、特色及前景已得到教育界相关人士的关注和肯定,也获得了广大高职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当然,高等职业院校要想持续发展,不断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仍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2002年“世界文化报告”。报告中提到了“文化彩虹”,这一表达已取代“地球村”成为被广大跨文化交际学者所接受的新名词。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大形势下,对于高职学生这一重要群体,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五年制高职的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五年制高职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文化观念与文化习俗的差异,对跨文化语言交际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2)以最少的损失和曲解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3)在适当程度上顺从别人并与人合作的能力。一个人可能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或者一个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语言能力有限。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以促进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成功进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三、高等职业院校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心态不合理
高等职业院校生源多是成绩中下等无望升入普通高校的学生。学生英语基础和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多级分化严重。而且学生从中学以来一直受传统语法教学的影响,认为学英语就是背背单词,读读课本,记记语法,做做习题。这种局限在语言层面上的英语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视英语学习为一种煎熬,导致语言知识欠缺。这种知识结构的缺憾也影响和束缚了对外族文化的接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心态也不合理。首先,学生一般只重视英语知识的接受,却忽视其语言文化等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虽然有些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强,但在这种跨文化理解能力上却普遍较弱,如对商务交际时的交际方略、交际规则以及礼貌规则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比较少。在平时也不注意对不同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因此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也不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误解对方,最终造成沟通困难以及交际失败。其次,尽管高职院校学生对外来文化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对这种外来文化的学习心态却不尽合理。所以在目前的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通过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来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使他们养成尊重、开放以及宽容与平等的跨文化心态,最终引导他们形成比较合理的跨文化意识和心态。
2、师资质量有待提高,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相对落后
虽然高职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力量也大为增强,但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师资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学历水平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数量不足等。尽管不少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已经在慢慢地提高,但是总体来说,他们还普遍缺乏跨文化的视野,认为英语教学就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这样一来就重语言形式而轻社会文化因素。最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交际法教学的逐渐普及以及对英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讨论的逐步增加,广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也逐渐开始关注跨文化交际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对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比较缺乏全面的中西文化观,也无法掌握目标语与母语文化的自我平衡。这样就更无法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相对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基本的语言技能时,就比较难做到发掘其语言形式外的文化内涵。
3、课程设置片面强调人才定向培养,造成跨文化意识薄弱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实用性和专业性,其课程设置面向社会的各个职业领域,目的就在于为这些岗位定向培养人才。这种侧重,容易被一些学校或老师片面地理解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就业”,从而产生“唯岗位论”和“唯就业论”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往往对于职业和专业十分关注且精通,而对于一些跨文化交际方式和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却没有任何兴趣和积累。而这种交际方式和文化知识的缺失正是妨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质
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应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和广博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掌握东西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观念差异,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平时应多阅读一些反映英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内容的书籍及报刊杂志,了解英美国家的背景,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以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的导入
社会需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型的人才。那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
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有多种方法。文化的导入并不是仅限于简单的背景知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必须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至于使学生认
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空洞、抽象、不好理解。教学中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也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并加以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积累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心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际场景
一般来说,对高职学生英语跨文化的教育应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之中,切实体现在不同文化内涵的传承上。因此,对于教师,要不断自觉地开发多种教学渠道和方式,将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听、说、读、写等训练中去。
文化无所不在,教师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又要重视文化氛围的营建,英语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文化,包含着礼仪文化、习俗文化、词语文化等诸多方面。英语教师要力求营造英语课堂文化氛围,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在社会交际中真正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课堂内加入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方式,如对话、角色表演、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能够开口说话的机会。如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模拟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握如何打电话、看病、购物等语言表达功能。这种场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能从容应对,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失败。
五、结 语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将越来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适应“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教师需要努力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要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要素,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层次,主动去理解掌握英语文化的内涵,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自己的高职教学实践基础上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并期待能与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广大高职英语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相信伴随着高职英语教师们的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跨文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国语,1986(4):10-1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