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科学思维,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一、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
(一)适应时代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散创新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最大化的人。现在的教育方式正由传输式教育方式逐渐转变成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物理无疑是对思维能力要求颇高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是达到预计效果的最佳选择。
(二)培养高级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新目标
教育方式不断改革,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今的高考,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分数,而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互联网的到来,使我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丰富化,使很多原本在课本上无法呈现的现象,可以通过网络演示,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不再一味地靠着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运动的轨迹、失重现象,只要点开搜索引擎,以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寻找的资料,都可以轻松地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以前因为仪器的限制没办法做的物理实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演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使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得以实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苛刻死板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解答这道题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解答一道物理题,从中吸取方法和经验,从而将这种思维能力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如何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师必须持续研究的课题。培养高级思维能力的这一教学目标,必将改变现在的物理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是“高分人才”而成为“发展性人才”。
二、把科学的思维教学作用于实践
随着信息化网络的发展,知识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说,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高中物理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所掌握,还要求学生对这一阶段的物理研究思路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在一定的要求内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些物理现象,对物理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大胆地、独立地进行物理探究,加强学生的物理研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运用形象思维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实结合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是对形象思维法的一种充分利用。物理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所以实验能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实验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个实验是由很多步骤组成的,设计实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实验可以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运用归纳思维法,加强学生解题策略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快速地分析出题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从而准确地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归纳考查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再加工和比较的能力。做好归纳的基础,就是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重组,通过对相似知识的比较和不同知识的对比,对物理知识有更准确的掌握。同时,归纳时学生也会自觉地将相似的题型和问题进行一个归纳整理,进行一个思路的归纳,为以后的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三)运用发散思维法,实现物理学习多样性
物理学习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必须逻辑周全,考虑周到。同时,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更多新的机会和可能。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物理开拓更多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更多的感官刺激下,对物理产生更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对物理知识有更真实的了解。一般在实际的实验环境下难以成功的物理实验,就可以通过虚拟的实验环境成功进行,避免实际操作中可能带来的误差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让物理课堂内容丰富起来,实现了物理学习的多样性。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2
关键词:数学课;创造性思维;观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9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活动,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我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1.精心指导,认真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象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顶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感性材料。
2.引导猜想,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1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2.2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2.3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好动、好想、好奇"是学生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自觉地沟通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隐含条件;巧妙地构造某个数学对象,迂回转化;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题的各种途径。
3.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民主氛围
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师要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数学课堂真正充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气氛,让每一个孩子都愿意积极地参与,从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3.1用信任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创造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树立起一个意识,那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创造的潜能,这样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从而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孩子们在数学天空自由飞翔。
3.2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应该创造条件把"一言堂"改变为"多言堂",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一些很宝贵的想法说出来。教师为学生搭建了这样一个可以表达、交流、对话、质疑的平台,无疑能够促使学生开启自主思维的大门,拓展思维的宽广度,发表独到的见解,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4.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伟入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在数学教学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些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并且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积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或直接给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做对学生的思维无形中进行了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发现和培养。因此在课改实验教学中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在这样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走上科学发现的道路。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性学习构造一个良好环境。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的产生,发展一致完善的全过程,也使他们学会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科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3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发现学生“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功课,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沉重的“偏离现象”呢?很多教师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大脑很灵活而不爱学习的学生做组长,收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关于计算方面的现象或事物,一个礼拜统计一次,看哪组收集的多,不懂不要紧,只要是关于数计方面的就行。很快,同学们拿来了爷爷的旧账本,爸爸的米尺,妈妈的软尺,姐姐的计算器,弟弟的钢笔,奶奶的老花镜,只要能拿的他们都拿,只要能登记为组里争光就行。老师非常高兴,对拿来的东西,总要问个不亦乐乎。如眼镜多少度?怎么测量?镜架几厘米,镜框什么形状,眼镜腿弯曲多少度舒服?弟弟的钢笔和自己的钢笔有什么不同?品牌不一样不同的品牌信誉度不同,信誉度怎么测算?……再以后这些同学似乎对计数感兴趣多了。他想知道信誉度怎么测量,他想知道制造一种新产品需要多少精确的计算,带着浓厚的兴趣上课,这些同学往往想举手发育,虽然不能说准确,但都能得到老师恰到好处的肯定。后来这些同学的耐心细致程度并不比好学生差,虽然数学成绩一时并没有提高多少,但却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容易亲近老师,是教学成功的一大标志。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这些学生越来越表现出对数理的兴趣,老师适时,及时的深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先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词逐句地范读。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习惯之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再从难点、易错处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促进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学生几乎是在娱乐玩耍中学习。这一现象在很多学校无法施展,原因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对老师的信赖,敬佩之情没有确立,所以是一盘散沙,平时,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采取提前布置作业的形式,然后在学生交来的作业中寻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普遍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再讲新课,有时是组长布置课题和作业,组长也是老师精心培养出来的。这样授课就有针对性,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数学学科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阵地。
(1)思维速度的训练。就初中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新课后,教师可以出部分选择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可以出综合性较强的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规定时间内看有多少同学能够做出来,或让每一个同学在规定时间出一份试卷,看谁的试卷质量高。
科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4
关键词:计算思维;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32-02
一、前言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学科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与自动化。抽象是通过简化、转换、递归等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计算设备可以处理的计算模型再进行求解的过程。自动化是运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来求解问题。当今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计算思维作为解决科学、工程、管理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必将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思维能力。高等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置于重要位置,将其有效地融入计算机本科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之中。我校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就开设以C语言为编程工具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对于这门课,如何改革已有的教学方法以加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计算思维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想到利用计算机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来求解问题。计算思维教育不是传授枯燥的概念与相互孤立的知识点,而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方法和能力。这门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时通常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上机实践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但由于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接触过程序设计课程,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随着课程的进展,大量抽象概念的出现,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讲学内容方法会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依旧束手无策。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重点改革了实践环节的教学,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代码编写、程序调试等能力进行训练,并且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程序设计基础是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计算思维中语言级的问题求解。我校在教学目标上,从深层次对程序设计进行抽象与总结,将计算思维的要素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通过计算思维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显式”地强调与强化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其纽带作用,使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核心的“凝聚力”。程序设计教学中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以讲授程序设计方法为主要内容,加强上机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将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思维思想最大限度地汇聚于本课程,重点阐述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计算思维的两个核心要素“自动化”与“抽象”贯穿于程序设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中,是联系课程不同环节的核心纽带,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灌输与培养这种思想与思维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向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落地、向计算思维层次拨高的教学内容组织思路。根据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将教材(C程序设计―谭浩强)章节顺序微调形成程序设计知识点向计算机结构三大部件CPU(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输入输出设备)的映射:计算思维导论(第一章C语言概述、第二章算法、第三章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CPU(第四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第五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第七章用函数实现模块化程序);存储器(第六章利用数组处理批量数据、第八章善于利用指针、第九章用户建立数据类型);I/O(第十章对文件的输出输入)。
四、教学细节
1.课堂授课。我们改变以往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活动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环节细化为集体备课、课堂讲授、讨论、辅导答疑、作业和考核六个主要环节,通过将六个环节做深、做细狠抓教学质量。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障教学顺利高效完成。在课堂环节中提倡互动式授课,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程序设计授课不能纸上谈兵,要注重实践。课堂内所有讲解知识点都有具体的编程实例相匹配。每一个实例都会现场编译运行,容易出错的实例会有目的地修改后再运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讲课过程中会故意给出典型错误的案例,例如:在讲到变量时设计变量未赋值即使用的错误;讲到数组时设置数组元素溢出的错误,然后由学生来调试解决这些编程错误,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原教材各知识点的案例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前后承接关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通过改造和引入新的案例内容形成连续性强的案例,随着章节知识点的推进,学生可以不断加深对程序设计的认识。例如从第三章的温度转换案例展开,不断在随后章节中加以扩展:第三章中,分别用常量方式、符号常量方式、常变量方式实现温度转换;第四章中,用选择语句实现温度表示方法的切换;第五章中,用循环实现输入合法性检查;第七章中,用函数改造已有的程序;第六章中,用数组实现批量数据的温度转换;第八章中,用指针改造已有的程序;第十章中,用文件增加数据存储的功能。通过这种渐近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点间的关系及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
2.上机实验。作为大学期间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循序渐进方法,分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验证型实验目的是掌握C语言的基础知识,是计算思维方法的简单模仿,要求学生参考教师给出的实例完成实验内容。设计型实验目的是掌握C语言的中高级知识,是计算思维方法的初步运用,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综合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应用创新能力,是计算思维方法的高级运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思维算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验的具体安排为:验证型实验(C上机环境、表达式与基本的输入输出、选择结构、循环结构)、设计型实验(函数定义与调用、递归函数、数组、指针、文件)和综合型实验(综合型程序设计题目)。为了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会结合学习进度给出一组综合型程序设计题目。这些题目都是以生活中某个具体问题为基础,其解决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为尽可能模拟真实开发环境,我们通常要求2―3名学生协同完成。在评定成绩时,我们要求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讲解和演示程序,由老师和其他学生代表一起打分形成最终成绩。综合型程序设计既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解决问题提高自信心,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团体协作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将计算思维融会贯通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展开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求解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ACM,2010,49(3):33-35.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科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5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科学思维培养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化学教师要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结合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有效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科学方法被视作产生知识的“知识”。一方面,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过程,另一方面,科学方法作为思维和行为方式,蕴含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智力水平会大大提高。所以通常把科学方法看成知识转化能力的桥梁。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记忆和储存,而忽略了知识的变迁、变通,也忽略了学生的概括、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方法的培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努力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较被动,有许多话想说但不敢说或没有机会说,有许多疑问想提但不敢提或没有机会提,在这种气氛下,根本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要创设这样氛围,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尊重,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才能得到满足,也只有这样,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保护。其次教师要注意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热情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逐步克服对创造性思维的畏难情绪。所以说,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各种方式,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有效思维,如逆向思维、想象思维等。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相反的方向来思考,也就是倒过来想问题。它要求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习惯,变换思维方式,从而产生新的见解。逆向思维对激发学生提出独到见解,培养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经常注意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正题反做或反题正做的方式进行培养。
所谓想象思维,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把自己头脑中的表象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他的事,或者回忆起他曾经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而且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某种没有经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也就是说,想象可以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它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过
程,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和心理障碍,教会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发挥实验优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因素需要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其中发散思维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影响最大,也更直接。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学生博闻强记,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差,尤其缺乏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方法很多,提出发散性问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这里要强调的是:提出发散性问题,不能满足答案唯一或对错,而是让学生产生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改变过去那种单独吸收、记忆、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而不善于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现象。如在实验制取乙烯时,针对实验现象可提出:(1)烧瓶中的溶液为什么变黑?(2)产生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3)如何检验产品有乙烯?(4)如何证明推断(1)、(2)的结论?学生对(1)、(2)两个问题不难回答,而(3)学生往往错误地回答:直接通入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根据是否褪色判断。这里可启发学生,是不是只有乙烯能使溴水或高锰酸钾褪色?通过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就能正确回答。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合实验设计,着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