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

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文1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且普遍存在于众多企业经营过程中,它虽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也可以通过各种合适的风险管控措施来降低发生概率,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可控性,由于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财务风险也同样具有双重性,除了负面风险,有时通过主观努力以及良好的客观环境,财务风险也会有积极的一面。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与类型

笔者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是由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来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制度性财务风险、客观性财务风险以及操作性财务风险三大类。其中制度性风险是指企业受到来自外部制度的影响,进而导致企业在与利益相关方保持沟通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财务风险,同样在受到内部制度的影响下,企业财务运行机制也会出现与企业发展利益不符的风险。客观性财务风险是由于财务管理本身存在的客观局限性引发的,而操作性风险则是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操作失误和工作误差引起的财务风险,这种操作性财务风险通过加强管理与培训,是可以进行合理调控。企业财务风险具体通过筹资、融资、投资、资本规划等一系列财务活动表现出来,企业的大部分经营决策都需要通过财务反映出来,而企业在谋求发展时所使用的各种财务手段,都是企业财务风险的载体与平台。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科学评价与分析

只有科学评价企业财务风险,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财务风险,才能够为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因此笔者选择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去具体分析与评价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

(一)从宏观角度评价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从宏观角度去评价企业财务风险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市场环境、行政监管、社会文化以及资源环境等关键因素。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都将密切的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各行业由于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企业财务风险都各有不同。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化竞争的趋势日益激烈,企业财务风险的宏观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并且通过市场机制与法律机制逐渐传导给企业的经营者。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时,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与各种融资渠道的规范,人民生活逐步增强的购买力,这些从宏观环境上都决定着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阶段,从宏观角度出发,对企业发展存在的财务风险有利有弊,但笔者认为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的趋势,企业财务风险总体是良性的。

(二)从微观角度评价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从微观角度评价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笔者认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出现在企业内部管理中。首先我国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还不合理,部门职能的不清晰为财务资源的配置埋下风险隐患;其次企业文化对财务风险缺乏关注,造成经营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而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则造成在财务操作上不够严谨,继而埋下安全隐患。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通过以上的企业财务风险概述与风险评价,笔者认为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是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

企业只有建立合理、科学的企业管理组织架构,使得各职能部门权责清晰,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企业财务风险在系统上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也便于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的排查与自检,从组织方面增强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对提高企业财务运行效率,防控财务风险有着积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二)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与应急方案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方面还没有做深入的建设,笔者认为只有企业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及行业背景等综合因素,全面设计一个符合企业利益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这样可以有效辅助企业进行财务决策,同时必备的应急方案也需要科学的制定,财务应急方案虽不能根本性解除财务风险,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防止财务风险进一步恶化,为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与应急方案的出现将从制度上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意识。

(三)培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进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面对现今复杂庞大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不断储备与培养财务风险管理人才,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上,重视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在企业中培养一种财务风险意识,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与集体感,在企业文化上对补齐企业财务风险板块有着实质性意义。

四、结语

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文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会计核算;企业管理;对策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涉及内容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从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管线铺设,以及相关的装修装饰工程,以及工程的改建、扩建及拆除等相关活动,具有业务范围广、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等特点。其会计核算是对各类施工项目前、中、后期整个业务流程相关数据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可靠性,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涉及料、工、费的确认和计量,包括各种材料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其他直接和间接费用等,还包括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清算等。鉴于其特点,建筑施工企业对每个施工项目进行单独的成本核算,加上施工项目相对分散,企业多采用分级核算和管理的方式,既能确保核算的及时性,又能避免会计核算与实际业务脱离的问题。此外,针对施工项目生产周期长短不一的特点,对于施工周期短的,可在竣工后一次性结算;对于施工周期长的,则可实行分阶段结算,确保资金及时、安全回收。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不足之处

1.核算相关制度不健全,方法不够合理

尽管建筑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上是依据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但除准则之外的相关制度仍不够健全,在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上有时不够合理。一方面,会计核算缺乏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核算流程,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使得会计核算随意性较大,出现施工进度和成本支出不一致,合同预计收入与成本支出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另一方面,在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上有时欠妥,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核算,使得资金回收期较长和资金周转率不高。

2.会计核算相关数据信息失真

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资金的收支而形成相应的票据,这些票据则成为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直接影响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目前,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着原始凭证等相关资料缺失、账簿数据信息失真、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等问题,降低了会计核算管理效率。此外,多数会计人员只关心手头上的工作,缺乏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账务的处理上,未能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准则,表现为初始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不够严谨。

3.会计核算不及时,信息传递滞后

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上不够及时,会计人员在获取原始凭证后往往拖拖拉拉,计量和记录不规范,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尤其是一些建筑集团的下属单位,其会计核算多以施工项目作为独立的成本核算单位,在缺乏集团监管的情况下,成本核算较为随意,未能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账务处理。在会计核算信息管理上,一些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则无法完全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管理,使得会计信息的记录和传递相对滞后。

4.会计内部控制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不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内部控制不重视,对其缺乏全面了解,最终影响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实际工作中,会计内部控制往往流于形式,如:未能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定期盘点;相关票据的领用管理不严格;上下级单位之间业务往来程序不规范等。另外,会计内部控制监管不严格,在收入和费用等的收支上、账务的记录与核对上较为混乱,导致会计核算形同虚设。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措施

1.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完善相关制度

健全会计核算体系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首先,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并在制度中明确会计核算流程,以及执行标准,为会计核算管理奠定基础。其次,要在制度中明确会计人员相关职责,使其清晰地认识岗位责任,将账务处理的合规性放在首位,避免出现权责利不一致。最后,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行为,在制度中明确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防止会计人员相关工作受到人为干预,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2.规范账务处理,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建筑施工企业要确保账务处理的规范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一是要规范票据获取和保管。在发票等原始凭证的获取上要严格把关,既要确保票据的真实性,又要做好票据的使用和保管,以备后期的查阅。二是要规范会计人员行为,使其严格按照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账簿上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是要规范会计科目的使用。会计人员要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能因为业务性质属于同一会计要素而错误使用会计科目,或是为了监管等目的而故意错用会计科目。四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专业技能,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

3.推进信息化管理进行,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不及时,信息传递效率低等问题,企业必须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通过构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增加各类信息的传递速度,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财务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等对会计信息的综合利用效率,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另外,推进会计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对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对信息管理人员的监管。这不但要求会计人员将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输入核算系统,还需要系统管理人员及时做好系统维护,同时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及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为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4.增强会计内控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要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水平,就必须增强管理层会计内控意识,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一是要提高管理层及相关人员会计内控意识,这样才能使其在企业中宣传会计内控的重要作用,使相关管理人员明确会计内控的重要性。二是要明确会计负责人及其他会计人员的责任,坚持谁的责任谁负责的原则,从制度上约束会计相关人员行为,提高会计内控执行力,有效防控财务风险。三是健全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尤其是对会计核算管理重点环节要定期进行风险因素排查,将会计监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梁建完.会计核算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65.

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文3

【关键词】 电费收入; 风险; 控制

电费收入是供电企业最主要的经营收入来源。受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电费收入存在一定的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成为困扰供电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欲有所得,先修自身。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内控体系,是供电企业规避和化解电费风险,保证电费及时回收,降低不良债权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实现公司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供电企业电费收入的风险点排查

供电企业的电费业务风险,一方面产生于企业内部电费管理控制过程,另一方面又有不断变化的客户信用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影响,制约了供电企业电费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内部管理因素产生的财务风险

1.由于企业未对电价进行定期分析与检查,导致销售电价不尽合理,如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执行不到位、沿街门市商业电价与生活电价划分不清等,增加企业潜在的违规风险。

2.财务部门对营销部门提供的数据没有进行复核,未审核电价的准确性,直接按售电明细表入账,导致收入确认的金额不准确。

3.抄表、核算信息传递不及时,未进行稽核审查,数据差错未能及时发现和更正,导致收入确认不准确、不及时,影响财务报表金额的准确性。

4.应收电费回款信息反映不及时,年末未与欠费方进行应收账款余额的核对,导致应收账款余额不准确、不完整,影响财务报表金额的准确性。

5.未对应收账款账龄进行分析,未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金额不准确、不及时,导致应收账款账面金额不准确,从而影响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

6.申请坏账准备核销的依据不充分、不完整,未经适当审批,导致核销金额不准确,从而影响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

(二)环境因素产生的经营风险

在客户用电量日趋增长的今天,电费的数额也变得越来越庞大。供电企业如不能及时、足额地回收电费,必将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缓慢或停滞,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长期不能收回的电费,最终会构成呆、坏账,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电费风险的大小来看,风险最大的群体依然是工业企业,此外,个别行政机关和部分工商户欠费也呈增长趋势,不容忽视。欠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客户经营状况不良,无力按时足额缴费。其一,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使大批竞争力较差、经营管理不善、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败落,经营状况恶化,无力按期缴纳电费。譬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关停、下马,增加了企业的欠费风险。其二,供电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呆账、坏账,欠费企业经过多次产权变更,使欠费形成历史遗留问题而无法收回。

2.客户恶意欠费。部分企业抓住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尚未健全的漏洞,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有意将应当缴纳的电费资金作为流动资金使用,甚至蓄意逃避电费债务。

3.其他方面。一是受国家产业政策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耗能企业被关闭停产,造成电费难以收回。二是由于城市建设需要,涉及到房屋拆迁,很多用户在电费未收回之前就已经拆迁搬走,人已不知去向,致使拆迁户的电费无法及时收回。

二、电费收入风险控制方法的探讨

(一)销售电价风险的控制

1.加强电价检查与内部稽查。供电企业要认真贯彻上级有关电价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协助政府部门进行电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电价稽核机制,包括营销工作计划的制定、审批、下达以及营销稽查工作的具体实施、分析报告、资料归档(如图1所示)等,以减少各种差错,维护供电企业和客户的利益。

营销稽查的主要项目包括:对业扩环节全过程的检查;对客户所执行的电价正确与否、向客户收费合理与否进行检查;对抄表差错率、实抄率进行检查和抽查;对电费差错率、电费回收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退补电量、电费的检查;对违约用电及窃电的处理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要逐一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上报公司主管领导进行处理。

2.切实履行电价审核职责。财务部门相关专责应事先在电费结算系统中填写价格并经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填写价格的准确性。如有变动,财务专责人员修改电费结算系统中的电价价格并经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

3.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基层供电企业应拓宽视野,采用科学先进的分析工具,如利用财务管控系统电价管理模块进行多维度电价执行情况分析,自动生成常规分析、电价调整影响分析、各类专项分析等分析报告。根据需求自定义专题分析,查找并纠正电价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二)财务核算风险的控制

1.及时合理确认销售收入。营销部门应根据用户抄见电量和应执行分类电价,通过营销信息系统确认用户的用电量和售电收入,形成应收电费汇总凭证等信息,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依据应收电费汇总凭证等信息进行复核、整理,进行相应的收入确认,并形成电力销售情况明细表。

2.及时传递应收账款信息。如图2所示,营销部门通过营销信息系统确认应收账款发生额及回款记录的准确性。财务部门依据营销部门提供的数据复核、整理形成应收电费报表。应收电费报表应包括应收金额、账龄情况等。财务部门应于每年年末,通过主审会计师事务所发询证函的方式进行应收账款余额的核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3.及时处理应收账款回款记录信息。营销部门对账人员根据收到的电费金额在营销信息系统进行应收账款明细账务处理。营销部门负责电费管理工作的出纳,根据营销信息系统中收到的电费金额对应收账款进行分类汇总,并将信息传递至财务部门,生成应收账款回款记录。营销部门电费管理中心负责确认应收账款回款记录的准确性。

4.定期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营销部门应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并提供给财务部门。

5.及时计提坏账准备。财务部门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依据营销部门提供的账龄分析计提坏账准备。

6.及时收集上报坏账准备核销资料。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根据欠费的金额、发票、破产报告、法院判决书等证明材料进行核销坏账准备的申请,报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批。财务部门依据审批结果进行账务处理。

(三)电费回收风险的控制

电费回收是供电企业的基础业务和核心业务,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供电企业要综合利用行政、技术、经济、法律等手段,做好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弥补,积极防控电费风险。

1.行政手段。供电企业内部明确分工,落实电费管理责任,加强考核,严明奖惩。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落实营销“五分离”(即抄表与管理、核算、收费、稽查、计量等营销业务彻底分离)制度,取消走收模式,全面推行坐收和社会化代收,推广应用POS机收费,探索网络缴费模式,方便客户缴费。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由政府部门协助催收。譬如在城建拆迁中,与政府实施部门协商,请其在拆迁户补助费中代扣电费,化解欠费风险,提高电费回收的效率。

2.技术手段。加大科技投入,安装预付费电能表,推行购电制,先付费再用电。对重要用户安装负控装置,采用负控手段对欠费户实施停限电。

3.经济手段。一是对客户划分信用等级,实行风险预警,对信誉、效益较差的客户安装预付费电能表,或采取增加抄表结算次数的方法,缩短电费结算周期,减少电费拖欠的风险。二是严格执行电费违约金制度,依法追究欠费户的违约责任,遏制人为拖欠电费问题。三是建立电费风险财产担保制度,保证债权人利益,增强电费回收的安全性。

4.法律手段。对拖欠电费的客户,依法采取停限电措施,对恶意拖欠电费数额较大的向人民法院,依法追缴电费。同时,主动研究与企业破产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运用企业破产还债程序防范电费损失。

三、实现风险有效控制的关键点

(一)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是以增强风险意识为前提的。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风险意识,没有应对的防范机制。供电企业应大力开展风险防范教育,增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排除能力,重视员工的参与,提高全员对风险管理的共识和认同,建立与风险管理文化相匹配的企业文化体系,把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一名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上。

(二)加强内控执行力度

执行力是把企业的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成果的关键。供电企业要着力打造步调一致、行动迅速的内控执行机制,使内部控制得到真正执行和有效落实。一是大力倡导内控执行文化,把执行力烙进员工的思想意识中,营造良好的执行环境。二是理顺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明确部门职责,规范管理流程,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三是企业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要率先垂范,带头解放思想,模范执行企业各项决策、规划及规章制度,为员工作出表率,提高整体执行力。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维护责任追究的公平性,树立制度和流程的权威,促进内控执行力的提升。

(三)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供电企业应加强内部信息管理,全面梳理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内容、保密要求及传递方式、传递范围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内部信息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信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荔.内部控制与账簿审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5.

[2] 宋昌英,涂心畅.电网企业典型业务的财务控制[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3-7,14-19.

[3] 李峥.供电企业电费资金风险管理与控制[J].会计之友, 2011(1).

[4]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S].2010.

[5]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S].2010.

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文4

关键词:煤炭行业;内部控制;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20-02

引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随着企业内部控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也日益规范和健全。煤炭行业作为支持我国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然而,煤炭行业特殊的生产作业过程决定了其安全隐患较多,存在较大的财产与人员损失风险,不利于其持续健康发展。内部控制的完善则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作为一种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自我约束与调节的内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构成了企业的管理基础,贯穿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和满足有关监管条件的必要制度保证。然而,目前来看,煤炭行业内部控制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细致剖析了煤炭行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煤炭行业内部控制的相应举措,以期为同行业在执行内部控制有关制度时提供有益参考。

一、煤炭行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煤炭行业内部控制建设在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内部控制具体运行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内控意识较为薄弱、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机制体系建设不力等,使得煤炭行业的内控水平无法满足这个高风险行业的实际内控需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企业人员内控意识薄弱

煤炭企业人员尚未形成清晰系统的内部控制概念,其内控意识较为薄弱,直接导致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也缺乏全局性与系统性,过于注重内控制度形式上的建设,将制定一些内控有关手册、文件或规章等同于内控制度的建设,且其所制定的内控制度缺少可操作性与实际指导意义,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有的企业完善内控规章完全是为了应付有关上级的检查,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内控执行情况鲜有人关注,最终使得煤炭行业内部控制无法切实发挥监督与管理作用。

(二)人员综合素养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

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依赖于包含高层、中层及基层员工在内所有人员的综合素养。考虑到煤炭企业的主要作业与生产过程是由一线矿工完成的,故一线员工的综合能力及作业水平就构成了煤炭企业内控风险的关键控制点。然而,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中矿工的综合素养普遍不高,他们意识不到内控执行的严肃性,即使部分人员有此意识但囿于专业能力与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按照各有关规定执行内控制度,最终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无法切实发挥风险控制作用。

(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相对缺乏,人员风险控制意识不强

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将煤炭行业置身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化大环境下,其面临的风险种类也日益繁多。按不同分类层面可有煤炭企业因自身原因形成的风险和企业外部因素造成的风险,企业运营与日常操作层面的风险和企业战略层面的风险。具体来说,企业面临着资产流失风险、产业政策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财务风险、煤炭资源持续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然而,部分煤炭企业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观念的不利影响,其风险控制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在做出经营决策及战略规划时也很少全面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全面风险控制。

(四)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存在诸多阻碍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呈现多元化与集团化发展趋势,管理幅度不断加大,内部层级逐步增多,这就使得内部信息沟通与传递难度日益加剧,加上煤炭行业管理水平不高,信息系统的建设滞后于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如多数煤炭企业尚未建立起内部统一信息实时共享平台,使得有用信息无法及时在各分支机构及内部各层级间得到共享与集成,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不但使得有关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无法及时获悉企业真实运营状况的信息,从而不利于其进行有关经营决策和相应管理活动,而且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舞弊与人员犯错的可能,最终使得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五)企业内部监督检查职能弱化

目前来看,虽然多数煤炭企业都设置了相应的内部监督检查部门,并给该部门配置了相应管理职能,但是,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监查部门的职能进行了弱化,使得监查部门的工作流于形式,其在企业的地位也不高,工作受到诸多限制,无法得到其他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与支持,而且监查部门有针对性的建议也很少得到管理层的采纳,不利于企业从根本上排查及预防安全隐患。

二、完善煤炭行业内部控制的有关对策

(一)改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加强企业内控环境建设是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首要前提和必要保证。企业应从以下方面构建完善的内控环境:一是在企业范围内大力推行安全生产文化。煤炭企业应全面树立起“关注安全关爱生命”、“预防为主全面预防”的安全文化,在这种安全文化下工作的员工普遍具有系统化安全理念及心态,这种心态能较好地增强企业员工在作业与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使其对风险触发因子进行实时监测与动态跟踪,全力全面排查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二是从人员准入、培训及考评等方面大力提升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矿工的综合素养与作业水平。考虑到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应按照工作人员的分类设置相应的进入标准,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规范化培训及再教育,向其灌输安全知识及专业技能,同时,定期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持续提升其自觉性与工作积极性。三是提升安全生产技术。煤炭企业应当持续提升其软件技术,增强企业安全防控能力,同时,创造良好的煤矿安全生产硬件设施条件,完善企业应急救援及安全预警系统,全面考虑投入的长期效益。

(二)科学开展企业内控风险识别、分析及应对工作

鉴于煤炭企业所涉及的中间层级较多,从中间层上下功夫加强风险分析、识别及应对有助于管理层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找出阻碍企业发展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即识别风险。可运用流程图分析法、风险清单法等风险识别方法,对煤炭企业作业与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重要节点进行全过程分析,充分揭示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依据相应风险评价标准来评定风险等级,即分析风险。通常可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对煤炭企业而言,定性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及严重性两个维度是较为实用和常用的,而后形成风险分析矩阵,评定风险等级为进一步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奠定基础。三是依据风险重要性及特征以确定风险处理的最佳途径。可结合企业的风险承受度,综合运用风险降低、风险回避、风险承担及风险分散四种策略,将企业的风险有效控制在容忍范围内。

(三)规范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

煤炭企业须建立健全系列内控规章制度以规范化指导和约束企业人员尤其是一线矿工的作业与生产管理内控活动。具体如下:第一,科学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对人员的生产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约束。煤炭企业应结合生产流程和关键风险控制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程序及规范,要求有关人员严格遵照执行,防止人员活动偏离其工作职能。第二,完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培训与再教育制度,形成对风险的零容忍。培训后再上岗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前提,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企业员工加强培训与再教育,并将培训结果反馈至有关管理层,使其能更好地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安排下一步内控演练活动。第三,建立健全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分解至各有关部门及个人。煤炭企业可逐步完善其安全检查拉网制、安全生产联责制等制度,将生产责任分阶段分步骤地落实至各责任主体,并配备有关责任人,形成明晰的责任追溯体制;第四,定期对内控实施主体进行绩效考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评体系,依据考评结果对有关人员适当地进行奖惩,切实保障内控活动执行的严肃性。

(四)建立健全高效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管理跨度大和层级过多的问题制约了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流畅性。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一是借由完善安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沟通平台,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实时跟踪问效,及时对有关风险及内控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二是建立健全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沟通与传递机制,如建立不附任何责任的内控风险报告制度,使内控有关风险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开办传递信息的专门网站、公告栏、广播等,缩短企业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与时间,让员工切实参与到内控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鼓励员工对内控活动的执行进行自我评价。

(五)全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

煤炭企业有着生产流程的特殊性,应特别注意安全性内部控制活动监督检查工作的落实,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运用有效内控措施遏止事故的发生。具体来说,企业应将内控监督检查活动落实至煤炭生产的各个环节,重点关注员工是否持证上岗、作业流程是否按规程进行等。此外,内控监督检查的责任要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及员工,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领导要起先锋带头作用,从基层开始监查,尤其要发挥一线矿工的监督作用,一旦发现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切实发挥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美环.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煤炭,2012,(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