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

现阶段,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而且食品的质量安全对社会的危害极大。为此,农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是,市场监测始终停留在单一农药的残留检测层面,并且农产品的检测技术与标准也并不完善。所以,要想保证民众食品的安全性,就一定要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力度,对检测的标准进行细化,深入研发检测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有效性予以重视,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关于天然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

农产品天然毒素主要包括生物碱、黄曲霉素及硫代葡萄糖苷等。而黄曲霉素的致癌性十分明显。在检测农产品黄曲霉素的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薄层层析的方法,操作方面相对复杂,且检测的时间很长,实际检测的成本也相对较高,精准度很低。为此,现阶段,采用ELISA技术,被称为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技术,对农产品当中的黄曲霉素展开深入检测。从本质上来讲,这两种检测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ELISA技术在检测操作方面十分方便,所需要的时间不长,实际成本不高,具有较高准确度。在我国,ELISA技术得到了广泛地推广与应用,已经独立生产出了ELISA检测试剂盒,在性能方面可以与国外产品保持一致。为此,农产品当中的真菌霉素都已经构建了ELISA检测的方法。

二、关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

化学农药被应用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为此,对农药残留检测的重视对于增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检测农产品农药残留,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检测并分析痕量与超痕量。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对于仪器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检测仪器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敏度,而检测的方法需要灵敏且快速,在操作方面应简单便捷。现阶段,农产品的生产使用了诸多高效农药,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要求也更严格。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的方法是当前比较常用的检测技术,灵敏度极高,且检测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可以定量且定性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由此可见,这种检测技术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实用价值明显。此外,酶抑制剂检测与酶联免疫的方法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的也比较广泛。对于国内农药残留的控制,酶抑制剂检测技术被应用其中。但是,这种检测的技术仍然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对农药中的有机磷类或者是氨基甲酸酯等检测方面,其精准度仍然偏低,检测的结果难以实现定量与定性。

三、关于粮食熏蒸剂检测技术的研究

粮食在存储过程中,会因为害虫侵入并繁殖而导致粮食受到污染。而对于防治粮食害虫而言,通常采用的都是熏蒸化学剂,能达到有效抑制害虫的效果。然而,熏蒸化学剂本身含有大量的磷化氢与敌敌畏等多种成分,所以,同样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在粮食存储方面,一定要对其展开农药残留的检测,同时,还应当严格检测熏蒸剂残留量。对于检测工作来讲,效果最理想的检测技术就是气相色谱检测与比色检测的技术。

四、关于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

病毒、细菌与真菌都是农产品当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的存在对于农产品存储和使用都会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微生物繁殖,会形成毒素,对于食品安全具有严重的危害。因而,在食用或者是加工农产品前,应当积极展开微生物的检测,保证食品质量的安全性。而当下相对成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自动旋转平板计数技术和紫外光显微镜计算技术等。在快速检测农产品微生物方面,比较常见的技术包括微量热技术和放射测量技术。

五、关于农产品存储检测技术的研究

对现代农产品而言,产品不同,其存储的要求必然存在差异。若农产品存储方面采取的方式不合理,就很容易导致产品变质,最终出现失误中毒或者是食源性问题。由此可见,农产品的存储质量检测工作作用显著,需要研发并使用相应的检测技术。现阶段,在对农产品存储过程检测方面,性能理想的就是红外分析仪,基本原理就是使用透射光谱来测定出农产品中的脂肪、水分与蛋白质,还有氨基酸。这种检测的技术在操作方面十分简便,而且所需时间不长,检测过程并不需要展开化学处理。换句话说,这种检测技术在对农产品存储过程进行检测的时候,并不会影响到生态环境,所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值得全面推广使用。

六、结语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食品安全意识也有所增强。笔者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作为研究重点,详细地阐述了天然毒素检测技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粮食熏蒸剂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与农产品存储检测技术,希望能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方面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卢白娥,王艳.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16):203.

[2]赵芸,方献平,柳爱春,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几种新型检测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369-10370,10383.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范文2

【关键词】:基层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相关措施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农产品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其质量关系着人民的健康。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病虫害的原因,往往需要使用农药、化肥来消灭病虫害,保证农产品的茁壮成长。农药的使用导致农产品上往往留着农药残渍,这些残留物未经检验,一旦流入市场,被人食用后,往往会发生不可估量的事故。近些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与农药残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各地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水平层次不一,在检测设备、检测技术、检测人员素质上存在着差异性。就地区来说,东部地区较为先进,西部地区较为落后。这种地区性的差异,导致了我国的农产品检测存在着监管空白区域。农产品的基层检测机构是农产品质量检测的主力,如果这些基层机构的检测技术水平较差,则在检测过程中势必不能够发现一些较为隐蔽的农产品问题,而这些带着问题的农产品一旦流入市场,又会导致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出现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也有问题的尴尬现象,使农产品检测机构的公众威信下降,使民众对政府的信服力降低,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基层的农产品检测机构的检测水平,需要对这些农产品检测机构,在检测技术、检测设备、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等工作上予以支持和帮助,在资金上进行专项拨款,在我国的农业生产重要区域,建设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农产品检测机构,做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为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进行保障。

2、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监管制度制定不合理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中,要求每月进行一次对产地成熟和即将上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这就造成监管空白期出现。有些农产品的上市流通并不是一次性全部成熟、采摘、上市,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有些地产农产品成熟期特别短,上市时间也不集中。这就造成一种现象,在抽样时抽取的样品检测结果是合格的,可在检测之后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而在这个期间正是我们两个月采样的空白期,而这中间成熟并采摘的农产品没有经过检测到就流入市场。

2.2监管工作任务交接繁琐,而且有交叉

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中,对上市之前到农产品产地进行抽样检测,在检测结果出来后发现有农药残留超标的样品要上报到上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对样品进行进一步检测,在确认农药残留超标后,通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再由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上报到农业执法大队,由农业执法大队根据法律法规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行相关处理,在这过程中就出现监管的空白期,造成超标农产品偷偷流入市场,而且后期取证也造成极大困难。在检测过程中有些检测工作和质量监督局的检测工作造成工作交叉,出现重检现象。

2.3监管主体与监管措施有空白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检测主体是,本地地产农产品对批发市场进行的检测是每季度抽检一次。地产主要是指当地县域露地和大棚生产。在现今这个交通便利,物流产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农产品跨地域的流通已经非常常见,县域各大批发市场每日的交易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地产农产品,而这些农产品可能有未经过相关检测的农产品,一旦有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造成相当大的危害,这就造成了监管主体和监管期的空白。

3、积极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措施

3.1加大质量安全生产宣传力度

要在思想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检测机构管理层的认知,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意识。在农产品的技术推广上,要针对安全生产进行思想上的宣传,提高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提高经营者的认识程度。要对农产品的经营者进行集中教育,定期对农产品经营者开展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向他们宣传农产品生产的各项质量标准,让经营者了解到国家在农产品质量上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白违法生产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县级检测机构要依据本县的农业生产实际,定期下乡向农民宣传农业的生产政策和标准,提高农民的经营意识。检测机构还要向社会宣传农产品的相关质量知识,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认识水平,从而在社会上创造一个人人监督、人人负责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环境。

3.2做好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的技术推广工作

农产品检测机构主要在实验室中开展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因此在推广农产品的检测技术时,要重点针对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推广。首先针对实验室工作,要更新实验室的检测设备,淘汰掉老化、落后的检测设备,建立快速检测技术平台,并采购相应的快速检测技术设备,例如无损检测技术中的红外线检测技术、X光检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采用离不开专业的设备,因此要加强实验室的设备。其次要引进专业的人才,高科技的设备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操作,因此农产品检测机构要引进人才,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最后实验室工作要采用科学的检测技术,注意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运用快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提升实验室对农产品的检测效率和检测速度,提升实验室质量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度,将实验室工作落实到实处,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实验室工作环境。

3.3做好农产品技术的研发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需要农产品检测技术进行检测,而先进的检测技术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研发。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工作就是要在原有的检测技术水平上,根据检测工作的需要,做好农产品安全检测新技术的推广研发工作。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快速检测技术成为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发展方向,在农产品技术的研发工作上,要以快速检测技术为主要研发方向。传统检测技术需要将农产品进行采样,研发工作者要在不破坏农产品外部品质的基础上,研发出适合快速、大规模、高精度、高准确度的检测技术。近年来,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利用化学、物理、生物学科的优势,将其运用到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技术上。在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上,要结合农产品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产品检测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研发和改进现有的检测技术,利用设备,充分发挥出检测技术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水平。

3.4从一线检测人员方面提升整体专业素质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两个途径,一是增添优质的新鲜血液,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激发人才动力。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通过社会途径,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中择优录取,使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能够流入体制内;同时,要通过教、学、做三步将人才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例如通过建立同级检测机构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和检测技能;定期组织培训,在法律常识、检测手段、检测方法、指标指数等各个方面使人员达到熟练的程度,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有可靠的依据;同时,对于与实际检测工作频繁接触的操作人员来说,还需要对其进行上岗前实习,将“生手”训练成“熟手”,减少错误和疏漏的发生率。除此之外,为了维护整个团队的稳定性和向心力,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增设鼓励和惩罚机制,以尽职尽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根据员工个人情况奖惩结合奖励,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以人才主观能动性调动检测机构的内生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落实将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促进农药、化肥、农膜、兽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提高其使用效能,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参考文献】:

[1]邵福君.浅谈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相关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183.

[2]张树秋,董燕婕,赵善仓,王本明,李祥洲,郎文培,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安丘模式”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06:63-66.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范文3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部署好我区农产品尤其是供沪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下面,我再三点意见。

一、审时度势,正确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从世博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任务繁重。

上海世博会是世界性的盛会,规模空前,而且时间跨度大,历时6个月。据上海世博局统计,届时将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组团参加世博会,整个世博会期间预计参观人数将超过7000万人次。为确保成功举办此次盛会,对农产品的充足供应和质量安全都了更高要求。目前距离世博会开幕不到半个月时间,上海市政府已从4月1日起,将对所有进沪的蔬菜、生猪及生猪产品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要求十分严格。*与上海地域相近,两地农业合作关系较为密切。目前我区供沪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基地(企业)有33家,占全区农产品生产单位总数的42%,其中产品常年供应的有13家。供沪产品种类也较丰富,以淡水产品居多。可能还有一些未列入备案的农产品也进入上海市场。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繁重。

2、从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来看,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

一是我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小、数量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不够,标准化实行、生产台帐管理等不尽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仍然存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投入不足,区、镇两级对“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业虽有以奖代补政策,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个监管工作的财政投入还不够。三是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队伍基础比较薄弱,人员少、经费少,监管、执法力量不足。四是我区畜牧养殖规模较大,动物防疫的形势依然严峻。

3、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来看,已成为影响全局的大事。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事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事关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必须摆在重要位置。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即使是一条不良的信息、一个不实的贴子、一则不当的报送,都有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质疑,而由此引起的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也会影响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世博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困难,落实责任,齐心协力,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尤其是世博会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突出重点,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助世博行动

今年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要突出“助世博、保安全”这一主题,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部、省农业厅关于做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以及市农业局关于开展“助世博、保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月活动的文件精神,以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为重点,按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要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助世博行动。

1、突出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就是要抓重点领域、抓关键环节。要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继续开展好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兽药及兽药残留、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整治措施,全力抓好落实。各镇(开发区)农业部门要围绕整治方案总体要求以及每个专项行动的整治目标和重点,分产业,分区域,对企业、合作社或基地的产品,逐一进行整治,整治一个巩固一个,不存盲区,不留死角,竭力遏制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加强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监管体系。要把专项整治与健全监管制度结合起来。以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准入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为重点内容,逐步形成“条块结合、由面到点”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条”是指农业系统的各个专业条线;“块”是指以区、镇、村行政区域为块,区、镇两级分别抽调人员,成立监管队伍,村一级监管队伍则由村行政区域范围内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组成,逐步建立“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面”就是监管范围覆盖全区,做到区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户;“点”是指全区范围内各个具体的农产品生产者。同时各镇(开发区)与农产品生产者签订责任状,要求其作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承诺,并实行一年一签。力争形成以生产者自律为基础,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3、抓好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手抓农业标准化实施,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和生产规模,加快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争取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80%以上。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产后减损技术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技术的引进或研发,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及其设备的引进与应用。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培育品牌,力争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只以上,绿色食品2只,新增省著名商标或名牌2只。

4、抓好防疫检疫,保障市场供给质量。近年来,我区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故,这说明我们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十分扎实,我们的基层防控和安全监管体系已经发挥积极作用;但我们的防控体系还十分薄弱,我们要清醒认识防控形势,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在措施上要更加周密扎实。在此,我要求各镇(开发区)要切实加强对检疫工作的领导,做到“两个到位、注意三点”。两个到位:人员到位、检疫程序到位。注意三点:一是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分离,屠宰检疫只能收证,不能同时出具产地检疫证。二是坚决杜绝养殖户自己出证情况出现,必须由检疫人员严格按检疫程序检疫出证。三是患病动物绝对不能出证。

三、加强领导,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要到位。各级农业部门要把世博会期间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成立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领导小组,各镇(开发区)农业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各镇农服中心及开发区政治处主任要直接抓,统筹协调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关工作。各镇(开发区)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和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的要求,迅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人,职责落实到位。总之,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做到有方案、有部署、有举措、有检查、有考核,确保监管工作做到实处。

2、服务指导要到位。一是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结合各地实际,整合现有农技推广力量。部分有条件的乡镇,要配备人员,落实经费,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二是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指导服务。以推行生产档案制度为重点,指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殖基地落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围绕种植、水产、畜牧等主导产业,通过农技员联基地、联企业、联农户,加快主推良种、良法的应用,提高减量控害增效技术的应用率。同时要在现代农业园区率先研发、建立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配套技术体系。四是各镇(开发区)农产品质量监管员要严把农产品供沪准出关。

3、宣传引导要到位。通过组织助农增收送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及相关法规培训,放心农资进村下乡等活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规要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宣传到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引导社会安全消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范文4

宁波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民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要求普遍较高,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管理与建设,如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政府加大投入在全市建成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检测站(室),检测内容涵盖农、林、渔各种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质量,检测范围覆盖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宁波市主要菜市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基本形成。同时,各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全市已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基地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101个,有机食品18个;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达46.4万吨,年销售额25.2亿元,出口创汇7688.8万美元。

但是,我市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质量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技术措施方面略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农产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快速、简易检测技术和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以事后监督为主质量监控常常给生产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较为严重,尤其地方特色农产品(海水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深化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建设;加快研发农产品质量快速、简便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符合宁波市实际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持与技术创新体系,对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源头创新、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为依托,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基地和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能力。重点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改良、无公害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操作规程、精准高效检测与全程监控等四大技术攻关,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安全农产品社会生产和消费,打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企业和人才品牌。

(二)发展目标

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信息网络共享体系;增建2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3个国家、市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一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技术研究科技骨干队伍,全面提升宁波市农产品质量与标准化生产的科技水平;使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出口农产品质量达到相关进口国质量安全标准的基本技术要求。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重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技术

主要蔬菜、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等主要生长因子数据库;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咨询和决策系统。

2、重要农、畜、水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猪鸡、茶叶、出口蔬菜、设施栽培作物、虾蟹、网箱鱼、贝类、腌制产品等8大类农产品的高抗优质品种、高效无公害栽培、农药与化肥减量化精准应用、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产中和产后降解等关键技术,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风险因子形成机理、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

3、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

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

4、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农、畜、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和生产环境中有害物快速和多残留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和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掺假’识别和‘掺假’物检测技术;危害公共安全的伪、劣、掺假、污染农产品(食品)监测和预警技术。

5、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

特色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限量指标技术。

三、重点项目

(一)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区划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采样分析,建立全市主要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的水、气、土的污染现状、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水平、病虫害等主要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明确其周边工业、人居与农事活动等的影响作用程度,研究产地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预测预警技术;根据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对产地环境的要求和适栽(养)范围,建立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提供不同区域的适栽(养)品种区划指导。

预期目标:建立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因子数据库与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宁波市主要蔬菜、水产品宜种、宜养区域布局图;建立主要蔬菜、水产品安全生产区划咨询和决策系统。

(二)重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1.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收集、跟踪、翻译、分析、整理国外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集成与完善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优质高抗性品种国产化育种和种苗繁育技术;主要创汇蔬菜化肥残留形成规律与精准施肥技术;主要创汇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药残留积累规律;农药、化肥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预期目标:集成宁波主要创汇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主要创汇蔬菜化肥、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主要创汇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

2.设施园艺无公害生产和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示范

研究内容:设施园艺生产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园艺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后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研究;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研究;

预期目标:获得园艺设施环境条件下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在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消解、迁移、转换和累积等环境行为规律;提供设施园艺生产中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集成园艺设施生产中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综合控制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

3.特色腌制海产品质量控制、风险评估与标准修订

研究内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微生物限量;选择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等,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获得基础数据并提出限量标准;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海产品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建立多种农残同时检测的技术,获得基础数据,开展暴露评估研究,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通过对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控制范围及监测校正方法,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新型、安全、高效消毒剂的应用;特色腌制海产品中化学残留物(多氯联苯单体、重金属及农药)的调查。

预期目标:针对特色腌制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指标(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和相关检测技术标准,形成标准数据库。对现有特色腌制海产品进行分析,对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提出调整、修订;特色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中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重金属(铅、镉、砷、汞)、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上述5-7对致病菌-食物的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

4.猪鸡等主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规模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HACCP、GAP、GMP等技术引进与示范,建立和完善良好操作规范体系;畜禽产品主要兽药在产品中代谢规律的研究,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兽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研究;新型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开发。畜禽产品养殖区疫病控制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预警体系技术。

预期目标:集成养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的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畜禽无公害生产综合示范基地;研制开发畜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3个以上;有效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或动物疫病;探索和建立有推广价值的畜禽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和模式,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机制。

5.海洋经济贝类无公害生产和食源性危险监控评估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牡蛎、蚶、蛏等宁波海洋经济贝类为研究对象,研究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途径;贝类产地水域分类技术;贝类毒素安全限量和检测、解毒、利用技术;贝类(包括混养池塘)食源性危害(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渔药、农药和生物毒素)监控、分析、评估与预警。

预期目标:设计和实施贝类产地水域分类计划,制订贝类安全性监测,引进或开发1~3项贝类安全性参数的快速测定方法;建立海洋贝类安全性危害因子(包括水、底泥主要理化性状和污染物等)数据库、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6.海水网箱鱼类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以大黄鱼、鲈鱼等宁波海水网箱鱼类为研究对象,研究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常见鱼药在海水网箱鱼类的代谢规律和提取、检测方法;高效优质、环境友好型、低毒无残毒药物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渔药给药方案和使用技术;重金属等危害因子在鱼类体内的蓄积和分布;养殖鱼类安全性评估方法和安全性评价与预警。

预期目标:建立养殖鱼类无公害生产的GAP规范或HACCP体系;建立抗菌药物在养殖鱼体内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引进或开发20个参数以上多种药残检测方法标准(省级以上);提出2~3种渔药给药方案和停药期;建立养殖鱼类安全性监测基本数据库和预测模型。

7.对虾、梭子蟹无公害生产关键控制和危险性分析与预警

研究内容:对虾、梭子蟹清洁生产环境保障和综合调控技术,池塘底质生态改良与无害化处置和排放水净化与循环利用;生物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对虾、梭子蟹对有机农药的敏感性和消毒剂的耐受性;养殖对虾、梭子蟹的有害物质残留监控和风险评估,基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安全风险的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预期目标:建立对虾、梭子蟹的GAP规范和HACCP体系,开发与引进2~3种生态底质和生物清塘的新型产品;获得1~3种主要鱼药的安全限量和合理休药期;构建对虾、梭子蟹中主要食源性危害因子及危险性程度分析的数据库和预警示范。

(三)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主要农、畜、水产品通用包装标识研究。运用条形码技术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研究符合生产和流通交易特性的不同产品包装和标识,以及标识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重点对产品的生长、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标识的研究,使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和便于追溯。基于EAN/UCC系统的产品供应链跟踪与追溯技术研究。以宁波市大宗、主导、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农、畜、水产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生产规模大、外向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分析细化无公害产品生产环节和质量安全影响因子,通过采用全程质量控制原理,在生产、初级加工、流通贸易等多环节,研究与全球统一编码(EAN/UCC)相接轨的以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为支撑的水产品可追溯方案。建立主要农、畜、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示范——“可溯工程”。结合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规范性的生产、捕捞、养殖、加工、流通企业,研究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整体推进技术,建立“可溯工程”示范,并发展EAN/UCC技术系统成员。

预期目标:通过生产企业、政府机关、第三方机构以及流通交易市场等为追溯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最终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畜、水产品安全质量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动态的、权威的产品质量追溯信息,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

(四)农产品质量快速高通量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

1.主要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有毒有害残留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化学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开展农产品(包括种植、畜禽养殖产品、水产养殖产品和加工产品)和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毒有害残留物(含农产品品质、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激素、重金属等)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和酶联免疫等)的研究。重点开发或引进:(1)畜产品(猪肉和鸡肉)及制成品中抗生素(如磺胺类、氟诺喹酮类等)、β-激素受体激动素(如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的快速检测技术;水产品(虾、鱼和泡发产品)中药物(氯霉素、孔雀石绿等)和甲醛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农业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有害元素的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中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氯农药等的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滥用(如添加硫磺、漂白粉、雕白块、农药、植物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

预期目标:引进或开发10-15项化学残留物快速检测技术;引进或开发10-15种病原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申请发明专利3-5项。

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溯源、生物芯片检测及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针对宁波常见食物中毒中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的特殊标志基因和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建立病原诊断和监控技术体系,并研制出相关产品;针对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支撑,对基因结构清楚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等)开展分子分型研究,建立多种从影像到数字化的分型模型和方法及其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溯源技术;开展宁波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状况研究,建立预警体系;以食品中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种常见致病菌和甲肝病毒、诺沃克样病毒、戊肝病毒、轮状病毒等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病毒为对象,建立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标准化方法。

预期目标:获得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特殊标志物各5个以上;建立技术标准化的上述食源性致病菌分型和监测技术,准确溯源中毒病人体液、中毒原因食品和生产加工点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来源;研发食品中8-12种常见致病性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芯片和配套试剂盒,检测灵敏度达到102CFU/mL左右,能够自动完成检测数据的数字化输出(CV值小于10%);利用计算机编程和其他相应技术开发出成套的软硬件,建立涵盖上述食源性致病菌的细菌分子分型宁波电子网络,范围覆盖宁波各地区;初步构建食源性疾病预警体系与电子网络;获得2-3项国家发明专利。

(五)特色腌制农产品无公害质量标准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特色腌制品(如泥螺、蟹糊、腌菜、榨菜等)中病原性微生物限量,开展污染水平本底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特色腌制品中有害物残留限量,针对腌制海产品中农兽药、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如氯酚、有机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毒死蜱、铅、镉、砷、汞等)及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获得基础数据,提出最大残留限量建议值;开展特色腌制海产品(如泥螺、蟹糊等)腌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与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示范性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预期目标: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建立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防腐剂、色素、改性剂等有害物质残留、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残留检测技术标准,提出主要质量安全技术指标的调整或修订的限量建议值;研究提出5-7个致病菌的食物风险评估报告(所含基础数据不少于1000份)和限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并提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请修订国家标准;建立1-2个腌制海产品(泥螺、蟹糊等)的安全生产示范和1-2个腌制蔬菜(如腌菜、榨菜等)的安全生产示范。

四、创新平台建设

以促进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1、借智借脑全面提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建设水平

积极推进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基地的产学研结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以理事制、股份制的方式,联合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致力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与服务的科研机构。重点建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和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中心。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技术网络

在现有8家有资质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33个市场、企业检测站(室)的基础上,新建2个市级规模化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中心和一批市场、企业检测站(室),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网络。同时,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构建主要农、畜、水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建立为企业、政府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创建3~6个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星火示范基地

以内外销蔬菜、猪鸡和主要水产品为突破口,整合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基地的技术力量,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各项关键技术,引进GAP或过程控制技术和管理体系,以创建星火示范基地的方式,全面示范农产品无公害产、销、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信息化追溯体系,努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生产、监控与追溯技术模式,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相关科研、检测单位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分年度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并通过科研经费配套等方式,多途径、全方位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科技研发相关的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本专项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研发力量,力争形成500名以上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技术骨干队伍。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范文5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问题;对策

我国是著名的农业大国,农产品的产量及种类一直在世界上处于前列。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提高,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同时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不在局限于作为食品,而是扩展到医药、健康、养生等多个方面。因此,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如何严格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一直是一大难题。新时期,必须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力度,落实相关规定,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保障[1]。

1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存在问题

1.1环境污染所导致的农产品质量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类资源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日益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土地资源污染都影响到了农产品种植区域中农产品的正常生长,许多农产品出现了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化学元素残留超标等严重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与农产品的品种无关,因此无法通过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监管工作进行控制,使得质量检测监管成为了一纸空文[2]。如果无法有效解决农产品的污染问题,就不能通过质量检测监管的方式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

1.2农产品种植、加工过程不当导致质量问题

我国农产品种植户较多,但大多数种植户不具备专业的种植技术,也不了解专门的种植标准,更不认识相关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知识,同时也不具备一定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在实际的农产品种植、加工过程中,许多种植户往往会因为方式不当而导致农产品的质量降低。同时,由于农产品种植户繁多,且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给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监管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

1.3缺乏专业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人才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农业方面的人才较少,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人才更是少之甚少。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人才,许多农产品检测监管部门在开展检测监管工作时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不突出。同时,许多质量检测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农产品质量要求。1.4缺乏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标准体系农产品种类繁多,各类质量问题都比较多,同时农产品市场较为混论。因此,我国尚未制定相关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标准,更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这些都给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2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的对策

2.1健全质量监管标准,形成完整监管体系

无论是国家农业部门还是各农产品企业,都应认真分析当前农产品市场现状,制定相应的质量检测监管标准,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检测监管体系。一方面,各级部门应强化检测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质量检测监管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应建立二级监督的体系,对质量检测监管人员进行实时监督,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国家应及时下台相应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政策,切实保障广大农产品种植户及消费者的权益[3]。

2.2深入加强技术扶持,层层提高产品质量

国家应定期派遣专业的农业人员对广大农产品种植户进行培训,并开展相关的种植课程,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运输、贮存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层层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4]。同时,有关人员应积极改善农产品种植地的环境条件,通过设立农产品种植中心等方式培养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品种。

2.3加强人员培训,建立优秀人员队伍

国家应加强对农业队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加强对专业农产品种植技术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也应及时对质量监管检测队伍进行考核和培训,从多方面保证农产品的质量[5]。

2.4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相关人员责任意识

在对农产品进行监管过程中,不仅要对生产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使其自身能够对农业生产及其安全技术进行有效掌握,还要对农产品检测人员、生产经营者、执法者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农产品监管的重要性。

3结语

农产品是人们食物来源的根本,其质量更是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因此,必须健全完善的农产品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大程度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动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牛景景 郑霞娟 单位:济源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赵炜丽.潍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卜惠斐,李巧生.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6(23):65.

[3]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范文6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49-2

0 前言

农产品是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民族生存的基本,社会繁荣、进步的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食品需求从原来的吃饱向吃的健康转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变得越来越受关注。下面针对广西的农产品现状,分析影响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影响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1.1 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自2004年以来,我市与其他地市一样开展了以蔬菜、水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严格控制蔬菜、水果农药残留超标。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农产品质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8年,在全区速测法定性监测的152927个样品中,合格样品150795个,合格率为98.61%,2009年,在全区速测法定性监测样品151473个,合格样品149722个,合格率为98.84%,比上一年提高了0.23个百分点。

1.1.2 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正逐步形成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安全意识亦随之增强。各级各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人大实施监督,政协密切关注。企业依靠质量创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发展无公害生产和居民安全消费的局面正在形成。

1.1.3 影响农产品质量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业生产水平迅速发展,农林牧渔业平稳增长。目前,我区的粮食、蔬菜、水果、蔗糖等,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区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1)生产面大,比较分散,农产品生产面大,分布广泛,不利于对农产品的集中管理;农民用药难以监控,由于我区农产品生产大多还是农民各家各户的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集中化管理,因此,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难以监控,很多农民为了达到眼前的利益,使用了不合格农药或者违禁农药等,如从这几年全区的色谱定量监测的情况来看,仍然还有个别的地方农民还在违规使用甲胺磷和氧化乐果的现象。(2)在部分农户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多为个体生产,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标准化生产比重不大,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农民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观念不强,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所占的比例小,这样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工作很难普及。(3)市场利益的透惑。

1.1.4 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到农业、工商、质监、企业等方方面面,部门与部门之间还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地方,职责不清,形不成合力,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广、环节多,管理难度大,农业部门虽然举力所能及之力,但仍显鞭长莫及,导致农产品生产经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自流现象。大部分城市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还不健全。

1.2 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

1.2.1 我区农药市场现状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或控制农药对食品的污染,我区已经明令禁止使用甲胺磷等多种农药,禁止将三氯杀螨醇等用于茶树等,但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仍有不少生产者违规滥用这些明令禁止的农药,这就人为的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有些农药是允许普遍使用的,有些是在部分农产品生产中禁止或限制使用的,但是很多商家并没有明确标明哪种农药不能用在哪些农作物的生产中,为了一己之利,销售明令禁止的农药,这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源头。

1.2.2 农民的素质 目前,我区禁止使用的农药有很多,有些是明确在所有农产品中禁止或限制使用的,有些是在部分农产品中禁止或限制使用的,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仍然不按要求使用,或者使用明令禁止使用的药品,这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区相关部门规定,某些农药必须按照规定的用药方法、用药次数、用药量、用药的安全间隔期,高毒、剧毒农药不得用于茶叶、瓜果、蔬菜、中药材等农产品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合理用药的规定,要求农产品生产者必须严格执行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但是,由于我区农产品生产分散,农民素质较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某种或某些原因仍然会超剂量、超范围使用,不根据操作规范用药,这就导致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 解决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措施

2.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按照“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做到工作措施有力、监督管理有效,形成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管理格局。农业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系统内部要形成整体合力,牵头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工商、食品监管、质监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2.2 加强对农民的用药宣传

充分利用简报、墙报、网站、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形式,张贴标语、悬挂条幅、发放传单、创办宣传专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农民对农产品、农药的质量安全意识,使其认清农药、尤其是禁止用的农药或是某些农产品禁止使用的农药的危害性,了解某些农药对人身体的危害。向农民宣传某些农药的使用规则,如有些农产品生产中使用的一些农药要按照使用规范施用,注意每次的用药量、用药的次数、用药的安全间隔期,有些农药只适用于部分农产品的生产用药,一旦违规使用后会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充分让农民认识到不规范用药的危害。要加强对农民有关用药知识的指导和培训工作,教给农民适当用药、轮换用药、对症配药、科学用药、科学混配、改进施药技术、正确选择药品,减少病虫产生抗药性的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尽可能的减少使用农药,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这样可以在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 建立健全三大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

2.3.1 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 各地要配置检验检测设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

2.3.2 农业标准体系 认真研究和学习贯彻国家陆续出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农业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逐步建立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

2.3.2 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要认真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名牌产品的质量认证、认定工作,对经过认证的农产品要进行公示并加强质量监督。

2.4 推广物理杀虫

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物理杀虫的方法代替使用农药。物理杀虫就是利用电、光、声等控制和诱捕害虫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大大降低,使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延缓,还解决了乱用、滥用、依赖农药的问题,保证了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组织科技人员送技术下乡入户,深入乡村、农户家中,大力推广、宣传物理杀虫技术,指导农民合理使用科学方法。使用性诱剂、彩色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等都是物理杀虫的有效方法,同时还可以直接种植抗菌素、抗病虫的优良品种,优化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以有机肥施肥,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2.5 加强农药销售市场的监控和执法

要加大农药销售市场的监控和执法力度。农民使用的农产品使用农药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因此加强对农药销售市场的监控和执法就能有效的避免农民的不合理、不规范用药。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农药销售市场进行检查,检查农药的销售人员、商户是否有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药品出售,出售药品是否已经标注清楚,如该药品不可用于哪种农产品的生产,该药品的品名、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使用有效期、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间隔期限以及其它用药的注意事项等。加强农药销售市场的监测、管理,切断禁止的、不符合规范的农药销售渠道。对在检查中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农药仍然销售的,要立即查收,进行罚款或者没收商户、个人的营业执照,限期进行整改,严重的给予更加严厉的处罚;对标注不清的,要立即指出其不规范销售的情况,没收不符合规定的商品,令其马上进行明确的标注,否则撤销其营业执照,直到标注清楚、明白、消费者一目了然为止。

2.6 加强采样检测监控,完善农产品准入制度

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农产品的采样检测,并公布检测结果,对农产品质量较差的市(县、区)政府或相关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伪造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的检测人员或结构进行依法处理。加强对农产品的产地检测和市场检测,对于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要坚决予以销毁,不得从产地流出,不得进入市场销售,同时对生产、销售农药残留超标的农户、商贩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杜绝包装标识不规范或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

3 结语

当前,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最近几年我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居民日益提高的安全消费需求相比仍然有差距,因此,要充分了解影响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切实提高我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使人们吃上放心食品,确保人民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铜山.使用农产品安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2] 吴广枫.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

[3] 金发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规范与指南[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