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话语体系 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李桂环(1973-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尹春芳(1966-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33-0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实效性,是众多研究的基本方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实效性,不同研究者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我们的研究从课程教材及教学目标特点入手,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由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化,构建符合教学实践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
一、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教材特点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话语体系与教学话语体系是不同的,前者是固定的文本话语,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根据,经过编者字斟句酌的编撰、专家审订和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具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后者是对教材个性化解读的实践话语,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具体方案,具有具体化、灵活性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经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教材话语体系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话语体系,是对理论的解读,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吸收一些新的、体现时展变化的话语资源,但体现在教材话语体系上,其最大的特点仍然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使课程真正受到学生喜爱,并因教育而使其终生受益,就要按照人才培养规格,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将抽象、范式的教材话语体系转变为具体、个性的教学话语体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科学性、思想性和方向性的内在统一,它决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一,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过程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在重大思想和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要坚定。其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与精神动力,强调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指导意义,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指导思想、内容、方法论上的真理性和正确性,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科学的方法吸引人,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能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关键在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注重理论认知,更注重理论应用。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自我选择意识强,不愿接受别人灌输的观点。他们追求时尚与新潮,崇尚创新与探索,愿意接受新事物,主动关注、追踪社会热点,尤其是与自身相关的问题。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排斥单纯的理论教学、厌烦空洞的政治说教。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摆脱教材话语体系的束缚,避免照本宣科,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话语体系,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一)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根据“05方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三门课程构成。这三门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学校,甚至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的难易、深浅掌握不一致,教学随意性强。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紧扣教材,注重系统的理论讲述,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教学过程过于随意,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借口,忽视理论教学。
其二,“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干课,但教材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教育要求不匹配。在内容的编排与取舍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不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大纲中对本、专科教学的课时安排有不同要求,专科院校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全部内容讲精、讲透。
其三,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效果缺少统一考核标准,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对我校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状态方面,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目的为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的学生占62.9%,为应付考试的占37.1%;学习兴趣方面,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生占31.8%,感觉一般的为36.2%,明确表示不喜欢的是33%。学习目的与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的占35.3%,只听不记的学生占30.6%,只在感兴趣时候才听的比例为34.15%。
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认为课程内容脱离当前实际,与学生距离太远,学了也没用。二是认为教材说教意味太浓,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三是认为教师上课形式及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根据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打破教材的条框限制,让理论教学更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体现专业特色,搭建平等对话、有效沟通的教学话语体系。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增强教育实效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三贴近”原则。认真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切实回答、解决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立足不断变化的新实践,释疑解惑,着力把道理讲透、事实说清。
2.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理论教育,又重视引导其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其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思路
1.整合教学内容,组织专题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整合上,注意做到针对课程特点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内容选取与整合,弥补本科和专科院校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缺陷。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的指导上。
2.注重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实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理论掌握基础上的应用与实践,科学理论指导下对社会现实的准确认知,对国家政策、制度高度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学以致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3.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设计的计划性与实施过程的灵活性相结合。突出课程的时政性与实效性,使教学内容的设计适应社会变化,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及发展及时调整并付诸实施。做到突发事件,应时讲解;持续关注,了解变化。突出课程的思想性与理论性特点,及时反馈,把握方向;正确引导,科学认知。
4.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实践为载体,师生互动,进行理论学习与应用”的教学模式。围绕“一个核心”,体现“两个特征”,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核心,通过师生互动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学锋.“两课”教学的性质和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2]洪波.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J].教育评论,2011(1).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文2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语言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科学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符合语言的内在规律,即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1.教学语言要精练。语言精练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和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意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例如:在教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时,我引导学生概括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体制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我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了弊端的后果,精练地说明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思想政治课是用以为指导的理论观点以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生造词汇。比如,在“热爱集体”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基本概念是“集体”,只有把这个概念准确地教给学生,才能为讲清其他概念、原理铺平道路。“集体”这个概念共有几层含义,教师可通过层层分析把这个概念教给学生。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集体?一个人能不能叫集体?学生会认识到,集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很多人组成的群体都能叫集体吗?通过类似的逐层分析,最后准确地得出集体的概念:集体是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
3.教学语言要清晰。一是教师要吐字清晰,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二是教师要思路清晰,教学语言符合汉语语法规则,要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比如,讲授“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时,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4.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逻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层层深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进入高三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显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教师在处理这样的课程时,要着力讲清楚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学习关于语言的艺术,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艺术般的享受。
1.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风趣。上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如果教师颠来倒去就那么几个名词、几句术语,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枯燥无味,又怎么能够避免学生听课时开小差,甚至打瞌睡呢?语言生动风趣不在于华丽词汇的堆砌,而在于恰到好处地引用名人名言、方言土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2.教学语言要形象化。中学生习惯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等,用形象的语言加以呈现。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抽象理论较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科学人生观”时,向学生出示孙滋溪的油画《母亲》后饱含深情地告诉学生:看到这幅充满感情的油画,我仿佛看到了赵云霄烈士当年在狱中写遗书的情景:阴暗的牢房里,烈士身戴刑具,怀抱婴儿,借着铁窗透进来的微光,伏在膝上吃力地写着,泪水洒在纸上……我们又仿佛看到了烈士赴刑场前同婴儿诀别时的情景:她遍体是伤,怀抱婴儿,泪水沿着她的面额和胸膛流进婴儿的口中,还不懂事的婴儿呀!你可知道,妈妈是用血和泪在抚养你,妈妈就要和你永别了,你要快快长大,完成你爸爸妈妈未完成的事业……听到这里,学生都忍不住流下泪水,接下来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文3
多年来,许多教师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大成果。但目前以本为本、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比较普遍,在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活动组织、教学手段应用、课程资源利用、课堂过程管理等细节技术上更是缺乏智慧和灵性。这些问题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也不例外。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它是针对以分等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2.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
3.在重视指标量化的同时更加关注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
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运用。认为过于强调细化和量化指标,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和其他一些无法量化而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作用。
4.特别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
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的个性发展。
二、实施发展性评价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
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亲身体验一分析与反思”的新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前提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反对那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和传递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有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3.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充分发挥了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的作用,重视了评价的社会选拔功能,但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方式和技术还比较单调,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也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三、思想政治课发展性课堂评价的构建
到底什么是“好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好课”的标准应建立在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上。
1.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发展性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其标准不以教师的素养高低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而以学生的学习成效高低来衡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习得知识、练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还是被逼无奈而为,也取决于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时间的多与少。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决定学习成绩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把有效的学习贯穿到具体目标的学习中去,是评价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
2.教师是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包含着一种创新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在内的应变能力。目标排序的改变,意味着在我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的核心。我们评价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其核心也应该是考查其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对课堂环境的控制能力
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师有计划选择、加工、创造出来的,对学生学习发生感染、激励、鼓舞和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一堂没有教学氛围的课当然算不上好课。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在评价目的上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以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宗旨,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2.在评价内容上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政治课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应包括道德评价、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学科学业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3.在评价原则上
要坚持“三统一”,即能力提高与知识扩展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要坚持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和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知识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发展性评价;要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慎用判断性结论,强调采用非判断性的定性描述。
4.在评价方式上
必须努力实现两个根本的转变:(1)从“封闭性试题”向“开放性试题”转变。由于开放性试题贴近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谈看法,减少了对学生死记硬背的要求,强化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2)从“纯文本考试评价”向“多种评价方式”转变。事实证明,单纯的文本考试不仅难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还成为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此,在政治课的评价中,除传统的文本考试方式外,还要大胆尝试多种评价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兴趣激励;师生互动
政治课具有时代性强、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教师上课又有教学任务、升学任务,所以一般教师上课,只交代知识要点,复习时要求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这无疑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出了“政治课没法上”的感慨。那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本文针对目前思想政治课的低效性的现状,谈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学习兴趣与激励手段问题。
一、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的身上激发起来。”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去追求、去探索,甚至入迷。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的身上激发起来。”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在乐中学。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克服一切困难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对人类作出重大的贡献。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习兴趣的浓淡、有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一个学生对教师喜爱与否,往往决定了学生对这个科目的态度。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1)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形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如果一个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自己的言行不统一,甚至背道而驰,那么学生在否定一个教师的同时,也会对他所教的课产生怀疑,进而厌恶,根本无法谈及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思想政治教师要将言传和身教相结合,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高尚的道德形象。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和高尚人格的向往,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提高教师的内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不可能只限于“一桶水”,而应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长流水。教师应该广闻博识,不仅熟谙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该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的科学和知识。“胸存万汇凭吞吐”,教师只有像蜜蜂一样不辞辛苦,博采众长,才能厚积薄发,提炼升华;才能在新课改下完成授业解惑的使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深的智能形象,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3)教师要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教师要尊重和热爱学生,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达到知心朋友的程度。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为政治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兴趣爱好都会感染、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着装要整洁大方,举止要文明端庄,兴趣要全面健康,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真、善、美。(4)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幽默、音乐、实验、电教媒体、寓言典故、诗文童话等。
二、激励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向期望目标前进的加油站
激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的方法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1)情感激励。有位诗人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以真情投入来感染学生。这就需要练就一口标准、流利、富有感情的普通话,掌握一套娴熟的课堂演讲技艺,用声音、眼神、面部表现等来激励学生。(2)音乐激励。使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轻松、快乐的课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或根据教材内容,将有关的歌曲引进课堂教学。歌曲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悠扬动听,而学生表现欲强,可使学生异常兴奋、活跃,学习主动。如,在讲“―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之前放音乐《山不转水转》;在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放歌曲《大中国》等。(3)竞赛激励。苏联―位学者曾说过:“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知识抢答、知识竞赛等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丰富了学生知识,又锻炼了能力。”(4)成功激励。教师利用或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使其有成功的喜悦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根据授课内容让学生自排小品,或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画插图、配音乐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美国的―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让大多数学生在每一门课中都有少量的高峰体验,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都寻找对自己价值和积极认可”。(5)名人名言激励。名人名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能给人以教育启迪。(6)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师生互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要求课堂中师生应具有平等、开放、互动的关系。在政治课中如何实现师生的平等、互动交往?这是对政治教师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本人在政治课中,有意识地尝试互动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发生的教学关系,如何开展互动教学呢?
1.在创设情境中互动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时时要考虑如何创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教学情境。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互动的方式,一是教师给出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境,二是让学生叙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境。前者创设的情境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间的。而后者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亲身的生活体验与经历,通过语言描述、小品表演、对话、实物展示等形式自我创设情境。创设的课堂情境只有在互动中,其情境的作用才能被最大化,否则只会走向为情景而情境的形式化。
2.在问题探究中互动
在政治课教学中,按照问题情景进行有效的互动式问题探究活动,既能突破教学难点,又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互动式问题探究活动表现为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设计又是源自于教学重点或难点,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贯通,探究结果既有个性化,也能体现共性的知识。在问题探究中,一是紧抓问题,环环深入,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克服单向说教,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学生个体间、学生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互动。
3.在语言调控中互动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坚持课堂是交流的场所,是师生共同交流与发展的平台。我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强调与调动学生的课堂交流发言。为保证交流有质量,(1)给足时间,要求学生课外素材的收集(课前布置素材收集要求并有简要的书面记录)、课堂上有看书的时间,每节课看书时间不少于8分钟。(2)要求学会倾听,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言,同学也要注意学生的发言,以保证对学生发言的补充与评价。(3)要耐心等待及恰当的评价。当学生发言时一定要给予心理保护,特别是对考虑不充分的同学更要耐心引导,不能因为一时答不上而给予全面的否定。
4.在课堂总结中互动
我在课堂总结环节上采用“先让学生概括总结,再进行教师定型”的互动方式。学生概括要求从学生个体感知与理解两个侧面进行总结。尽管一堂课的小结不太可能由每位学生来完成,但学生感知与理解,未知问题的反映等,再加上教师的个性化总结,都丰富了课堂总结的外延与内容。
此外,还有在课堂延伸中的互动等,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配合教师,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这样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将以此为动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思考、发现、实践、提高。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尝试更好地、更能实现师生互动的方法。希望政治课堂能显出更有活力,显得更加有生机。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隐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4-0144-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依据其存在形式,大致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在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中,由于课程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显性资源凭借灌输式、说教式、宣讲式等讲述方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为充分地开发与利用,与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由于隐性资源具有教育影响的潜移默化性、教育效果的长期性,能更有效地释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弹性和张力,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改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丰富的隐性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甚至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研究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有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思想政治
理论新课程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1.社会心理、社会思想的变化给新课程带来的挑战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90后,正在成为大学校园受教育者的主要群体。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催生出崭新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市场经济体系造成了较为悬殊的物质利益占有的差异,形成了思想领域的物质利益倾向和浓郁的个人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等价值观、人生观取向和市场经济价值导向激烈冲突,市场经济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包围之势,思想政治的影响日渐式微。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促成了信息资源传播的革命式变化。中国社会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心理、思想观念领域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严峻挑战。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迎接时代挑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灌输式、宣讲式等教育方式日益陈旧而渐失生机,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生活化、实践化的新课程改革趋向被逐渐认可。重视课堂中的各类隐性资源因素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与吸引力成为理论课教育者的时代使命。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确的阶级意识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阶级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以存在的客观依据。立足课程属性,教学才有规定的原则、立场等硬性规范。把握课程的阶级属性,理论课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话语体系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握和遵循课程所要求的主旋律。否则,在学生心中课程形象就无法树立起来,教师自己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范畴等的选取上也会出现把握不准的情况。以课程性质为纲,拓展和规范教学内容,在坚持课程属性的前提下,老师们在课堂上发挥的自由空间反而更大,课程本身的专业特色和丰富内涵不减反增,教学效果反而更加显著。但是,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问题往往容易被教条式地理解并且僵化对待,出现割裂思想政治,片面强调政治性而忽视思想性的现象。结果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远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成为一种空洞的说教,减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与思想政治理论阶级属性相适应,灌输式、宣讲式等教学方式必然被广泛使用,这更加深了学生与课程的隔膜。因此,引进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重新确立教学评价标准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日益重要。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建设问题
社会环境的恶化,理论课教师地位的边缘化,课程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难度,学生对课程的漠视,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使得作为课程教学主体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大打折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授课教师一定要在克服以上不利因素的前提下,建立与当代实际相适应的教学价值观,提高自身素养,加强自身建设。
此外,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师自身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思想理论课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文本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等显性资源,加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严峻形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传播者,除了语言表达的规范、富有生命力等等之外,还需要特别注重言词之后所内隐的教师的理想信念、科学态度、人生境界等问题,注意人格的渗透力和行为的垂范价值,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促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关注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水平,重视课堂管理中内隐的课程资源,提高自身素养,增强管理艺术,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推动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重要价值
隐性资源以潜在的方式客观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目前,理论课教学中被使用的教学资源大量地以显性资源存在,隐性资源则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教学实践证明,显性资源直白地宣讲阶级意识和政治倾向,使理论课变得僵化而缺乏生机,而隐性资源则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及价值,它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心理、社会环境的变化,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开发和利用隐性资源的现时价值尤为突出,具体地讲,隐性资源开发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隐性资源能有效地化解教材体系,“生化”“活化”理论课
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在课堂外生成、以物质制度等为载体的隐性教育资源,如,学校环境、校园规章制度等的使用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材文本所蕴含、内隐的资源也能起到激发课堂活力的重要作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就内容及导向看,基本上属于政治文本、意识形态文本和政策文本,强调意识形态的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的宣传,压缩探讨思考的空间,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求产生冲突。作为学术文本、思想文本的理论教材则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资源。挖掘和利用这些隐性资源,拓宽教材内容,沟通历史与时代、理论与现实,用以弥补教材之不足。这些资源能有效地将道德的、审美的、学术的、政治的和科学的经验与知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对受教育者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此外,教材中的内隐文化价值观能通过心理的微观层面活动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有利于削弱理论课的“强控制”传统刻板印象,有效地破除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学生不再被当作是理论知识的被动“接收器”,而是被看成是有多方面需求的、发展中的现实的教学主体。
2.隐性资源能沟通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让理论课植入学生心灵
课堂教学的推进是在与非正式学生群体文化等多种隐性资源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学不是教师一人所开展的独角戏,学生个体作为一种重要因素对施教进程也会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教学班中不同学生群体的存在及由此而形成的非正式学生群体文化隐性课程。作为集体成员的学生个体,他们会不自觉地通过暗示、认同、模仿等无意识心理活动逐步使班级养成优异的心理氛围。积极健康文明的同学关系会营造良好的心理、情绪、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否则,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隐性资源主要有物质、制度和文化等几个方面的静态载体。依附于不同载体,或者由于价值导向的不同,会导致不同隐性资源的生成。有意识地挖掘类似隐性资源,将诱生丰富多样的隐性资源,激发课堂无穷的魅力。课堂教学中,除了下意识地使用以上隐性资源外,特别要关注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重互动中逐渐推进、瞬间生成的隐性资源,尤其要关注不可重复、无法复制地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和多种课堂因素的交互影响中形成的“生态式”情景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的质疑、提问与教师的回应,教师对学生的多层面评价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隐性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将形成十分积极的影响。
此外,探究式、合作式和体验式等学习方式本身也成为一种有效的隐性资源。此类学习方式的倡导有助于学生获得自我探索、发现知识的经验体验,有助于培育学生形成严谨、团结、合作、求实的学习风尚,使班级形成向上的精神气质与面貌。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隐性
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个重要环节(一)良好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
教学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资源,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和某种程度的个性自由和谐发展。教师主导型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甚微,它一般只从自身愿望和设想出发,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发展水平。优良的教学环境要求在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间,学生能充当主体角色,允许一个独立空间的存在,让他们去自我观察、探索、讨论和创造,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教育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课堂人际关系的存在。在课堂师生和生生互动活动中,教师具有指导者与合作者的双重身份,教师要善于捕捉细微信息,能抓住教学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以自己的热情、机智感染和教育学生。
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它本身成为一种教学“磁场”,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启迪。开发环境教育资源,注重环境创设和布置,有意识地通过生生互动、文本交互、师生交流,及时抓住时机进行教育,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思考问题的首位,把环境本身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的建构性要素高度重视。创造一种安全、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不仅要重视文本教育,同时也应把课堂环境创设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要素来探索研究。此外,为学生独立性发展创造环境,尊重他们的愿望,给学生选择、安排的自由,把自交给学生,教师参与尽量多引导少干预。环境设计应体现主体性、合作性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特色性。
课堂人际关系的生成及驾驭。教学中生发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对教学产生强烈的渗透性影响,它本身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导向正确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课堂人际关系有利于课程的多向度发展和教材的弹性展开,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之相应的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倡导和主张的合作式、探索自主性学习方式促成了新资源的产生。合作学习为生生之间互动提供了新资源产生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成为促使学生自我内省、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成长的重要隐性资源;自主学习为学生社会化发展并成为独立的个体做初步准备。
(二)文本教学内容中隐性资源的挖掘
课程资源不同于教学目标指引下的教材文本内容,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和替换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在教学主客体的良性互动中、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予以实现,这种转化体现出文本内容价值目标和教育教学功能目标的和谐统一。对于显性资源而言,这种转化过程一般根据课程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的立场与价值导向,确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线索,对具体而丰富翔实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然后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基本途径,开发课程资源。而对于教材文本中的隐性资源挖掘,一般从学生需求、学生情感、情绪和感受出发,注重从教学艺术、学生的发展等层面来寻求隐性资源挖掘的线索。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线索应该具有层次性和多向性。在动态课程教学中,教学氛围、教学情景、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师生的问答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
(三)隐性资源的情景式生成
隐性资源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除了教师下意识地预设和安排之外,隐性资源基本上都是基于课堂因素变化而形成的。每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孕育出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过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重教材,忽视其他教学环节的倾向,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其他课堂资源因素开始被强调,特别是多种因素交互、动态地生长而成的“生态环境”。这些生态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课堂教学中偶然事件的发生、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信息和新知识、教材的创新使用等等。环境生成造就了这些稍纵即逝的隐性资源,如果能及时地把握和利用,课堂内容将进一步得以拓展、延伸和升华。把握和驾驭这些资源,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智慧禀赋与驾驭能力,教师应形成利用资源的自觉性,随时准备激发和利用隐性资源,使隐性资源载体的作用得以及时发挥,将隐性资源置于实践的基础之上,使潜在的资源显露出来。
(四)教师作为隐性资源因素的开发
教学中,教师是新课程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因素,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消费者。教师在隐性资源的挖掘、利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观念滞后,僵化教条地使用教材,必然束缚课堂的活力,压制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将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开发,展示出来,同时在动态的师生互动实践活动中,在知识探寻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和把握隐性资源,调动和运用情感和价值观等精神性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本身会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其仪态仪表、言行举止、情感价值观态度等将对学生发挥潜在而深远的影响,教师之于教学一般会起到“师定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进行创新性工作,会使自身成为隐性资源最重要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再者,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课程资源等活动,也能积累、开发和利用各类隐性资源。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隐性资源
开发与利用应注意的问题(一)树立课程隐性资源开发的意识
教学意识是教学实践的先导。课堂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现实的教学是多因素变化作用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而对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细节,应及时采撷、激化,服务于教学目的,及时有效地化有形教材为无形教学。总之,树立课程开发意识是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开发隐性资源之前,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足够的问题意识,寻找开发隐性资源线索,努力探寻并回答以下问题:需要秉持怎样的价值导向来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开发后的隐性资源凭借什么样的中介进入教学过程?通过什么方式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会更加有效?回答这些问题并在教学中予以践行,有利于正确定位资源内容并有效指导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资源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具有资源意识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这种资源意识是从两个方面来强调的,一是隐性资源意识;二是隐性资源开发意识。
(二)确立课程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取向
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有鲜明价值取向。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它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和纯粹客观,而是具有极强的个性和主观色彩。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筛选、开发和利用与教师本人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及教育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主要有以下价值取向:一是目标价值取向。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由于在兴趣、理念、特长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导致教师在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会有所偏重,目标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内容、资源利用方法,而资源内容及其利用方法又会更好地为目标服务。二是学生取向。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属于学生取向。实际操作中,一般是混合两种价值取向,取中间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平衡两种取向上起关键作用。
(三)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隐性资源
重视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程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对教学问题的处理意识及其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决定的。任课教师在每堂课上所教授的具体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面临的教学环境和经历的过程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情景中得以发挥。同时,智慧而富有成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提出了挑战。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相沟通,引发思想碰撞。
秉持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先进的教育价值观是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的前提。课堂教学本身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认真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对学生而言所具有的独特的发展价值,确保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优良服务。理论课教学教育注重以生为本,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关注课堂创造性活动。课堂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堂活动的重要源泉,也是教师教学风格、教学个性产生的基点,在激发课堂活力方面起主导作用,没有创新意识和激情,没有一定的创新力和跳跃性的洞察力,仅仅依靠固有模式执教的教师,是不可能有效把握和利用隐性资源的。与直接或间接获取的显性资源不同,隐性资源相对利用价值更高,开发的成本和难度大,有些隐性资源藏匿于创造性活动之中,呈现未开发状态,有些甚至难于用文字来表达,但是又有可能成为课堂珍贵的教学资源。因此,独具创新意识,努力开展经常性的创造性活动,是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9,(9).
[2]秦永芳.试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3]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
[4]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文6
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一书中,论述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更主要的是通过人类自身来作为传播的载体。以人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约定俗成的口语传播、耳濡目染的经验传承、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音乐舞蹈的艺术传播、神话传说的心理传播。总而言之,民俗文化意义上的传播,它不是一般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或消息扩散,它更多的是以世世代代的民众自身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林继福、在《解释民俗学》一书中提到,民俗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这些传播途径体现为人们的不同思想和行为。在中国,民俗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语传播、行为传播、心意传播、文字传播四种方式。这四种民俗传播方式并非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没有一种民俗的传播仅仅依存一种传播方式,只有在多元传播渠道的推动和作用下,民俗才能不断丰富,不断发展。鲁晓俊在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一书中提到童谣,作为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民间游艺民俗,据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类童谣被称为谶遥,这种童谣与当时的时政联系密切,不像批评当今腐败的一些“谣”那样直白,而是借助于“谶”的形式来表述。谶谣有许多传播途径,比如通过铭文石刻,如《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艾看见诸葛亮几十年前题的石碣“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便是一例。张国杰、程适良在《新疆民俗》一书中论述到民俗是民间社会传承的文化事象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文化。它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而表现出来的,这些事物和现象,既蕴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里,又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里。范勇、张建世在《中国年节文化》一书中,阐述年节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其中包含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思维方式及人们的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年节文化的传播在于文化流的作用。文化流一般包括物质、精神信仰、媒介三种不同文化的特质流,而年节文化的传播就是通过这三个途径进行的。
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和民俗文化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在内容和范围上呈不断加强的趋势,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较丰富。
二 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研究
由于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时期,将民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从民俗文化视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且分散,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和完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张芙华在《民俗与道德建设结合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的观点是:虽然民俗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要素,各自具有自身不同的含义和特点。但是民俗与道德的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文别提到:“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人们在民俗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鲜活通俗的、生动典型的物质生活状态与精神生活状态,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能够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游学民在《陕西本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一文中说到,“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需经由文化资源得以传播而又不能囿于这些文化资源,这就是二者关系的基本定位。”将民俗文化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历练学生心灵的过程,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巧妙地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作者只是着重论述了民俗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于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只是简单的提及,并没有详细论述。
陈宁在《民俗文化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一文中的观点:“从民俗文化中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案例,将其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通过大学生所关心的能体现民俗文化发展的实例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变以往枯燥的理论讲授为兴趣盎然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通过这种民俗案例的引入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曹应森在《认真传承民俗文化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提到,“传统民俗文化在塑造人格魅力、传播思想道德、讴歌民族精神方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以引导人民群众挖掘、保护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阵地,在人民群众身边开展健康、清新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从而将民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