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1

1 科技活动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传统意义是的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类型有野外考察型、实验操作型、栽培饲养型、环境观测型、调查访问型等,而且定位为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活动。但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中,有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如“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等,这些探究性实验涵盖了科技活动的所有类型,既是课堂教学任务,又向课外、野外延伸。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无形的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各种教学资源,也包括社区和自然界的有关资源。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科技活动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 科技活动的功能多样化

2.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我国《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生物课程中,教材以对大量生物学事实的简单陈述为主,实验与探究活动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度不够,极大地影响了生物课程对基本科学素养培养的价值。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生物课程极大地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关系,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参与社会的决策,推动社会的进步。

2.2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导致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越来越不会学习;导致学生迷信权威和思维定势,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导致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和人际关系冷漠。本次生物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通过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

2.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评价内容过多侧重学科知识、评价方式以纸笔考试为主、评价标准强调共性、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等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下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丧失。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关注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将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

3 开展科技活动的策略

开展科技活动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对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3.1结合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版本生物教科书,在学术品质上可能是成功的,但是,任何教材都无法体现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新课程的实施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结合教材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完整呈现学科知识,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中,探究实验“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可以开发成为“常州地区一枝黄花或外来物种危害情况调查”;“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结合无土栽培技术和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开发成“漂浮水生植物净化太湖水的研究”;“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开发成“常州地区电动车数量与废电瓶处理情况调查”等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既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2结合环保节日

目前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性节日有14个:水日、气象日、地球日、无烟日、环境日、防治荒漠化日、禁毒日、人口日、保护臭氧层日、旅游日、粮食日、生物多样性日、植树节、爱鸟周(节)等。例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结合这一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对常州地区的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河流湖泊污染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用图片、数据、访谈录等形式展示调查结果,拟定保护常州水资源的计划,将调查结果向相关部门汇报。环保节日是开展科技活动的资源,利用环保节日,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黑板报、图片展、辩论会、调查研究等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学科的视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3.3结合学生家庭

班级学生家庭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家庭成员的职业、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生物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家庭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生物科技活动,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给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2

关键词:物理科技活动;科学素养

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历史和时展证明,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国家兴旺之本.尽管对科学素养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1]在科学教育体系中,自然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独特的作用,开展物理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學教育中的科学过程主要是指在一般的科学研究中,那些普遍适用的系统化的操作步骤,一般来说,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分析与论证等基本环节.事实上,“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与真实的科学探究,虽然二者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是面向人类已知的知识,强调的是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界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而真正的科学探究是面向未知的知识,它更重视结果,即发现新知识.所以,在科技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探究习惯,更理性地看待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所形成的知识,更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串并联电路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性探究问题:根据给足的电源、两个小灯泡、一只开关、若干导线等器材,请画出尽可能多的电路.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自发地将所画的电路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展开讨论.

要求1:把黑板上错误的电路图找出来,并说明理由.(因学生展示的电路设计有可能存在短路、断路等情况)

要求2:把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的电路合并后保留一个电路.

要求3:把余下的电路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活动结束时,笔者当堂进行检测,掌握串并联电路特点并能正确识别电路的串联、并联的学生达到86%.[2]

2通过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最终都要以观测或实验的事实为准则,只是实验(试验)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所以实验(试验)的观点、方法和能力是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物理课本中设计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如果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只是按单一方法进行,只达到会做的层面.由于学科教学的时间、任务的限制,往往也只能如此.科技活动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广阔空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针对一个主题,讨论可能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揣摩、探索,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以探究,最后选出你认为最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匀变直线速运动》这个实验在课本中使用的是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活动中,有同学提出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充当频闪照相机来研究的方案.本校实验室没有配备频闪照相机,访谈中得知,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频闪照相机,他仅凭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和打点计时器都具有等时记录的特点想到这个方法,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学生创造性.难能可贵的是,其他同学想到在路径后面上放上刻度尺就很容易解决了距离测量的问题.随后的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在小车顶上靠刻度尺一侧固定一个指针,就可以减小因拍摄时视角引起的长度测量误差.

3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再现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物理学家们为获取物理知识所做出的真实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物理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含有静态知识体系──科学规律、成果;动态知识体系──科学研究的过程.前者给人以知识,而后者给人以创新的智慧.离开了历史背景的单纯的物理知识只能使学生觉得枯燥和深奥.若能通过具体、生动、可靠的历史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大师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物理奥秘时那种科学创造的与激动,接受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的熏陶.

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大量的“科学足迹”栏目提供了丰富的物理学史资源.此外,在科技活动中,开设了《“偶然”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讲座,让学生感悟到灵感的美和科学探究中美的灵感来源于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生活的敏锐观察.《擦肩而过的发现》让学生为科学家痛失重大成果而惋惜,同时也为他们的不懈追求精神而感动,理解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失败”的价值.在教学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后,介绍物理史上“十大最美实验”让学生感悟实验的魅力.《量子力学的“英雄时代”——一张震撼的合影照》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二十世纪初科学发展“井喷”时代科学巨匠们的卓越贡献……让学生在科学史的海洋中,感悟科学的美,培养对科学探究的情感,形成科学探究的价值追求.

4通过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的活动课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指导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们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各方面的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能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与科技教育紧密相连的活动,如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每年的全国、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广泛开展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如机器人、航模,科学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都是科技活动非常有效的活动方式.

科技发明小组的潘胜勇同学观察到日常生活中,拔取移动插线板上的插头时,往往要用双手,有时很不方便,经过仔细琢磨发明了“可单手拔取插头的插线板”,此项发明荣获重庆市少年儿童发明金奖,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5通过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STS教育本身是以科学素养为出发点,正确理解和处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和谐,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和价值判断.所以,在物理科技活动中,开展STS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STS教育.让学生理解在物理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物理学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在学习必修2第6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时,将这样的观点渗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知道,没有望远镜的发明与改造,人类就无法观看到遥远的天体,将大大限制物理学家对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万有引力的发现和引力常数的测定,使得人们能够计算出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的天体.在学习中,让学生充分思考,去感知科学和科技的互相推动的关系.在第5节《宇宙航行》后,教材给出了《航天事业改变人类的生活》材料.这份材料重点介绍了航天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广播给人类带来的改变,航天育种对农业产生的促进作用.在材料的最后,编者介绍了近年来,有的国家试图在大气层外部署武器,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要求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查阅这方面的资料,了解我国政府的立场,写出综述,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交流.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让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投身航天事业的激情.

开展物理科技活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方面.

参考文献: 

[1]蔡铁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M].科学出版社2005:3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3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设计并进行的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讲述、讨论、合作、实验、演示等。下面是一节高中生物课堂设计的案例:

课题: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课堂教学中提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以问题的情景设计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科素养这一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高二生物必修教材(人教版)第三章第七节内容,细胞呼吸是新陈代谢一章重要内容,有氧呼吸是本节课等的重要内容,是生物体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细胞呼吸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ATP的主要来源,是所有活细胞的重要特征。有关细胞学线粒体的结构知识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内容与本节有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设计: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物呼吸的相关知识,由于初中到高二时间隔开过长,存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仅仅是对人体呼吸的粗浅认识,本节课就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升华和意义建构,运用整体建构教学理论,先让学生感知本节课在生物教材中的位置,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课堂学习思路,运用演示实验教给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在教学重点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2、理解细胞呼吸概念

3、理解有氧呼吸的场所和生理过程

4、学会运用细胞有氧呼吸的原理探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1: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什么叫新陈代谢——有序的化学反应的物质保障是什么?

投影知识树1: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中进行的(教材20页),细胞不断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体现者活细胞对物质进出的控制,既有物质的输入又有物质的输出,大家预测一下输入输出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呢?发生了化学性的变化,就伴随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提问:ATP作为细胞内能量的“通货”含量极少,又是怎样及时补充的呢?不断从糖类等能源物质的分解所获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细胞的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1.〈讨论〉:细胞呼吸与通常我们自己理解的呼吸是一回事吗?

投影知识树2:

概念1: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中进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叫细胞呼吸。

〈学生实验汇报〉1.证明浸泡过种子呼吸消耗了氧气?(水的必要性是什么?)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种子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绘图展示)

二、概念2: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意味着细胞内的生物氧化是在酶催化下的温和化学氧化。

三、有氧呼吸的过程

任何生理过程的发生多有它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它们是什么呢?

物质基础:酶、ATP、糖分子(C6H12O6)等:(生病不吃不喝,输液的成份是?)

结构基础:细胞、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1.问题 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呢?

问题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2.分析细胞呼吸的场所,学习细胞内生物氧化是逐步进行的实验研究方法,投影课件,师生讨论共同学习。

3.有氧呼吸的本质?

——(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

4.总反应式中的能量能否改写成ATP?(不能)

〈师生互动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反应式略)

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线粒体中

第三阶段:线粒体中

释放的能量:热能+ ATP中的化学能,1摩尔的葡萄糖彻底被氧化分解,释放2870千焦的能量,其中有1161千焦的能量存于ATP中,其他能量以热能散失。(投影课件)

有氧呼吸的本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角度分析——有机物逐步脱氢,能量逐步释放,逐步形成ATP)

四、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学生合作讨论

1、是不是细胞总呼吸就好呢?影响有氧呼吸外界因素?

2、如何使果实或蔬菜达到保鲜目的,原理是什么?

低温、低湿(干燥)、低氧(充氮气或二氧化碳)

五、课堂自检题:

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的是:

A.CO2

B.丙酮酸

C.ATP 和[H]

D.ATP

2.在动物细胞中能产生 ATP 的场所是:

A.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

3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在哪个阶段产生的?

六、课堂小结:强调细胞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本质,说明细胞呼吸这一生物氧化过程是在酶催化下的一系列有序化学反应总合。

作业与板书(略)

总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注意:

1.活动设计需要考虑活动的价值,是否符合三维的教育目标。

2.活动要重点围绕着核心教学内容来设计。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4

关键词 :辅导;开展;科技活动

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活动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需要教师作精心的安排,协调多方面因素,才能使课外科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结合多年教学实际,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贴近实际,合理选题

选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科技活动的方向、成功率及活动质量,研究的内容应贴近当地、当时的生产生活实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上需要延伸的知识点,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特点合理选题;要注重难易程度,新颖实用。例如,春夏之交正是水稻育秧的时候,结合农村实际,组织学生研究水稻种子的萌发过程、条件,这既与学生生活相贴近,又不需要资金投入,其广泛性、成功率都较高;又如,近几年因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而导致环境污染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组织学生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又能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形式多样,广泛参与

生物科技活动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常见生物,可供选择的题材很广泛,其可操作性很强,话动的形式灵活多样,既能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中总结基本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又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例如,在活动地点的选择上,可在校内开设生物角、农业园,在校外开辟果林、蔬菜园、养殖场等实践基地,还可把活动地点放在有条件的学生家中、学校周围专业户的生产基地等。在活动方式上,可聘请科技人员、养殖能手、专家作现场报告,亦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在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可直接把课堂放到室外,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自然,获取知识;也可把活动安排在节假日进行,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话,家长也乐于接受。在实验材料、用具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废物利用、自行制作,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确定项目的参与者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智力、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及家庭、社会关系的便利条件,尽可能做到优化组合。

初中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将有部分学生回到社会,因此有意识地在生物科技活动中针对这些学生进行设计,让其学会几种实用技术,不失为一种务实的做法。如科学养殖、庭院经济等方面的科技活动,由相应的专业户作辅导教师,学生既是帮手,又是学习者,不少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几种实用技术,对毕业后的择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注重探究,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阵地,应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活动中的探究因素。课外科技活动不应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验征,而是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因此活动内容应较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问题设置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组织学生对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提前进行探究,这对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有较好的实践基础和环境条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可将本实验所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多种因素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单一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掌握单因子变量的区别,并探究出本实验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有许多相异的思维和独特的认识,教师应组织好小组总结和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个人的发现转化为集体的财富,将直觉思维转化为理性思维。

四、规范管理.科学操作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5

教育是塑造人格的事业,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

(1)用教师工作上的积极进取、尽职尽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用教师的守信、协作引导学生用团结协作的态度开展合作学习。

(3)用教师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尊敬。

(4)用教师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胸怀坦荡的人。

心理励志教育

在目前教育体制下,竞争异常激烈,学生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教学中利用生物学发展史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心理励志教育。失败是成功之母,无数生物学家的成功都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

积极开展情感教学

教师教学时,应把自身的积极情感融入课堂教学,把微笑带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感恩教育

个体是唯一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于其他的特质,我们应珍惜生命,感恩父母,努力学习,让怒放的生命更精彩。

利用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生命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动中,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又更进了一步,理解了生命的伟大和脆弱以及珍惜生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之后,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利用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生物学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实施、实验报告的撰写、表达与交流,利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水到渠成。新课程体制下,小组合作学习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1)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

(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以期共同提高。

利用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及习惯养成教育

问卷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学习。正处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培养优良素质的重要保证,生物学课堂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1)合理的作息时间,将学习、体育运动、睡眠等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良好的精神面貌、充沛的学习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健康的体形。①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分析:青少年时期,骨中有机物含量较大,韧性较大,如果不注意坐、站的姿势会影响人的体形,继而会引起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②通过分析各种营养物质的功能,引导学生分析偏食、挑食的弊端;零食、暴饮暴食的危害,帮助学生建立合理膳食的生活习惯。

(3)健康安全的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①利用台湾的塑化剂风波,引导学生认识食品添加剂,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地选择健康、安全的食品。②在呼吸系统的学习中,通过资料分析,学生了解了尼古丁、焦油对呼吸道黏膜的损害,严重时会引起肺部病变如肺癌等。从而远离吸烟这种恶习。

(4)良好的卫生习惯。

以生物课堂为主阵地有效开展性教育

中学生早恋早已成为学校的普遍现象,早恋问题是老师、家长闻风丧胆的头等大事,处理不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生物课是中学开展性教育的主阵地,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性知识,帮助学生理性地对待形形的性冲击。

利用生物进化理论武装学生,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1)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的合力,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交往能力。人是社会的人,鼓励学生融入集体,适时展示自己,扬长避短。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6

【关键词】生物学科教育价值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112-02

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就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1.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