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素养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素养活动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艺术素养 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薛莉(1977- ),女,河南南阳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 南昌 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理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YB08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83-03

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培养人全面和谐的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德智体美四种基本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基础。在人的四个基本素质中,艺术素养是人类生活的调和剂。人们追求愉快幸福的生活,仅有物质财富是不够的,还需要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和素质,只有提高审美素质才能提升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层次。一个人在生活中,艺术素质不健全,不懂得艺术享受,不善于感受美好的自然世界、人文景观,就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追求美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关于艺术素养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很多争议,对艺术素养概念、分类的理解和表述过于泛化和模糊,使得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及培养效果的评价变得模糊不清。本文对艺术素养与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艺术素养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翼。在人类的社会发展史中,许多科学发明都从艺术的灵感和想象中受益,历代艺术从当时的科技发明和生产力发展中得到支持和启发。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成为人才培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艺术素养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带来有益的补充。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提高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维过程进行过具体而精彩的分析:“从思维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的论证,换句话说,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者是先艺术而后才是科学。”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认为:“通过美把感性的人引向形式和思维,通过美使精神的人回到素材和感性的世界。”艺术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结合使人处于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中,使人成为协调发展的自由个体。

二、艺术素养概念的界定

艺术素养作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是探讨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问题的逻辑起点。关于艺术素养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很多争议,对艺术素养概念、分类的理解和表述过于泛化和模糊,使得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目标的制定及培养效果的评价变得模糊不清。本课题运用逻辑学中下定义的基本理论,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对艺术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传统逻辑认为定义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的较为简短而明确的命题,“概念=概念所归的属+种差”。所谓种差是属下面一个种不同于其他种的特征。传统逻辑认为,属加上种差,构成事物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或固有属性)。艺术素养概念中,素养是概念的属,艺术的本质是种差。因此,要想了解艺术素养的本质,既要了解艺术素养这一概念所归的属,又要对概念的种差及艺术教育的本质进行挖掘。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素质和素养两个概念时经常相互替代,交叉使用。从词源学角度看,在整体意义上,人的素质包含着素养,素养只是素质的一部分,二者之间的主要不同就在于“素质”侧重于结果的表达,“素养”侧重于过程的表述。

纵观关于素质概念的研究,有的学者把人的素质看作是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本质属性,认为“素质”就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固有基础”;有的认为人的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所谓素质可以概括地表述为:个体得自遗传的智能和气质乃是素质得以形成的出发点,从外界输入的直接体验与间接经验是素质发展不可或缺的诱因和材料。在主体对外部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行为模式,最终内化为以能力与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体素质,它与个体的人格特性融成一个统一体。人体对特定事物所持的态度和处理特定问题时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便是素质的外化形式”;有的认为素质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以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稳定而巩固的属性”;有的从素质的形成途径对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物质为基础,通过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巩固的属性”。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先天遗传条件是素质形成的基础,个体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化是素质形成的途径,稳定性是素质的特点。我们认为,素养是指个体先天所具备的各种潜质,通过社会环境和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

“艺术”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是对所有具体艺术门类或所有的艺术作品的一种抽象,其内涵始终具有不确定性。美学家W.肯尼克曾自我解嘲般地说:“当没有人问艺术是什么时,我倒清楚艺术是什么,只是当别人问我艺术是什么时,我则答不出来。”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提到艺术提到美的概念时,说了众所周知的名言“慢慢走,欣赏啊”。本课题在考察艺术概念的形成的历史后,根据研究需要,认为艺术素养是指个体先天所具备的艺术天赋,通过社会环境和美的艺术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欣赏美、创造美的特征。

三、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构成

明确艺术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关系,深入理解和把握艺术素养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层次性和依存性,对制定艺术素养培养目标,建构艺术素养培养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艺术家的创作是把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和自我的审美理想融注于艺术形象中,然后物化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欣赏、领悟,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积累审美经验,并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审美价值。因此,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基于此,笔者认为艺术素养应包括艺术知识技能素养、艺术审美能力素养、艺术审美情感素养、艺术审美创造素养、艺术审美道德素养等。

1.艺术知识技能素养。艺术知识技能素养是指个体对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包括对艺术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艺术的分类方法、东西方艺术的流派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对艺术基本的表现要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对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宏观认识,帮助他们在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面前进行认识比较,明确个体的爱好与艺术风格的取向。

2.艺术审美能力素养。艺术审美能力素养是指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分析、批判、评价解读中所展现的综合素质。艺术审美能力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依托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在具体的艺术欣赏过程中不断锤炼提升。

3.艺术审美情感素养。艺术审美情感素养侧重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个体面对审美对象时的情绪表达。艺术并非纯粹的物质存在,而是承载了丰富情感精神产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会感受到欢乐、悲伤、宁静、激昂、甜蜜、苦涩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艺术审美情感素养的培养,能使大学生对艺术作品展开想象,通过体验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享受欣赏艺术作品所带来的乐趣,帮助大学生学习正确的表达自我的情感,以适当的方式释放自我情绪,健康快乐的成长和生活。

4.艺术审美创造素养。艺术审美创造素养是指能够运用已掌握的艺术知识,依据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经验,表现出具有一定美感的社会实践能力。艺术审美创造素养可以分为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思维的层面,艺术可以使学生以更感性、更活跃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无限可能性。爱斯坦曾深有感触地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实践层面,艺术实践是学生艺术参与从艺术欣赏的旁观者到艺术实践的主动创造,有主动的优势。艺术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容易产生灵感火花的教育环节,学生在艺术活动参与中思维的激荡运转,往往会迸发出无限的创造性,并随之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完成艺术审美创造培养的过程。

5.艺术审美道德素养。艺术审美道德素养是指艺术审美在精神层面的升华与体现。艺术不仅表现美、同时也表现真与善,善往往被赋予美的形式,美又因有善的充斥而更富人性的光彩。这里所讲的艺术道德素养,并非强调艺术的“辅德”功能,把艺术当成德育的媒介和益智的手段,将其“非艺术化”和“德育化”,而是在强调艺术和道德在精神层面的融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艺术素养和道德素养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在审美教育中净化心灵。

四、艺术素养培养实践探索

1.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丰富艺术知识,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感。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偏重于艺术素养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学习。高校通常以公选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门公共艺术课程,如“美术鉴赏”“影视评论”“古典美学”“现代流行音乐理论与实践”等。学生通过观看绘画图片或聆听音乐录音等直观的形式,结合教师理论讲解,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艺术情感。

2.引高雅艺术进校园,使学生走近艺术大师,感受艺术经典,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2005年以来,我国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这给大学生直接欣赏高水准艺术作品,参与高层次艺术活动提供了机会。大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和节目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直观感受,体会了艺术之美的震撼,艺术素养的理论知识得以印证和体验。

3.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艺术展演活动,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是高校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艺术文化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届,展示了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和大学生朝气蓬勃的青春风貌。为配合这一活动,各高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比赛,评选本校优秀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艺术作品类包括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工艺设计、DV作品。另外,每年省级文化厅与文联、美协、音协等主办的艺术活动,多以作品展览、表演比赛为形式,如江西省第×届青年素描展,江西省第×届数字动漫大赛等,比赛在参与者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占有一部分比例,是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一个平台。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龙头,以校团委和学生社团为支柱,举办各种艺术文化活动。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团委及各院系纷纷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艺术文化活动是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校园艺术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对真、善、美艺术的追求。

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每年举办一系列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如校园歌手大奖赛、中国书画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心理剧大赛等。其中有特色的艺术活动之一是外语学院的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组织本院学生举行的英文歌曲比赛,从2003年举办第一届开始已经有9年历程,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不断进取,在2011年江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这是对艺术与外语专业成功接合实验成果的肯定,验证了艺术让学习更快乐。

再如,每年一度的校园心理剧大赛,由校团委和校心理咨询中心主办,2011年11月举行的第九届校园心理剧大赛,全校有14个学院参与,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创作剧本近两百个,直接或间接上台表演人数近5000人,直接辐射和影响在校2万多名师生。活动中,无论剧本的构思创作,演员的选拔与角色安排,道具的设计制作,演员服饰与化妆的设计,还是剧情的设计与排练等都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心理剧剧本的创作往往充斥着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评判,是他们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评价,体现着他们的艺术审美道德素养;服装、道具和化妆的设计是学生对艺术知识技能素养的运用和艺术审美创造素养的有效释放,他们有着艺术创造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艺术的魅力在他们心中播下的星星之火,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从排练到正式的演出比赛,学生一次次体验着角色的心理历程,整个剧情的发展与冲突,表演过程展示出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素养和艺术审美情感素养。

关于艺术素养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是一个复杂的科研命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更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也是沧海一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探讨艺术素养及其培养问题,携手并肩,共同丰富和完善艺术素养理论。

[参考文献]

[1]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洪宝书.教育本质与规律[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5]张志海,李西云.人的素质论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2

关键词: 网络媒体 艺术素养 培养对策

步入信息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多元文化交融发展,艺术已经广泛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学习,以及精神陶冶不可分割的部分,艺术素养随之也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必备素养之一。因此,探讨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的培养问题,是一项符合社会现实和时展的课题。

1.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艺术素养概述

艺术素养一般是指个体通过接触、欣赏、鉴赏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内化了的艺术底蕴。在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主要指现代媒介公民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如电视、电脑、手机等)接触和体验传统的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文学、舞蹈、书法、戏剧、建筑、服饰、装潢等)和新媒体艺术门类(如电影、电视、数字短片、动画等)时展现出来的禀赋、能力、品味、修养和举止风度等。它是信息媒介素养、形式符号素养和其他相关素养的综合体,包含了个体对美的理解,蕴含了个人的生活品味和审美价值追求。

艺术素养的培养能够使人们在数字图像信息的轰炸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健康向上的艺术趣味,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品位;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助于人们在网络虚拟的审美活动中积极投入情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而不是停留在低俗的感官刺激愉悦上。艺术素养的培养对人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全面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还能够使社会文化艺术更加健康、繁荣地发展,调节人际关系,使社会各个不同的群体都能够有序而自由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2.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网络媒体也可以称作“互联网媒体”、“第四媒体”,是指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以电脑、电视及移动PC和手机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形式传播媒体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1]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连通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在艺术素养的培养中,网络媒体发挥着传播艺术信息资源、连接新媒体平台、构筑艺术素养教育网络资源库和创生并承载新媒体网络艺术等四方面的作用,如图1。

首先,网络媒体作为艺术信息资源的传播渠道,体现了其即时性、连通性、交互性等特点。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人们通过网络接触、欣赏、体验艺术不但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而且更加方便快捷,互动性更强,同时能带给人们一种更加自由的艺术审美和全新的审美体验,从而获得艺术的熏染和陶冶。

其次,网络媒体的即时性、连通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使之将各类新媒体平台连接和整合在一起,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个人电脑、智能手机、Ipad2、网络电视,以及博客、微博、虚拟社区等,其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新媒体平台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媒介手段之一。

再次,网络媒体可以包容海量的艺术信息和资源,从而建构成艺术素养培养的网络资源库,并充分发挥其连通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网络访问这些艺术资源库,检索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欣赏,还可以参与远程网络艺术课堂进行艺术知识的学习。

最后,网络媒体作为网络艺术形成和发展的最佳载体和平台,体现了其创造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艺术主要包括以网络媒体为存储和传播载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及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的新艺术作品两类。网络艺术通过广泛的网络传播渠道,在满足社会大众娱乐性和消遣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艺术辨识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总之,网络媒体在以上四个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得民众能够借助于发达的现代传媒手段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保证了艺术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和同一性,很好地实现了艺术资源在社会群体中的共享化,对普遍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艺术素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培养的对策

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的培养要充分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紧紧围绕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民众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高雅的艺术品位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3.1建设艺术信息渠道,提高艺术活动参与率。

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才能完成,提高民众对各类艺术活动参与是展开艺术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首先要广泛建立艺术活动信息渠道和群众参与渠道,满足民众对艺术文化的享受和消费需求。例如艺术文化机构应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媒介的优势,开设艺术网站,即时艺术展览活动、艺术表演活动和群众艺术培训活动等信息,扩大群众对艺术活动信息的了解渠道,使得更大范围内的艺术活动参与成为可能。

3.2构建网络艺术资源库,实现艺术资源共享化。

网络艺术资源库是在网络媒体环境和现代数字技术条件下,对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等相关艺术资料进行搜集、加工、整理和数字转化,并存储于专门的艺术数据库中,从而形成的艺术数据库网站,方便人们通过网络媒介搜索、选用、欣赏和学习其中的艺术资源。例如百度网站的MP3专栏,就是一个音乐艺术的网络资源库,其音乐种类十分丰富,在供人们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使人们获得音乐艺术的陶冶。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海量的优秀艺术作品经过数字化和分类整理后,能够供更多的人进行艺术学习、交流和研究,实现艺术资源的共享,这对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3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艺术创作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终端的逐渐普及,网络艺术日益成为社会大众接触、体验、感悟艺术的主要艺术形式,而且在当前日常生活中,使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创作数字艺术作品,并上传到网络上与人们分享已成为当下流行的艺术活动方式之一。然而当前我国民众的信息识别素养、媒介素养还不高,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受到网络恶搞等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利于艺术素养的培养,因此要积极营造和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艺术创作与传播环境。为此,我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网络媒体绿色生态环境,加强媒体自律,抵制庸俗化、纯娱乐化倾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创造出更多健康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文化产品。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构建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培养社会大众对各种媒介正确认知和批判的能力,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促进自我成长。最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构建新时期传统文化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和谐共荣的文化艺术新格局。

4.结语

在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培养具有了空前的结构开放性、信息互动性和价值多元性等特征。在艺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作用,结合经典的传统艺术作品和优秀的网络艺术作品,培养民众健康的艺术趣味,积累审美经验,提高艺术欣赏、评价和创作的能力,不断获得心灵的陶冶和润泽,形成高雅的艺术品位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真正地提高民众精神生活质量,达到“艺术化生活”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赵雪.网络媒体对艺术的影响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3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培养;综合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49-02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问题。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艺术素质现状分析,概括了在综合类大学中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具体策略与途径。在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交易的意见》提出美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是艺术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就是通过接触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体验美、感知美,从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不断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反过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因此,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是人类审美的最普遍、最高级的形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2.提高大学生的品德素养。艺术具有审美性、抽象性和主观个性的特征。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好的艺术作品不仅会带来强烈的震撼效果,还会对人的心灵产生促动,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是不由自主的,是源于内心情感自发的感悟和觉醒,能够转变、调整、激发和控制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能够激发学生彻底的顿悟,将思想引到正确的轨道,也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的有利媒介。

3.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魅力。艺术审美是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也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通过艺术欣赏,能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到心情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在情感的世界中超越现实的限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国内高校艺术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艺术素质培养不被重视。在国内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讲究专业学习,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忽略了人格的培养;过分重视狭隘的功利主义,缺乏兴趣培育和心灵的熏陶;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和毕业证,目的只是为了找个好的工作,造成大学生的人格缺失,人生观不健全。在以后的生活中,造成沟通能力差、心态消极、缺乏进取心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在国内,艺术素质培养仍然存在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别,许多学校重视程度严重不够,没有真正意识到艺术素质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生对艺术素质培养的认识不高。由于大学生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的专业范围内,不能以更宽泛、更长远的眼界观察和考虑问题,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深入认识,多数学生对艺术素质培养的作用认识浅薄。一些高校作为教育主体不能意识到教育过程中潜在的艺术教育的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失去提高艺术素养、兴趣培养的机会;还由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艺术教育看作是与自己学习不相关的业余爱好,既不能与自己的专业相提并论,又不能为专业技能学习提供直接的帮助,把艺术学习看作是课外业余活动,一些学生选修的目的也是用来凑够学分,这是造成综合类大学生艺术素质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

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艺术素质培养规律、高校教育发展规律、课程建设规律等。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艺术素养的课程,包括理论课程教学、课外或校外实践教学、多种形式的校园团体活动等内容。艺术公选课是高校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要实施途径,一般课程的安排是因人而定,先看有没有合适的教师,具体教师的艺术专长是否符合综合类大学生的学习这不是很重要,造成艺术素质培养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需要科学的教育规划与合理的课程安排,目前,国内高校大多不具洹⒉还煌晟啤T谧酆侠啻笱е幸帐踅逃课程的安排比较随意,盲目选择教材,教学内容衔接性不强,没有科学的培养目标,没有完整的培养体系,教学设备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等现象普遍存在。

4.师资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一些高校艺术素质培养仍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落实到位。师资存在严重问题,缺乏师资力量和师资保障制度,许多综合类大学虽然增设了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案,也增添了若干艺术教育的公选课程,但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教学团队和师资建设保障制度,未形成从年龄、学历层次、学科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未能搭建成梯队师资团队,使得艺术教育开展得不到保障。课程根据教师而定,由教师自选,由于许多造诣深厚的艺术大家不愿意担任公共选修课,造成上课教师中青年教师较多,学历不均衡,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的综合类大学,艺术教育的师资往往是东拼西凑找几个离退休的老艺术家聘用授课,因此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5.缺乏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教育除了安排课程教学之外,还要开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与课堂教学配套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仅凭各种形式的艺术团队、文娱活动的形式,难以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转化为艺术素养,缺乏综合的、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平台。一般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艺术活动开展不足,不能满足全校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活动空间,仅靠课堂教学得不到应有的艺术熏陶和启迪,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发散性逻辑思维训练,艺术教学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三、艺术素质培养策略与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艺术素质教育价值。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将艺术素质培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面对我国高校艺术素质培养还不健全的现实,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提高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师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通过调整知识结构,掌握将不同的学科相融合的综合能力,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是一种面向高校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其目的不是培养具有深厚造诣的艺术家、大师,而是对全体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的普及,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综合类高校要利用艺术学院的有利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院的教师资源和场地资源,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全校大学生的艺术培养,广泛开展公共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并纳入系统化、制度化。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制定艺术教育培养的理念,合理规划课程设置,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和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课程体系建设应当结合地域文化和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与定位,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艺术素质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4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德育;效度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及思想政治基础。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既符合中央有关政策导向,也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实践证明,以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第二,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艺术的德育功效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影响人的审美感觉、知觉、意志等,有助于人们形成对社会和人生中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念。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功效不仅表现为艺术形象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对社会实行政治、道德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还表现为艺术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感、思想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并引导这种精神世界反作用于客观现实,通过“精神―实践”的方式来参与世界,促进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四,有助于培育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是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教育与实践,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主旋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素质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到升华。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路径选择

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找到其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尤其重要。笔者结合所在单位近年来在艺术教育与实践方面的积极尝试,作一初步小结。

第一,艺术教育教学应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我校为例,学校按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科学规划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由艺术素养必修课程、艺术素养选修课程、艺术素养渗透课程和艺术素养潜在课程组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艺术素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学校实施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开设了“艺术基础”、“大学美育概论”、“音乐艺术鉴赏”、“舞蹈艺术鉴赏”等18门艺术素养选修课程,每门课程都明确了教学主要内容、课时安排、考核评估办法。

第二,艺术教育与实践应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主题。鲜明的艺术活动主题,不仅能够提升艺术品位,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真挚情感,体现艺术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及建党90周年,我校先后组织了“为中国喝彩・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祖国万岁”、“祖国颂”、“祖国万岁”等主题的大型歌咏比赛、艺术展演,在校园里唱响红色经典歌曲、演绎红色经典舞台剧目,受到师生热情追捧。在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我们也精心设计选题,紧紧围绕“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先后确立了“前进!进!”、“我和祖国”、“激扬青春,放飞梦想”等主题,设置了“诵读红色经典诗歌”、“红色影视评论”等活动环节,抓住育人宗旨,沿着艺术教育主线,融入思想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

第三,艺术实践活动应凸显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校内实践平台构建上,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举办的“五星”大赛(歌星、舞星、笑星、乐器之星、主持之星)、学生寝室艺术设计大赛、经典名剧鉴赏之夜等一系列艺术活动。在校外实践平台构建上,我们主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爱国主义志向。我们坚持把艺术素养教育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送文艺上抗洪大堤”、“大学生艺术团走进革命老区”、“为地震灾区献上一支歌”等50余场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实践活动的举办,对于引领广大学生知国情、受教育、立大志有着积极作用。

第四,日常艺术教育应高扬团结、奋进主旋律。要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结合。在日常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全面发展。我校经常邀请艺术名家来校讲课、表演,把高雅艺术“引进来”。先后邀请到了著名钢琴家石叔诚、著名歌唱家郭颂、湖南交响乐团等一大批名家或艺术团体来校演出,为校园带来了高雅清新的艺术气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培养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效度分析

从我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实际成效来看,对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校艺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开展艺术素养教育是我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早在1996年,学校就曾在全国公共艺术教育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学校把开展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艺术素养教育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2004年,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成果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坚持把艺术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开展的“实施‘三高工程’[3],构建以艺术素养教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形成了鲜明特色,教育部社政司曾发来专函([2002]184号)就该经验进行调研。2008年,该成果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并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比中获得奖励。2009年3月,学校教学改革成果“地方理工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艺术素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艺术素养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

艺术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激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素养教育成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富有创造力的部分,素质教育结下了累累硕果。

第一,在各级各类艺术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在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成绩居全国高校前列。在2005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18项作品获奖,其中舞蹈《风帆起洞庭》现场展演并获得一等奖,学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2009年3月,我校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再创佳绩,13件作品获奖,其中6件作品获得一等奖,总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二,学校再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

第二,艺术素质普遍提高。对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的两次调查情况表明,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基础理论应知应会”的掌握了解情况,两届毕业生分别为73%、85%,而他们获取艺术知识的途径90%以上是通过艺术素养教育。在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创造美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三)艺术素养教育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理工类院校大力开展艺术素养教育,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奖331项,其中参加全国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二、三等奖各1项,成绩居全国高校第28位。据统计,近两年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竞赛中获奖科技作品、科普论文、科技论文达150多项。

(四)艺术素养教育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构成

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审美能力,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校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正确的美丑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学生自我意识的主导。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校园里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的风尚日趋浓厚,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投身基层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自觉行动,一批批毕业生主动申请到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学院涌现了被誉为“希望之星”的全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集体体育系108寝室、全国网上第一例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捐献者陈欣等一批集体和个人典型。学院也先后被评为“全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从1994年至今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成为了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实施艺术素养教育不仅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推进艺术素养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德育本身相互交融。

2、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中开展艺术素养教育工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在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是加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党中央文件曾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通过艺术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教育影响,同时也是提高艺术修养的过程。其次,在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能大大地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展开。通过艺术教育,使得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改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最后,在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工作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在校园中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传播先进的文化,展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引导大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工作的创新

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针对以下三点进行讨论:

3.1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里,“以人为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一贯立场,也是进行艺术教育工作和实践的基本出发点。

3.2注重个性品质的培养。培养个性品质是艺术创作的根本需求。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的性格培养。通过艺术教育来净化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气氛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最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艺术的生命力,具有丰富的创造力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3应注重人格魅力的塑造。人格魅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对学生具有终身的意义。通过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

4、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

4.1哲学知识的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一门社会科学。

4.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通过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来塑造典型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文学艺术作品既是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一种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引导高校学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在领悟美的真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评论能力,并且能够借助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6

一、艺术教育的意义

人类对古老文明几乎是通过艺术来认识的,人们通过青铜器和陶器认识了我国的古代文明;通过金字塔认识古埃及的文明;通过巴台农神殿和荷马史诗认识了古希腊文明;通过佛教认识了古印度的文明。毫不忌讳地说,人类文明程度是通过音乐、绘画、建筑、舞蹈、戏曲以及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而再现的,并使全世界的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广义化艺术的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开展艺术教育是为了让后一代的受教育者认识并理解文明的深刻内涵。”哈佛大学研究者认为:科学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程同样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大脑的工作来讲没有区别。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可以相互弥补、相互促进清华大学实行的“大学生艺术素质必备”,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没有艺术选修课学分的学生不允许毕业”的口号提出,艺术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目前,各高校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个“素质”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业务素质等等、艺术教育就犹如一把“钥匙”,开启、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素质之门,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扭力的完善和个面素质的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的意义。思想性是进行艺术教育的灵魂。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的情感是有激励作用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各个时刻的革命歌曲;活报剧、话剧、歌剧等对推动中国革命斗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各高校以各种文艺活动,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宣传党的政策、树立英雄榜样,极大地教育了广大学生。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给学生以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了对祖国的责任感,坚定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现,世界观和价值观。艺术教育寓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艺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艺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起了激励作用。

(二)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艺术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从教育目标来看,政治、历史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哲学使人思维深刻;文学艺术能培养深刻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表达能力。文化素质对人才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通过艺术活动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和最易接受的方式,从情感、意志、品质、作风上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三)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艺术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长期参加艺术活动有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艺术团的学生很少进行心理辅导,因为他们受到艺术的熏陶,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比较容易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选择艺术活动是调节情绪的“良药”,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来引导人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四)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可以推动专业业务素质的提高

高雅优美的音乐能帮助大学生开启智能。无论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的。要改变我国高等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口径偏窄的弊端,除了必须进行专业调整和合并之外,还必须通过文化素质来突破学科之间的界线,沟通不同学科专业的联系,拓展和加深教育,使学生获得更加综合的学科知识,并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不断完善个性,发展学术文化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学会解决复杂问题,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艺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前文提到的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象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因为“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目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并不只是指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使大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进入九十年代,成群的小、中、大学生都成了“追星一族。”开始人们试图扭转这种局面,但有的青年学生问“我们不追星追啥?”这给教育工作者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文化艺术对青年一代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主力军,将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鉴于当代大学生在文化素质上的某些不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提出要“给在校大学生补上艺术教育课!”。1998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提倡在高等院校补上交响音乐课,这关系到人才综合素质的改善,是涉及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根本问题。

三、艺术教育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一)转变艺术教育观念,提高艺术师资水平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切人点在艺术教育,要在师生中转变艺术教育的观念,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融合和渗透到高校教学活动中。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涵养。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要将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责任担当起来,不仅要学习较高水平的专业教学技能,而且要非常明确艺术教育的宗旨和功能。自觉地以人类一切优秀的艺术成果对学生的人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以利于学生逐步养成坚定的人文精神,进而构建起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价值观的坚实基础。

(二)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首先大学校园里要有艺术环境、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艺术美。一九九七年广东省颁发的《关于我省高校优化育人环境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校领导要统一规划,部署校园环境,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文明水平。华南建设学院连年被评为“广州地区花园式单位”,做到“园中有院,院中有园”,雕塑、亭台,假山、壁画……都是艺术品,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一艺术化的育人环境,既是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因素,艺术化的校园环境建设,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前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