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素养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素养活动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1

一、开放的数学活动推动数学素养的生成

我们知道,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而数学知识的探索、数学探究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活动,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创设开放化的课堂与数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与自由的空间,自然就能激发学生全程参与的热情,从而主动去研究、去开发,并在这一自发的过程中树立基本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认识圆”时,开课伊始,我讲述了“聪明的邮递员”的故事,并同时出示了他为方便工作而设计的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图片―― 一辆木制的底部没有轮子而用小长方体木条代替,仅靠推动前行的“雏形自行车”。首先我让学生对比这名邮递员制造了这辆“自行车”后工作方式的变化,引发学生对这名邮递员爱动脑筋的赞叹,此时自然有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将底部的长方体木条换成圆形的轮子。于是,我适时进行了引导:

师:为什么要把长方体木条改造成圆形的轮子?

生:因为圆形的方便滚动,更省力。滚动比推动摩擦更小。

师:(质疑)为什么不做成其他形状的车轮呢?而一定要做成圆形的呢?

生:在生活中,我们所见的车轮都是圆形的。

师:你能用数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解决这一问题后,学生又通过实验、比较研究了车轴应该确定在什么位置是最合适的,结果自然是“中心点”,圆心概念的得出也水到渠成。安装完车轴与车轮,还要怎样进一步完善与开发呢?于是固定拉紧车圈的钢丝辐条进入了学生研究的视野,半径与直径也随之自然涌出。通过观察和试验得出车轮滚动一周所形成的直线距离就是圆的周长,为《圆的周长》的学习提前做好铺垫。

学生的研究学习欲罢不能,“如何安装大小不同的链轮”“如何利用车轮来计量两地之间距离”等都成为学生研究的子课题。在这样自由开放化的课题研究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者,学生自发参与了“自行车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实验、推理与思考,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和积极的情感。

二、拓宽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其数学素养是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也就是学生个体不断内化的结果。所以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丧失。拓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方式,笔者常采用任景业老师提出的“分享式教学”,让学生“人人做老师”。备课时我预先给学生选好课题,让学生先“备”好课,再模拟教师上课,学生自主回答“小老师”的问题,并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则细心观察,适当加以引导,并适时地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选题开展主题“辩论会”,让学生自由辩论,各抒己见,人人分享,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支持方,直到最后形成统一意见为止。比如辩论“钝角大于90°”“124599≈13万”“直线长还是射线长”“1是不是最小的质数”这样的问题等等。这样的主题辩论会气氛异常激烈,学生的思维与情绪都在这样的氛围中尽情飞扬,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得到极大的丰富。

三、趣味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素养的积淀

我们知道,小学生获取数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新教材,但是教科书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应该只是承载知识的载体,还应该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到哪学习。数学从社会生活中来,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或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多设计灵动而有趣的数学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耐心地让学生去猜、去试、去做、去玩,从而在此有效而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不断感悟数学思想,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意识到如果只是单从书本或课件中让学生去了解和认识千米,学生的认识是相当肤浅和模糊的,于是我把学生带到了学校主干道,先让他们目测1千米的位置,学生七嘴八舌说完后,我再带着他们“走一走”,并利用手机上相应的定位测距软件不断播报行走路程,最后到达一千米处播报相应的时间,使学生不仅在空间也在时间上进一步领悟到一千米的长度,然后我再让学生跑一跑一千米,之后步行测一测环校一周的大概路程,这样一来,学生对“一千米”的认识丰满起来,更积累了不少科学研究的活动经验。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2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北京体育大学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弱。艺术系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的综合能力较低,原因在于这些学生来源于运动员,从小就注重专业技能提高的训练,经常在训练场地学习,很少接触外在信息,思维模式比较单一固化,导致综合能力比较偏低。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接触到比较广泛的外在信息,但是艺术体操专业知识比较薄弱,学习阶段基本处于泛化和分化阶段,对艺术体操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艺术体操编排综合能力也比较低。

2北京体育大学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编排实践现状

调查显示,8%的艺术体操专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进行编排实践,36%的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经常进行编排实践,53%的艺术体操专项学生偶尔进行编排实践,3%的艺术体操专项学生没有进行过编排实践。北京体育大学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的专项编排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不足。编排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编排的过程,又可以加强知识的学习。通过反复进行实践,进行评比,学生的编排能力则会有较大的提高。

3北京体育大学艺术体操专项学生编排能力培养的途径

3.1教师对教学编排方法的引导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的教学能给学生启发,使学生在观察、模仿、思考中,从教师的教学中寻找、总结出组合的方法和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创建能力,激发出自身内在的潜力。

3.2注重艺术体操专项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艺术体操学习过程中,专项训练一直处于主要地位,理论知识的学习比重相对较低。理论知识不扎实,学生就不能够完全理解动作技术,不能够深刻体会动作要领,对动作的应用也就会模糊不清。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联系实践,在训练中,就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严重不足的,学生应该课下积极主动学习,艺术体操理论知识才能逐渐提高。

3.3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通常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评价和创造的能力。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聆听、观看有关艺术作品或直接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审美能力,提升艺术素养。例如多听演唱会,多参加画展等等。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坚持与努力。

3.4加强艺术体操的编排实践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艺术体操编排能力的提高,更要多增加编排的实践活动。在编排实践中,不断进行评比,才能逐渐提高。

3.5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33%的学生给的建议是多看多学多分析。多看就是多观摩视频、训练、比赛。观摩视频、训练、比赛,不仅仅是指艺术体操内容,还应广泛观摩相关内容,例如舞蹈、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健美操、自由体操等等。多学多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加思考和分析。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宽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编排时增加新的感觉。

4结语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3

1.两次招标实现两个转变。

课题招标实现:将“要我研究”转变为“我要研究”

子课题招标实现了:将“大研究项目”细化为“操作性研究项目”的有序推进。

2.三级管理模式促发展

我园成立了“《快乐拉丁》园本课程的研究”课题组,由园长领衔,在集体研学课程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助理、教科研组长、子课题组长共同承担项目负责――特色教师同步进行实施研究,下设子课题教师竞标人人参与的扁平式课题网络结构。

3.四个科研流程优成效

将科研活动分成四大版块:提升学习、互动交流、分组研讨、温馨提示,丰富每次活动研讨的多角度性;环节负责的自主申报又让大家都成为课题活动的主人。

4.特色经费投入显保障

在园所拉丁特色打造的过程中,园部在专家定点指导、教师资质获取、持续专业培训、设施设备完善、服装音乐添置、带队教师激励性奖励等方面都给与了经费保障,投入的专项经费达30多万元。

二、教师素养提升――快乐拉丁之基石

1.特色资质提升

(1)聘请专家,培训指导。

我们在请来国家级教练的同时把教师送出去进行国家教练员培训学习与考核,我园已有15名教师获得国家一、二级教练员的证书。

(2)分级分类,按需指导。

常态培训:将教师分成中级班和初级班进行培训,由浅入深地对他们进行体育舞蹈的训练。

特色跟班:特色教师每周固定的时间到“明日星”培训中心进行跟班学习,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

资质年检:除了送老师参加国家教练员资格证考核以外,对于已经取得资格证的老师实行年检制度,确保教师拉丁特色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2.特色素养提升

(3)教学三试优教法

课题组尝试在小中大班级分层次实施样课试教。通过园内同课题、多渠道的教学试教、研教,联校推门课、钟楼区一园一特大教研活动,教师们摸索出了一套童趣化的拉丁教法以及“外学内创”三环九步的课堂教学模式。

(4)拓展主题优素养

为了拓展快乐拉丁素养的教育价值,我园尝试将拉丁元素与教育活动相整合,生成了大班的“拉丁俱乐部”,中班的“拉丁总动员”,以及小班的“拉丁宝贝秀”三大主题活动,共计30个子活动。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拉丁素养渗透到不同教育领域,同时匹配和教学活动相适应的15个特色区域的45个不同层次的活动。

(5)校级工作室引领

2013年通过成立校级“炫舞工作室”,就一直注重以个人专长为引领,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特色专业成长的发展平台。从另一个维度促进更多的老师在细化研讨和特色磨练中成长的更快更好。

三、幼儿素养发展――快乐拉丁之根本

1.我的拉丁这样玩:游戏理念密切渗透,体现园本课程教学游戏化,评价多元化组织原则。

拉丁动作趣味化:我们将 “双屈膝”、“地面踢腿”等比较专业的拉丁动作名称调整为“弹簧娃娃”、“小碰铃”等富有童趣化的名称,来吸引幼儿主动学习。

特色教学趣味化:运用趣味故事、创编儿歌代替口令,以及图谱、跳舞毯等教学具,将枯燥乏味的专业动作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特色游戏趣味化:在区域活动中凸显孩子游戏的自主性,如小班的《跳舞娃娃掷骰子》,将点卡与步骤整合,体现自选游戏和合作游戏;中班的《斗牛舞步走廊》,将专业斗牛动作与闯关游戏相结合,体现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大班的《特色活动悬挂长廊》,老师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悬挂板,将每次在班级特色区域活动的精彩瞬间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我的游戏我评价:幼儿在游戏中根据自己能力选择不同星级游戏,达成评星等级后是对他自己一种自我肯定,同时每次活动还让孩子们自己推选评出若干明星宝贝,通过不同层次的评价,让每位幼儿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2.我的拉丁宝贝秀:三级活动展示多样化,人人参与并渗透早教。

园级:以趣味亲子体育活动和六一儿童节为契机,展开系列拉丁艺术节活动,呈现高质量的、能反映孩子能力水平的展示活动,幼儿人人参加,家长积极参与,让每个家长都在活动中感受到孩子成长的足迹和快乐是活动的目标。

年级:各年级部集思广益,设计并实施了符合各年龄特点的,富有个性的 “快乐拉丁”主题素养活动。

班级:各班自选申报一个班级主题日的活动,独立策划方案,通过不同的社会场所参观、自然环境体验、丰富游戏活动、实践、制作等不同形式的内容选择和安排,拓宽“快乐拉丁”主题素养活动,尝试并积累更多有益于孩子的多元活动形式。

3.我是拉丁宝贝星:三年来,我们利用各种节日、社区街道展示和联校互动活动等社会资源,为幼儿搭建展示自己的风采和自信的平台,先后有667人次参加各类展示活动,而我们清潭三幼的宝贝们始终包揽着团体舞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扩大社会效应――快乐拉丁之意义

1.优势互补,智慧共享。为增强特色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与新北区同样以体育舞蹈为特色的安家中心幼儿园结成姐妹园,联校研讨、共同研课,互相切磋;一起参加专业培训,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2.多元平台,家长参与。幼儿园网站、家长QQ群、校信通的及时沟通功能让家园沟通的途径更加及时多样;幼儿园家委会、家长代课日等提供了更多家长走进幼儿园的机会。

3.特色亮点,走向社会。体育舞蹈作为幼儿园的一大亮点,目前已从幼儿园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我园幼儿受常州电视台、常州体育局、清潭社区的多次邀请,在六一儿童节、敬老、拥军、爱国卫生等多种活动中表演,使我园的体育舞蹈特色在清潭新村乃至钟楼区、常州市声誉远扬。三年来共向向少体校输送运动员25名。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人文素养

一、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

为获取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本论文进行了实证调研,共在南北疆中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2%。问卷从人文知识、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以及中职学校人文教育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在人文知识方面主要涉及文学、历史、艺术、和宗教等;在人文理念方面主要涉及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人文精神方面涉及对各种人文知识的渴求,对前途、命运和价值的密切关注,对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关系的认识等方面;中职学校人文教育情况涉及到学生对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方法、校园氛围等方面的看法。

(一)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现状1.人文知识方面调查显示,部分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匮乏。比如,有8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有40%的学生不知道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人文精神方面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看重专业知识技能,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不够。当被问及对“人才”的理解时,41%的被调查者选择的“德才兼备”,有37%选择“有专业知识技能”,仅有13%选择“丰富的人文知识”。3.人文理念方面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是非观不明确,人云亦云。当被问及“你在学校看到遗失的钱包会如何处理”时有11%的学生选择把钱花掉,把证件秘密归还失主。有11%的学生认为在食堂打饭的时候“别的同学排队,我就排队,别人不排队我也不排队。人云亦云,立场不够坚定。(1)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8%的学生认为成功与信念无关,有18%的学生认为“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信念有时很空洞”,说明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2)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没有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当被问及“人生价值的标准时”,只有56%的学生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有20%的学生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8%的学生选择“金钱的多少”,仍有1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二)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现状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你认为学校应该加强什么工作?”调查显示,30%的学生表示“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

(三)新疆中职学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1.高素质人文教师成为诉求。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素质教师讲课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2.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队伍建设不健全。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无法实现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而在新疆中职学校缺少人文素养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四)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氛围部分学校不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或人文素养教育缺乏吸引力。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全校范围的《弟子规》知识竞赛、《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或者《舞台剧》等人文素养教育活动。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开展的人文素养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有13%的学生表示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创新不具有吸引力,有19%的学生认为宣传力度不够,5%的学生表示内容不深刻没收获。

二、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成因分析

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就调查的情况来看,对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如下几点分析。1.少数民族中职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所学的人文素养知识普遍较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理念。2.对宗教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一定成度上影响了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3.学校缺乏统一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新疆中职学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礼仪指导课、心理健康课、文学、艺术类鉴赏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等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中的所占比重仍然很低。4.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对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予重视。由于没有统一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造成有些教师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三、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对策研究

针对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产生的初步原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结合少数民族中职生特点,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理念及人文精神的错位。在第一学年可以及时开设人文知识的普及课程,比如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类课程,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类课程。另可充分利用开学前后的集中教育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比如集中学习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观看科教片辅助教育,使少数民族中职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在第二学年,可开展一些文学知识与文学、艺术鉴赏类课程。加强少数民族中职生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艺术鉴赏分析能力,增强其文化艺术修养。第三学年开设实践类人文素养课程。比如开设礼仪类、就业指导类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前期已形成的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注重人文素养与实践的结合,结合工作特点及职业特点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二)加强教育资源开发,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职人文素质教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在这里聚集、交流、交融的地方。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灿烂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可充分挖掘新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课程资源与教学素材,提高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可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作为文学、艺术类鉴赏课程资源。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会说唱,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唱,教师及时点评与讲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另大型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优秀的哲学伦理学著作《福乐智慧》都可以融入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审美的培养、道德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和情感的升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三个一百”教育活动,提升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定期开展一百首古诗词,一百首歌曲和一百幅名画鉴赏学习与竞赛。另针对被调查者的愿望,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人文素养类知识讲座。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群、QQ群等方式,宣传活动的主题、意义,形成良好的氛围。2.加强校园人文建设。修建一些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认知、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校园硬件设施方面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支持。比如校园文化长廊建设,可充分融入人文素养类知识。学校的宣传栏、墙体、教学楼走廊里的宣传板等都可以作为人文素养宣传的平台。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5

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策划、创意、文案撰写能力,艺术审美修养,协同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来看,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设计制作能力逐渐向设计创意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迁移。通过对以上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梳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从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武汉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制作、电子商务平台、媒体、影楼等,适应于广告设计与制作、创意策划与推广、影像处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力),能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多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高、职”特色,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基于以上对于武汉地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专业课程内容必须跟随市场的需求更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也应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按照“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梳理,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在“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中,本着与“市”俱进,“纳新去陈”的原则对本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体梳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理论课程以“够用”为度进行精简,以培养职业素养为主,强调基础加运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践课程中,优化整合原有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实训、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等形式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本课程体系的“基础”环节中,打破传统单一课程设置方式,尝试整合重组。如:将构成类、绘画类、史论类课程进行精简整合,确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课程,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弱化三维立体构成,适当引入包装设计知识;将图形创意与图案课程整合为“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课程,强调应用设计;同时在“基础”环节,纳入“字体设计”课程,整合“字体设计”和“POP广告”,强调字体的创新设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技能”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置课程有:PHOTOSHOP、CORELDRAW、广告设备实训(含排版输出软件、雕刻机使用)、摄影。这些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在学习中将真实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课程内容中,强调应用能力。如:针对影楼和电商岗位需求,PHOTOSHOP结合摄影课程,侧重图片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后期美化,与淘宝美工、照片后期岗位零对接。

“学习领域”环节打破传统分科课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工作过程对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归纳、整合、重构,创新性整合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等,并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多个学习领域:单页设计与制作、招贴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站整体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策划与推广、毕业设计与展示推广、顶岗实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可以支撑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循环往复的学习领域训练,在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教学中,贯穿“应用”这一主旨,融和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体现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特点。

三、依托企业,健全工作室制度,借助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推进课程实施

在现有“广告设计实训中心”、“逗号工作室”、“雕刻打印制作中心”等实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充分利用工作室与实训中心的资源,与雅士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武汉创智广告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亿彩科技有限公司等成立校企联盟,将全面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支持,依托公司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等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创立“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并成立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的产学研创平台,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支撑。通过对“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品牌形象的设计推广、研发中心系列产品的策划推广、摄影、照片后期、包装、网店装修设计、销售等一系列实际项目的训练,将“设计———制作———拍摄———宣传———展示———售卖”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领域,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市场的全面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通过毕业展览、以赛促学等形式推进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提升。在第七届教育部高职委艺术设计年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评选中学生毕业作品获银奖,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生作品以省一等奖选送全国参展,获教育部优秀美术作品二等奖,在中国权威设计网站———视觉中国举办的“2013年艺术院校毕业展”活动中,学生毕业作品高居人气作品榜首。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的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资格认证等,在训考结合、训赛结合过程中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四、总结

艺术素养活动范文6

我校地处浦阳江畔,名为滨江小学,我们选择了“小浪花”这一形象作为校园文化的符号,校训是“做我,做最好的我”,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类社团活动、学校大型活动这些载体,每个孩子都能争取优秀,获得承认,这就是小浪花原有的精神。孩子们未入学之前,是一滴滴小水珠,但是他们心中都蕴藏着一朵云。孩子们进了滨江小学,小水珠成了会唱歌的“小浪花”。每朵小浪花都健康、快乐、会合作、能成长。经过六年的学习成长,一朵朵“小浪花”成了一朵朵云,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但是时间久了,我们发现这些活动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活动展示平台没有对全体孩子开放。学校的很多活动是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的;奖状每个班只有那么几张;各类比赛的参加者也是班级里拔尖的孩子……很多班主任因为工作繁重或其他原因,把每个孩子都能参加的活动变成了“点名”制,而后又变成了“世袭”制,于是更多孩子失去了机会。一开始那颗跃跃欲试的心,在一次次的选拔中受伤,直到对任何活动再没有兴趣。

问题二:活动的引领者单一,缺少与孩子的心灵互动。学校安排的活动,班主任是主要引导者,而任课老师基本不闻不问。学校很少提供机会让家长真正参与学校活动,一部分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学校活动与自己没有很大关系。学校、社会、家庭各行其道,效果很难体现。

问题三:活动设计脱离儿童,缺少课程的系统性。我们的活动设计基本以成人意志为转移,活动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许多活动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或者追求表面形态,缺乏教育目标,缺少方案和手段。很多时候,是为完成上级各部门的任务组织活动,没有系统地、有目标地、针对地开展活动。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小浪花”作为校园文化形象,如果仅仅是一个学生喜爱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在每个活动前冠以“小浪花”的名,那么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如何赋予“小浪花”以文化内涵?该如何定义“做我”?如何定义“最好的我”?它将外化为哪些行为,内化为哪些素养?这些行为和素养又通过哪些活动落实与渗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成长过程中,这些品质是一层层平铺上去还是螺旋式浸润进去?活动的目标如何通过隐性的方式渗透给孩子?如何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使“小浪花”的各项活动更加有序?……

二、理想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状态

1.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

校庆时有位家长认为学校组织最有意义的一项活动是艺术节歌手的海选,因为他的女儿参加了,虽然没有入复赛,但那天是女儿孩子最高兴的一天,因为孩子被承认了,觉得自己属于学校。

2.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我们应不断强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做到“眼中有儿童”,使我们的活动能走进儿童心里,从而更好地引导儿童健康发展,而我们也在帮助儿童成长的同时不断自我成长,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与成功,不使德育工作感到枯燥乏味或者无从下手。

3.构建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小浪花”课程,打造学校品牌。

“小浪花”系列活动是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确定三大活动主题,分别是小浪花成长仪式、缤纷四季浪花节、“小浪花”报义卖。我们主张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开展“小浪花”活动,强调孩子的主动参与,关注孩子在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生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良好的道德教育。

三、以“小浪花”系列活动为主要形式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

活动案例1:入学仪式

本学年开学第二天,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作为滨小一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学校举行了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9月3日早上,每位一年级小朋友的左手手腕上都系着一根漂亮的“爱心丝带”,在家长陪同下来学校上学。校门口,大红色的迎新通道横幅“欢迎你,新同学”跃入眼帘,六年级的孩子和全体滨小行政管理人员左手手腕上都系着醒目的黄色爱心丝带,早早地等候在那里,为新生让出了一条充满友情、满载爱心的绿色通道。

学校布置了这么一个庄重温馨的校门口,活动还没有进行就感动了周围的家长,之后,让六年级的大孩子从家长手里接过一年级的小朋友,手牵手地引领他们走到自己的教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悉心地指导解说,让新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了滨小,融入了滨小。

在这样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仪式教育中,对于每个一年级新生来说,也许更多的是一种角色的转换,从幼儿园的幼儿变成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在这个地方不仅被老师所欢迎,校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还同样欢迎他们的到来。每一个牵手的细节都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希望与关心。同样,每个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孩子都体验了滨小的主人翁意识,并学会了引领、学会了关爱、学会了承担。

活动案例2:新生感言

上学的第一天,一个少先队的姐姐把我领到新的教室,一个大哥哥带我去参观学校。我感觉滨江小学真的很大。踢足球的操场非常大,好想哪天能够在操场上踢足球呢!除了操场,室内室外都有打篮球的地方。滨江小学还有实验室、医务室、画室等。我还看见一个很大的食堂,我和大哥哥参观食堂的时候,没有闻到那香香的味道,可能是还没到做饭时间吧。有一个地方,大哥哥和我说,可以看电视、玩游戏、可以什么什么的,叫活动室。我觉得在滨小读书一定会很快乐的!

一(5)班 倪晨恺

活动案例3:班牌交接仪式

班牌是一个班级的标志,是班集体的形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班牌也发生了变化。开学的第一个星期的周一,开学典礼上,学校举行了一次大型的班牌交接仪式。仪式前,先由班级辅导员推荐出一名优秀的班牌礼仪员,再由大队部对这些同学进行考核,对礼仪进行培训。活动中,每个班级的班牌都是校长亲自授予各班牌礼仪员,班牌礼仪员在全校师生的注目下,将班牌托举至各班队列之前。这样的礼仪教育,更好地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爱自己的班级,同时,在仪式中感受到自己又长大一次,又升了一个年级,确定新学年的新的发展方向。我们看到,活动中,每个班牌礼仪员都始终面带微笑,将班牌置于胸前,他们感受到了手中沉甸甸的班牌的神圣。之后的每次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走在队列最前面的永远是代表着班级形象的班牌和礼仪队员;每一次出操时,同学总是会给班牌让出第一列的位置,我们看到,在同学们心中,班级的形象树立起来了。

活动案例4:我们自己出了一份《小浪花》报,我们希望滨小的孩子们能读着《小浪花》报成长。报纸一个学期出两期,分别由五年级每个班轮流去卖,卖报的收入用来支付编报、印报成本,所以《小浪花》报是由滨小的孩子们这一群“小浪花”们来养活的。

孩子们能养活《小浪花》吗?

第四期卖掉811份;第九期卖掉1851份。

第九期是最新一期,我们看到孩子们已经可以养活《小浪花》报了。

《小浪花》能陪伴孩子们成长吗?

是的,卖报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多少勇气。(实例:同学们在义卖心灵成长体验小记里写道:心似乎要从身体里冲出来了。一开始担心报卖不出去,但是后来都很顺利,那是我非常开心,原来只要踏实地做事情,总是能有回报的。以前的我,非常胆小,根本不会在学校里大喊“卖报了!卖报了!”现在我做到了。刚开始卖时,我感到十分紧张,接着我很激动,过了一会儿,我像喷发的火山一样热情,就忘了胆怯,一心一意地找顾客了。)

卖报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商业,什么是正当销售手段,什么是合作,什么是策划,什么是宣传。

卖报是2010年家长调查问卷中家长们认为对孩子成长有意义的活动之一。

四、“小浪花”课程建设成效

1.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建设能力和责任心。

在滨小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小浪花”活动的浸润下,滨小教师从细节入手,从规范着眼,从平常做起,让自己的楷模示范行为成为对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无声教科书”。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协作操守等品格,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我的微笑是孩子成长的阳光和空气”。“欣赏孩子是一种发现绿洲的快乐”。这些充满爱心的话语贴在滨江小学教师办公室的桌上,是老师们发自内心的感受。

滨小的教师对“小浪花”课程的建设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课程意识不断增强。在滨小首届“小浪花”科技节结束后,我们立即组织了一次针对这次活动的意见征集调查,共有83位教师提交了调查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基于儿童视角的建议。开学初,我们组织了第二届“小浪花”艺术节金点子征集,共有87位教师积极参加了活动,在活动形式和活动目标上建言献策,下面是两届艺术节策划方案活动目的对比。

第一届活动目的:

让滨小的师生能充分地感受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在享受艺术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艺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第二届活动目的:

(1)通过艺术节活动让滨小的每一个人都走近艺术、感悟艺术、享受艺术。

(2)通过艺术节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才能,发掘艺术人才。

(3)通过艺术节活动,进一步营造学校艺术教育氛围,形成艺术教育特色。

(4)通过艺术节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锻炼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老师有时觉得没有上课的素材,经过学习培训后,他们发现,校园文化活动中就有丰富的课程内容。比如这次艺术节有一个内容是“美化蛋糕”,敏锐的老师立刻把它变为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课,在这节课里,孩子们从方案中知道活动的时间、地点、要求,知道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知道要和同学分享。据调查了解,上过这节课的班级比班主任老师布置任务的班级完成的情况好得多。

2.课程构建体现了学生品质。

在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空气中生活的孩子们,天真烂漫,自由呼吸,在“小浪花”活动中,创造力、想象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张扬,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巩固,对成长、班级、学校的责任在活动的参与中得到了升华。

成果案例1:《善于发问的孩子们》(来自一位老师的随笔)

今天上完三(1)班的课,心底有种久违的幸福。

课前,我把两周前种下的已发芽的向日葵苗端进教室,孩子们立刻围了过来,问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上课了,我让他们自由问,举手的人真多,比如:“老师,我的苗比你种得迟,为什么长得比你高?”“老师尖头朝下的为什么不长出来?”“老师,你同时种的为什么一盆高一盆这么矮?”一个小女生激动地跑上来,用手比画着:“老师,我的那颗苗长出来,卷了,又往上长,又卷了,真的太可笑了。”说完又跑回座位。

这不正是乐于探索的品质吗?

成果案例2:《科技节中的一幕》

三(5)班荣子易小朋友在评选中犯了难:两件作品同时吸引了他的眼球,一件是三(3)班项尚小朋友的房子模型,一件是自己班赵阳阳的纸杯娃娃,手中的仅剩的“小苹果”章该给谁呢?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还是将最后的“小苹果”章投给了三(3)班的项尚小朋友的房子模型。荣子易在活动体会中写道:“虽然和赵阳阳是同班同学,虽然我们关系挺好,但是我觉得项尚的作品真的很不错,如果我有两个章,我一定给阳阳一个,可是只有一个了,赵阳阳,你可别生我的气哦!”孩子们的文字记录了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有勇气、会选择,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学生具有的品质吗?

3.“小浪花”活动的开展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积累了课程资源。

今天的滨小教师,“承认儿童”的意识已经逐步内化,每组织一次校园文化活动,都会有“四问”:(1)对于我们开展活动的形式,孩子们喜欢吗?(2)我们开展活动时站在孩子的角度吗?(3)我们开展的活动给每个孩子参与的机会了吗?(4)我们的活动留足让孩子们自主发展的空间了吗?

成果案例3:《班主任开学德育日记》

这是一位老师新接手一个班级做的前期工作,我们可以看到日记中呈现出的内容和老师整个的设计把德育放在一种无痕状态,同时,老师把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成为新接手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可以共享的资源。

8月31日 星期二 雷阵雨

这是我在教室为迎接孩子们做的准备,名曰“五(6)中队畅所欲言活动”,每张纸片上都有一个问题,如:(1)上滨小已经4年了,说说你对滨小的印象吧。(2)对新班主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希望她是个怎样的老师?(3)如果你犯了错,希望老师怎么和你交流?(4)你知道今年暑假发生了什么自然灾害?你如何看待?……五(6)中队这个图形寄予了许多的含义在里面,希望孩子们能读懂。

成果案例4:《十岁成长仪式》

这是成长仪式中孩子们的《十岁成长纪念册》,设计成了脚印的样子,因为有了课程意识,无论是主题“种花,在我的第十个脚印里”还是卡中的校长寄语,都关注了孩子,关注了他们的成长。

你看,这是校长寄语:

有一个小姑娘,妈妈送给她一把小黄伞,只够她一个人撑的。可是她却让遇见的所有人和动物都到她的伞下来,甚至长颈鹿都站到伞下来了。这是一把奇妙的小黄伞。

孩子们,在长大的路上,我们的四周不止是父母和长辈,我们也不止是被爱的孩子,我们还要去爱别人,爱不认识的人,和他们一起上学,一起玩乐,一起度过岁月,一起为世界设计新的美好。如果我们热心、希望与很多的人友爱相处,那么我们就会有奇妙的力量,伞就能奇妙地变大,而自己也总有很多机会,在下雨的日子,被别人的伞挡住雨。

愿你们一生爱这个大世界,也得到大世界的爱。

这是孩子们写的《十岁成长诗歌》:

今天,我们十岁啦!

手牵手,我们欢奔在滨小校园里。

十岁了,不再动不动哭鼻子,

因为我们学会了坚强;

十岁了,不再为小事斤斤计较,

因为我们学会了宽容;

十岁了,不再事事依靠大人,

因为我们学会了独立;

十岁了,不再什么都占为己有,

因为我们学会了分享;

十岁了,不再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因为我们学会了关注;

十岁了,不再做事虎头蛇尾,

因为我们学会了负责。

今天,我们虽然是青涩的,

明天,我们必将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如此种种,还有许多。这些都是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案例和资料。我们还特别关注每个“小浪花”活动方案设计是否都站在每位儿童的视角,是否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每次活动后课题组都对活动方案和实践过程进行反思。

五、建立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评价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性、体验性和生成性。“小浪花”活动始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单一评价变为多元化评价,制定多种评价方式,特别关注学生的德育活动中的过程评价,在对传统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的同时,创建富有童趣、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有以下两种。

1.作品展示法。

比如科技节的“变废为宝”活动,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放在校标周围的桌子上,作品边是孩子们设计的作品介绍表格。那一天,每个孩子参与评价,在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旁贴上五角星,做到评奖公开、公平。艺术节,舞台搭到了校门口,有才艺的孩子在上学和放学时用器乐、歌声、书法迎送每位师生。

2.奖章激励法。

建立七色浪花奖章制度,学生从一到六年级的一系列隐性德育活动中,在被承认的视角下,由易到难分年级完成年级目标,最终达成“做我,做最好的我”这一总目标。例如一年级的“红色浪花奖章”,只要获得一定数量的小红色浪花奖章,就能换取红色浪花奖章,获得六色奖章的同学在毕业典礼上可以得到校长、家长共同颁发的金色浪花奖章。

参考文献:

[1]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陈设立.构建德育课程的时代命题[J].上海教育(半月刊),2010.

[3]付志平.隐性德育课程初探[N].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