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范文1

布依族传统文化走向失传已经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装布依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羊场乡,布依族村寨除妇女们着布依族服装外,男子都基本已改装,不少外出务工回村后的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

2.布依族民间歌舞及乐器正在逐渐失传状况已显现出来。

例如羊场乡自古就有“布依盘歌”之称。婉转的“情歌”,以悠扬清脆的月琴和木叶曲,构成布依族民歌的主旋律,那庄重肃穆的“转场舞”,婀娜多姿的“绣荷包舞”。昔日那里的布依族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而现在能唱布依族歌、会吹木叶、弹月琴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的布依族村寨除了欢庆活动、迎接来宾外,平时根本听不到唱布依族民歌和木叶声了。

3.布依族姑娘能刺绣的已不多见。

七八岁的就开始投师学艺,向奶奶、外婆、妈妈或姐姐学绣花、挑花,女孩心灵手巧,长大后个个是绣花能手。可现在布依族村寨的少女能绣花的已不多见。

4.布依族民间体育也潜藏消亡的危机。

布依族民间体育是我县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些独具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着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布依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体育,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多与生产和生存相关,民间体育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布依族民间体育摔跤、踩高翘、扳手劲、打秋千、踢毽子、坐翘板、打格罗、爬绳、跳棒、跑步、玩弹弓、翻跟斗等。如今除只有少数布依族村寨开展这些项目活动较为广泛外,多数面临失传。

5.打工潮的兴起,制约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动的开展。

每年全乡约有三四千名农民外出务工,他们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但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许多布依族村寨传统节日也逐渐冷清,有的本应由青壮年承担的活动项目不得已而只能靠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担当。有的地方虽然有传统文化活动,但青壮年已外出,他们失去了学习机会,有的地方甚至由于无人参与而无法举办各种民间民俗活动。

为保护和传承布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做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精神。为使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提高对保护和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及其进校园的重要性的认识。

布依族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社会、经济、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布依族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要充分认识到布依族文化目前所处的困境,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历史责任感,提高保护、传承、开展布依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尊重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基本国策提出的政治要求,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他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是我国各民族和睦友好,共同繁荣的根本要求。在中小学校开展布依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2.要把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小学教育内容。

将这些喜闻乐见的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体育、传统手工艺等引进教学课堂活动中来,使中小学生的学生能够从小受到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热爱他们自己的民族。开展布依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注重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把布依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民族平等观念,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优良、胸襟宽阔、多才多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布依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在开设布依族文化课程时,要坚持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使之生动有序。要结合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布依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施教,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本领,增强他们弘扬和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实践证明,开展布依族文化教育,创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学生说布依语、唱布依民歌、吹木叶、弹月琴、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着布依装。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应考虑布依族文化的融入与参与,学校要组建民族文艺表演队。这样既丰富了布依族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又为开展布依族文化旅游增添了光彩,起到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作用。这样做不但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对布依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实现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扬,为民族旅游的发展提供可靠、丰富的资源保障。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范文2

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悠久的丰富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以及于湖北恩施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我们对某侗族自治县的若干幼儿园做了相关调查和研究。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晨检和晨间接待、晨间活动、作业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点心和午餐、午睡、离园和转换环节等八个环节。

位于该侗族自治县的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时间大致如下:

7:40――8:50晨检、晨间活动

8:50――9:00盥洗

9:00――9:30教学活动

9:30――9:50早操

9:50――10:00喝水

10:00――10:30教学活动

10:30――11:10户外体育活动

11:15――12:10盥洗、进餐、户外散步

12:10――14:50午睡

14:50――15:30起床、喝水、点心

15:30――16:30户外活动、游戏

16:30离园

农村地区幼儿园由于条件限制及教师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时间安排没有县城幼儿园清晰,但总体来说,位于农村地区的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与县城地区的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大体一致。鉴于此,我们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分为作业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和其他环节三个方面进行观察研究。其中,作业教学活动主要包括9:00-9:30和10:00-10:30的教学活动,约1小时;区域游戏活动主要包括:晨间活动和户外游戏活动,约4小时;其他环节约4小时。

1、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侗族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教学活动虽然占用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很少,但与其他活动相比,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度最高,它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幼儿进行系列教育的重要形式。

该侗族自治县幼儿园内的教育活动主要围绕该省教育厅教材委员会审定的《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展开,该资源包主要包含健康、社会、语言、数学、英语、科学、艺术七个部分。幼儿园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主要以健康、社会、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六部分为主。该教材在中华56个民族部分中向幼儿介绍了我国的56个民族,但没有就具体民族进行过详细介绍。幼儿园在教育活动中,将《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中的内容以活动主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健康、社会、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六部分中的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活动主题,以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幼儿能够实现“玩中学”。但总体而言,以该教材为中心的主题活动,较少涉及侗族传统文化,只有在讲到中华56个民族一部分时会对侗族加以强调:这是我们的民族。在其他活动主题中则很少提到与侗族有关的内容。

在艺术领域,位于县城的幼儿园特意配备了一套美劳课教材――《中华文化创意美劳》。该教材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内容主要以少数民族艺术为主,分十六个活动进行,其每个活动所对应的民族如下:目录1内容1民族活动一1迷人的傣家园林1傣族活动二1飘香的竹筒饭1傣族活动三1孔雀公主1傣族活动四1沙漠里的船(骆驼)1――活动五1漂亮的挂毯1维吾尔族活动六1快乐手鼓1维吾尔族活动七1制作吊脚楼1壮族活动八1小小绣球飞起来1壮族活动九1壮族服饰多姿彩1壮族活动十1壮锦好似云中飞1壮族活动十一1大掼牛面具1回族活动十二1面蛋蛋开花1回族活动十三1可爱的小马甲1回族活动十四1赛装节1彝族活动十五1阿细跳月1彝族活动十六1插花节1彝族从对《中华文化创意美劳》这一教材的分析中可知,美劳课虽然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但是里面只涉及到了5个少数民族,且并不包含侗族。通过对该园负责人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的访谈,笔者了解到该幼儿园在选择教材时主要考虑到了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教材对幼儿的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较少考虑到民族文化教育方面。因此,幼儿园选择了这套教材作为幼儿园美劳课的教材。

在社会领域,该幼儿园专门设置了社会活动课。社会活动课一周一次,该课程主要是通过带领幼儿参观当地风景名胜,包括风雨桥、鼓楼等,并以此为背景向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以及爱国教育等。社会活动课的内容虽然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民族文化教育,比如参观侗族传统建筑、名胜等,但由于当地受汉文化影响较深能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动有限,而且该课程主要是活动为主,讲授的内容偏少,加上老师自身懂得的侗族文化有限,能向幼儿传达的侗族文化知识也受到局限,幼儿只能在活动的同时对侗族的传统建筑工艺等有表面的感性认识,因此社会活动课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该幼儿园之所以较少开展侗族文化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幼儿教师民族文化知识缺乏,在调查中很多幼儿教师都表示自己对侗族的文化了解甚少,只有在节日期间看到一些侗族特色的节目或者参加一些节目表演时临时参加培训才了解到一些,但是每次节目表演完都不理解自己表演的东西,比如有时教师们参加侗族大歌的表演,表演结束后老师们都觉得不知道自己唱了些什么,对侗族艺术完全没有感觉;②教师不知道民族文化教育到底要教些什么,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虽然国家和政府部门一直鼓励在学校、幼儿园里传承民族文化,但是一直对教育者缺乏可操作的指导,让老师们了解“传承什么”“为什么传承”“怎么传承”,才能使教育者们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时有明确的方向,才能将民族文化有效的传承下去。因此,在提高该幼儿园幼儿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以及对幼儿教师进行民族教育教学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地处农村地区的幼儿园,虽然所处环境中侗族人口、侗族文化的保留等方面比县城更多些,但是这些并没有反映在幼儿园教育中,甚至这里的课程设置比位于县城的幼儿园更少提及侗族背景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关于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较县城地区的幼儿园更多一些。小班的幼儿主要以音乐和游戏为主,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开始增加文化知识的学习。

地处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侗族文化的教育少,除上面讲到的两点原因以外,还有以下影响因素:①办学条件艰苦,无法提供足够的侗族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料给幼儿进行教学;②家长方面的压力大,农村地区的幼儿很多属于留守儿童,家长观念相对比较陈旧,比较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幼儿园为招生考虑,也相对比较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③教师虽然了解一些侗族知识,但是不知道怎么教给学生,这一方面与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相关,缺乏将自身的知识组织成教育教学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政府有关部门对侗族文化教育的可操作性指导造成的。

2、幼儿园游戏活动中侗族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游戏活动是介于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之间的具有过渡性质的幼儿教育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具有较高的自由度,是典型的“玩中学”。

位于县城地区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主要在操场进行,游戏所用工具及材料丰富,且有相对稳定的存放地点。根据年级的不同,游戏的特点也不相同:小班主要以钻、爬、走为主,如跳箱子(高度很低)、钻拱门、跨栏等;中班以跳为主,如跳箱子(比小班高度增加)、跳呼啦圈等;大班会增加一些类似拔河类较大难度的游戏。

该幼儿园根据侗族传统游戏改造而来了几种适合幼儿玩的小游戏项目,如:踩高跷――根据侗族传统运动项目踩高跷改造而来;滚铁环、滚铁罐等则是根据侗族传统的小游戏改造而来。

踩高跷:由竹子制作而成,下面是大约10cm高的竹筒,竹筒从两侧栓一根绳子,绳子提起来大约到幼儿腰部左右。每个幼儿有两个这样的高跷,一只脚踩一个,用绳子提起来固定住,向前行走。它不仅能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而且还能达到娱乐的作用。

图3-4该侗族自治县幼儿园中根据侗族传统游戏改造的游戏道具――踩高跷

滚铁罐:由用过的易拉罐制作而成。在易拉罐的两端打孔,用铁丝穿起来,铁丝的另一端绑在木棍上。幼儿手持木棍一段,推动铁罐向前运动。滚铁罐这个游戏制作简单又十分环保,而且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图3-5该侗族自治县幼儿园中根据侗族传统游戏改造的游戏道具――滚铁罐

滚铁环:一根较结实的铁丝一端加上木质的把手,另一端套上铁环。幼儿手持木质的把手,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滚铁环由于难度比其他游戏略高,基本上是大班的幼儿才玩的游戏。滚铁环可以提高幼儿平衡性,锻炼身体,又有很高的娱乐性。

图3-6该侗族自治县幼儿园中根据侗族传统游戏改造的游戏道具――滚铁环

幼儿园对侗族传统游戏的改造既考虑了游戏道具的安全性,又考虑到了幼儿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和道具。但是其对侗族传统游戏的改造和开发相对较简单,种类较少。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游戏活动主要还是以相对主流的游戏活动为主,比如跳箱、钻拱门等。侗族传统游戏的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潜质,当地有很多侗族特色的游戏活动,如打香棍、溜茅枪、打燕棒等,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玩。

位于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由于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各不相同,游戏场地也有所不同,游戏时间幼儿基本上是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有的操场上可供幼儿玩耍的只有两个篮球架子。有的幼儿园办学条件相对较好,除像县城幼儿园一样教幼儿踩高跷一类的侗族传统游戏项目外,还利用当地条件教幼儿简单的侗族传统游戏,比如跳房子等。

3、幼儿园其他环节中侗族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早操是该侗族自治县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大班幼儿还须进行升旗仪式。县城地区幼儿园的早操音乐主要有四首:该幼儿园园歌、《世界真美好》、《我真棒》、《哎呀呀》。其中,《世界真美好》是由教育部组织创编,自2002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全日制小学、幼儿园推行的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之一。《我真棒》和《哎呀呀》是由该园教师集体商议后自行选定的体操配乐,该园教师在选择音乐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①节奏轻松;②曲调抒情、缓和;③适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早操的动作共有4套,没有具体的规定,是由该园教师自己设计编排的,动作编排时主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①动作简单,要使幼儿易于学会;②活泼,富有趣味性;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以及有效促进幼儿大动作技能的发展。

总的来说,在早操的创编方面该幼儿园有一定的创新性,且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但无论是县城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的幼儿园都没有想过将早操与侗族歌舞等相结合,基本上与其他汉族地区无异。

侗族地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侗族文化教育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增加相应的政策扶持当地幼儿园内的侗族文化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对幼儿园中的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扶持,基本上停留在教育部、国务院等国家相关部门下发的方向性指导意见中。省级、市级的有关幼儿园教育的政策文件中几乎找不到关于侗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内容,省级、市级包括县级的政策文件大部分都是关于幼儿园安全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化教育被严重忽视。并且,政府部门对幼儿园内的侗族文化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指导应更加明确。过去的政策文件大多只是简单的提到民族教育,寥寥数笔,但是对于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如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民族传统科学等领域的内容则较少涉及。加上由于过去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民族文化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缺乏指导,很多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尽管有意识要进行民族教育仍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具体该教什么,怎么教。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接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背景

党的十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表明,我们已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建设,这不仅仅要做好文化的传承,更要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经过融汇、锤炼,发展起来的,它涵盖了信仰追求、价值取向、行为品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是我们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当今中国,传统文化渐趋弱化,在改革开放中,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不断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导致他们出现了“重西轻中,疏离传统文化”的倾向。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对突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瓶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拥有信仰相同感和统一化,它是国家的精神基础,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形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使高职生更好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成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增强他们为国家、民族奋斗和献身的自觉性;可以抑制和消解外来文化糟粕给他们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促进他们理想人格的塑造;可以提高他们道德修养,养成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成长为正直、良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当前,高职生与普通本科生相比,人文素质欠缺,已是社会不争之实。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普遍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也多以科技活动、技能竞赛为主,忽视和冷落了人文类活动,人文氛围较为淡薄,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人文素养较低。高职生的课外阅读,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考试)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类文、历、哲类书籍的阅读则寥寥无几,对于传统文化甚少了解。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讲求实用化,其知识讲授是能用就行,实用为本。知识讲授和活动的举行,都非常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沦为可有可无的地位。由于社会各种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教育重点倾向于市场需求高的专业,在教学中重点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2)目前90后高职生生源背景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困难大。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就业难造成的压力,他们功利行为增多。很多只是想混个文凭或应付父母的,对所学专业课程都没有热情,更别说不能快速给予其经济利益的人文学科了,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再者,许多学生轻奋斗,重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努力。还有学生沉溺于游戏、上网聊天等,法纪观念淡漠,利己思想突出,失德、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体系薄弱

某些高职院校由于教育思想不端正,其人文课程除开设除了“两课”外几乎是空白,即使有也只是随便开设几门选修课当做摆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几近荒芜,这直接影响了高职生的思想和成长。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职生学习的功利化非常严重,根本不关注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即使是最好学的学生,他们最关心的也只不过是考外语、计算机及技能证书等,以求为自己的未来增添筹码。

(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传统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形式,校园活动多文体活动,校园文化流于媚俗,格调和层次不高,那些娱乐性、媚俗性比较强的通俗文化受到了热捧,同时还滋生蔓延着“灰色文化”。某些大学生空虚、郁闷、无端宣泄,呈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还表现出恋爱公开化、低龄化和行为自由化的倾向。传统文化活动被忽略、冷落和抛弃,时现某种无序和混乱。

三、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途径

从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的现状和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的意义出发,结合我校2015年校园文化建设的计划,从以下方面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途径。

1、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设施建设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建设。

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情操、感染心灵,进而影响行为,潜移默化地起着引导和教育作用。因此校园基础建设要充分考虑和布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要利用校园里的宣传橱窗、横幅(含电子的)、宣传墙、校报、广播台、学校网站等,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优秀人物的闪光言行,还可以建设民族文化的展览馆等,细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展现民族的精神风貌,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2、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高职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将其当作是课外可有可无的消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真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正规课程来建设,纳入教学计划,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针对高职生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开设丰富而实际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多种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对高职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

3、为优秀传统文化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

为适应时代需求,除了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宣传橱窗等传统手段外,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级网站、学校论坛、QQ群、微信公众号、网络教学平台等新媒体形式,大力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之时时都能融人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方方面面,这就使其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的渠道,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要。这必将更能深人学生内心,更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尤其要打造一些网络文化品牌,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比如微信图书馆、网络道德学堂、网上文明礼仪学堂、网上书友会等,向学生进行知识介绍、活动推介,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立足本地,将乡贤文化、传统民俗进行广泛传播。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第三课堂,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要大力支持和组织好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座谈、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知识展览、传统文化沙龙、传统文化节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校外民族文化体验,让其在实践中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洗礼,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陶冶精神情操。

5、重视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带动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

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垂范作用,以此带动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一批兼有人文情怀、高尚品格、较深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较高专业造诣的优秀教师,依靠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综上所述,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对突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瓶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开军.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

[2]杜晓红.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5(6)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范文4

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学习情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可以从各种大众传媒入手,引入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不同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融入传统文化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重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构建,培养学习源动力,要由潜入深,“理论联系实际”,补充鲜活的东西。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亲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书法、绘画、棋类比赛,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围绕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既是一次爱国教育,也是一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开展知识讲座时就要广泛的联系实际,讲优秀的传统思想对今人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学生社团的成立和活动的开展也十分重要。现在一些大学成立了曲艺或戏曲社团,同学自己演的节目引起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合理设置课程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合时宜地融入大学课程中,许多高校没有设置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或者设置的课程不合理,完全没有形成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导致传统文化课程严重脱离学校培养计划和目标。香港城市大学学校教务委员会97年通过了一项规定,即每一个本科生无论是念什么科目,什么系,都要念6个学分一学年的中国文化课程,在毕业之前必须修完。当然现在一些大学还没有足够的条件像香港城市大学那样去做,但其中的一些经验,例如学分制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借鉴到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和教学上来。

四、整合教材内容,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发展,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相关学校随即出版了《中国文化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指要》、《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等书籍,有的已经作为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进入大学课堂,为大学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做出了贡献。有了教材还得有教师,教师是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因此要着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他们不但看老师怎么说,更要看老师怎么做。因此要有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和有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大学可以用专职的教师教学,条件不成熟的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兼职教师。

五、全社会参与,提高文化影响范围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范文5

把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作为基本保障。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抓、抓系统,这是由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决定,也是由德育工作的规律决定。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各地各校基本实现了工作部门专门化、队伍配备序列化、课程设置专业化,但 “教书”与“育人”渐成两个领域,相互间的整合渗透越来越少,协同不足矛盾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立德树人丰富的内涵。这些薄弱环节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立德树人工作的整体谋划,综合协调,系统推进。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协同、五个统筹”:一是要推进各学段协同,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和研究生五个学段,使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和教育内容有机衔接,对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出不同要求;二是要推进各学科协同,统筹品德、语文、历史、艺术和体育五个学科,使各学科相辅相成,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多学科支撑;三是要推进各环节协同,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五个环节,使各环节有效配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充分体现“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全部活动与交往都有德育价值”,从而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要推进各类教育力量的协同,统筹教育专家、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五支力量,形成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整体育人合力,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智力支持;五是要推进校内外的协同,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和社会五个阵地,形成互动互促、相互渗透的立德树人的良好育人环境。从而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德”的科学内涵,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同时也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价值指引和路径方向。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当前,要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用梦想支撑信念,坚定人生目标。要认真实施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立足实际,制定中小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科教学指导纲要,渗透到各类文化课和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要以学雷锋志愿服务、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为切入点,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认真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启动名师名家示范课工程。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仁义礼智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无不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格修养、行为规范和家国情怀,是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源头活水。要注重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区别对待,做到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教育各有特色、各有重点。要开展好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高校做好《中国文化概论》的推广使用,在中小学校要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以文化人,育之于心、体之于身。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团文化,以及校歌、校训等当中来,在校园环境上加强传统文化的育人氛围。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寓教育于文体活动的功效。要挖掘本校发展历史中具有德育价值的传统文化因素,使学校的发展史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范文6

当前全国有许许多多农村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如我们石滩镇小学就是其中一例。

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学习领会有关“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要求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的讲话精神,学习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我们对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笔者组织有关小学校长商量,决定在镇中心小学与麻车小学两间学校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实验,并于2015年下半年向“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与研究》总课题组申报了《农村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实验研究》的子课题(课题批准号FHB120520)。

本文仅以我们石滩镇两间小学开展研究为例,谈谈农村小学在非政府机构统一牵头组织情况下开展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困难与对策,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农村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工作。

二、启动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困境

教育学告诉我们,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即告诉我们由谁来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我们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过程中上述要素齐备吗?非也,或者说很多要素不尽如人意。

(一)产生在教师方面的困境

为了解教师对国学启蒙教育工作有关情况,我们编制了“教师对国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调查”、“ 教师当前对国学经典学习情况调查”、“教师对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情况调查”、“教师参与国学启蒙教育的意愿情况调查”等问题表格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反映,总的情况是乐观的。但从有关数据与原因情况看,也存在着不少困难:⑴增加额外工作量;⑵怕影响义务教育刚性规定考试科目的学习与成绩滑坡;⑶阅读国学经典少,怕不能胜任指导学生的工作。

(二)产生在学生方面的困境

为了解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情况,我们编制了“学生国学启蒙教育前学习经典情况调查”、“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表现调查”两项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

从调查数据反映出来的困难:⑴学生阅读过我们所要开设的篇目不多;⑵有部分学生感觉国学文章难读难理解,学习起来辛苦,导致有些畏难情绪。不过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三)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我们是采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篇目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篇目与内容是教育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推荐书,无可厚非。

(四)产生在教育手段上的困境

教育手段包括精神手段和物质手段。精神手段主要是教育者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教育方法的掌握,教育艺术的运用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精神手段困扰我们主要是:⑴缺学科带头人;⑵缺上级教研机构与指导;⑶缺教育评价。物质手段困扰我们主要是:⑴没有可专设国学启蒙教育之课时;⑵缺经费,难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国学教材读本;⑶缺乏可供教师、学生集中学习与活动的时间。

三、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与行动研究发现,农村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在非政府机构统一牵头组织情况下开展主要存在于教育者(教师)以及教育手段方面。

(一)产生在教师身上的困境原因

1. 增加额外工作量。因为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不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牵头组织的工作,并非全镇各小学都开展,不是常规教学计划内的任务。另外,对经典的教育价值意义认识不足,在金钱利益至上的风气下奉献精神薄弱。再者怕影响刚性规定考试科目成绩的降低。因而,部分教师产生厌烦与担忧的情绪。

2. 对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阅读理解有畏难情绪。这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很现实。因为平时对国学经典书籍接触少,阅读量不大,年龄又偏大,记忆力不强,开卷读书做笔记不断汲取书中营养的意念也未很好养成,加上现在很多教师空余时间都花在“玩手机”消遣或阅读上。所以对打开国学经典细心研读必费神费脑,不愿意吃这个苦。

3. 为数不少的教师难胜任国学经典诵读指导与讲解教学活动。因为以前对国学经典读得少,怎样诵读连自己都不晓,何以指导学生?对经典语句自己不看译文都不明,何以对学生“详训诂,明句读”?所以教师确有难胜任国学经典诵读指导与讲解之实。

(二)在教育手段方面存在困难的原因

教育手段(精神手段、物质手段)方面存在困境说对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最大的困扰。

1. 精神手段的困境

⑴ 缺学科带头(引路)人。对从未开展过国学经典教育工作的农村小学领导与教师,如何报告申请,谁来主持,开设什么课程,谁来指导与讲解,用什么方式方法开展等等都是一头雾水,学校中根本找不到这项教育活动的带动引路人。

⑵ 缺上级此项教研机构咨询与指导(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机构)。因为我们增城区教育局尚未统一牵头系统组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所以教育局也不在教研室设置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机构。我们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过程遇到的问题,没有直接咨询之处与求得指导支持力量。

⑶ 缺教育评价(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具有“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教育系统正常运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作用。教育教学评价又具有“检查、反馈、激励、研究、定向、管理”等功能。因为我们是在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牵头组织下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农村小学,教育局关于学校教育评估不设此项教育评价指标。由于缺乏评价,教师没有激励成功感,没有惩罚批评的畏惧,加上部分教师又缺主动积极工作态度,所以有“随意”应付之嫌。

2. 物质手段的困境

⑴ 没有可专设传统文化教育之课时(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有专用课时)。教育活动如果解决了“谁来教”、“教给谁”、“教什么”问题,但缺乏“什么时间教”,这“什么时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需条件。那么,我们当前课程表被义务教育规定的主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等排得满满的,所以找不到一节课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用课时。这是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最大困境。

⑵ 缺教材专项经费,难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国学教材读本(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有专项拨款)。因为传统文化教育实验教材尚未纳入中小学教材选用教材目录,又非教育局统一牵头组织开展的,上面没有该项款拨给,又不能向学生收书费,所以缺教材经费,不能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读本成了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又一大困境。

⑶ 缺乏可供教师、学生集中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由于上面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竞赛、培训、特色创新、教师考试、学生统考等等,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都排得满满的,让学校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所以要挤一个单位时间集中教师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专题开会,布置任务,培训教师,教学研讨,总结情况等很难。要在学生中开展集体活动,要找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也难。

四、如何走出困境

(一)走出来自教育者(教师)的困境

1. 达成共识,甘于奉献。思想决定一切,要把事情办好,首先要有正确统一的认识,才有合力的行为。鉴于教师们认为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是额外增加工作量,添辛苦,加麻烦的思想。我们如何克服这方面困扰?⑴意义认识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十七大、十报告关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学习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请专家作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讲座。讲形势,谈认识,讲意义,谈价值,提高全体教师对在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认识;⑵奉献认识教育。与教师谈清楚拨出一些时间与精力学习与指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不仅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的做人道理与文化知识,自身也得以“教学相长”。使教师们提高该项工作的价值认识,从而去除“额外工作量”的心理负担。

2. 科学认识,却除顾虑。鉴于教师们怕学生学国学占用考试科目的学习时间,影响成绩滑坡这方面顾虑。我们开展“学习、行为、效果的关系”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国学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启蒙读物中,不仅教育孩子们养成行为品格,还培养孩子们刻苦努力学习的意志。如果从中汲取到营养,改变了不良行为又立志于学习,不仅不影响学业成绩降低,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学业成绩。

3.需求认知,激励教学。鉴于教师们对国学经典阅读少,指导学生诵读与讲解功底差这方面困难,我们采用的是精神需求与循序渐进法鼓励教师。⑴读经诵典正己化人。先请酷爱国学经典的教师谈个人阅读国学经典的积极心得,再在教师中开展讨论学习传统文化的裨益问题。让教师们正确认识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不仅能有深度地丰富母语的认知,还能唤起良知自觉地修养思想行为,提升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品质,从而激发教师的“我要读”的需求。教师们“开卷读经”并指导学生后,我们设置《学习传统文化心得集》,登载教师的教学心得,以激发教师们读经诵典,正己化人;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与讲解。即按规定的篇目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水平选学选讲。

(二)走出来自教育手段的困境

1. 走出精神手段的困境

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于缺乏学科带头(引路)人,可以聘请或请教行内熟悉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师或专家到校来规划与指导。如我们聘请来自多年潜心研究国学启蒙教育的增城区广播电视大学退休教师朱兴为我们拟定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申报课题、指导日常具体工作。朱兴老师还开设国学教育实验班亲自上课,为教师们指路引径。

⑵ 多种形式开展教研。鉴于缺乏上级教研机构的指导的困境,教研工作可采用:a.请外面教师指导;b.积极参加相关的研讨会;c.学习报纸杂志有关文章经验;d.校内教师互相观摩探讨。

⑶ 以“无为而治”代显性评价。《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在国学启蒙教育未纳入考试科目之时,我们不必确立望而生畏的教育目标,“摸着石头过河”,采用教师不感到压力而自觉执行教育行为方式开展,让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对国学学习告语“不学不得”、“早学早得”、“多学多得”产生出不同效果,从而自觉唤醒教师们的行动,让“不评价”变“大评价”推动教师们对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如我们采用“经典吟诵表演汇报”、“经典背诵抽查”、“学生行为改变汇报”、“学业成绩汇报”以及“班风班貌汇报”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不评名次,不设奖项。这些汇报不是显性竞争而是自然形成结果。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教师仍自觉性形成,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教育效果喜人。

2. 走出物质手段的困境

⑴ 形式多样凑课时。鉴于没有可专用课时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困境,我们采用累积时间与多元形式给学生讲足一周不少于1节课内容与一周不少1节课让学生诵读经典。a.利用每天午读10分钟时间全校性广播读或由各班选读;b.班主任灵活运用班会课读讲;c.语文、品德课教师每节课课前用三五分钟读讲;d.班主任灵活利用课外活动课读讲。还有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诵读与背诵。

⑵ 编制简易读物解决学生人手一册之困。由于缺乏订购国学经典实验教材读本经费,我们采用a.用学校办公经费编制简易小读本发给学生;b.于全国(广东版)实验教材中选择部分章节内容组织教师打印在A4纸上,装订成册发放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