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6章第2节内容,它是本节的最后一节,也是整本教材的最后一节,主要包括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容和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作为整本教材的最后一节,内容安排十分合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去解决一些环境问题,具有对本教材内容升华的特点,体现了生物学教学的意义所在。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知识作为基础,学习本节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能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关注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其中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策略

在准备教学之前,教师精心编写“三案”。“三案”分为课前预习案、课堂导学案和课后固学案。课前预习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其中的内容阅读课本进行预习,课堂导学案主要是设计五个互助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上课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课后准备一些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先从身边的环境入手,由整洁的环境和被污染的环境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需要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对于本节的主要知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展示答案,小组点评、质疑,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本市整洁的环境和主要景区的图片,提问:“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同学们感觉如何?”再展示几张城市垃圾遍地、河流污染、雾霾严重的照片,提问:“如果你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你又会有什么感觉?”待学生给出否定的答案后,教师紧接着指出“天涯若比邻”,一个城市污染了其他地方也会受到影响,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协作,引出本节课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意图:由本市的环境入手,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两种环境的截然反差,让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保护我们的家园势在必行,自然地过渡到本节的教学内容上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中列举的自主学习提纲再次阅读课本,识记本节主要知识。教师检查各组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自主学习可以进一步熟悉本节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3.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观察课本P124页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会不会影响我们个人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与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没有关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分别举例。”“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师一旁指导学生解答疑惑,并对各小组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

4.课堂小结

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的知识网络,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指出要保护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才能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设计意图: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复习和记忆,在课堂最后呈现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最后在师生共同的倡议中结束本节课,把学生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再次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六、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本节课中,预习、小组讨论、展示、点评和质疑等环节都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包括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而个人评价是在课堂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还可以激励教师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七、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编写学案,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中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节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中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想法和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所不能预料的,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案导学;有效性;卓越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12-02

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省市在新课标下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主要有10大教学模式。比如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等等。“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引为主导,生生合作,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教学方式。

以前教师使用教案,只是教师心理明白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现在学生使用了学案,最起码学生在预习时知道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不盲目听课。学案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把高效课堂教学作为最终目的和永恒追求。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学案导学”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丢失。我们在用学案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难适应。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责任,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真正的学习。

因此,在利用学案教学时,学案编写必须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问题设计应该由浅而深。例如,笔者在上《认识生物多样性》这节课时,学案里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哪些数据能说明我国和世界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整理并分小组展示,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只是适当的点评。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和享受。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标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例如,笔者在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课时的几个问题引导: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有哪些?(复习引入)2、既然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怎样才能生存?3、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利用问题一环紧扣一环的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关键是做好“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教师的角色就有由原来的讲转变为现在的导。

三、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

如果在课堂上几十个学生同步启动,用同一个学案进行教与学,学生不能同步完成。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为了进度而不照顾学习慢的学生,违背了因材施教。如果把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预习完成预习案,课堂上来完成探究案和训练案。那么学案教学中一节课的内容就变成了两节课,暗地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因此,在利用学案教学时,必须精心设计好学案和教学过程,第一学案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不同的学生要求完成不同的内容;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每个环节的任务和要求,合理分配45分钟教学时间,避免造成时间浪费。教师活动的设计,是将教师的行为通过一系列有序的设计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行动计划[7]。根据学案的设计,学生自主、合作能完成的不讲,生生合作都不能完成的师生合作重点讲。例如:笔者在上《认识生物多样性》这节课时,就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等问题几乎由学生完成,而“基因的多样性”,以及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就重点引导点拨。这样就能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

四、利用学案增加生成性内容

学案是死的,而学生个体是鲜活的,思维是活跃的,必然使课堂教学中有生成性的变化。如果学案教学中缺乏灵活性,排斥具体有效的生成内容,那学案就将成为束缚千差万别的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创新灵性的迸发的僵死模式。这不是学案教学所希望的。

例如,在用学案上《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一课时,第一个问题就是:采集与制作昆虫标本需要哪些工具?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有捕虫网、毒瓶、三角纸包、展翅板等。笔者刚好评价完学生的回答,学生就提问了,“老师捕捉昆虫都要用捕虫网、三角纸包吗?制作昆虫标本都要用展翅板吗?”这里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预设的生成性问题。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

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新课标新课改大背景下,不管是那一种教学模式,其教育教学理念都是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凸显课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理性思考、准确分析的能力。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必须对学案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认识了才会真正的接纳和利用好学案,才会有别具匠心的设计学案教学,才会打造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3.

[2] 王红霞.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G].中学数理化:学研版.2011(7):71-71.

[3] 莫应群.浅谈我在生物教学中的三部曲[J].教法研究.2011(7期):103-104.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自于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加工学说,以其为基准的学习观与教学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引导者,以此达到学生在同化新信息时,能够有所创新,自主构建意义,提高认知水平,完成独立学习,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

一、传统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设计观念落后和理论缺失。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存在观念落后现状,许多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知之甚少,导致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学习结果的落后教学观。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思想理论,仍以经验为主。更有教师将教学设计等同于教案,忽视教学设计的动态过程,导致教学过程单一死板。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情感,只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方式,造成评价方法机械单一。

(二)教师教学设计目标不明确,忽视学生主体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行为主体上并不明确,在设计中以教师为主体,认为进行生物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内在发展素养。在教学设计中仍以教授内容为主,重在考试结果,没有明确此节课需要学生了解……掌握……学会……导致一些同学上完课后也不知道需要做什么。

(三)教学设计操作性不强。教师根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过于重视设计流程与理论定义,忽视实际学习内容与存在问题,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操作性不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教师开始重视多媒体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但由于不能将所学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实际操作效果不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

(一)学习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建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上,接受外来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完成建构世界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是在不同背景和不同角度下出发的,老师不是统一的引导者,而是协助者。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在生物认识上的独特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认知能力,重视修正其错误。

(二)知识要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最终答案,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设解释,在社会发展中需要不断革新。知识在具体问题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再创造。因此,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尽力开展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根据实际解决问题学习,从而积极构建生物知识的现实社会自然意义。

(三)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建构组成的网络结构,学习者从网络任何一点都可进入学习。因此,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协作学习,教师通过进行小组合作等协作学习展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理解,构建一个更全面的生物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几个生物教学设计方法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支架式教学是为学生对知识进行构造概念框架,主要教学设计环节为: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如在学习“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时,先要围绕此主题进行知识框架分支构造,了解都需要学习应用到何种知识,明确其在此章节“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中的作用。然后根据知识目标确立问题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进入情境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主思考、自主实验并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探索出结论。最后教师、小组、个人分别进行学校效果评价。

(二)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抛锚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环境中感受,获得经验,主要教学设计环节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如在学习“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一节时,教师先和学生谈论酸奶,引出酸奶的生产是利用乳酸菌的新陈代谢这一探究问题进行“抛锚”,学生根据这一问题搜索相关资料,在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小组经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修正得出正确结果。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直接作为评价。(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不是人教新课标的,是旧版的)

(三)随机进入教学。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获得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主要教学设计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时,教师启发学生从多彩的生物界中的不同生物入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主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同一主题探究,随机进入到学习中。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构建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思考认知能力。最后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探讨,学习效果评价。

总之,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专注、更加主动,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生物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学习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模式,对建构主义进行不断探索完善,应用于生物教学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陈雪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蛋白质 结构和功能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节是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是学生在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蛋白质这一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知识。课程标准具体的内容标准要求: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本节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物质性、生命现象的本质,同时还是以后学习有关酶、激素、基因、基因表达及遗传与进化知识的必要前提。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及相关计算,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2.2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反应相关计算、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

2.3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不能被替代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特征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用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通过布置任务,小组竞赛抢答,及时评价、反馈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突破难点。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分析学习,体悟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氨基酸的分子结构模型8个。

教学准备:生物兴趣小组角色演示缩合反应5人~8人。

3.1故事分享,导入新课(2分钟)。

英国著名的营养学家凯利・缅恩博士做过一个牛奶加餐对比试验。把102名儿童分成两组,一组每天正常进食(正餐组),另一组每天增加牛奶600毫升(加餐组)作为辅食。一年后发现,加餐组儿童平均体重增加3.17千克,平均体高增长2.63英寸,而正餐组的儿童则分别增加1.75千克和1.84英寸。凯利博士由此得出结论: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坚持每天喝适量的牛奶,是可以促使其成长得更快、更好的。无独有偶,在日本所做的调查也证实了上述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人身躯矮小,被人戏称为“小日本”。战后日本政府大力发展奶牛业,增加牛奶供应量,改善膳食结构,至1992年人均消费牛奶量达到68千克,国民体质显著提高,特别是年轻人,个子比以前高多了,“矮小人种”时代一去不复返。日本人总结发展奶牛生产、增强国民体质的经验,提出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牛奶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为什么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因为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取材,学生感到既新鲜又熟悉,自然地引出本节,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

3.2分配任务,小组探究(约10分钟)。

蛋白质分解的产物是氨基酸,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有20种之多,氨基酸有哪些结构特点?结构通式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教学。每一组自然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按座次的位置顺序)或小组内成员轮流担当,切实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小组一个模型,要求学生写出所选模型的结构式。结合教材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采用模型教具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以竞赛抢答的形式呈现学习结果,既激发学习热情和提高参与度又保证学习高效率。

3.3角色演示,突破难点(约15分钟)。

许多氨基酸是怎么连接起来形成大分子蛋白质的呢?在学习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身体模仿一个氨基酸,上肢代表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下肢代表氢原子,躯干代表碳原子,头部代表R基,两位同学牵手代表缩合反应,从而掌握缩合反应的相关知识。通过一组练习,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脱去几个水,形成几个肽键引导学生分析肽建数与氨基酸数、多肽链条数、失去水分子数的计算关系,启发诱导总结规律,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脱水缩合反应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学习起来会感到不易掌握,特别是相关专业名词较多,采用角色演示方式突破难点,并引导学生总结相关计算规律。

3.4使用课件,辅助教学(10分钟)。

动画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讲解蛋白质概念,起到梳理强化的作用。自制教具,动手操作,演示分析,突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这一难点。几根铁丝,若干塑料彩珠珠就可以制成直观的肽链,用来分析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直观生动,效果较好。还可以将教具留在班里,让学生继续认识思考,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想想还能不能制作出比老师制作得还好的模型,和老师比一比,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实践能力。

3.5归纳总结,巩固落实(5分钟)。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构建知识体系,画出知识树来小结,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把一节课的重点要点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落实到纸上,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3.6布置作业,拓展深化(3分钟)。

使用多种媒体收集蛋白质营养与健康的有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记录自己一周的食谱,分析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符合自身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需求,培养积累整理和分析素材的能力。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以指导探究,主持讨论,成果展示,角色扮演,归纳整理,动手操作,联系生活为主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对生物学的兴趣,感受学有所获的快乐和成长。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细胞 显微镜 多样性 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1 课程标准要求和解读

(1) 课程标准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2)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要求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其中技能性目标动词“使用”为独立操作水平,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具体内容要求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首先要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此基础上学会操作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等重要的实验技能,来观察不同细胞的结构。

1.2 教材分析

(1) 内容分析:“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可用2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胞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是初中显微镜操作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细胞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高倍显微镜的操作使用。

1.3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在本章的第一节课中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层次,了解了从微观到宏观的生命科学研究历程,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学生对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了解还不到位。“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是否完全相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虽然,学生在初中使用低倍显微镜来观察细胞,但是时隔两年,已经遗忘了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过程。

从学生的心理接受角度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可以利用低倍镜观察,非常想知道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愿意到实验室里进行操作。

从能力要求上看:高中一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需要教师师不断引导。

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视频及观看实验室里已有的装片,能独立操作显微镜。

通过观看自制临时装片的视频及亲自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总结不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 评价设计

3.1 课堂评价

目标一评价:通过学生电脑屏幕显示的物像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显微镜操作步骤的掌握情况。

目标二评价:通过学生对所制作的临时装片的观察情况,评价学生对临时装片制作的掌握情况。

目标三评价: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理解情况。

3.2 课后评价

设计课后练习题,要求所有学生准确完成针γ扛瞿勘晟杓频牧废疤猓并根据批阅情况进行改正。

4 教学设计

4.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导学案,课后延伸的拓展资料;多媒体课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有关实验仪器;大肠杆菌细胞(细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虫(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生物和水绵、蛙血涂片等多细胞生物的观察材料;组织各组组长录制有关临时装片的微课视频。

学生准备:准备制作装片的实验材料;学生组长课前录制临时装片的微课程视频。

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课前培训各小组长,以便以后协助教师指导同学正确使用显微镜。

4.2 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初中生物学习中所观察到的精美细胞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这些细胞的名称及形态、它们的共同结构及最好的研究方法等。

学生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位于外部保护内部细胞;保卫细胞由两个半月形细胞组成,控制进出叶子的气体和水分的量;肌肉细胞呈长梭形,有收缩功能;神经细胞呈星状,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传递效率,红细胞呈圆盘状有利于气体的交换。这些细胞的共同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最好的研究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初中有关知识,导入新课。

4.3 教学过程

(1)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显微镜的知识,讨论正确使用低倍显微镜的步骤;教师播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视频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过程(低倍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的使用方法: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收镜。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并讨论使用方法。学生再通过视频的收看,明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步骤,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使用高倍镜观察标本。

教师将已准备好的标本,如大肠杆菌细胞(细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虫(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生物和水绵、蛙血等多细胞生物涂片发放给学生。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小组讨论,在操作显微镜的过程中学会使用高倍镜观察各种细胞,明确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并填写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利用装片进行高倍显微镜的操作练习,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并派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感受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并锻炼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3) 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

教师播放各小组组长录制的临时装片制作方法的微课视频(黑藻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并总结不同生物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用单个细胞或单层细胞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起一小块材料放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匀或展开,盖上盖玻片;多细胞构成的器官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双面刀片在叶的上表皮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方块中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盖上盖玻片)。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之后组内学生分工,分别利用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每一组成员先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再交换观察、交流制作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并通过亲手制作,在观察中学会分享、交流。

(4) 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一个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1。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观察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

① 试归纳观察到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② 大肠杆菌与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③ 从上述记录表中,能得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 不同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大小上千差万别,细胞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结果。

② 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认识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6) 评价反馈。

教师要求学生比较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真菌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表2)。

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真菌细胞、植物胞、动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的列表比较。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反馈,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5.4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归纳、交流和表达能力。

5.5 板书设计(略)

6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实验与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掌握了临时装片的制作和高倍镜的使用方法,规范了操作程序,培养了归纳和总结能力,也为后面的实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3)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突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从教学方法上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

(4) 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良好机会。在过去的教学中,笔者一直把现成的实验材料直接分发给学生使用,忽略了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6

“微课”英文名为micro-lecture,最早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提出,最初微课是作为学科课程的“补丁”。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教授正式提出了“微课”概念,即“微课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孕育生成的为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设计的实际教学内容”。2011年,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者与研究者、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教师胡铁生首次将“微课”概念引入国内。他将微课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时间较短(15分钟左右)、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他带领中小学教师开发出了超过3000节的优质微课,深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随着对微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短短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微课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切实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启动了首届高校微课比赛[4]。比赛吸引了1600多所高校参与,参赛选手达12000人次,共有638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评出特别奖2名,一等奖17名,二等奖68名,三等奖105名。2014年3月,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拉开了序幕,高职高专组的比赛在2015年1月落下帷幕,高校组还在激烈的进行中。从目前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较上一届有了明显的提升。

2微课平台

国外主要的两家平台是2009年兴起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及2011年进入教育行业的TED-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Education),他们将微课视频在美国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上,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始,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ED诞生于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SaplingFoundation),并营运TED大会。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后整合资源推出大学在线教程网(TED-Ed),是TED在教育领域的发展。TED-Ed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学习组织形式,是一个集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为一体的开放式课堂视频网站,TED-ED是一个展示教学视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优秀的教育者和出色的动画师强强联手,打造精致的动画教学视频,拓展“传播有价值的思想”的TED理念到“打造有价值的课程”。TED-ED教学视频分三个模块:Series、Subject和YouTube.Series,且每一个视频都会有相应的视频播放区、视频介绍、作者、课程标题、拓展知识、练习题目、分享、重新编辑等。近几年,国内先后出现了中国微课网、微课网、浙江微课网、第九课堂等微课教学展示网站以及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可见国内以微课教学为主的网站正在兴起。上传作品类型主要有讲授类、探究类、导入类,其次还有合作类、问答类、实验类、练习类、说课类等,从目前国内微课网站建设情况来看,在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3普通生物学的性质、内容及教材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课程,又称生命科学,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掌握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课程的基础性、通论性和入门性决定了这门课覆盖面较广,涉及生命的化学基础、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等多方面知识,几乎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领域[5]。普通生物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同时,普通生物学结构较为松散,不易分清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掌握重要知识点,有些内容知识点高中已学过,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这些已然成为提高普通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受到广泛认可的在版的普通生物学教材主要有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主编的《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顾德兴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周永红、丁春邦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张维杰的《生命科学导论(公共课)》、吴庆余的《基础生命科学》、宋思扬主编的《生命科学导论》、高崇明的《生命科学导论》、樊正忠编的《自然科学概论(A)生命科学(理科方向)》等几个版本。各版本在知识结构和内容编排上有所不同。各个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对象、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中选用了不同的教材。

4微课在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中的必要性

4.1普通生物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需要微课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逐渐增多,有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科学教育、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有变为通识教育课程的趋势,但相比与国外的发展进程显然慢了许多,迫切需要针对非生物专业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既然它是通论性质的课程,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通识性的人才。当下,国内普通生物学教学的学时数一般是64学时,包括实验16学时。那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授课程要求的庞杂知识,光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另外,越来越多的其它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普通生物学,现有的教学教师、教学资源等条件很难匹配这样的教学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共享式的优质教学资源。微课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将全部课程放至网上,学生可随时随地即点即看、反复观看,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教师在有限的64学时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学生的疑点、重点、难点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解决了普通生物学有限的讲授时间与无限的课程内容间的矛盾。同时,微课的开放共享,也满足了越来越多其它专业学习者的需求,随着微课在移动通讯端、社交媒体端的开放,学习者感受到的是学习的便捷。另外,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容易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微课的这些特征解决了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也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条件与无限教学资源间的矛盾。

4.2教学理念的变革需要微课进入普通生物学教学

在开放式学习型、网络资源共享型社会的大环境大趋势下,纵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外的高校课程相比于国内的主要特色之一是比较注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网络资源开放,注重实施课程国际化,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国家人才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处于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一课程开放共享的国际化程度代表的是学校、学科或国家的软实力。因此普通生物学课程也早已不是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而是多主题、多角度,兼具科学与人文、社会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微课是网络化普及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普通生物学教学也需要主动适应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那么二者的结合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因此,一个制作精良的普通生物学优质微课资源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牌,对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5普通生物学微课制作案例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相继出现,人类已逐渐进入了“微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移动通讯、社交媒体、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已进入我们的教学体系。微课教学作为网络教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模式,以其形式多样、简便易制、针对性强、即点即用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备受瞩目,相关的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为此,我们就微课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进行了实践,以探讨其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简述如下。

5.1微课制作方法

一般微课平台对微课的要求是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时间在5~15分钟左右。微课的制作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式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等多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是比较方便快捷、成本低廉、使用普遍的一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主要以PPT作为讲解载体,所以表现力和可操作性非常强。“录屏式微课”的制作和研究可以说是今后微课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本案例,我们选择了camtasiastudio8.0录屏软件进行录制,这款软件的好处是它集录制、后期编辑、字幕制作于一体,方便易学。

5.2微课制作流程

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拍摄/录制——后期制作选题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疑难点,这样微课的选题才会有的放矢,及时为学生解惑,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案例中,我们选择两个教学内容:动物多样性进化和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动物多样性进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难言内容之一。微课教学设计是根据微课的教学目标与功能,应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及与整体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微课时综合协调它们的关系,以形成时间短、内容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要录制一节高质量的微课,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必不可少。脚本设计要详细,针对知识点、画面要求、解说词等都要做好设计。因此,微课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5.3微课教学案例

我们制作的微课课件多是长约15min的短小视频,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精确掌握学习目标,加深对课堂所授知识点的理解。案例1:动物多样性进化动物界包含的科、属、种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要记住各科动物的特征并从中找出其进化的方向与动力,须尽量多的借助图片、动画等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教科书中对动物描述多为文字,内容繁杂,静态性动物图片,学生理解片面、不直观、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将授课内容直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动物多样性进化”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并分别做成言简意赅的课件:①两侧对称动物;②辐射对称动物;③原口、后口动物;④器官进化(课件中包括器官位置变异的个例);⑤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动物进化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小的微课,循序渐进讲授。并且,每个课件中的素材采用静态高清图、解剖图及三维动画模型展示,部分动物形态展示通过专业摄影师录制而成,通过不同角度、器官展示动物模型,加强学习效果。通过微课课件,我们不但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进一步加深,而且能够对动物的分类及特征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进行单独讲解。此外,我们还将微课通过QQ、手机APP端或微课平台发给学生,使其能够通过QQ或平台选择听课、测试、提问题、互助等项目,围绕某个复杂的问题畅所欲言,形成良好的师生双向沟通关系,形成“互动式”教学,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及效率。案例2: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在“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科书多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能明确直观地表现出女性卵巢与子宫特有的周期性变化,学生经常无法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进行理解和记忆,导致无法对卵巢、月经、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不利于社会对女性的关爱。为此,我们将该知识点分解为以下几点并制作成微课:①女性生殖系统与卵巢、子宫的结构(利用3dMAX重构三维立体模型);②卵子的发生与运动(利用Flash重现卵子的产生及运动过程),③子宫的周期性变化(从多角度慢动作动画讲解);④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调控(利用Flash制作的曲线动态重现FSH、LH等各种生理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月经周期的对应关系)。在视频中,尽可能避免文字的简单描述,力求通过三维模型及动画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的整个过程。最终,我们通过将视频在课堂上和网络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5.4微课教学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