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素养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素养课程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1

关键词:高职语文;职业素养;课程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学生不但要有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有相关职业素养,拥有足够的创造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责任重大。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民族知识输送的手段,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语文教育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语文课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改革创新更是指日可待。高职院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语文课程设置,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语文职业素养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培养的学生具有语言沟通能力、高尚的道德品德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修养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历史、民族相关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平时生活中,从而提升自身素质。语文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素养,在未来的工作交流中,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语文最基本的是对人说话、行为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礼貌地进行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进行人的品德思想教育。另外,语文课程还包括对历史事迹进行学习,从而体验前人的事迹,培养爱国情怀,和前人美好的品德。

二、高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人际交流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对人们的交流能力重视程度极高,良好的交流能力能够帮助人们迅速地建立关系,促进工作的达成。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率,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真实需求。语文课程的设置就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教学应该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相关技能。通过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步入社会的时候,提升与人的沟通顺畅度,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其中就包括有效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消化,沟通协作达成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体现出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教育即是对人的思想品德进行的教育。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都体现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极大诱惑力。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尚年轻,对社会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因此很容易染上一些恶习,危害一生。语文课程的设置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对于一些负面的情绪,语文课程还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疏导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很难接受打击,由于经历比较少,内心往往比较脆弱。高职语文课程通过对历史事迹的讲解,对品德思想进行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很好的心理防设,从而抵御一些不好的信息。另外,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还能够进行疏导,从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看法,积极上进地面对人生。

三、高职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职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语文课程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大多数人眼里,语文课程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他们认为语文课程教育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当然,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像其他学科那么明显,但是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对语文课程重视起来。现在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程比较忽视,甚至一些学校、老师对语文课程也不是很重视,往往是敷衍了事,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的忽略,学校缺少对语文课程设置的相关经验,导致语文教学长期停滞不前。语文基础教学做不好,对语文科研方面造成的影响更加大,从目前专业选择来看,很少有学生进行语文相关专业的选择,对语文方面的钻研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学校应该提升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相关能力。

(二)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质量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学校办学质量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到教师能力和观念的影响。教学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办学质量问题,学校的设备情况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相关设施设备和办学质量都是主要的因素。例如,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资金不到位,可能与社会的相连接的教学设备比较短缺,导致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型人才的培养。语文是一门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相关素养的学科,仅靠课上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教学质量不达标,学生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培养都是徒劳的。办学水平有限会导致学校相关教学资质不足,例如,对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会影响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除此之外,教师的能力和观念对学生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语文教育长期得不到发展,导致学校老师的教学能力有限,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老师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桥梁,好的老师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的老师对教学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还只是进行传统教学,忽视了创新改革的重要性,拉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长久发展非常不利。

(三)语文课程以传统教学为主

现阶段的语文课程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在意的是灌输式教学,忽略了与实际的结合。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主要是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简单的理论知识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语文作为一门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的学科,更要注重与现实的结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产生共鸣,何谈发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就目前来看,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改革的痕迹不明显,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以大段落的理论知识为主,老师如果不能够加入自己的创造,语文课堂会显得枯燥乏味,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语文课程很难进行,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四、高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一)提高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若想提高对高职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学校本身,学校应该加强对语文课程的建设,增加投入,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打好政策基础,不能因为社会发展的进程逐渐加快,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没有道德品质作为支撑的知识技能就像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不能满足社会真正的需求。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对语文课程的宣传或者组织相关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在母亲节、父亲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孝道征文活动,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公布,加强学校人文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对课上老师教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够找到以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应用的方法技巧。语文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的继承能力和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提高师资能力

老师是语文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教师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老师能够带给学生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扎实的教学知识带领学生共同进步。因此学校要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建立自己的师资团队,打造一个强大的、综合能力强的团队。对于学校的老师,学校应该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尤其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迅速,对老师相关网络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若老师都没有相关技能,更难要求学生掌握。教师应该起到典范的作用,给学生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校内进行分组的形式,督促老师提升相关技能,也能够加强沟通,共同成长。另外,还可以委托专业的三方培训机构,对老师的能力进行培养、点评、考核,从而时刻监督教师团队的能力情况。

(三)构建职业化的语文课程

构建职业化的语文课程,首先要满足职业化的发展,追寻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立相关课程。另外,对于系统化的建设,能够帮助学校规范自身行为,对老师的教学行为也有标准地进行监督。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建设,能够提供学生和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对于学生时常出现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长期开展。通过构建职业化的语文课程,对语文课程的设置有相关的要求,能够形成体系化管理,对学校的课程有专门的保障,能够维持语文教学正常进行。

(四)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语文教育

现代化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已经有目共睹。在网络化发展的同时,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给学生的生活、学习都带来了质的改变。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老师的授课内容更好地呈现,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老师还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了解现代化发展的状况,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学生课下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自主式学习,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网上查询。除此之外,还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关联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利用。

(五)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注重课上教学,更要关联实际。尤其是因为学生由于语文在平时的利用比较少,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忽视,在此基础上,学校更应该对语文课程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相关知识的重要性,让语文的思想在学生的生活中得以运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建设,让学生多参与到社会合作中,从而体验到职业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学校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共同建立活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纸上谈兵起到的效果总是有限的。

五、总结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2

略;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0―0048―01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后首次提出来的,它提出了母语学习的特点,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呈现在各种实验教材中,首次正式且全面地进入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成为语文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意味着教师应该从过去“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课堂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具备了无限的可开发、可利用的空间。教师要善于用这个载体进行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有机发掘。并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还可以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等要求,创造性地重组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再建课堂,充分体现新课程中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同时,要利用学科融合重组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W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把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结合起来,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生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体现学科间的渗透,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合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在学习的过程中,班级活动,学生自身的特征,教师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如在进行《遨游汉字王国》这一综合性学习时,学校正在开展“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活动,于是,笔者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了名为“啄木鸟行动”的消灭错别字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学校的角角落落寻找错别字。通过这个活动不但扫清了校园内的错别字,净化了语言环境,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敬畏和热爱,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理解,好多学生还改掉了写错别字的毛病。

三、开发社会大课堂资源

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语,今有“大语文教育观”之说,说的都是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还明确了这一概念的外延。它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宣传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是一种继承与创新,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极强的资源意识,关心和热爱生活,并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构建起个性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体系。

1. 结合网络资源展开。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给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网络丰富的信息、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水平、听说读写的技能、信息技术的掌握……这一切都构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成为综合性学习课的源头活水,并使综合性学习水到渠成。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3

【关 键 词】语文素养;“整”发展;语文CCA课程;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32-03

语文CCA课程的提法,目前在国内尚属少见,关于语文CCA课程的实施与研究更是处于开创性阶段,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和广阔的研究前景,无疑是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次课程改造与更新。现结合广州市花都区花山中学等有关学校的有效尝试,作出以下几点探索。

一、从课程创新上构建与完善“全语文教育”的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

近十余年来,课程改革无疑取得了成绩,但其中过于理想化、难以与实践操作相对接的尴尬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社团活动等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上就很难厘清,乃至弄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目前在大多数学校有始无终,流于形式,或者张冠李戴,将“综合性学习”及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混淆甚至替代、等同起来,说这就往这里总结,说那就往那里挂靠等等。对此,我们曾多次参与讨论,先是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科化、项目化”,现在又提出:语文课程的改革,就在于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而改造课程、创造课程。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改革不只是口号,还得要有相应的具体课程理念和教学主张、相应的实施平台和途径。经过研究,我们特提出基于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整”发展理念,构建“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及其语文CCA课程开设方案等。

什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理念?首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整”的含义。其义项主要有:第一,有秩序、不乱:~齐,~洁,~然有序;第二,治理:~治,~改(a.使有条理,整顿;b.整齐,有条理);第三修理、修饰:~形,~旧如新;第四,完全无缺:~体,完~。从以上“整”的含义不难看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就是指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有序发展和不断发展。

为什么要提出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整”发展理念?因为从过去到现在的“文选型”语文教材、非确指性的知识内容,导致语文教学往往陷入碎片化、随意性和感性化,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随之产生要么断层、要么缺失、要么重复的非完整性、非系统性现象。为了解决这种语文教学的非完整性、非系统性现象,必须从基于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整”发展理念入手,先从语文课程改造和语文内容整合作为突破口,努力构建“全语文”化的语文教育体系,克服语文教学感性化、随意性、碎片化的“散”现象,让语文教学再生系统性、发展性、全纳型的“整”状态,这是语文课改的新思路。

于是,我们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这个平台,对发生在学校的一切语文课程活动加以整合,即一边继续进一步开好开足国家规定的主修基本课程,一边将学校自行开展的语文课外活动赋予课程的意义及功能,进行调整、变通、融合和重构,以形成一种全新的辅课程即CCA课程。这样,即在进一步开好开足主修课程的前提下增设CCA课程,使语文辅课程(CCA)与“学科”主修课程共同纳入语文课程,以形成具有现代课程改革意义的更为完善的语文课程体系,我们称之为“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即“全语文课程”体系(详见表1)。

表1 全语文课程体系结构表

这种“全语文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而相得益彰。这样,将课外活动课程化,课外活动课内化,使学科教学以外的活动更加有保证,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进行探究,搜集和处理有有关的信息,从而实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目标。

二、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整”发展的“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而构建语文CCA课程

为什么在语文课程设计中把这种“X”课程称之为语文CCA课程?这主要是借鉴新加坡的CCA课程和国内一些学校所开设的CCA课程,从中受到关于“辅课程”开设的启发,而重新赋予它与现有具体学科课――语文结合起来而形成新的含义:语文辅课程即CCA课程,是相对于主修课程即国家基本课程而言的校本自立课程,并且与语文主修课程发生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整合作用,重在构建一种新型的“学校语文课程”形态即“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之中的第二轨道,从而与语文主修课程(第一轨道)一起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CCA课程,是英语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辅助课程”(也叫“课程辅助活动”)。它较为广泛地出现在新加坡。从1998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将课外活动纳入初级学院(高中)及理工学院升学的入学加分优待项目,2000年后,正式将课外活动改更名为课外辅助课程(简称CCA课程),系统地、可量化地和可操作地将课外辅助课程纳入中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非常重视CCA课程,他们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专门的经费,有明确的培养目的,学生强制参加,教师全员参与,并实行学分管理。新加坡的课程辅助活动CCA是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福利的一个方面。中学阶段的文体等课外活动是必须参加的,而且在中学毕业后报考上一级学校,可以加分。他们在中小学基本上都是半天上课学习各门学科知识,半天开展各项CCA活动,即课外辅助课程。

怎样建构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整”发展的“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中的语文CCA课程呢?

1. 形成课程定位。是让最具有先进理念,即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特长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辅课程。

这种开发以“学生发展”与“学科素养”相结合为指向的学科素养培育型的语文CCA课程,是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具体活动,即由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一种自觉教学行为。语文CCA课程即指与国家统一规定开设的主修型语文基础课程相照应的语文辅课程活动。

2. 加强课程改造。对目前在学校发生的所有课程行为及其现象进行反思,并通过“改造”而进行新型语文课程形态即“语文全构课程体系”的重建。

“改造”的含义是“改变、打造”,即“修改或变更原事物,使适合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改造适合新的形势和需要”。课程改造,一是用反思观统览审视现有课程,二是用全纳全构法统整翻新课程。“全构法”就是“一线串珍珠”,这里的“一线”就是一条主线式的理念,这里的“珍珠”就是一门门更趋向合理、可行的课程,这里的“串”就是方法,即“挪、减、借、变”等。

具体地说,挪――就是将国家课程中“选修课”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些相关课程和课时以及地方课程的大部分挪出来;减――就是把现行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减出来;借――就是把常用的“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项目借过来;变――就是将各种课程因素组合而变化为一种新的语文CCA课程元素。这样,经过整合与改造,便组建为第二轨道的课程,构成一种新的“学校语文课程”形态,即“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也就是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标语”)。

现在,我们从语文学科开始,通过“挪、减、借、变”,从而孵化、构建一种新型的“学校语文课程”形态,即“双轨制1+X”全纳型语文课程体系。“双轨制”,即“主修课程+辅助课程”的双轨并行,俗称学校课程的“两条腿走路”机制。第一轨道,是指将国家统一规定开设的语文课程,即为语文主修课程;第二轨道,是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辅课程,即语文CCA课程。“1+X”,“1”是指把国家统一规定开设的基本语文主修课程称为“1”(取“统一”之义),由学校自主开发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非确指性的可变量的语文辅助课程,即CCA课程称为“X”。

3. 全力开发语文CCA课程。广州市花都区花山中学根据以上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造的要求与方法,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和学生需要,积极探索和开发语文CCA课程,从而研发与实施了一系列的语文CCA课程门类及项目,其中有五门是较为成型的,简称为语文CCA课程的“两社三会”:文学社、新闻社、演讲会、汉字会、成语会。

这五门语文CCA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一是“本土化”思路,以体现“校本”的个性特点;二是“系列化”思路,以体现“课程”的规范性;三是突出实践活动指导的思路,以体现课程的实效性。学校通过CCA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明确CCA课程的目标、内容、流程、方式方法,做到有计划、有序列,使之形成系列,致力于打造为学校的精品校本课程。

三、用语文CCA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整”发展

现在,以广州市花都区花山中学为此进行的“演讲会”CCA课程的操作为案例,特予以展示与介绍如下。

1. 课程目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现力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总是在掌握了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掌握书面语的。开设“我们的演讲会”CCA课程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培养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倾听、准确表达和交流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整体实践能力。

(2)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综合表达能力。

(3)扩大语文学习资源,加强语文和其它方方面面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2. 课程要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演讲会”活动活而不乱,动而有序,且做到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梯度合理,设定如下要求:

(1)定时间,定期举行演讲会。

(2)定方式,演讲不得带稿,必须记住,要面对听众,落落大方,声音洪亮,并配适当的手势。

(3)定主题,要求一轮一个主题,尽量不重复。

(4)定人选,要求人人参与,不能遗漏,前一天没有准备充分的,第二天继续演讲。

3. 课程内容系列。指导思想:配合现行大纲对学生听说读写要求的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安排演讲系列,遵循由简到繁、从低到高的原则,按年级分阶段循序进地科学安排训练内容。

(1)初一年级(起始阶段):调动兴趣,实现“敢”说。初一学生,对上台讲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本阶段目的在于锻炼胆量,丰富词汇量,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训练学生说话的准确度、简洁度和合理性。具体内容如下:日常对话、简要复述(课内外均可)、讲故事、自我介绍、习成语说典故、词语接龙、日记大家听、置疑解惑、一周新闻、自由辩论、我与广告词、自由演讲、专题演讲、即兴演讲。

(2)初二年级(提高阶段):闪现智慧,激励“愿说”。经过一个学年的锻炼,讲台不再陌生,害怕心理已消除,这应让每个学生充分表现个性,并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说话的巧妙度、有效度和生动性。具体内容为:自由交流、描述性复述、讲故事、自我推荐、语文开心辞典、句子接龙(语句接龙)、好书大家谈、有问必答、焦点再谈虎色变、专题辩论、我为……解说(解说词)、自由演讲、专题演讲、即兴演讲。

(3)初三年级(创造阶段):展示个性,培养“会说”。这一阶段,除了一般的分析、综合、表达外,还必须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并对之进行证明,从而训练学生说话的敏捷度、中肯度和技巧性,成为“会说”者。具体内容为:情境对话、创造性的复述、讲故事、自我欣赏、文学作品赏析、话题(文段接龙)、名牌大家评、巧问妙答、一日要闻采播、正反辩论、我为……献词(元旦、国庆、教师节……)、自由演讲、专题演讲、即兴演讲。

以上内容可具体到每周,也可以在周内交替进行,只是老师在选定“专题演讲”、“即兴演讲”、“专题辩论”等具体内容时,要富有开放性和弹性,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扩展的空间。

4. 课程评价。

(1)使演讲活动实现了由课外活动向校本课程的转型:由传授课变成了活动课,由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认知为主;老师由主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为主,学生由被动、接受型为主,向主动、创造型转变为主。

(2)让学生系统而规范地接受了关于演讲的课程教育:从以课本为主扭转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大思路,从以老师授课为主扭转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大思路,实现了两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达到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总之,在如何实现学科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走出目前还普遍存在的“学科教学以为就是一种以传授学科知识(含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狭窄思维,要用课程重建理念,敢于并善于将目前学校课程乱象经过改造、调整,再构建出符合“学生发展”与“学科素养”相结合、融“学生发展”于“学科素养”培育之中的全构型语文课程体系,即包含语文CCA课程在内的新型语文课程,这样便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2]王波.关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

[3]杨小村.开发校本课程 办出学校特色[J].中国教育学刊,2002,6.

[4]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5]车臣.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对语文的认识也许还很模糊。语文是母语教育,是每个人生开始的“基石”,根植于上下五千年人类宏博的文化结晶,生长在文化的土壤。语文老师凭借语文解释、反映着人文内涵、陶冶健康的情操、引导学生领略文化的丰厚博大、发展着文化,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育观念、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思想品德等因素。它随着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变化调整而不断变化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大智慧”,树立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有了现代教育理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基点。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大视野”,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

小学教育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相互联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使用,更加追求整体利益,教育的评价将更加全面、系统,评价的重心将放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提出了多层复合性的要求。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大境界”,更加注重提高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向小学生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语文课程中文学的美感,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培养文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大技能”,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

1、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广义地说,是指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手段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能力,它是一项基础能力。基础夯实了,才可以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实践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模式僵化保守,都与其学习能力欠缺密切相关。提高小学教师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增强学习的毅力。教师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媒介,我们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情感与态度等等,一句话,就是要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适应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时展的必然要求。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形象性。因而,小学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有时会远远大于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如,教师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往往会爱屋及乌,因为喜欢某个老师或某堂课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就喜欢听这堂课的内容。

3、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我们必须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有求变的意识,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尝试新的教法,积极创新,注重反思,摒弃过时的、传统的、无效的教学方式。具有科研的意识、知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强调有关研究能力的要求。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高质量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应该有追赶朝阳的精神,朝着美好的前景快乐起航,成就我们美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代利伟.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点滴[J].新课程(小学版), 2009(04).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 ;语文素养

执教几年以来,很多学生常会问我,“老师,我爱学语文,写作阅读功底也不错,为什么考试考不好?”其实,语文课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课程学习,还有很多语文素养培养的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抓住语文课堂,着力促发学生的思维素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研读教材就要把握好文本,寻找文本背后的“张力”,把握课堂教学,寻求课堂教学的“张力”;学生读教材,其实就是与文章中的人物,文章的作者进行对话。这背后就是思维的碰撞,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培养。

其次,抓住课堂的阵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加强了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抓好课程技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的学习固然重在感悟,但教师适当的学习技法点拨也很重要。如何让学生体味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出情感: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教师备课时备情感,找出教材情感点,教师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情感,摸清学生的情感点。把握教学艺术,在学生情感点与教师、教材情感点不一致情况下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其二、教出独特美感: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文化美。课堂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感兴学科需要感应,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其三、教出语感: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字面/字典意义到深层象征意义都要靠读。

三、抓好语文课程,及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课程,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仅仅依靠教材,学生要提高能力是很困难的。所以,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能力素养。既要加强课内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又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重视课前三分钟活动,把课本的内容向课外迁移。 从课外来说,让学生在一种“语文化”的浓浓氛围攻中学习,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了他们的潜力。

同时,要营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周记选评,办设班刊,评论生活要闻,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办手抄报,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这些都必不可少。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语文主要的不要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学习获得。

四、抓住课堂内外,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

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终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人格,为社会培养有健康人格的人材,也就是借助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形成伦理、道德、心智、身体全面发展的人。语文学科是实现学校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方式有:

1.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内涵借此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起近《我与地坛》,与学生一起体会沉沉的母爱,体验史铁生破茧成蝶的心路;走近《物种起源导言》,与学生一起感受达尔文为科学的严谨、奉献精神,学习了解《物种起源》的来龙去脉;走近《祝福》,与学生一起同祥林嫂共历命运的波波折折,感受着鲁迅严峻深刻的伟人情怀;走近《鸿门宴》和学生与末路英雄项羽共抒胸怀,深味着司马迁的良苦用心……

2.借用写作的自主性,以此丰富完善学生的人文情怀

利用周记,让学生自由抒发心灵感悟借用作文,加强写作技法的训练,利用假期,布置学生给父母写周记,考察积累延川文化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发展个性,使学生成为21世纪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每个教师必须要作好的工作。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学艺术,认真研究学生特点,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探索,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6

关键词:历史课程 教学 培养学生 人文素养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利用历史课程的资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教育。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表现,也是社会美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到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主义是何等的豪迈;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利用理想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就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应用历史课程特有人文性,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提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首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只有人文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师生观的转变。就教育观而言,应体现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中学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重要任务,不是精英教育、选择教育或终结性的教育。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立身之本。教学过程中激活历史课堂,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在历史教学方面,历史老师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把人文纳入自己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历史古迹、革命胜地、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历史教学的好去处。同时也是进行人文教育活动好场地。加强对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历史优秀人物、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人文主教育

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对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的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例如,岳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江红》荡气回肠;史可法血溅扬州,凛然正气,虽死不屈等等。在进行这些这些人物的教学时,如果我们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倾听和记忆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悲壮、正义、崇高以及博大的美感。那样,不仅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还可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成为立志勤奋、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青少年。

四、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认识社会

以史为鉴,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来面对我们的现实世界。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都可以找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即历史的借鉴作用。例如: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以古为镜”,出现了“贞观之治”。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各种科学观念和意识。例如通过整个人类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观点,从而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上各种改革的认识,让学生们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深刻理解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这些从历史中得到的各种观念意识都将成为中学生立足社会、创造美好人生的根本点,最终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动力。

五、解读历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