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1

近年来,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重视,为学生配置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中心,并且也配备有数量充足和结构合理的专门进行心理辅导的教师队伍。教师除了授课,还在课余时间为在校学生提供及时和到位的心理疏导服务。高职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虽然也融入了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但其主要还是侧重于对学生不良心理的调节、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等,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及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联系的,两者都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都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生命教育则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

2.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

第一,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为让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进而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进行自我调节;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为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第二,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和生命r值的教育。第三,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为开设专门课程,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和个别辅导等;生命教育的教育途径为开设专门课程和进行实践活动等。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探索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第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体验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程度。高职学校应对教育途径进行一定的创新,突出体验教育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体验教育感知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感受生命的真实,提升生命情感和促进生命发展。第二,整合教育资源,创立兼具人文关怀和生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激发高职学生的生命情感。第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展现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发挥生命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使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能够更加得到凸显。

2.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学校应该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合一的课程体系,进而给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和人生困惑的方法和技能。课程体系应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然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其进行串联,再开展关于人际、爱情、生涯规划、感恩教育、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等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将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和情感分享等方法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和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对社会交际中的道德行为准则进行充分感受,培养其坚韧、宽容、奉献的品格,并使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珍爱生命。

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实现融合有着重要意义。要实现二者的融合,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工作机制,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观 调查分析 广东海洋大学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分析

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和素养,具备年轻的活力和激情,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方向。但近年来,见诸报端的高校大学生发生自杀、他杀、残害动物等案件却引起社会的震惊,也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和忧虑,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但目前多数院校并没有开展或者涉猎较少,或者是停留在西方哲学中的“死亡哲学”当中,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较好地推动了当代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及分析

本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2份,回收率为92.8%,调查对象以文科专业学生为主,调查过程中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需要说明的是因调查面不够广,样本不够全面,因此有些结论和观点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偏差,调查分析结果仅作为参考。问卷共设计36个问题,主要考察大学生的生命态度、人生信仰和应对挫折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等4个板块内容。以下列举几项典型问题作为分析:生活态度:“对待当下的生活是否满意”,很满意的占21%,比较满意的占38%,一般满意的占23%,不满意的占18%;生命态度:“是否想过自杀”,总是想0%,很多时候会想0%,偶尔想过4%,从来不96%;生命态度:“你如何看待对于不珍重生命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极不负责78%,很愚蠢13%,走投无路不得已0%,不予评论9%;压力来源:“你觉得目前当前大学生压力最大的是”学习问题21%,人际关系25%,就业压力37%,情感问题16%;社会支持系统:“心情不好时,你的倾诉对象是”,父母等亲人17%,老师22%,同学和朋友53%,无人可说4%。

在调查中接触到的和进行个体访谈的大学生中,能感受到他们普遍有较强的自尊心,主体意识强,敢想敢做,追求上进,但有时思考不够成熟和全面,心理承受力和受挫折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是积极的、阳光的,认为轻视生命是一种于己于人不负责任的做法,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是正向阳光的;有18%的大学生对目前的现状不满意,这包括经济、家庭、人际、学业、情感等方面原因,如果没有找到合理的渠道来解决或者提升则有产生心理问题的危险;大部分的学生在有心事时倾向于向同龄人诉说,39%的学生选择向父母和老师求助,但4%的学生觉得“无人可说”,这部分同学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就有可能陷入心理危机中;困扰大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际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大学生遭受挫折时将更加积极和乐观,能很好地摆脱困境。

三、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分析

专门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报告会、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等系列形式,将生命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体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指引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教育实际中应将学生生命观研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开展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的学生日常教育活动。

建设生命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培养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意识,采用全过程育人的方式,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的生命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丰富教育的内涵,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最美境界。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小组。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团体资源,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主体。改变传统单一灌输的方式,采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形式,如心理协会,互助小组等,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生命教育理论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他人,并在服务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设立特殊学生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生命教育的坚实队伍,高校学工队伍有一套完备的干预方案和应急预案,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动态,给予特殊学生特殊关注和爱护,缓解各种矛盾,化解危机事件。

总之,教育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关注,生命教育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的一环。生命教育需要在理论完善、制度创新、方法探寻和内容丰富上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完善,从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挫折教育、生命责任教育、生命死亡教育等几个方面加强生命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对待生命,敬畏生命、丰富生命、发展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3

张超:(1988.10―,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关关系与组织形象设计)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当代青少年自杀现状,通过探讨生命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在预防青少年自杀方面起到一定的实际作用,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利用生命教育模式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生命教育

1、当代青少年自杀现状

根据对我国疾病监测点部分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此处参考人民法院公布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况时所指的“青少年”年龄限定在25岁以下)的自杀死亡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均是位居前列的死因,在卫生部提供给WHO的报告中显示近10年自杀是中国15-34岁年龄组青少年中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可见,如何预测与预防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1]

2、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个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但在此处仅简单将原因分为内外两种作对比分析。

2.1青少年自杀的外部原因

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外部因素有众多,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在此就笔者认为重要的方面作简要归纳。

遗传因素,相关研究显示,父母有自杀行为的,其子女自杀的概率是对照组的9倍。[2]

家庭因素,有调查发现,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庭气氛不融洽、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怀有敌意是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3]

模仿,模仿既是特点又是原因,青少年因为受阅历的限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格,对生和死这样抽象的概念缺乏明确认识,容易产生“ 目标性求同心理 ” ,模仿现实生活、文艺作品、电影、电视节目中相似的人物,走向自杀死亡。[4]而一个群体里有人自杀后,也经常能见到青少年模仿自杀事情发生。

2. 2 青少年自杀的内部原因

青少年多数没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感,对死亡的真正含意没有认识,生与死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首先是性格类型因素,中小学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环境和事件中,他们的性格会发生变化,性格不稳当往往是造成自杀冲动的原因。

其次是简单的报复心理,一项关于中学生对自杀行为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别不大,都认为“自杀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伤”(初中生为78%,高中生为80%),由此可以看出自杀者中出于对父母的报复心理不占少数。[5]

再次是片面的认识所致,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总是以为这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就别无他法了。最后是自杀青少年内在普遍缺少精神支柱,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

3、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建议

据百度百科介绍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要切实落实生命教育,将预防青少年自杀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日程,笔者有如下实施建议:

3.1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关于生命的知识,让学生认识生命从起源、发展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理解死亡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规律,体悟生命的伟大和顽强;积极应对人生中在所难免的各种挫折,实现人生价值;对他人的生命予以足够的尊重,关心热爱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另外,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也是必要的,学生应学会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救自护及救护他人的能力,防患于未然。[6]

3.2倡导体验教学

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授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给人的心灵以震撼,给人格以陶冶由此提出的体验教学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多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处于具体的生命情境中,通过分享各种感觉和情绪,探索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

3.3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文化势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功能不是课堂教学可以替代的,我们应该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让生命教育成为校园环境设计的核心理念,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为灵魂,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影响着师生的精神世界。首先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刊、校报等来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其次是校园物质文化方面,校园要布置整洁,错落有致,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师生的心情都会比较愉快,会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在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激发其蓬勃向上的力量和对生命的热爱。

3.4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是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展研究性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进一步培养教师爱事业、爱学生、爱自己的情感,将无私神圣的师爱撒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全体,宽容地对待不同学生的成长过程,并将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纳入评价体系,将其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指标,教师在造就学生的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用生命激活生命,和学生共同成长,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命教育体系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社会工作者(老师)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学校社会工作者(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关生命意义的教育、生命价值的引导、生存技能的传授,但绝不能因此而将生命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中,学校的生命教育应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才能奏效。(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先梅. 浅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及社工介入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二期2009(2): 30 .

[2] 贾存显,赵仲堂,高莉洁,等.载脂蛋白 E基因多态性与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10) : 1184 - 1185.

[3] 庄勋,朱湘竹,周逸萍,等.南通市高中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 (5) : 412 414

[4] 初永华,邵建波,丁树刚.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措施[J].职业与健康 2008年11月第 24卷第 21期: 2310.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生命教育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国家的既定教育政策,也是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延伸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到对生命的认知和尊重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命,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寻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确认识,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个体、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他们将学会尊重自我生命的生老病死之规律,同时也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在与不同生命个体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加强与其他生命个体的协调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进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良莠的标尺,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上。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成为了教育参与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在生命教育上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不够全面、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丰富等各方面的缺陷。多数高职学生刚刚成年,正处于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职业高中仍然持有这样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和培训。有不少高职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他们轻视了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尽到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的义务。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乃至为人处世之道等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心之所向无处托付,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为被一时偏激的价值观所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

不久前,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预设微博遗书,宣称自己因患有抑郁症自杀,此事引起网络轰动,广大网友对此唏嘘不已。不论该女生是因为何种原因得了抑郁症,或者造成自杀行为,这件事情暴露出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在高职学生中,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了,类似例子充分说明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学生在遇到情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挫折时,自身不能正确面对,加上外界疏导和关心不及时,造成心理抑郁,导致行为偏差,甚至构成对自己的生命威胁。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大多数选择自杀的学生除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仅仅因为父母的责骂、同学的争吵等小事就选择自杀,行为草率而冲动,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让人心寒。其次值得人警醒的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不但对自己的生命不珍视,在同伴遇到危险时亦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不仅不去救助反而视而不见,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完全丧失,他们所具有的素质也因一时的冲动而销声匿迹,以上迹象直接威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生命教育已经迫切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故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生命是人存在的形式,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初衷,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实现了从人性萌芽到人性完善的过渡。在高职教育中,学校不仅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身心变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建设。

其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范围囊括了“德”、“智”、“体”、“劳”等各方面的内容,其获得途径主要有社会活动和社会经验。尽管新世纪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内涵与生命教育的核心,即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相契合的。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将育人与育才和谐统一。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命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把生命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

(二)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世纪高品质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大素质:一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三是独立的创新精神与不断创造的能力。生命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元,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以生命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主动帮助他人理解、认识生命的真实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际上,人的生命与人的主体有必然联系,生命承载着主体,如果失去了生命,人的主体也无从谈起。因此。生命教育的缺失将影响主体教育的顺利进行,没有生命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就像没有了生命的支撑,思维将无法存在,没有了生命教育,学生缺失了对生命的意识,包括正常的行为、情感和意志等,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而没有素质教育提供生命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实施氛围,生命教育亦无从开展。可见,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和谐统一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结合提供学生全方位的保护

素质教育的形式更倾向于隐形教育,其进展通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和影响学生的行为。生命教育提倡进行人文教育,重点在于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所有和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应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为目的,包括正面认识死亡。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这个词是比较避讳的,但我们要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充分认识到死亡的威胁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在理论性的传授之外,高职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每一位学生都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主动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导他们如何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挖掘生命的潜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人。

三、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其进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必须“以‘生命’为本”。为了确保实现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把关注生命和尊重生命的角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促进,激励学生不断丰富身心内涵,形成完善的人格,培养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心,最终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强师生心理交流和互动活动,使教师能及时把握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动态变化,透彻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另外,学校要也及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鼓励教师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美好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业已顺利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特色团组织活动或者开展党员先锋活动来全面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活动内容可以针对高职学生迫切渴望接触社会的特点,直面职业要求和社会挑战的需要,充分发挥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红色根据地等,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端正思想态度,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组织面向高职学生的戒毒以及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法律防范意识;还有组织野外生存,野外踏勘和野外露营,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刺激学生互相帮助,在挫折打击中寻求团结协作,在饱经磨难后体验成功,从困境中反省,在成功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加尊重生命,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

(三)建立教育保障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完善素质教育绩效评估体系,鼓励素质教育中获得成果的学生和教师,严格监督教育进展,重点将生命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生命教育顺利实施的保证条件。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5

[关键词]教育德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教育界在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请关注几则案例:

《华西都市报》11月12日报道:今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四,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第五,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一是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四是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五是加强挫折教育。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六是要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面临的危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范文6

令人扼腕叹息的青少年自杀个案

2013年10月以来,有关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

2013年10月30日,四川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某班的10岁男孩军军(化名),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这句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事发前,语文教师曾因军军不遵守会场纪律批评了他。事发后,语文教师见到孩子的遗体后晕了过去。

2013年12月份,黑龙江省宝清县第二高中在9天内接连有两名学生分别在学校和自家坠楼身亡。2013年12月3日下午5点左右,宝清县第二高中学生段某某在自习课上用手机看网络小说被班主任王老师发现,王老师没收其手机,将段某某叫到教室外走廊进行批评教育,并电话通知其家长前来取回手机。当晚8点20分,段某某向辅导教师请假上厕所,20分钟后有学生发现段某某坠楼身亡。李某在宝清第二高中高一年级就读。12月10日7点50分左右,李某与同桌发生冲突,班主任张某接到学生报告后,立刻赶回班级对两名学生进行劝导,随后通知两方家长将孩子领回家。12月11日晚9时许,学校王校长接到李某父亲的电话说李某在家坠楼身亡。

2014年2月16日和21日,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铁锁关中学的两名初中学生先后跳楼,两人都受了重伤。据了解,第一起跳楼事件发生在 2月16日下午两点多,铁锁关中学初二(1)班凡同学的母亲陪他来学校报名,语文教师检查这位同学的寒假作业时,发现有人的迹象,于是对他进行了批评。之后,在教师的建议下,孩子的母亲在教室继续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凡同学冲出教室,从三楼跳了下去。另外一起跳楼事件发生在2月21日早上9点多。当天早上,铁锁关中学初一(5)班阳阳(化名),根据班干部的安排,和另外两名同学去倒班里的垃圾,迟到了5分钟,数学教师说了一句:“你们爱倒垃圾,下周倒一周垃圾吧。”听了这话后,阳阳低声哭泣,大约15分钟后冲出教室,然后就从教学楼的三楼跳了下去。

2014年5月23日,温州平阳中学一名高三学生跳河自尽,而两个多月前该县一名高三男生跳楼身亡。媒体还对2008年至今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进行了梳理,发现平阳县这几年已有7名中学生相继在校园或家中发生跳楼、坠楼、跳河事件。

广东疾控中心曾对广州市10所小学的全体五、六年级小学生共3045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有3.4%的小学生制订过自杀计划,1.3%的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7年公布过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它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了调查,结果触目惊心: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2012年,这一课题组又公布过一次调查结果,两组相比,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上海市的相关研究机构也曾联合对9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匿名自评问卷调查,结论一是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结论二是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自杀行为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干预措施应有所侧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1/3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每当出现一起自杀悲剧,都会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的反思。但可惜的是,这种报道总是时不时跳进人们的眼帘。学业压力、家庭变故、同辈关系、遭遇不测、生活琐事……这些都是在个案出现后,专家学者所指出的原因。但对于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现象,还须进行定量分析,以便寻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避免自杀悲剧的发生。

控制性教育比听话教育更可怕

悲剧的涉事教师虽然痛哭流涕,后悔莫及,但他们还是遭到了言辞激烈的抨击。毋庸讳言,在一些个例中,教师的批评和体罚确实是悲剧的直接诱因,然而将教师的行为放诸眼下的教育环境中,其实也并无过于出格的地方。学生没遵守课堂纪律,被教师严厉批评并罚站,甚至还要“请家长来谈话”。这种一犯错就惩罚的方式虽然有些陈腐,但也是学校教育中常见的让孩子“长记性”的方式,算不上大错特错。

体罚学生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反对,教师体罚学生的做法确实不应提倡。可是不容回避的现状是,处在青少年期的孩子既懵懂又“狡猾”,并不全然明白事理,且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经验,如果不采取一些威权管理手段,很难让其内心触动。有人甚至说,那些对孩子真上心的教师才会这么做,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师倒是倾向于轻描淡写,得过且过。诚然,在诸多事件中,教师固然有错,可是把悲剧主要归因于教师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公平的。

自杀悲剧中最让人悲伤莫名的是孩子脆弱的心态。学生和教师当时相处的细节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媒体的报道中没有披露发生过暴力对抗的情节,这说明他们轻生的确是因为无法排遣自身感受到的压力,对“后果”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死的恐惧。事实上,不管教师在批评的过程中使用了怎样的语言,把孩子的错误描述得如何严重,学生的过错都是微不足道的,其错失也远谈不上有什么“灾难性”的后果。如果孩子对事态有基本的判断,就不会有过重的思想负担和屈辱感。如果孩子对生命的可贵有清醒的认识,就不会轻掷生命。人们常说,孩子是一张白纸,教师和家长就是在纸上作画的人。孩子的长成如何,主要是大人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学生自杀事件虽然是个案,却也暴露了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缺陷:心理磨砺和生命教育的匮乏。

虽然未成年学生每天都是上学面对教师,放学面对家长,但很多时候是教师并不真正懂学生,家长也一样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同学之间怎样相处,遇到挫折如何面对,学习之外的广阔世界究竟怎样,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的处世态度和哲学命题,并没有专业的导师来授课,他们多数时候只能在朦胧中自己摸索。某些性格封闭、懵懂晚熟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事情严重依赖家长、教师,一旦无所依赖便会发生心理崩溃。

一味重视智商发挥而不重视情商培育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现代教育。事到如今,我们必须对一切以功利目标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人生哲学认真反思了。教师应该在学习成绩“提分”“培优”之外更多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在提供物质条件之外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既给孩子以丰富的知识,又给孩子以强健的心理,他们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生命的代价何其沉重!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刚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他们还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或许孩子心理太脆弱,或许自尊心太强,或许教师的话在孩子心中就是“圣旨”,但这些都不应成为孩子主动或被动选择自杀的理由。

这就给我们的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在现行教育制度与理念的变革很难一步到位的情况下,作为教师、家长都应积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问题。在爱的基础和前提下了解你的学生和孩子,了解他们的性格、个性、心理变化,当孩子遇到难题时知道向谁求助,在学会与家长、教师、朋友分享快乐的同时也能倾诉烦恼。在持续的交流中不断认识自我与他人,培养主见,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破解诸多生活谜题。

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根本原因还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如师生冲突类中,在分数指挥棒下,教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教师有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而家庭冲突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首要因素还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2013年11月7日,国家督学、云南省政府参事、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做客人民网,与网友探讨有关生命教育的话题。针对前不久发生的两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罗崇敏认为,表面上看好像是教师的语言粗暴、方法不当,实际上这是长期以来听话教育甚至奴化教育导致的必然结果,听话教育的危害性就在于使孩子失去自我。

“控制孩子,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独立存在,失去自己的主体地位,失去自己的生命认知。”罗崇敏认为,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实行的是控制性的教育、期待性的教育,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怎么做,教孩子不能怎么做,一定要这么做,一定不能那样做。

罗崇敏说,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尤其是孔孟的教育理念就是听话教育。这种教育对孩子好习惯养成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在听话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搞奴化教育。把学生控制在学校手里、教师手里、家长手里。这导致孩子产生奴性,没有想法,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追问欲望,导致孩子不了解生命,不珍惜生命,只知道服从。这就适得其反,不好了。

“要从根本上控制孩子的自杀行为,就要改变目前听话教育中的奴化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优化听话教育。”罗崇敏说。

科学的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教育部于2012年底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落实情况暂且不论,在迅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应当是也必须是学校的重要责任。

平心而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很多教师忙于教学,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指标为己任,不太顾及学生的心理成长。很多家长忙于赚钱养家,往往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殊不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烦恼,迫切需要通过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人格。

有心理学者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一是身心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青少年营养摄入过度,生理成熟度明显提前,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二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认识模糊。不少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了解不多,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不深,不懂得生命的唯一性与珍贵。三是应对竞争压力的心理素质不强。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差异巨大,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心态失衡特别是面对升学等压力,部分青少年厌学情绪增长。四是“代际差异”日益加大。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认识不足,导致了学生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五是消极亚文化和网络虚拟生活的负面影响。一些庸俗的影视文学作品,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产生负示范效应,这当中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使学生混淆虚拟和现实世界,使其对生活产生错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很多都可以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

因为生命教育,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可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可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

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将生命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整体构建了十二年一贯制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自2005年正式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上海在全市全面深入推进生命教育已有9个年头。9年来,上海市形成了一些特色,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根据上海的经验,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分学段安排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以“珍惜生命”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接纳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技能;在高中阶段,以“热爱生命”为重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学会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等。

着力挖掘所有学科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涵。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或一项主题活动,也不求通过一门课程或一项主题活动解决所有生命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所有课程和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激活这些原本就蕴藏在学科教育和主题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通过课内课外、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与深化,形成生命教育的立体体系。

结合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生命教育。青少年充满活力,要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针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精心策划一些主题鲜明、富有趣味的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发挥专题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还应注重通过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采用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