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行业的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媒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媒行业的盈利模式

传媒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传统媒体 盈利模式 创新

传统媒体主要是指电视、广播和报纸,是相对于以 网络 为代表的新媒体而言的。在当前媒体的大竞争 时代 ,传统媒体单一依靠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传统媒体要获得进一步 发展 ,就必须在盈利模式的理念和措施上有所创新。

一、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正面临“拐点”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一般都遵循着“二次售卖”模式,即媒体将媒介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媒体受众,再将受众卖给广告商,通过收取广告费来获得利润。在这一模式下,媒体靠“买 内容 ”盈利,利润往往很小或不盈利甚至亏损。但从利润总额看,由于广告收入的增加,就可以弥补相应的损失,甚至能够增加利润总量。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因素是媒体要占有较大的媒体传播市场份额,才能依此获得较多的广告收益。 目前 ,广告收入在传统媒体的盈利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的大。据统计,将近有一半的传统媒介,其广告收人占经营收人的90%以上。而美国的许多媒介集团的广告、发行或节目收人往往只占其全部经营收人的三分之一左右。

单一广告盈利模式必然会对传媒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限制和威胁。由于广告投放深受 经济 形势的 影响 ,因此对“广告收入”的高度依赖,势必使传媒经营的风险增高。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风险正在成为传统媒体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

1.传统媒体间的竞争,导致媒体间广告收入差距拉大

过去,由于我国广告业发展还不成熟,加之媒体之间竞争并不剧烈,使得我国传统媒体利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媒体也借此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当前我国总体的广告市场投入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媒体数量的扩充,必然会导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减少。

另外,由于创新不足,媒体数量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一些强势媒体,依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广告市场上占有着比较多的份额。据尼尔森媒介 研究 的最新报告显示,2007年三大主流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投放总额达4415亿元。而电视媒体仍位居 中国 媒介行业的龙头地位,是各广告主投放的首选,占各媒体类型总额的82%。而报纸和杂志分别占据总额的16%和2%。广告收入的差距还体现在地区之间。一些来自省级以上强势媒体“居高临下、抢分蛋糕”,严重蚕食了一些地方媒体的广告市场空间。不仅如此,一些同城媒体也存在相互“分餐争食”的现象。

2.新媒体的竞争,进一步压缩传统媒体占有的广告市场空间

由于数字化媒介的崛起,人们消费和使用媒介的方式正面临着深刻变革。数字化新媒介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了大媒体竞争时代。广告主选择对象极其丰富,把媒介的使用变得“碎片化”和“分工化”。据《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用户媒介与广告接触测量报告》数据显示:在调查互联网用户最能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媒介时,53.9%用户选择互联网,而居第二的中央电视台只有19.4%。互联网“购买影响力”已经高于中央电视台。2007年11月公布的国内四大网站新浪、网易、腾讯和搜狐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四大网站在第三季度网络广告总收入达到1.08亿美元。这表明网络媒体在广告市场上已经获得大众的认可,形成了对CCTV等传统媒体的挑战。 

从以上两方面 分析 看,我国传统媒体原有的广告赢利模式正面临“拐点。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创新,传统媒体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媒体盈利模式应创新理念

随着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组建,传统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媒体的盈利模式单一弊端越来越明显。正如接受挑战意味着创造机遇一样,整个传媒业盈利模式的困局也恰恰是传媒业发生新突破的机遇。只要不断追求创新,努力探寻新的盈利模式,就会使传媒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1.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提升传统媒体的主业盈利能力

媒介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是传媒发展的一条铁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遵从“内容为王”的理念,这是传媒获得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传媒提高盈利能力首先就要在提高内容的质量上下功夫,通过走“精品化”的道路,提高媒体的主业盈利能力。

2.树立整体经营的理念,走多元化经营道路

长期以来,广告是媒体经营的核心,但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当整体或区域经济增长进入低谷区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广告市场。随着广告投放的减少,媒体的盈利状况将恶化。不仅如此,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媒体成本支出也呈现刚性增长。因此,调整媒体的盈利结构,首先就要从改变单一依托广告盈利入手。在壮大主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多元化经营,重视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通过价值链接使媒体增值,降低广告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

3.树立跨媒体经营理念,由依靠单一媒体盈利模式转变到跨媒体盈利模式

所谓跨媒体就是指一个媒体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多家媒体,而跨媒体经营则是媒体集团通过利用拥有的多家媒体这一平台来进行各种经营活动。当前,我国的媒体集团发展很快,实行跨媒体经营可以进一步扩大盈利的来源范围,并能减低成本,使媒体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传统媒体的跨媒体经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传统媒体内部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几种不同介质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综合媒体平台。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力争在新媒体领域也要分一杯羹。

三、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创新方向

目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媒体已经逐步意识到广告、发行等传统盈利模式已很难满足利润的高速增长和跨越式 发展 的需要。因此,创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运用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多元化的产出模式,已成为传统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适当提高“一次售卖”的获利比重,缓解媒体经营的成本压力

从产业的角度看,传媒产业要想盈利,首先就要能够制做出有价值的、能够对受众产生较大 影响 力的“ 内容 ”。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良性的互动的关系,将促进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媒体一方面要继续依靠“二次售卖”来获利,另一方面要在拥有高质量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受众的 经济 承受能力,适当提高“一次售卖”在收入中的比例。例如,上海的《新闻晨报》历年来发行量和广告额不断攀升,但每天的发行亏损却在80万元左右。在对市场仔细 分析 后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把报纸的零售价提到7角。如今该报日均发行量达50万以上,仅此一项就增收2400万元。报价的适当提高,将使这些媒体主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进一步办好报纸提供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传媒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2

2006年的春天似乎来的比往年要早一些,有些类似当下提早“热场”的电子杂志市场。但是,3月20号低调的关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对摩客网IMOOK(省略)的投资,引起一些电子杂志业者和风险投资经理的关注,这项数额不大的投资被公布后,触动了某些业者那根潜意识中一直回避的弦。

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将在电子杂志领域深度合作,解放集团选择投资现有的电子杂志平台,在借力向新媒体扩张的同时,也无意中为电子杂志行业破解“牌照”咒语提供了一种思路。

在这些业内人士的眼中,牌照也许会成为电子杂志行业绕不过的坎。如果不在这个问题上及早应对,热火朝天的市场和同样热情的风险投资商们,也许会像近期的天气一样来几次“倒春寒”。

繁荣背后

电子杂志(Ezine或Zine)是一个统称,泛指各类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也可以称为电子报纸、网络杂志。具有受众群体广泛、成本低廉、便利、可保存、信息浓缩等特征。

电子杂志延展性很强,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阅读模式,可在线或离线阅读、直接浏览打开或独立可执行文件等,也可通过发行方提供的阅读器进行阅读。

自2004年中国内地出现电子杂志以来,杂志从当初的两三家,迅速增加到现在的21家,尤其去年下半年以后,增势更加迅猛。同时电子杂志开始进入风险投资的视野,尤其是当凯雷、IDG、智基、联想投资等几家VC分别投资了ZCOM、POCO、XPLUS几个杂志平台后,“电子杂志”概念也炙手可热起来。

但如果深究,电子杂志盈利模式究竟是什么,在数家VC进入的时候似乎并不清晰。最早一批的电子杂志试图通过发行赚钱,如台资背景的XPLUS下属的两本畅销杂志《男人志WO》和《爱美丽ME》曾经试图向读者收费,定价为两块钱。这个价钱仅仅相当于1-2条彩信,但直到现在两本杂志也并未从读者那里收到真金白银。

“中国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的习惯实在太大了!”一位从事风险投资多年的风险经理感慨。她表示,电子杂志眼下的确很热,基金也非常关注,但由于实在找不到一个清晰、简明的营收模式,他们只能选择一个应用于WAP平台的电子杂志平台,从而可以沿用SP收费的盈利模式。

直接收费不行,剩下清晰可见的营收途径就只能是广告了。以XPLUS为例,它曾经花一年半的时间尝试了从派送到试图收费,从杂志内容合作到替日本企业代工生产等各类富于想象的收费模式。但是在3月底,XPLUS宣布了最后一个“革命性”的 “盈利模式”――广告模式。

XPLUS在公布这一模式的同时,还宣布已与《精品购物指南》等几家传统媒体签订了内容合作协议,并在广告领域进行分成。“优秀的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具有专业优势。” 宣布转型广告模式时,XPLUS中国区总经理夏鸿这样对媒体说。

传媒“宿命”

电子杂志在商业模式逐步清晰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向传统媒体靠近。靠近的不仅仅是内容领域的合作,而是在不经意间,电子杂志从内容、盈利模式到产业链条,已经身在“媒体阵营”了。

事实上,不少电子杂志运营商早就看到了XPLUS近期宣布的商业模式。摩客网IMOOK最早在其网站上打出“所有杂志,永远免费”的口号之后,不少杂志平台也纷纷打出免费的招牌。在IMOOK运营商――北京国中互动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芸看来,不少互联网玩家从开始就把电子杂志归于“互联网”的范畴,甚至冠以“WEB2.0下的蛋”,这就注定了要走弯路。

作为一个曾经从事过媒体出版、经营过分众市场广告的团队,IMOOK自始至终没有把电子杂志看作WAB2.0领域的新鲜事物,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新型的媒体来经营。这也是为什么名不见经传的IMOOK能够后发制人,抢先占领牌照高地。

国中互动总经理徐芸透露,IMOOK对电子杂志商业模式的理解,以及战略伙伴解放报业对媒体资源和广告运营资源的掌握,令IMOOK在创立之初,就获得实质性运营资源,进而在成立仅半年之际,依靠自身的广告运营渠道,IMOOK获得了几家国际4A公司近500万元人民币的广告投放协议,为互动电子杂志行业的广告盈利模式提供了参照点,更令IMOOK成为中国首个从创立之时即告盈利的互动杂志平台。

关于电子杂志属性的争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出现,现在也未完全停息。由于互动杂志发轫于互联网界,近年兴起的杂志平台也多由IT圈的人发起,人们往往把电子杂志看成互联网的一部分。IDGVC投资总监毛丞宇认为,自己并未从杂志业的角度考虑电子杂志。“我们就是把它作为互联网的内容表现形式看待,和一般的网页性质一样。”

而同样做“网上杂志买卖”的龙源国际总裁汤潮,却反而是彻底的“传媒论”者。在他看来,多媒体杂志不是杂志的新形态,只是杂志对技术手段的新运用。如果“多媒体”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件美丽的外衣,那么“多媒体杂志”的落脚点同样只能是“杂志”。

争论也许还会继续,但商业力量会给出最后的答案。徐芸认为,互动杂志无法摆脱传统传媒属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并未创造出异于传统媒体通过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根本上说,互动杂志与传统杂志都是通过广告弥补制作和发行的亏损,实现盈利。

如何破局

中国传媒产业对于资本的诱惑力是极为巨大的,但是相关部门对传统媒体的监管也是极为严密的,“刊号”一直是稀缺资源,这使得众多海外资本“豪杰”面对中国火热的传媒行业却只能“看热闹”。

而立足于互联网技术、不需要“刊号”的“电子杂志”形态的出现,使得人们看到了一个可能“绕开”行业监管的蹊径。2005年“电子杂志”概念被多家风险投资商追捧,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在于它的“非刊号”化。但是,这只是互联网实践超越监管步骤的过渡期情况,眼下随着电子杂志的传媒属性逐渐明晰,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会不会遭遇监管寒潮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在考察了2005年的网络媒体政策后得出结论:2005年对互联网传播和网络媒体管理的总体态势是趋于严格。去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颁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引起互联网界的高度关注。

闵大洪特别指出,该《规定》的出台并非突然。网站的备案制,手机的实名制,以及对互联网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监管体系的确立,表明了眼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管理部门对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监管的细化和深化。

直接关乎电子杂志命运的消息是,2002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眼下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订之中。

电子杂志如果被纳入网络出版的监管范畴,各地监管机构,将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申请从事互联网出版业务者进行审核,对本行政区域内违反国家出版法规的行为实施处罚。

传媒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行业报;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99-02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将旗下连年亏损的《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转售给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创始人西德尼•哈曼。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全球传媒行业对纸媒未来命运的广泛讨论。

事实上,美国《新闻周刊》的生存困境不仅标志着美国报业的衰落,也是全球纸媒急需破解的难题。“报业衰亡”似乎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数字化大潮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型的问题,而这种转型,对我国行业类报纸尤为迫切。

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与党报、都市报和综合类报纸不同,作为我国报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数行业报曾长期担负着中央各部委或大型国有企业机关报的角色,是专注于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报纸。

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业报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其发展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新闻出版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报陆续与行政力量脱钩,进行转企改制,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面对财政资金断奶,新闻纸、人力等成本的快速增加,曾经高枕无忧或市场化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行业报,逐渐遇到了发展危机。更为严峻的形势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原本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新闻时效性不强的行业报,处境更加艰难。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如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其基础和核心载体是互联网。与新媒体拥有的海量信息、互动传播、及时便捷、多媒体视听等优势相比,纸媒尤其是行业报具有天然的劣势,比如破坏生态环境、信息量有限、单向传播、时效性滞后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读者群,开始加速疏离报纸拥抱新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另据新闻出版总署我国第一份《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已经达到799.4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由此可见,网民的急剧增加使传统的阅读方式迅速被颠覆,纸媒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以互联网、户外新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成为主流。

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众多行业报的发行量不断下降,广告收入锐减,人员频繁流动,一场数字化生存危机笼罩着行业类报纸。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总规模为193.3亿元,已经超越了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当前行业报的现状并不为过,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否则难逃消亡的命运。当务之急,行业报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宣传为服务,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以积极的心态迎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三、跳出报纸办网站

众所周知,数字化已经无可阻挡地汹涌而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实际上,新媒体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对行业报来说,必须要看清大势,主动融入新媒体大潮中,尽快把数字化转型上升为战略高度,纳入报社的长远规划,加快在新媒体方面的布局。

鉴于大多数行业报都建立了网站,因此加快网站建设,实现报网互动,是行业报目前最现实也是较容易的数字化转型之道。目前,在行业报建立的网站中,真正实现盈利的还很少,能够自收自支的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行业报网站还处于投入期,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也导致很多行业报处于上下两难的境地:不投钱担心落后于时代,大笔投入又缺乏资金来源。

综合来看,行业报网站不能盈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办报的思维方式和盈利模式办网站,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订阅收费模式,二是用新闻吸引点击量,再以点击量吸引广告。

这种模式是现阶段大多数行业报网站普遍采取的盈利模式,其目的是试图实现“一个产品,多个传播渠道”,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表面看起来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但不符合网媒的特点,没有把网媒的优势发挥出来。

行业报究竟如何办好网站?由于新媒体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手段,在内容、传播和营销模式等诸多方面均有别于传统媒体,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复制于新媒体,需要按照新媒体发展规律办事,跳出办纸媒的思维定势,结合行业特点寻找盈利模式。目前,在各行业报创办的网站中,效果较好的大体有三种模式:

一是摆脱体制束缚,走市场化道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早在1999年,建立了网站,成为报纸的电子版;2004年,在电子版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网站“中国创新网”,并成立了中高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网站的内容维护与业务开发,开始相对独立地探索新媒体发展模式与规律,摆脱了体制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二是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开展咨询服务。中国黄金报社主办的“中国黄金网”,从2004年开办“全球贵金属实时行情短信服务”,当年就实现盈利。截至2009年底,该报社数字信息产业收入达到报社总收入的10%,处于全国报业领先水平。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中国税网”以税务咨询为主,2004年创建当年就自收自支,2009年收入达到1400多万元。

三是立足行业,开办电子商务。利用媒体资源,用宣传置换企业产品销售,即用网络广告推荐某个产品,有了销售以后,再与商家分成。中国石化报社创建“中国石化团购网”,整合全国百万石化员工的分散购买力,建立“厂商直销联盟”;2007年,与一汽大众合作,为石化员工购买一汽大众汽车6202台,为石化员工节省购车费1241万元,为报社创收120万元。“中国石化团购网”创办一年多,就与一汽大众、海尔、太平洋保险等知名厂商合作,实现销售额8亿元,达到了既为行业员工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增加了报社收入。

四、发展新媒体的几点建议

著名的《蓝海战略》认为,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的界线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竞争规则也已为人们所知。与之相对,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行业报的新媒体蓝海在哪里?如何驶向蓝海并经营好蓝海?综合各行业报发展新媒体的实践,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要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网络化的步伐加快,行业资源正面临被竞争对手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主动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技术优势,其结果将是路越走越窄,资源越来越少,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必须要解放思想,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投资新媒体时,应该结合报社实际,对新技术要做到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合理投资、为我所用,做到既不盲目跟风也不随波逐流。

二是提升新媒体的地位,使其独立运营。现在一些报社的新媒体,依然由报社的单一的网络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人手少、权力小、自主性差,难以摆脱体制束缚。因此,必须要把新媒体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避免受原有报社体制的干扰。条件成熟时可以吸引战略投资,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发展新媒体。另外,要强化报纸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互动双赢,避免互不买帐、相互拆台。

三是加强品牌再造和延伸。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纸媒的衰落,但这并不代表报纸品牌的消失,更不代表报社肩负信息传播责任的丧失。相反,利用新媒体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品牌塑造和延伸,使行业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过网络开展音频视频业务;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动,如图书、期刊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向电子商务延伸;向其他领域,如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延伸。

四是从舆论宣传到信息服务的角色转变。不可否认,报纸是,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但是,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对信息需求的独特化,以往自上而下、宣教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被读者所厌恶。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角色转变,是必然趋势,也是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因此,行业报新媒体必须在“专业信息”和“综合服务”等创新业务上下功夫,打造核心竞争力。

五是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固守原有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行业报必须紧密关注电子阅读器、网络视频、移动采编系统、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各种营销手段的创新,包括精品内容营销、实用资讯营销、广告营销、活动营销 、品牌营销、数据库营销 、咨询服务与创意营销等,加快盈利模式的探索。

五、结束语

数字化对传统媒体的改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一趋势要求传统媒体人,既要做报刊的“守望者”,也要做巨变的“见证者”,更要做新媒体的“建设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是行业报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预想,随着行业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行业报将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晋雅芬,牛春颖,李雪昆.2010年中国传媒业:加速整合,蓄力待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

[2]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传媒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4

不断探底的金融危机让视频行业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并由此走向了战略收缩的道路。六间房、土豆网、酷溜网等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网络视频企业纷纷要么大规模裁员、要么减少网络带宽,降低用户体验来实现节流,以期度过难关。

不过,身为第一视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视频)董事局主席的张力军似乎并没有为此而大费脑筋。张的信心来自于其手中所牢牢攥着的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现金。“企业能否过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冬天够不够冷,二是你穿的衣服够不够多。”难怪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张力军一脸轻松。

张力军的轻松显然有道理。在别的视频网站都在为争夺流量和用户疯狂烧钱时,张力军领导的第一视频却已经找到了一条持续性的盈利模式,并早已经实现了盈利。

事实上,张力军直到2005年才开始考虑进入网络视频行业,但是这并不妨碍第一视频在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实现了多个第一:第一家实现了在香港上市;第一家具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的企业。

创业灵感来自分众

“你看到的第一视频网站只是一部分,其背后的第一视频联播网才是第一视频的盈利关键。”当《小康・财智》记者追问第一视频是如何实现盈利时,张力军说。

张力军所说的第一视频联播网是一个聚合了大量中小网站的网络广告联盟。张力军的做法很简单,通过联播网,第一视频聚沙成塔,把成员网站的页面浏览量集中成为一个庞大的广告空间向广告客户出租,联盟成员则按照相应的点击量来提取分成。

张认为,日点击量在2000以上的网站都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且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忠实受众群。事实上,2006年前后,中国已经有各种类型的网站约150万家,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250万家,这其中约80%~90%是中小网站。不过,长期以来,这个巨大的群体―直被少数大型知名网站的光芒所掩盖。由于资金少、内容单一,它们很难得到广告商的青睐。

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张力军大方承认,他的这一创意的灵感直接来自于分众传媒的成功。分众传媒将一个个单个看起来并没有多少广告价值的楼宇、电梯内的空间组合起来,就发挥了无穷的广告效应。“要是把这些网站聚合到一起,哪怕只能聚合到其中的10%,想像的空间就很大。”

正是依托这一概念,2005年才成立的第一视频成功说服了投资者,于2006年就通过买壳的方式实现在香港上市。

现在看来,张力军很庆幸当初的选择。事实上,在第一视频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张力军也有过犹豫。当时美国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正好被GOOGLE高价收购,受此影响,包括土豆在内的数百家学习模仿YOUTUBE的视频网站在国内开始迅速崛起,并相继拿到了大额风投,这让张力军也有过做专业的视频门户的冲动。

后来的事实证明,视频门户的做法只是“叫好不叫座”。伴随着视频网站的诞生,如何探索到一条合适的盈利模式,以期可持续发展就―直困扰着视频网站行业,很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就连YOUTUBE也还处于烧钱的状态。片面追求点击率,而导致带宽的大量支出,也让视频网站们叫苦不迭。

“一方面,视频网站的影响力远不如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广告价值相应也就低人一等;与此同时,同样的一次广告点击,视频网站所耗费的成本是新浪这样的门户的10倍以上,达到了200多元。”张力军认为,这就决定了广告在短期内不可能成为视频网站的教命稻草。

与其他视频网站们的青黄不接不同的是,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之后的第一视频却开始了第一视频网站的持续投资,自2008年9月份第一视频新版网站开通以来,游戏、播客、影视等频道相继开通。 “从目前来看,视频网站正处于折腾阶段,3~5年内还不可能成为互联网的主流。我们的经营策略还是以联播网为核心,第一视频网站为品牌,等待视频网站行业的觉醒。”张力军的思路很清晰。

先造林再养鸟

说起2008年初的网络视频牌照风波,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主们到现在为止都心有余悸。不过回忆起当时的一幕时,张力军却说他特别心安,因为第一视频是首批网络视频牌照的获得者之一。

事实上,第一视频号称是经营资质最为完备的互联网企业。第一视频拥有横跨互联网、通信、传媒三大领域的十几张牌照。用张力军自己的话说,互联网企业所需要的几乎所有的证件,第一视频都给办了下来。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为了申请这些经营牌照,张力军专门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以至于2005年6月就已经成功注册的第一视频网站到该年年底才正式上线。

互联网是一个讲究速度的行业。同样的事情,很有可能因为创立者进入的早晚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在互联网行业中比比皆是。新浪、搜狐之所以能够长期占据网络新闻门户的地位,与其较早进入网络新闻领域息息相关。

一个连网站实体都没有的公司,花大半年申请这么多许可证,实在是有些另类。张对《小康・财智》记者说他的判断来自于直觉,“进入这个领域以后,我发现国家对这个领域事实上监管很严,而且监管的部门也很多”,因此,很多在当时看起来合理但是不合规的做法日后都将会是隐患。张力军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更不是长久之计,第一视频要真正做成第一,只有先处理好制度和发展的关系,先把资质建设好,然后才有发展的可能。

第一视频日后的发展也一再验证了张的前瞻性。2006年7月,第一视频借壳益安国际(0082.HK)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市场。此时尚无优良盈利记录的第一视频之所以能够打动投资者,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互联网、通信、传媒领域几乎所有的经营牌照,完备的经营资质从根本上消除了并购后经营上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也正是由于牌照优势,第一视频得以实现增发,顺利募集了数十亿人民币的现金。同时,完备的内容制作与经营资质也使第一视频日后建设这三大领域的交叉经营模式成为可能,通过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整合内容资源,并通过与电信、网络通道商的合作在多种平台上销售这些内容,在3C融合的背景下,这种交叉经营模式具有广阔的想像空间。

传媒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5

品牌是企业最具潜力的资产,这已成为21世纪企业家们的共识。所谓品牌延伸,就是指一个品牌从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延伸到新的产品或服务上,多项产品或服务共享同一品牌,也就是指借用现有品牌在某一行业的市场上已经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向相关行业或跨行业的产品或服务上进行品牌移植,目的是借用现有品牌的良好形象和广大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可,去带动同一品牌下的其他类产品的销售。品牌延伸日益成为企业发展、品牌壮大的有效途径,许多企业利用品牌延伸使销量增加、企业成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品牌延伸的必要性

品牌延伸能发挥协同作用,节约成本,共享资源。这在跨媒体集团的运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它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不同媒体之间的协同效应,同样的内容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多次利用。

传媒行业是个高投入、高消耗的产业,因此依靠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显然难以做大做强,而且抗风险的能力也很差。美国电视综艺类节目总收入中约有40%来自广告收入,剩下的60%来自对节目品牌的延伸营销。反观我国的传媒业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广告仍是广播影视产业最主要的来源,对广播影视的后产品、衍生产品和相关产品的开发不够。电影也只是以电影院票房为关注的焦点,而忽视后产品开发。不能利用精品影视剧、名牌节目、名牌栏目、知名主持人等的品牌效应进行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的开发,这种局面的结果是只能依赖广告来支撑产业。因此,由节目品牌所带来的延伸性的相关品牌产品的开发才是节目投资方应关注的战略重点。

最大限度地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延伸能增强核心品牌的形象,提高整体品牌家族的投资效益。当品牌每新增加一种产品势必增加一类使用人群。使顾客多产生一次品牌体验和联想,增加一次品牌传播的机会,而且新产品可给消费者更完整的选择。品牌延伸为现有品牌带来新鲜感,使人们感受到品牌的丰富性和创新能力,表明该品牌有不尽的内涵,而且延伸了品牌的发展平台,激发了团队的创造性。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媒体品牌意识逐渐增强,除了做好自己的产品――内容外,还要注意强化自身的品牌价值。品牌是传媒的一大无形财富,通过各种方式发挥这一无形资产的内涵,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形成发行+广告+媒体整合+多元产业的综合盈利模式。

如何进行品牌延伸

由于传媒品牌是多层次、多元化和多维度的,所以笼统地谈传媒品牌的构建和延伸非常困难。世界六大国际传媒公司(维亚康姆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集团、维旺迪环球集团、新闻集团、贝塔斯曼集团)业务范围广泛涵盖传媒业的各个领域,如图书、报刊、电视、电台、影视音乐、专业信息、印刷与媒体服务等,而且还涉足到传媒业以外的一些行业。

横向延伸。横向延伸就是利用原品牌的优势,向类似节目内容延伸。因为传媒产品具有公共商品的属性,所以规模经济也存在于传媒业中。规模经济,即随着产品消费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成本效益,而且由于传媒产品的低复制成本,使得这种效应更加明显。

以凤凰卫视为例,1998年开始推出窦文涛主持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以个性化的表达,关注时事资讯,传递民间话语,交流自由观点,呈现生活体验,不掩真实性情,分享聊天趣味。节目独树一帜,在众多海内外观众心目中留下长期印象,高层立即对其进行形象包装和宣传,很快成为凤凰台的品牌节目,品牌形象渐入人心,开办《文涛拍案》等一系列以窦文涛为核心的节目,成功实现品牌延伸战略,大大缩短新品牌被认知的时间,巧妙地使相关品牌整合成整体品牌效应。

纵向延伸。纵向延伸就是利用原品牌的优势,向上下游进行延伸。传媒产品的公共商品的属性,使得范围经济也存在于传媒业中。范围经济,即随着产品组合变化而产生的成本效益。范围经济在传媒业中很普遍,因为传媒产品的性质就是这样,为某个市场而创造的产品可以改变其形式,然后通过另一个市场销售。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打造相关产业链建设,如我国纷纷成立的各电广集团,把原先各个独立的传媒联合起来,成为包括电台、影视、有线网络、网络媒体、期刊等综合性传媒集团。这些传媒集团以传统品牌为核心,建立一个完整的传媒产业价值链。

国外一些著名传媒企业非常注重开发品牌资源,打造相关产业链,逐步营造以传统品牌为核心的媒体集团。《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自身品牌向图书、图片库、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等方面推广,充分发挥该品牌的强大影响力。

斜向延伸。有些传媒集团不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传媒产业价值链,而且向新的业务领域多元化发展。传媒公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联合,涉及收购、合并等,它们不只是局限于和相同业务领域的对手公司,而且也与其他领域的业务公司进行交易和联盟。如湖南电广集团还涉足市场调查、旅游、房地产、酒店等业务。上海文广集团也开始和境外伙伴合资进军家庭购物产业。一些传媒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营这种品牌多元化经营的更高层次,来进行快速发展。

小结

媒介品牌的延伸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媒体会进行品牌延伸,品牌延伸的优势在于成本较低,但是品牌延伸应在不毁坏核心品牌识别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发挥品牌效应,强化品牌价值。

根据专家艾克(Aaker)和凯勒(Keller)提出的品牌延伸模型,消费者在评价延伸产品时,其态度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原品牌的感知质量,原产品与延伸产品的关联性,延伸产品的制造难度,这些因素综合决定了消费者对品牌延伸产品的态度。所以保持原传媒品牌的强大生命力,尽量在和传媒关联性较强的行业内延伸,并努力提高延伸产品的质量是成功进行品牌延伸的关键!

传媒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出版社;盈利模式;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062-03

一、引 言

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出版业也进入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十一五”期间,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基本显现,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出版总产出2006年为213亿元,2007年为362.42亿元,2008年为530亿元,2009年已达799.4亿元,预计2010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1]。

面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空前挑战,出版社应加快步伐,加速转型,依靠高科技手段和数字化信息迅速占领市场,谋求更多的盈利和新的发展模式,已成为目前出版单位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陕西数字出版现状分析

陕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较强的科技教育资源,近年来,陕西省新闻出版业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产业发展,使得陕西出版业的实力不断增强。我省出版社最早于2002年涉足数字出版,多数出版社从2003年开始介入数字出版,有些出版社还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专栏用于电子书的下载和销售。目前,我省每年有约千种电子书出版发行。近年来,我省数字出版的品种数量和销售利润,都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据《2011年陕西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我省网民人数1429万人,域名93282个,网站30041个,全省互联网用户389万户,手机上网用户1000.3万户。由此可见,随着我省互联网用户和手机上网用户的增长,接触和使用数字产品的用户势必会越来越多,这为数字出版消费创造了条件[2]。

(一)出版平台现状

在传统出版业之外的数字出版领域和传媒领域,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应打造出版产业的新媒体平台,形成平台价值。2012年6月,在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主导、西安高新产业开发区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西部领衔”的西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基地将发挥陕西的区域和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国内外数字机出版产业在版权内容、编辑、印刷、发行、技术、终端、广告等各环节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构建产业战略发展平台,发展新兴战略性数字出版产业,打造西部数字出版产业高地。

在商业模式方面,数字出版和新媒体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大规模定制服务是基本特征,其基础是海量的数据和对微内容的微付费。2008年陕西师大出版总社通过参与网络文学征文活动、筹建作品资源数据库等方式,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平面阅读、分媒体阅读进入媒介融合、移动互联阅读时代之后,受众对出版产业提出的创新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二)E-book出版

数字出版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迅速,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面广,数字出版的具体产品有:CD、VCD、DVD、电子书(E-book)、网络、MP3以及通过手机下载小说、游戏等,2009年陕西省手机报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万元,通过互联网销售期刊收入约40万元。

近些年,陕西省出版社通过E-book出版试水数字出版,但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在陕西出版业中都无足轻重,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陕西E-book出版销售图

如图1所示,2007年陕西数字出版的E-book出版制作品种数为975种,在2008年为1093种,2009年E-book出版制作品种数为1051种,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类型,并且随着电脑技术、手机上网的发展,近些年的出版品种数在不断增加,同时销售量也跟随着提高,例如,2007年E-book出版总销售数为13774万元,2008年为13062万元,到了2009年陕西E-book出版总销售数为14547万元。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等通过尝试E-book出版,为数字出版积累了选题资源、人才资源,拓展了数字出版市场。特别是2006年成立的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发挥专业优势,成为继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之后的第三大医学专著和教材E-book出版大社。

(三)陕西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由于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出现时间并不长久,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规则来引导和约束。因此在数字出版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版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中国有数百个提供电子书阅读和下载的网站,大多数都存在版权争端,有些甚至存在侵权行为。实际上不仅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版权问题依然是数字出版的一个大问题,就连全球最大电子书提供商之一的亚马逊也是麻烦不断。

2.未形成确定的盈利模式。目前我省的数字出版还未形成规模效益,出版社大体的做法是把一些已经出版的图书转变为数字格式——电子书出版,很少有出版社把数字出版当作是新书的平台。多数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本质缺乏认真研究,几乎找不到赢利点。

3.行业缺乏统一标准。我省数字出版虽然在文化和学术研究资源上有优势,但是针对专业的数字出版转化技术,仍有所欠缺。再加上我省出版社都处于进军数字出版领域的初级阶段,因此在系统装备上离数字出版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尤为突出的是缺乏数字出版的行业统一标准。

三、陕西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选择

(一)盈利模式的类型

在数字出版行业中,盈利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就我省实际结合外省经验,我省的出版社盈利模式大致有以下四种模式:内容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和版权盈利模式。

1.内容盈利模式。内容的盈利模式是指出版物的生产经营者通过一定途径向出版物的使用者收取费用的一种盈利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出版条件下的盈利模式相类似,比较容易被传统出版机构采用,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出版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内容的盈利模式也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在线销售、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等形式[3]。

2.广告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是指出版物的生产经营者向出版物的使用者免费或低价提供内容,其利润来源于第三方,主要是广告商向内容提供商支付费用。这种盈利模式与传统报刊的盈利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都是通过内容吸引读者,从而吸引广告的投放,并通过收取广告费来保证经营和盈利[3]。

3.服务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是指出版物的生产经营者通过向读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实现盈利的模式。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教育类出版社就是利用其具有的教育专业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提供一些相关专业服务来实现盈利,比如建立在线教育数据库和在线信息搜索来实现盈利[3]。

4.版权赢利模式。版权是出版社的核心资源,在出版过程中,合理开发与利用版权资源,可以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在这一赢利模式下(在获得作者的授权下),可以转让作品改编权或其他衍生产品的开发权以及国外发行权。

(二)盈利模式的确定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由于我省数字出版还没有确定的盈利的模式,为了得到最适合陕西出版单位的盈利模式,可以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种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进行分析。

表1 陕西数字出版社盈利模式指标及权重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陕西出版社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U

内容盈利模式U1(0.25) 在自有网站上直接销售U11(0.3)

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商在线销售U12(0.2)

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多媒体期刊U13(0.5)

广告盈利模式U2(0.1) 按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U21(0.3)

按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购买U22(0.4)

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U23(0.3)

服务盈利模式U3(0.35) 建立在线数据库盈利模式U31(0.8)

在线信息搜索模式U32(0.2)

版权盈利模式U4(0.3) 单篇文献权利转让U41(0.6)

整本期刊的部分权利的转让U42(0.4)

设定目标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的确定为U。可以分为内容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和版权盈利模式四种。即 。

内容盈利模式U1,包括在其自有网站上直接销售U11,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商在线销售U12,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多媒体期刊U13三个因素;广告盈利模式U2,包括按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U21(0.3),按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购买U22,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U23三个方面;服务盈利模式U3,包括建立在线数据库盈利模式U31,在线信息搜索模式U32两个因素;版权盈利模式U4,包括单篇文献权利转让U41,整本期刊的部分权利的转让U42两个方面。

即:

从上所述,建立决定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的因素指标体系 。本文应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确定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整体的盈利效果U进行评价。

2.一般模型求解。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模型为 。其中A为指标权重,R为单因素评判矩阵。

首先进行一级评价。由发展因素U1的三个因素(出版社资源U11,技术创新U12,人员技能U13),评出发展因素的综合评价B1由内容盈利模式U1的三个方式(自有网站上直接销售U11,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商在线销售U12,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多媒体期刊U13);先由专家确定这三个指标的权重 根据内容利益模式下的三种方式的盈利效果,把评语分为非常好,好,较好,一般,差五个评语,打分为5,4,3,2,1。再由专家对三种方式的盈利效果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得出隶属度评判矩阵R1。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基本为好和较好,各占50%的可能性。

由广告盈利模式U2的三个方式(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U21,按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购买U22,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U23),评出广告盈利模式的综合评价B2。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为一般。

由服务盈利模式U3的两个方式(在线数据库盈利模式U31,在线信息搜索模式U32),评出服务盈利模式的综合评价B3。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为好。

由版权盈利模式U4的两个方式(单篇文献权利转让U41,整本期刊的部分权利的转让U42),评出服务盈利模式的综合评价B4。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为较好。

根据上述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得出服务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最好,其次为内容盈利模式、版权盈利模式,盈利效果最差的为广告盈利模式。

接下来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目标层评判结果: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我省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在好阶段占数值最高,为0.3555,说明总体上来说我省数字出版的盈利效果还是很好的。

四、结 论

就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而言,一般有内容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版权盈利模式四种。而各种盈利模式下又细分为多个方式。并且在市场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确定何种盈利模式时最适合陕西出版社的盈利模式,对于我省数字出版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服务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最好,其次为内容盈利模式、版权盈利模式,盈利效果最差的为广告盈利模式。总体上来说我省数字出版的盈利效果还是很好的。我省出版社应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完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过渡,实现出版社的战略性转移。

参考文献:

[1] 廖小珊.数字出版五年突变 集聚跨越发展能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