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1
1.1研究对象
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获得1910个样本,去除38个无效样本,得到的有效数据共有1872个。其中包括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大学教师,其中男性728名,女性1144名。详细的被试情况见表一。
1.2仪器
本心理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心理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此量表采用五分制。在1-5评分制中,粗略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因子分是否超过3分,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
1.3程序
调查采用SCL-90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施测时,对他们讲明调查目的,打消同学们的顾虑,让调查得以顺利进行。待同学们都完成了测试后,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电脑筛查和分析。
二、结果
2.1本科生SCL—90各因子得分分析
采用SPSS19.0的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本科生各因子得分及中度以上症状者所占比例见表2。从表2中看出:得分最高的因子是强迫症状,其次是敌对、抑郁、人际关系、躯体化,得分最低的是恐怖,其次是偏执和精神病性和焦虑。不过总体上在1210名个体中中度以上的症状者并不多。3.2本科生SCL—90阳性项目数(有症状项目数)的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绘图,本科生阳性项目数的情况见右图。从右图可见,被调查者的阳性项目过半的约占34%,而完全没有症状的只有七个人,结合表2可见,虽然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是很严重,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2.2本科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被调查的总体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科生的所有因子都显著高于正常成人常模。
2.3本科生SCL—90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用SPSS19.0软件包对不同性别的本科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九个因子中,本科生明显存在男女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特别是在敌对因子分上,男生的平均分远高于女生,其次是精神病性和躯体化。
2.4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通过对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各个因子分的方差分析,从而得出大一(N=137)、大二(N=175)、大三(N=438)和大四(N=460)在各因子间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本科生的各种因子分在四个年级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大一的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些因子中得分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此外,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学生。
2.5本科生和硕士生及老师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科生、硕士生和教师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师在SCL—90的各因子中的差异极其显著,而且在各因子中本科生都明显高于老师和研究生。
三、讨论
3.1本科生整体状况的结果分析
因为绝大部分本科生都会有各自得以交流的朋友以及解决心理烦恼的小经验,所以心理问题虽时常有,但总体上并不严重。然而正是时代不断的发展,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及价值观等都与常模时期展现的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本科生的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当然也有很少的因素是由于本科生自己错估自己的健康水平。而对于男生和女生在各因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男生被社会给予了坚强等形象,致使他们很少吐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集腋成裘。而女生恰恰相反,她们总是可以寻求倾诉对象,甚至哭诉等。这有利于快速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男生的攻击本能远高于女生,再加上遇到一些矛盾、不顺心的事,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2本科生在不同年级的差异结果分析
同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比,大一学生远离了父母家人以及以前的朋友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学校和人群,他们总会有一定的适应阶段。在这期间大一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当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大三的学生是学习压力和对未来选择压力最重的时期,因为大一我们可以懵懵懂懂,大二我们依旧糊涂,但大三我们必须考虑将来,考虑大四我们是工作还是继续读研。因此本科生在大三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正如结果显示,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上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的学生。
3.3不同学历中本科生的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性心理健康 三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山东某高校随机抽取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39份,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32人,各年级人数分别为大一39人,大二33人,大三67人,大四100人。
1.2 研究工具
以骆一编制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为基础,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了改编,形成现在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性认知维度 (生理知识、性知识)、性价值观维度(性观点、性态度)、性适应维度(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各分问卷及具体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2以上,重测信度在0.64-0.86之间,分半信度在0.59~0.79之间,问卷的信度较好。问卷采用5点评定,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到5分的评定。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0.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全体被试在性心理健康各维度的统计描述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被试在性认知、性价值观、性适应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良好,可以推测大学生总体上性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基本上能通过合适的途径了解有关的生理知识和性知识,形成恰当的性认知,持有健康、积极的性价值观,并且具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
不同性别在性认知、性适应这两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性价值观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认知和性适应方面,男生平均得分优于女生;在性价值观方面,女生平均得分优于男生。
2.3 不同年级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性认知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性价值观和性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各维度的分项目上,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理知识、性知识、性态度和社会适应四个项目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它项目上差异不显著。
经比较得出:(1)在性认知维度以及生理知识和性知识分项目上,大一和大二年级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年级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分别和大四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可以表明,年级越高,性认识越多,在大四时有了非常显著的飞跃。(2)在性态度、社会适应方面上,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都分别与大四年级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4 不同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
在性价值观维度上,有恋爱经历的被试得分非常显著高于无恋爱经历的学生,在性价值观的性观点分项目上,有恋爱经历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无恋爱经历的学生。这说明,恋爱经历可以有助于性价值观和性观点的确立和形成。
3 讨论
大学生是社会的储备力量,也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康发展既是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期待,其中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态度比以往开放得多,但男生受西方性观念的影响较大,他们的传统性观念较为淡薄,女生仍然受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较大,对非婚还保持着较为严谨的态度。
整体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也随之提升,到了大四则更为显著,总体来说,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这与之前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生理知识和性知识,并在不断学习中能够根据社会文化规范调整自己,澄清性价值观念,有关性的社会适应也有所提高,从而表现出更加健康的性心理水平。
在对异性感情的流露上,男大学生表现得较为外显和热烈,而女大学生往往表现得含蓄和深沉。这种自然不加掩饰的流露和表达,使得男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对性的渴望和迷惑,促进性认知和性适应。内心体验上,男大学生更多的是新奇、喜悦和神秘,女大学生则常常是惊慌羞涩和不知所措。男大学生这种新奇、喜悦和神秘正好驱使他们去关注一些性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使其更好地适应;而相反的,女大学生因为羞于启齿可能会错过许多更好地了解性知识和性困惑的机会,从而影响其性适应。
恋爱经历有助于性价值观和性观点的确立和形成。这与我们的预期也是一致的。大学生对在校学习期间的恋爱态度也趋向于“应当正确引导”和“顺其自然发展”。他们在面对恋爱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时渴望能够得到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现在大学生有关性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报刊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学校和家庭的性教育仍非常匮乏。鉴于此,高校应积极开展性教育,教育内容应根据性别、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男性要加强性道德的教育,对女性应加强性知识和性适应的教育,低年级要侧重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高年级要侧重避孕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提供性健康指导、性心理服务,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一.青春期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3
A Study on the State of Mental Health of Freshen with Interpersonal-relationsh ip Sensitivity.Zhang Ning, Guo Xiaoli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Weihai 26420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the mental health offreshmen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and to supply a science ba sis for mental-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 MethodsChose 339freshmen with sco r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no less than 3 from all freshmen in2004~2007. Results①The factor scores of freshmen with inter personal relation ship sensi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cores of all freshmen and nation al model at 0.001 level. ②Other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factor of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at 0.01 level. ConclusionIt is important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freshmen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 ip sensitivity. Colleges shoul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by supposing e lective course, lecture, group training etc.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Freshmen;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体的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 交往中的自卑感,心
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亦是这 方面症状的典型表现。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在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 中排第二位[1-4]。
大学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也处于从中学生向 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期,他们的心理状态既不同于中学生,又与高年级的大学生有所区别,他 们既有摆脱紧张的高中生活之后的轻松与愉快,又有面临大学生活的困惑与不知所措。他们 能否顺利度过大学的适应期,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在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适应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调整人际交往策略,对他们而言 ,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研究人际关系敏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对高校进行新 生入学教育以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取某大学2004级到2007级的新生有效心理档案共9432个,从中选取人际敏感 因子大于等于3分的新生339人,其中男生246人,女生93人,平均年龄19岁。
1.2 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5] 该量表由Derogatis(1975)编制,具 有较高的信、效度,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含90个项目,内容涉及比较广泛的精神 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意识、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睡眠等,包括10个因子 。量表采用5级计分制,1-没有,2-很轻,3-中度,4-偏重,5-严重。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 超出正常平均分,一般认为该因子的严重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表明可能有比 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1.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上海惠诚大学生心理测验综合系统扫描录入,并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 行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人际关系敏感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9 个条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
2.2 人际敏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将人际敏感新生的各因子得分与2004到2007新生总体 的得分以及全国常模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人际敏感新生的各因子分均显 著高于新生总体和全国常模,且显著性达到了0.001水平,结果见表2。
2.3 人际因子与其他因子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人际因子与其他因子都显著相关 ,且显著性达到了0.01水平,结果见表3。
3 讨 论
大学新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考,满怀对大学的期望和憧憬,但是,当他们踏入大学校园之 后,很多学生却发现大学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而是充满了困惑和迷茫。以前的学习生 活都是老师和家长安排好了,自己照着去做就可以了,现在一切都要自己去安排,但是自己 又缺乏这种能力;以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大学,现在考上了大学,却没有目标了; 以前同学都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每天都能见面,现在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除了宿舍同学 ,与其他同学接触的机会也很少;高中的老师天天督促着学习,大学的老师上完课就走人; 大学里有那么多社团,我应该加入哪一个,到底是学习重要,还是锻炼其它能力重要?等等 这一切突如其来的问题,让这些新生有些不知所措。
在这些问题中,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是影响大学新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笔者与 部分被邀请新生(SCL-90因子分有超3的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提到人际问题占到30%以上 。他们的人际不适应主要有以下表现:①没有知心朋友;②感觉大学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③想念以前的同学、朋友;④人际交往圈子小;⑤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⑥周围比自己强的 人太多,有些不甘心;⑦不知道如何跟异往;⑧想改变自己的交往现状,不知道怎么 去做;⑨宿舍同学生活习惯不一样,容易产生摩擦,等等。
对其问题根源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①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心理矛盾。很多学生一方面抱怨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另一方面, 又由于受到家长或同学的影响,在与人交往时,又不愿意或者不敢与人交心,害怕自己在人 际交往中受到伤害;②缺乏交往技巧。很多学生在高中期间,一切以学习为重,不是很重视人际交往,到了大学 之后,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和同学“打成一片”,和同学在一起 ,找不到话题,因此非常苦恼;③性格原因。一部分同学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与人交往时比较被动,因此到了大学,交往的 对象仅限于宿舍同学或班级部分同学。自己认识到这样不利于以后的发展,但是又不知道如 何改善;④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大学生一般来自不同的地方,在生活习惯上存在差异,因此会产生摩 擦,这也是影响新生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⑤过于留恋过去的同学关系。有的学生来到大学之后,反映以前跟同学关系挺好的,朋友也 很多,可是到了大学,人际关系却不怎么样了。他们将重心放到想念以前的同学、朋友,忙 着跟以前的同学、朋友联系,却忽略了身边的新同学,这样也容易被身边的同学忽略;⑥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人际敏感因子中“当别人看着你或谈论你时感到 不自在”条目得分最高。笔者在谈话中也深有感触,确实些同学由于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 价,太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导致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紧张、焦虑,掩饰 自己,甚至减少与人的交往。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人际敏感确实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这部分新生的 心理健康相比其他新生,更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通过个别邀谈、 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进行团体训练[6,7]等形式,促进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 ,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4 参考文献
[1]何心展,张林,尤海燕,等.7763名大学新生心理症状调查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 实践,2006,12(1):81-83
[2]彭香萍.当今高校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心理科学,2006,29(1):211 -213
[3]朱爱荣.大学新生心理状况分析.高教研究,2006,(2):75-78
[4]刘忠秀,尹星星,尤海燕,等.8402名2005级大学新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分析.中 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88-190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社,1999:31-35
[6]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国健康 心理学杂志,2005,13(5):369-371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
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
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5
1 建设好一支队伍,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昆明医学院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校院配合、相对稳定、骨干带动、师生参与”的原则,在教师中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骨干队伍和辅导员、人文社科教师、政工干部、学校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师辅助队伍作为主要力量,在学生中建设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组成的学生队伍作为补充力量,构建了校、院二级管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实施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形成重心降低、工作下移、重点突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积极搭建“四个平台”、畅通“七条途径”,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四个平台”:理论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
“七条途径”:
一是专业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专业培训,同时在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培训。
二是资质认证。大力支持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2006年,我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集中组织90余名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并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全额补助,充分调动了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年就有33名教师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认证。2008年,学校积极取得云南省卫生人员培训中心的支持,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师生报考心理咨询师,并在培训费上给予大幅优惠,共有164名学生和9名教师通过学校报名参加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进一步充实了师生咨询员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工作培训。学校定期对参加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员进行工作流程和方法培训,为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自助和互助。
四是咨询实操。每学期均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员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他们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不断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2008年共有23名咨询员参加咨询值班工作,共接待学生110名,145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附属医院精神科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业务拓展。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周半天到附属医院精神科实习,观摩学习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方法,参加查房和对病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不断拓展和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医科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等国家和省级课题,开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七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与附属医院精神科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行案例督导会、聘请专家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同时,积极促进与其它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交流,为开展工作争取更多资源。
2 建设好一个中心,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2004年学校在学生工作部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7年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职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除提供工作场所、基本办公条件外,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购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软件,实现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测量、数据处理和师生在线交流;购置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器具,为拓展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购置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在心理咨询中引入心理干预训练技术。
2.2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制订《昆明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昆明医学院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实施办法》和《昆明医学院宿舍心理信息员设置实施方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机制、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制订《昆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案及工作规划》,逐步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咨询人员服务守则》、《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日常咨询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以普查建档、咨询干预等基础工作为着眼点,构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重视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每年9月份均在全体新生中进行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动约请进行咨询,2007-2008年,共接待学生217名,263人次,有效扩大干预面,做到及时干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确保10个小时的开放时间,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同时注重做好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的转介工作。
2.4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以每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举办“昆明医学院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 和“昆明医学院10·10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开展大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科普知识、生活适应、自我分析、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情感、情商等为主题,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沙龙、讲座、心理影片、团体心理辅导、短信大赛、征文大赛、心理普查建档、调研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规模大、成体系,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每年均有2000多人次的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
在扩大活动参与面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活动的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新生、“双困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救助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情商与素质”、“人生与成才”等方面的讲座;针对“双困生”开展专题心理沙龙,进行自信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邀请社会机构为“双困生”进行“自我突破训练”的体验式拓展学习。
3 开好一组课程,畅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开设了15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中,做到师资、教材、学时、学分“四落实”,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在思想政治理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4 建好一个网站,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网站作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可便捷、迅速地信息、提供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于2007年9月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网站,内容包括10个栏目、200余篇文章以及“心理测评与在线咨询系统”登陆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在创新栏目、丰富内容、更新信息、加强互动、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
5 建好一个协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学生开展心理自助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于2001年成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的培训和督导,指导协会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宣传展、话剧、沙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在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
6 建设好一个阵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全覆盖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范文6
主题班会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追踪——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的调研——以某省部分高校为例
一例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成功转化
基于高校类型差异的辅导员专业发展现状调
免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学习投入对比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木桶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以鲁东大学为例
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阈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高校校院辅导员团队分层建设探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进程(2005-2010)——基于期刊数据库文献的题名检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沿革与思考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状况分析——以某省部分高校为例
社会支持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论辅导员的教育权力
辅导员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与和谐校园建设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以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大学业生职业适应性探析
后金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观及其引导
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的分析——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原则和方法
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迷茫的调查及疏导
大一学生兼职现象分析及引导
理工科新生大学适应性调查及其教育
大学生课外兼职现状调查分析——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独立学院为例
大学生娱乐网络化调查研究
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阈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高校校院辅导员团队分层建设探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进程(2005-2010)——基于期刊数据库文献的题名检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沿革与思考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状况分析——以某省部分高校为例
社会支持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论辅导员的教育权力
辅导员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与和谐校园建设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以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探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观及其引导
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的分析——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原则和方法
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
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迷茫的调查及疏导
大一学生兼职现象分析及引
理工科新生大学适应性调查及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