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文1
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为符合教育部关于特色专业建设要求的专业,我校依据相关指标体系,结合湘中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完善一个方案,建设一门课程,出版一本教材,办好一份刊物,举办一个大讲堂,建立一个基地。
(一)完善一个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我校依据特色专业建设的特定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1.强调励志与诚信教育。培养方案中着重突出“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将《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列入选修课。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紧密的逻辑联系,、陈天华、蔡和森、罗盛教、成仿吾、罗辀重等的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做人与做官、励志与诚信教育等思想。我们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将上述思想与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2.强化实践环节教学。自升本以来,我校对人才培养方案有4次较大的修订,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2004年至2012年,实践教学的学分依次为18-25-30-35。在2012年版教学方案中,规定大一至大三年级有5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占实践教学5学分)。这种修改力度表明,我校把实践教学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将学习、考察近代湘中历史人物的故居和历史遗存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占实践教学3学分)。
(二)建设一门课程
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建设好本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推出了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课程———《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负责人聘请了一批对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研究有成的学者,致力于探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的问题,并根据特色课程建设的需要,深入发掘有关课程资源,扎实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其次,学校在学报开辟“研究”、“湘中人文研究”特色栏目,进一步拓展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的研究空间。最后,我们整合了各方资源,着手创设《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2010年,《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学校重点教改项目;2012年,该项目被评为省级教改项目。此特色课程的教学由9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担任,他们分工合作,由点到面,由本专业选修课再到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事实证明,开课以来,学生们被湘中英杰深深吸引,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动力,达到预期之教学目的。
(三)出版一本教材
《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特色专业需要特色课程,特色课程需要特色教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根据《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的内容,正在收集与整理关于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的课程资源内容。自开展特色专业建设以来,我们上下一心,举全专业教师之力,周密策划,统筹运作,打造地域文化特色与理论性、应用性兼具的特色教材。按照“撰写讲义———内刊教材———公开出版教材”的思路,不断进行特色教材建设。2011年已出版内刊教材,2013年下期正式出版《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教材。该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精神财富的时代性,为学生学习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提供了一个范本。
(四)办好一份刊物
《湘中历史论坛》。为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湘中历史人物的思想和重大事件的历史价值,丰富特色课程的内涵,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生创办了一份刊物———《湘中历史论坛》。该刊物主要刊发研究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章,设五个栏目:“湘中钩沉”、“红色记忆”、“湘水余波”、“文化采风”和“学子视窗”,每年出刊四期。该刊物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刊原则,聘请教师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学生担任编辑工作人员。该刊物成为对外宣传与交流的平台,与娄底市各媒体取得联系,开展合作,积极将研究成果推向社会,使湘中历史人物的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在湘中大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五)举办一个大讲堂
《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大讲堂》。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对湘中历史人物的思想认识,我们举办了《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大讲堂》。该讲堂聘请校内外专家,已举办多期特色讲座,效果很好,受益学生人数达20000人次。它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娄底日报》已进行了专门的采访和报道,娄底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门的采访、摄像和播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2年被学校评为“十佳学习载体”,并被推荐到省参评省级学习载体。
(六)建立一个基地
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理顺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基地建设的关系,即依托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围绕三个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研究、区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梅山文化发展与产业开发,倾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并于2012年5月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现计划通过3-5年的建设,把基地建成为在研究区域文化方面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整体科研水平与参与决策的能力居省内领先地位的科研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六个一”工程的实施,用软实力为学校提升了形象,打出名片,为校园激活文化氛围提供契机。通过几年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已呈现出勃勃生机,离特色专业的梦想越来越近。
二、发展:专业特色建设见成效
(一)锻造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学校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通过培养、引进和稳定的方式留住人才。思政专业教师共有19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8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的1人,第三层次的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得“徐特立教育奖”1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4人;获得教育部示范课程培训的骨干教师3人。将本专业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由目前的40.2%提高到72%;这支队伍既有领军人才,又有教学科研骨干,是一支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我们将其组建成一支精干的教学科研团队,即校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团队,并已成为省级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与学术研究,以团体作业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成效。
(二)产生了一批高档次的教学科研成果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专业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2006年,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在努力建设省级重点专业的过程中,又成功地申报了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专家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抓住了重点、找准了突破口、初见成效”;同年8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思政学科经过五年的建设,于2010年12月顺利通过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并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优秀建设学科;2011年,又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学科呈现出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2.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教学工作促进了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注重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功申报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外,还建设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即《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获得了2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这大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使其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重大突破。2009-2012年,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3个,其中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富厚堂书楼的文化功能及社会影响》有很大的影响,都已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值得一提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被全国规划办评为优秀课题。与此同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个,省级社会科学项目15个,出版教材专著15部,在CSSCI刊物上52篇。此外,还获得了湖南省第九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一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
(三)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励志与诚信教育效果显著。自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以来,我校的种种举措深入人心,在推进教改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励志与诚信教育在学生中效果显著。要求入党的学生人数众多,每届毕业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均在90%以上,入党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20%-30%。学生具有远大理想,普遍参加“三考”(指硕士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提高了就业数量与质量。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增强,本专业连续5年实现学费缴费100%,连续5年评为学校收费工作第一名,并获学校“诚信教育与缴费工作”一等奖。学校对用人单位近三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共121人进行“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评价”进行跟踪调查,反馈情况良好。
2.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率连续5年为98%以上,学生被授予学士学位率为97%以上,名列全校前列。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学生考公务员(包括村官)逐年提高。
3.知识技能全面发展。一是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成绩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过关率一直居于学校各专业的前列,2011年9月,学校对2011年6月大学四级09级非英语专业过关率进行统计(按班级),共计90个班级,思想政治教育0901班排名第一,思想政治教育0902班排名第四。二是在大学英语竞赛中表现突出。2009年11月,学校举办第二届英语阅读、听力竞赛,思想政治专业学生获得听力竞赛二、三等奖,获得阅读比赛三等奖。三是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形势喜人。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参加了国家计算机一、二级考试,还参加了办公室应用软件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证考试。其中有许多学生获得会计从业证书,2011届学生最为突出,12人参考,有7人获得成功。从学校对毕业生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调研来看,即对“用人单位对近三届思政毕业生共121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跟踪调查,情况良好。
4.学科竞赛有突破性进展:一是参加“挑战杯”竞赛热情高涨。自学校举办五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以来,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均踊跃报名参赛,立项数量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第一期立项12项,2008年第二期立项10项,2010年第四期立项17项,2011年第五期立项11项,呈现上升的态势。二是“挑战杯”竞赛有突破性进展。思想政治专业学生“挑战杯”的立项数量与获奖数量均占全校的20%左右;2009年,学校选派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取得了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1年,学校选派思想政治专业4名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与此同时,学校又派他们参加国家在大连举办的第十二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得了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5.就业率稳步提高。实现了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了竞争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一次性就业率从82%提高到95%左右,经跟踪调查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生全部实现了就业。该专业毕业生工作扎实,实现了就业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三、小结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文2
近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国家进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高校培训计划中关注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并突出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作用,坚持学习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全面进步。据调查,过去的高校教学对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视度不高,课程数量较少,处于教学的不完善发展模式,学生的专业课占主导,甚至存在将思政课变为选修课的现状。其实,一个学生的思想素养对他们的发展更加重要,只有养成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本文就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情况,简单谈谈如何将其纳入专业教育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涵养,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一、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素养是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综合涵养,是内在的气质,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都是通过思想政治理念外化形成的特点,与一个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在高校专业教学中,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能够改变目前思想政治教学的弊端。思想教育是学生内在的品质修养,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但是在考试成绩占主导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常常遭到忽视,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与实际存在脱离现象。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助于改变教学的不足,将人才的知识能力与道德素养统一起来,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
第二,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主要办法。我国教育部门在新出台的教学改革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教学的核心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专业教育如果只知道灌输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就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积极渗透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有利于发挥的积极意义,并将其与中国国情相匹配,宣传我国的优秀文化,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引导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利用好专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专业教育是对学生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术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是学生看待世界的看法,两者看似没有关系,实则密切相关。思想政治表现在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只有利用好专业教学内容,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政治思想,潜移默化地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内化到认知结构与价值判断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个人修养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加入专业教学之中,必须找到合理的契合点加强彼此的联系,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
(一)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渗透、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
单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对显得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论过多还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将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内容,有助于思想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培养大学生的思政意识。我国北京建筑大学在这方面就起到了代表作用,思想政治教学以城市文化教育为基础,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化城市理念,通过多种丰富的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延长思想政治教学的辐射面,推动搞好思想教育。具体而言,高校专门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实现了教育与思想的互相渗透。学校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还不断完善城市文化教育体系,实现文化与专业的完美衔接,开设人文讲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课程,树立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26-0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及西方社会刻意的舆论引导,造成了一批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有重大偏差,使他们在潜意识里淡化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进行正确引导,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融合,才能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有一定的意义。
(一)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将实践教学中的操作规范、章程制度和法制观念,以及团合作精神融入进来,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彼此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活动开展中,还可以将先进人物、模范代表的时代背景加以详细介绍,既能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又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从而实现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心态表现为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政治现实,辩证而理性地看待社会矛盾,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杜绝个人主义,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和奉献意识。只有保持这种健康的政治心态,才能更容易在学校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进入社会后也能更快地实现个人目标。
(三)有利于高校和社会大环境的稳定。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方便和快捷。由于网络传播速度极快,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因此网络中存在着大量不真实、不健康,与国家舆论导向背道而驰的负面信息,会对缺乏健康政治心态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加强思政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健康的政治心态,稳定学生群体,是维护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途径。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形式
(一)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学和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教师以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为主,如何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模拟职业情境,通过自身的情境演示言传身教影响带动学生,向学生展示出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风,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强化他们的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明确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以法律规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诚实守信,勇于创新。
(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企业受欢迎应用型人才。在师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人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各显其能、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合作意识。还可以聘请企业相关技能名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用他们高尚的情操、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影响学生;用专业的知识、高超的实用技能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
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契机,了解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政治素养好、技术业务精、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作为高校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关爱学生,注意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和当下的一些流行文化,潜移默化地帮助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总之,要把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教风、学风建设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能力,把思想政治理论精髓注入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中,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定政治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帅.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2).
[2]周慧玲.高职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J].高等建筑教育,2010(1).
作者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宋效峰,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石彩霞,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安徽蚌埠23303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54-04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经过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长期探索,目前已经建立起较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思政教育专业既有自成体系的学理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科。但目前我国在思政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培养模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重视学术、轻视应用的培养模式显然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而有必要调整思政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笔者认为,首先要针对该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践和训练的质量,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培养模式,从而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其次,不放松对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之,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进行探索。
一、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激励研究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完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来实现。
(一)在实践层面上,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化对理论、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1 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把课堂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并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内容的领悟力,拓宽知识面,形成对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步骤如下(参见图1):
(1)教师示范。开学伊始,专业课教师要明确本学期此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步骤,让学生做好思想与行动的准备,之后授课教师主讲本课程的前几章,作为示范课。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授课过程,将其中蕴含的教学所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甚至较高的要求直观地表达出来,使研究生在教师的身教中领会课堂教学注意事项。在已明确的步骤引导下,教师的教与研究生的研究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研究,对授课教师方式的研究,对教师应具品质的研究等多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2)学生自主学习。任何自主学习的开始,首要的是确定学习的目标。在教师示范之后,研究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章节,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就完成了对此课程内容的分工。目标确定后,进入备课环节。备课是课堂授课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由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结合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授课方法的引路人,必须提供相应的帮助。每位研究生在正式授课之前,都要把备课的电子稿与PPT演示稿发给指导教师,然后依据老师反馈的意见,对讲稿与演示稿进行多次修改,直到符合标准时,研究生才可以最终定稿。在备课过程中,研究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阐述能力,需要大量的资料信息来支撑。这种时候,研究生必须掌握另一种实践能力,即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文献检索能力。文献检索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信息社会时代,信息获取途径日趋多样化,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文献检索能力。通过利用专业数据库获取资料并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可以提高研究生对文献资料的利用能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在研究生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程参加,纠正授课学生暴露的不足,并从教学准备、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予以及时明确的指导。这样,在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的实践中,研究生获得了实用的课堂授课方法,并锻炼了其实践的能力。
(3)师生评课。所谓评课,实际是开展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发挥评课特有的反馈功能,促进研究生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结果与评优活动相结合,鼓励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在此环节,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参加听课的本专业研究生,每人一份教师课堂教学评分标准表,以此作为评课的标准,对授课研究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当场打分。并以该生获得的平均分作为评优的依据,来角逐院级或校级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奖项,可取得相应的获奖证书,从而建立起研究生课堂教学实践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2 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让研究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对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尤其是与课堂专业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大多源自现实社会,他们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受到对社会上各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他们学习途径以及方法的多样性的影响。上述种种因素决定了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必然还需要一种开放的环境。因此,对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原则性要求是: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形成“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一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其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的职业定向性较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各级各类机构培养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任务,他们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对研究生潜能的挖掘。以下介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两个主要实现途径:
(1)走进社区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
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社区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如何利用社区的这个特点,努力发挥社区的阵地作用,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课题。可以在专业教师及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将学校周围的几个社区联系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基地。研究生定时、定批次地走进社区,根据各社区的社区活动主题,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采取侧重于专业所学,开展专项的社区活动,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不仅如此,在各种社区活动中,研究生可能会接触形形的人,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经常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强化研究生与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群体和个体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强化过程的显著作用体现在:使研究生缩短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为尽快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作前期的准备。另一方面,研究生走进社区生活,利于社区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担负着普及知识、将大众化的任务。在社区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必然参与到社区的政治生活中,在各社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为群众解读路线、方针、政策的背景、内涵,让广大人民及时、深刻地认识到政府的政策、决策的出台,始终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区群众思想大致趋同,从而达到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可见,走进社区的实践活动对社区、学生、学校是互赢、共赢的正确选择。
(2)参与企业工作。侧重于专业实习和实践,提高专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技能,是研究生教育后期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在专业教师的协调下,学生进入当地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负责企业的某项活动或协助企业管理,以半工半读的形式,使教育与训练相结合,在实际的岗位锻炼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顺利完成由学校教育到社会岗位的过渡。同时,问题源于实践。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研究生更能近距离地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甚至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可以结合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会有效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模式,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提供给研究生更多的渠道去获取知识,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逐步形成一种开放性的视野。从中审视周围的生活时,会多一些对现实的理性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在理论层面上,关注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培养
关注理论创新,是对研究生质量和综合水平在理论层面上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研工作的学术型人才。通过学术论文写作,可使研究生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技巧,了解本专业一些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深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在注重学位论文创作的大前提下,积极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理论创新能力。
1 培养课程论文写作能力。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从各自的视角发现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遵循学术工作的规则,条理清晰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形成自己的理论创新。课程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课程论文要符合原创性和规范性的原则,以诚信为学术道德规范,以写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式为学术研究的行为准则。
2 培养课题申报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另一渠道是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让研究生尽早进入学术领域。然而现实状况是,在校硕士研究生在学术领域内申报课题要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高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在有条件的学校,专业教师可鼓励支持研究生申报校级课题。随着将问题论证、发展为可行性研究课题到立项、结题等步骤的结束,研究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了科研的方法与技能,还提高了对专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水平。
3 培养学位论文的阶段性研究能力。学位论文的创新,体现的是研究生个体学业学习的过程,是其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会有研究生关于学位论文部分理论的形成,为了更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程度,有必要将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学位论文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基础,指导学位论文的深入创作。
二、以教师为主导,确定其导演者的身份定位
在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始终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采取导师个人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还是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导师个人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在评优纠错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将不足教给学生。导师始终处在导演的位置,引导学生前行,在引导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对研究生进行个别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组集体针对研究生学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可以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导演的主导作用,创建多样性的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的多样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标准应从单纯的注重结果变为结果与过程并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以把对硕士研究生多样性的评价模式分为三部分:课程学习考核――在各高校普遍应用的传统考核形式上(如作业、课程考试等),加入新的评价元素,即加入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优结果;理论创新探索与成果考核――在只限于学位论文达标的单项考核的基础上,将课程论文写作、课题申报、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创作成果,以量化形式纳入考核之中;社会实践学分考核――把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量化管理,推行社会实践学分制,并予以成绩认定。如某高校研究生院规定:研究生的调研、实习为2学分,教学实践为1学分。通过指标性的限定,吸引、鼓励研究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三、以兼顾个人与社会为导向。追求两者的和谐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文5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兴趣爱好、业余生活、社会认知等个性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从而正确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本文从以下几个三面概括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性格和心理特征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性格普遍比较外向和活泼,他们总体上积极、向上,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自由化的浪漫色彩,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长期的艺术学习经历,使得他们乐于向外界展示好的东西,而对出现的问题试图掩盖。因此,当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缺乏勇气,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二)思想情感特征
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在各种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和志愿者活动中,总能看见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对于政治保持理性的态度,热衷于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国内外热点时事。在思想情感上,他们有着正确的入党动机,并积极客观的表达理想,这是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思想情感的最主要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特征
高校艺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多对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具有很高的热情,并且能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倾注与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存在“重专业、轻综合”的问题,血多学生对于政治、英语等其他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四)文化知识学习的特点
与其他专业学生比较而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要稍低一些,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学生从小花费了大量精力在专业学习上,而对于语数外等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够,特别是受现行艺术高考制度的影响,更加剧了他们对文化课程学习的不重视,文化基础薄弱目前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并不仅仅体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身上,更为主要的高等学校领导由于功利化利益追求,也存在这明显的“重专业、轻政治”的思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学生对政治教育的不重视,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往往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纯粹应付式的教学,最终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专业针对性不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都是采取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也被普遍应用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堂氛围死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现如今,在我国各类大专院校中,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也与其他专业学生没有差别,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并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化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没有充分付诸于实践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预期目标比较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没有引导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知识去指导时间。此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单独设置的,大部分都由辅导员组织开展简单的活动,并没有与专业课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教学,学生也只是在不情愿或被动的参与,这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内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强化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三个相互协作的层次:辅导员、教师和学校党员干部。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都是非专业出身,以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学习,在自身专业素质不硬的情况,很难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出较好的效果。一种比较恶劣的情况是,由于老师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缺乏感染力,会挫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形成学不学无所谓的认识。
三、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在前面的两节,我们认真分析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全面总结了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本节将在结合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改善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先导,营造全社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改变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首先必须自上而下转变观念。高等院校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组织保障、资金划拨、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教师要主动加强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努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学习,确保自身成长成才。
(二)以强化师资力量为支撑,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基
如前所述,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培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水平。理论课教师要有意识的主动加强自身文化素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互动沟通,学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提高专业课教师道德素养。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他们同时兼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思想情操,以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三是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和实践水平。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因此,辅导员必须提升职业道德和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能力,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并与专业课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互写作,帮助学生解决好各种思想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全员育人 专业课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调动高校育人的各个要素,实现全员育人,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教学、管理和服务紧密结合,构筑起一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立体的学生教育工作体系。
一、专业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专业教师是全员育人的重要成员
首先,专业教学只有与育人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是大学最基本的活动,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二者密不可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有高尚的人格;不仅精于教书,还应勤于育人。爱因斯坦曾说过:“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如果说专业是立世之基,品德就是为人之本。学生毕业后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其次才是各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所以,专业教学不仅要“授业”――传授知识,“解惑”――掌握方法,更要“传道”――培养学生品德。
其次,专业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极大。学校工作,育人为先,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教育,直接影响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质量。无论教师本人认识与否、承认与否,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甚至气质风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里宁曾指出:“教师每天仿佛都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双精细的、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不断地盯视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着这么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像教师这样对年轻人的心灵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终身的、深刻的。
(二)专业教学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面
一方面专业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思想问题很多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专业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程度的普及,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一个实际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必须切切实实抓好专业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教学,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解决。如有些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满而产生厌学问题,专业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相关的专业教育和引导,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有些学生由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而产生不会学习的问题,专业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使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有些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而产生旷课、违纪问题,专业教师也应义不容辞地对其进行管理、批评和教育。有些涉及面较多的问题,专业教师可能一时无法解决,但可以在课后向辅导员、班主任反映,通过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协同解决,真正发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三)专业教学是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过程育人要求学校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始终贯彻育人为本、育人为先的原则。全过程育人必须发挥专业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从入学起,专业教学就始终与之相伴,相比其它课程,专业教学的课时量最大,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接触也最多,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因素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如有的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对社会公益不够关心;有的诚信意识淡薄,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有的过度强调个性张扬,漠视集体、团结协作观念较差;有的心理素质欠佳,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等。针对这一客观现实,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思想品德的内容融汇在专业课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思想方面的启迪和熏陶。
二、专业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必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等。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各专业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不同,因此专业教师要善于提炼和发掘本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使之有机融会在专业课程中。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思想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遇到和涉及的问题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二)渗透性原则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都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传授专业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尽一切可能,利用一切条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道德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但是要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辅原则
倡导专业教学与育人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军训、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依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长抓不懈。
三、专业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实施途径
首先要加强教书育人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和政策导向,形成育人工作和教师个人的物质利益、政治业务挂钩的机制,要制定教书育人规范,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要建立和完善监督评价机制,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检查、评定和考核。
其次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营造浓厚的教书育人氛围。新形势下,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一种文化氛围、一股精神力量、一份价值期望、一个理性目标来陶冶师生。按照“育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引导专业教师自觉地将教书育人工作融入到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不仅确保所有教师都履行育人职责,所有课堂都发挥育人功能,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主阵地保证,同时还要拓展社会实践环节,建设校园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努力形成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师积极参与育人活动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三是要切实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目标必须通过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和依靠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要牢固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把满足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维护和保障教师切身利益,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真正关心教师,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育人中去,以学生为本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学习“三个代表”弘扬“五种精神”实施“以德治国”[M].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沈敏光.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和谐育人环境[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