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范文1

关键词: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1 引言

所谓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就是对那些原始的、本土的文化,尤其是能够形成对外地游客较强吸引力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调查、分析、总结、整理、创新,最终形成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文化项目。海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黎族、苗族、回族的人数最多,属于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并创造了丰富的本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海南旅游的目的也由以往的观光向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方向转变,旅程中的饮食因此从“吃饱”上升到“吃健康、吃养生、吃文化”的高度,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对于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随之被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2 对于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构想

2.1 以海南名菜为主

盘点中国菜系,有以炖功见长的闽菜鲁菜,有以奢华见长的苏菜粤菜,也有以味道刺激见长的湘菜川菜,但无论从那个角度进行排列,琼菜似乎都无法挤进“八强”,即便是在不少海南本地人眼里,海南饮食也跟“文化”二字沾不上边。但熟悉海南饮食的人都知道,选材新鲜是琼菜的最大特色,正如敢素面朝天的只有美女一样,海南菜因食材过硬,大多采取白灼,极具地域性也是海南菜的特征之一。例如,同样是鸭子,但黄流鸭和嘉积鸭就有很大差别,鱼汤只在万宁、乳猪只看临高、文昌鸡以潭牛镇为正宗、酸粉贵在陵文等都是对这种地域性很好的说明。所以,海南饮食文化产品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围绕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海南名菜,努力打造出一批能够代表海南的金字品牌,除了要在海口、三亚等旅游热点地区进行全面铺开,也应结合环岛游等热门线路,沿途设置饮食文化走廊,让游客在一路欣赏美景的同时,享受到各具特色的海南美食,让他们获得“一步一味”的全新体验,这不仅能够提高游客的旅行满意度,也有利于海南饮食文化品牌的强化,从而进一步扩大海南在全国旅游市场的影响力。

2.2 以特色小吃为辅

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有“正装”,平日也需要休闲服饰搭配一样,完整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也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正菜”之上,那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也应成为开发过程中的宠儿。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海南境内的各大超市基本可以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安全食品,而本地菜市场则可以提供极具地方特色的新鲜食物,这让来海南旅游的游客在品尝传统名菜之余,也可以有到街头巷尾享受那些特色小吃的选择。但海南的特色小吃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遍布全国各地的小吃街类似,就是没有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没来过海南的人所想到的只有椰子,来过海南的人对于小吃的特色也没有特殊记忆这种情况必须被扭转。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1)加强宣传。在传统的风景介绍广告宣传的基础上,海南旅游的对外广告中也应适当加入海南特色饮食文化的部分。(2)行业规范。除了要进一步规范小吃街的分布、经营方式、区域划分外,也应注意做好对小吃质量和安全性的监管,让游客来的开心,吃的放心。(3)积极扶持。对于像儋州黄鱼粽、红树林生态咸鸭蛋等已经形成一定知名度以及那些知名度较小的特色小吃应加强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力度,使其最终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不过受自身局限性的影响,特色小吃还只能集中分布在旅游热点地区、分散分布在次热点地区,如何做到全岛的全面铺开则是未来发展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2.3 以休闲饮食为余兴

物质水平的提高让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搭飞机住酒店餐馆吃饭观景拍照回酒店”这种传统的旅游方式被逐渐摒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无论是风靡各地的“采摘旅游”还是民俗活动项目,都标志着人们对于亲近自然、体验不同生活方式的向往。所以在进行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也必须要针对游客的这种需求提供相应产品服务。以黎族的竹筒饭为例,在汉文化还没有大范围传入的时期,黎族先民采用的是将饭和米放入竹筒当中,密封后放在火上烧烤,待熟后破筒而食的烹饪方法。我们可以想象,三五成群的朋友们围坐在火堆旁,一边谈笑风生,尽享没有尾气与喧嚣的自然美景,一边听着哔哔啵啵的声响,感受竹筒与美食的清香,是一种多么让人向往的旅游体验。可以说,海南省类似竹筒饭这种集美食与休闲与一身的特色饮食文化有着较大的发掘空间,如果能够形成品牌,那么无论是对饮食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海南旅游这一整体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其实一直在讨论两个字,那就是“品牌”,在这个因信息过于繁多而形成的“信息荒漠”时代,品牌终将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标杆。因此,在对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积极寻找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外,重点还是要形成能够代表海南的饮食品牌,相信在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会使文昌鸡、和乐蟹、东山羊、嘉积鸭等饮食文化产品像北京烤鸭那样,成为固化在人们心中的海南的代表。

参考文献: [1]李华丽.海南传统特色饮食文化研究[J].中国市场,2010,(44):95-97. [2]张玉.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研究[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0,(9):67-68. [3]王群存.走出巷子深——海南特色小吃如何登上大雅之堂[J].今日海南,2010,(7):14-16.

[4]刘荆洪.试谈海南饮食旅游文化[J].海口经济学院学报,2010,(2):66-69.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范文2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同时就是文化活动。因此,文化可以归纳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旅游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文化反过来又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当中。旅游与文化共生共进、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是贯穿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内在因素,它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上。长期生活在冰和雪环境下的人们,形成了他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活动现象,这种文化形态被我们称之为“冰雪文化”,它涉及建筑、饮食、经济、艺术、体育、旅游等方方面面。“冰雪文化”与“旅游文化”同属于文化的子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契合点,即“冰雪旅游文化”。冰雪旅游文化是指在冰雪环境基础上开展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的社会现象、规律、关系等事物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冰雪旅游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黑龙江省冰雪饮食文化

(一)龙江饮食文化黑龙江虽地处边疆,但是边而不塞,无论是史前时期,还是整个文明时代,这里始终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带,是由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和赫哲等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聚合体。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饮食文化更是丰富斑斓,多姿多彩。黑龙江的饮食文化,虽没被列入四大菜系之中,但要论起其渊源,龙江饮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

1.起源于满族饮食文化历史上曾经创造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奠定了龙江饮食基调。首先,早在“渤海国”时期,食物原料丰富,烹调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烧、烤、蒸、炖、炸、焖、煎、熏等烹调方法。由于物产资源丰富,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动物的肉头蹄肝肠等都可以入菜,甚至出现了用“三足铁锅”涮肉的吃法。这种火锅与火锅菜肴后来成为满族先人传统风味饮食、满席主菜之一,并随满族人入关风行全国。其后,在金代时期,烹调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调味品。元代居住在龙江的女真族学会了“以豆为浆”、“酿米为酒”。到了清朝后期,黑龙江省出现了努尔哈赤的“黄金肉”、“罕参”等传说。

2.集成于中原饮食文化清朝以前,龙江人在中国北方或全国建立政权,龙菜和龙江其他先进文化一样,在不断向外输出的同时,也吸收了国内的先进饮食文化。在清朝康熙平定三番后,曾给吴三桂做大厨的崖三爷被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充军,他用黑龙江地区的特产原料,结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对龙菜进行了改良,研究出许多具有龙江特色的菜点,专供达官贵人享用。此后,由于“流人”的大量进入特别是20世纪中叶的自然灾害,山东、河北的大量移民开始“闯关东”,中原尤其是鲁菜文化进入了黑龙江地区,给古老的龙江饮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成分,并在短期内融入到龙江饮食文化中。

3.合璧于外来文化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国人进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地区。1905年日俄战争后,哈尔滨、大连等城市被迫开埠通商,各国侨民也蜂拥而至。直到1937年,哈尔滨有大小西餐馆260多家,仅道里中央大街就有西餐厅37家。外来饮食文化的传入对黑龙江地区传统的饮食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渐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饮食观念和进餐行为,在许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开创性。外来饮食文化的出现还带来了全新的烹饪技术———煎、炸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餐品牌。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改变了黑龙江一部分城市人口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结构,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二)龙江冰雪饮食的特征黑龙江省有着“冰雪龙江”的美称,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使得“天地所闭藏”的龙江大地在入冬以后一片干净,严寒低温令土地不能再有所贡献,这种状态通常持续近半年的时间。受冰雪生态环境和民族历史遗留的影响,黑龙江省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冰雪饮食文化特征。

1.从饮食方式上看(1)冻食。比如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冻豆腐等冰雪特色食物,是水果或蔬菜在冬季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贮藏方式的结果。(2)生食。如沾酱菜,这种饮食方式与维生素的摄取有关,人们日常餐桌上第一道菜通常是以白菜、胡萝卜、黄瓜、绿豆芽等为主料的“凉拌菜”。(3)腌渍。受北方冬季低温条件的限制,绿色蔬菜难以获取。腌制的方法有利于食材的保质,如用白菜经过腌渍发酵而制成的酸菜已成为独特的饮食风味;腌制咸菜已渐渐形成了口重(咸)人群的饮食习惯。(4)高热量。龙江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习惯,是由于酒可驱寒、舒筋、活血,人们需要足够的热量来抵御冬季的严寒而长期养成的,从而成为冰雪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2.从菜式上看(1)杀猪菜。龙江人好吃炖菜,是因为长期处于寒冷气候,需要摄取高热量。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人们把刚杀好的猪的血脖子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再放入已经处理好的干白菜,加水和调料,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杀猪菜肉嫩汤鲜,肥而不腻,开胃解馋。(2)鱼筵。冬季封江之后江鱼多活动于冰层下,此时鱼儿不再进食,鱼肉新鲜、柔嫩。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世代同鱼保持着紧密联系的民族,有“食鱼民族”之称。客人来了,能品尝到别具一格的风味鱼筵,刹生鱼、塔拉哈、生鱼片、刨花鱼片等不胜枚举,做法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这些独特的食鱼方式已成为黑龙江地区独树一帜的食鱼文化。(3)野味。由于黑龙江省地大物博,冬季的大兴安岭野生动物众多且极易扑捉,慷慨地给龙江人的餐桌上提供了各种野味。飞禽中的松鸡、沙半金、天鹅,走兽中的猂鼻子、熊掌、鹿脯、野猪脸等等,营养珍贵,口味独特。经过人工驯化饲养,野味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龙江人餐桌上的冬季保健美食。

3.从烹饪方法上看龙江菜的烹饪方法兼容并蓄,融众家之长。一是火候讲究变化和适度。如“急火快炒”、“先急后慢”、“快慢结合”等,又讲究火候富于变化、适度和恰到好处等。二是注意保护菜肴的营养价值。通过“汁、浆、糊、芡”,既减少了营养的损失,又为消费者提供了“软、嫩、滑、酥、脆”等不同的口感。三是讲究细微变化。以炖、酱、拌、炝、熘、焖、涮、烤、爆等为主要烹调方法。同时,还兼融西方烹调方法中的煎、炸等方法。

4.从菜点品种上看除中式品种外,西式品种占一定比例,“大列巴”、红肠、“格瓦斯”等是人们日常食品;西餐店的数量要高于其他省份,西餐则是人们休闲饮食的重要选择。黑龙江冬季冰雪菜点的成品特征既讲究温饱、御寒、摄取营养的功效,又讲究体现晶莹、洁白、刚劲、飘洒的冰雪文化特质。

三、黑龙江省冰雪饮食文化的发展建议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既是文化的子要素,又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之一,一直为旅游研究的重点。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推进旅游目的地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就如何弘扬龙江冰雪饮食文化,提高冰雪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以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大对冰雪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饮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保护和传承,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独特饮食文化保证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文明有取代传统文化的趋势。先进供暖设备的出现、全球的日趋变暧以及很多其他因素的存在,使得黑龙江省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无需抵御冰雪天气的严寒,加上多元饮食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渐渐地抛弃了当地传统的冰雪饮食习惯,被汉化或者西化。各地方政府对此需居于主导者、担当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地位,承担资源开发和保护、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规划管理等职能。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可以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认识自己的饮食文化特色,并鼓励各地区依靠文化产业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可以牵头开展特色冰雪饮食文化活动,用特色饮食吸引旅游者,在弘扬饮食文化的过程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各地人民真正体会到文化价值所在时,他们就会自觉想办法发掘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二)在冰雪旅游产品中融入饮食文化内涵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所带来的体验,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旅游市场出现的新需求,求新求异、参与性和趣味性强的旅游商品已成为新一轮的消费时尚。因此,在冰雪大众旅游产品中,应该尝试加入新的元素,改变原有的单一产品结构,迎合游客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例如,旅行社可推出“哈尔滨冰雪美食一日游”、“农家乐美食游”、“龙江特色美食行”等龙江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由于饮食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便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地方旅游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对于继承和弘扬当地传统饮食文化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不应单单局限于美食品尝这一层面上,还应当包括由美食所产生的各种附带产品的消费上,如探究龙江饮食文化的深刻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参与冰雪美食的制作过程、享受冰雪饮食活动氛围等等。冰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即以品尝异地美食为主要旅游动机,在龙江冰雪美食的品尝过程中参与龙江冰雪文化的探讨、美食的制作及感受美食文化氛围,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辅助美食游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参与趣味性的旅游活动。

(三)重视“冰雪美食”的宣传和营销提到中华美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菜系的传统菜品。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购买者只能通过间接的信息收集来了解目的地的情况。要提高龙江饮食文化的吸引力,就需要把“冰雪美食”推向市场,提高知名度,占领市场份额。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媒体传播、互相协作”的合力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类传统媒体和手机短信、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形成系统的宣传方案,包括龙江冰雪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等,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以激发游客的体验动机和参与热情,扩大龙江冰雪饮食文化的影响;其次,对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主推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对于特定的受众进行宣传开展和信息输送,避免盲目宣传。另外,不能忽视新产品的推出和更新;最后,开展联合营销。通过餐饮企业与各大旅行社、景区、旅游公司的合作,把冰雪美食体验与现有成熟的、影响较大的冰雪旅游产品进行捆绑销售,使冰雪饮食旅游产品能更快地打入国内市场,形成规模。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范文3

城市形象是一个多元系统,包括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市民形象、窗口形象、建筑形象、环境形象、文化形象、发展形象等一系列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形象。[1]而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有着不同,城市品牌是城市形象的概括性表达,是城市形象的视觉化符号化的表现。城市品牌是对城市形象的提炼,是对城市形象特征的核心把握,它具有对城市形象的再加工再设计性,具有一定的城市推广营销理念。广大的城市消费者不会象城市经营者或者城市研究者一样去了解城市形象的多元化系统化的全部,而一个城市恰恰能够被消费者普遍了解、辨别、认同并得以记忆的是对该城市最具特色、对公众最具价值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也正是这些要素使得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有了区别,是这些要素使得城市消费者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记忆。城市的品牌不是去创造一个新的概念,不是强行改变消费者心目中已存在的记忆,而是把一个城市中被消费者零散记忆的碎片通过有利于城市发展、信息传达的方式系统起来,更加具象化、明确化、条理化、差异化,进而在城市消费者心理建立起一个更具明确的、典型的形象引导城市的更好更快发展。昌吉市“飞马转盘”是昌吉的城市的标志建筑雕塑,已深入昌吉市乃至全疆民众心里。为此“飞马转盘”雕塑形象就是一个值得被关注和采纳的设计要素,可以通过艺术加工、地域文化的再融入来再建构一个被升华的视觉符号;以此来承载新疆昌吉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让其附上昌吉周边民众的心理夙愿代表昌吉城市,为其建立城市品牌视觉形象。当然昌吉市还有其他的城市名片,如“回民小吃街”。“回民小吃街”也正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历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等的缩影,昌吉市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周政府驻扎所在市,理所应当要承载和展示回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通过以上的阐述无疑以回族优秀文化的语言来诠释昌吉市的城市品牌形象也是顺理成章的,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直接体现,在视觉语言元素的提取中也正遵循了品牌设计的差异化原则,这于品牌的设计要领不谋而合。昌吉城市品牌视觉形象元素对回族民俗文化的关照,也正是对作为全国仅有两个回族自治州的一种优秀文化的有利传承与保护,这也符合我国当下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夙愿。当然市标构思的意象还可能有好多,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地理环境资源、生活民俗等来发掘,不论市标的构思信息提取取其那类,但总的构思意象要围绕昌吉市本土地域而寻求。构思以及相关语言符号的提炼,在具体的视觉形象符号的整理与设计上应该遵循品牌标识的准确性、易识别、时代性、简洁性。在追求满足以上原则为的同时为达到地域性、民俗化、贴心化还应该在形态样式上力求地域元素形态的彰显、民俗元素的凸显、造型形态样式的贴近当地民众的心理。

2彰显昌吉市特色产业推广宣传设计研究

昌吉有着六大支柱产业,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电建材制造、纺织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加工业等六大产业。神东天龙五彩湾煤矿、华电昌吉热电已初具规模;南山屯河化工、特变电工已享誉全疆;天山纺织集团、溢达昌吉棉纺、中粮屯河番茄、天山面粉、天山生物、笑厨食品、麦趣尔等都将诠释着昌吉特色产业的发展足迹。除以上之外还有以旅游、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业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些都将为昌吉市的发展乃至昌吉州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而这些产业、文化、民俗都需要对外的宣传与推广,只有他们的循序渐进发展才会有昌吉市的长足发展,怎样将这一系列的资源对外宣传推广出去也便是昌吉市品牌形象对外宣传的根本实质是在。时下视觉传达的措施与手段众多,传统的有静态平面二位广告媒介,如户外大型高杆广告、灯箱广告、报纸广告等;新兴的有网络媒体广告、电视视频广告等。通过运用提取的昌吉地域文化的视觉元素进行创意设计昌吉特色产业广告,这样可以使受众群体更为迅速的产生认识和联想,使图形图像传达的信息更加明确,沟通变得更加容易。许多优秀的广告创意都是采用了一些被受众见惯不惯的形态形象进行巧妙的应用和设计,从而产生不平凡的视觉效果和宣传意义。每个地方不同的地域文化都将赋予我们对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这也将带给我们在对事物认知上所产生的特有的群体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正是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受众群体对自我价值的强烈确认。在具体的设计构思中若巧妙地把带有某种地域的、历史的、时代性的符号溶入现代具体的设计之中,使其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完成画面视觉效果的受众心理认同。这种刺激受众心理的认同也只有承载厚重的地域文化语言元素才能达到。在具体的宣传广告的设计上可以重点打造地域性的特色化、主题化、类型化,突出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在具体的广告设计上力求简洁、新颖、另类,设计出具有一定地域性差异化的视觉画面来吸引受众群体。

3“回民小吃街”地域文化一条街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范文4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文化;展现

文化是景观的内在体现,笔者对安宁隈庄度假区项目景观规划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展现做了具体分析。项目位于安宁螳螂川水系河湾处,依山傍水,因此故名为隈,是一个承载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地;设计既要挖掘地域文化,又要突出螳螂川美景,注重对湖光山色的展现利用,并在景观空间、建筑造型等的设计上遵循“仿古”的设计手法。整合、挖掘、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地带留出来作为核心游览区,尽可能使西南背靠刻有“金色螳川”的小山、东北面向安宁有名的万亩油菜花和向日葵田及山下螳螂川河道周边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带强化景观特征,在自然的山水中融入“仿古”的思想,结合传统的“食、住、行”文化、桥文化,使其形成隈庄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1 隈庄概况

安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田园风光,使其成为一条昆明周边康体休闲生态的旅游带。隈庄总体设计以打造、展示、示范和推广休闲度假项目为宗旨,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地域环境、人文环境,将传统的“食、住、行”文化、桥文化、山水田园文化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综合不同的用地空间,共同组合成集办公、餐饮、会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场所。

2 布局结构

根据空间分布特点,隈庄度假区形成“一轴、三片、四节点”的布局结构。

(1)“一轴”。“一轴”指由东北至西南贯穿的主要轴线。这条景观轴线主要是以花田为延伸,作为休闲度假区的背景,从视觉色彩上将河道两岸串联,在这条轴线上打造连接两岸的桥梁,方便度假区域的交通组织。而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桥具有实用功能,是道路的延伸,给人们带来交通的便利,也具有艺术功能,美化环境。因此,以桥的形式增设连接东北岸至西南岸的通行道路,连接两岸、方便通行的同时丰富景观的观赏性及增加度假区的文化底蕴。

(2)“三片”。“三片”分别以一期的河畔东北小岛区域、河畔西南区域,二期的西南区域农田与山体结合区域,共分为A、B、C三个片区。1)区――陶然小榭。度假区域餐厅设计主要融合了传统“食”文化的思想,并结合滇菜饮食文化、安宁饮食文化,将“食”文化融入餐厅建筑设计、食源的开发、食具的运用、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餐饮业经营与管理之中。而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餐饮的独到之处,将最富个性和最具市场开发潜力食品作为突破口,把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于餐饮过程中,使菜点品种、质量、服务水平、用餐环境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出独特的饮食文化,从而既给消费者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又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2)B片区――归园田居。在度假居住区的设计上,重点从建筑形式和外环境上来打造,融入“仿古”的艺术手法营造一个舒适的住宿环境。设计将汲取明清建筑形式的特点,以瓦、砖、石材、木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使建筑风格有别于丽江、大理的山坊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样式,以安适、清雅、简洁、大方的样式打造赋有“小桥流水人家”风韵的建筑样式。内部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内容丰富但显简约,风格传统但显现代,配有温泉的独栋客房,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也更能将温泉作为安宁宝贵的旅游资源这一特色与度假区更好的结合。结合“背山面水”的风水思想,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寻得片刻让身心放松与宁静的环境,使居住者得到一个田园诗般的归属感。3)C片区――山水田园。从云南乃至全国在居住习惯上可以看出,传统的村落均以依山傍水的区域位置建设发展。在这一区域的规划设计上,重点打造出山、水、田、建筑四者统一协调的关系,以农田与苗圃结合的方式分块分区域种植,不仅增加了农田体验这一功能性使感兴趣的人们在植物上也有所认知,同时为绿色生态食源提供了良好条件为度假区增加一定的收入。对于这个区域的设计,主要以人们漫步林间,登山远眺为主,打造“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的自然环境。从而在提倡运动健身理念的同时,使人可以在这一区域以达到养生、养神、养气、养心的目的。

(3)“四节点”。“四节点”分别为东北入口景观节点、西南入口景观节点、邻水景观节点、邻山景观节点。1)“花田人家”东北入口景观节点:四周向日葵花田锦簇,水车镶嵌于花海之中,水与桥,桥与建筑,建筑与水的完美结合。2)“隈庄印象”西南入口景观节点:行于田园林地之间,有豁然开朗之景,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但又别具一格。3)“流水古韵”中心景观区节点:位于度假区的核心位置,背山面水,环绕在山水之间,是联系四周皆具观赏性及功能性的重要景观。4)“良田秀舍”邻山景观节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依山而建的景致体现一种归园田居之感,在自然的山水之间,体会自然山水景观之大气,人为景观之精巧,容二者为一体,品环境之雅趣。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好的度假区,如何与都市农庄、高档农家乐相区分开来,都作为城市度假、休闲旅游的配套设施,区别在于不仅突出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历史的丰厚,康体、商务、游乐设施齐全、追求高品位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打造赋有地域性的文化景观,将文化与自然相结合,使其具有特色鲜明的多项优势。本文以安宁隈庄度假区为例简要研究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为度假区景观设计中对于文化元素的展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范文5

一、语音形式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最基本形式。语音形式指的是某个语言片断的语音,是从说话人口中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店铺名的语音形式通常是组成店铺名文字的字音。音节是语音中最小的自然单位。按照汉语音韵学传统的字音分析方法,把一个字音(音节)分成前(声)后(韵)两段,前段为声母,后段为韵母,把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叫声调。[1]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

(一)音节特点音节是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语言里的最小语音单位。在汉语中,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比如“老百姓”三个字,读出来就是三个音节。从音节方面考虑,笔者走访的餐饮行业中,最短的店铺名是由一个双音节构成,最长的店铺名是由12个音节组成,平均为4.69个音节。48个店铺名为偶数音节,所占比例是43%,62个店铺名是奇数音节,所占比例是57%,奇数店铺名要比偶数店铺名所占的比例高7.7%。其中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的店铺名最多,一共94个,占统计总数的85.4%,一、二音节的店铺名的音节数很少,导致这些店铺名所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被使用也较少。而七、八、九、十二音节的店铺名,信息涵盖量相对大,但是太过于冗长,不便于人们的记忆和识别。因此,店主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一般也不太会选择音节太少或太多的店铺名,其分布特点是以五音节为高峰向大于五音节和小于五音节两个方向逐级减少,呈现出金字塔阶梯形。

(二)声调特点汉语是世界上声调丰富的语言之一。声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的组合形式可以促成汉语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韵律感。语言的节律就能被这种韵律感组织起来,以便加强语言的协调性。一般声调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叠音、双声叠韵、平仄组合三种[1]。叠音是由音节重叠而成。一部分店铺偏爱使用叠音的方式命名店铺。例如:果果坊、天天美食、涵涵面庄、坝坝老火锅、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这种店铺名的好处就是便于顾客记忆与识别,但也加重了重名的可能性。笔者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两家以“天天”这个叠音方式命名店铺。双声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叠韵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双声和叠韵都可以构成同一语音现象的反复,从而产生特殊的韵律,增强店铺名的音乐美。这种特殊的音乐美也能达到让顾客更易识别记忆的效果。例如:青柠、奥照面、沁茗轩、菠萝蜜茶饮。平仄指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根据平上去入的音调划分,阴平和阳平能产生声调上扬,发音相对洪亮的特点。因此,店主在命名店铺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使用阴平或阳平的音节来结尾。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以阴平或阳平的音节结尾的店铺名更能营造出一种欢快兴奋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增强消费者的食欲。比如:星月面庄、串串王、毛哥老鸭汤、麦翁大鼓烧、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

二、词汇组合特点

对于一个店铺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其名使用的词汇选取。来来往往的顾客对店铺最直观的印象来自于店铺名;对店铺名最直观的印象来源于店铺所使用的词。因此,店铺名的选词十分重要。

(一)词汇来源词汇是语音和意义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单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个有意义的词汇,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语音形式来表达的。语音结构与词的构成和词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1.地名。川渝两地在全国范围内是著名的美食胜地,两地的很多特产都和美食有关。因此,川渝两地的地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饮食行业店铺名里浑然天成的金字招牌。这也是商家集体品牌意识的集中体现,更是彰显川渝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的一种方式。从命名风格来看,以地名命名虽然十分传统,甚至还有些许老土,但是会给消费者一种贴心安全感,以及一目了然的即视感。笔者在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不少这样的店铺名。比如:万州烤鱼、成都冒菜、巴蜀烧鸡公、台湾烤玉米、段记北京烤鸭等等,占统计总数13.6%。2.外来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一大批跨国餐饮企业也涌入我国市场。加之某些商家为了给店铺增加一些国际色彩以吸引顾客,因此越来越多的外来词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店铺名里。一种是运用外来词音译后当店铺名。比如:麦当劳、德克士等等。一种是用中文词和外来词组合的新颖方式当店名。比如:好吃go。这样新颖的命名在饮食行业并不是很多,仅占统计总数的7.2%,但是这种命名方式有增多的趋势。3.数字。运用数字给店铺取名字的优势在于一目了然,令人印象深刻,在视觉上比起其他店铺名略胜一筹;劣势在于,由于人们对某些数字的偏爱程度很集中,因此增加店铺名的重名率。例如:168灌汤包。168谐音和汉语“一路发”类似。这种数字组合就容易重复。在笔者走访的大学城片区商业街中,这样命名的餐饮店铺并不多,仅占统计总数的2.7%。4.人名。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人名做店铺名的传统。从古代“武大郎炊饼”到运动品牌“李宁”,再到现在耳熟能详的“王老吉”。它最早的命名形式是“某记”。这个用法也被原原本本保留了下来,比如重庆市著名的餐饮企业“阿兴记”。除了对这种命名方式的继承,当然也有发展,一种是在“某记”后面加业名,例如:邓记三合鱼。一种省略了“记”字,后面加业名通名,比如:涵涵面庄,这种命名方式直接把人名和商铺名连接,也是一种品牌意识的体现。和使用地名命名不同的是,地名命名体现的是集体品牌意识,人名命名体现的是个人品牌意识。因此,选择这种命名方式的店铺较多,占统计总数的15.4%。5.古语词。古语词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历史词通常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交际当中,文言词在口语中已经不常使用。店主为了提升整个店的品味,为了吸引顾客,也会启用部分古语词。这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发扬。例如:沁茗轩的“轩”字,大帅锅掌上传奇食尚汤锅坊的“坊”,林凯豪益食府的“府”字等等,占统计总数的7.2%。店主在使用这些古语词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店铺的文化涵养,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人文风貌的体现。

(二)词汇组合根据前面的统计结果可以得知,店铺名的长度不宜过长,字数不宜过多,简短有力即为佳。这就要求在命名选词的时候,尽量在有限的字数里体现出店铺的自身特色和自身优势。重庆饮食行业的店铺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专名、业名、通名。1.专名。专名指标明商店所属或区别性特征,最能体现商店个性特征。[2]它是店铺名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灵活多变的的部分。这部分承载着店铺特色,其任意性和创新性非常大。根据性质的不同,一般分为人名称谓、地域名、民族特色、美好愿望、自然景物、文化底蕴、制作食材、音译词外来词。其中制作食材最多,占统计总数的57.2%,例如:三顾冒菜。人名称谓其次,占统计总数的17.2%,例如:阿兴记。地域名和美好愿望并列第三,占统计总数的13.6%,例如:成都冒菜、久好餐馆。2.通名。通名,即商业单位的通用称呼,表示商铺的性质,是一种商业的标志。餐饮行业的通名灵活性比较小,因为它不仅要和专名相搭配,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店铺的规模和档次。根据通名不同,一般分为馆、店、庄、楼、吧、城、家、餐厅、村/坊/轩/林、食府,等等。根据统计数据,“楼”“馆”的使用频率很高,除此之外,原本不用作餐饮行业标识的词也出现在店铺名中,其中“坊”“轩”的出现频率较高,这也体现了店主为提升店铺人文气息的用心。3.业名。业名,是对通名的限定,进一步标明行业特征或者经营特点、范围等。餐饮行业店铺名通常都会包含业名,其业名通常和饮食有关。但是某些跨国的餐饮行业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不会使用业名,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此外,某些新兴的时尚餐厅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也不会使用业名,比如重庆著名时尚餐厅———流浪地图,这种命名方式的好处就是新颖、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不足之处是不够一目了然,消费者看了不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该店的经营特点、范围。

(三)组合特点根据收集的商铺名来看,重庆市餐饮行业的店铺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专名、业名、通名,这三个要素并不是缺一不可的,而是相对灵活地组合。其中,店主都倾向于使用“专名+业名”形式和“专名+业名+通名”形式的店铺名,前者占统计总数的52.7%;后者占统计总数的22.7%。以“专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14.5%。以“业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2.7%。以“专名+通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3.6%。以“业名+通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2.7%。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用“通名”作店铺名的极少。

三、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现象背后都体现出某种文化心理。店铺名这种具有极强特色的语言现象,其背后也隐藏着其代表的文化心理,反映出某个地域、某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虽然店铺经营大小、经营项目各有不同,其命名方式也各种各样,但归纳起来,体现较突出的文化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地域性地域性一般都体现在地名,可以是大的地名,例如:重庆;可以是很小的地名,例如:熙街;可以是地名的简称,例如:巴蜀;可以是地名的旧称或别称,例如:山城。根据地域范围大小的不同,地域性具有两大功能:较大地名具有品牌功能,较小地名具有指引功能。各地的饮食繁多,出产地域名自然就成了一块无形的“品牌”。比如一家火锅店在命名的时候,就非常有可能提到“重庆”“渝”“巴蜀”等地域性的字眼。这是为了向顾客们暗示这家的味道是最正宗的,并且突显了地方文化。一方面,对于顾客来说,这些地域性词语除了起到暗示性作用,还给顾客提供了一个参考,缩短了顾客的鉴别选择的过程,降低了顾客的搜寻成本和消费风险。另一方面,一个店铺名使用了带有某个地域的词语,它们的产品就会带有该地的印记,这会让身处异乡的该地域的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一种“情怀”,这也就在消费者心理上领先了一步,成功地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大降低了在新市场宣传推广的时间和成本,更利于店铺的营销。此外,对于小地名,其地域性还体现在地理区位上。因为地域性词语能启发人的联想,从而起到指引的功能。有些店铺名中带有所在区域的词汇。比如重庆著名的九村烤脑花,九村只是重庆市江北区的一条街区,该店面就在九村路口,一提到该店铺名,顾客就能立即知道其地理位置,这省去了顾客的时间成本和搜索成本,并且让顾客有记忆点,容易寻找。

(二)吉祥性吉祥文化在餐饮行业最有所体现,不仅仅是“民以食为天”传统文化心理与饮食安全与卫生的心理诉求,而且其根本原因还是吉祥文化暗藏了国人的祈吉心理。期盼吉祥、平安、生意兴隆的民族心理,这是一种传统的、稳定的、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根据各店铺名对吉祥性词汇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吉祥性词汇。但这种心理是多角度的,这也影响了店铺名对吉祥性词汇的选择。有的店铺名从祝福顾客角度出发,选用“福”“好”“乐”“安”等词汇,这是表达对幸福安康的向往,以此来获取顾客的青睐;有的店铺名从经营者角度出发,选用“旺”“富”“来”“顺”等词汇,来表达对招财进宝、生意兴隆的理想心理;有的店铺名从食品质量角度出发,选用“香”“好”“养生”等词汇,来表达对一种食品质量的自信,借此宣传以吸引顾客上门。不管是哪种心理角度,都是对追求美好的生活本能的共同心愿,取一个吉祥如意的店铺名就是店主寻求心理慰藉的一种方式。

(三)传统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规范,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道德文化,成为商家命名的依据之一。因此,诚信为本、宽厚仁爱、尊人谦己、义利结合等思想融入店铺名当中。[3]这样的店铺名可以提高店铺的档次,可以吸引有品味的顾客,借用传统文化的典雅特征在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在专名中,很多店铺名带有“龙”“红”“德”等字眼;在通名中,很多店铺名爱用“轩”“居”“庄”“府”等字眼。比如:德庄火锅。此外,除了在词汇选择上下功夫;在字体的选择上,有的店铺名会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有的店铺名会使用手写体、隶书、楷书等。这样既弘扬了民族文化,也体现出对我国优良传统的继承,使商家在时尚之风以外营造出古朴典雅之情。

(四)新颖性一个吸引人的店铺名能起到广告的作用,新颖的店铺名本身就是一个吸金的手段,这也是为了迎合顾客追求新奇的消费心理。为了达到营销好的目的,店铺名追求新颖的方式不尽相同。一类店铺名靠吸收外来文化来达到新颖的效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也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文化的交汇、竞争与融合不可避免。有的店主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采用这种命名方式,例如:好吃go。该店铺名就是在俗语“好吃狗”的基础上,加上英文“go”演变而来,这既有新意吸引眼球,又侧面地体现出“心动不如行动”,在心理上对顾客起到引导的效果。一类店铺名靠吸收网络文化来达到新颖的效果。随着网购的兴盛,团购网站也悄然兴起。这促使了饮食行业线上线下联动的现象。有的店主为了提高销售业绩,会在店铺名旁边标注自己的网店的网址,或者印上二维码引导消费者手机付款或网上预约订座。此外,有的店主会在命名的时候融入网络语言,这本就是借助网络文化吸引顾客,比如:萌物甜点。“萌”本来就是网络术语,形容人或物的外观十分可爱或小巧玲珑。“萌物”指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小巧的精致的东西。新颖的命名方式还有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店铺在过分追求新颖的同时,落入了媚俗、夸大的怪圈,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

四、结语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范文6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出现大量“国际式”景观,导致各地旅游区景观形式雷同。针对同化现象的出现,此次研究试图从地域性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地域性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旅游景区;要素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旅游,在其景观设计中都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如: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下,同化现象日趋严重,地域性文化正面临着被抛弃和被遗忘的境地。旅游区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容易忽略景区所处地域环境中独特的传统文化因素,而文化价值却是旅游区深层次的价值,传统的地域特色也是旅游区应该具备的基本特色。结合关中环线地域性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系统地研究地域性文化如何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提倡探索新的文化景观设计方式,将地域文化与旅游区景观设计很好的融合起来,提高旅游区的景观吸引力。

关中环线原本是陕西境内一条生态旅游公路,而它的建设带动了秦岭北麓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至、户县、三原、扶风等区县的新农村建设和旅游景观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环线旅游圈。以西安的沣峪口为起点顺时针绕行关中环线,线路如下:沣峪口——马召——西汤峪——法门寺——乾县——三原——阎良——渭南——玉山——水陆庵——东汤峪——太乙宫——沣峪口。其中包括了草堂寺、楼观台、黑河金盆水库、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法门寺、乾陵、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岐山周公庙、凤凰山风景区等大大小小的风景区。

(一)自然景观特征

关中环线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号称“八百里秦川”。形成一个东西延展的矩形,东、西两侧分别与河南、山西、甘肃等省交界,南北与陕南山地景观地区和陕北黄土高原景观地区相邻,是陕西省经济和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二)历史文化景观来源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

关中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三)关中环线旅游资源分布概况

关中环线旅游资源密度大,分布广泛,目前已开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长安、蓝田、户县、周至。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初步开发状态。境内有大量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明代古城墙、汉阳陵、半坡遗址等人文旅游资源最负盛名。自然景观包括太白山、终南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等风景名胜区,其中,骊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有楼观台、终南山、骊山、朱雀、王顺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太平森林公园、黄巢堡森林公园等省级森林公园;拥有周至、牛背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已形成以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关中环线自然元素的挖掘:①天文影响,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秦代时,秦始皇应用“象天思想”模仿天象来规划布局新都,以表现其宇宙中心的合理性,突出的宏伟与尊严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②气候因素,关中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雪。③地形地貌,关中环线所位于的关中地区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平原地区,其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④水体资源,关中地区河流很多,其中最能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长安八水。⑤植物,关中环线地区土地资源肥沃盛产瓜果。主要有:苹果、桃、石榴、柑橘、猕猴桃、梨、杏、枣、李、樱桃等。陕西卫矛、山茱萸、拐枣、银雀树、君迁子、山白树、金钱槭、血皮槭、蝴蝶荚蒾、猬实这十种是被新进评为的陕西乡土树种。⑥动物,关中环线上的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

关中环线人文景观要素的挖掘:①历史遗迹,陕西关中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②传统聚落,关中地区中心聚落体系的真正形成是以秦推行郡县制为标志,到秦统一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首位城市与县级聚落二级制体系。③地域建筑,关中传统民居的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④特色小吃,关中小吃主要集中在西安,由于西安的悠久历史和包容性,将黄河流域面食文化、长江流域米食文化的食品和伊斯兰的牛羊饮食文化交融在一起。在进行关中环线旅游景观的设计中,这些本土的特色小吃也是一个重要的造景元素。⑤,关中地区是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发祥地。⑥民间风俗,在关中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关中环线地域景观元素的表达手法:

(1)保留——关中环线地域传统文化的保留

对于典型的传统文化进行保留,突出形式特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所谓保留,是保留重点和突出的文化特征,这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设计手法,并且效果突出,协调性较高,对周边景观环境的破坏力小。

(2)抽象——对地域文化进行符号的抽象提取

整理地域特色资源,从中抽取传统、地方设计的典型符号来强调民族传统、地方传统和民俗风格。与“保留”相比较,这种手法更加讲究符号性和象征性,在空间结构上则不一定遵循传统的方式。要强调的是,抽取的符号必须是地域特色资源中的形象感强、有代表性的元素,它们可以是建筑语言符号,也可以是民俗或文化的典型。

(3)再现——历史文化的再现

采用恢复景观的方式,再现昔日历史这种手法多见于昔日具有成熟的良好景观基础的场所。西安园林景观中,青龙寺的重建与修复了空海纪念碑院和惠果、空海纪念堂。建筑师进行规划时,从总体入手,相地立基,力求得体合宜。

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景观设计也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地域旅游区景观的设计是人们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场地记忆的一种途径。随着人们地域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地域景观设计的深入思考,蕴含着地域精神和地域文化的各种地域景观元素,必然将会成为人们提取展现地域特色、弘扬地域精神、传承历史文脉的沃土,也只有通过对地域景观元素全面的挖掘、科学的提取以及合理的表达营造出符合当地百姓生活习惯、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区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析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北京林业大学.2005

[2] 杨晓丽.西安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