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重要性;措施方法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加强逻辑思维才能学好的课程,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思维分析就是通过思维分析相关问题的各种内在因素关联,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且判断使用哪一种方法会更加方便。数学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解性,就让思维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积极培养。
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具体的思维能力方法,从而让学生可以对相关的数学问题形成更加清楚有效的认知,快速实现问题的解答。第二,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能够让小学生对数学的本质了解更加清晰,从而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能够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效果。第三,对学生展开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数学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小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并且积极参与,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教材书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材书本是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载体素材,要对学生的思S能力进行培养,巧妙使用教材书本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使用教材书本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进行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书本进行阅读,自行理解相关知识的内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对其作出分析。如此一来,学生自然就可以在预习和分析的环节实现对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要弄懂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单纯依靠阅读是不可能的,还需要学生自身进行理解和思考才能实现。比如在教学加减法之前,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加减法应该如何计算,其所代表的意义又是什么,在生活中的哪些案例是对加减法的运用。通过这样一系列环节,学生就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大量思考实现对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形成主要还是通过思考问题来实现的,经由不断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思维能力的强化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提出合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锻炼自身思维能力。比如在针对加减法进行教学时,对常规的计算方法进行教学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实现计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对于18+23这样一个式子,有的学生在思考后就可以得出,18=20-2,23=20+3,因此原本的式子就可以写成20-2+20+3=41。这种想法就是计算中凑整法的体现,教师就可以从此进行延伸,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三)借助数学练习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现在越来越强调理解教学,但是适量、适当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数学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对自身的思维能力实现反复锻炼。比如,结合上文提到的有不同解法的例题,教师就可以设计一题多解的数学练习,设计几个比较典型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思考能够实现解题的所有方法。如此,学生在思考不同解法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有效锻炼。另外,教师也可以基于一解多题的思想,针对某一类计算方法设置几道不同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对某一种计算方法进行运用,同时思考在这些不同类题目中,该种计算方法是如何实现解题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可以得到增强。
(四)经由数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实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必须要注意的一个环节,通过数学实践不仅可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性运用,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性的数学教学环节,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三个内角和为180■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验证这一个定理的正确性。于是,有的学生直接使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具体角度,然后相加。有的学生则直接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三个角,再将其拼接起来。学生通过这些不同的方法对定理进行验证,就实现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内角和延伸到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关系?以不同的边作为底,三角形面积是否会发生变化,等等。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将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对此形成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书本、课堂问题、数学练习以及实践验证等,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得到锻炼,并且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周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8):225
[2]薛玉芝.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137-138
[3]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2(23):66-67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2
一、加强思维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的思维规律、方法和应用的综合性科学,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思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思维的生理机制、思维的历史发展等。随着当今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思维科学领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当前,在生物教学中能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本身思维能力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思维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探索思维规律和方法,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思维训练与培养体系,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催化剂,是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当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加以适当的点拨、激发,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踊跃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学生乐于刻苦,勇于攻克难关的强大原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1.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把学好生物与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好生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栋梁之材。
2.介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了解生物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广阔前景。如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的解决、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生物分子水平研究成果等等都与学好生物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钻研生物知识,献身于生物学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
3.以丰富多彩的生物活动来吸引学生,如开展“生物月活动”的活动、课外实验、讲座、竞赛、参观工厂、展览会、科普宣传等,造成浓厚的生物学习环境。
4.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有趣、现象明显的实验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利用多余的色素进行荧光现象的实验并适时加以引导,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5.经常讲述科学家致力于生物研究的生平事迹,逐步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的偶像。同时热情辅导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指导科技小制作,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求索创新的乐趣。
6.优化教学结构,促使学生思考。精心挑选习题,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辨别。只要条件发生变化,情况就不同了。二倍体生物的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就可能变成了多倍体生物体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了,相反二倍体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也有可能变成单倍体生物体的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作用。
三、训练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思维方法的优劣是智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思维方法的训练程度与教学效果成正相关。这样,教师在授课结构和类型方面。从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小结巩固、布置作业,习题讲解、单元总结、专题指导、综合复习、考试讲评等教学环节,紧紧抓住一切机遇,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思维方法。首选要暴露的是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思维过程,如孟德尔得出遗传定律和格林菲斯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思维发展;其次要暴露教师知识教学的思维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发展,让学生熟悉教师钻研教材、分析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如证明某种矿质元素是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的实验,笔者在授课时介绍了自己是怎样来设计这一实验的思维过程。授给学生清晰的思维思路,同时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双向交流、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和优化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组成一个高效的教学系统。
优化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是形象思维,即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不能抛弃事物的现象形态。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展示实验、标本、挂图、幻灯片、课件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如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笔者通过互联网下载课件,上课时进行播放,并进行适时的点评,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达到了对知识的认识和把握、理解和应用。
立体思维是指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向延伸,思考研究问题的思维。DNA规则的空间双螺旋结构等一些知识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在生物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超脱客观事物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是思想的核心。教授生物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时,借助于抽象思维,经过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多次地反复,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如证明植物对矿质元素和水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这一实验设计。则需要借助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效果。正确的抽象思维必须应用分类和比较、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辩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动作思维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思维。生物实验是中学生物教材和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相当的比例。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动作思维的主阵地它能让学生的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
现代思维方式的迅速发展,给生物教学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思维领域。例如:有丝分裂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由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从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由宏观性思维到微观性思维;在改进或设计实验时,培养学生由习惯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方法研究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够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常见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常规思维、逆反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努力为中学生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录像或向同学们展示有关于桂林山水风光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桂林山水风光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山水交融的美丽图画。教师也可以用语言对桂林山水风光进行描述,让同学们随着教师的朗读而发挥想象,在想象中感受桂林山水风光的无限之美。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数学思维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培养和启发的内容之一,越发变得引人注目。因此,数学教学的研究重心应该由过去的偏重于内容取舍,转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当代教师,我们应该更好地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发散思维有以下作用:它能指导人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全面地分析问题,能指导人们选择最优方案去解决问题。用这种思维指导实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研究史上有这样一个史实:针对单向导电问题,苏联专家认为只有根据电磁原理,进行一定的组合,才可实现单向导电,其它没有可通之路。而日本专家想在自然界中找出单向导电物质。结果两者都成功了。但是日本专家的产品优于苏联专家的产品,所以被人们继承了下来。而苏联专家的产品被抛起了。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就要对所教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可能的引导发散。
例如,在给初三级学生教完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绘制后,就利
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绘制y=x-1的图像
分析:因为x-1本身就是函数,所以x-1=0是y=0时x的值,从图像上看到:方程 x-1=0的解是x=1。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例:从上图可以看到x-1> 0或x-10等价于y> 0,x-1 0的解集为x> 1.x-1< 0的解集为x
3.由图像还可以直观的看出,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以上发散性的示范并加以练习,不但使学生形成知识链,而且更加牢固的建立了数形结合思想,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作深入探讨,纵横联系,拓广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性原则,就是教师应用高于学生的水平,去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结论,使之最终归结为完全正确的结论。
2.发散性原则,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解决类似性的问题,或深层次的分析问题。
讨论分析两个有理数a,b的代数和与0的大小
例:a+b _____ 0(a>0, b>0);a+b______ 0 (a
a+b______0 (a>0, b(b(时____当(a(
想一想,还有哪些情况呢?
以上数的性质符号都含在字母里面,只有学生熟知法则之后,进行探索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实现发散的方法:
1.观察分析法。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学下,做些与课题有关的实验,产生与课题相近或能揭示课题内涵的结论。
例如,在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根据它的创立者法国青年军官迪卡尔(1596-1650)在一次午休时,看到天花板上有一个蜘蛛,它要说清楚蜘蛛的位置,就开始数横着的条数和竖着的条数。后来他又发展了这个想法,创立了笛卡尔坐标系,将平面上点的位置确定下来,为人们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架起了桥梁。把以前没有关系的几何与代数统一起来了。所以我在介绍平面直角标系时,就先要一位同学说清楚他的位置。学生会自然而然说,他在第几排第几行。正好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构成相似之处。
2.实验总结法。就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如在介绍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就叫学生先经过一点画直线看能画几条?(无数条);再通过两点画直线看能画几条?(有且只有一条);试问通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能画一条直线吗?(不能画)。最后断言,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反例驳倒法、理论推导法等都是可实验探究认知的方法。
发散思维还有以下缺陷:不具有缜密性、不能用来判断真假、没有演绎性等缺点。而和它相对立的逻辑思维正好能补充之。
逻辑思维来源于人的左半脑的精神活动中,它主要追求事物发展因果关系,主要体现思维的纵向性,它主要体现思维的一维性,它是认识真理,论证真假,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提高思维的效率,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避免各种错误的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具有以下功能:
1.它能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它能使人的思维细致入微,紧密联系,当思维的认识水平上升一个环节时,能添补中间所有的空档,使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和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像在欧氏几何的证明题中就显示了这一特性,而且大量地应用这种思维形式。
例如,证明凸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如果没有其它基础知识作为填补,我们应从平角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推起,进而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再推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在思维的逻辑要求上,必须要由平行线的性质开始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再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这就是说:逻辑思维必须是缜密的,是无懈可击的。
2.它能培养思维的递进性、层次性。这就是说思维是有层次性的,随着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的升级而升级的。像中医学里,对某种药材的认识过程一样,它由表及里,最后用来治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实验,分析……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次提高。
逻辑思维还有下面的缺陷:
它能抑制人们的发散思维,抑制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定势思维,产生经验主义,使人的思维方式一维化等缺陷。
在教学中如何实现逻辑思维的培养:
(1)让学生用右手、右脚活动,并用右手写字。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思维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学生可能常常只会把处于三角形下方的那一边作为底。那么,教师教学时可以用一个三角板在黑板上转动,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作它的底。另外,在教学应用题时,一些题目会有多种解答法或不同答案。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教学材料,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堆乒乓球共有10个,5个红球、5个白球,把其中的5个放入口袋中,要保证每摸4次,就能从中摸出1个红球。放红球、白球各多少个?这道题的答案有几种可能(0白红;1白4红;2白3红;3白2红)。在教学这个练习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答案,并动手验证,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习惯和能力。
二、设计设疑,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特别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再通过释疑、解决问题等环节,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猴王分桃的故事:今天花果山上特别热闹,因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分桃节。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大家都希望能多分到一些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子挠挠头皮说:“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吧。”猴王一拍胸脯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可小猴还是一个劲地嚷着:“不够!不够!”这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猴王把桃子数增加了那么多,小猴子还是说不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一听这是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于是我将小猴三次分桃的过程用三个算式表示成:6÷3=2,60÷30=2,600÷300=2,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了“商不变性质”这一结论。学生就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弄清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三、引导――加强学生思维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用在教学上可以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数学来说,教给学生方法非常重要,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思考方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比较、分析、综合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通常在综合性练习中出现,所以练习的设计很重要。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周长,给了学生这样两道练习:①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他们的面积相等吗?②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相等吗?这两道练习是把周长和面积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练习,是对周长和面积这两个知识的巩固,学生可能会通过举例来说明,但是也需要对例子出现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才能综合出:①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②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这个解题过程就是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四、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培养,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解题练习,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教师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时要有针对性,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例如:为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教师可以考虑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要弄清这一点,学生就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而后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它自身,联想到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确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总之,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机械地教给学生一些公式和定义,而应该注重对学生各种有效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因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大量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杜得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科技信息,2007.5.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方式上下一番“苦功”。优化课堂的提问方式,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不但能达到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
1问题的设计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1.1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数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即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因此,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1.2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1.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强烈的探索动机,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2提问的方式
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肯定优点,并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
2.1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2突破式提问
突破式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也涉及到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只能用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能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
2.3比较式提问
比较式提问,是指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的答案。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4启发式提问
所谓启发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
“启发式提问”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一般的教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会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而好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那才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