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1
一、基本情况
保华乡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的一个偏远山区。全乡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共9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10000人,全是汉族人,其中青壮劳力3996人。全乡有林地170000亩,仅有耕地面积2048亩,人平2分多的耕地,且大多数耕地是坑洼和旱田,是典型的靠天降水吃饭的乡。2008年人平纯收入150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山区的全部青壮年群众迫于生计都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有留守儿童865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589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68.1%,老人监护的有834人,占96.4%,寄养他人的有31人,占3.6%。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主要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除了一般的农村教育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父母不在家,没有人专门去管教孩子。爷爷奶奶由于上了年纪,家中又有几亩田地要种,同时又不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许多爷爷奶奶把孙子宠爱得和皇帝差不多,所以难以很好教育;而那些寄居在邻居亲戚家的,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总的来说,由于家长监管不到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能影响孩子一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小孩子是非观念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和不良的品行。
2.情感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和心理关怀的缺乏,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约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
3、生理教育问题。在中小学,生理教育一直是个难题。现在的孩子成熟早,性成熟时间一般是14岁左右,这个年纪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都想试,但是又不知道可能带来的后果,通常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与沟通,需要有人能够及时帮助其排忧解难,但是这个时候,留守儿童的父母又在哪里呢?有谁能够及时帮助他们呢?
4.学习教育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三、应对策略的探索
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制度。
各学校要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建立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基础上,将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录入信息管理库。
2、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指导制度。
在学习指导上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科任教师备课要做到“五个明确”,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教材特点、难点、重点,明确双基训练任务和方法,明确教学思路;上课要做到“五个精心”,精心设计导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法,精心使用教具,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要做到“三批三改”,基本题多批多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面批面改。
3、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
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农村兴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并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等活动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4、建立“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度。
“问题儿童”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各学校要注意研究其品德、行为、学习等特殊心理现象,并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利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 爱心驿站”, 配备必要的专门设施,并选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5、建立留守儿童亲情交流制度。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讯通”这个平台,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或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使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班级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
6、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
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学校教育管理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其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原籍地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而自己留在农村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农村未成年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一方面缺乏足够的亲情关爱,同时也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约束,致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其中的关键是父母的亲情关爱与教育。父母外出打工后,将孩子交给其他临时监护人,父母与孩子的直接接触时间大大减少。由于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抚慰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乏,容易引起农村儿童的“情感饥饿”,造成“留守儿童”亲情冷淡、心理障碍、自卑孤僻、抑郁逆反、嫉妒畸形等心理疾病。
亲子关系的依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一方面,留守儿童往往常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由于代养人大多数是年老体衰或者家教意识淡薄,无法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往往重养不重教。而处于发育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孩子,由于教育不到位,从小就失爱、失教、失落,容易在品德、思想、行为和心理上发生偏差。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因长期在外工作,无法在心理、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直接照顾和关心孩子,往往采取物质补偿办法,放任孩子大手大脚的花钱,极易形成孩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二、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个体、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必须采取有效的拯救对策以遏制其进一步恶化。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各自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单靠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提高父母的思想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①针对父母对孩子直接教育管理时间不足的困难,要求定期进行“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利用短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心里等各方面的情况,让孩子在情感上有归依感、安全感。
②针对教育管理方法不当的现象,要求完善科学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科学方法,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来,让孩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当地乡镇政府或学校可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帮助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能用以前的老经验来教育孩子了。
2.加强学校教育管理。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要为外出务工父母分担更多职责。
①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政府要加大投入,适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由学校在本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志愿者与留守学生谈心、交流。同时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给这些儿童以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关爱,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
②实行留守儿童的普查登记制。在劳务输出集中的地区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同时积极实行教师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③加强留守儿童监护网络。留守儿童还处在性格未定型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学校应通过政府、派出所帮忙,加大校园周边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场所的整治力度,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和“八荣八耻”等主题教育活动,坚决杜绝、进入校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的学习成绩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转贴于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4、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朱明山.中国教育学刊[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88-90.
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创新;心里健康教育;幼儿
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心里发展成长道德的发展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候,幼儿的心里健康将会对孩子们以后的认识、情感、个性和道德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新时期对于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又出现了不同的指导理念,针对新时期的不同理念可以提出一些积极有效的创新策略。
1幼儿园在进行学前教育的时候开展幼儿心里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忽视对幼儿进行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从幼儿园和家庭的角度出发,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但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孩子在情绪情感态度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不足之处,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不能保持同步。
1.2没有专门的课程关于幼儿心里健康教育
在幼儿园目前开设的课程当中,没有专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不能及时对幼儿的心里问题进行及时系统的辅导,导致一些幼儿出现心里问题。由于缺乏专门的课程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辅导,导致幼儿缺乏一定的指导,不能对自己进行一个客观的判断,以致出现问题。
1.3只对个别有心里问题的幼儿进行辅导,忽视全员教育
幼儿园长期以来对于幼儿心里健康教育问题上不够全面化和系统化,仅仅针对一些有问题或者是具有不良品性的儿童,而忽视了全体幼儿的心里健康培养。对于新时期的幼儿心里健康教育来说,更重视的是全体学生的心里健康发展而不是只针对个别的幼儿。
1.4仅仅重视幼儿园的教育而忽视了家庭的教育
虽然幼儿园对孩子的学前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对其进行教育,应该考虑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心理教育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家庭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一个有效的延伸和效果的评价,使得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持久性的发展和培养。
2新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2.1转变幼儿的教育观念,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各个活动中去
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新时期树立一个幼儿教育的创新理念,一切以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主要的目的,并且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去,使幼儿可以得到全方面的教育和发展。在对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注意平衡知识的培养和心理教育的比重,这样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可以在幼儿当中开展一些符合幼儿知识水平的讲座既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又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达到学习和心理教育同步的目的。
2.2积极创设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一定要创建一个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环境,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民主的环境。好的环境对正在处于身心发展的幼儿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应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疏导教育,让幼儿可以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2.3不仅要关爱个别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促进全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时候,不仅要重视个别有问题的幼儿还要从全体出发,关注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通过一些日常的活动展现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幼儿以后上学起着一个基础作用,良好的学前教育促进了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幼儿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理。
2.4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持久、动态的发展
对于幼儿的学前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仅仅只关注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同样重要。要通过这些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使幼儿的学前教育有一个好的延展性和发展性,让孩子不同程度的接受教育,结合幼儿所处的人文环境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幼儿当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查找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指导,不仅从幼儿园做起也从家庭和社会做起。
3结语
在新时期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动态持久的过程,对于老师来说都提出了一个挑战,他们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态度,在教育实践的过中不断的提出创新的策略,关爱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幼儿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学前教育是有必要的,为以后的教育成长提供了一个基础,让孩子们以一个积极健康的状态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66-67.
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5
目前在校的小学生年龄偏小,正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内,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品质,会对将来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上,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现在这些学生的父母,基本上都进过学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一些教育方法,易与教师、孩子沟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便利。但他们的年龄大都集中在三十到五十之间,正是壮劳力,多数都外出去打工,把孩子托付给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等,教育孩子的重任偏离到祖辈肩上,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给孩子的教育埋下了隐患:
1.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大都对孩子的要求不严,甚至有的放任自由,长期下去,孩子们就被溺爱得变了型。
2.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教育的方法,很难与孩子沟通。
3.现在家庭成员比较单一,孩子缺少交流对象,易产生心理封闭,与外界隔绝,不能有效地接受外来思想,所以,这些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一是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学校主动担任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使其父母安心工作。二是学校教育应主动偏离纯文化教育,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对孩子要“教中有爱,爱中要严,”既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压力,以此来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三是学校和社会办一些有益于孩子身心的活动,如:给远方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打电话等,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四是在学校生活和教学教育中要像哥哥、姐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样关爱他(她)们。五是对单亲孩子的教育:1、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她)们的;2、细心解释单亲的原因‘不要给孩子带来心里上的消极影响;’3、教给孩子学会承担家庭的责任心;4、多为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环境。
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6
摘 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69-01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都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表面问题上,真正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我国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
2、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的心态,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3、学校、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即使学校开设有心理教育课程,迫于形势,也只是装点一下门面,应付一下检查。还是以学习考试科目为主。与此同时,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迅猛。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青少年需要的心理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青少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调整学习方法,会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折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老师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教育。教师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们比学生的人生经验要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创造张弛有度、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雨露,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真爱”,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教师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来促进其健康。学校可以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趣味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目前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转变只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思想观念。学习只是一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心理、品德教育才更重要。
(3)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父母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学习条件是忙了一些,但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良好心理品质,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4)尊重孩子,严爱相济。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乃人之天性,但是过分的宠爱、溺爱对儿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爱孩子就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塑造他们的心胸与气魄。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和孩子多进行思想交流,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