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1

案例介绍

王女士:暑假刚过,孩子厌恶上学

30多岁的王女士介绍说,她的女儿刚放暑假时还挺高兴的,但随着开学时间的临近,她明显感觉到女儿的状态不对头。整天闷在家里看电视,不跟同学联系也不愿出去玩,并且成天苦着脸,闷闷不乐。有时还抱怨说自己不想去学校,不想去上课。“都玩了一个暑假了,还不想去学校,现在才初二,就不愿读书了,以后怎么办呢?”王女士不无担忧地说。

李先生:孩子很难进入到学校生活状态

李先生的儿子开学后读初三,暑假里花20天时间就把作业赶完了,以后每天睡到中午12点起床,下午上网,晚上看电视到很晚。开学后正常的学习时间让他感到不适应,上课老想睡觉,回家后晚上又久久不能入睡,导致第二天学习不能专心。“这样的状态怎么面对紧张的初三学习?更别说以后的中考,真让人担心!”李先生满脸惆怅地说。

案例分析

“开学综合症”

“开学综合症”出现在假期之末开学之始,是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开学综合症”,又叫“开学恐惧症”。“开学综合症”的直接原因是假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开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形成了鲜明反差,从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开学综合症”最能体现孩子们此时的心理,因为相对放假期间,学生们的生活作息有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基本上天天呆在家里,不是玩电脑,就是看电视、睡大觉。由于缺乏锻炼,体质反倒差了,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学习竞争激烈,普遍存在着精神压力大的现象,所以刚开学心情就开始紧张,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

“开学综合症”有多种表现形式,生理上多表现为:失眠、嗜睡及一些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疼、小便失禁、疲倦、食欲不振等;在心理上则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心慌意乱、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心理医生认为这些表现均是人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些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面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而造成的,这种症状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开学综合症”有五种易发学生群:即心理素质低和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学校总是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自卑孤独的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快速适应的学生以及一些过于追求完美学业的优秀生。

“开学综合症”成因的深层次分析

心理学家指出,“开学恐惧症”一方面与学生年龄小,适应、转换能力差有关;另一方面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本文主要从以下原因进行探析:

学期制度的不合理

我国学校现行的学期制度安排不够合理。一学年中有上、下两个学期和寒、暑假两个假期,每个学期长达四五个月,假期长达一两个月。上学期间学生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到了假期却又缺少组织性,假期既长又过于轻松。过于“放松”的假期生活与过度“紧张”的学习节奏落差太大,这样一紧一松缺少缓解与过渡。学生在生理上也因过于快速的改变而不容易适应,心理上也难以接受。待假期结束时,想收心回到学习上是十分困难的,从而出现一些不适症状。相比之下,西方一些国家在假期安排上要相对科学。比如,德国大中小学的假期也大约有150天,但他们分散为寒、暑、春假,另外有繁多的周末、节假日。这样平日的学习就不会过于紧张,平缓了假期与非假期之间的过渡,人的心理及生理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刺激,也就降低或避免了“开学综合症”的出现。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功利型教育文化背景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教育常常与升学、就业、待遇、成功、荣耀等功利型目的连在一起,这使得其与“以人为本”教育的初衷相背而驰,教育效能也很打折扣。面对这种教育模式,中小学生过早地承担起了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功利”期待,面临着诸多“额外”的课业,心理压力很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服务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教育服务体系。现在与心理服务有关的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等概念大都引自外国,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严重的概念模糊问题。实践中,学校心理教育服务还处于有些混乱的萌芽状态,没有明确的服务目标与内容。学校所做的许多心理测验多是盲目的,甚至其目的仅是为了搜集研究数据、写论文,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再就是没有明确的服务人员审定标准。心理学服务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只是上了几天短训班,有的甚至未经任何培训,这种水平无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的分析指导。

不良的家庭生活方式与不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影响

学生在假期中的生活极不规律,学习与休闲活动没有一个合理的计划。每天做了有限的作业后,所剩余的时间几乎全部被看电视、玩游戏、不规则的睡眠及大量的零食所充斥。这些假期中舒适无度的生活方式会使孩子留恋,也就会对开学后要面对的紧张的学习生活忧心忡忡,于无意中产生了抵触情绪,产生害怕上学的心理。

学生个体原因

中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没有完全成熟,适应和自控能力较差,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如心态转换不及时就会觉得很难适应:有的学生会担忧开学后与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名目众多的考试也会使一些孩子对将要来临的学习生活产生恐惧心理。以上这些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重叠交织在一起,成为“开学综合症”推波助澜的源动力。

措施方法

社会、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学综合症”存在的客观性及危害性,并积极加以防治,以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呼唤教育体制的改革

“开学综合症”的出现,折射出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它是学生的“开学综合症”,也是我国的“教育综合症”,是学生无奈之下的一种无意识的“抗议”,凸显的是教育困境。因此,建议我国对学校现行的学期制度进行改革,改革中应借鉴国外相关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制定科学的学期制度。

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学理论与服务体系

加强心理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以提高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学科水平。加快培养学校心理教育人才,大力推行学校心理教育,尽快创建完善的国家学校心理教育体系及心理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正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者的措施

学校的防御从假期开始

“开学恐惧症”预防应从放假时就要开始:学校和老师要采取措施积极预防。如假期作业的布置做到合理、适量和多样化,把书本作业、劳动技能作业及一些兴趣娱乐性作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温习所学知识的前提下能达到增强动手能力、拓展视野的效果。另外,学习和娱乐结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享受假期带来的各种乐趣。

开学之初,学校和教师的关注

预防“开学综合症”,首先,学校在开学之初的课时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两周之内不宜给学生安排过多的课业负担,适当放慢学习进度并降低学习的强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习、娱乐相结合,以增加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逐步适应学校的生活节奏。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根据学生开学伊始容易上课犯困等症状,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声音、图像及文本并存的优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教师在开学初期要注意观察什么学生不容易进入状态,调查具体原因,研究防治方法,来帮助学生改进不良状态。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由入学时的松散状态顺利地过渡到紧张、活泼、有序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完成心态的转换。

家长的对策

假期中家长的监护

家长要在假期之始就协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假期计划,使学习、培训、娱乐、旅游等活动有计划地进行。实施中家长还要注意加强引导和监督,使孩子在假期中的学习玩乐有节有度,避免孩子一放假就“放鸽子”,学习和生活失去规律,避免孩子因生活的巨大变动而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舒适。

开学之初,家长的调适

假期结束,开学之始,家长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逐渐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帮助其慢慢地调整心理状态,收回假期生活中过于放松的心态。可以通过和孩子聊天,总结回忆假期生活,使孩子意识到开学在即,应该收心投入新一学期的学习,逐步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这里要注意的是要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最好提前一到两周逐渐地给孩子以提示。

家长还要注意,假期里,孩子的饮食、运动都缺乏合理的安排。缺乏运动的学生,突然面对紧张的学习,可能会产生疲倦、周身酸痛等症状。有的学生假期还忙于补课,或外出游玩,弄得身心疲惫不堪,导致免疫力下降。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饮食,让孩子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杂粮,适当摄取蛋白质类的食物,避免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其次要让孩子适当的锻炼身体,让其生理、心理尽快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学生:设立新的学习目标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2

在笔者的手机短信中,有一条是最值得保存的。这是一位初三学生的妈妈写的:“我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被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责罚;回到家里,孩子的爸爸也经常骂他,甚至打他。孩子最近变得什么都无所谓,还经常无故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半天的时间也不出来。”这个不超过百字的短信,使笔者陷入了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当前,初中学校通常把提高教学成绩作为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价值,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着力点也仅是局限性地落在学习成绩上。“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学习习惯的养成”固然没错,但是把教育的着力点仅仅放在“成绩上”,势必把学生逼进了自身发展的死胡同:教师一味地“苦教”,学生拼命地“死学”,考试成绩成为家长和教师衡量学生发展优劣的唯一标准。尤其是面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批评,家长埋怨,但是仍旧毫无起色。

鉴于以上“短信事件”,学校专门对学生关注的“你对家长哪些方面不满意”等六大类似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引人深思:70%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和教师存在教育独断现象。主要表现在:只关心学习成绩的优劣,沟通和交流太少,致使内心长期郁闷;学习上要求苛刻,只管按照自己的设想要求孩子,而不注重孩子的自身实际;唠叨说教的多,鼓励理解的少……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片面地追求了所谓的“果”,为了这个“苦果”,我们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我们都被“苦果”奴役了。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着力点要“适应学生”,即: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生命世界,摒弃短期的功利教育,放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让教育适应学生的发展,而心理教育这门科学的“艺术”恰恰是支撑教育着力点的杠杆。

二、问题的解决

前苏联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直接来源于人的生活和心灵的东西,要比强加的充满生命力的多。”鉴于这种指导思想,我校把“唤起内心需要,激发行动自觉”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1.启动“护心工程”,成立“爱心之家”

每班建立“知心信箱”,选派一名“爱心特派员”专管,了解并发现本班同学的“心灵之声”(即困惑或者不满);每个级部选派一名有心理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爱心专员”,根据近期学生心理现状,定期办好“心灵导报”,协助学校搞好本级部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学校派一名专业心理教师担任“爱心使者”。“爱心特派员”“爱心专员”“爱心使者”三位一体的塔式模式,让“护心”行动遍及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2.激活精神软件,构建生本教育体系

学习少了自发的内部动力,再强大的外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激发源于学生内心的学习自觉。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成长的六大核心精神软件是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我校结合以上六大主题,科学地设计主题化心理游戏,努力做到“主题与团体心理游戏结合”“团体心理游戏与养成教育结合”,以团体心理游戏为介质,架设“主题化心理教育”与“养成教育”的桥梁,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习惯养成教育。

(1)“我是你的手”游戏: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用单手完成系扣子等动作,在这个游戏中学会合作、体验感恩。

(2)“三人同行”游戏:三人单腿,牵手同行,让学生提高协作能力,体验相互支持的重要性,特别有利于青春期男生女生间的沟通。

三、实施家校共育,激发行动自觉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尤其需要沟通和交流,这一阶段家长和教师的关怀、鼓励尤为重要。为此我校开展了“我是家庭重要一员”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担当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这样学生就不会存在“一切都无所谓”的思想,而是“觉得自己很重要”。学校指导学生建立《家校成功记录册》,记录家庭成员的成功体验与收获。《家校成功记录册》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幸福时刻。这部分主要记录两部分内容:一是记录家庭成员的主要优点(每位家庭成员至少记录5条以上的优点),二是记录家庭成员最幸福时刻的体验(每位家庭成员仅限记录1条),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指数和家庭幸福指数。

第二部分:“勇往之前”。重点记录家庭成员从克服困难到取得成功的过程与体验,重点记录学生在学习和品德养成过程中的成功体验。目的是记录学生的“挫折心理”历程,增强学生耐挫力,激发“逆”商;家长的耐挫事迹将会成为学生克服逆境的催化剂,鼓励着每一位学生发自内心地努力,进而形成行为自觉。

四、问题解决的成效

首先,初步形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应用性理论框架设想,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研究出一些学生自我教育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具体措施,初步研究出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第三,初步研究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新定位与权益再分配,建构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新型的师生关系。

最后,进一步进行成功教育、信心教育和理解教育等模式的实验,把转化后进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关注后进生,关注学生非认知因素发展,关注全体学生进步,使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3

一直以来我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得到了区教委各位领导及我校教师的关注和支持,使得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明显的发展。我校对照学校心理特色示范校的相关要求并结合《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撰写我校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思路,并且利用学校为特色教师搭建的平台,向全体教师进行了展示,在为教师提供心理教育服务的同时也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刘素梅校长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担任中学校长以来,一直重视并积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为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开拓了全新的道路。以 “以人为本”定义学校工作,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让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快乐而充实地在学校中工作、学习、生活。她通过近八年的努力,使学校由创建初期的迷茫,逐步步入以心理辅导为基础,带动学校工作全面开展,立足于保障教师身心发展平衡,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优化发展的科学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扬起了心灵的风帆。

一、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管理与组织

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以及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相关联性,拥有一套科学合理又富有成效的组织管理模式。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由校长牵头,德育主任主抓,年级组长、班主任负责,专职心理教师具体操作,各部门通力配合,全面规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及主要工作

1.基本建设情况。我校的心理咨询室于建校之初设立,在几年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功能体系,作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了将规划转变为实际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成果的操作过程。心理咨询室已由最初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子发展为现在的四十平方米,心理健康期刊、书籍、沙盘、发泄袋、注意力测试仪等心理咨询工具一应俱全,方便开展日常工作。心理咨询室由校领导直接管理,下设专、兼职心理教师各一名,并以学校教师研究会、年级组、班主任工作为依托,全面系统地开展学校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

2.主要工作内容。我校心理咨询室适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负责心理档案的保存和整理工作。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合理安排授课和讲座的内容,做到不流于形式、不流于表面,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为教师进行适时的减压辅导,保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教师的个人心理成长,提高育人的效果,以教师的优秀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利用家长委员会活动以及家长会对家长开展讲座,创设亲子互动情境,改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状况。对特殊家庭进行分类辅导,以学校教育推动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保障学校教育,家校合力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利用学生的同伴教育模式,促进学生间的共通共容,减少学生因同伴影响产生的畏惧学校、畏惧交往的心理。

三、心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情况。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咨询工作由原来单一的面谈逐渐发展到以面谈、网络咨询、团体辅导多种形式并举。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面谈咨询近百人次,并能够做到每次咨询有记录、有反馈。在咨询过程中,我们竭力在保护求助者隐私的基础上给与其最大的帮助,并通过与相关领导和老师的沟通与协作,缓解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在寻找在前期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希望通过咨询促改进,在问题未发生前防患于未然。

2.设置“心理导向课”,将心理教育由课外延伸到课内,排入课表。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展“分层目标教学”,进行“三年整体规划的内容体系”教育规划整体活动安排;为学生进行周密的人生生涯辅导,并且把课内外的授课内容规划梳理成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在毕业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初、高三毕业年级的情况,特意安排了“心理健康为毕业年级保驾护航”的活动。我们在高三年级开展了主题为“正确认识高考”的心理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压力、缓解压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高考;还与学生们交流了学习经验与心得,效果很好。平时注意随时与初、高三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保持联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如今年高三一名男生,在一模结束后,自信心受到打击,不想学习了,自暴自弃,在与他的沟通交流中,心理教师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他树立起信心,使其认识到努力的过程就是自己成长、学习的过程,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段经历对自己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通过三次谈话咨询,该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复习当中。

4.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既保证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又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才会健康,因此我们通过学生心理咨询反映的问题,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情绪化,要就事论事,尊重学生,不要伤害学生;我们还请与学生沟通交流比较好的教师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介绍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我们还向教师介绍了激励理论――要善于激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调查,95%以上的教师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学到了东西,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希望学校能经常开设此类培训,让教师在工作中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

5.利用团队活动、寒暑假开展课外心理训练活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的特殊需要,我校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课外心理训练活动,其中,在寒暑假举办的“学生干部训练营”,利用体验式教育,吸取拓展训练的精华,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获得学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认为增强了责任意识、加强了团队精神,学会了宽容与理解。家长则普遍反映,孩子在参加过此专项培训后,明显成熟懂事了,学会了理解他人和承担责任。学校通过各类活动,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为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程,创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别化的咨询档案,为全体学生建立入学心理人格方面的档案记录,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支持。

7.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并由校长亲自主持了多项市、区级的科研课题,获得多项优秀成果、优秀论文奖。

8.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及合作,由校领导到年级组长再到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都保持了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孩子的思想,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办法。在与学生家长联系时并不是一味的“告黑状”,而是客观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进步的地方大力表扬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不足的地方不是急于批评,而是先分析原因,搞清学生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症下药,真正从心灵上给予学生关注与帮助。

学校组织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时,也会邀请家长代表到校参加,近距离地目睹自己孩子的风采。比如在高三的成人仪式上,家长代表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成人了,由衷地欣慰和高兴,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取得高考的成功;而孩子们看到家长为自己祝贺,也表达了要继续努力的决心,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在初三年级家长会上,学生与家长坐在一起,共同分析自己的得与失,找准原因,解决问题。以上这些活动都获得了学生与家长的肯定,通过此种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家长的距离,缩小了“代沟”,推动了学校的教育工作。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与分析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中学生要面对生活节奏的变快、学习压力的增大、新旧观念的不断撞击。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对此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不能回避的问题,对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自己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现阶段在特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共700名学生,其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

2.调查方法

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具体情况制定成调查问卷,以问卷抽样调查方式为主,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为辅。共发问卷700份,回收651份,其中有效问卷651份,回收率为93%。将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我们对651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371人,占总体的57.0%;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211人,占总体的32.4%;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61人,占总体的9.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8人,占总体的1.2%。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者超过半数,其轻度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存在中等程度问题者和严重问题者之和占了总体的10.5%,也是比较可观的,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

2.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健康水平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水平正常者均在半数以上,占多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者占总数的24%―42%左右;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者占总数的6%―14%左右;严重者占1%不到,总体不超过4%。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侧面的问题,反映出的程度是有差异的。据统计,中学生在学习压力感上存在不同程度问题者最多,占总体的55.1%;在适应不良上存在不同程度问题者占总体的52%,居第二位;在情绪不稳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者占总体的51%,居第三位。

四、结论与建议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压力感。学习压力感反映学生学习压力过重、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等。

(2)适应不良。适应不良反映学生对学校里的活动不适应,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不适应家里的学习环境等问题。

(3)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反映学生对教师、对同学、对家长情绪忽高忽低等问题。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的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素质及教育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等,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此,特别讨论的是家长的期望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2)学校教育因素。心理卫生专家们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其中,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3)学生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中学生处于情绪浮动较大的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骤然变动,带来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加上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人们竞争意识的加速、新闻媒体对现实问题的曝光等,都使处于敏感期的学生出现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五、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的品行不但影响孩子个性的养成,而且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和睦、有修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活泼开朗,有良好的品行,反之,则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使孩子形成胆怯、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所以,要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2.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全体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到学校职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4)开设心理健康课。

(5)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6)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学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

(7)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社会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柴寿文,王继娜.中学生心理误区.心理与健康,1996,(03).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5

何为教育“冷暴力”?它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的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使学生的尊严和自尊心受到挫伤。

事件回顾:教育“冷暴力”层出不穷

西安“绿领巾”

近日,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此回应,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包头“红校服”

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校服,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这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

没能穿上红校服的同学对媒体表示,“不好意思跟‘红校服’走在一起”,因为“人家一看就知道谁学习好,我们穿蓝校服的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山东“三色作业本”

山东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班级前30名的学生发绿色和黄色作业本,后30名的学生发黄色和红色作业本。笔记本封面上还分别标有字母,绿色标有A,黄色标有B,红色标有C。枣庄三十九中教务处主任张会说,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并体验到完成作业后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学校决定实施分层次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选择难度不同的题目。A类题难度比较大,B类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C类题是相当于课后练习题性质的巩固基础知识的题目。

广州、无锡“差生”测智商

由于“上课不积极、精神不集中、不会做作业、学习成绩差”等原因,广州某小学13名小学生被学校送到医院测试智商。无独有偶,无锡也有一些“后进生”被老师要求做“智商测试”。早在2010年,北京某中学也曾要求成绩差的孩子到医院测智商。

老师罚学生脱裤子跑步 还让其他同学“监督”

浙江慈溪市坎墩街道太阳希望小学三个男孩是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受到老师如此“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

该校一学生家长王女士说:“如果这事发生在我孩子身上,我非得找学校理论一番不可。”她说,“现在孩子还小,但等他们长大了,想起这件事,伤害会有多大!”

另一个四年级的女生听说此事后,低头想了一下,喃喃地说:“被这个样子罚,还怎么有脸回教室……”

教育“冷暴力”造成的心理伤害更难恢复

专家提醒,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有可能给他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洋泾中学心理教师徐琳说,教育“冷暴力”的危害不容小觑,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伤害孩子的整个心灵。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向师性比较强,往往存在“老师的话是圣旨”这样的心态,有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在这个成长阶段,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度可能比父母还大。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孩子,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掌握自己的情绪并控制自己的言行,因为老师的“冷暴力”可能轻则导致学生厌学,重则造成他们自闭,影响到心理健康,并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受访者认为首因在于“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尊心的重视与培养”(78.2%)。其他原因依次是:老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对差生“贴标签”(66.0%);老师压力大,不愿多花时间对差生耐心教育(45.7%);提倡惩罚的传统教育理念作祟(39.6%);不能体罚学生,老师的“冷暴力”是无奈之举(24.5%)等。

浙江省台州市某中学老师朱倪(化名)认为,所谓教育“冷暴力”,很多时候是老师的无奈之举。他说,一个老师要管几十个学生,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如果既不能体罚,又禁止“冷暴力”,那老师还要不要管教学生了呢?“据我所知,很多老师或多或少地都采用了'冷暴力'的教育方法,而且一些家长对老师的这些做法也采取默许的态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当对孩子的体罚被禁止时,这种惩罚孩子的传统就会演变为“冷暴力”。

“差生'观念被广泛认同与使用,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孙云晓指出,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差生”。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下,考试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考得差的就是“差生”,许多老师也认为“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这种区分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冷暴力”。

(一)低成就感易引发职业倦怠

南宁市教科所原副所长杨春成认为,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教育并非万能,孩子某一问题的产生,受家庭、社会等环境影响不小,单靠每天数小时的学校教育,学生的发展或变化往往难以达到老师的要求。

此外,老师的教学工作重复性较明显,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让老师难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弱化了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耐性。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有的老师付出千方百计的努力却恨铁不成钢,一犯急容易导致情绪化,类似“冷暴力”等低智商行为便出来了。

(二)心理压力不容小觑

“大家不要一味谴责‘绿领巾’的当事者,不妨从老师角度思考一下,现在的老师压力有多大。”有老师的认为,当前教育体制度下,老师的压力大得有时叫人崩溃,尤其是好学校,月考、抽考、竞赛、摸底考、期中、期末考……教师行业的末位淘汰制度逼得教师几乎疯狂。

南宁十七中校长张焰说,现在的老师教学压力确实不小,一个老师面对60多名学生上课,还要同时负责两三个班级的课。备课教学、批改作业、下班辅导……老师的教学压力可想而知。除了教学压力外,安全方面是他们承受的最大压力。每天,学校老师都要在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点名四次,确保学生安全到校。

“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多,却忽略了老师的心理健康。”耿春华认为,一直以来,老师职业给人“铁饭碗”、清闲等印象,还被架高至“人类灵魂工程师”地位。其实,老师近几年承受了更多的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的压力。在社会呼吁为孩子“减负”的同时,不妨将关注焦点同样聚集在老师身上,其实老师也应该“减负”。

(三)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老师应该树立‘人皆可成才’的教育观念。”南宁三十七中党办主任罗贤信认为,在当前应试教育下,人才观普遍被扭曲,认为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考得差的就是“后进生”。其实,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后进生”。老师如果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发现与再造学生的闪光点,“后进生”同样可成才。

(四)师德教育有待加强

有家长认为,虽说教师队伍整体是好的,但是由于队伍庞大,不免会出现一些素质不高、素养不够的老师,他们是教育“冷暴力”最可能的实施者。社会的冷漠与缺乏爱心也可能传导到老师身上,再加上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很容易导致教育“冷暴力”出现。

“解决教育‘冷暴力’的关键在老师。一方面,国家应该采取务实手段,提高老师待遇,为老师的工作创造一个轻松、有保障的环境;另一方面,老师也应该注意提升自身的素养。”

教育需要更宽松的环境,激励教育重在崇尚个性多元

(一)多元文化办学

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办执行主任弗达先生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学校没有把营造多元文化校园作为一种办学方略;而是以分划线,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在一起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大学以考分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结果不是“无类”,而是学生仅此“一类”,同质的太多,连优点和缺点都相似,如此“一类”校园文化,学术生态不健康。没有了有教“无类”,只能欲哭“无泪”。

(二)惩罚建立在尊重基础上,老师批评学生应慢半拍

和老师交流时,我们不时能听到老师类似的感慨,“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好当,学生打不能打,骂也不能骂,即使自家孩子犯错了,父母都不批评呢”。

学生犯了错误,老师需要“略施薄惩”的话,也应该把惩戒的出发点建立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学优教育农校长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老师的批评应该慢半拍,但表扬要及时。遇到表现不佳的学生,老师脑瓜子要转两圈,想想如何帮助孩子,而非单纯地批评孩子。老师的工作很难用一把尺子精确地测量,更多的是凭着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

(三)努力和“后进生”交朋友,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中学生其实都很纯真,不管什么学生,你在细节上对他足够关心,他肯定“不好意思做对不起你的事了”。南宁十七中政教处主任农凤霞总结出自己对“后进生”的教育心得:以活动为载体,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远比直接说教的效果要好。

(四)让每个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

小洋是南宁三十七中的初二学生。上学期末散学典礼时,小洋兴高采烈地领回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奖状――单科成绩进步奖,这让父母惊喜得落泪。原来,小洋在小学六年都是被学校批评的对象,父母从老师那里也从未获得过有关孩子的正面评价。

初三孩子的心理教育范文6

“温柔”的男生

“温柔”这个词,自从有个那首《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歌曲以后,就不再只是女性的专用词了,很多男性也因被人形容。温柔。而感到自豪。在校园里,也有许多“温柔”男生,他们说话温柔,举止温柔,胆量也温柔,性格越来越中性化,甚至有点不像男生。

高二男生小洋长得白白净净,说话轻声细语,乍接触给人的感觉就是“腼腆”。小洋的同学告诉记者,他是班里最温柔的男生,从来没有跟人吵过架,即使人家把他逼急了,他也只会说:“你这样真是太过分了,我很气愤!”然后自己默默流泪。另外小洋的心也很细,爱好也跟女孩子差不多,星座占卜、时尚流行、卡通佩饰,女生喜欢的东西他都喜欢,因此他是班里所有女生的好朋友。

一位初三女生告诉记者,她同桌是个男生,可同学们都叫他“班花”,因为他举手投足像足了女孩,动不动就跷起“兰花指”,生气时还嗲声嗲气地说“你好讨厌!”并且这个男生跟女孩一样特别喜欢毛绒娃娃,一路过精品店就挪不动步。

同学们告诉记者,在他们身边经常能看到行为举止很“温柔”的男生,虽然这种男生的“女生缘”不错,但在男生眼里,他们多是被大家取笑、捉弄的对象。

男女生班干部比例“失调”

除了班级里的“温柔”男生现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的中、小学班干部主要由女生担任的现象也出现在不少学校中。一般来说,班级里除了体育委员和班长两个职位男生担任的可能性较高,其它职位大多会由女生担任。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干部的性别比例也会发生变化。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团委孟胜老师介绍说:初中阶段,团委干部以女生居多。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这个现象会有所变化,男生班干部的比例会多起来。只有到了大学阶段,则是以男生班干部为主。

“女孩学习成绩优秀的比男孩多,当班干部的比男孩多,待人接物上也比男孩成熟。”在边城一所小学,该校刘江老师介绍,该校每班有7到9个班干部,一般有3个男孩。而且该校2007-2008学年新任中队长中,80%都是女孩。另外,她所带的班前10名中女孩占7名左右,而且前5名很少有男孩。六年级的班里,只有班长和体育委员是男孩……“小学选班干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另一个是帮助老师进行管理。”刘江表示:调动学习积极性上,男孩女孩是平等的;而帮助老师进行管理方面,贪玩的男孩的确比不上责任心强的女生。

刘江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男孩子成熟得要比女孩子晚些。比如女生更听话、懂事,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些,在多数教师眼中,听话的女孩子就更受青睐。小学阶段,相同年龄下,女孩开化要早,学习成绩普遍比男孩好,而且身体大部分比男孩高半个头,在集体里面管事更多,调皮的男孩要进入“干部队伍”就比较困难。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的团委老师孟胜认为。而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的确比以前提早了两年,女生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在一些活动中,女生“锋芒毕露”的概率增大,这可能与生理、心理提早成熟相关。

校外活动,男生总是不积极

“虽然我带的班上,男生班干部居多,但是遇到班级活动时,女生大多唱主角。”来自乌鲁木齐88小学的张耀尹老师回忆说:女生一般责任心强,老师嘱咐的事她们能记住。男生调皮一些,而且一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所以像元旦联欢会,班会等集体活动,大都让女同学来负责。而且在各类节目表演上,女生的表演能力也要比男生强些。 校内活动如此,校外活动也是这样。不久前在采访一次公益活动时,记者发现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女生。比如联络、策划,甚至是在现场调度,都以女生为核心。男生的工作局限在:出“劳力”的范围内。举横幅、发传单、搬桌椅等等。而且在竞赛、征文活动中,“阴盛阳衰”现象特别明显。鲍永海是一位初二的学生,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那一次他参加一项作文辅导活动,但是到了现场他才发现,参加活动的30多人除他之外都是女生,结果从头到尾他都没说一句话。

到后来,获奖的也都是女生,作为一个男生,参加这样的活动挺郁闷。鲍永海回忆说:从此参加活动都先问问,是女生多还是男生多。但是他发现,适合男生的校外活动很少,因为男生喜欢一些对抗性、运动性强的活动。可是这类活动,大多被学校和家长以太危险为由屏蔽了。剩下的活动,自然都成了女生的天下,所以现在活动大都由女生主导。

对于鲍永海的看法,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孙士荐也有同感,他说:学校对学生性格的导向是呈女性化的。无论是评“三好”学生,还是选班干部,都是以女孩的性格为标准。诸如:听话、顺从、认真、仔细、举止规范等等。这些特征都明显地带有阴柔性,与阳刚性的男性形象相去甚远。众所周知,男孩的基本特征是思维开阔、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行为粗犷、不拘小节、富有攻击性。然而男孩子的上述行为、性格在绝大多数的学校中,是被严格禁止的。

分析:中性化值得关注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为了增加社会生存的砝码,一些女孩子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一些男孩则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反而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的习气。因此,现在性别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周小西说:如果男孩子缺失了性别教育,在社会上也会被人笑为“娘娘腔”,长大后就会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懂得男人应该对所爱的人付出什么,承担什么责任。比如以后要承担当儿子、当父亲、当丈夫的责任时,他们会逃避,也不知道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做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