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与扦插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嫁接与扦插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嫁接与扦插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果树栽培技能 分解目标 基本技能 综合操作 评价

果树栽培技能是农林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要学好、掌握好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的事。因为,果树栽培这项技术是既要技术,又要体力的。如何组织好教学、教好这门专业技能课,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思考,认为应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意愿

肥乡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我校”)为职业类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农林专业的多数学生不仅学习基础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趣,一些学生只想混一张高中毕业证。文化课不想学,专业理论课也不认真学。在农林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仍有一些学生改不掉作风懒散的坏毛病,害怕吃苦受累,学习不用心,干活不认真。长此以往,实习的要求难以达到。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专业技能,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意愿。一方面,我校实行“双证”制度,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毕业、升学的必要条件,既学生毕业前必须首先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然后教育部门才能根据其在校成绩颁发毕业证书。参加对口升学序列的学生,也必须在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后,方有资格报名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广大农村更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职校学生,练好专业技能,既是其区别、优越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特征,也会对其今后的工作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果树栽培实习教学时,笔者并非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到实习点开始讲解,而是先开一个动员会,强调上述观点,使学生认识到果树栽培实训的重要性,真正在内心数立学好、练好技能的决心和信心。

二、分解实训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不能光知道“为什么学”。由于平时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如果仅有一个总体实训目标,学习对每次课程自己必须达到的技能练习要求不够清晰,缺乏紧迫感,新鲜劲一过,又会懒懒散散。因此,有了掌握果树栽培技能愿望,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学习内容、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这样,学生就不至于简单地以为时间还长、对对反复的嫁接练习感到枯燥单调,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技能目标,明白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提升技能水平。从而,有了时间意识,产生了紧迫感。

具体来说,在开始练习前,笔者将学生参加技能鉴定的物品和工具进行展示,从应该掌握的品种、农药的种类、嫁接、扦插、冬剪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先让学生初步对他们应掌握的果树栽培技能有个总体的了解,然后把从开始实训到参加技能考试之间的时间进行分配,指出在每个时间阶段内需要掌握的技能。比如冬春季主要是冬剪,学生要掌握果树花芽的识别、各种果树的形状、各种果树修剪技巧等。到夏季主要是嫁接、扭稍、各种农药的识别等。学生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后,练习中的时间观念就会增强。

三、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打牢基础

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模仿,到逐渐地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教多的失误和多余的动作。教师如不及时发展,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当学生能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随着练习的深入,动作连贯,协调一致,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教师才可以放手让他们自行练习。

农林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嫁接、扦插、品种识别。其中嫁接和扦插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这些操作技能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形成。以嫁接来说,许多学生刚开始可能并不重视,只是一刀一刀的削,削平整就可以了。实际上,正确的削嫁接条的动作,从开始削的部位到芽留的部位再到削的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的操作姿势,可以使学生节省体力,减少危险,这样才能进行一连几个小时的练习。刚开始学生要对这些反复练习,逐步加强动作协调,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且随着实习的进行,逐渐提高嫁接的成活率。

四、注重综合操作训练,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练习

在学生熟练地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既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综合操作技能,这是农林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他们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例如扦插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每人放置一个花盆,在花盆进行月季的扦插,看谁的活的最多,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及劳动的价值。

五、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作出评价

嫁接与扦插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 落叶松 种植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9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12-01

落叶松为阳性喜光树种,在自然分布区内呈纯林或在混交林中呈优势木居第一层。自然分布区属内陆性冷凉气候带,该气候带年均温7-8℃,北界平均最低气温-9.4℃,南界平均最高气温28.7-33.3℃,年降水量在110-250mm之间,雨热同季。

一、种苗培育

落叶松可采用播种、嫁接、扦插三种方式繁殖。嫁接和扦插两种方式一般只在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上采用,而生产上往往采用播种繁殖。现就播种繁殖方式介绍如下:

1.圃地选择、整地作床。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较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或轻壤土育苗。冬季整地,每亩施有机肥750kg,深翻30cm,播种前均匀喷洒1:10倍的硫酸亚铁溶液,待干后耙平作床,床高15cm,宽lm,床间距25cm。

2.种子处理、播种。播种前将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4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再倒人45℃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稍稍晾干后与三倍于种子体积的河沙混合,然后置于发芽坑内催芽。发芽坑应挖在背风向阳处。坑深50cm,宽50cm,坑上覆盖塑料薄膜,晚上加盖草帘,每天将种子均匀翻动一次,待有30%的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当地表温度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量为4-4.skg/hm2,播种前苗床要灌足底水。采用条播,沟距10-15cm,沟深1cm,播后覆盖1cm厚的细沙壤土,并盖一层稻草,盖草后以不见地为宜,并立即喷水,以后每天少量多次喷水,经常保持床面湿润。当幼苗有30%-50%出土时开始揭草,幼苗出齐后将草揭完,揭草要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揭后及时浇水。

3.苗期管理:出苗后要适时浇水,少量多次,保持苗床湿润,并注意松土除草,除草结合松土进行。为了防止日灼和立枯病,在苗床上方须搭前棚,保持透光度在60%-70%。

二、种植方法

1.整地。一般采用穴状、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在新采伐迹地、杂草较少的弃耕地,灌木较稀的立地条件上,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40cm×30cm;荒山、老采伐迹地,灌木和杂草较密的立地条件上,应先进行割灌后再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或采用水平沟整地,规格为沟长70-100cm,宽40-50cm,深为30-40cm。

2.造林密度。用2年生的1-2级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上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1600-1700株为宜,株行距2×3m;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2500株为宜,采用2×2m的株行距或采用1.6×2.5m的株行距均可。

3.施肥对树高的影响 施肥当年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与地径一样,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对照相比尚未达到显著水平。施肥第2年起,施肥对高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从施肥效应看,肥效对地径、树高生长的影响在当年没有显著差异。从第2年开始-第4年效应明显,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4.施肥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施肥当年对冠幅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施肥后第2年起的冠幅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东西向冠幅生长差异虽不十分显著,但南北向冠幅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

5.施肥量大小之间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没有显著区别。除冠幅外,不同水平的处理间地径和苗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三、落叶松病害防治

落针病:病菌多数种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落地针叶上越冬,有的在树上针叶越冬,翌年3-4月间形成子囊果发育成熟,4-5月间产生子囊孢子。遇雨或潮湿条件,子囊果吸水膨胀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从气孔侵入,潜育30-60天以上。一般侵染2年生针叶,后期可侵染当年针叶。一般无再次侵染。该病发生与气象因子、林龄和树木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子囊孢子飞散和侵入的最适日均温25℃,相对湿度90%以上。在子囊孢子放射期,如持续阴雨,降雨量又大,则抑制孢子飞散。幼林发病率高,易成灾,20年生以上较少发病。一般郁闭度大的林分较郁闭度小的、林冠下部针叶较中上部针叶、林内立木较林缘木孤立木、被压木较生长旺盛木、高海拔较低海拔、高山迎风面比背风面往往发病重。林相被破坏,林地干旱,土壤瘠薄,病虫害严重,抚育管理不善,常发病严重。地势低洼,苗木过密,通风不良的圃地,发病亦重。

防治方法:春夏子囊孢子散发高峰期之前喷洒1:1:100波尔多液、50%退菌特500-800倍液、70%敌克松500-8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45%代森铵200-300倍液。郁闭幼林或重病成林施放621烟剂、百菌清烟剂或硫磺烟剂。

嫁接与扦插的区别范文3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不需要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克隆食品(Klone Food)是以克隆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食物,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和转基因的特殊食品(疫苗食品)四大类。

克隆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

1.原理不同

克隆动物是指不经过有性繁殖,通过对母本动物进行基因复制而得到的一模一样的另一只动物,它和母本动物就像不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是1996年出生于英国的克隆羊多利,随后克隆牛、克隆猪等不断诞生。克隆动物技术可以使一些优良动物品种快速产出大量“后代”,比起传统培育和繁殖方法,采用这种技术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优越性。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一些传统食品来源,加入一些外来基因或去除一些原有基因后得到的食品。转基因食品同时涉及动物和植物,目前讨论最多的转基因食品还是玉米等农作物食品。在经过基因改造后,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

2.种类不同

克隆食品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是动物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食品。转基因植物性食品如今比较常见,但有关转基因动物食品(包括药品)的安全却被至今没有定论,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被批准上市,也没有转基因微生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3.安全性不同

不管是克隆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都是新生的食品资源,但是他们的安全性都颇有争议。

有研究认为,克隆食品可能导致早产、致畸或夭折,还可能导致新的疾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这是许多人反对克隆食品的原因。不过,伦敦遗传学家库兰博士指出,只要动物本身是健康的,它产出的奶也应该是健康的。

嫁接与扦插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克隆食品;转基因食品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地应用于食品领域,转基因食品和克隆食品都是从基因层面上改造着我们的食品原材料,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克隆食品

1.1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不需要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1.2克隆的种类

克隆的种类主要有:一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即每个基因彼此相同);二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受体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即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

1.3克隆食品

克隆食品(Klone Food)是以克隆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食物,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

2.转基因食品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不包括传统育种、细胞及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诱变、体外受精、体细胞变迁及多倍体诱导等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并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2.2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

2.3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和转基因的特殊食品(疫苗食品)四大类。

3.克隆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

3.1原理不同

克隆动物是指不经过有性繁殖,通过对母本动物进行基因复制而得到的一模一样的另一只动物,它和母本动物就像不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是1996年出生于英国的克隆羊多利,随后克隆牛、克隆猪等不断诞生。克隆动物技术可以使一些优良动物品种快速产出大量“后代”,比起传统培育和繁殖方法,采用这种技术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优越性。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一些传统食品来源,加入一些外来基因或去除一些原有基因后得到的食品。转基因食品同时涉及动物和植物,目前讨论最多的转基因食品还是玉米等农作物食品。在经过基因改造后, 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3.2种类不同

克隆食品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是动物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食品。虽然转基因植物性食品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但有关转基因动物食品(包括药品)却被炒得沸沸扬扬,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被批准上市,也没有转基因微生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3.3安全性不同

不管是克隆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都是新生的食品资源,所以他们的安全性都颇有争议。

克隆食品可能导致早产、致畸或夭折,可能导致新的疾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这是许多人反对克隆食品的原因。伦敦遗传学家库兰博士说只要动物本身是健康的,它产出的奶也应该是健康的。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许多安全问题,像转基因农作物的超级杂草问题以及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等等。但是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经合组织(OECD)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

嫁接与扦插的区别范文5

1.生命基础:审题要仔细

易错点: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无机物所占的比例,这个地方如果不严格审题容易丢分。

【例1】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的细胞膜上运载矿质离子的载体至少有()

A.13种B.16种C.17种D.几十种

错解:此题极易选B,原因是植物的必需的元素有16种,审题欠细心。

『分析与解解这道题目必须弄清三个知识点。一是植物必需的元素和必需的矿质元素, 植物必需的元素有16种,但必需的矿质元素是除C、H、O外的13种元素;二是细胞膜运载离子的载体是蛋白质,它具有专一性,它只能运载一种相应的离子;三是植物根系对矿质的选择吸收决定于根细胞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所以植物的必需元素有13种是属于矿质元素,根细胞的膜上至少有13种矿质元素离子的载体。正确答案为A。

2.稳态与调节:明确生理过程

易错点:要清楚什么叫内环境、内环境的稳定性包括哪些方面、稳态是怎样通过调节来实现的。这部分内容注重对生物学过程的把握,同学们在头脑中要详细理清相关的生理过程。许多同学容易把过程弄混,从而在考试中丢分。

【例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许多肥胖患者,“减肥”和“瘦身”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下列关于“减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肥胖是由于脂肪在体内存积过多,为了减肥我们要少吃油腻的食物

B.由于糖类较易转变成脂肪,为了减肥我们要少吃容易消化吸收的可溶性糖

C.脂肪可在体内氧化放能,为了减肥我们要多运动,以增加脂肪的消耗

D.为了轻松减肥,可到报纸上寻找不运动、不忌口的快速瘦身药

错解:误选B,原因是认为容易消化吸收的可溶性糖会全部分解利用;不选D,原因是生物新陈代谢都有它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市场上销售的减肥药物都是影响新陈代谢为代价的。

『分析与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市场上销售的减肥药物都是通过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而达到减肥的目的,不可能从根本上减肥。排除疾病的因素,肥胖的原因主要是体内剩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所以正确的减肥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减少能量摄入,二是增加运动量。正确答案为D。

3.遗传与进化:掌握规律与相互关系

易错点:在复习这个部分时,既要搞清楚遗传的分子基础,把重点放在两个基本遗传规律和作物育种的关系上,还要搞清楚染色体的变异与作物育种的关系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即“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环境改变”还是“遗传物质改变”,这也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

遗传病的概率计算有时要根据上一代基因型来计算,还要考虑子女中男女的几率等;计算DNA复制,分子数占后代的比例,还是链占后代的比例,它们的算法是有区别的。对于基因重组的问题,不能把精卵结合理解为基因组织。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计算题等需要注意。

【例3】(2005年高考广东卷)下图中,甲图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断),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Ⅱ-2片断),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请回答:

⑴人类的血友病基因位于甲图中的____片断。

⑵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甲图中的____片断。

⑶某种病的遗传系谱如乙图,则控制该病的基因很可能位于甲图中的____片断。

⑷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Ⅰ片断,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一定相同吗?试举一例。

错解:一是未熟练掌握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与规律。二是未借助试题中的有效信息,从而导致错解失分。

『分析与解本题给出了一个新的信息:“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Ⅰ片断),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Ⅱ-2片断),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试题的解答必须基于该信息的有效获取:血友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应该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等位基因的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相对应的区段,也就是只能发生在同源区;乙的遗传特点是男性患者的后代中男性均患病,而且家系中无女性患者,因此最有可能是由位于Y染色体上非同源区的基因控制的;X与Y尽管有同源区,同源区的基因的传递规律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传递并无差异,但由于性染色体在男女个体中的分布是有差异的,男性是XY,而女性是XX。因此在性染色体同源区段中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后代个体中的比例也可能因性别不同而出现差异。

正确答案为:⑴Ⅱ-2;⑵Ⅰ;⑶Ⅱ-1;⑷不一定。例如母本为XaXa,父本为XaYA。则后代男性个体为XaYA,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aXa,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

4.生物与环境:理清相互关系

易错点:这部分重点是弄清种间关系的类型、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作用、食物链与食物网、抵抗力和恢复力的稳定性、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等,同学们要弄清相互之间的关系。

【例4】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诗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该诗句首先艺术地展现了()

A.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的适应性

C.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性D.生物的进化规律

错解:许多学生容易误选B,即生物的适应性。错解产生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以下两点:第一,只注意了诗句的前半部分,即“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而没有很好地理解诗句的后半部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含义,更没有认真分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与“万类霜天竞自由”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没有弄清楚适应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适应性是多样性的基础,多样性是适应性的具体表现和结果。

『分析与解①真正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它是指生物界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和适应,才变得生物各异,丰富多彩,各以特有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然界中;②是探究生物多样性、适应性遗传变异性和生物进化规律四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答案为A。

5.生物工程:注重遇热点结合

易错点:本部分内容与前沿科学密切相关,前沿的科学技术往往成为高考的命题热点。这部分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巩固、理解,而且要求学生能将热点问题和课本知识相联系,同学们往往在知识的迁移应用时出现错误。

【例5】乙肝病毒(核酸为双链DNA)感染人体肝脏细胞后,在肝细胞内可复制出许多病毒颗粒,进而损害肝细胞的机能,严重影响到人体健康。上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发现,在乙肝病人的血液中,除了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颗粒外,还有大量的乙肝病毒外壳蛋白颗粒,其特征是外壳表面含有与致病乙肝病毒颗粒相同的表面抗原,但内部是空心的,不含病毒DNA分子,因此没有传染性和致病力。最早发现空心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蛋白颗粒的是美国科学家B・SBlnmberg。这一重大发现为乙肝疫苗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若将乙肝患者的血液经严格纯化,去除杂蛋白和乙肝病毒颗粒后,可获得高纯度的空心乙肝表面抗原蛋白颗粒,将这种抗原蛋白颗粒制成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诱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为此,B・SBlnmberg荣获了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结合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乙肝病毒外壳蛋白颗粒是在人体肝细胞的____上合成的,合成的过程中,转录的模板是__________。

⑵乙肝表面抗原蛋白颗粒可用于制作疫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乙肝疫苗注入人体后,诱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是在____细胞中合成的,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可在____细胞的作用下,裂解死亡并释放病毒,随后抗体与病毒结合,这一过程包含了____免疫。

⑷上述方法生产乙肝疫苗的速度较慢,请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一种快速生产大量乙肝疫苗的方法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炎病人“恶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人体内的丙酮酸可在肝脏中通过________作用合成丙氨酸,肝炎患者血液中催化该过程的______酶含量大大增加,而尿液中____含量大大减少。

错解:此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但是并没有难点,而思维转换的障碍却是造成本题出错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分析与解本题以人类常见的乙型肝炎疾病的分析为试题背景,问题来自于生产、生活与科研。中间有些知识内容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起点高,但要求我们用所学的中学生物知识解答――落点低。解答此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蛋白质的合成、代谢特点、遗传信息表达、免疫学知识、基因工程的操作应用及肝脏的生理异常特点等多个方面,这些知识分布在高中生物的选修与必修教材之中,要求考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准确把握。

正确答案:⑴核糖体,乙肝病毒DNA一条链;⑵乙肝表面抗原蛋白具有抗原性,但无感染性;⑶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⑷将乙肝病毒基因(DNA)拼接到大肠杆菌的质粒上,形成重组质粒,再导入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让大肠杆菌大量繁殖生产乙肝疫苗;⑸肝炎病人的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减少,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减弱,影响脂肪的消化;⑹转氨基,谷丙转氨酶,尿素。

6.生物实验:提高得分率

易错点: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解答实验题先要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明确实验设计的类型:是验证性还是探究性实验。确立实验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等等,同时还要注意这些内容的相互关联。

提高实验设计的得分率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顺序和步骤一定要合理,方法要简便易行,效果要明显。自己完成实验步骤后可以多读几遍体会一下。②如果实验中用到几组器材或需要分几组实验,切记要进行编号,以保证不丢分。③语言的叙述和表达要简洁明了,讲得越多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④题目中给你的器材一般都要用上(材料选择型实验题除外)。如果有器材没有用上,那就表明可能你的答案有问题。列出的器材还会给你一定启示,例如有凡士林则肯定有密封的要求。

【例6】请分析下列实验:⑴用适当溶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子房发育成无籽番茄⑵用四倍体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植株,给其雌蕊授以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子房发育成无籽西瓜,试问:

Ⅰ.番茄无籽性状是否能遗传?若取这个番茄植株的枝条扦插,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是否有种子?

Ⅱ.三倍体西瓜无性繁殖后,无籽性状是否遗传?若取这个植株的枝条扦插,长成的植株的子房壁细胞含有染色体组。

错解:①将生长素这一植物激素与秋水仙素混为一谈。生长素可调节生命活动,而秋水仙素则能诱导一些植物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②将无籽性状的来源相混淆。

『分析与解用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相当于种子萌发时产生的生长素浓度,因而不会改变子房细胞的染色体数,更不会改变遗传物质。三倍体西瓜是两个不同遗传性质的个体的杂交产物,其染色体,由母方提供两个染色体组,父方提供一个染色体组。

嫁接与扦插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只重视学生语、数、英的知识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体系相对单调,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对较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新时期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科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技能培养,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认知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引导。

一、运用科目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与语、数、英科目的理论性知识体系不同,科学课程更加重视学生探究式、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科目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认知能力与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活动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数据的分析,锻炼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与科学思维习惯。比如,在教学“植物是怎样繁殖的”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历去探究,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植物种子的不同特点,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探究不同植物不同的繁殖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就发现月季、杨树可以扦插繁殖,有的学生发现山楂、桃子可以嫁接繁殖,有的学生发现玫瑰、何首乌可以压条繁殖……大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就能够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探索实践的兴趣。另外,教学中我们也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课程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生活素材,丰富学生学习渠道

从本质而言,科学是对生活现象、生活规律的系统总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然而小学时期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基础知识积累不足,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觉难以理解,学习效率较低。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分析,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拓展方式。比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水的不同形态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的区别。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从湿衣服变成干衣服、夏天下雨、冬天下雪等情境来感受水的形态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生活素材来提升学生的科目综合感知。又比如,在教学“为什么会有月相变化”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一下每个月自己看到的不同形状的月亮,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培养他们对于月相变化的理解程度,之后再结合相关的天文理论知识来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日食月食只是一种天文现象,不是民间所说的“天狗吃月”,也不是什么自然灾害的根源,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能力与科学的生活理念。

三、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探究实践

科学是一门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科目,通过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课程教育的重要本质,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人公角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综合理解。比如,在教学“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画出“一个水滴一年内的物态变化图”:春天是从天而降的小雨点,夏天蒸发到天空变成了云朵,秋天变成了地上的霜,冬天变成了雪和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对于谁的物态变化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理解,让他们能够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地感受到物态变化的过程,提升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四、重视技能培养,规范学生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惯决定效率”。小学时期正处于学生各项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引导。特别是在科学科目教学中,我们要结合相关的科学名人案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归纳整理的好习惯。毕竟科学规律的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观察与总结才能够完成的。另外,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实践、善于自主探究的习惯,毕竟单纯的理论知识相对肤浅,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实践运用的良好习惯,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用科学的价值观与行为标准来指导自身的生活,提升自身行为的科学性。

五、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虽然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特别是教师的教学点拨与教学评价。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以便能够提升学生行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特别是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争议、矛盾,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调和、梳理。毕竟学生的思路相对简单,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才能够发挥出最佳效果。

总之,科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要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通过有效的引导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