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将基础知识;融入案例;击破考试重难点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31-011.问题的提出,如何组织复习课教学一直都是高三生物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复习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难点:一是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远不如上新课,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做"炒冷饭"式的重复。二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未必都掌握,尤其是旧知识用于新情境中,学生往往对旧知识的重组或者知识间的联系及应用缺少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旧知识进行深化、拓展、重组。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以真实的"案例"为核心.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回忆和构建知识网络;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面就以高三生物复习专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例,简述具体案例教学的过程,供各位同仁参考。

2."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案例教学的过程

2.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课件出示袁隆平田间观察稻苗的图片和获奖情况,从袁隆平的实例导入,很自然地与课题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2.2主题探究引入目标。师:假如现在给你一亩耕地,让你来耕种。请用你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规划,如何才能使年终收获的农作物产量最多?

师:看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会感到无从着手,其实在你平时做过的题目中已经向我们暗示了一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请看下面的一道例题。

[探索一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例题:番茄种子播种在苗床上,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究员从种子到幼苗形成期间每天测定其干重,并绘制成曲线。

师:请你解释为什么干重在12天之前逐渐减少,而12天之后为什么又开始增加?(学生回答)总结:在大规模生产的时候,通常是前一种作物还没收割的时候,就在垄沟中播种下一种农作物,这样当前一种作物收割时下一种作物已经长出小苗,我们称为套作。(出示图片)

师:还有哪些措施能让你这一亩地的产量提高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探索二培育优良品种的方法]

师:当然,如果有现成的优良品种你直接选育就行了,如果没有,那么就需要培育优良品种,哪些方法能培育优良品种?(小组讨论)师展示措施,并提出以下问题:组织培养能培育出新品种吗?上述方法谁能定向改变遗传物质?上述育种分别属于什么水平的改变遗传物质?(师生一起总结整理比较各种育种的原理、常用方法、优点、缺点的表格)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优良品种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向地里种植,那么种植的时候是不是种得越密越有利于提高产量呢?

[探索三合理密植]

师:为什么要合理密植而不是越密越好呢,请大家跟我一起看这样的一个题目。

师:右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请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

师:通过分析曲线你认为叶面指数为多少。才能使农作物的产量最大。如果超过这点农作物的产量为什么会下降?

师:密植的目的是要增加有效光合作用的面积,其实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在种植的时候还会考虑到风向等问题。

[探索四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物体的生长发育的阶段,水分代谢,遗传特征等。外因有哪些?(生讨论)

师:我们 的理想状态是想保证各种外界因素,但实际生产中未必都能实现,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分析主要的限制因素。解决主要矛盾。请看下面的一道例题:

师:在其他条件适宜的环境下研究温度和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得到如下曲线,请据图2分析:

(1)在P点之前,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2)Q点之后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3)P点与O点之间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探索五生态因素的影响]

师:此外,你种的这亩地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它属于哪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谁起主导作用?

师:既然是人起主导作用,所以农民就要中耕松土,这样有利于根部呼吸,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就要采取合理灌溉等保证非生物因素被植物充分利用。此外田间的杂草和一些以作物为食的害虫,它们与你的作物之间属于什么关系?(生讨论发言)

师:杂草可以人为地拔掉.也可以用毕长素类似物等方法去除杂草的竞争。但是病虫害怎么办?采用什么方法更好呢?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式;中学生物教学;教学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生物学课程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笔者在中学生物教学教研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生物教学中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生物教学,既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形成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融洽师生关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问题来讲,它的条件和目标之间是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的。但是,要真正地把握这种内在联系,将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是不能简单地通过知觉或回忆的手段来实现的,它需要一定的思维活动。

为此奥苏贝尔和鲁滨孙提出了一种典型的问题解决模式,该问题解决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问题的情景命题。第二个阶段,要明确问题的目标和条件。第三个阶段,是填补空隙过程。第四个阶段为检验阶段。

三、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生物学教学设计

下面笔者以问题解决模式为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结合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来探讨生物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模式的生物教学设计。

1.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特点

在学校学习期间,当学生面临一类新的学科知识学习的问题时,通常是教师或教科书提供一个或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典型案例,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或学习),掌握案例或与案例相似的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很显然,在这类学习中学生是被动的。

但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能保证能够获取新知识、实现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的目标,这是因为,获得新知、实现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还需要一种更重要的能力――问题解决的策略。

2.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中学生物教学策略

任何一个问题,要得到解决,总要运用某个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适宜,常常决定着问题解决是成功还是失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订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订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下面笔者探讨的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学生物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求教师基于生物课程标准,按照生物学一定的科学系统,对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教材、教学指导用书等进行认真钻研,熟悉其完整体系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从生物学科的整体出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特点严格而有顺序地精选信息,编制问题、作业等。所编制的问题和作业的跨度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有利于其思维能力品质的提高。

3.编制问题、作业的具体做法

在每一节课的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确定该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媒体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生物课程标准,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严格筛选有关知识信息,把每一节课的内容条理化、结构化、层次化,在此基础上编制具体的问题、作业。问题和作业的量和难易程度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信心,达到“教”与“学”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生物知识信息从储存状态改变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获得的传输状态,问题、作业的设计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准确性;(2)启发性;(3)多样性;(4)思想性;(5)针对性;(6)渐进性。

例如,冀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三章“形形的植物”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一课的内容,编制成问题、作业,让学生通过复习、观察实物标本、自学课文、相互讨论、比较、归纳等完成:

一、复习前面一课“第三节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填写表格)。

二、学习新知识

1.苔藓植物

(1)从图片和实物上看葫芦藓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2)用放大镜观察新鲜的葫芦藓的外部形态,注意看它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3)用尺子测量葫芦藓的高度。思考葫芦藓植株为什么矮小。

(4)找到植株顶端的小葫芦状结构,判断它有什么作用。

(5)葫芦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什么?

(6)观察其他的苔藓植物,如,地钱、墙藓等,归纳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7)苔藓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填写表格)。

2.蕨类植物

(1)从图片和实物上看肾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2)观察新鲜的肾蕨的外部形态,注意它的根、茎、叶的形态。

(3)用尺子测量肾蕨的高度。思考肾蕨比葫芦藓高大得多的原因。

(4)在肾蕨叶的背面观察到什么?它们与什么有关?

(5)肾蕨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什么?

(6)观察其他的蕨类植物,如,卷柏、问荆、贯众和凤尾蕨等,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填写表格)

(7)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填写表格)

3.比较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点及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摘要:研究新课程建立新思维上好新课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旧的观念,建立新的教学思维,进一步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和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好新课堂。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为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生物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生物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新课程,上好新课堂,建立新思维应成为每个教师进一步探索的主题。

一、转变旧观念建立新思维接受新挑战

新教材实施要求我们要彻底转变旧观念,克服惯性思维。长期以来,生物教学形成了以生物概念和生物规律教学为主线的思想和方法,注意系统的生物基础知识,并通过大量书面练习形成学生“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科学方法(过程)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参与合作,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多方交流。因此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改变角色、创新思维、积极探索,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运用新思维上好新课堂

课堂教学无疑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战场,打好主战场上好新课堂,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关键。在新的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1、上好新课堂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备课,(一)教学设计要摈弃“教学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二)教学设计要突破传统的单向式的教学程式,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多向的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三)教学设计要体现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激励导向的评价观。(四)教学设计运用的资源更丰富,手段更先进。新的教学设计远远超越了教案本身,它要求我们教师用开放、创新的心态来设计,使新课程标准及其反映的先进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

2、新课堂一定要突出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是新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运用“启发――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呼唤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勤于探究,善于质疑,主动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锻炼阅读观察、分析、总结等能力,逐步养成创新意识。

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新课堂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尤其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使每个同学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功的自豪感。

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要注重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互相讨论和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互相尊重和信任,平等竞争与合作,表现为学生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克服困难,自我激励的良好心态。

3、新课堂要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在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中,生物实验则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考试大纲中对学生的生物实验、运用能力要求加强。将《考试大纲》四点能力要求进行调整和概括,形成四项能力,即“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生物实验,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学好知识、提高技能,如何通过实验学会方法、提高能力,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实施新教材,建立新思维,上好新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研究的新课题,转变旧观念创建新思维需要付出更多。但责无旁贷,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崭新的思想投入到教学改革中,给学生提供参与研究过程的机会更多,让他们亲自去研究,去修改错误,验证概念,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和思考。由此,教育改革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光明。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范文4

一、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现状

1.1流于形式,脱离课堂教学

一些生物教师的教案中根本没有教学目标。他们认为:写教学目标只是一种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什么用;有时为了应付检查而写,实际教学中没有作用。最近,在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就遇到了此类情况:《光合作用》的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知识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现

(2)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功能

(3)应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能力目标:……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只讲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并没有讲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在评课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解释是,一开始设计时想把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都讲完,但后来试了一次来不及,所以把这部分容去掉了,教学目标忘记修改了。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1.2目标过多,难以一一实现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教师都知道教学目标的设计除了知识方面以外,还有能力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教师所写的教学目标过多,在一堂生物课中根本无法一一实现。下面是一个优秀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掌握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

(2)理解基因表达的过程。

(3)理解基因工程的具体操作及所需工具。

2.能力方面

(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巩固已有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对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通过讨论“基因工程”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1.3目标模糊,难以具体测评

上一案例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又一问题是:“掌握”、“理解”等词作为目标动词,概念模糊,难以检测。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难把握。

二、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

2.1目标明确指导教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生物课堂中采用接受式教学,还是发现式教学,还是其他。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探索知识的过程,宜选择发现式教学。教学目标还可以指导教师选择需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料等等。

2.2目标明确指引学

学生学习是有目标指引的学习,在上课一开始,教师清晰地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把注意集中在要掌握的目标上。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有了目标,对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世界便有一幅清晰的图画,这样你才能集中精力和资源于你所选定的方向和目标上。”

2.3目标明确利于评

一节课、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教师应自编测验题,测量教学效果,如果试卷上的试题没有针对目标,则测量缺乏效度。当教师或学校领导听完教师一节课后,会对所听的课作出评价。评价有许多标准,但唯一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是针对目标的测量。

三、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3.1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国家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3.2依据生物学科的性质和内容

生物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考虑生物学科的性质及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内容。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科学。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中学生物学科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6个模块,即:必修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选修包括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四、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4.1全面落实,重点突出

根据生物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全面落实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同样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必须反映出课程总目标的目标要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通常包含多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都代表一种学习结果。但课堂目标授课时和教学内容限制,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目标任务,只能有所侧重。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必须对各个子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这样能够突出重点,有利于主要目标的实现。

4.2因生而宜,难易适中

不同的生物课程内容,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当因生而宜、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目标过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容易产生畏学心理,影响学习积极性;目标定得过低,学生学习没有压力,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进行科学的判断。

4.3表述简洁,便于检测

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利于观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地用简洁明了的陈述方式和准确、清晰、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加以具体表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制定与每一个子目标有对应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能够紧紧围绕目标而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设计;目标;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01-03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本质的科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该课程是生命科学院开设的重要基础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拓展课程[1-4]。早在1993年全国化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福州会议上就决定化学工程专业必须开设生物化学基础课,教育部“面向21世纪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研究课题组也将生物化学内容列入化工类专业必修课内容之一[5]。如何使“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既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又能突出化工类特色,是目前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关键作用。教师必须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系统中的诸多要素进行设计,才能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本文结合化工类学生特点,在对生物化学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构建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因此必须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分析。

1.深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材是构成教学内容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分析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教科书有两种功能,一是教学资源的功能,二是教学工具的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存在,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教材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养;与此同时教材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作为教学工具,教材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再造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其多重价值,以适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关键。所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多重价值,就是指认真的钻研,深刻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及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工科院校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材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知识”向“素质”转变。比如,在讲到“核酸变性、复性、杂交和核酸研究技术”这一章节时,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原理上的信息价值,还要挖掘它更深层的探究价值、应用价值及情感价值等。比如与之相关的社会研究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油、小球藻的开发应用、DNA指纹技术以及高科技成果带给人类利益的同时所产生的情感价值等,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2.深入了解学生,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思想状况,才能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本课程授课的对象是化工类本科三年级学生,这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和思维发散性较强,已系统学过有机化学,但生物学知识薄弱。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我们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其中80%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科研内容和科研动态,85%的学生要求增加与职业发展相关联的内容。这说明他们关注职业发展,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结合这些学情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强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实例来延伸课本知识,并以此为契机,准确抓住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凝练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安排和组织学生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及相互统一的。比如,DNA复制这一章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复制的特点、过程以及DNA损伤和修复,它是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平台,既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让它成为学生探究科学、联系社会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突显工科特色,教学中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重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发挥着调控的作用。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微观抽象,概念多而繁杂且学时有限,加上工科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薄弱,增加了理解难度。如何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地创设情境,环环相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启发式、科研反哺、案例式及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归纳并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科研反哺,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思路巧妙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步骤。近几十年来,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技术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基因工程,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跟基因工程紧密相关,通过介绍克隆羊、转基因大豆、亲子鉴定等这些同学们熟悉的技术以及结合教师团队研究的课题,比如转基因富油海藻的培养,这也是目前有关生物质能源比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通过结合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出课堂内容。

2.营造氛围,授业解惑。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概念都比较抽象,比如DNA变性,教师通过现场展示的DNA双螺旋模型进行阐述,把原本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化,同时抛出思考题,变性后DNA会引起哪些理化性质变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再抛出第二个问题变性后OD260为什么会增高?通过巧设悬疑,层层递进,引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从有关DNA双螺旋的结构和组成上考虑,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答案。通过师生互动,授业解惑。复性是变性的逆过程,这跟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概念相类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出复性和减色效应的概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导想,拓展应用。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加强基础、面向应用。教学中多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比如核酸研究技术,通过列举DNA指纹技术将书本知识得以拓展,DNA指纹技术这个在刑事案件中用得非常多的技术手段,常用于罪犯的指认,而Southern印迹的杂交技术就是其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另外,还可以跟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发散思维;通过知识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师生的双向互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

4.总结反馈,深入探究。生物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学生难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精练的语句把教学内容总结出来,再给这些语句赋予特别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一些暂时难以理解或易混淆、易遗忘的知识的印象,方便其记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习方式,但是这种转变,更多强调从被动到主动,从一元到多元[6]。通过“DNA分子杂交能否用来基因诊断”、“食用玉米油氢化制造的黄油还是乳化制造的黄油有益于身体健康”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5.多元化训练,提升综合能力。课堂学习始于课外,结于课外,课后的温习与拓展,迁移与巩固,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由于生物化学对于化工类学生来说属于考察课,平时成绩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因此以自主研究题为载体,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可以拓展课堂知识;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开展小组课外讨论,并进行课堂PPT展示,通过合作学习,促进成果的形成与共享。同时教师加以点评,通过课后的多元化训练,不仅可以实现课前课后的教学互动,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三、构建教学平台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完整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借助教学平台,让学生去亲历、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构建了四个教学平台。

1.学生活动平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合理地构建学生活动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堂课通过教师巧设悬疑,引发学生去讨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实例,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课后多元化作业,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师生互动平台。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何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成主动式的学习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课堂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归纳;通过案例呈现,学生分析,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师生互动,授业解惑。同时教师在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从而有利于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活动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虽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把自己课堂教学设计内容通过教学活动平台去实施,这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科学、充实、突出其实用性,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教学方法要适宜,教学过程设计要合理,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难点之一是分子杂交技术,通过Flas演示分子杂交的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直观的画面,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难点之二是重组DNA技术,通过科研成果分析、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4.情感交流平台。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构建情感交流平台。结合大三学生关注职业发展的特点,课堂上注重科研带动教学,通过知识拓展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通过课后多元化训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调研,经常反思教学,及时整改,师生情感得以交流,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作,教师应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学生,凝练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平台的构建,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其友,张云波,王永强.化工专业本科“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2,(6):49-51.

[2]赵越.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08-109.

[3]高健.工科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7):113-114.

[4]刘宝亮.非生物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09,37(7):218-219.

[5]李再资,黄肖容,谢逢春.生物化学工程基础[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6]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40-46.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2012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JG1204)。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

1 实习生的教学问题

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重点,主要是检验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习生的问题很多[3-5],最普遍的是备课不到位,教条式上课,不能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照本宣科 通常,照本宣科是指讲课死板、教条,犹如读课文、念讲稿,缺乏生气和活力。在现代教育中,纯粹念讲稿已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变相读”,即拘泥于教材,“照葫芦画瓢”,机械地读重点和要点。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一位语文教师针对某学生背课文很慢,进行了专门的针对性辅导,结果该生的背书水平“明显”提高;然而,当教师在课堂再次检验该生的背诵能力时,异常又发生了,他依然不会运用教师传授的“新”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位教师是尽力的,但他是否尽心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也没有“速成法”。所谓“方法”,其实是一种简明的操作程序,也属于知识;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同样无法熟练应用。再者,“三十六计”各有特色,但没有“万全之计”。因此,即便“授之以渔”,也难免照本宣科。

难以应对课堂生成问题 课堂是活的,时刻都会有“异常”发生。中学生接触的事物不多,课堂生成问题不难,但具有突然性,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可能应对不当。如一个题为“自然课上的争论”的案例,在“动物怎样吃东西”的教学中,当教师讲到“蚊子是用吸管吸取人血为食的”时,小明突然举起了手,站起来说:“老师讲得不全对,不是所有的蚊子都吸食人血,只有雌蚊在产卵前才吸食人血,为了使卵成熟;蚊子主要以花蜜、植物汁液为食。”教室内鸦雀无声,大家都以惊奇的眼光注视着小明,也等待着教师的反应。

面对学生的发难,这位教师豁达开明,没有维护自己的“自尊”,当场表扬了小明的“勇敢精神”和“科学态度”;但没有批评小明,因为他自己也被小明的突然“搞蒙”了,居然忘了这堂课的主题:是怎么吃,而不是吃什么。很明显,如何正确应对课堂生成问题,这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2 对策与措施

总体思路 有备无患,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只有背好课,课堂才能有生机和活力。在现代教育学中,备课是一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系统工程,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备语言,还有备板书、备引言、备总结和备自己[6-7]。这么多的头绪,如何入界?很明显,必须简化备课程序,以突出备课重点。

毋庸置疑,备课就是写好教案或讲稿。基于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有待解决的问题很多,一个教案不可能周全;即便是齐全了,内容也太臃肿,无法突出重点。因此,好教案不在于全,而在于精,必须具有应变对策。

在《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第10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给教师的建议》中有句话:对于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每节课的现场准备大约只需15分钟。很明显,学会备课容易,掌握备课艰难;这是一辈子的事情,提示备课不仅仅是课前,也包括课堂内备课和课后反思。

实施措施 备课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实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备课指导为核心,开展一些改革尝试,简要说明如下。

1)课前备课:主要任务是理解课题的重点与难点,以提高自身应对课堂变化的能力。为此,必须认真收集和分析教学素材,以明确每个素材的难易程度;同时,对其中的难题有简化的方法。简单地说,课前备课就是备教材,初步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建立面对课堂的自信。

2)课堂备课:教案是教师课前准备,属于闭门造车的产物;只有通过课堂的检验,才能确定其设计的合理性。检验的常规方法是投石问路,以中等难度的问题试探,根据学生的反应修正教学设计。如果学生不够活跃,说明问题需要简化,可用学生更熟悉的事例阐述教学要点;如果学生过于活跃,说明问题尚需深化,可让学生来提炼课题的要点,或者补充拓展性知识。简单地说,课堂备课(上课)就是备学生,使教学设计适合于学生。

3)课后评议:课后总结是教学实习的关键环节[2],不能采用灌输式,应当让实习生自己先体验,以积累感性经验;但多数评议只注重表象问题,很少涉及对课题的设计和理解。因此,必须悉心引导,以挖掘出课题的深层内涵,使评议对大家都有启发作用。

3 实施状况及分析

案例1:我们居住的地球 本课题介绍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基本流程是从天圆地方→圆盾形→圆球形,这是一个逐步积累证据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核心内容是方法论;在教材中,最终证据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教学评议时,发现麦哲伦和牛顿的证据不足以说明“地球是球体”;只有当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是弧形的,才是最有力的基础证据。因而提示,要健全教学设计,教学素材必须前后呼应。

案例2: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实习生备课的重点是寻找生动的事例,以丰富生物节律性和感应性的含义;然而教学过程中举例越多,学生的负担越重。为此,对本课题进行设计性指导。首先,本章序言中的两个问题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怎样适应环境”,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再者,“生物为何能适应环境”“认识这些适应有何意义”,这是本课题的难点。通过指导,实习生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诸如 :向日葵为何要绕着太阳转?将向日葵搬到暗室后是否还会绕太阳转?蚂蚁搬家意味着什么?当你在野外看到蚂蚁搬家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第10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该怎么办?这些问题简明生动,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因而提示:问题意识是教学的起点和动力,也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4];具有“导学功效”的问题就在书本。

案例3:天气与气温 该课题的基本内容是概念,如气温、湿度和气压等,学生认真读几遍,就能初步掌握;再找些例题给学生练练,如判别一些词语是天气还是气候,可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等概念的理解。然而,上述设计以“记忆”为中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为此,以教材中的一段“小气象台——百叶箱”为素材,开展拓展性教育尝试。首先,百叶箱的设计合理,请一位学生来介绍该产品的设计特色,其他学生作为评委,验收产品,以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设计和验收,关注教学内容。接着,提出再深化的问题:百叶箱像什么?有哪些地方不相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明确创新设计不难,主体是“仿造”,其原始素材均来源于生活或自然。因而提示:素质教育不是强化记忆,而是合理取舍,即批判性继承。

4 结语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目前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刻意去雕塑。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除了课前准备教案,还包括课堂备课和课后反思;这是师范生最难理解的,但只要用心去培养、浇灌,他们肯定会领悟备课的要旨,成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