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1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严师出高徒,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观念已经慢慢被淘汰了,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转确的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教师要学会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当中,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学生做朋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关系平等时,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活跃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只有树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座位安排,组织学生将座位进行重新的排列,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相互诉说自己的理想以及原因。为了消除学生的拘束感和紧张感,教师可以带头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理想。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开始畅所欲言,纷纷发言,有分享自己的,也有分享身?人的,也有人对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进行评价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重视课堂互动
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进行不断互动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构建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重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为课堂互动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敢于提出质疑,在相互讨论和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设置课堂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表达自己最真实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奥斯维辛是什么?奥斯维辛真的没有新闻吗?如果有,那是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一个名字?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并且找出答案。在阅读完课文后,然后让学生都来回答一下。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给课堂留白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是根据上课的时间的长短和内容的多少来评价的,而是在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给课堂留白,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自主发挥的时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对教学的流程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设计,但是也要留有一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选举一些特定的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行自主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上课的时候特意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来表演提前准备的片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特定的角色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情冷暖。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能够快速有效的构建一个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内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2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写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3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这一理念在语文综合阅读课上同样适用。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阅读课堂。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主要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主动探究法、引导点拨法、实践法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搜集、筛选、处理,多种形式表现阅读收获,并通过课堂练笔促进思维深化。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历来备受人们重视。学生在语文上也着实下了很多功夫,但很多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得很慢。笔者通过具体实例谈一下如何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1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某一事物感兴趣了才会接受它、学好它。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枯燥的,但同时又是生动有趣的,而语文的兴趣之源就在于阅读。可见,兴趣在学习中至关重要。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保持长久阅读兴趣起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读书讲故事活动、举行读书聊书大赛。笔者设计了一个“水浒人物我评说”的课外活动方案,以填写读书成果卡形式完成。通过电子阅读、网络阅读、图书阅读等方式,感悟出最崇拜的英雄,说出最喜欢的人物姓名、绰号、典型故事,人物描写的方法,性格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读者的观点与看法等。活动涉及广泛,而且分不同层次,学生易于参加。同时学生尤其是男生对水浒较感兴趣,但他们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活动一布置,学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去阅读查找资料,通过广泛的阅读,形成各自的读书成果卡片,在学习中也互相帮助,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 扩展阅读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积淀阅读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量提出明确的要求,要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必须为学生推荐优质的、可读性强的图书,推荐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书目。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出自喜欢,人们往往想多了解他(它)们,多看与之有关的资料,这就是阅读。而学生一旦爱上书、杂志、报纸等读物,自然而然就会开阔视野,增加知识积累。语文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涵盖面是非常广泛的,单凭学教科书上的那些文章是远远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的。而平日的阅读正好弥补了课本的不足。兴趣满足了,视野开阔了,语文能力也会相应增长了。
例如,在进行《我坐上了飞船》的教学时,笔者抓住文章主题的关键词——飞船,小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想知道飞船的样子,为什么能飞等。笔者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叫他们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或者是查阅图书《图书天下——自然科学》。通过自己的阅读,学生深刻理解了飞船的工作原理等。在此基础上,笔者为学生推荐了系列阅读书目,多是关于科学普及的,主要有《海底两万里》《奇妙的沙漠》《黑骏马》等。学生看着这些神奇的书,阅读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热情高涨,都渴望了解更多的科普读物,迫不及待地主动去阅读,有效拓展了阅读量,积淀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再如,在进行《愚公移山》的教学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笔者利用大屏幕提示给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是孩子的爸爸让他去的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提高感悟能力。这时,课本阅读已远远满足不了学习的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阅读,课下利用家里的网络平台进行课外阅读,查找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内涵,积淀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3 通过检测平台,优化课程资源,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学贵有思,学而不思则罔”。培根曾说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这些都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行问题设置,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思”。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程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学生都不是天才,也没有丰富的阅历,所以只有通过读书来提高了。教师可以利用检测平台,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单元检测和期末统考的试题中,阅读题向来是考察的重点,又向来是学生的老大难。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深入的研究思考,笔者发现阅读题的考查主要遵从两个原则:一是文体知识的考查,一是中心思想的把握。文体知识方面出的题其实所占比重不是很大,文体常识其实也都是死知识,只要学生用心记住就可以了。而中心思想的把握就靠自己的理解能力了。围绕中心出题可以千变万化,既可以直接考查中心思想,考查词语及句子含义,又可以考查主人翁的性格特征,还可以考查文章带来的启迪等。所以中心的把握不容学生小视,而如何能准确把握中心呢?当然要靠好的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要靠平时的阅读积累。知道的越多、阅历越丰富的人,其理解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好。通过检测平台,优化课程资源,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4 发挥课程资源的示范作用,丰富学生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们常说:“知书达理。”意思大家都明白,它告诉人们一条很重要的信息:读书多了,才更有礼貌。有礼貌的人才更有内涵。人们都喜欢有品位有涵养的人,愿意与之交往,不喜欢粗俗鄙陋之人。那么要想赢得别人的青睐,笔者认为很容易,多读书!的睿智、沉稳早已成举世美谈,其根源在于他博览群书,青年时期的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阅读确实能提高一个人的素养。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的所读所感写出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活动中,笔者事先安排了阅读《西游记》这一任务。过一段时间后组织一次阅读交流指导课,课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讲故事,说出自己所喜欢的故事中的人物,并说出喜欢他的理由,简要叙述故事的梗概、人物描写的方法和写作的手法等。课上,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一下“读书卡”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交流中也能互相帮助,共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保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为最终目标,科学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整体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4
关键词: 媒介素养 人文素养 课程设置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当今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信息时代,媒介素养业已成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引导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受众具备一定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高等学校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技能方面,而且体现在全面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道德观,以及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求知欲强、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知识群体,接触和使用媒介非常频繁,然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在日常接触媒介的经验中通过直觉感悟自发地形成了浅层次、低水平的媒介素养;二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侧重在媒介的技术层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整体还是处于低层次和低水平阶段,大学生们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未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大学生涯虽然只有四年时间,却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成长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面对多元文化的诱惑,难免把握不住自我。当今一些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所传播的流行文化,往往是在倡导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极大地误导了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各类网络文化容易使得大学生陷入信息迷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专门化、系统化的媒介课程的学习,以此形成媒介批判意识,培养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有利于构建高校人文精神,提升高校文化层次和品味。
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建设性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改变他们行为上的媚俗性、功利性,帮助大学生追求行为文化的“雅”,直接提升大学文化层次和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高校的人文精神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追求真知的求索精神、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富于理性和思辨的批判精神等。媒介素养教育在建设高校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供高校学生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提升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水准,帮助大学生追求永恒的道德精神;塑造和丰富大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和精神。
三、构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与意识,既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大学生完全社会化、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质教育工程,又是一项社会的战略工程。具体来说,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包含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大部分内容。
(一)理论教育。
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大学生了解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作用以及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认识到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的真实性和虚构性的区别,理解隐藏在媒介信息之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媒介理论教育目标应该是帮助大学生初步建立关于媒介的思想,构建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培养分析、解读信息能力。
理论课程教学首先要改革高校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增加媒介素养类课程。高校的选修课分为专业限选修和任意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结合实际需要选择的任意一门课程,是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培养。媒介素养课程可在任意选修课中单独列出一个模块,建构自己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以以具体媒介对象为课程方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导向,由此可以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如设置时事解读、时事大讲堂、影视作品赏析、流行文化解析、新媒体制作、音乐欣赏等课程。
其次,在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大众传媒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课堂讨论,请学生寻找并讨论报道的内容、主题、报道方式和手法各存在哪些差异,分析导致差异形成的原因,从差异中得出媒体报道的倾向性,以及分析倾向形成的原因。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重在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力、赏析力和批判力,因此在讲解案例、欣赏媒介产品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媒介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
最后,高校可以尝试在非媒体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写作学或者应用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不同风格的报刊,分析不同的报刊与文章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区分客观陈述与表达意见的不同手法;此类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诚然,这样的教学首先要求高校教师普遍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师资情况,请媒体的专家或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老师利用假期时间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或开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应书单方便教师自学。
(二)实践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实践教育,即注重大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增强校园媒体与学生接触频率与互动性。我国高校一般都拥有具备一定设施的校园媒体系统,如校报、校刊、广播站、校园网,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还设置有校园电视台和用于录制校园节目的演播室。然而不少高校媒体在媒介产品的制作和传播上往往只对少数学生(如校报、校刊、广播站记者、播音员)开放,广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校园媒介产品,他们和校园媒介之间是比较疏远和陌生的,缺少直观的感受,以至于在讲授媒介理论课程的时候,学生普遍对媒体的内部运作机制很难理解。因此,校园媒体可以定期、定量地开放给学生参观,让学生了解媒介产品的制作过程与传播过程,同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校园媒体作为媒介素养理论课程的实训室,允许学生参与到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媒介活动的感性认识。
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职业素养;职业道德
1在大学语文课堂融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原因
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尚未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学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院校甚至不开设此课程。在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从师资配备到团队建设均无法与专业技能课程相比,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内涵建设,也与国家提倡传统文化复兴的战略背道而驰。(2)很多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对大学语文课不够重视,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为:①部分教师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教授文言文就逐词逐句翻译,教授现代文学就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②部分教师完全是放养式教学,大部分课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写作,教师在课程中的引领作用微乎其微;③由于目前的学评教体系,部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放纵不管,只顾在讲台上念电子课件。教师授课兴致不高,授课内容与职教目标距离甚远,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课堂教学效果差,基本的文化知识传授都成为问题,更何况在课程当中融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3)职业院校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汉语以及文学常识的兴趣的重要作用。在高职院校中,除了上述教学目标之外,大学语文课程还应服务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特点进行有效改革,在做到文化育人的同时,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提升、职业角色认同合理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育人于潜移默化之中。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并未达到这一目标,这一工作的开展,需要一线任课教师、专家团队以及学校领导共同商议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改革方案。(4)宁波市某高职院校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提升到学校中心工作之一的高度,对全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需要服务于职业素养教育。同时,学校也应当为各级各类服务于学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财政、人力等方面的保障。作为校级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首先要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堂势在必行。就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融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实践和探索。
2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融入职业素养途径
2.1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目标方面,可以将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目标有效结合。以浙江省宁波市某高校为例,该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目标设置上重点强调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重视培养其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文案撰写能力,使其能够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针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注重提升其文案写作能力,单独开设一门应用写作课程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方面,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完成职业道德的提升与职业角色认同教育。如通过讲解上古神话,与学生分享梦想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要将自己的理想作为奋斗方向;在讲述现代作家许地山的短篇小说《春桃》时,讲述个人努力奋斗的重要作用,告诫学生不要坐享其成,认真体会春桃的创业梦,鼓励大家有梦就勇敢去追;在讲到诗词背诵是专升本考试的必考题目之一时,引出深造和就业两者的区别,告诉学生无论选择哪种出路都是正确的,选择了就要勇敢地奋斗。
2.2教材编排要体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宁波某高职院校目前已经有了由本校教师专家编写,适用于本校大学语文教学,体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基础课中的融合,又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的教材。该书打破了原有的按照年代或体裁等体例的编辑模式,按照文章的主题立意,将文章分为“人与理想的追求”“人与心灵的对话”“人与形象的塑造”“人与人交往与沟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八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目标,要求授课者充分了解课本的编排深意,充分消化吸收,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2.3教学过程时刻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不能仅仅依赖第二课堂的成果来巩固,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第一课堂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其职业素养的直接体现。反复的说教,远远不如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时间观念,上课不能随意迟到。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给学生做好表率。教师不允许学生上课随意玩手机,自己也不能上课随意翻看手机、接打电话。每堂课结束后提醒学生自觉将垃圾带走,出门关好门窗、灯,良好品质的形成要从小事做起。教师要认真备课、热情讲课,将自己对讲台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言行不当的教师要予以适当惩戒。
2.4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公文写作是大部分职业都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不同专业学生需要不同的写作内容,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对于英语专业学生,针对其将来可能从事的翻译、外贸、文员等工作,可重点教授通知、邀请函、会议记录、自荐信等应用文的格式及写法;针对旅游专业学生,重点教授广告、活动策划书、导游词、景点介绍词等的撰写;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重点教授摘要、会议记录、通知、会计报表说明书等的写法。针对对应用文写作能力需求比较强烈的专业,可以在大学语文之外单独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2.5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处在日新月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高职院校的学生,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图片、影像视频、动画等,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课文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或熟悉的事例进行讲解,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引领,水到渠成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如在讲解理想时,可以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诗歌朗诵会、“你说我猜”游戏等复习文史知识,并穿插对中国梦、时事政治、校史校训的学习和讲解。
语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6
一、注重阅读积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汉语言文化自古崇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读书规律。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诵读经典古诗文,陶冶学生情操
现在的每册教材中都有三四首诗是必学篇目,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读书欲望。因此,我发动学生到校外的图书馆、新华书店、小书摊上和自己家中的书柜里去寻找中外古诗文经典资料,学生热情很高。为了开展好这项活动,我们采取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诵读。①开展早晚诵诗活动。在上学期,我要求学生每天早上抽十分钟读诗、词,下午放学前抽五分钟检查背诵。②把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次上课起立后念一遍,一首古诗不出一两天就能背下来,每周四、五首诗词不成问题。让学生达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文于斯”。 ③开展诗文游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学习积累古诗融入游戏活动中,不仅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了古诗文。经常举行的活动、古诗文接龙游戏、对诗活动、举行古诗文擂台赛。记得有一次擂台赛时,二组的李已夏同学一口气背下了五十九首诗,三组的赵瑞瀚同学一口气背下六十三首诗。
2、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名著等课外书籍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美国学校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广泛。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课外阅读,使语文课堂向外延伸。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根据这个原则,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就是利用学生在校外的课余时间,让他们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比如我让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经过调查,我了解到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儿童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昆虫记》、《福尔摩斯》、《夏洛的网》等书,我们还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他们纷纷在交流上展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正如人们题写一首诗:“他活着,尽管命运艰辛,他死了,只因为失去了他最爱的天使;生来死去,是自然规律,昼来夜去,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冉阿让他永远是我心目中牺牲自我的英雄”。现在我每周给学生讲一个《杨家将》中的故事,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这也激起了他们的阅读热情,不少学生自己买来了《杨家将》来阅读。可以说通过接触古典名著。让学生进一步从中国悠久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实现语言积淀。
二、拓展语文视野,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火花。”当一种知识被强烈地需要时,对它的学习兴趣会变得格得浓厚。
1、人文资源
我们东平是一个极富文化气息的地方历来是许多文人墨客游览居住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名字,也留下了信手拈来的随兴而作的千古佳作。例如诗文,吟联、碑文等。这些对想要了解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更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和文化遗址,它们历经沧桑,仍然挺立在那里,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动学生利用假期或星期天时间去参观游览我们东平的景区和文化古迹,而且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随时用游记的形式写下来,不少学生参观了腊山、东平湖、白佛山、清河公园、戴村坝、六公山寨等地方,也写下了文字优美的作品。我还发动学生查找各种资料,并经常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另外,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资料写进日记里,利用人文资源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掘历史,发掘文化,产生一种身为东平人的自豪感,可以说是种极好的途径。
2、生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