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1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育人为主要导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能引领师生确立奋斗目标,明确自身价值。高校园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观,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向和践行目标;校园文化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和理想远景,对全体师生是一种激励和动力,更是一种召唤和要求。

(二)能启发学生转变思想,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能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和谐统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激励全校师生迸发干劲,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校园文化能使师生深刻领悟到“学校精神”,强化师生的学校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改造 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教学楼以及宿舍楼的走廊墙面文化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就要对校园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校处处弥漫着人文环境,让学生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进一步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与活动的开展

1.着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确定体现大学精神的校训、校歌、校徽、校风,建设体现办学特点的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加强校报、校园网、广播站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评选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营造高校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3.着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眼于构建先进的网络文化,依托网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网上网下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以创建特色教育、班级、宿舍为途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1.创建特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的文化品位,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的重要保证,张扬教学个性,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

2.创建特色班级。开展班文化创建活动,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其活动多以班级为单位。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引入特色班创建这一载体,无疑将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深入。特色班创建活动可以采用评估方式进行,学校团委组织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发动各班参与创建。通过特色班创建活动,不仅实现班级个性的张扬,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具有主题集中,目标明确;参与广泛,行为规范;行动持久,影响深远等重要意义

3.创建特色宿舍。以宿舍为单位的文明建设早已在高校普遍开展,如环境卫生评比、设计大赛、手工比赛、球类比赛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把团小组设在宿舍,更加大了宿舍管理和引导工作的力度。

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内在要求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要发挥教师的专长,整合教师的优势,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创建活动,使学生获得优于其他方面的教育。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2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意义

高校作为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不仅要以客观的物质存在,更要以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形式存在。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以统一价值观为核心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环境建设的有机体。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学校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师生员工文化修养、创新学校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校园设施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校纪校规和规章制度,外在起到对师生员工的约束作用,内在起到引导内化作用。其三,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外化的体现,社团文化、学术文化、课堂文化、宿舍文化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四,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和思想。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时代性。由于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因此校园文化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无论在文化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要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滞后和沉闷,将弘扬时代精神作为工作的主旋律。第二,开放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其他各方文化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内容,本就不可能脱离主流文化而孤立存在,两者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一方面高校文化需要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高校文化又极大地影响着其他社会文化。第三,创新性。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沉淀的过程,因此创新是文化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师生员工长期接受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冲击,对文化的创新需求更为强烈。第四,超前性。高校是知识人才最为集中的场所,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向社会渗透进步思想与先进的文化。这些校园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超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 导向功能。文化的自身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导向作用的核心,高校校园文化能促进价值标准与规范标准的形成,当师生员工偏离这一标准时,标准在无形中起到引导作用,进一步实现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学校个体成员的思想起导向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上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个体成员的思想行为进行合理引导,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理论修养的效果。其次,高校文化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师生员工的思想进步和情操陶冶创造环境基础。其二,对学校自身的价值观取向起导向作用。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从本质上来看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目标,并且在不断优化沉淀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被一致认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既是正确发展方向的保障前提,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 规范功能。高校校园文化能对内部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体现规范功能。首先,高校校园文化中包含精神、信念、习惯、道德等内容,当这些内容内化到校园环境之中时在无形中对校园成员产生一种强制规范作用。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制度不一定有制度文化,某些高校为规范校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制定出十分详尽的制度标准,但却收到不到良好的成效。这说明制度在设定时若不突显文化的作用仅依靠强制作用很难真正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此同时,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同样起到规范功能,并且作为校园文化层次中最稳定的部分精神文化所起到的规范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

(三)创新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内部成员创新意识的激发作用。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其次,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起到关键作用,这些因素正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

(四)凝聚激励功能。校园文化能有效提升校园的整体凝聚力。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以共同价值观作为前提,全体师生员工在价值观的引导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共同努力。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一能提升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二来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此外,校园文化还具有激励功能。文化活动中竞争性项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拼搏精神的养成。

(五)教育功能。校园文化能在无形中对学生起到全面教育的作用。首先,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其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创新改革也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体现,能有效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体育教育功能,有益于师生员工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校园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首先,校园文化肩负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文化建设工作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文化引导作用。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一方面促进先进思想萌生,另一方面促使文化的改革创新。

(二)促进党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现阶段高校的教育方针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核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促进方针的贯彻落实。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能更好的发挥教育功能,更有效的促进师生员工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将马列主义等先进思想真正渗透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不仅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同样也应贯彻落实到高校教育之中。素质教育包含了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则能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当前素质教育仍存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实现高校自身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获取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和综合实力水平。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已成为高校竞争的潜在竞争优势,最终达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方面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由于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超前性的文化特征,因此为了实现校园文化的多方面功能,各个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对社会文化引导与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唐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05.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3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可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要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

4.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转贴于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拥有青春,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青春,迈好青春每一步”、“无悔青春,美好回忆每一刻”等理念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将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能起到很大作用。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4

一、教室育人环境与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创造和谐班级,融洽师生关系

在高中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寝室、食堂、教室之间三点一线。因此,教室成为学生在高中时代最重要的学习场所。通过建设和谐的教室环境,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十分有利于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之间生活在融洽的气氛之中,这对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是有极大好处。此外,构建和谐课堂也能够帮助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学生更敢于表达心中的迷惘,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以重庆一中为例,在2012年11月30日,该学校的学生在艺术楼中进行歌舞表演,以展示2015级的班级风采,他们以自信乐观的眼神来向所有的观众表示,他们的乐观、梦想、坚定不移的信心。通过这次班级文化展出,可以看出该班级文化氛围浓厚,学生积极乐观,师生友爱互助[1]。

(二)利于培养身心健康,提升综合素质

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样的重要。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十分紧张,三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时间段,一旦高中学生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都处于压抑状态,那么十分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不喜欢与外界沟通。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文化,科学合理的教育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与外界的沟通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2]。

二、目前育人环境与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面子工程,舍本逐末

由于为数众多的高中学校都主张建立和谐的育人环境和班级文化,因此,很多教师都对班级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然而,这些教师过分地注重表面环境的构建,只是单纯的通过挂书画,清洁卫生等工作来美化教室的环境。这样对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意义不大。学生需要的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几幅书画。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环境和班级文化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展开。

(二)细枝末节过多,缺乏主题

和谐的育人环境和班级文化都需要一个主流方向去引导,例如自信、乐观、勤奋、坚持不懈等美德。只有健康的美德才能够成为一个班级文化建立的基石。然而,在当前情况下,教师过分地重视一些细枝末节,十分重视一些口号和标语的建设。在选择这些口号和标语时,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思考,照搬照抄伟人的名人名言。学生对于这些名人名言并没有充分的理解,因此,这种细枝末节的建设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大[3]。

三、对于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与班级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形成互助友爱的学习氛围

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个班级大集体中,由于个人所具备的禀赋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同学眼高于顶或较为自卑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积极引导,科学调节。教师自身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真心地关怀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二)突出班级文化的主题,不可过分注重细枝末节

军队有其军魂,一个班级也应该有其特色的班级文化,班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班级文化,且班级文化之间有其共性和特性。以重庆一中2015级班级文化展示为例,该班级在舞台上自信飞扬的展示本班级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其歌舞剧《心梦高飞》主要显示了其班级文化中梦想的力量。在高中时代 ,学子们都是为了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因此,梦想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力量是十分强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该班级文化中梦想的比重。

(三)倡导读书,以积极健康的书籍来带动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5

1.1德育方式生活化

缺乏方法与手段的德育必然是低效的,必然是空洞缺乏活力的。中职德育课德育方式生活化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提升德育教学艺术,丰富教学手段,尤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德育体验,在体验中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体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增强德育的感染力。

1.2德育评价生活化

德育评价生活化要求我们转变传统德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成长与生活需要出发开展评价。运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对公民道德需要,明确社会道德风尚,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评价内容上突出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层面生活思想道德表现,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1.3德育环境生活化

中职德育环境生活化是指教师要善于运用环境手段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以环境引领学生德育素质提升。教师要有效运用板报、图片、宣传标语等创设良好的环境,要善于拓展德育空间,从校内向校外拓展,争取家庭与社会支持,共同打造宽松、健康、和谐的德育氛围。

2中职学校德育课生活化教学途径

2.1以学生日常行为为抓手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体现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因此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教学意味我们要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将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在培养良好习惯中落实德育课教学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今天学习的需要,也是中职学生未来走向岗位、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在德育课生活化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学生实际,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渗透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不少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铺张浪费、不懂得自尊自爱、生活无序等。我们要将德育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节俭、自尊自爱、有序安排生活等。第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着走向社会,融入大集体,良好的交往习惯对于学生适应未来岗位、融入集体、发挥岗位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教学中,我们要以习惯与技能培养为着力点,提升学生的交往习惯,提升学生技能素养,通过德育课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技能等。

2.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要想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必须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因此在落实德育课生活化教学中,我们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德育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完成从道德认知到情感、行为的完善。首先,要善于借助争优评先活动。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要结合班级各项争先创优活动,将德育课教学与班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评选方式,在制定评选方案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德育课所学的知识制定评比细则,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与情感渗透在道德规范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开展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班会课是班级德育活动的主阵地,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要与班级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改变传统班会课“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也有助于提升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班会课主题要与德育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构成有机的德育教学体系。第三,开展专题德育活动。专题德育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要切合德育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系列专题德育活动。例如开展励志、感恩、习惯养成等专题德育活动,通过专题德育活动对学生加强人生观、价值观、自励等教育,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德育认识与情感体验。

2.3以德育氛围创设为导引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6

关键词:学生社团;社会实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1综述

目前本研究的现状:到目前为止,据我们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尚未发现本课题在国内外有比较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更为欠缺。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搜索,主要有不多的几篇:王凡,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如何改变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使其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以此促进校园文化健康良好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探析;张进竞,我国中职学生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的丰富性,能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促进中职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从而带动中职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中职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有重要意义。但在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上还存在较大的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2本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特色与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以在校大学生和高职学校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对兰州市三所高校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试图将理论与实证调查相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可供操作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用的新举措,即“以院系班级三级活动相融合、以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双翼,最终实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体要求”的“一体两翼三级”的新型体制机制。以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

(1)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2)兰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及典型做法;(3)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4)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进行研究;(5)构建创新型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体两翼三级”体制机制。

2.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省内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及典型做法;难点:(1)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2)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进行研究;(3)构建创新型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体两翼三级”体制机制。

2.3特色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借鉴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突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石化类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改革,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4基本思路和方法

2.4.1基本思路(1)通过调查问卷,对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2)实地访谈,对兰内三所高校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归纳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绩,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3)在调研石化类高职院校和兰内高校的基础上,勾勒了目前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发挥的现状及其原因。(4)在对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情况,对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

2.4.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利用各种渠道查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目前存在的问题、成因、表现形式和各种应对策略。(2)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对全国石化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3)实地访谈法通过实地访谈,对兰内三所高校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并归纳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4)经验总结法对国内外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功地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归纳总结,选择性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并推广。

3本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