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总结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angoudy”为你整理了这篇市容环卫服务中心近五年工作总结及下步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市容环卫服务中心着力在提升城区环卫保洁精细化管理、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监管体制、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创新管理,扎实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均有长足发展,使得我县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连年被评为县直部门先进集体、群众满意单位,2017年被评为省总工会评为“省级工人先锋号”,2018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8年、2019年连续被省住建部门评为全省环卫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环卫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
为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城乡环卫一体化监管问题,2018年初,县两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镇街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工作的实施办法》、《城乡环卫一体化属地考核办法》,强化了对镇街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监管考核,同时明确了镇街城乡环卫一体化监管的主体责任,环卫主管部门从直接管理环卫保洁公司作业质量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发挥好行业监管和业务指导。2020年下半年,针对农村卫生保洁和生活垃圾清运分别由2家公司承担,垃圾清运经常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持续提升这一问题,我们及时对农村环卫保洁体制进行调整。将全县13个镇街分成东西2个片区,分别由2家公司负责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各镇街直接与保洁公司签订合同,保洁经费直接拨付到镇街,镇街负责对环卫保洁工作进行监管,有权根据保洁质量对保洁公司进行奖惩。此举既解决了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又形成了互相竞争,提高保洁质量的氛围,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体系更加完善。
(二)城市环卫管理实现了精细化
1、推行湿式保洁、以克论净,开展道路深度保洁
一是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根据《济宁市城市道路保洁标准化分级管理工作导则》,制订了严格的考核办法,由督查考核办公室具体实施。主次干道实行“湿式保洁”,人工全天巡回捡拾,要求达到“五净、五无”,城区道路深度保洁率由62%提高至73%,。
二是采取规范的考核方式。每周抽取各片区不同等级道路,推行“以克论净”。每周考核情况存档,月底汇总后排名,以“红黄兰”三色印发考核通报,考核情况与每月的经费拨付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各保洁公司加强内部管理的积极性,保洁质量大幅度提升。
三是强化考核的精细化。对考核办法再细化,针对公厕设施和保洁管理、垃圾桶的摆放、果皮箱的擦拭与清掏、人行道杂草的清除、路沿石积尘的清洗,均制订了明确的标准,考核人员按照细化的保洁标准进行考核,使环卫保洁精细化落到了实处。
2、创新公厕管理,开发、运行了“找厕所请扫我”微信服务平台
2018年,为了助力全国文明城创建,在完成公厕升级改造的同时,大力提升公厕服务水平,精细设计开发了了“找厕所请扫我”微信服务平台。市民通过扫描张贴在公厕外面的二维码或者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二维码”就可以直接打开“找厕所请扫我”程序。该程序不占用系统内存,无需安装,一次性存入手机后,随用随找,方便快捷。平台涵盖城区全部厕所、城区公共厕所和城区单位对外开放厕所三大板块,直接与导航地图实现共享连接。这一创举得到群众,尤其是来金客商的一致好评,被《农民日报》、《农村大众》、《济宁日报》、齐鲁电视台、济宁电视台、闪电新闻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并且在创城测评中加了分。
(三)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日益提升
2018年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属地化监管以来,各镇街对辖区内环卫工作监管力度明显加大,健全了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各项管理制度,在人员和资金上大力倾斜,配齐了管理考核人员,加大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县环卫主管部门每天对镇村环境卫生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导整改,检查情况汇总后报给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每月对镇街进行排名通报。对排在前3名的进行表扬,对排在后3名的进行批评;对连续3次排在后两名的镇街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在集中考核中排在后10名的村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群众对生态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公厕建设方面:2017年以来,立足高定点定位、着眼高标准规划,投资近800万元,在城区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6座(10箱),高标准公厕7座,增设果皮箱1500余个,并完成了城区所有公厕的升级改造。所有公厕增设了轮椅通道、扶手、缘石坡等无障碍设施和方便残疾人、老年人或孕妇儿童使用的带扶手的坐便器或蹲便器等设施的配置;在显著位置张贴了管理规定、须知等行业规范;在醒目位置设置文明提示标识;配置了面镜、洗手液、手纸、灭蝇灯;新增设地风机60个;安装公厕指引牌120个。
(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
2019年8月份,金乡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运行,该项目占地10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总投资约4.5亿元,配套装机容量为1台15MW汽轮发电机组、两台锅炉,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五段顺推”炉排炉工艺,烟气排放、危废处理均高于国标,达到国际最新的欧盟2010标准,设计日处理能力800吨。项目运行以来,共处理垃圾约19万吨,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环卫项目是民生项目,投资额度普遍较大,由于财政资金相对不足,目前欠账较多。
2、生活垃圾分类关系到每一个人,与人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决定了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持之以恒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内来完成,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
三、“十四五”时期工作计划
(一)“十四五”时期任务目标
1、巩固创城成果,进一步完善环卫管理体制,持续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
2、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完善的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
3、建成并运营生活垃圾飞灰填埋项目。
4、完成金乡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后期处置工作。
5、根据实际情况,筹划建设餐厨垃圾处理项目。
(二)“十四五”时期工作思路
1、统筹考虑,提前谋划,建设完成一批重大环卫基础设施。
金融危机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外宣媒体;深度报道;经济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202-01
在全球性重大事件中,承担着对外传播功能的主流媒体,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人民日报海外版承担着对外传播的功能,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报道,可以一窥宣传策略对于外宣媒体的重要性。
一、站在高度,全球视角
外宣媒体在对金融危机进行报道时以全球视角,面向世界传递信息。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对金融危机进行报道,不仅传播金融危机如何发生,还剖析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阐释其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其利弊,并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报道不是局限于传递信息,还体现出一种倾向,引导国际舆论,呼吁全世界联合起来,以饱满的信心克服危机。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24日发表文章《华尔街给我们什么警示》,10月16日报道《看好中国2条理由》,10月22日报道《全球金融体系当推倒重建》,10月27日报道《恢复信心 从何着手》,11月14日报道《“金砖四国”打造全球经济之锚》等文章客观反映国际金融危机的健康状况,详细阐释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引导国际舆论,解疑释惑。
二、全面细致,形成体系
金融危机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外宣媒体围绕金融危机展开多角度诠释,使世界全面了解金融危机。
(一)关于金融危机本身的报道传播信息是媒体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最初阶段,人民日报海外版主要报道了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的表现、各国的应对政策等基本情况。2008年9月17日发表了《雷曼公司破产预示着什么》,10月24日发表了《亚欧携手应对挑战》等报道,主要介绍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原因,导火索以及各国面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二)对金融危机的深入解读,外宣媒体更加注意宣传专家的观点。2009 年2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全球金融危机何时现曙光》一文,主要内容是专家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解读,解答它正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何时结束、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如何、怎样评价当前各国的经济救助措施等问题。2008年10月7日发表了《我们如何吸取金融危机教训?》、《金融危机两面看》等一系列解读性质的报道。总结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客观分析其带来的有利因素。深度报道成为媒体对金融危机进行解读最常用的报道方式。这是由于金融危机专业性极强,而媒体报道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进行舆论引导,尤其是外宣媒体,对外传播代表着国家形象,这样只有权威人士、专家对其进行解读才有更高的可信性。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和成效,我国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实施的举措和取得成效方面,外宣媒体的报道主要涉及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四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实行的政策调控、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激励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优越性、国有骨干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等;二是地方开展的好的活动,出台的政策等,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在 2008 年 12 月 10 日发表的《金融危机给广东上了生动一课》,通过报道广东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指明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是回避金融危机的一项有力措施;三是展现我国企业在国际性金融危机中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对外报道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外传播首先应该力图融入读者群体所在的区域,做到“入乡随俗”。外宣媒体的传播理应做到,与当地受众的文化背景、信息需求、生活规律、收视习惯相接轨,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同时,要摒弃传统上中国媒体倾向于“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平衡报道,既要看到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对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贡献,同时也要报道我们经济效率不高、市场调控手段有待更加科学等一些问题,摆脱“宣传”的痕迹,增强“客观报道”的分量,这样才能逐渐赢得更多西方受众的认可。
总之,媒体报道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我国外宣媒体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为展现国家成就、提升国家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对外传播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路子,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逐步实现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金融危机总结范文3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金融危机总结范文4
世界经济史上的历次经济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危机往往发生在繁荣的顶峰时期,并瞬间对经济金融体系造成巨大打击。
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连续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发展态势,经济增长速度近4年持续超过10%,经济体系也未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社会各界弥漫着乐观情绪,对潜在的风险和危机认识不足。然而,世界经济史上的历次经济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危机往往发生在繁荣的顶峰时期,并瞬间对经济金融体系造成巨大打击。
历次金融危机概览
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先后发生了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几次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除此以外,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也一直没有停止。
从历次金融危机发生的表现形式看,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四大类: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混合型危机。
通常,货币危机是指对某种货币购买力或汇兑价值的投机性冲击导致货币币值的急剧下降,而当局为维护本币币值的行为又迅速地耗尽外汇储备。如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就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银行危机是指实际或潜在的银行运行障碍或违约导致银行中止其负债的内部转换,储户对银行丧失信心从而发生挤提,银行最终破产倒闭或需要政府提供大量援助。90年代中期的日本和东南亚危机中的各个国家就曾发生大批金融机构的经营困境和破产倒闭。
资本市场危机主要是指股票市场危机,表现为大量抛售股票,造成股票指数的急剧下跌,如90年代日本的经济衰退就是从股票危机开始的。
实际中的金融危机越来越表现为多种危机的混合形式,难以严格区分为哪一类,并且在不同类型之间不断演变。典型的混合型危机如日本的经济衰退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银行危机互相交织在一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系统性危机和债务危机,实际上债务危机的本质仍然是货币危机,如80年代和90年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的金融危机就是起源于债务引起的货币危机。
对各国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历次危机发生前的一些典型特征,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一)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普遍的过度投资;(五)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货币普遍被高估。
危机的发生机制和规律总结
我们可以将上述国家在经济繁荣背后不稳定因素逐渐累积并演变为金融危机的机制大致总结如下:在经济增长特别是持续繁荣的背景下,一国对国外资金的吸引力提高,如果存在不恰当的汇率体制和不合时宜的开放或自由化政策,外部资金迅速向国内流入,推高资产和商品价格的同时,又束缚了国内政策作用的空间,造成泡沫的不断形成和扩大,也极大地伤害到该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一系列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又极易被持续的繁荣现象所掩盖,当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对持续繁荣的信心出现动摇时,任何外部冲击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引发危机。在此过程中,日益庞大的国际游资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和放大冲击的负面效果。
许多学者在总结历次金融危机后发现,没有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与之前发生的危机一模一样。但是,从对金融危机的典型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不管什么类型的金融危机,都有其共同的内外起因。内因:不可持续的经济失衡的积累和经济体系中各种价格(资产价格、汇率)的扭曲;外因:国际资本快速流动造成的资金流向的迅速转变。正是这种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一旦对经济按既定模式持续发展下去的信心出现普遍丧失,金融危机很快就以激烈的形式爆发出来。
金融危机的发生虽然有偶然因素的作用,但也有其必然性。首先,金融的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经济。金融交易都是以一种实物资产交换一种未来的要求权,而这种要求权有效的前提是以交易对方的信用为基础,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一国金融体系的信心有时往往是很脆弱的,一旦信用基础丧失,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
其次,经济增长过程总是伴随着矛盾的积累。如,经济的持续繁荣不可避免地推高资产价格、对外部资金和资源产生过度依赖、贸易逆差、难以维持的汇率等等都是这些矛盾的表现。一旦这种矛盾积累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时,微小的冲击都可能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
此外,逐利性投机资本迅猛增长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外部因素。据统计,全球流动性最大的对冲基金规模已达1.5万亿美元以上,并且基金支数由1000余支发展到近1万支,其管理的资产到2006年已达1.2兆亿美元。这些流动性极强的投机资本每天都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和获利渠道,在各国金融市场快进快出,成为影响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历次金融危机中,国际游资扮演的角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可见,经济持续繁荣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金融不稳定因素的不断酝酿和发展,一旦被华丽外表所掩盖的矛盾暴露出来,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出现普遍丧失,外部的冲击就极易使金融危机很快以激烈的形式爆发出来。而考察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总是呈现出波动起伏的过程,少有国家几十年如一日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而不发生波折的情况。正因为如此,越是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期,特别是持续的繁荣时期,就越应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密切关注。
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改革开放已历近30年,虽然中间有些起伏,但基本上是持续高速增长。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摆脱通货紧缩的影响,增长速度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但发展中仍然有不少矛盾和问题,对金融稳定造成重要影响,需要我们借鉴国际经验,积极进行应对。
一是国外资金大量流入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流动性过剩的结果。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作用下,资金的逐利性使国际市场的流动性向国内疯狂涌入。正如国际上历次金融危机一样,这些流动性极强、以套利投机为目的的短期资金的涌入,不仅引发国内流动性泛滥,而且加大了我国金融稳定的压力,一旦资金流入的方向发生改变,极有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甚至危机。
二是汇率问题。汇率问题与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造成了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进行投机,而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又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资金流动推动人民币加快升值,使本币逐步面临虚假高估的风险,资金流入方向的改变极有可能使本币迅速不支,最后高企的汇率对国际竞争力的负面效应迟早要显现出来。
三是资产价格问题。正如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一样,价格的本质是资金现象。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资产,必然推动价格快速上涨。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的推动下,近期我国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经历了大幅快速上涨的过程。这就带动了虚拟经济投资热,贷款炒股炒房,上市公司炒股热,不断对经济发展的基础造成伤害。
四是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的问题。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当前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限制了政策操作的空间。为抑制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需要实施高利率的紧缩政策,而提高利率又会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速国际流动性涌入。在多次实施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措施后,政策的空间逐步压缩,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对今后的政策取向造成极大困扰。
五是贸易顺差问题。虽然目前我国保持了持续“双顺差”的局面,尤其是国际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并未出现危机前各国普遍的持续贸易逆差现象,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巨额贸易顺差存在严重的失真问题,尤其是国际贸易并未受到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负面影响,顺差的真实性难免引起怀疑。经过研究,专家们普遍认为,巨额贸易顺差确实存在虚增成分,其数量有可能占到顺差总量的30%。虚增的贸易顺差部分除来源于“过路贸易”外,更多的则很可能是国外资金借助国际贸易渠道,以国内出口商为人,人为抬高出口价格或压低进口价格,绕过资本项目的限制进入国内,投机人民币升值的,这就使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加严重。
六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持续性问题。这个问题是前面五个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我们高速增长的经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消费的比重则日益降低,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十分薄弱,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由此引发出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一旦投资和出口出现逆转,也将出现对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的信心发生动摇,从而引发危机。
通过将我国当前的实际与各国在危机前经济金融运行的典型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多少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一点这些国家当年的影子。在经济面的不稳定因素不断累积的情况下,未来引发危机的因素可能来自以下方面:一是持续膨胀的泡沫到了无法维持的程度而破灭引发危机,类似于90年代日本的情形;二是国内国际环境的改变导致资金流动方向发生改变而引发危机,类似于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的危机;或者双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强化中央银行的危机管理功能
有鉴于此,在当前我国经济持续繁荣和国际资金大规模向国内流入的背景下,必须下大力气强化对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事前管理。特别是对负有维护金融稳定重要职责的中央银行来说,如何有效管理目前过多的流动性、防范和化解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金融危机隐患,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首先,强化危机管理功能的前提是要增强危机意识。即使在经济持续繁荣的环境下,负有维护金融稳定重要职责的中央银行亦不能掉以轻心。东南亚危机前,泰国等国家就在经济繁荣、市场持续向好的氛围中放松了对危机的警惕,没有任何一个私人或官方的预测对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关注和预警,更没有任何有效的政策反应,最终危机来临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借鉴和教训。因此,越是在经济持续繁荣的环境中,中央银行越应“逆向思维”,提高对经济运行可能出现异常波动的警惕,加强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监测,并及时向社会各界提出预警。
其次,中央银行应具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国际上众多的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各个政策目标实际上难以同时达到,用试图实现每个目标的思想去指导政策行为,兼顾多头往往结果是一头都顾不了。从危机的实践看,正是由于政策的徘徊,使得形势不断恶化,最终政策的操作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如日本的国内政策最终在日元大幅升值的压力和国内资产价格的高涨面前陷入两难困境;第二次危机前的墨西哥既要防止比索升值,又要消除资本流入的影响。因此,从中央银行的角度说,应明确政策操作的首要目标,避免政策的反复与徘徊,在首要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才兼顾其他目标。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央银行应进一步加强维护币值稳定、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政策目标。
再次,中央银行在经济金融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作为“最后贷款人”及时应对和处置危机,更重要的是在经济繁荣和良好发展时期,能够“逆风向而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对经济发展可能出现波动的警惕,做到防危机隐患于未然。既要做到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规律性的正确把握,同时也要客观认识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内在矛盾,不断加强危机管理功能,及时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总结范文5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这次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论文,请各位有经验的读者给我提提意见,谢谢合作!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1.起源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如欧美国家严重,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开始节俭,营业场所也开始降价呢?
金融危机总结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冲击;企业风险缓冲;政府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企业面对金融危机冲击时的风险内容
所谓的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给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些影响因素总结起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企业外部带来的风险,比如市场的货币汇率变动,国家的政策变化,自然的灾害冲击,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安等等;另一种就是由企业内部带来的风险,比如企业的目标变动,人动,新产品上线等等。企业是一种在各种环境因素下生存和发展的市场主体,它被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包围,要想脱离这些风险的思想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要加强面对各种风险时的抗击打能力,并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后,可以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在未来的时间里市场经济的金融危机一定还会再次产生,因此,企业增强风险规避意识,政府采用有效积极的解决政策来面对金融危机是十分必要的。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主要包括资金现金流风险,资金的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进出口贸易风险,国际汇率风险。其中的资金现金流风险,是指金融危机产生后,作为市场资金调度主体的银行将会采用紧缩资金的政策,减少在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而作为市场资金调度的另一方主体-消费者,也将会减少在市场中的消费行为,这样将会增加企业的产品囤积量,囤积量增加的话,产品不能及时转换为资金,那么将会影响下一轮的资金投放,以此往复,市场的现金流很容易产生断裂。资金的通货膨胀风险,是指随着政府政策的资金大量投放,以及各地区的配套计划实施,使市场上的资金大幅度增加,这样就造成了企业所拥有的货币贬值,也就是说,企业投放出去的资金大幅度贬值,而且生产成本也同时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值增加,再加上国内需求的逐渐减弱,致使产生企业在进行贸易往来时资金不能够顺利收回等问题,最终影响企业的其他贸易往来,无法偿还贷款,乃至破产,使企业的信誉度受损。进出口风险以及汇率风险,都是伴随金融的危机产生,各国为规避风险采用汇率以及其他政策或手段,进而造成了我国企业的贸易和资金受损。
二、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与政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势必要重视对金融危机的规避,从而缓冲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而政府作为我国市场的宏观调控主体,也有义务选择合理可行的应对政策,来配合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一)加强与他国的经济贸易对话,稳定汇率
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对其他国家造成经济影响,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国的贸易往来逐渐密切,国家的任何政策的实施或者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合作伙伴国家的经济形势。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与他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经济大国的贸易对话,进行及时的政策沟通与交流,共同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替代具有极大风险性的汇率调整政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金融危机,并及时观测他国的金融走势,了解贸易往来国的经济结构,有效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加强贸易国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降低金融危机的产生,避免汇率调整对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二)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拓展业务渠道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仅仅是注重对其的防范,调整外部环境策略是远远不够的,核心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提高企业的内部竞争力,加宽企业的业务往来渠道。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对各部门的任务以及职责进行整理和细化,做到权责相等,才职相称。注重对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员工的岗位技能性。要加强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团队的合作力度。加快企业产品的创新性,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从另一方面加强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并寻找国际上存有的新兴市场空白点,抢夺市场空白点,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环境调整,创造需求机遇。
(三)调整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企业支持
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产生的风险大部分来源于进出口贸易。随着经济贸易往来的全球化,国内企业的大部分市场都逐渐侧重于国外的进出口贸易,因此,在金融危机产生时,进出口贸易也是受到波及最大,影响最深的。针对这一点,政府可以进行相关的企业政策调整,加强对企业的跟踪与调查,加快将破产企业与潜力较大但实力较弱的企业重组步伐,对新型产业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信用担保,进行阶段性的企业峰会交流,加强利益一致性企业的信息交流与资源互换,在宏观调控上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与鼓励。
(四)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财务管理
企业要建立一个与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在产生风险时能够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解决,降低风险影响度。建立决策制定的相关团队,在人员的选择上具备有一定的市场风险规避经验,提高决策制定的正确性,减少个人主义,加强对企业财务的审计管理,充分预测企业目前以及未来情况的资金需求,从而合理调度资金,保持资金的动态平衡,加强企业的资源管理,对长期累积的库存进行及时清理,转化成资本进行再次分配。
三、结语
美国的次贷危机带给了各国政府以及企业更大的警示,就是要注重对金融危机的风险规避性。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缓冲金融风险,政府要采取合理的政策,给予企业宏观支持。相信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有效规避未来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从而促进国内企业更为有效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瑞江.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风险应对战备[J].现代会计,2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