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范文1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中涉及到的生物情境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进而全面引导班级中学生对此种学习情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生物知识结论,逐渐形成自我的学习见解,增长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同理,生物教师需要依据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精心进行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行为。
二、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现有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规划进行集体形式的教学形式。大部分的教师认定其教学内容是一个教学标准,不允许出现变更的。为此,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中,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材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教师的守旧教学方法来教学核心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切实有效的体现到学习的快乐,必定也无法有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变化,部分教师逐渐意识到并开始进行改变这一教学僵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创造能力却并没有被完全的激发出来。
三、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有效的提出学习问题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八年级生物北师大版《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需要合理的进行应用案例教学。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动物园中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老虎、狮子、孔雀、猴子等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但是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是如何一代又一代的繁殖的吗?
首先,教师此时需要及时的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问题:
(1)细致的进行陈列你所了解到的动物繁殖方式;
(2)具体阐述一下动物克隆的繁殖的方式属于当前的那种繁殖类别;
(3)哺乳动物与非哺乳动物自身存在什么样的区别;
(4)简答的谈一谈你见过的哪一类的动物直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繁殖方式。
教师需要为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限定时间,使学生可以学习时间内进行学习思考,再要求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互动。在班级中学生将自我的学习想法进行全部阐述后,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判断。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同时还进一步的掌握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属于“生命的延续”这一主题中的重要部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则需要将学生的回答全部进行收集,并予以学习肯定。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对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具体的评析,并总结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收获,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不断进行鼓励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思考、交流互动。
2.合理的应用教学实例
(1)大雁在进行集体迁徙途中,一部分身体不健康的“孤雁”为进行“站岗放哨”的工作。在遇到实际敌害时,此群体进行会用自我的语言进行警报,让其他的雁迅速做出反应,准备还击或逃生,而这一部分不健康的大雁则会成为敌害的食物。
(2)在蜜蜂中的雄蜂长大后,需要与雌蜂进行。在那之后雄蜂进行会逐渐死去。教师则需要要求班级中学生对于此案例进行深入的学习分析。
文中的孤雁“放哨”这一工作,对其他雁具有何种的现实意义;雄蜂为交尾而奉献出自我的生命地方意义是什么等。
3.科学全面的进行总结教学案例
生物教师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意识一旦被调动,学生就会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学习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这一良好的教学成效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情境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范文2
《地方生物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师专业成长》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省教育厅制定了《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XX—XX年)实施方案》,建立了“高校、市县培训机构、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三位一体的骨干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发挥高校、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工作室各自优势,形成全省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研究、发展共同体,促进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主持人”自身专业水平新提升,实现“让骨干教师成名,名教师更有名”的双重目标,打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标志性和示范性的领军团队,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的方案精神和我校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生物学教学多以枯燥无味的课本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练习渗透为主,学生的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大部分学生连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热情都没有了,而且很多学生还认为是一门“副科”,所以提不起学习兴趣。近几年,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我市已将史地生纳入中考,学校从上至下都对生物教学有所重视。新课改提出:教师要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鼓励师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不断进行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缩小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的距离,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果教师能在生物教育中结合本地的生态特点,利用本地的生态资源,会在学生的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使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还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资源短缺问题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是使用新教材中最感困难的问题。如何解决课程资源短缺问题,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适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课程资源。那么,针对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并处于粤北山区,我们可以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有哪些?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为了整合我校的生物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生物课程资源”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新理念,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包括教材、教具、教学仪器、学校图书馆、少年宫、科技馆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的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等。
2、“开发与利用” 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生物学课程,能够与生物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是指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生物教学价值。
3、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 生物教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因变量 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四、课题提出的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2、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电,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的生物资源,将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融进新课程,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
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校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不高,就此现状,特提出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并能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课题实施
1.确立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1)地方生物课程资源有哪些?
(2)教师如何利用这些地方生物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3)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生素质哪些提高?
(4)通过对地方生物资源的利用,教师的专业水平哪些方面提高?
2.制定课程资源实施的计划
课程实施对象:七、八年级、高一、高二学生。
指导老师:七、八年级、高一、高二级部分生物教师。
课时安排:集中安排和分散使用相结合。集中安排:每周二下午第八节;分散安排:由各指导老师和学生自由协商安排。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地方生物课程资源:通过实地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学校周围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地方生物课程资源。
(2)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初中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或兴趣班,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3)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验收;
(4)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观念、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均得到提升(通过优秀课例,优秀论文等体现)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课标》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物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用以找准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结合点,并用先进的教育观点指导生物课堂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
(2)调查研究法: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相关的清远本地生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为以后推广中学生物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整合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起点。
(3)案例研究法:用于研究地生物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专业发展的影响;
(4)行动研究法:在各班级进行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始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在行动中落实和调整方案,检验和发展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整合创新。
九、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自XX年5月起,于XX年5月结束。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申报阶段(XX年5月~XX年6月)
认真选题,查阅资料,填写课题申报表,制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XX年7月~XX年3月)
(1)组织教师培训: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物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听各种教学的培训讲座,观摩同行优秀教师的展示课。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每月集中一次进行研讨,整理教案,进行反思。
(3)选择几节成熟的示范课对外展示,总结示范课的教学经验。
(4)指导学生调查清远阳山生物资源,撰写调查报告。
(5)充分挖掘社会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潜力,开展相应讲座。
(6)充分利用清远阳山本地生物资源进行在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XX年4月~XX年5月)
内容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
十、预期成果
1、读书笔记 几份
2、优秀教学案例 几个
3、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不足,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相结合。
十一、课题组成员
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范文3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因此,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
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
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
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体验学习的实施
1.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1)课前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门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生认识钟面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钟面”,于是,全班同学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图画纸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起来,有不懂的地方请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并且,还随时地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东西。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2)课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我在教学“加减法速算”时,是这样引入的,首先由电脑出示3箱苹果,其中2箱每箱100个,另有一个箱子里有47个,让学生从中取出199个,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取”的方法。甲生:先拿47个,再拿100个,最后再从100个的一箱中取出52个,这样就取出199个;乙生:我先取100个,再从另一箱中取99个,共取出199个;丙生:我先取出两箱是200个,再拿出1个放回47个的那个箱子,这样就取出199个。师:如果让你来取出这199个苹果,你会用哪种方法?为什么?结合不同取法的
基于课堂提升学生思维力的策略探讨
姚文婷
摘要:本文探讨基于生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力,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的教学策略。主要分析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和现状,提出了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的思维力教学策略:六顶思维帽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思维导图教学法等。
关键词:生物;课堂;思维力;有效;教学策略
爱因斯坦说:“思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生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结合生物中考,时间短、任务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成为突破中考成绩瓶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简称“思维力”。以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为例阐述本观点。
一、利用教材思维梯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关于动物的种类、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方面的内容是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教学素材较多,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体验也较丰富,因此学生的思维是“经验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经验认知的代表动物中去归纳每一种类动物的共性特征,引导他们将动物主要特征与适应性生活习性结合起来理解,将形态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理解,将学生经验转化为理论。初中二、三年级开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但对那些高度抽象、概括而缺乏经验支持的概念,如“物种”“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尚不能完全理解。
二、通过还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关于细菌的发生――鹅颈瓶实验的介绍。首先教师通过设问:1.巴斯德为什么要设计鹅颈瓶实验?2.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实了什么?3.鹅颈瓶的特点是什么?4.生活中有没有类似鹅颈瓶实验的例子?(有些学生谈到牛奶吸管的弯头设计,教师鼓励开展实验)。然后请学生来扮演巴斯德,通过演示实验,尽力还原实验的原貌,突出精妙之处。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对科学史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科学家产生敬仰之情。
实践证明:层层设问、鼓励提问,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是养成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开放式的问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能使学生对问题思考更加深入。只有经常性置学生于环环相扣的问题下、体会豁然顿悟感觉,学生才能体会到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不断地探求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对于生物科学史和科学发现的介绍,教师在还原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时,适当地还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理解和产生兴趣。
三、开展“做中学”,整理探究过程的思路,形成理论型思维
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做”是为了取得感性认识、获得经验,然而,在理论上“做”的结果也有可能把一般代替了特殊、把个体代替了全部、把伪经验当成了真理。因此做中学,最终还是要回归思维的整理、规律的甄别,引导学生将“经验型”思维上升到“理论型”思维,这样学生才能收获真正的科学规律,达到探究学习的最终目的。
如在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教学:首先,通过小组活动――制作包子(发酵面皮和未发酵面皮作对照),来亲身体验发酵技术的应用;接着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发酵现象”,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经验,再去思考发酵的实质。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应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作介绍,然后完成学案。最后,包子蒸熟,师生共品尝――发酵和未经发酵的包子。经验有了,教师还要进一步总结抽象,促使学生的经验思维上升到理论水平,本课才真正结束。
四、运用“六顶思维帽”训练促探究能力逐级提升
学生思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正是进行思维训练提高的最好时期。而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六顶思维帽就是其中的一个模式。运用六顶思考帽模式可以指导学生或小组进行评价、讨论生物实验方案或探究活动方案。生物探究活动时运用六顶思考帽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个思考提纲,按照一定的次序思考下去。就这个思考工具的实践而言,它会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头脑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敏捷。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可以适用于各种探究活动方案的制定。如,探究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不是先天。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时引导他们采用六顶思维帽法,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
五、运用头脑风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头脑风暴法用于集体讨论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学生通过对问题联想反应、现场热情互相感染、竞相发言提高竞争意识等,培养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探究学习过程、对科学史的教学中,有效运用头脑风暴法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加深对科学研究和发现过程的理解,在团体组织学习时显得非常必要。
教学案例:关于细菌的教学,我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开放式学习。具体如下:布置预习作业,对细菌的知识进行网络学习。然后再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细菌无所不在吗?利用你所知道的知识回答。学生七嘴八舌,回答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说细菌小而轻;有的说有传染性;有的说繁殖速度快……可见学生对于细菌并不感到陌生,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开展。
参考文献:
[1]蒋贵员.素质教育中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09(18)
[2]林奇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3)
[3]李志国.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09(09)
[4]陈小梅.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S1)
[5]吴清华.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的策略[J].生命世界.2010(07)
[6]袁美华.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4)
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生态教育;生态课堂;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23-02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踏步的前进。而当我们在享受科技与进步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生态问题已经逐渐成为21世纪最为关注的话题。无论是生态平衡、生态和谐还是创建和谐社会都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为了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生态课堂”的概念也随之产生。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所以,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关怀与给养,而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更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教育都应是一个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生态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它旨在将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原则融入到教育体系中,促进教育的回归。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的传播上,更应关注生态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努力创建一个绿色的生机勃勃的信息技术生态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1.信息技术教学呼唤绿色与生态
绿色,象征着生命。生态的基本内涵正是体现了“生命”和其生存“环境”的“关联”。信息技术课堂本该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探索与求知欲的课堂,学生的潜能和热情被激发,积极地利用他们手中的鼠标去了解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然而,现实中我们的课堂并非如此。
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取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和依赖性。学生习惯教师手把手教操作,懒于自主阅读教材或从其它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解决问题。在我的教学中,就遇到过这样学生。他们虽然打开了操作环境,但是什么都不做,只是望着屏幕发呆。当我问及为什么不动手操作时,他的回答是“不会”。然而,这时,我发现他的课本是合着的,他周围的同学显然比他操作快许多。但是他却丝毫没有翻书学习或者向同学请教意思。很显然,该同学在以往的信息技术学习中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失去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2)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重技术轻人文。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技术的传播,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升以及创造力的激发。课堂教学常常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缺乏对学生的鼓励和赞扬。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没有分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照做。所有的学生执行同样的学习任务,所有的学生保持同一个学习步调,这种做法显然不科学。技术是死的,但是教学对象是鲜活的,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学生。这样的教学使得信息技术课堂缺乏生机,没了活力。显然这种课堂没有充分考虑教学环境与生命个体之间的关联,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仅仅是单向的技术传播。然而,真正的教育不该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探索。学生需要在探索中获得各种情感体验,享受成功带来的自信,成长带来的幸福。
3)信息技术课基本都在微机教室进行。在这样宽敞、而且又有网络环境的教室中学习,学生难免会情绪躁动。大部分教师会严厉呵斥不许聊天,不准玩游戏。但却未曾考虑过这个年纪的孩子,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应当真正的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并对其正确引导,相信课堂秩序自然会好转。我曾参加过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交流会。一位在该领域很优秀而且非常有经验的老师谈到:她在教学之余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和他们谈论的热门话题,而且每到课间活动时,帮助孩子们下载他们需要的音乐。上课前的几分钟,她总会让孩子们先把自己的事情理完,然后再上课。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在上课期间,学生的心思总在想着自己的事情。这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堂上,她允许自己的学生边听音乐边操作练习。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还会适当的给学生留出短暂的上网时间。由此可见,当教师真正的融入学生中,真正的了解孩子的需求,掌握了他们的心里,才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实现共同成长。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绿色,呼唤生态。只有尊重学生,遵循生物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知情意行规律,强调共性,注重个性,才能实现教育以人为本。
2.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构建
2.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生态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生态,可以让学生经历自然生长的过程,并获得生命生长的能力。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的主体,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教师既不是真理的化身,也不是技术的传承者,教师应该是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探究未知领域的领路人。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室还给学生,让教室充满民主的氛围;把思考与创新的机会留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较量与挑战;把讲台交给学生,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教师应避免传统的“一言堂”,避免教师示范,学生照做的教学模式,努力将“一种声音”变成“多种声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独特见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相信学生有能力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中成功获取新知。要敢于“弃教”,鼓励学习操作能力强的同学走上讲台,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带动伙伴们共同进步。我们要为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及养分,让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相互协作,展示自我,亲历自我成长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幸福。
2.2教学生态环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完全照搬课本,反复使用教材配套的素材内容。学生对于反复使用且陈旧的素材会产生视觉疲劳,丧失学习的兴趣。教材中各别章节内容非常简单,无法满足程度较好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当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以课本为纲,认真筛选教学案例与素材,挑出符合学生年龄及个性特点的,深受学生喜爱的素材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认真分析并判断学生现有的操作水平,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求,布置难度不等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实现跨越。如:在八年级上册的虚化背景显主体这节,教师可以选择本校学生在大型活动中的照片,照片中的人物与环境都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制作起来兴趣更加浓厚。教材仅仅介绍了高斯模糊的用法,操作简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扩展学习内容,引入课外优秀素材,介绍径向模糊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制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效果的作品。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锻炼了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不能太教条,按部就班的执行教案,完全拘泥于预设的固定程序。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逐渐从对“教案”的设计转变成对“学案”的设计。由于传统的教案设计是考虑如何将知识点有机地贯穿起来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更多的关注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并非是学生如何学。而生态课堂则更侧重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积极讨论并通过个体的实践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要讲究学案的“留白”和“弹性”艺术。要充分留出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争辩,让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出现一次次思想交锋,并在每一次的据理力争后,都能感悟知识的形成,获得能力的提升,体验情感的满足,品位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2.3情感生态环境的创设
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语言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是启迪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好的语言表达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师生互信,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情感生态环境,成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催化剂。例如:抑扬顿挫的表述,适当的重复可以提示学生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富有感情的提问,质疑的表情可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作用于他们的心灵,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肯定的眼神,抚摸的动作,赞扬或鼓励的话语就如同阳光、雨露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教师应足够的重视教学评价,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既要指出不足,更要肯定优点与成绩。言语中应多体现出对学生的肯定、赞许和关怀,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教师极具艺术的语言表达就如同在给生命体施肥,让每一个生命体在生态课堂这块沃土上更好地成长。
八年级生物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王亚峰(1978-),女,江苏无锡,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案例研究.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核心素养”就迅速跃升为目前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细细研读过不少关于此内容的文章,目前理论性、方向性的文章不少,落实到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实施的文章并不多见.笔者基于目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中《汽化和液化》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以供同行探讨.
“物态变化”一章主要学习六种物态变化及特点,《汽化和液化》是本章中首先介绍的第一组物态变化.其概念的建立、实验的探究等内容和方法对后续的物态变化有引导性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教学设计除了要注意核心素养概念中最底层的“双基层”要求的落实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中间“问题解决层”的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核心方法,去解决后续物态变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利用汽化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汽化的特点,利用这样的学习过程体验,逐步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核心素养概念中第三层“学科思维层”的要求和目标.当然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在课题引入等环节中,注意素材的选择和利用.基于上述的思考,本节具体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1 课题引入,结合实际场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个体发展的能力
1.1 播放记录片:贝尔・格里尔斯在纳米比亚《荒野求生》中的@取淡水的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很欣慰能够看到你们求知而带有兴趣的眼神.看过《荒野求生》的基本技能后发现,了解一点求生的基本技能,其意义远远大于沉迷于无聊虚拟的游戏中,来得有意义.所以合理有意义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很重要.
【设计意图】
第一:播放的视频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适应个体的终生发展;
第三:“荒野求生”视频涉及内容,也是学生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暂停视频画面,学生总结贝尔在荒无人烟的纳米比亚沙漠获得淡水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总结:他先挖一个沙坑,里面倒入足够多的海水,放上一个茶杯,坑上面覆盖一块塑料布,太阳照射下,一段时间内就搜集到淡水了.
师:画出贝尔・格里尔斯获得淡水的示意图,结合刚刚同学的总结,概括贝尔海水提纯装置图,沙坑内的海水在高温下变成水蒸气,遇到塑料布又变成小水滴,滴入下面水杯中.(ppt出示)
1.2 演示实验──污水提纯
师:(模拟贝尔的海水提纯过程,海水水蒸气淡水自制装置,如图2)这里有个烧瓶,烧瓶中有一些污水,现在给水加热使其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玻璃管的输送下,送到右侧烧杯中,途中有一块沾有凉水的棉花,注意观察右侧玻璃管口的位置.看到什么了?
生:右侧玻璃管口出现了一滴一滴的水.获得了清水.
PPT:污水水蒸气清水
师:对照 海水水蒸气淡水
物理学上: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板书:液态汽化气态液化液态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具体过程.
PPT出示:这两种方法都是水先汽化变成了水蒸气.相对而言,前者是一种较缓慢的汽化方式――蒸发.后者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设计意图】
由《荒野求生》的视频过渡延伸到 “污水提纯”实验,不仅能形成物理概念,总结得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迁移知识,得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同时还渗透环保的理念,落实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新课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基于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教师手里有一块湿毛巾,如何让它快速的变干?
生:摊开、晒、电吹风吹……
师:很好!摊开的目的是增加毛巾的表面积;晒的目的是提高温度;电吹风吹的目的是增加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同时还提高了液体的温度.
师:分析上述做法,我们可以得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b.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2.2 蒸发致冷的特点
师:医院里打针时,医生总要用酒精棉在打针的地方擦一下.当时你有什么感觉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用棉签沾点酒精擦在自己的手背上看看,什么感觉?
生:凉、冷……
师:从这一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生:蒸发的过程中吸热,所以冷.
师:上面的实验使我们感受到蒸发会吸热致冷?如何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呢?
生:可以利用温度计来测量.蒸发的过程中,温度是否下降?让温度计的玻璃泡沾上酒精,酒精蒸发过程中,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即可.
(进行实验,发现温度计示数下降)
板书:蒸发的特点:吸热、致冷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实验观察到的温度(t/℃)随时间(t/min)变化的现象通过图像大致地描绘出来?其中自变量横坐标应该是什么?纵坐标应该是什么?
生:横坐标是时间(t/min),纵坐标是温度(t/℃).
板书画该实验中,温度(t/℃)随时间(t/min)变化图像.
师: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一直下降么?
生:不会.一段时间后会回升.
教师完善图像.
根据图像获取“室温”等信息.
师: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蒸发致冷”呢?
生:游泳上岸后感觉冷、洗澡后感觉冷、夏天的狗吐舌头纳凉……
【设计意图】
对初二的学生而言,该部分坚持基于现象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毛巾的例子,复习回顾小学阶段关于“蒸发”的已学知识,通过手背滴酒精的实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做出合理的猜想,再利用温度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具体测量,最后总结得出“蒸发致冷”的特点.这些做法,意在培养巩固学生物理实验探究的方法.借助实验,定性地了解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后面的沸腾图像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准备.同时培养学生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
3 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提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
3.1 课本实验装置的设计
对“蒸发”了解以后,我们一起再来探究一下另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沸腾”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典型的是“水的沸腾”.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水在沸腾前后水中气泡是如何产生和变化?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什么情况下水可以沸腾?
学生虽然对沸腾现象不陌生,但具体的特点平时观察不够仔细,有困难......
师:看来我们还需要再一次地仔细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这里有一杯水,如何让它沸腾?
生:酒精灯加热
师:直接加热?
生:添加石棉网.
师:石棉网、烧杯等直接拿在手里?
生:放置在铁架台上
师:如何安装?安装注意事项?
生:从下而上.
师:温度变化的特点如何观察?需要添加什么仪器?
生:温度计
形成课本实验装置见图4
3.2 沸腾实验装置的改进
师:这样的实验装置,存在着“加热时间过长”、“装置过于复杂”、“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缺点,同学们能不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沸腾仪器,来改进我们今天的实验?
生:养生壶
师:很好!
PPT出示:“课本实验装置”,呈现安装顺序和注意事项,同时呈现“改进后实验装置”,以便学生熟悉使用的实验装置.
【设计意图】
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装置,同时在遇到“加热时间过长”、“装置^于复杂”、“现象不够明显”等问题后,引发学生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利用生活中的“养生壶”改进我们设计的实验室装置,激发并提高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3.3 沸腾实验
利用“养生壶”、铁架台和温度计,四个同学一组,讨论分工,进行实验.
同学A:70℃时发出开始计时指令、 读取温度计示数;
同学B:根据A开始计时的指令,对照黑板上计时器每次隔20s告知同学A读取温度计示数;
同学C:观察水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特点;
同学D:将读取的温度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并在坐标系中描点、连线.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视指导.为了既节约时间又能明显的看出实验现象,养生壶内装有400ml水,养生壶功率设置为600W. 告知学生,养生壶显示的是底盘温度,和中间的水温稍有误差,所以以温度计读数为准.3分钟左右,学生能够获得比较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关闭实验电源,作图连线.
老师组织学生分工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沸腾的特点.
实验结论:
(1)沸腾前,烧杯底部形成气泡,不断上升,逐渐变小;
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
(2)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不变 (该温度称为沸点).
(3)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不断吸热
2.4 不同种物质的沸点
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了解不同种物质的沸点不同.同种物质,其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设计意图】
该部分主要内容为“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总结实验结论.首先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各自研究了水沸腾时的特点.在探究问题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懂得协作、合作、管理、组织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的必备能力和要求,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实验操作中关注差异、及时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其次,经历由实验现象到问题剖析、观念提炼、结论总结的过程,再次培养初学者物理思维的方法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具体到物理学习而言,广大的物理教师如果能够始终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指向,并把这一目标细化到每一节堂,把握物理学科的特质,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观下的教育就会落到实处,定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