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范文1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初中

一、“陕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部分

国外对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由来已久,基本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的初中也已经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但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课程和学生的升学考试关系不大,又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专业的教师,所以已有的生命教育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我国初中阶段,比较系统的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品德课程,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无论是从课程性质上还是从目标上,都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初中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各有不同,笔者主要针对“陕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分析。“陕教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空间很大,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加凸显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总共有五册,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适度的法制教育、生存合作教育、亲情和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利用高科技电子产品和网络查询资料、丰富知识、扩宽眼界、促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利用初中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防护的能力向初中生传播了负面、消极、污移、暴力内容,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容易使他们产生孤僻的性格,还可能诱发犯罪,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初中生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他们茫然无措,不懂得自救自护;面对社会竞争的影响的时候,他们深受学校、家庭的压力而不知如何排解;面对社会不良思想侵害的时候,他们不知如何去辨别与预防。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自己和欣赏自己,合理解决少年期所面临的困惑和烦恼,为他们如何控制和处理心理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需要

初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这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新课程改革后,依据新课标编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通过内涵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生理和精神内容,进而了解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将生命教育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许多思想品德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生命教育培训,缺少相关的生命教育的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以提自身生命教育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当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感染学生,了解并且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用心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生命中的潜能价值。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的储备,提高自身生命教育教学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和强调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内容,拓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引起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二)改善教育方法,在思品德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序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说教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换位思考法、隐性教育法、问答法、实践法、个性化教学法及体验教学法等,动态的展现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生命教育环境

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把德育与生命教育连贯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关爱生命的教育生态环境圈,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的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更多的力量影响生命教育,完成教育关怀生命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12(3)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范文2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课程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提到了学生发展的首位,并明确提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修订不仅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对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和更新的培养目标。笔者在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深深感受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投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一、创设情境、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立足长远,紧握时代的脉搏,对课程性质中的具体内容做了相关修改,进一步突出其“思想性”中的时代内涵,增加了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的素材,从而与纲要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人文性”内涵进一步贴近学生,更加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这些内涵充分体现了工作方针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更要立足于社会形态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段、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二、转换角色、倡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出“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无论课程内容“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提出“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还是“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这些目标和内容的提出都遵循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学生在研读时政材料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这一热论问题时,就可以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包括在内:第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繁荣和伟大复兴。第三,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西部大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战略,有时社会稳定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第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逆向推理、多样联系材料、培养学生的求异类比思维

新课标关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设计思路的重新建构,还是课程内容的发展创新,都力求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反复斟酌、仔细推敲,使课程标准更加有利于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突出“为了学生”这一核心内涵。课程设计思路强调指出: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突出以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设计框架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逻辑线索,对不同学段的教学层次有了更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使课程内容逻辑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同时教学主线更加清晰,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这正是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范文3

关键词:情感教育;运用;必要性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关注思品理论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有待提升,如何在其教育实施中渗透情感教育,以促进思品教育成效的提升,是摆在思品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必要性之我见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渠道,是实施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想发挥其实效性,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情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与另一些学科性比较,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情感教育更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情感教育在思想品的教育实施中更易发挥其教育的实际效能,使看似枯燥的理论变得活泼而充满生气,让教育在生动形象的情感共鸣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从素质教育视角来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情感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其所承载更多的是学生思想境界提升的现实教育使命,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要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率先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在充满情感元素的生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认识,在丰富的情感认知中提升人格的品味,升华自身思想境界,在师生间的情感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施才能更具实效性,这对于推动思品课的教学是极其必要的。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容之我见

情感教育自身就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对待人事物的情感体验以及丰富的情感修养,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完善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社会的大环境中吸收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内容,让同学们在健康的情感内容的渗透中,形成健康的情感认知,学会倾向于正确主观的情感体验,在情感的自我实践中,形成健康的人格、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个性以及高尚的人格情操,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的内容来培养一个有健全情感的社会人,这样的社会人的培养是铸就健康社会的根基,是健康社会形成必不可少的元素。从情感教育内容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其一,情感教育内容具有兴趣性,情感教育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兴趣性,在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思品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能提升,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实效。其二,情感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在美好的情感内容的感化下,学生由懵懂的少年逐步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情感审美中逐步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质。

三、关于情感教育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发挥,社会生活是情感教育实施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地拓展学习生活方面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学会正确的情感认知,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积极投入到现实的学生活中,在快乐、健康、正直的情感感悟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良好思想道德观的逐步形成,并且在实践性的情感教育实施之中,让学生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学会独立的思考,理性地情感判断,辨别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丑恶的,在独立的思考中,健康的情感标准也会逐步的形成,成为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另一方面从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来看,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正确的情感认知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升华的认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播下了热爱自己的祖国的种子,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逐步地学会热爱自己的家乡,学会热爱自己的亲人,进而学会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将来服务社会,主动积极地为社会、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情感教育内容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思品课教学效果的发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适当加入情感教育的元素,对于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发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对于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有效开展是极其必要的,明确在思品课中情感教育实施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会如何运用,以发挥情感教育的效能,促进学生思想品格的健康成长。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范文4

摘要: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侧重于政治的理论性教学,教师教授的都是模式化、固定化和形式化的品德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枯燥呆板不易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则区别于教条式的教育方式,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生活的本体性地位,让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加接近现实,能够帮助初中生在学习的同时结合现实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方面需要我们重视品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将两者融会贯通。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过程也是实现初中生社会化的过程,帮助初中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参与到实践中,培养健康完整的人格,满足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1.整体性

整体性指的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个整体性的教育,是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品德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单独抽离其中的一部分,都会导致教育的片面化。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品德教育和整体性生活息息相关。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知识的全部,而是知行德美的全面发展,强调政治生活的整体性就是要坚持知行德美全面发展,不能割裂开来。二是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促进,在生活中互相感化和改变,实现共同进步。三是要求品德教育不是由专人负责的教育,而是终身的全程教育。

2.开放性

开放性是生活本身的特征,开放性的品德教育具有充分的活力,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不断开拓进取,保持生机。品德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在品德教育中不能因循守旧,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让课堂上的品德知识指导现实生活。对于社会发生的新变化,我们要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反思,避免和外界的隔离,现代化、 国际化的社会形势要求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封闭式和控制型教学方式,要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和生活的本质联系,看到人生百态和群众疾苦。

3.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人们不能总是纸上谈兵,需要学以致用,知向行方面进行转化。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发现学到的政治知识毫无用武之地,这成为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哀。因此教师要活学活用,在教学中重视现实演练,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验生活。

二、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1.模拟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呈现生活场景的教学情境。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基本发展情况结合起来,与时俱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们思考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建立更加稳固的知识系统, 形成对社会正确的认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范围固定在课本知识里,教学和社会生活被分离,学生难以从教育中得到生活启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初中政治老师模拟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知去体验,理解课本内容,从而真正做到从单一的书本中走出来,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扩宽学生思维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和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容易在轻松 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和谐相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有所增高,思维也比较开阔,多采用故事情节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学习,增加学生思想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达到创新性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来丰富和充实教材的内容,真实并富有生活化的生活案例不仅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好奇心,更让学生进入老师设定的教学环节里,这样所达到的效果远远比纯粹阐述课本理论知识效果好。

3.布置社会实践活动

课后探究生活化。思想品德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 教学生活化 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实践,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知识。同时,学 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4.教师起关键作用

1)教师善于运用语言

传统的教学,就是学生听,教师讲,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白式的教学。可是生活化的教学,是要我们和学生成为朋友,学会沟通 向学生吐露真心,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性提高。

2)教师要机智处理问题

课堂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并能够机智面对,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并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很多教师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先暂时放在一边,或者敷衍了事,对于我个人而言,不如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既不伤学生的面子,也能在讨论中总结出很多东西,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情感上也得到了互动,教学效果也就十分显著。

3)教师要学会倾听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理解并倾听他们的问题,使学生融为一体。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倾听教师传授知识,教师也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还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只有有了和谐的课堂,温馨的课堂,师生之间才有更多真正的对话。

参考文献:

[1]牛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析. 苏州大学, 2010,( 10) .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范文5

>> 浅议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研究 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 谈初中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联系 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初探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议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议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近年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及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策略和具体做法,从而为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借鉴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一般都是以学生听讲解、看示范动作为主要手段。必须有良好的规范性来保证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如果在上课时学生们个个都懒懒散散,不认真听讲解、看示范,那么如何来保证教学目标以及课时安排的顺利完成呢?因此,只有在良好的秩序下,通过教师的认真讲解与示范才能使学生了解教材,明确技术动作的重点及难点,从而为技术技能正确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强有力的思想教育措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才能保证课堂纪律,才能保证练习时的安全及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使课堂上学习的风气变得浓厚,促使学生更好的互帮互助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达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必然会有所提高。

(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的健康观已不再停留在无疾患的层面上,心理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包括在内。在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课改思想下,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并使其成为锻炼学生身体和意志的手段,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体育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它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并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依据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的放矢”施教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渴望独立的愿望,但往往不能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理解能力有限等使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明确的判断性和分辨力,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但在他们不断成长开拓的视野中,新事物对他们的新奇感和可感性,同时也使他们意识层次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每一位学生在各自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又具有个性的特殊性。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要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施教。例如,学生在练习动作时,容易产生懈怠或胆怯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发扬勇敢顽强的精神;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时,利用对规则的学习和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且结合运动项目,给学生讲一些著名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故事,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从有关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体育基础知识贫乏,锻炼方法单一,体育兴趣不大,对体育的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体育对体质的影响,至于体育对思想品德及心理的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改变“体育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运动”这一传统观念,弄清楚体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思想品德教育服务。

2、加强教改,调整模式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单凭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改革过去体育课注重室外教学的单纯方式,根据实际采用多种模式,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除详细讲解运动生理学等知识外,把树立强壮体魄,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室外技能训练,除让学生掌握各项运动基本技能外,还要让学生树立科学训练、安全第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安排适当的体育竞赛活动,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树立公平公正的观念;四是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既热爱体育运动,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助人为乐品德和集体主义观念。

3、精心备课,加大比重

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注重的是技术教学,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导致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作者力求精心备课,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容和方法渗透到体育技术教学当中去,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据调查,大多数问题学生都是体育爱好者,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通过体育竞技活动,既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认识自我价值,又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让这些学生明白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使他们改变过去落后的面貌,让今日的"歪脖子树"变成明天的"参天大树"。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结合教师自身进行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的学科,一般在室外进行,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动作示范和语言讲解相结合,学生的学练则是在观察教师动作示范和听取动作要领讲解的基础上展开思维并进行正确动作的练习。由此可见,教师是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他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分割的直接影响。首先,教师道德风范、人格力量和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体育教师应明确体育课的特殊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在各方面做好学生的典范,这样才能影响和教化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二)通过课堂纪律的培养来进行教育

课堂纪律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从幼儿园到中学,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都知道上课必须要遵守课堂纪律,服从教师的安排。构成学生服从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课堂纪律必须遵守,否则就会招致教师的批评和学生舆论的谴责,不仅影响自己的技术动作学练,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练习;另一方面就是对教师的尊敬和权威的服从。这两个因素,在体育教学中都可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在诫勉使学生产生服从行为的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并逐步提高其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一、 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一般都是以学生听讲解、看示范动作为主要手段。必须有良好的规范性来保证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如果在上课时学生们个个都懒懒散散,不认真听讲解、看示范,那么如何来保证教学目标以及课时安排的顺利完成呢?因此,只有在良好的秩序下,通过教师的认真讲解与示范才能使学生了解教材,明确技术动作的重点及难点,从而为技术技能正确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强有力的思想教育措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才能保证课堂纪律,才能保证练习时的安全及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使课堂上学习的风气变得浓厚,促使学生更好的互帮互助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达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必然会有所提高。

(二)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常会涉及到一些球类和游戏的教学,这就丰富了体育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由于球类和游戏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大多数的球类运动和游戏都需要在集体的团结合作下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此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最适合不过的。一些娱乐性的比赛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的健康观已不再停留在无疾患的层面上,心理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包括在内。在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课改思想下,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并使其成为锻炼学生身体和意志的手段,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体育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它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并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 依据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的放矢"施教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渴望独立的愿望,但往往不能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理解能力有限等使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明确的判断性和分辨力,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但在他们不断成长开拓的视野中,新事物对他们的新奇感和可感性,同时也使他们意识层次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每一位学生在各自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又具有个性的特殊性。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要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施教。例如,学生在练习动作时,容易产生懈怠或胆怯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发扬勇敢顽强的精神;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时,利用对规则的学习和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且结合运动项目,给学生讲一些著名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故事,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从有关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体育基础知识贫乏,锻炼方法单一,体育兴趣不大,对体育的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体育对体质的影响,至于体育对思想品德及心理的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改变"体育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运动"这一传统观念,弄清楚体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思想品德教育服务。

2、加强教改,调整模式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单凭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改革过去体育课注重室外教学的单纯方式,根据实际采用多种模式,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除详细讲解运动生理学等知识外,把树立强壮体魄,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室外技能训练,除让学生掌握各项运动基本技能外,还要让学生树立科学训练、安全第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安排适当的体育竞赛活动,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树立公平公正的观念;四是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既热爱体育运动,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助人为乐品德和集体主义观念。

3、精心备课,加大比重

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注重的是技术教学,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导致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作者力求精心备课,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容和方法渗透到体育技术教学当中去,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据调查,大多数问题学生都是体育爱好者,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通过体育竞技活动,既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认识自我价值,又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让这些学生明白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使他们改变过去落后的面貌,让今日的"歪脖子树"变成明天的"参天大树"。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结合教师自身进行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的学科,一般在室外进行,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动作示范和语言讲解相结合,学生的学练则是在观察教师动作示范和听取动作要领讲解的基础上展开思维并进行正确动作的练习。由此可见,教师是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他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分割的直接影响。首先,教师道德风范、人格力量和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体育教师应明确体育课的特殊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在各方面做好学生的典范,这样才能影响和教化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二)通过课堂纪律的培养来进行教育

课堂纪律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从幼儿园到中学,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都知道上课必须要遵守课堂纪律,服从教师的安排。构成学生服从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课堂纪律必须遵守,否则就会招致教师的批评和学生舆论的谴责,不仅影响自己的技术动作学练,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练习;另一方面就是对教师的尊敬和权威的服从。这两个因素,在体育教学中都可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在诫勉使学生产生服从行为的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并逐步提高其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三)采用电教手段结合我国体育史进行教育

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发展历史,充分发挥电教的作用,利用现代手段培养学生的品德。例如借助观看奥运赛场上升国旗的录像或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为国争夺荣誉而奋力拼搏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引导他们将爱国思想和情感落实于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刻苦训练。

(四)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教育

体育课可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例如:通过体育史的学习,讲解我国体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一些集体项目战术的讲解和运用,使学生明白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讲解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意志品质在锻炼中的必要性;通过一些运动项目规则的讲解,培养学生遵守体育道德规范,从而引申到遵纪守法等。实践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选择和实施,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思想品质。例如:通过身体素质练习,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足篮排等集体项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进取心等。学校体育课还可以借鉴现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户外拓展培训活动,通过对一些户外拓展活动或游戏的改编,把它们搬到课堂上来,这样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抓住课内突发事件,不失时机进行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学练都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的。竞技体育的竞争和对抗性,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对个别影响正常教学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先给予暗示以提醒,课后再进行个别耐心说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带来的后果。对于有严重破坏性和危害性的行为,要及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的言行举止,发现好的苗头和不良现象时要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健康的心理认识。

(六)充分展示体育美学魅力,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