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1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2017年,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3。
2015年,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民族学、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
省级品牌专业:应用化学、民族学、旅游管理、生物技术、经济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医学工程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化学;教学改革;学科建设
化学是一门通过对自然界中有关物质构成、相互影响变化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及实质进行研究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之一。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水平的逐步提升,新材料、新物质的不断应用,化学的作用在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中日益凸显,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对于现在的化学学科的教育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关注和要求。就当前化学学科的建设情况而言,加强学科的建设,进行新的教学改革探索,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是目前化学学科建设的热点研究内容。
1化学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学校开设的化学学科课程多是其他专业课程的相对应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之前奠定一定的基础,导致学生对于化学的印象只有关于课程本身,而对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没有直观的了解,是学生认为它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对于自身专业学习也没有太多关联。当学生以这种态度学习时,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对于学习之前的课程预习、课后作业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没有对化学有一个整体而系统的认识,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听不讲、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出现学生逃课不上的现象,教学质量严重受到影响,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也就更说不上在现有的教学情况下进行化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究。
1.2学生的化学学科基础有差异。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因为学生生源各异,各个学生原有的化学基础差异性大,对于化学学习以及理解的能力和反应有所差异,导致学习成绩受到影响,积极性受挫。其中最明显、也是最常见的是:学生的作业出现的许多问题和错误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乃至基本的计算和公式。在教学过程中都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采取有效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那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化学学科过程中出现两级分化的结果: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越来越轻松,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感觉过于困难,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1]。
1.3化学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科教学中,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重要的补充和升华,是学生最直观感知理论知识、将理论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化学学科教学中,不同专业对于化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进行化学的教学设置时,特别是在实验课程方面,部分专业的实践部分只安排了很少的时间,乃至有的就没有安排实践课程。众所周知,理论最终用于实践才是真正的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因此对于化学这个实践课程对于整个学科学习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学科中,单纯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同时学生没有养成以化学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就更不用说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了,影响化学学科的教学的没有序进行。
2化学学科课改的探索创新
2.1构建针对性、适应性教学体系。
以加强基础知识,增强专业知识为原则,构建针对性、适应性教学体系,使化学的教学学习融入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要结合具体专业的专业性以及化学在专业方面的实用性,重新设计安排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联系专业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科课程体系的综合性以及系统性,体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教学理念。实现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化学学科的设置应以就业单位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为基本导向,将化学学科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学习与学生自身的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相紧密结合,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教授的知识重复或者脱节,有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2.2不同的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综合运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安排课时相应减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被打破,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启发性、讨论性教学以及课外讲座等不同形式进行教学,令教师主导的作用以及学生主体的作用得到行之有效的结合,以适应当前新的教学环境。
一方面要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对比的进行教学,并且注意联系其它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要适当安排学生进行自学,课前提出课程的学习提纲和学习目的,通过现场讲授答疑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自学的效果,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相宜的目的。
2.3多媒体功能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利用电脑多媒体功能,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以多媒体图像、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不但会令课堂理论教学更生动形象,活跃气氛,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大大增加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一些实验操作的内容由于需要进行操作细节的展示,如果是只靠实验课上老师的现场示范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和目的的,一次可以利用模拟实验来进行学习,不但可以教导实际操作的要点,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常见的错误,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都大大提高[2]。当然,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白,多媒体功能的意义是辅助,不可能也不可以取代具体的理论教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学的质量。
3化学学科课改的目标
3.1教会学生学习。
化学学科的开设的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关于学习目的和专业思想的教育,令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教师要保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3.2改变以往单纯讲授方式,培养富有创新性的人才。
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仅是通过感性认识而没有拥有扎实的知识理论的人终究是不会有创造力的。但是只是具有足够宽广的知识而缺乏具体实践的人终究只是一个空想主义者[3]。课堂教学为主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侧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习惯于对已知或类似问题进行解释,却没有探索、解释未知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3.2.1理论学习: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分解,指导学生进行联想、讨论、思考,最终进行归纳比较总结,将学生引向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向,为今后学习更深层次知识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在理论学习中试行学生轮流讲课的方法,让学生从被迫被动的学习转变成自主积极地学习,不但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更浓,更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还提高了个人能力。
3.2.2学术讨论:针对当前化学学科与专业学科的结合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开展讨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与当前的发展进程,在讨论会上,学生通过发言,抒发个人见解看法,不但增加学生的个人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是令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4]。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论文写作,表达个人的见解和观点,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论文写作计划,并且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通过进行课程论文写作,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3加大化学实验的创新。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验学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实验教学不但要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表现、机理、本质的理解,同时要对实验的方法以及技术都有所了解,学会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解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专业性质,挑选合适的实验项目,同时结合专业学习设置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但提高有关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同时还可让学生准备相关资料,组成实验小组设计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手段,实时监测学生学习的情况,评估教学的成果,是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讨论,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促进化学学科的建设和课程的改革。并且要学生参与到化学学科的建设和改革中,让学生表达他们在学习中的感受,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意见建议为参考,调整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实现化学学科的新进步和发展。
4结语
化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通过对最近几年的教学监测和对比,当前化学学科的课程教学逐步向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同时这样的教学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和欢迎。学生调查的意见结果以及学生对于化学的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都肯定了课改的成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化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化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还有很多工作以及待改进的问题,等待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去发现和解决,例如根据化学学科与专业学科的特点,在考核形式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加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真正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的,实现化学学科的不断创新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敏,程发良,苏小欢,等.普通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13):398-401
[2]陈慧平.普通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4):125-128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3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评估 专业特色 学科特色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 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 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 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4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新晨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43-03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在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的国家,除了开设专门的生涯课程外,在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过程中也时刻提及生涯教育。早在1971年,曾任美国联邦教育署长的西德尼?马尔兰德(S. P. Marland)针对当时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情况就指出,“教育应由‘升学主义’转向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社会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自此,“生涯教育”理念以其主张“将职业指导和职业技术教育贯穿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年级中,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并在离校后找到适当的职业”而深入人心,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化学课程必然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美国德克萨斯州(以下简称“德州”)2010年8月最后修订的课程标准《德克萨斯州科学基本知识与技能(高中)》为例,来探析德州高中化学课程中“生涯教育”设计与实施特色,以期为我国高中化学教育改革及课程标准修订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一、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简介
德克萨斯州位于美国南部,幅员辽阔、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而繁荣,其教育在美国诸州中是比较领先的。德州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开设科学课程,其中高中科学课程内容最为丰富,难度也最大。高中科学课程划分为4个一级科目,其中“化学与其他化学”是在初中科学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并为学生未来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一级科目再划分为二级科目,以选修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化学与其他化学”包括4个二级科目:综合物理与化学、化学、大学预科化学、国际学位化学。
二、德州高中化学课程“生涯教育”特色分析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将“生涯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现有课程体系,不做单独的课程来教授,这种做法既可以做到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将宏观认识与微观实践相结合,现将其特色分析如下:
1. 课程理念显性化
德州高中化学课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体现着“生涯教育”这一教育思想:根据不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科目,供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具体科目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学习科学,并且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之外的生活情境中的能力。这种“指导学生将学习与自身未来职业生涯建立起联系”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也有利于学生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
2. 课程目标具体化
德州高中“综合物理与化学”与“化学”这两门二级科目的目标体系中不仅有专栏“科学与职业生涯”简要描述化学与职业生涯的关系,更是在“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等要素描述了学生将来从事化学相关工作的职业所需做的准备(表1)。这样使得“生涯教育”成为常态教育,克服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所学知识与未来职业生涯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走向职业生活。
3. 课程内容选择化
如前所述,德州高中科学体系中“化学与其他化学”所??4门二级科目均为选修,课程设置既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层面考虑到全体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如“综合物理与化学”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建立起科学与社会相关联的理念。
同时,该州也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差异,设置了“化学”――以最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素养,为学生未来学习、从事化学相关专业做准备;“大学预科化学”――提供与大学化学一年级相当的学习经验,为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化学及相关专业奠定基础,未来适合从事化学研究的相关工作;“国际学位化学”――适合有意向去世界各地交流的学生选择,目的是在快速全球化的环境下培养国际化人才。
4. 课程学习探究化
现代学习理论要求学习具有探究性,“科学探究”对于化学学习而言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一方面,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德州高中化学课程依据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实验教学,多次提及“用于实验室和实地调查的教学时间至少为40%”;另一方面,科学探究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德州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在化学的各个领域,通过分析、评估、经验证据、逻辑推理和实验,包括科学解释和科学证据各方面来批判科学的解释”。这种学习形式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且体现了“贯彻生涯教育”的主旨。
5. 课程评价任务化
德州高中化学在评价学生学习时,需根据学生在纸笔测试、操作、调查报告和书面论文、口头测试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并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以决定学生是否通过相应的课程。如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可以采取撰写调查报告、口头报告等评价方法,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摘录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在开展实验室和实地调查学习时,“学生是否恰当使用化学仪器、是否安全操作、是否合理搭置实验装置”都将成为表现评价法的评估内容。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未来择业所需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等。
三、我国高中化学课程中实施生涯教育的思考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升学主义”思想与考试文化依然盛行,致使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涯教育”内容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传授学生知识文化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目标要求,其理念与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1. 就生涯教育开展而言,必须考虑实施的“有效性”
我国早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就明确将“生涯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目标”之中,但由于各种原因“生涯教育”在我国学科教育中容易被忽略――不仅课程的顶层设计缺少相关渗透,一线教师更是意识淡漠。总体而言,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涯教育的途径主要有3种:课程介入、社会实践、学科渗透,现将三者进行比较(表2)。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正是采取了学科渗透的形式,既克服了理论讲授的空洞,又将职业生涯相关要求融入学科教学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我国可借鉴德州的经验,将生涯教融入学科课程设计,将与职业相关的各种知识与技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加强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的联系。
2. 就生涯教育渗透而言,必须考虑学科的“特质性”
其实,生涯教育弥散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学科渗透性教育的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必将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然而,我国学者基本上从学生整体发展需要哪些职业素养的角度来思考生涯教育如何开展,尚无将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经验。这种泛化的认识,使得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生涯教育的本质目标与具体要求,其实践指导意义欠缺。德州高中化学课程正是充分考虑了化学学科的特殊性,能够在教学及评价中提供学生模拟或真实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国化学课标设计者需将生涯教育思想巧妙融入课标,不仅要有清晰的内涵界定,还要有具体的实施策略;化学教材编写者在选择、组织内容时,要有效整合生涯教育的要求与化学学习的特殊性,实现化学学习与生涯教育的和谐统一;化学教学实施者能从化学知识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给予不同的指导,使得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合理的规划。
3. 就生涯教育内容而言,必须考虑要素的“全面性”
长期以来,我国知识性教学占据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学校单纯地追求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分离的现象,使学生失去了“学会生存、学会谋生”的机会。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增加了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生涯教育,但这种将生涯教育职业化的做法窄化了生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因此,将生涯教育渗透于具体的化学课程教学,具体内容究竟如何规定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德州的做法似乎?o予我们有意义的启示:生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职业获得,而是模拟职业活动来建构成功的人生;生涯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知”(如化学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行”(如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实验和实地调查)、“观”(如正确认识化学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等有机结合,培养既能适应社会生活又能胜任未来工作的完整个体。
4. 就生涯教育课程而言,必须考虑课程的“选择性”
目前,我国高中学生年龄在16~18周岁,正处于休伯(D.E.Super)理论的“探索阶段”或金斯波格(E. Ginsberg)理论的“尝试阶段”。在此阶段,高中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性逐渐增强,对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也有一定的认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年龄阶段所实施的生涯教育必然有其独特的目的和任务。德州高中化学课程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年龄增长,其认知、心理、思想也随之变化,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而设置了不同科目的化学课程供处于试探期的高中生自主选择,让他们在化学相关学习活动中逐步寻找自我角色、探索自己可能的未来发展形态。因此,在高中生涯教育中,不可过多地强调生涯教育的统一性,那么就会使其式微,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
5. 就生涯教育教学而言,必须考虑内容的“丰富性”
“课堂”依然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生涯教育则是教学研究者和实施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德州高中化学课程不仅重视化学史教育,介绍化学家生平及其伟大贡献,既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描述了化学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破除了“化学家与科学研究的神秘感”,向学生呈现各类化学相关职业普通工作者的职业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化学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化学知识,以拓展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不同化学相关职业概况并说明职业要求,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社会价值,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逐渐清晰起来。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理(1971-),男,辽宁沈阳人,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孙衢(1971-),男,陕西西安人,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自动化CDIO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2422)经费支持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0-02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CDIO工程教育项目起源于2000年10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1]
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专业是CDIO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单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控制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自动化)。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钢铁流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11月,本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以CDIO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的试点专业建设”。这表明了我校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对我校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学校和自动化学院按照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其课程体系、教材及实习基地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基于钢铁流程工业的自动化专业CDIO工程教育模式(Iron & Steel automation CDIO,简称ISA-CDIO)。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方案
北京科技大学CDIO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设目标是针对钢铁流程工业,以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为依托,以流程工业中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为教育背景,培养具有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和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智能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调试和维护以及科学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其建设成果可为高校自动化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参考和示范作用。其建设方案为:根据学科基础和科研特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的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有效的评估和考核机制。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七个方面(见图1):
1.知识体系的提炼
针对钢铁工业流程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需求及特点,从对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出发,分析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建立以钢铁工业流程为行业背景的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为ISA-CDIO培养模式的建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指导。
2.ISA-CDIO培养模式的建立
在知识体系提炼的基础上,结合CDIO能力大纲要求,考虑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培养过程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和融合,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完善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完成完整的专业培养计划和齐备的教学文件。
3.工程实践环节系列的设计
进一步强化教学体系当中工程项目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实际项目的构思(规划)、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为此,理顺每个课程的实验项目,构成三级的实践项目环节。在相关课程三级实验环节的基础上,设计综合实践项目,构成二级环节。进而在二级环节的基础上,由毕业设计、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以及钢铁工业中典型自动化系统的集成项目构成一级环节。
4.相关教材的建设
配合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建立与教学体系改革相配套的系列教材、相应课件及实验指导材料,形成立体化教学环境。
5.工程实践场所的建立和整合
形成校内教学、实验、科技创新与校外大型钢铁企业和自动化公司实习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产实习环境。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强化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配合教学改革内容,针对钢铁流程工业重要环节的特点,结合目前典型的控制设备、网络环境及先进的仿真软件,搭建实验平台,构建半实物仿真实验环境,形成工程教育基地。
6.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工程项目和现场实习的方式,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聘请企业或专业技术公司当中有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我校的特聘教师,使其参与教学环节,提高教师队伍工程能力。
7.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学生学习情况考核机制的建立
针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设置具体的考核机制,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考核办法,检验改革的效果,并通过借鉴ASEA工程师认证的考核办法、听取毕业生工作单位反馈意见等方式,定期对考核办法进行修改、完善。
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践和实验环境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估与考核机制等多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完善的ISA-CDIO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已取得的建设成果
1.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根据既定学科定位和培养模式,结合学科发展基础和人才培养需求,从加强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着手,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广泛调研并征询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意见后,组织资深教师修订完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已制定了2010版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实验大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纲,以及相应教学日历等。
2.加强新教材的建设和课程建设
本专业教学所使用教材,大多为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出版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年。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积累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师积极主编教材,已出版及待出版的教材为16部,均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立项教材。本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标准;2010年我校“数字电子技术(双语)”获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电机及运动控制”获校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获校级优秀课程称号,“嵌入式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获校级优秀课程建设,自动化专业“CDIO人才培养模式”等课题得到学校教改项目经费支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了自动化专业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交流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有两名教师分别去澳大利亚、美国访问交流,2011年有一名教师到日本进行访问交流。本学科现在专职教师33人(35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员24人,在读博士2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人。本专业正积极引进专职教师,且已从国内、国外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授、兼职博导、讲座教授和项目合作专家30余人。
4.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体系
完善了教学文件、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包括院、系自查和校、院教学督导组核查。要求定期做好课堂教学质量效果检查、建立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教学档案、认真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等,并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意见。通过专家听课、院级领导听课、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途径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依据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定,正逐步实施考教分离和以严正考风为重点的学风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从本学科发展方向出发,广泛征询相关院校和用人单位意见,探索学生工程应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多样化、综合性、分层次、重创新等特点,如图2所示。
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加强学生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绝大多数设计选题结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符合学科专业要求。在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方面,与国内十多个企业一直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在巩固济南钢铁集团生产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训基地,如北京佰能公司、北京时代凌宇公司、北京信融友联股份有限公司、中冶京城瑞达股份有限公司、安阳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宣化钢铁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
6.继续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学校在“211”三期建设中投入1300万元建设本学科平台;2010年,自动化学科获批重点学科,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大力推进双语教学
2010年我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双语)”获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该课程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其他多门课程正在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前期准备工作。
8.继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西门子仿真大赛、Scilab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当中,由学生和有经验的老师组成的团队,不断取得好成绩。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9.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施状态自评
根据CDIO实施评估标准,分别从以CDIO为本专业教育的背景环境、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一体化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制订、工程导论、学生设计―建造(实现)活动、工程实践场所、一体化的学习经验、主动学习方法、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成绩考核方法、CDIO工程教育改革在本专业的实施等12个方面对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2010年CDIO实施状态进行了自评,自评结果如图3所示。
三、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对本专业在CDIO改革的理念、计划、方法、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针对本专业当前所面临主要问题,下一阶段的改进工作包括:进一步深化对CDIO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营造良好的背景环境;精练学习目标、结合学校定位及国家需求,培养有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CDIO教学大纲,完成细化新版教学大纲;探索工程导论教学模式,通过相关核心课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在学生的一体化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基础上,探索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机制,逐步扩大覆盖面,力争做到全部学生参与该活动;在现有条件下,完善拓展学生的实训基地和实践场所;结合教学大纲的制订,逐步将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建造能力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尝试,探索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参加实际工程项目或参加师资培训等手段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教学水平;变革现有的考核方式,除注重课程内容考核外,还将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等能力纳入考核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将现有的评价机制有机整合,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延续性、多样化的考核体制。
四、结束语
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2]特色专业建设要求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质量工程”建设,积极研究本专业的特色,制订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并以此来促进教学内涵的建设,确保正确合理地设置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抓住适应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办出能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和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立足钢铁流程工业,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设计了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构建了基于钢铁流程工业的自动化专业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特色专业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和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