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产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业生产的特点

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石化企业;生产运行管理;MES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S Based o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Xu Changxia

(Shandong Dongying Shengli Oilfield,Petrochemical Plant Information Center,Dongying 257100,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industry.As the oil chemical enterprise product,process relative stability,making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industry is mainly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enterprises of the competition.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enterprise operation management,implement MES system,increase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Keywords:Petrochemical enterprise;Prod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MES

一、前言

随着中国入世后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有利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目前,石化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不应再停留在生产运行的阶段,而不断强化调度控制、协调、健全生产运行系统,合理的组织生产运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石化企业ME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化行业生产具有自身行业的特点,它属于连续性生产,生产过程的物流和能量连续,有较高生产线一级自动化程度,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过程。MES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制造执行系统的特点和目标。制造执行系统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对企业整个生产运行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如果发生实时事件,MES系统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报告,并运用当前的准确数据对部门进行有效指导和积极处理。MES系统可以减少企业内部没有效益的活动,指导工厂的生产运作过程,缩短产品生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MES系统,就是为了是建立一个集成系统使管理和控制一体化。MES是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主要功能是负责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优化企业的生产过程,指导企业实现完整的闭环生产,为上层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具有重要作用。

(二)制造执行系统的生产运行管理需求。石油化工企业内部的管理,一般是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把企业的管理分为三个层次,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成横向和纵向分布。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权管理,能够及时掌握生产运行中的各种信息,且迅速的对发生的问题做出果断的处理,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管理。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石化工业要迅速做出反应,改善自身的管理现状,应用先进的技术,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实施MES系统,石化工业在生产运行管理上应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及时、准确获得生产一线的综合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综合分析、合理指导生产过程控制,即通过监控和分析生产一线的综合信息来深入指导生产过程控制;实现生产数据的可视化,保证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和生产调度人员及时看到准确的生产信息,解决目前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

(三)制造执行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生产运行管理,是指工业企业为实现自身的目标,向社会提供优良的工业产品而进行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活动涉及企业生产运行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对这些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良性循环,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

实施MES系统,提高石化工业生产运行管理水平,主要是从生产计划、运行管理、物流移动和平衡等方面进行设计。

MES系统对生产计划设计,生产运行处平衡调度在系统中安排调度作业计划,且生成调度作业计划并及时。调度员将调度作业计划分解处理,迅速生成调度指令,向运行管理系统。各生产车间和各油品车间遵照调度指令进行准确的生产和操作。并跟踪调度指令的完成情况,包括已完成、未完成、待完成状态等内容。调度员从物料移动系统中比较实际罐存量和作业计划的预测值,随之观察调度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将执行情况汇总,反馈给平衡调度。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生产运行处决定是否调整和新的调度作业计划。

MES系统运行管理数据流设计,生产运行处下达生产计划的目标值给车间的管理人员,生成生产指令。指令管理模块接受生产的目标值,根据生产的需要决定操作的目标值,将结果下达给操作监控管理模块进行偏差监控。操作员在操作日志管理模块中输入注释和任务完成状态信息。

物料移动和平衡系统设计,物料移动及物料平衡系统的应用体系结构是由控制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现层构成。数据层将数据库的信息传输到实时数据库中,实现生产操作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应用层,主要是进行系统间的集成处理和完成数据校正、模型计算、计量算法,处于整个系统的核心层。表现层,则是通过WEB方式,实现人机交互处理。

石化企业生产过程有多种产品方案能够灵活切换的特点,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迅速反应的生产控制、生产执行、生产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在石化工业中的实施,通过对生产运行管理各方面的设计,以实现更高效率的管理。生产调度系统中形成的装置操作指令信息传送给生产运行管理系统,用来监控装置生产操作。物料移动系统中从实时数据库提取指定信息,在服务器端进行计算,物料移动系统产生的信息可为生产计划提供调度优化管理的基础参考数据。运行管理系统能够从数据库中自动得到装置生产过程信息和化验分析信息,从而实现对装置生产操作的监控。

三、结语

MES系统是企业的计划层和过程控制层之间的桥梁,是公司信息集成的纽带。实施MES系统可能够为企业提供及时、全面、精细的流程信息,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促使了企业在生产和管理观念上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子能,周向阳.试论MES系统在企业中的设计与实现[J].机电产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01

[2]基于MES/MRPⅡ生产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11

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2

通过开展渔业行业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切实打击违法渔业生产行为,狠抓薄弱环节,督促渔业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渔业从业人员职业安全技能,加大安全基础建设投入,着力解决影响渔业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渔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针对今年以来渔业船舶事故频发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事故原因,掌握规律,坚决遏制渔业船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势头,实现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把隐患排查治理、汛期安全生产同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紧密结合,在开展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工作中,要对本辖区渔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及部位进行检查,要重点加强对渔业船舶、渔港和渔民特别是第一安全责任人(渔船船东或船长)的检查。

二、督查内容

(一)渔业安全生产相关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的贯彻执行情况;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渔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治理投入情况;汛期和台风季节渔业安全生产措施制定、落实和监督检查情况。

(二)渔船持有有效“船舶检验证、船舶登记证、捕捞许可证(“三证”)情况;渔船通信、救生、消防、信号设备配备情况;进出渔港申请签证情况;船舶编队生产制度落实情况;船员配备和适任情况;渔船遵守船舶航行作业各项安全规程情况。

(三)渔港安全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及运行情况;岸台通信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及运行情况;通信联络、信息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运行情况;进出渔港航道畅通、航标导航助航情况;渔港消防基础设施配备及运行情况;渔港系泊渔船安全值班及防风、防火、安全保卫等规程执行情况。

(四)渔民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计划制订及实施情况;船员参加职业安全技能培训情况;船员持证上岗及安全生产技术实操情况;渔业船员人身保险及渔船财产保险落实情况。

三、督查方式

(一)地方自查和督查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海洋伏季休渔、渔船集中回港停泊、汛期、台风多发期等实际,组织开展本辖区的渔业安全生产自查、检查和督查。检查和督查的覆盖面要不少于本地区1/3的渔业生产经营单位(包括个体渔船船东)和登记在册的渔业船舶。要及时总结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梳理存在的矛盾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治理查出的隐患。

(二)农业部督查

农业部将于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渔业行业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切实打击违法渔业生产行为,狠抓薄弱环节,督促渔业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渔业从业人员职业安全技能,加大安全基础建设投入,着力解决影响渔业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渔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针对今年以来渔业船舶事故频发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事故原因,掌握规律,坚决遏制渔业船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势头,实现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把隐患排查治理、汛期安全生产同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紧密结合,在开展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工作中,要对本辖区渔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及部位进行检查,要重点加强对渔业船舶、渔港和渔民特别是第一安全责任人(渔船船东或船长)的检查。

二、督查内容

(一)渔业安全生产相关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的贯彻执行情况;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渔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治理投入情况;汛期和台风季节渔业安全生产措施制定、落实和监督检查情况。

(二)渔船持有有效“船舶检验证、船舶登记证、捕捞许可证(“三证”)情况;渔船通信、救生、消防、信号设备配备情况;进出渔港申请签证情况;船舶编队生产制度落实情况;船员配备和适任情况;渔船遵守船舶航行作业各项安全规程情况。

(三)渔港安全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及运行情况;岸台通信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及运行情况;通信联络、信息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运行情况;进出渔港航道畅通、航标导航助航情况;渔港消防基础设施配备及运行情况;渔港系泊渔船安全值班及防风、防火、安全保卫等规程执行情况。

(四)渔民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计划制订及实施情况;船员参加职业安全技能培训情况;船员持证上岗及安全生产技术实操情况;渔业船员人身保险及渔船财产保险落实情况。

三、督查方式

(一)地方自查和督查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海洋伏季休渔、渔船集中回港停泊、汛期、台风多发期等实际,组织开展本辖区的渔业安全生产自查、检查和督查。检查和督查的覆盖面要不少于本地区1/3的渔业生产经营单位(包括个体渔船船东)和登记在册的渔业船舶。要及时总结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梳理存在的矛盾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治理查出的隐患。

(二)农业部督查

农业部将于*年5至7月分3次派出渔业行业安全生产督查组,对沿海6省渔业行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督查。每个督查组至少要督查2个重点渔区、2个渔业乡镇或重点渔港。

第一组督查时间:5月中下旬

参加督查人员:渔业局1位司局级领导带队,渔业局、渔政指挥中心、渔业船舶检验局各派1位同志参加,东海区渔政局配合。

督查地点:浙江省、福建省。

第二组督查时间:6月中下旬

参加督查人员:渔政指挥中心1位司局级领导带队,渔业局、渔政指挥中心、渔业船舶检验局各派1位同志参加,黄渤海区渔政局配合。

督查地点:山东省、河北省。

第三组督查时间:7月中下旬

参加督查人员:渔业船舶检验局1位司局级领导带队,渔业局、渔政指挥中心、渔业船舶检验局各派1位同志参加,南海区渔政局配合。

督查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督查通知另行下发。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检查。要针对渔业生产高风险的特点,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将专项督查工作抓紧抓好,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顺利举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突出督点,坚决治理隐患。要针对汛期和台风季节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高发的特点,督促各地、各单位加强值守应急工作,抓住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彻底排查隐患。要结合“护渔*”和休渔管理专项行动,重点开展海上作业渔业船舶、渔港和锚地停泊渔业船舶以及渔业船员安全生产、防灾应急能力等的隐患排查治理。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范渔业船舶水上事故,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加强宣传沟通,共同推进督查。要将渔业行业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与“安全生产月”等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面向渔区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提高广大渔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水平。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建立渔业行业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信息专报制度,及时向农业部报告本辖区开展渔业百日督查的进展情况。

(四)及时做好总结,巩固督查成果。要系统梳理督查反映出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认真总结经验,研究渔业安全的治本之策,进一步落实渔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建立健全渔业安全生产综合评价和监管制度,加快渔业安全技术进步,完善渔业安全风险保障机制,努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请各省级渔业主管部门分别于*年5月底、6月底前将专项行动进展情况,以及7月底前将专项行动总结报我部渔业局

年5至7月分3次派出渔业行业安全生产督查组,对沿海6省渔业行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督查。每个督查组至少要督查2个重点渔区、2个渔业乡镇或重点渔港。

第一组督查时间:5月中下旬

参加督查人员:渔业局1位司局级领导带队,渔业局、渔政指挥中心、渔业船舶检验局各派1位同志参加,东海区渔政局配合。

督查地点:浙江省、福建省。

第二组督查时间:6月中下旬

参加督查人员:渔政指挥中心1位司局级领导带队,渔业局、渔政指挥中心、渔业船舶检验局各派1位同志参加,黄渤海区渔政局配合。

督查地点:山东省、河北省。

第三组督查时间:7月中下旬

参加督查人员:渔业船舶检验局1位司局级领导带队,渔业局、渔政指挥中心、渔业船舶检验局各派1位同志参加,南海区渔政局配合。

督查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督查通知另行下发。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检查。要针对渔业生产高风险的特点,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将专项督查工作抓紧抓好,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顺利举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突出督点,坚决治理隐患。要针对汛期和台风季节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高发的特点,督促各地、各单位加强值守应急工作,抓住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彻底排查隐患。要结合“护渔*”和休渔管理专项行动,重点开展海上作业渔业船舶、渔港和锚地停泊渔业船舶以及渔业船员安全生产、防灾应急能力等的隐患排查治理。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范渔业船舶水上事故,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3

一、生产总体情况

今年上半年沿黄灌区水源供应充足,绝大部分养殖场渔业用水补水情况良好,没有因水量问题影响鱼苗种放养。各养殖场区水量充足,水质清新,特别是乌梁素海由于去年引黄入海,今年开冰后水质明显好转,为恢复经济鱼类资源,发展水产、水禽养殖,提高水生经济植物产量和促进生态渔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渔业生产经营走势:受水产品市场购销旺盛影响,养殖面积扩张,鱼种销售顺畅,无压塘现象,苗种数量急增,成鱼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去年商品鱼压塘量少,绝大部分需从外调,名优品种量多,但价格贵,水产品市场供应总体丰富。在养殖品种方面,名特优种类如团头鲂、大口鲶、乌鳢、斑点叉尾鮰、黄河鲶、银鲫、高背鲫、河蟹等养殖比例增大,特别是沿乌梁素海周边,河蟹、乌鳢养殖发展迅猛。同时,各地在生产经营上改变以往春放秋捕集中上市的模式,尽可能地做到轮捕轮放、均衡上市,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温棚等设施反季节上市,以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

二、责任目标落实情况

2008年自治区渔业局下达渔业生产分解任务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800吨,其中名优产品产量1550吨,养殖产量要求达到7700吨,鱼种生产总产量1550吨,池塘名优水产品养殖推广面积5000亩,河蟹养殖技术推广面积10000亩,实现渔业总产值8800万元。为全面落实和完成任务分解目标,水产站根据各旗县区实际情况的汇报进一步下达落实了生产分解目标任务,并要求各旗县水产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好渔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抓好各项生产任务的落实,市水产站领导带领业务人员巡回各养殖场点进行监督检查各项生产任务落实情况。据上半年统计数字表明,各地渔业生产运行良好,各项生产指标有望超额完成。另外,由于渔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养殖证发放工作在有条不紊运行中,办理养殖证非常踊跃,到现在为止,持有养殖许可证的养殖户已达85%。

三、渔业结构调整情况

围绕自治区渔业局对抓好黄河渔业产业带建设的总体布署,本着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按照“品种调新、质量调优、产品调特、效益调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渔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养殖方面调整传统养殖结构和模式,突出名牌、高效产品份额,形成多品种混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达到降本增效,来追求产品的最大效益为目的。二是根据今年市场行情,条件好的鱼种池都可以安排鱼苗发塘,分池后继续养鱼种,由原来的单季养殖逐步转变为两茬养殖,并向渔农、渔牧、渔禽结合及休闲方向发展来提高综合效益。三是在天然水域开发方面,我们加大了自然水域养殖放流和品种结构调整力度,使养殖措施更趋合理,品种向多样化、名优方向发展,特别是河蟹和乌鳢养殖已呈现蓬勃发展趋势。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发自然水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且中小水面有相对易管理、捕捞、周期短、见效快特点。四是在养殖品种调整方面,重点引进和推广深受市场欢迎,且适应本地生长、价位高的团头鲂、斑点叉尾鮰、加州鲈、乌鳢、大口鲶、高背鲫、银鲫等名优品种,以丰富市场,形成本地区特色养殖。

[NextPage] 四、强化水产品质量管理方面

一是认真做好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等内容的宣传,提高渔民对水产品安全的认识,自觉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杜绝使用违禁投入品,加强对渔民有关质量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和监督。二是抓好产地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各类污染,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标准。三是抓好无公害水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抓好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尤其注重饲料、渔药和添加剂的监督,清理整顿渔药市场,抓好渔资打假工作,确保投入品安全,杜绝有毒有害投入品使用。五是实行水产品苗种检疫制度,做好鱼类病害防治。六是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水产品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已有5个基地得到无公害产地认定、5个产品认证。今年,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正在积极申报中,年内将有一批基地得到认定和产品得到认证。

五、渔业科技工作进展情况

1、3000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进展情况

2008年水产站承担了农牧业局重点推广的“3000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示范项目,在春季,推广项目的科技下乡人员和养殖户密切配合,认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要点”精心准备,对白彦花2000亩的基地与树林子乡1000亩的实施基地做了认真考检,确定放养密度、投喂情况、估算成活率。并对投放苗种质量做了严密把关。两个基地4月13日共投放长江蟹苗16000斤,放苗后对饲养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了集中培训,为该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检测,目前河蟹生长良好,成活率达到95%,正进行第二次脱壳。从现在的生产情况看到秋天能达到预期的示范效果。

2、乌鳢养殖情况

六、渔政管理工作

2008年,各级渔政船检工作人员协同配合,加大了辖区内的大中型水域资源的增殖保护工作力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积极开展增殖放流,确保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增殖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对辖区内的大中水域有计划地发放捕捞许可证,并对使用的渔具加以限制,对违规作业偷捕、毒、炸违反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破坏水域资源增殖保护措施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据统计,上半年共查处了违规操作和偷、毒、炸等违法违规案件20余起,没收非法渔获物300多公斤和一批违规网具,并对涉案人员进行了说服教育与惩罚,有力打击了违法捕捞行为,有效保护了本地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正常开展。另外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如广播、电视讲座、3.15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现场接待群众咨询等)在全盟范围内认真宣传贯彻新的《渔业法》和《实施〈渔业法〉办法》,增强了广大渔农的渔业法律意识。

渔船检验工作主要进行了全市所辖渔业船舶的普查、登记注册和开展常规检验工作。四到五月份市渔政船检人员会同各旗县市渔政执法人员对重点渔区、渔港进行了安全生产工作检查,重点清查了“四无”(无船舶检验证书、无船员培训证书、无船舶登记证书、无捕捞许可证书)和“四证不齐”船只,对有问题的地区及时进行清理整顿,消除事故隐患,维护了安全、有序的生产秩序。

上半年通过组织全市渔业执法人员学习渔业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广大渔业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增强了广大执法人员依法兴渔的责任感,为全市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七、存在的问题

二00五年上半年,全市渔业生产形势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及早加以解决就会影响和制约今后全市渔业生产的发展进程:一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资金匮乏,导致渔业结合调整步伐缓慢;二是虽然上半年鱼价涨幅较大,渔民养鱼积极性很高,但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有心无力,缺少专项贷款支持;三是渔业养殖机械化程度低,高产池塘发挥不了最大潜力,影响了“两高一优”渔业发展步伐;四是维修和改造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缺乏,导致基础设施陈旧和不堪重负,特别是鱼塘淤泥增厚,老化现象严重,致使鱼病发生程度增大,直接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五是渔政船检执法交通工具滞后、水生动物检疫、鱼病防治检测以及水产养殖安全质量监测方面的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六是大中水域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缓慢,捕捞过量,养殖放流量少,品种单一,资源恢复慢,一些名优品种的引进和放流苗种供给体系、病害防治、新技术推广等保障体系落后,先进增养殖放流技术的推广进展缓慢,影响大中水域的可持续发展。

八、下半年工作安排。

1、抓好池塘和中小水面渔业生产、销售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做好泛塘、旱、涝等渔业灾害的防范措施,确保全年养殖生产取得好的收成。

2、抓好“3000亩河蟹生态养殖技术”项目的后期饲养管理,检测、验收工作。

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山地渔业;生态维护;多业态经营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7)01-0017-06

一、岩溶山区与渔业

不了解情况的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认为,贵州地处高原山地,境内既没有大河,也没有宽阔的水域,似乎不可能存在规模性的渔业生产。然而,走访贵州各地,我们却发现,生活在贵州的乌江、清水江、都柳江、北盘江、鹘、樟江、氵舞阳河等流域中的世居民族,不仅具有传统的渔业生产,而且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渔业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贵州古代还拥有众多的高原溶蚀湖,这些湖泊也可以成为渔业的生产基地。

在贵州,尽管完全仰仗渔业为生的居民很少,但各族居民对渔业并不陌生。时至今日,侗族、布依族、水族等百越族系各民族,不仅广泛地实行“稻―鱼―鸭”共生的渔业生产方式[1],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备有各式各样的特殊渔具,并在重大的祭祀节日,都将鱼、虾、蟹等水产作为必备的祭品[2]。苗族和仡佬族M管生活在深山区,但他们同样熟悉鱼和渔业生产。苗族和仡佬族的服饰中,鱼和食鱼也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图案[3]。这就充分表明,即令是这样的典型山地民族,对鱼类和渔业生产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尽管如此,总不免还有人会认为,这些当代的渔业活动,可能是后起的文化现象,而不是传统的生计方式。对于这样的疑惑,仔细查阅历代史志后,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予以解答。比如,《新唐书・地理志》对亳州、思州两地的记载中就明确提到,这两个羁縻州对朝廷承担的“土贡”就包括“龟”和“鳖”这两种水产。唐代亳州的辖地在今天贵州遵义地区;唐代思州的辖地在今天贵州的思南、务川、印江、石阡等县。古代的当地居民能提供“龟”“鳖”等水产作为“土贡”,这就表明亳州和思州必然在唐代时就有了稳定的渔业生产。至于不能把鱼类作为“土贡”上缴,则是因为鱼类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无法运到首都长安,只能就地消费而已。据此可知,贵州各民族的渔业生产,显然是一项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决不是后起的文化现象。

到了明代,由于进入贵州的汉族居民日渐增多,在他们的诗文中,对贵州山地渔业的记载也就变得更其具体生动了。将这样的诗文加以汇编,就可以使今天的读者从中认识到,有关贵州山地渔业的丰富资料。明万历年间成书的《贵州名胜志》,其中有关渔业生计方式的记载,就有10条之多。相关内容,向上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成书的《溪蛮丛笑》和《岭外代答》,向下还能与清朝康熙、乾隆两代的《贵州通志》相衔接。在清嘉庆以后编订的《百苗图》中,还可以找到形象生动的渔业生产绘图资料。这就足以证明,这些山地的渔业生产,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影响深远,是这些民族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

本文仅就梳理文献所获,辅以当代的田野调查资料,意在展示山地渔业的特殊性,及其在当代生态建设中的参考借鉴价值。希望能引起当代学人的关注和回应。

贵州山地渔业所呈现的一系列特点,总是与其特定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贵州的整个地貌,以高原、山原、丘陵和山地错杂分布为主。高原、山原和山地占全省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河流阶地和河谷平原仅占3%。而江、河、湖、库水域总面积只占到全省面积的1%左右[4]710。显然,贵州的水资源十分有限。如此狭窄的水域限制了大型渔具的使用,使得渔民很难展开大规模的渔业生产。此外,贵州境内河谷深切,各种类型的地貌在形态和海拔高度上很不相同,这又造成了贵州的地表崎岖不平。全省水域面积中,只有3%的水域范围地势相对平坦,水面稍觉宽阔。其他大多数水域,水流较小,山涧溪流无数。所以,贵州的山地传统渔业只能选择以小规模捕捞为主。

贵州还是岩溶地貌极为发育的省份,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碳酸盐岩石出露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73%[4]710。地表有石牙、溶沟、漏斗、落水洞、峰林、溶盆、槽谷、岩溶湖、潭、多潮泉等错杂分布;地下则有溶洞、暗河及暗湖广泛存在。这些溶蚀湖、溶洞、暗湖以及暗河中,存在着丰富的鱼类产品。只要当地各族居民捕获手段与所处环境相合拍,岩溶地区同样可以发展出特色渔业来。多样的岩溶地貌导致水域分布呈现出多层次的明暗重叠状态,致使贵州的地表水域大多十分狭窄,乱石浅滩广布。面对水资源的这种零散分布和水流走向的多变,贵州居民很难照搬平原地带规范的渔具和捕捞方式获取水产,只能从事分散的小型渔业生产。所用的渔具和捕捞方式,也因此呈现出众多的地方性特点来。

贵州地貌还有一个与山地渔业息息相关的特点,即贵州境内绝大部分河流都是就地发源,却与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相通。到了产卵时节,就会有大量鱼群来到贵州境内各支流上游的水流平缓处,着床产卵。这又为贵州的渔业生产提供了绝佳的机遇。贵州各族渔民只要掌握鱼类的这种生物习性,只要配上相应的小型渔具,就能在特定时节捕获到大量鱼产。

按照一般的渔业经营标准来说,贵州或许并不是一块捕鱼宝地。但是,贵州各族居民用他们的生存智慧,高效地利用了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生态资源。他们在这块高原山地上,发展起他们特有的山地渔业,不仅丰富了贵州的多业态经营,同时还为生态维护做出了贡献。

二、渔业与多业态经营

贵州的自然与生态结构,素以多样化并存著称。这就必然导致人类可供利用的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正如田雯在《黔书》中所言:“贵州各产皆备,而所产皆薄。”贵州的渔业生产也是如此。全省范围内,只要有水域存在,就必然有渔业;但渔业的产量则不多,可是在多业态经营体制中却不可或缺。贵州各族居民就是凭借这样的有限渔业资源,发展起千姿百态的渔业经营来。也正因为单凭有限的渔业资源,不足以支撑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贵州地区的渔业,通常都不是以独立的产业而存在,必然是与其他的产业复合并存,按照多业态经营的范式,去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渔业资源。事实上,贵州的各世居民族,通常都兼营了渔业生产。与此同时,所有的渔业生产,又必然与其他产业相互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多业态复合产业模式。

为了确保能够与农、林、牧、副、狩猎、采集等产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贵州的山地渔业生产,在实际的经营中,都必然表现为经营时间的控制十分明晰。明代生息在麻哈州(今麻江县)麻哈江的苗族和布依族居民,用“S”(又称须笼)捕鱼,仅是要将所获的鱼产,供腊祭之用[5]315。其渔业经营时间必然定位在仲冬季节,一方面避免了耽误农业生产,同时又能与冬季的狩猎采集活动相匹配。明代平坝卫(今平坝县)洛阳河边的苗族和布依族居民,使用“鱼床”从事以逸待劳式的捕鱼,其原理是利用鱼类回流产卵的生物属性,让回流的鱼在跃出水面时落入“鱼床”中,达到捕获的目的[5]150。从事这项渔业活动,只能定位于春末夏初之际。这样的安排才不会影响农业生产,也不会影响到牲畜的远距离放牧。

清水江、氵舞阳河各支流的苗族和侗族居民,同样是利用鱼类回流产卵的季节,用辣蓼草麻醉鱼类而达到大量捕获的目的。捕鱼季节同样只能选择在春末夏初之际,因而能够与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经营错开时间和空间,确保多业态的经营互不牵制。

黔西北的彝族居民,为了不打乱农牧兼营的生计方式,渔业生产不得不零星执行,靠驯养水獭去从事小规模的水产品获取。在贵州的乌江下游,当地的土家族和苗族居民主要是利用河流的浅滩,用须笼、刮网、罩网从事浅水捕鱼。渔业的时间安排,就只能稳定在冬季的枯水季节执行。这样的经营时间安排,同样不会打乱土家族从事农牧兼营的传统生计,也与苗族的冬季狩猎实现有效的配合。

贵州的岩溶山区面积很广。在岩溶山区,地下的溶洞、伏流众多,要获取其中的鱼类资源,同样得按季节办事。乌江下游的土家族,往往需要等待涨水时节,让溶洞中的鱼类游出洞外,而得以守株待兔式的捕获[5]456。在北盘江和打帮河的岩溶区,当地的布依族,则是利用冬季的枯水季节进入溶洞,用火照明就可以诱捕到大量的鱼类,甚至用手也可以直接抓鱼[5]457。这是利用洞内鱼类具有趋光性的生物属性,而发展起来的事半功倍的捕鱼手段。但如果在涨水季节进入溶洞,则有生命危险,更主要的是,用这样的方式和选择这样的季节捕鱼,也能和布依族传统的稻田生产以及经济林管护实现有效的对接,做到多业态经营中的各产业之间相得益彰。

从空间布局上看,贵州各民族的山地渔业安排,也会很自然地与近水作业的各项生计相互匹配。前人早就指出,生息在黔西北的彝族居民,“以渔业为事”[5]34。言所未及者,则在于彝族居民实行的是季节性垂直移动农耕与畜牧。夏季种植生产结束后,要将牲畜赶到高原山区,这时他们要利用放牧的空闲,从事狩猎,也可以兼容渔业。秋凉以后,要赶紧在夏季牧场种上越冬作物,然后将牲畜赶到河谷地区越冬。这时,由于接近水域,兼营渔业生产,同样是对冬季放牧的有利支持。乌江下游的土家族,也采取了极为相似的渔业空间安排。

黔东南的侗族居民,支柱产业是林粮兼营。其生活范围,必须定居在半山区。由于远离水源,又不能妨碍林粮兼营,渔业生产就只能安排在坡面梯田上实施。通过人工对天然河道的改造,创造了层层叠叠的梯田和鱼塘。渡槽引水区的相互串联,在坡面建构了大片的人造湿地,从而能做到将鱼类像家畜一样放养在稻田中,真正做到了渔业与农业、林业之间的相生,而不是相克。

黔中地区的仡佬族和苗族居民,主要从事游耕生计,同时还要放养牲畜。渔业生产则是有力的辅助。但鉴于鱼产规模不大,他们的渔业安排只能主要利用浅水水域捕鱼,特别是在溶蚀湖和溶蚀湿地中从事浅水捕鱼,或者在山间的激流险滩处,设置固定的鱼梁去捕获鱼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个民族中,他们对水产的利用并不限于对鱼类的获取。爬行类的龟和鳖,两栖类的蛙和大鲵,软体动物中的蚌和螺,还有节肢动物中的虾和蟹,也是他们从事渔业生产的收获对象。

从经营方式上看,贵州各民族从事的渔业,表面上规模不大,产量不多,似乎经济价值并不大。但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其原因是贵州各民族的渔业生产,都是在对水产品的生物属性以及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获精准认识的基础上,去规划其特殊的渔业生产。以至于他们从事的渔业生产,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本万利的生产安排。贵州各民族从事浅水捕鱼所用的渔具,全部是他们手编的竹麻制品。虽然看上去较为粗陋,但这些竹麻制品的投资成本往往低得令人难以置信。“S”,也就是须笼,一经编成就可以连续使用数十年。捕鱼时,只要安装就绪,就能坐等鱼类自投“S”中。安装鱼梁,也是如此。除了安装费用外,根本不需要任何管护就可以做到,在渔汛时节天天有鱼吃。此外,还可以余下大量的鲜鱼制作成腌鱼和腊鱼,以满足非渔汛时节的饮食需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贵州氵舞阳河一带的竖眼仡佬和北盘江、鹘、樟江上的布依族、水族居民,都能凭借空手抓鱼。布依族和水族居民巧妙地利用了岩溶山区溶洞的特殊结构,去实现空手抓鱼[5]456。而竖眼仡佬,则是利用鱼类在夜间要附着在岩壁上休息的生物属性,以此实现凭空手抓大鱼[5]424。不消说,这些民族从事渔业生产的设备投入几近为零,劳动力的付出也极其有限。贵州各民族正是以这样的特殊捕鱼手段,做到渔业生产与多业态经营相得益彰,成了贵州山地渔业的鲜明特色。三、渔业手段的千姿百态

贵州的自然与生态系统多样并存,既注定了贵州各民族的产业结构,必然得采用多业态的经营方式,也注定了贵州山地渔业生产的原理和手段,也会呈现为千姿百态的景象。这里仅就工作原理、使用渔具和操作技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取稳定的鱼产,显然不能盲目下W,靠运气行事,而必须对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做到精准的认识,对水产资源的生物属性做到精准的把握,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经营成效。同时,又不至于干扰生态系统的稳定。贵州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之一,正在于贵州的河流大多发源于本省,但却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相通。而众多的鱼类,都有回流产卵的生物习性。贵州的山涧溪流,自然成了众多鱼类的产卵床。鱼类在回流产卵的长途旅行中,遇到险滩激流,都需要跃出水面,才能抵达产卵场地。于是,凡有山涧激流之处,无论是设置“鱼梁”,或者是在水面上装网,鱼类受到了水声和水流的刺激,出于本能意识都会跃出水面,以便避开急流游到上游去,结果就会很自然地落入渔民装设的“鱼梁”和“平网”中。如果对鱼类的生物属性没有精准的把握,“鱼梁”布局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对于生活在溶洞中的鱼类,既不能撒网,又不能垂钓。但这里的鱼,也有它的弱点。山洞中的温度趋近恒定,水质中的杂质含量极低,同时又黯淡无光。然而,一旦上游涨水,岩洞中水域的水温和水质都会发生剧变。鱼类受到这样的刺激后,都会很自然地游出洞外来。然而,露天水域的水温会更高,水质也会大不一样,光照更其强烈。这些游出洞外的鱼,受到这些刺激就会纷纷跃出水面,以规避这些突如其来不适。这正是乌江下游土家族和苗族居民,可以在溶洞附近的沙滩上空手捡鱼的诀窍所在。

贵州境内的河流,在水流平缓处,都有较为宽阔的浅水洪泛区。在这样的浅水带,根本无法撒网,更无法垂钓。但生活在这一区域的鱼类,也有它的生活特点。在这样的浅水区,食物相对丰富,天敌又较少,因而清晨和黄昏时节,都会有较多的大鱼,密集于此活动。这就为当地民族使用“罾”和“罩网”捕鱼,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此外,这样的浅滩还生活着大量的底栖鱼类,如泥鳅、鳝鱼等,它们白天都钻入泥土中休息,晚上才出来觅食,它们一旦受惊,也会从泥洞中窜入水中。这就为苗族和仡佬族利用“刮网”捕鱼,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在黔西北的喀斯特山区,山涧溪流的岩洞往往是众多鱼类逃避天敌的避难所。这样一来,要抓到它们,渔网将无能为力。但水獭一经驯化后,却可以深入溶洞,为渔民抓鱼。明人杨慎诗曰:“石无通水,渔舟返上山。得鱼随马卖,抱獭趁鸦还。问尔江湖兴,茫茫若梦间。”诗中出现的“獭”,就是指驯化后的水獭。当地的彝族居民,正是利用了水獭猎鱼的生物习性,才得以实现将最难捕捉的鱼做到手到擒来。这样的捕鱼景象,在平原地区的人看来犹如是在梦中,但却是山地渔业的常态化特色。

凡此种种,无一不表明,不掌握生物习性或不适应于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要实现低投入而稳收入的山地渔业生产,显然是做不到的。

贵州各民族的渔具,琳琅满目、不胜枚举。这里仅就《百苗图》的附图所见渔具,聊作提示,以见一斑。

《百苗图》“水仡佬”一条中的附图,生动地描绘了当地苗族和仡佬族居民捕鱼的情景。在如上两幅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专供浅水捕鱼的两种特殊渔具:“渔罩”(图1和图2中最左边所示)和“刮网”(图1和图2中右边所示)。“渔罩”是一种下端无底上端有小口的竹编渔具。使用的时候,人必须站立在浅水中,等到鱼游过身边时,立即从上向下将鱼罩住,然后将手从上口伸入罩内,就能直接捉获鱼。而“刮网”,需要将网捆绑在竹竿上,网口呈半圆弧形,上方是圆弧形,下方平直,网的尾部被收拢捆绑在竹竿的顶端。使用的时候,网口对着使用者,网口底部贴着河底,人拖着刮网后退。在这个过程中,底栖的鱼类被惊起,从而游入刮网中。移动了足够的距离后,人将网口提出水面,解开竹竿顶端的网尾,就能将被捕获的鱼倒出来。渔罩和刮网都是在浅水区使用的渔具。此外,该书“冉家蛮”一条中,也有类似的描绘。这是土家族代表性的渔具。

《百苗图》“佯”条内的附图(图3),描绘了这些被称为“佯”的居民出发捕鱼的情景。他们所携带的渔具中就有“S”,也就是“须笼”。这是一种种特殊的山地渔具。“须笼”,是一种小口的竹笼,小口内侧安放得有削尖的竹签倒刺。关于如何使用“须笼”,《贵州名胜志》有如下记载:“《滇程记》云:‘麻哈江津人乃木僚、夷。以石,就水泽茇。僚家、夷女S鳅虾以供腊祭。’”用须笼捕鱼,最适合山涧溪流。当地各民族是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在水坝上配置出水口,用于安装须笼。每到枯水季节,利用这种渔具,就可以做到以逸待劳式的捕鱼。

《百苗图》“生苗”一条中的附图(图4),也描绘了苗族居民出发捕鱼狩猎的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到,他们携带的渔具中,就有“捞网”这种专用渔具。用“捞网”捕鱼的最佳使用场合,就是采用植物药麻痹鱼类,使漂浮水面,而得以用“捞网”捕获。其具体的操作,《溪蛮丛笑》中的相关记载可供参考:“上下断其水,[揉](操)蓼叶困鱼,鱼以辣出。”

鱼类回流产卵完毕后,也会返回下游。这时的鱼,身体虚弱,对蓼叶和化香树叶等植物所含的生物药物十分敏感。中毒后,由于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鱼鳔膨胀,就会使它们肚皮朝天,漂浮在水面。这时候用“捞网”捕鱼,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状态的鱼,既不会被毒死,也不会产生残留毒性,捕获的鱼对人完全无害。小鱼中毒后,只要不被人捞起,几个小时后就可以复苏。因而,这种捕获手段,既不会对鱼类资源造成浪费,也不会对生态酿成伤害。

贵州各民族使用的渔具中,拖网和垂钓的使用并不普遍。这也是环境所使然,拖网仅适应于宽阔的深水水域,而贵州却缺乏这样的捕鱼环境。垂钓比较适应于水底平缓的环境,但贵州的河流,乱石分布极广,水下溶洞众多,大鱼上钩后,钓线很容易被乱石和水草挂住,而很难将上钩的鱼提出水面。以此为例,同样可以看出,贵州各民族千姿百态的渔具,既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也是各民族智慧的体现。

光有精巧的渔具,还不能确保渔业生产的稳定,还需要配上特殊的操作技巧,才能使贵州的山地渔业锦上添花。使用“渔罩”和“刮网”从事浅水捕鱼,都需要渔人掌握特殊的技巧,才能抓到鱼。鱼类也有求生的本能,也会规避天敌。使用“渔罩”时,渔翁必须静静地紧握“渔罩”,纹丝不动地长时间站立在浅水中,盯住过往的鱼类,迅速下罩,才能手到擒来。耐心和自我控制的技巧,乃是成功的关键。使用“刮网”捕鱼,不仅需要精准地掌握前M的速度,还需要轻微地抖动网身,才能将隐藏在泥沙中的鱼类惊起,恰好落入网中。

“罾”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浅水捕鱼工具。使用这种渔具,渔民可以站在岸上搬“罾”,不必下水,也能抓到大鱼。但其间的技巧不容忽视,搬“罾”点的选择,就大有考究。在晴朗而光照充足的炎热夏季,渔民需要在树荫下布“罾”。这时,鱼类会很自然地富集到树荫下纳凉,在这样的环境下下“罾”捕鱼,收获可观。但操作细节也不能马虎,下“罾”动作要快,以免将鱼类驱散。下“罾”后又要耐心等待,不能性急。起“罾”时,动作要越慢越好。罾一旦出水,又需要快速提起。整个捕鱼过程的轻重缓急,都不容许操作失误。否则就会落得劳而无功。阴天时搬“罾”,则需要在“罾”中投放鱼饵,以便引诱鱼儿自投罗网。

竖眼仡佬能够在氵舞阳河的喀斯特岩溶河底空手抓鱼,其潜水技能的操练,绝非一日之功。而抓鱼的动作,又需要做到敏捷,否则会将鱼吓跑。抓~的要害,是要用手指掐住鱼鳃,这样到手的鱼儿才不至于溜走。布依族在岩洞中空手抓鱼,则需要控制火把的照明,以引导鱼类的富集,才能做到空手抓鱼,有所收获。布依族中的捕鱼高手,甚至能记得岩洞、暗湖和暗河中的溶蚀坑。人只需要封住洞口,鱼儿就会无处可逃,此空手去抓鱼,真可以称得上是探囊取物。

除了捕获鱼类外,要捕获龟、鳖一类的水产,也需要使用特殊的手段。乌江下游的土家族、仡佬族和苗族,都可以单凭一根小木棍就能捉到大鳖。他们是用小木棍去河底和湖底的鳖,鳖被激怒后,就会使劲地咬住木棍不松口。渔民就可以趁机将它们提出水面,装到鱼篓中去。他们捕获大龟,则另有高招。他们也是利用龟的生物习性,龟在天气炎热时,要爬出水面找向阳的地方休息,只要凭经验认定它们的休息地,空手抓龟同样可以做到手到擒来。苗族和仡佬族捕获虾和蟹,则是用小型的须笼,将其沉入水底,在须笼底部放上焙干的蚯蚓作诱饵。来日清晨,人们去收须笼,总会大有收获。

总而言之,贵州各民族的山地渔业,捕鱼手段千差万别,各显其能;捕鱼的技巧不一而足,但都能切实有效;捕鱼的工具千姿百态,但适用的环境却各不相同。然而,由于受环境所限,贵州的山地渔业肯定不可能成为单一的产业,只能成为多业态经营中的辅助产业。不过,凭着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花样翻新的捕鱼手段,都能做到投入少、产出稳定、省时省力。从而,在获得丰富鱼产的同时,并不至于干扰农、林、牧、副、狩猎、采集等其他并行产业的和谐运行。山地渔业扮演辅助产业这一角色,看来很称职、很到位,对当代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可以发挥启迪作用。

四、山地渔业对生态维护的参考价值

当代渔业,随着捕鱼技术的提高和人类对近期利益的追求,鱼类资源已经呈现为枯竭的态势。以至于我国政府不得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推行休渔期。这本是工业文明副作用派生的恶果。工业文明总是把投入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社会驱动力去加以推行。却没有注意到,生态系统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这是人类的任何法律条文都管不住也管不好的领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要管好人类自己。

贵州地处喀斯特山区,渔类资源本身就十分有限。而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干扰又极为敏感,自我恢复能力又极为低下。然而,贵州的山地渔业,凭借现存史料考订,至少已经持续经营了千年以上,却没有出现致命性的生态退变。与此同时,鱼类资源的利用从来没有中断过。作为多业态经营中的辅助产业,贵州的渔业确实早就做到了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间成败的关键,正在于贵州的各民族对可再生资源而言,确实能够做到网开三面,体现出仁者风范。也就是说,贵州千姿百态的渔业生产,都不是竭泽而渔,更不追求一网打尽,而是做到了均衡消费,做到了利用与维护的兼容。正因为如此,山地渔业的资源才能生生不息,才做到渔业与多种产业的协调运行。

此前的学者习惯于将贵州的山地渔业误判为: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粗陋。或者说,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水平。随着生态的持续恶化,这样的观点,看来应该送进博物馆才好。正确的做法,反倒是要向这些少数民族学习才行,尽可能做到均衡、适度、理性地获取自然资源。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也是生态文明核心价值的体现。要学会这一点,其实不难,对所有生物都充满仁爱,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前人勇于倡导网开三面,敢于正视过犹不及的人生价值。而贵州各民族的渔业经营,恰好与这样的思想一脉相承。今天学习这些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又有何难。能够以此为参考,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行政命令,而是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生态伦理准则。那么,生态文明的曙光,就在我们的眼前了。

参考文献:

[1]罗康智.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农艺瑰宝――以侗族传统稻作农艺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2):109-116.

[2]谷因.布依族鱼图腾崇拜溯源[J].民族研究,1999(1):44-48.

[3]杨g.苗族服饰鱼纹诠释[J].民族艺术,1994(2):170-175.

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渔业结构;变动速率;变动方向;优化升级

中图分类号:F316.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21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on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GAO Dong-ya, BAO Teligenbai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China)

Abstract: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en a hot issue committed to research in Liaoning, which to some extent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Liaoning fishery.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change to Moore value to estimate the Liaoning fishery developmen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 exploring a road to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ning fisheries development, it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 i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change of fishery structure, pointing out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 way of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sheries, fishing structure, culturing species and control measures, pointing a certain direction for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fisher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ishery structure; rate of change; direction of chang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辽宁渔业凭借优越的自然区位优势、发达的腹地配套设施、雄厚的科研实力,现已基本形成一个集养殖、捕捞、加工、物流、贸易、科研、教育为一体的产业体系[1]。但是,长期以来,辽宁渔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而推进渔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加强对渔业结构的研究,探索合理可行的优化升级之路成为促进辽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辽宁渔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辽宁渔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根据各时期渔业的不同特点,可将辽宁渔业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图1)。

1.1 复苏发展阶段:1949―1952年

解放后,辽宁省制定了相应的渔业法规和制度,并进行了,向渔民分配了渔业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渔业复苏时期,各级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为渔民提供渔业生产贷款,并建立领先的水产养殖行政结构领导生产。同时,重建了渔业市场,通过一些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了渔民生产的积极性。到1952年,辽宁省水产品产量恢复到16.26万t,是1949年(7.96万t)的2.04倍。这一阶段,渔业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6.88%,辽宁渔业开始发展起来。

1.2 波动发展阶段:1953―1968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沿海市、县先后建立了渔政机构;重点市、县 (区)建立了技术推广站和水产养殖供应机构,加强对水产养殖生产和供应的领导,为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58―1961年的“”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极度缺乏,造成了渔业生产的严重受损。经过1963―1965年的积极调整,渔业又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初期(1966―1968年),渔业生产过于追求高产量、高收益,渔业管理也陷入混乱,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经济鱼类资源大幅度下降,且由于船只数量增加过快,经营管理跟不上以及生产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省渔业生产的发展。1968年, 辽宁水产品产量达到18.84万t,仅为1953年的1.16倍,增长幅度较小,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03%。在此阶段,呈现7次负增长,辽宁渔业缓慢地向前发展。

1.3 快速发展阶段:1969―1977年

20世纪70年代初,锦州、丹东、旅顺、营口市国营渔业公司和大连海洋渔业公司等相继增添了一批大型拖网渔轮。同时将大批术帆船改装为机动船进行海洋捕捞生产,使机动渔船捕捞产量超过了木帆船的捕捞产量[2]。在此阶段,水产养殖生产发展较快,到1976年贝类养殖产量达到3.27万t,海带年产量也由1966年的1.44万t增加到3.80万t。除此之外,淡水养殖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辽宁省淡水养殖面积1975年达到 5.53万hm2,到 1977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4.99万t,比 1969年的22.35万t增长了146%,年平均增长率为11.91%,渔业产值也由1969年的0.90亿元增长到2.0亿元,渔业生产快速发展。但由于钢质大型渔船的海洋捕捞产量远远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导致海洋捕捞的主要经济品种的产量下降严重,为今后几年的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

1.4 调整发展阶段:1978―1999年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海洋污染的加剧和高强度捕捞,渔业资源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衰竭。党的以来,我国提出了“以养为主”的方针,辽宁省也开始把海水养殖业作为其结构调整的重点,辽宁渔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1985年,辽宁省紧紧围绕解决吃鱼难的问题,发展辽宁水产养殖业。1982年,辽宁省渔业捕捞和养殖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总产量首次突破了50万t。1986―1993年,全省把重点转移到了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工程”上,并调整海洋捕捞业结构,积极发展远洋渔业。1994―1999年,全省认真贯彻国家的渔业发展方针,把工作重心放在调整渔业结构上。但在此期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海洋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二是养殖病害肆虐,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三是渔业科技发展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1999 年辽宁水产品产量达到333. 80万t,是1978年的6.08 倍。这个阶段的渔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8.98%,渔业产值也由1978年的2.10亿元增长到1999年的165.30亿元,辽宁省渔业生产开始全面建设和发展起来。

1.5 全面发展阶段:2000―2012年

2000年至今,全省渔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工作,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全省渔业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坚持优化渔业结构,不断创新养殖品种和模式。 2004年,全省海水精品养殖面积达10万hm2,产量120万t,产值140亿元。休闲渔业也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以沈阳、鞍山、丹东、锦州等市为中心的观赏鱼基地。2007年,水产品产量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为-17.86%,但产值一直持续稳定增长,这与国家的“零增长”有很大关系。2012水产品总产量480万t,同比增长6%,水产品产值达到了717.07亿元,为2000年的180亿元的3.98倍。辽宁省的渔业走上了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2 辽宁渔业结构变动及其测度

2.1 渔业结构变动速率

为了更加准确地判断辽宁渔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本研究采用Moore结构变化值来测量各产业此消彼长的方向变化,它是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

M+=cosθ=■(ωi0ωit /[(■ωi02)(■ωit2)] )

式中,M+表示Moore结构变化值,它的值介于0到1之间,越接近1,产业结构变动越小,反之越大;ωi0表示i产业基期所占比重,ωit表示i部门报告期所占比重。则θ= arccos(M+),它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角度,且θ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越大。

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年均变化的绝对值[3]。它的计算公式是:

k=[■(|qit-qi0 |)]/m

k为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qi0、qit表示基期、报告期i产业的构成比例;n表示产业门类数;m表示基期0到报告期t之间的年份数。k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动的幅度越大。

辽宁渔业可划分为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内陆捕捞业和内陆养殖业4个部门。根据1949年以来渔业4个部门产业结构的数据及上述公式,可分别计算7个时段的Moore结构变化值、向量夹角、夹角年均变化值及渔业结构年均变动值(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种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建国以来,辽宁省的渔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渔业结构年均变动值为48.38%,向量夹角年均变化值为1.039 7°。其中,复苏发展阶段(1949―1952年)、调整发展时期(1978―1999年)的结构变动速率最快,产业结构变化程度最高,M+值达到了0.928 2,θ值为21.844 1。随后的全面发展阶段(2000―2012年)的结构变动速率略微减缓,M+值为0.936 9,θ值减少了1.381 4,但也远远超过其他时期。

2.2 渔业结构变动方向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是用来测定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的指标,可以作为表征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指标[3]。其计算公式为:

Ei =αi+(αi-1)/Rt

式中,Ei表示第i产业部门的结构超前系数,αi表示第i产业部门报告期所占份额与基期所占份额之比,Rt表示同期第i产业部门所在经济系统的平均增长率。其中,Rt=( ■-1)*100%,此式中a为起始年,其产量数据为A,b为目标年,其产量数据为B。如果Ei1,则第i部门产业有超前发展的倾向,其所占份额有所上升。

由表2可得出,1949―2012年,辽宁海洋捕捞业比重呈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发展也相对滞后;海水养殖业超前发展程度十分之强,大大超过了其他部门产业,同比上升了55%,发展劲头非常强劲。相比之下,内陆渔业发展超前程度和比重增加值都略有下降,捕捞业整体略微超前发展,养殖业比重则一直呈上升趋势,且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超强发展趋势。

2.3 渔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辽宁渔业发展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海水产品,且一直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相对来说贡献率较小的是内陆产品,发展速度也相对较缓。近年来,养殖产品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渐超过了捕捞产品的贡献,对满足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和调整渔业结构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2)。

从表2可以看出,辽宁渔业结构呈现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内陆养殖三足鼎立的局面,且水产养殖业在渔业结构调整中不断优化。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它对辽宁省的渔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重要性逐渐升级,已成为辽宁省沿海地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后,海洋捕捞业的比重出现较大幅度地下降,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产量的比例逐渐趋于平衡,说明养、捕两大部门的产量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加大其生产结构的调整力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其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主导品种培育研究相对滞后,“精品工程”有待进一步开发;对浅海、滩涂的利用也不够合理,养殖水域随意性较大;海水养殖业不够生态、高效和科学。内陆渔业中,养殖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捕捞业,内陆养殖与海水养殖逐渐协调发展,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渔业养殖的方式目前阶段还较为传统,新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低;养殖水域环境条件恶化,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的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之势[4];内陆养殖产品的趋同性较为明显,淡水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养殖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内陆捕捞近年来发展形势较好,在产量“零增长”的基础上,产值实现持续增长。因此,辽宁省应抓好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工作,建设结构比例更加协调、合理的渔业生产体系,共同加快现代渔业的建设和发展。

3 辽宁渔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选择

3.1 优化渔业生产布局,促进区域渔业经济协调发展

要想促进辽宁省渔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在大力发展全省渔业的过程中,既突出重点渔区的发展,又兼顾到全省发展的平衡。各地要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渔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渔业。

渔业经济是沿海市、县、区的主要内容之一,渔业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所占的比例非常大[5]。因此,沿海且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优势,在确保渔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名优特水产养殖和生产,形成产业化经营;适宜开发的旅游风景区应突出发展以观光和休闲为主的服务性渔业;其他距海较远和内陆的城市应重点推广新型淡水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高产技术,并大力发展内陆地区的水产品流通业。

3.2 调整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大力发展远洋捕捞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不断枯竭,深海捕捞已成为发展趋势[6]。为保证辽宁海洋捕捞业健康稳步发展,必须压缩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提高远洋渔业发展质量。

首先,要围绕捕捞生产零增长的目标来不断坚持和完善相关的各项制度和措施,鼓励和帮助沿海捕捞渔民共同实现转产转业,积极引导他们从事养殖业和服务业等;促进近海捕捞作业渔船由单一的作业方式向多元化生产发展,优化作业结构;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禁渔区、休(禁)渔期、禁渔具、渔业许可证等渔业法规和管理制度,并对休(禁)渔渔民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新增的捕捞渔船实施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坚决取缔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渔船;保护海域环境和渔业资源,发展生态渔业,从而保证近海捕捞生产规模适度、科学有序地开展。

其次,要积极开辟新渔场,在巩固和提高过洋性远洋渔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海远洋渔业;以辽宁省内较大型的远洋渔业企业为首,提高其科学化管理程度,加强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增强远洋渔业企业的整体效益;在提高远洋捕捞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远洋渔业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共同发展。

3.3 加快新品种引进开发,坚持发展名优主导养殖

辽宁省水产养殖发展势头较好,应继续积极探索名优特养殖品种的开发和利用,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促使其由重量向重质的方向转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在确立主导产业的过程中,要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坚持多种养殖,多条腿走路,区域化布局,一体化、规模化、系列化经营[7-8];加强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病害的监测和预报,开展水质分析等基础工作[9-10];培育和建设现代养殖区域,带动周边地区水产养殖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合理开发和保护渔业资源,采用健康高效的养殖技术,同时抓好病害防治等工作,推进全省名优特水产养殖向节水、节地、节能、环保方向顺利开展。

3.4 综合运用市场、政府等多种手段调整渔业结构

单方面依靠政府或市场是无法高效合理地调整渔业结构的,辽宁省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市场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新格局。

政府方面,要结合辽宁省的渔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调整计划和重大战略措施;多渠道增加渔业投入,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各种补贴政策,并完善配套的渔业设施建设,为渔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扶持和壮大省内优秀的水产龙头企业,要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税收优惠等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为渔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11];以科技创新推动渔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建立起新型的技术体系,提高渔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以上各项措施,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落实好各项工作的完成,推进渔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市场也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调控所不具有的独特功能,配合政府共同为全省渔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探索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且切实可行的道路。市场开发应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立足当地的市场 ,更要瞄准国内其他的市场和国际市场 [12];渔民是渔业结构调整的主题,应提高渔民的市场意识,从而保证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生产经营项目,达到增收增产的目的;政府应加强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健全,各种要素齐全,多元化发展的渔业市场体系,对渔业资源的配置起到应有的调整和配置作用,从而促进辽宁省渔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杨阳,曲永泉.辽宁省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15):201-205.

[2] 李军.辽宁省渔业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及调控[D].沈阳:东北大学,2005.

[3] 包特力根白乙.大连渔业结构变动测度和优化途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5.

[4] 贺凌等.发挥区域优势加快辽宁海洋渔业产业化进程[J].现代渔业信息,2010(7):14-15.

[5] 孙建富.辽宁渔业经济发展的对策[J].辽宁经济,2011(3):75-77.

[6] 杨瑾. 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 振兴海洋经济[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11):97-99.

[7] 张耀光,韩增林, 刘锴,等.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2 192-2 200.

[8] 乔明,刘正垣,白剑虹.内蒙古渔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方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4-15,56.

[9] 周会文.转方式 调结构 推进抚宁县渔业健康持续发展[J].河北渔业,2012(2):56-59.

[10] 郑斯思,谭春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1(1):76-78,94.

渔业生产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渔港;建设模式

渔港是海洋捕捞与沿岸增养殖渔业的重要基地,是沿海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1]。渔港不仅为渔船提供停泊锚地,同时承担着鱼货装 卸、交易中转、保鲜加工、物资补给、增养殖渔业后勤服务、渔船渔具维修、渔船避风减灾、渔业休闲观光等重要功能。此外,某些渔港还兼顾渔业、商业和旅游业等综合功能,在带动地域性二、三产业的发展上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海南省渔港建设的现状

海南省列入农业部渔港名录的渔业港湾共43处,只有12个一级以上渔港,大多数渔港为自然港湾,或由地方、渔民自筹建设的简易渔港。总体看来,海南省渔港建设较为滞后,难以满足渔业生产需求,主要表现在:

1.1已立项建设的渔港数量较少,布局密度低

目前海南岛本岛海岸线1822.8千米,本岛在建和已竣工一级以上渔港项目11项,平均每166千米海岸线有一座一级以上渔港项目,远低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平均每100千米海岸线布局一座一级以上渔港的目标。

1.2渔港基础设施落后

渔港的码头、防波堤等基础避风锚泊设施极为缺乏,陆域配套的补给、交易物流及加工等生产配套设施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我省渔船避风锚泊和生产的基本要求。

1.3对渔港综合功能认识不足

传统渔港是指专供渔船和渔业辅助船停泊、使用的港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渔港都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渔港已不再单纯地作为渔业产业的设施。现代渔港发展方向不能仅仅依靠发展渔业生产,而是要将渔业与休闲、疗养、观光旅游等事业联系起来,大力开发多功能的综合性渔港,增加渔业以外的收入,同时推进渔村现代化建设。但是,由于受我国渔港建设投资体制的限制,目前海南省大部分渔港公益性投资建设完成后,渔港维护管理不到位,配套设施不足,许多渔港只建港池,缺乏为渔业生产服务的配套设施;一些渔港建成验收后,由于没有配套制定相应的渔港日常维护使用的管理机制,造成渔港基础设施使用无人监管维护,缺乏维修资金,造成年久失修,淤积污染严重,港池面积萎缩,影响项目效益。最显而预见的导致后果是渔港“脏、乱、差”,由于配套设施的缺乏,导致了渔业生产的废弃物未处理直接排放等现象。造成了人们一提到渔港,就联想到恶劣的生产作业环境。根据现代渔港的设计,配套功能完善的渔港,废弃物经处理后达标排放,配套管理跟上,是完全可以解决渔港“脏、乱、差”现象的。

1.4渔港作为民生工程重视度不够

渔港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成千上万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加快标准渔港建设,是构筑沿海防灾减灾体系,保障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大决策,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各级政府需高度重视渔港建设管理,努力增强渔港综合功能,将渔港建设和城镇建设相结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着力打造高标准、现代化避风渔港。

2.做好海南渔港建设的建议

2.1关于渔港建设模式问题思考

目前,渔港投资主要由中央财政投资和地方配套投资相结合,我省渔港建设的地方配套部分均由市县人民政府解决,省级财政没有安排建设资金。

由于渔港建设具有建设资金大、投资回收期长、吸收社会资金难、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等特点,政府在引进企业参与建设时,多以出让渔港周边土地开发权等方式引进社会投资参与渔港建设。这种合作方式中,往往由于政企合作模式设计不完善、签署的合作协议较为粗略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政企合作的过程缺少相关的约束手段,渔港项目的建设为企业利益左右,容易出现工期拖延、产权不清晰、建设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渔港建设的拖延。

因此,需制定和落实各种政策方案,使参与渔港建设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受到法律保护和约束。积极创新渔港建设投融资机制,坚持改造建设与开发并举,以国家投入为主导,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放开渔港经营权,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渔港建设的积极性。将渔港工程、核心区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行港口、港产和港城联动发展,通过将渔港工程与渔港核心区开发整体打包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引进战略投资者,整体推进渔港、港产、港城建设,既有效解决了项目配套资金和投产运营后的维修和管护问题,还解决了渔港和港产、港城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充分发挥渔港的辐射作用,实现“以港养港”的良性循环。

2.2渔港建设与渔区新农村建设的关联度问题

渔港作为渔货和渔需物资的集散地,其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渔民集聚等优势尤为突出,与渔区渔村建设的关联度也比较密切,由于我省渔港建设和村镇规划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当地的村镇规划也很少与渔港的布局和建设有机结合,造成渔港与渔村及渔业集镇的关联度不强。因此,在今后的渔港规划和建设中要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一致,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和村镇规划,合理规划渔港建设布局,正确处理产业布局与渔港布局的关系,渔港开发与渔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渔港规划与小城镇规划的关系,把渔港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城镇发展规划中,重点是通过建设中心和一级渔港来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当地的渔村建设,从而使渔港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定位渔港功能,提升渔港整体服务水平,渔港建设在功能配置上不宜过于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而造成功能重复、投资浪费,在保证基本功能到位、配套设施完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渔港所在地域区位特点及不同的服务对象,综合考虑周边渔港功能的互补和资源整合,突出主导功能,明确功能定位,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渔港可适当兼顾休闲渔业旅游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