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1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

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

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

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

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二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

1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

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2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

3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

4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5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

市场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

三结语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2

【关键词】生态文化旅游;民宿旅游;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人均GDP稳步提升,2016年已超过8500美元,旅游界普遍认为这个值正是旅游服务业从低级的观光形式向高级的观光体验多形式过渡的一个拐点。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使生态旅游也从另外一个维度逐渐成为旅游开发所遵循的策略。一种既符合休闲旅游文化开发策略,又能兼顾生态旅游开发要求的开发模式———民宿旅游业,将会在最大程度的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对开发和弘扬特色文化发挥独有的作用。

一、文化、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

(一)文化和文化旅游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看,对文化的定义也不下百种,但大家统一的认识是:文化就是在人类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内容的总和。大到国家,小到公司或社团,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容。可以说文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群体性,某个人的特殊行为不构成文化。二是可重复性,难以重现的事情只能叫做偶然。三是历史继承性,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它的文化就越灿烂。文化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在旅游休闲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或认知、或体验、或重温特定主题文化为目的的旅游休闲活动,是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一种较高级的旅游形式。

(二)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指把良好的自然风光环境和现存的人文景观视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二者兼顾、实现整个旅游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当地居民旅游收入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不仅强调对原始自然风貌在开发过程中的保护,而且强调对现存良好的文化在开发过程中的保护。

二、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和文化性

(一)生态性

民宿旅游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而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是它的乡村性,或者说是一种自然性、生态性。中国古人就讲求“道法自然”,就个人认为,这里的“自然”不光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是指要遵循天地、自然、事物的规律。乡村旅游若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要有生态的观念。从长远来看,尊重生态性的旅游才能成为特色性、文化性的象征,才能长久地吸引旅游者。像四川的都江堰、哈尼族的梯田、乌镇的古建筑等,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尊重自然,保持生态性的基础上,才能成为人类历史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因此,民宿旅游必须要考虑生态性,在生态观的指导下,将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展示出来,才是恒久之策。

(二)文化性

从民宿本身来考虑,民宿包含“民”和宿”。从“宿”字来看,在民宿旅游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需要提供给旅游者住宿的地方,而住宿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筑,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来看,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艺术品。所以从“宿”字来讲,民宿旅游必须要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感受。而这独特的感受从何而来,那就要从“民”字来看了,“民”指的是民俗性或者是民族性,也就是某个地区区别与其他地方的特色。所以必须要将这种独特的地方性融入到民宿之中,而地方性是文化的体现,是某个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之中所形成的。因此,民宿旅游就是要在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更完整的旅游生态系统,民宿又要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生态文化旅游视角下民宿旅游的发展策略

民宿是指利用自有的空闲房屋,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向旅客至少提供住宿和餐饮的经营模式。大陆民宿旅游的开发模式大多是借鉴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民宿旅游开发模式而来的,台湾和日本很多地区的民宿经营已经相当成熟;在当地,民宿本身已经作为一种特色旅游文化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探究这些成熟的民宿开发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开发内地的民宿旅游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垦丁民宿旅游业的借鉴

提到台湾的民宿旅游业,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垦丁民宿,垦丁民宿起源于垦丁国家公园周边。垦丁国家公园位于台湾岛最南端,西靠台湾海峡,东临太平洋,北依山峦,高山阻挡的下沉气流使垦丁形成了特殊的地质地貌,再加上原始热带雨林的覆盖,这些给垦丁民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风光条件。而各具特色的垦丁民宿建造风格,形成了以各国移民为主的特色异域风情文化,到处可见的欧式城堡风格、吸血鬼主题风格、热带雨林木屋风格等个性化民宿逐渐使垦丁的民宿文化多样化、抽象化,从而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再加上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垦丁夜市以及热带生态旅游项目,最终自然风光、民宿和当地特色风俗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生态旅游线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往。其他各地较成功的民宿旅游也无不是民宿和当地特色文化组成一个完备的生态文化旅游系统,吸引着外地游客,如台湾的花莲和日本的大阪。这些成功的案例都给刚刚起步的内地民宿旅游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二)生态文化旅游视角下的民宿旅游发展策略

目前民宿发展迅速,但从其发展情况来分析,由于简单的民宿进入门槛比较低,所以很多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文化素养都不足以成功的运营民宿,真正成功的、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民宿旅游产品并不多。旅游者所感受到的很多民宿也是同质化的民宿产品,在此种情况之下,要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宿旅游体验,就必须重视民宿旅游的生态性和文化性。1.民宿建筑应是生态性与文化性的结合体。生态旅游视角告诉我们要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顾保护,体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所以在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区,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具备开发条件的、具有土著建筑风味的民房,要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完美融合,和谐统一,在外观上体现当地的文化风情。在内部条件上,也要依据当地的文化风格配置一些独特的硬件。在打造民宿建筑时,要有工匠精神与文化精神,真止将民宿建筑当做能够传承千年的艺术品来对待,只有以此种心态来对待民宿建筑,才能开发出不朽的文化性的旅游产品,才能真止长久吸引旅游者。任何短视的行为在文化而前都是不堪一击的。当然在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民宿建筑的经营过程中也应融入现代化的一些管理思想,使其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人性化的住宿场所。比如有些民宿旅游的建筑室内不需要豪华内设,但舒适性和便利性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改造后的民宿既不会破坏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遗产,又能在文化上和它们格调一致,且具有地方特色文化魅力2.完善民宿旅游的产品体系。民宿旅游业不光要在民宿建筑上下大工夫,更要不断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养力从源头充实自己的文化产品内容。有些地区的文化特色不明显、文化内容不详实,当地民宿旅游业就应该养力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内容,使原有的文化特点更清楚、更具体、更鲜明;可以使当地建筑风格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可以联合当地旅游部门利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或者新媒体讲述当地历史和故事传说,使地方特色文化更加生动、详实;可以组织各种纪念庆祝特色活动,扩展自己的文化内容。可以开发系列的户外活动,使旅游者不光能在民宿建筑内感受地方文化,更应该使旅游者在户外丰富的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体验。像瓦当瓦舍推出的city/countrywalk活动,就是在深挖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之下,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深度的文化体验。这种形式的民宿旅游产品,不仅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产品,更是对目的地特色文化的最佳宣传民宿旅游业应该开发出各种旅游商品和项目。对于那些己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详实的故事传说和丰富的特色民俗习惯、饮食风格的地区,不仅要有传统的旅游观赏产品,还要把握时机适时推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特色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体验产品,使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文化因素及时转化成旅游产品来提高收入3.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民宿旅游产品宣传工作。民宿旅游仅仅拥有特色文化资源还不够,还应该有互联网思维。需要积极主动的开拓并掌握能够传播自己特色文化内容的渠道或者叫做平台,找到与广大游客互动的切入点,特别是移动客户端切入点,同样也就获得了获取游客对民宿旅游文化评价和建议等反馈信息的渠道,依据游客的反馈意见,可以使自身长期的处在快速、精准的自我完善过程当中。

四、小结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3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评述城步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城步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实现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的重新分配,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推动欠开发、欠发达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每个黄金周形成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2007年国家农业部与旅游局联合推出“百千万工程”,争取“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在全国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城步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城步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城步)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东邻新宁崀山,西连通道侗乡,南抵龙胜、桂林,北通邵阳、长沙。素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全县总面积2647km2,总人口26万,其中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14.54万人;农业人口21.1万人,占总人口的81.2%。经济主要靠国家扶贫,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贫乏。加快城步乡村旅游的开发,对城步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1.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以当地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业必将成为农村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由于发展乡村旅游,当地农民很多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之中去,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变化,减少了农业人口的比例,增加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使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化。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充分发掘和实现资源的价值,并可通过产业链产生一系列经济增长点,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数据表明,城步参与旅游农业的农民每户的人均年收入由1999年的1568元增长到2006的4658元,其平均收入每年也逐渐上升。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为农民带来了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完善生态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能在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方面发挥十分独特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交流的日趋活跃,不单是城市,就连乡村、集镇的景观风貌与日常生活也已经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如果社区存在传统乡村景观而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收益又比从事其他经营要多的话,居民就会主动地承担起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和文化形态的责任。例如,长安营的大寨侗族文化村,通过以民族文化为主要资源基础发展乡村旅游,正在加快消失的民族建筑、服饰、歌舞、风俗又鲜活地再现了,并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此外,良好的乡村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这一充满活力的经济产业的基础,为了吸引旅游者,村民就要美化乡村的居住环境,爱护树木、花草和动物,因此,乡村旅游还能激活村民整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1.3增进城乡观念交流、推动农村进步

乡村旅游是城乡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平台,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寻找失落的清净空间和远去的古典文化,农村农民在提供纯净的空间和演绎古朴的乡土风情的同时,也接受城市居民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意识。小农经济几千年封闭保守,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村民与外界的接触,农民摈弃了沿袭几千年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传统观念,结识了许多新事物,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此外,乡村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使农民的群体素质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城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评述

2.1城步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和经营类型

城步素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既拥有以苗文化为主的多民族风情,又有两江峡谷和白云湖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令人神往的南山大草原。1993年,城步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口号,并相继提出了“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兴旅游,建基础”的发展思路,大力挖掘旅游资源优势与潜力,使城步乡村旅游从无到有,旅游产品结构初步形成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产品开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开发建设格局,少数村民纷纷加入经营者的行列。“九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开发建设,共投入旅游建设资金1360万元,建成了南山、白云洞、大寨侗族风情村等景区景点;改造了县城——白云湖、江头司——南山两条旅游公路,新修了两江公路、威将公路、南山至岩寨公路;开发了南山皇家马车、桃林苗家乐等旅游产品;在此期间,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2.2城步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遗憾的是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受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等一系列因素限制,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基础设施落后、景区可进入性差、接待能力较低。城步县目前仅有旅行社1家,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其余18家宾馆和招待所的档次较低。城步县的商场和娱乐场所很少,而且离景点远,不集中。有些景区水电、通讯等“缺胳膊少腿”,如沙角洞银杉区,景区群山环抱,现在还没有通电话,手机通讯属盲区,给游人带来诸多不便。从产品开发来看,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知名度低、竞争力不强。目前城步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旅游景点和景区建设的初级阶段,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只触及皮毛,很多产品都为观光游览型的初级产品,结构单一,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名牌产品和文化依托。而且仅从服饰、建筑、语言三方面来看,城步县苗侗特色不突出,尤其是服饰汉化明显,汉化程度较高,使竞争力大大减弱。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3新农村建设中城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乡村旅游是一种参与性、文化性、趣味性很强的产业,随着旅游者的日趋成熟,乡村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城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要在深入挖掘城步乡村文化特色和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以城步乡村环境条件为基准,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发掘并构建个性鲜明的城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3.1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

该模式具有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了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创意空间等功能,是兼有观光和教育功能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这一模式在世界上具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美国西部的牧场务农旅游,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一样的工资,以资助旅游费用,不仅解决了农场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且可以就近推销产品。从城步的乡村自然资源看来,城步拥有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苔地草原和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该景区内还有老山界和高山红哨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建一个上规模的教育牧场,场内可修建展厅、步道,开设牛舍、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展示奶制品生产的全过程,供学生和游人参观。这样在教授农业知识的同时,也让游客对他们的农产品有了一定的认可,起到就地宣传促销的作用,并且游客还要交纳一定的学费。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集观光、度假、体验、学习科考等各种活动于一体,必然成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趋势。

3.2体验生态博物馆发展模式

该模式属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未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趋向。生态博物馆是指将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如民族村寨)建设成为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搜集、整理、研究、陈列、保管和展览的基地。主要由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生态文化(建筑、歌舞、节庆、习俗等)和当地居民组成。生态博物馆有人有物、有静有动、朴实自然、和谐共生。通过静态的设施展示和动态的生活展示满足城市旅游者猎奇的心理,并将之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强调村寨在旅游中的整体性开发和有机成长。体验生态博物馆既具备传统博物馆对典章文物保存、整理、研究及陈列展览的功能,更具备对文化生态社区环境、建筑、歌舞、节庆、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动态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实施整体保护,并在保护中实现有序开发的作用。城步的长安营大寨侗族风情村聚居着2800多名侗族乡亲,这里完整地保留着侗族人民原始、古朴、奇特的民族风情。村民住的全是一色的吊脚楼房;寨中有鼓楼、风雨桥,村民有自己的服饰、语言、节日、风俗,他们还时兴集体舞、对山歌、喝油茶。风雨桥旁边还有88棵古杉树,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湖南杉树王”也巍然屹立在这群古杉中。因此,城步长安营大寨侗族风情村的开发应着重发掘乡村遗产,发展为体验生态博物馆模式,在变与不变之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空间。

3.3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

该模式具有承载古村落、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不同阶段乡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物化与意化相统一过程的认知和体验功能。为了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的潜在需求,该模式通过旅游策划、设计和组织管理,加上旅游者自身的体验,使都市人的潜意识现实化,有助于他们实现“回归自然”。城步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源,涉及内容广泛,有特色民居四合院、八角楼、苗家吊角楼;有民俗风情庆古坛、苗家“烫”新郎、踏花山、踩鼓舞;有民间手工艺刺绣、手编、蜡染、苗乡油茶;特别是城步的傩文化和丰富的傩面具,为其他地方所不能比及。城步民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在桃林、边溪,还是在大寨、南山,均能见到绿树、蓝天、清流、人家的优美画面。因此,城步县桃林苗族文化村、两江峡谷森林公园的设计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持乡村环境的真实性,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圈层,向体验旅游和民俗文化的结合方向发展。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体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下,该模式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城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农业资源优势为启动点,注重旅游和农业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及其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之最终形成独具风格和特色的整体化、系统化优势产业,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城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城步乡村旅游只有沿着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才有希望把城步建设成湖南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全(1)

2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品类型;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9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一)乡村旅游概念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问题涉及到乡村旅游概念体系的构建,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还未达成一致。在国外,乡村旅游在不同国家的内涵有所不同。英语里与乡村旅游有关的词有“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Agrotourism/Agritourism”(农业旅游)、“FarmTourism”(农庄旅游)、“Village Tourism”(村庄旅游)等,也有很多学者将“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Agrotourism/Agritourism”(农业旅游)、“FarmTourism”(农庄旅游)、“Village Tourism”(村庄旅游)等提法不加区分,相互替代,例如Inskeep、Deegan&Dineen等学者。但提得最多的还是“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和“Agrotourism/Agritourism”(农业旅游)。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由于乡村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国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从本质上讲,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用以区别城市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在国内,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作出了定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的定义,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以下两点已达成共识:其一,乡村旅游是依托特色村容村貌、乡村民俗风情、乡野田园风光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康体健身、会务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其二,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且“乡村性”为核心吸引要素,因而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存在的区域综合性旅游形式。因此,只有把握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才能逐渐形成统一的乡村旅游概念,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

本文援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焕成学者在2010年对乡村旅游作出的定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从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别来看,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等。

(二)乡村旅游的起源。现代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诞生。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颇具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外事接待的需要,采用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譬如北京近郊的四季青、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天津静海县小靳庄、上海崇明岛等;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起源于80年代末深圳的“荔枝节”,当时的深圳开办了“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紧接着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到了90年代初,乡村旅游被当作脱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形式,在四川成都的郊区――龙泉驿书房村的桃花节的成功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发展的。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特点。一是丰富性。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乡村的田园风光、生产生活形态、乡风民俗、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都是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二是地域性。乡村旅游活动都发生在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区,我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民族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地方的乡村有着不同的自然风光、农事习俗和民俗传统,因而乡村旅游的地域差异性特征较为明显;三是文化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乡村劳作形式各异,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等农业生产方式,还有多姿多彩的乡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工艺、民间文艺等文化形态,这些乡村旅游资源,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四是体验性。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农业和乡村的延伸与拓展,它将旅游活动由观光游览式提升到参与体验式的层面。例如,乡村旅游中最常见的垂钓、采摘、种植、喂养、传统手工艺制作、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参与性活动,使旅游者在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了实践和参与的机会,让游客可以在热汗淋漓的农耕忙碌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全新生活体验,最后还能如愿购得自己的劳动果实,又能增进游客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认识;五是季节性。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农业生产活动,由于生产的各个阶段深受水、土、光、热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使得乡村旅游在一年之中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春天百花盛开,气温适宜,秋天硕果累累,是出游的旺季;而夏热冬寒,气温高低变化极端,是出游的淡季;六是生态性。乡村旅游的目标游客是城市居民,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主要在于乡村景观的原生态性及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而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自然风光与文化景观都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而创造的,既保留着原来的自然风貌,又有着浓浓的乡土风情,“古老、原始、纯真”的乡土特点,使得乡村旅游表现出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性特点;七是效益性。出于保护乡村原真性的考虑,发展乡村旅游只需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做好科学规划,对道路交通、基础配套设施等进行适当改善,将现有的农业资源略加整修与管理,就可以较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开发难度小、投资少、见效快、效益较好。

二、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全国乡村旅游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热情高涨。目前全国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丰富,总结归纳起来,按照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大特色产品类型:一是观光游览型。这类乡村旅游产品是依托乡村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及人文景观设计与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例如,农业观光、花卉农业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和古村落观光等都属于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二是农业科普型。这种类型的产品融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将成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打造成为乡村休闲景观供游客观赏,是集科教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具有田园风光的新型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三是农事体验型。主要是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干农家活”,体验农村文化、生活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四是民俗体验型。主要是以乡村历史古迹、古村落、古民居、特色村庄、红色遗址为载体,以历史事件、传奇人物为补充,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吸引游客参观考察、观光体验的旅游形式;五是商务度假型。这类产品主要利用乡村自然风貌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享受,但这些休闲会所和度假村在格局上却保留着城市酒店的风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还是吸引会议型、休闲型、度假型客人,并非是乡村休闲游旅游者;六是康体保健型。可以消除游客疲劳、增进身体健康,满足游客对康体养生的需求。这类产品,一般要求乡村自然环境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空气中氧离子含量高等。目前,国内康体保健型产品主要有:森林浴、日光浴、温泉浴、划船、垂钓、远足、高尔夫等;七是休闲拓展型。主要是利用乡村的崇山峻岭、郊野田原,开展登山、攀岩、露营、野炊等活动,让游客尽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不同于钢筋水泥的自然风光,从极具乐趣、挑战的户外运动中感受刺激,在与自然险阻的拼搏与较量中,不断磨炼自我意志的旅游形式。

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粗糙,缺乏文化底蕴。许多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表层开发,缺乏创新和深度开发。产品粗糙、无特色、城市化倾向普遍、乡土气息不浓。例如,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还没和城市旅游区别开,有的农户为营造所谓的“高档舒适”,将民居改成“标准间”,将前庭后院的乡村景象刻意雕斑成“城市园林”,失去了乡村旅游原汁原味的乡土原生态本色。另外,各地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重物质景观资源开发、轻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的现象。在打造古镇古村和古建筑景观以及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区等方面下的工夫多,而对传统艺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少。导致乡村旅游的“生态性、文化性”逐渐削弱,同质化问题严重,满足不了游客的高文化品位需求。

(二)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产品从结构来看,观光型产品居多,休闲、度假、参与等专项类产品缺乏,难以满足广大游客多层次、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小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产品雷同、品味不高。例如,乡村旅游的主打产品――农家乐,产品准入门槛低,简单效仿重复建设,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现在各个“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都停留于吃农家饭、赏农家景、钓鱼、喝茶、唱歌、打牌等常规活动,缺少创新,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竞争加剧,导致效益下降。

(三)体验性产品缺乏。乡村旅游旨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认识农村、体验乡村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逃避现实的体验。但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产品,使得大部分游客无法获得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无法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导致游客重游率较低。

(四)产业链不完善。相当一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功能存在缺陷,偏重“食、住、游”,轻“娱、购”。产业链条不完善,以致不能很好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限制了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产品普遍存在娱乐活动和旅游商品开发不足问题,产品内涵不够丰富,参与性、体验性产品偏少,导致游客逗留时间短,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策略

(一)深度开发,挖掘产品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乡村旅游的游客对象是城市居民,其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的差异上。针对目前各地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重物质景观资源开发、轻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的现象,应该大力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满足游客高品位的文化需求。发展乡村旅游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利用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乡土氛围,深层次、多方位地挖掘乡村传统艺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以“体验”为中心,让游客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让他们体验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进而优化“食、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的结构,延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链、服务链和经营链,从而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二)特色创新,打造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地应充分利用自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明确乡村旅游主题定位,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基调,塑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形象设计方面,应做到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景观形象、氛围形象等形象要素与旅游主题定位一致,积极创新,避免模仿和雷同。尤其是在视觉形象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形象表示系统,例如标徽、标准色、标准字体、环境系统、交通运输工具等都应统一规范,从而提高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及其产品的辨识度,进行差异化经营。

(三)转变思路,加大体验性产品开发力度。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地都着重于观光游览型产品的开发,而忽视了其他类型的产品开发,尤其是参与性、体验性产品的开发。由于观光性质的旅游产品,进入门槛低,容易效仿,导致重复建设,造成整个行业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而乡村旅游的宗旨在于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认识农村、体验乡村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各种体验。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深入研究游客的体验需求,开发出能够满足游客各种体验需求的体验性产品,如种植、养殖、采摘、划船、手工艺、土特产制作等产品,充分调动游客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使他们获得愉悦的体验,以达到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提高旅游者重游率的目的,进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四)市场细分,开发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前文已经提到,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休闲、度假、参与性产品缺乏。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应进行细分市场,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层次的多样性、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此外,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及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正逐步从传统的、较低水平的观光游览型、休闲娱乐型朝参与体验型和交叉复合型发展,这进一步要求乡村旅游产品不断纵向深化,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求。

(五)加强培训,增强服务意识。目前,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并且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旅游接待服务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导致接待服务中的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服务达不到基本的规范与要求,总体服务质量不高。而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食宿及接待服务质量存在质疑。旅游接待服务质量事关游客的切身利益,发展乡村旅游,要加强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只有规范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才能赢得游客的心。乡村旅游地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专业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或是组织相关人员到大中专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或是到国外考察学习、取经研讨,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服务意识,提升旅游“软件”服务质量。

(六)合理规划,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与指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明确发展思路和开发重点,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发展。各乡村旅游地应立足于自身地域文化及资源特色,重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再现和提炼,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乡村旅游的盲目开发与重复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开发,应做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和约束乡村旅游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财政投入、建设用地、重点项目建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乡镇街(场)、特色村专业村建设的扶持政策,信贷支持及奖励措施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瓶颈问题;最后,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道路交通、水电设施、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旅游标识、卫生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完善旅游基本服务功能。财政部门要建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扶持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乡村旅游地,建设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和示范点,发挥乡村旅游的示范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秀红.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2]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3]周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趋势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2.6.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5

西昌乡村旅游市场淡旺季和适游期

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由于地理区域、季节气候、交通条件、公众假期、产品特征等因素,市场的群体会产生明显的淡旺季。一般来说,一年中仅有三四个月的适游期,淡季长,旅游市场就小,而旺季和适游期越长,客源市场就越好。西昌乡村旅游资源季节分布较为合理,上下半年都有相对平均的分布,且总的季节时间占全年的80%以上,其中只有12月、1月相对薄弱,但也可利用高原花卉和冬日“阳光之旅”做过渡,有的乡村旅游与西昌传统旅游节假日形成双向叠加旺季。[1]从表1可以看出,西昌乡村旅游适游期较长,从阳春三月一直持续到金秋十月,旅游市场旺季明显,淡季较短,在旅游市场的巩固与拓展方面,可操作的项目多、内容丰富。

西昌乡村旅游市场定位

1市场总体定位

根据现有客源市场的规模与分布,各客源市场的所占份额及未来旅游发展趋势,应以“稳定核心市场、巩固二级市场、拓展机会边缘市场、填补境外国际市场”为原则,以同心圈层模式,对西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总体定位。核心市场以西昌及周边城市为主,二级市场在成昆线、成渝线形成主力,边缘市场集中在华南及华中地区。境外国际市场一直是西昌乃至凉山旅游的薄弱环节,乡村旅游更是空白,要实现入境市场的突破。核心市场以泰国曼谷为“桥头堡”的东南亚地区,二级市场定位在港澳台地区,机会市场分布在东亚及太平洋区(见表2)。

2市场细分

根据西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结合市场总体定位,就客源层次、目标市场和开发目标提出目标市场定位(见表3),主要考虑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群体年龄、群体职业、旅游偏好等因子。

西昌乡村旅游市场形象传播与推广

1形象策划

1)主题形象确定。根据上面的文脉、地脉分析,气候与物产、乡土与民情是西昌乡村旅游形象的主要脉络。结合西昌在旅游城市中的名片和殊荣,可采用“沐浴山水阳光、品味水果花卉、赏鉴乡土民情———休闲中的西昌乡村”作为主题形象。这一主题形象要求西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重视游客的文化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是核心竞争力,具有乡土气息的农事体验活动是乡村旅游的很好卖点,乡村田园风光和特色餐饮是吸引力。在树立和推广乡村旅游形象中要体现文化性,以文化为载体全方位展示和诠释乡村旅游的独特内涵和形象。2)形象宣传口号。好的宣传口号语对乡村旅游地的宣传推广能起到有效的助推,让游客感知旅游形象,口号设计要准确提炼竞争力优势,把握市场心理需求。形象宣传口号的设计要体现“精炼、特色、幽默、传递主题”原则,简短且朗朗上口,便于游客接受和记忆,同时体现地方特征,强调文化内涵,塑造主题形象[3]。据此可以采用普适性形象宣传口号:(1)“冬暖夏凉、度假天堂———田园西昌欢迎您!”这一口号主要体现西昌在气候方面的怡游、宜居特色及重要的休闲度假地,主要针对休闲、度假、养老市场群体。(2)“从传统千年跨入崭新时代、从城市一步走近希望田野!”这一口号分别从文脉和地脉角度凸显了西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田园特色。凉山彝族从奴隶社会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的西昌乡村旅游欣欣向荣,一小时旅游圈已全面架构。(3)“走进西昌、果甜花香!”这一口号主要针对水果采摘、品尝加工、田园观光市场群体。西昌由于海拔高、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水果糖份很高。这一口号突出了西昌乡村时令水果、花卉的特色,水果和花卉是西昌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是发展乡村旅游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4)“乡居田园、成长乐园、美好家园———西昌乡村之家!”这一口号是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形象宣传:乡居田园,针对银发一族的老年市场,这里是养老佳地;成长乐园,针对青少年学生市场,在田野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美好家园,针对家庭为主的市场,开展亲子活动,融洽家庭和谐氛围。整个形象宣传口号突出“田园•家”的主题。

乡村旅游的文化性范文6

关键词: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在东亚地区,将传统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经营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味和丰富性;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长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合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为灵魂的内涵,从而满足现代人体会特异文化的心里需求。加之长阳保护很好的原生态环境,可以发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这种独特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只有在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文化的同时,才能保持市场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层次上来讲,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在原生态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有自己文化特色、有一定民俗内涵的原生态旅游。

一、长阳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

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具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这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长阳是土家族的发源地,是土家人聚集最多的自治县。土家族自由特有的特色文化和民俗节庆,是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1、民俗风情文化。长阳的土家族在上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哭丧、哭嫁等;还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如赶年节、过月半等,这些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独特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

2、家庭生活文化。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其有别于具有“共性”特征的社会文化,显示出了个性文化的优势。长阳家庭文化丰富多彩而且是一种慢节奏的文化,具有文化性又带有休闲性。游客在长阳农村家庭生活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唱山歌、跳撒叶儿荷、听古老的传说等等,感受特色文化,缓解压力,增长见闻。同时,增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感情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和睦。

3、乡村艺术文化。长阳是土家族自治县,聚集了几千年的古老民族土家族,也遗存了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息代代相传。现存的撒叶儿荷、长阳山歌、南曲、花鼓子、吹打乐等堪称土家族的文化瑰宝,其中撒叶儿荷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除此之外有几项也已经被列入省级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这些洋溢着生命的“活文化”外,长阳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有“土家族第一女故事家”之称的孙家香等一些故事家。

4、居民建筑文化。由于独特的地形、气候、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阳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吊脚楼。几千年来,坐落在山中的一座座吊脚楼凸显了长阳建筑特色。这种特殊的建筑必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二)独特的自然资源

长阳旅游资源赋存丰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境内山峰林立,千姿百态;山上草木繁茂,四季长青;江水清澈透明,绿水悠悠;正所谓“江作清罗带,山如比玉簪”。清江流经长阳148公里,清江梯级开发形成“一坝两库”,库容近40亿立方米,水面13.6万亩,县域以水域风光为主体,有名山、洞穴、岛屿、象形山石、生物景观等,形成了水清如镜、碧波涟漪,气候温润、林木葱翠,高山耸立、峰回峦接,飞瀑垂练、彩虹横空,溶洞天成、千姿百态,山水相映、幽深秀美的独特自然景观。

综上所述,长阳旅游资源有别于以往的以农村田园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资源,告别了吃农家饭住农家窝的时代,进入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以独特文化为主题以特色建筑为依托的乡村旅游。

二、长阳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长阳在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保护探索新的途经与模式的同时,不断地利用其自身自然资源的优势,逐渐走上了将其深厚的民族底蕴和旅游资源两者结合的模式,确定了以旅游资源为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旅游发展道路。为了全面分析研究长阳旅游发展的状况。笔者于2007年暑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长阳旅游现状做了调查。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收回96份。有效收回率为96%。

(一)长阳旅游发展现状

1、长阳旅游发展迅速。近两年来,湖北省长阳县旅游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大手笔重措施。已经步入了一个健康、良性并快速发展的时期。清江画廊秀绝天下的旖旎风光,浓郁迷人的巴土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土家文化,吸引了无数中外客人。通过图1来分析近年来长阳旅游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长阳旅游的发展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如此好的发展趋势将会托大长阳乡村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为长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预计在以后的几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将稳步上升。

2、长阳旅游开发的现状。在此次抽样调查中,首先考虑当地居民对长阳旅游开发的看法。是否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利益。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长阳旅游开发得当的人群仅占总人数的60%。他们认为旅游开发并没有认真落实。经实地调查得知,现在只被考古学家利用。也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真正的利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以打工为生,没有把旅游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地居民希望通过旅游开发带来可观的收入、发扬本土文化、改善本地环境、提高交通条件等。

(二)长阳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长阳旅游的开发状况仍然表现出起步阶段的种种迹象:经营者对旅游的本质归属上不清楚,缺少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保护意识,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资本进行大量开发利用。受旅游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观念的影响,甚至存在着景点景观的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2006年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9.6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截至2007年9月份,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这种急功近利的情况,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挖掘,更不利于长阳乡村旅游走特色之路。

长阳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中文化载体、轻文化内核,重有形文化、轻无形文化。通常忽视了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因此,长阳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一定要系统、深层次的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突出特色,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只有高立意、高起点才能在保护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深挖内涵,忠于乡土

长阳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创新,其切入点应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是在欣赏自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系统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用“特色”这个招牌树立形象。挖掘特色,打造精品,增强参与性和知识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不流于形式和趋同现代化,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乡村旅游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宝藏,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生态民俗,双重建设

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安排既有生态的又有文化的内容,建立合理的二元结构的复合式旅游产品。注重产品的多功能性,促进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长阳土家族节日文化多姿多彩,自年始至年终,几乎月月有节日,过赶年、六月六、女儿会等,体现了土家文化的特色,节日文化旅游应该是乡村旅游的重头戏,提高游客积极体验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愚人岛、巴国古都、中华巴士圣山、柏元岛等为主要内容的清江画廊风景区的建设,从而构建一条以土家特色游轮为交通工具的旅游路线。游客坐游轮沿清江顺流直下游山玩水;感受旅游地的特色风俗文化;品味特色小吃和体验当地人的热情好客。这种把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相互结合的模式,能使游客的身心得到净化;同时,为使“清江画廊”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重视文化,突出乡村特色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大的历史价值。从1998年以来,长阳共收集、整理、编印出版了14部200多万字的长阳民族文化资料,内容涉及民族民间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孙家想故事集》、《长阳南曲》、《长阳对联大观》、《长阳地方名传奇》等。2002年和2003年又编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长阳巴土文化从书》。早些年的著作有杨发兴的《长阳发言志》,1996年出版了杨发兴、陈金祥的《彭秋潭诗注》,1999年出版了《长阳诗词民歌集萃》等。依据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长阳民族风俗文化,以及长阳土家族的服饰和手工艺品,在长阳分布凸显当地文化的多功能能博物馆。在博物馆划分出一个区域建立具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民俗茶馆,一方面可以品茶,品尝当地美食;另一方面也为游客聚会、休闲和社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四)特色宣传,特色品牌

通过对外宣传,举办一系列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来提升长阳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似画廊”为宣传口号。积极参与各种旅游节及旅游会展;适时举办具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如:举行以张建横渡对清江画廊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土家歌王”擂台赛等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调动周边的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打造全国品牌。更深层次上,可以发扬本土文化,创建有品牌的长阳非物质文化乡村民俗游。

四、结语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越是原生态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高质量、高层次的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最有吸引力和最有实力的乡村旅游要求自然天成的生态环境,和最具有淳朴乡土味、浓郁民族味的传统文化,而长阳恰好符合这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它远离都市,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较小,有着近乎原始而又俊美的自然环境,还有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这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将会对国外的游客造成极大的吸引力,将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有很大的乡村旅游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地震出版社,2007.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7.

4、尉国富.广西上林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5(2).

5、周勇涛.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调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5).

6、玉希贤.旅游规划的艺术[M].重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