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1
关键词:中职烹饪;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根据对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而且,学生自己缺乏良好的自信心,对烹饪这门课程无法得到认可。所以,心理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勇于接受自身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1影响中职烹饪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1.1缺失教育设施:
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空间,才能对学生合理的展开心理健康辅导,否则,学生将无法将自己身上的心理想法表述给教师。例如:由于中职院校缺少良好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设施,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自己的办公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而实际的教育场地应为封闭的空间,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能让学生说出真心话。如果教师在公开的场地辅导和教育学生,学生则会没有安全感,其次,公开的教育场所的保密性也较差,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1.2学校对中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
从对中职院校的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只是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而实际上,却没有真实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到具体的辅导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没有实际的作用[1]。
2针对中职烹饪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策略
2.1完善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构建完整的辅导体系:
伴随着时代的变革,中职院校的办学观念也应随之改变,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也非常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烹饪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结合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特征,完善具体的烹饪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并构建完整的辅导体系,进而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激励与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其次,学校要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使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其主动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促进教师的积极性[2]。
2.2展开实际的心理辅导教育:
中职院校一定要将心理辅导教育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帮助烹饪专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因此,在对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时,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辅导教育设备和条件,并开设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热线,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咨询途径,进而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此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个别辅导方式或者团体辅导方式,从而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的快速提升教师的辅导水平,并使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在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以便于教师参考。
2.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
由于中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的生活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这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比赛、表演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其中,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健康的心理教育。
2.4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之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实际的教育现状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案,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并大力实施在教育过程中,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另外,学校要合理安排授课时间,进而使教师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对学生授课。其次,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切勿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否则,学生则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失去研究的欲望[3]。
2.5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普遍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性,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式。因此,中职院校的心理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利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授课。例如:教师可以让烹饪专业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功能,在家中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这样实践与理论想结合的方法,才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中职院校领导和心理教师都应对此受到重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咨询空间,确保学生的隐私不会被侵犯和泄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教师对其的辅导和教育,并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身心,与此同时,中职院校也会为国家培育出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泰宁.中职烹饪学业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12-23.
[2]杨冬,李世哲.中职烹饪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商,2015,(48):56-76.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转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49-02
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女性跨入了大学的校门,她们成长的环境更为复杂,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选取了南京林业大学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经管类专业因其专业特性,女生占有超过半数的比例。转专业女大学生是经管院女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学校给她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使她们能够如愿转入经管院心仪的专业。然而,在转入新的专业后,受到性别和情绪情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部分转专业的女大学生在适应新环境、专业学习、学生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常出现困扰,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一、调查了解转专业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们向南京林业大学经管院各年级139名转专业女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访谈,我们发现这些转专业的女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
1.新的环境不适应。(1)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有56名(约占40.2%)受访女生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新环境,难以融入新集体而产生恋旧心理;(2)调查访谈对象中有31名女生(约占22.3%)觉得转入经管院的生活并非理想中的那样丰富多彩,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产生了失落心理;(3)有部分受访者(19人,约占13.7%)感到经管院里人才济济,不能适当定位自己而产生困惑心理。
2.学习方面。由于对所转入的新专业了解还不够深,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宏微观经济学”、“财务会计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与所转入班级原来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有62名(约占44.6%)受访女生觉得转入所学专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学起来较吃力;有35名受访女生(约占25.2%)觉得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点难,多下点功夫基本能赶上;有33名受访女生(约占23.7%)觉得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怎么难,和转专业前的知识难度差不多,基本能跟上老师上课的进度;仅有9名受访女生(约占6.5%)觉得转专业后所学知识容易,老师讲什么内容都能跟得上。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很多转专业的女生由于对学习成绩、考试结果过于担忧而产生了焦虑心理;有些转专业的女生觉得自己学习上再怎么努力也一定不如别的同学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3.人际关系。转专业的女生们到了新的班集体中,由于种种原因,很难立刻就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中,在一些班集体活动中就总觉得自己只是“旁观者”。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人际关系问题也是转专业女生们所面临的另一大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1)抑郁心理。女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往往由于不善交际、缺少朋友而产生。这种心理使她们遇事总往坏处想,不愉快的事情常在心头萦绕不去,学习、做事心不在焉,严重者还会产生失眠、厌食、轻生等现象。受访女生中,就有15人(约占10.8%)坦言自己曾有过类似的心理困惑。(2)胆怯害羞心理。通过对转专业女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我们发现:约有一半的转专业女生在班级活动及和新同学及舍友的相处中总是小心翼翼、敏感拘束,喜欢回避矛盾,害怕当众出丑,严重影响了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3)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女生在回答“你对待新同学或舍友提出的意见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时,有16名女生(约占11.5%)选择“不接受”;有49名女生选择“视情况而定”;有74名女生选择“虚心接受并改正”(约占53.3%)。(4)自负心理。自负是过高估计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表现。我们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同部分女生的交谈中了解到:转入经管院的很多女生大一时在自己原来的院系、班级中都是成绩名列前茅的,这使得部分女生在转入经管院后仍然抱有自我优越感,在与新同学的交往中往往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心理使她们很难与新班级同学相处,与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二、转专业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针对我们所发现的转专业女大学生所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搞好宣传教育,预防心理问题。(1)面向全校女生开设女性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系列课程,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2)经管院可以结合本院女生较多的实际情况,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这也可以帮助解答转专业女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3)其他形式的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播放音像资料、办心理卫生宣传栏等方法对转专业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教育,使她们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心理素质。(4)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对转专业女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使转专业的女大学生们都能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并寻求积极的解决途径,树立生活的自信,成才成人,培养健康的人格。
2.引导转专业女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过分地高估或者低估自我,就会在实践中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2]。因此,要解决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引导她们学会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1)自我反思。针对自己在转专业后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冷静、理智的自我思考,做出客观评价,及时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及早解决问题。(2)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学习中,转专业女大学生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与自己条件相仿、情况类似的人,从而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做出类似的自我判断,帮助自己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判断。(3)心理测验。转专业女大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标准化心理量表进行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自我定位,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3.学校要选择优秀的相关专业课老师为转专业后学习上有困难的女生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增强自信心。由于转专业女生各自原来的学习背景不同,她们转入新的专业后,其专业知识素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女生在面对“财务会计学”、“宏微观经济学”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时,往往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任课老师利用丰富的知识、出色的才能、优秀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行为、情感向积极方面转化[3]。针对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学校要选择经管学院较为优秀的相关专业课老师为转专业后学习上有困难的女生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任课老师要多鼓励、多疏导,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增强她们学习的自信心,使她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避免各种因学习上的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4.协调改善转专业女生所在班级同学间以及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加强同学间信息交流的通畅。转专业的女大学生进入新的班集体、新的宿舍,相互之间尤其要加强沟通、交流,处理好彼此间的人际关系。(1)在新的班集体和宿舍,应该倡导学生之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搞“小团体”,使同学之间尽量处在一种“不即不离”的状态。(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也有好奇心。对于同学之间的隐私,要教育学生们不要想方设法去探求。即使知道同学或者舍友的某些隐私,也要守口如瓶。将同学或者舍友的隐私告诉他人不仅是对同学或舍友的不尊重,也是不道德的,这种做法也会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3)鼓励转专业女生们积极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班集体的活动不单纯是一个活动,更是同学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鼓励转专业女生积极参与配合新的班集体的活动,让自己尽快融入到新班级的大集体中。(4)班主任及辅导员平时要多鼓励班级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转专业女生发现班集体同学有困难要主动帮助,自己遇到困难也要主动求助,有时求助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任,能够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加深感情。(5)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可以经常对转专业女生进行“社会适应教育”,指导她们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使转专业女生和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本着真诚、尊重、平等、相容的态度相互交往,使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
三、结语
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逐步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进而深刻影响到各界人才战略能否得以实现。
要提高一所普通高校的综合实力,学校不仅要做好教学、科研、招生、心理、就业等各方面工作,同时也要广泛关注各种类型的学生。转专业女大学生是经管院女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由于其学习环境、学习强度、职业要求、职业期望等的特殊性,她们的心理状况体现出不同于其他学生的一些特点。广大高校要十分关注转专业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大学生人群,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真正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转专业女大学生及所有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3
【关键词】 幼师 弱势群体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30-01
引言
在中等职业学校,“幼师”是个特殊的专业,这个专业的中职生将会成为许许多多天真烂漫婴幼童的启蒙老师,肩负着育人子弟的重任。所以,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其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重视。本篇将对幼师专业弱势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1 幼师专业弱势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1.1 职业定位与知识储备的差距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教诸以事而喻诸德”。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是需要丰富的内涵、高尚的情操和大量的专业知识的,无论是在哪里任教,教师都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的中职生——曾经中考的失败者,在“学高为师”方面是信心不足的,在“德才兼备”方面是缺乏底气的,她们自身有限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会让她们对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这个头衔而心惊胆战。
1.2 理想与挥之不去的自卑同行
中考的失利并没有打消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很多学生非常希望在未来从业中,能有一份体面而受人尊敬的职业,选择幼师专业的学生正是如此。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从事幼教,又意味着与天真烂漫的孩童朝夕相伴,不仅有意思,也有意义。但是在该专业学生的弱势群体中,个人的家庭境遇、形体容貌、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又十分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往往是当理想十分美好时,现实又常常给予当头一棒,泛滥的自卑与追求理想的努力同行,如影随形,这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内向与职业要求的落差心理
弱势群体中大多数人在性格上都是内向的,有些是遗传因素,更多的是自卑造成的。而幼师的职业特点是需要教师活泼、开朗,善于表达自我,善于用夸张的形体语言来吸引孩童的注意力。在专业要求和自身性格的矛盾中,这部分的弱势群体会对自己的评价产生偏差,极易否定自己,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
1.4 女性脆弱与敏感的心理特质
我国目前的幼教行业,女性占了绝大多数,女生特有的细腻与敏感非常适合照顾和教授婴幼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弱势群体中,女性的敏感和脆弱表现得更为明显,受暗示性的心理特点也更加强烈。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女,在自我评价、学习韧性、人际交往、情感控制等方面都会有所欠缺,她们所具有的女性特质不容忽视,其中的问题更不可小觑。
2 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 注重思想教育工作
针对该专业的弱势群体,学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略有调整,适当增加哲学与人生观等内容的比例,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充分发挥选修课和兴趣小组的作用,在学生的自由选择和兴趣引领的学习中提升自信和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诉求,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准确的把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
2.2 建立多元化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体系
目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大多不是专职人员,有些心理辅导教师甚至未获得任何与心理咨询相关的证书,这就使得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幼师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以女生为主,这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此特殊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更值得关注。学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在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应当针对该专业的弱势群体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中,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教师,大力开拓多格局、多渠道的心理咨询和教育方式,建立翔实的心理健康档案。
2.3 精心设计的心理辅导项目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弱势群体的参与,精心设计项目,把活动变成学生乐于接受并愿意置身其中的活动。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特点,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开展诸如新生适应与发展、贫困生问题、人际交往技巧、学习动力、情感与情绪处理等辅导专题。我校曾针对该专业的弱势群体设计了人生规划“我的未来我做主”、“走向成功之路”、“我是一名小老师”等主题活动,对其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学习方法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她们的心理起到了积极的暗示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4 建设优秀毕业生资料库
学校应当建立毕业生档案,尤其是优秀毕业生的档案资料,广泛利用典型事迹和成长、成才的经验,激励在校生积极进取、追求成功。我校的幼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一般是在本市,校企关系融洽,交通便利,信息反馈也比较通畅。我们经常组织该专业的学生到各大幼儿园前去观摩学习,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信心十分有效。我们还举办了优秀毕业生的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等,有针对性地为同学们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心理和行为上的示范导向。
总之,为了幼师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能够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成为幼童们的优秀的启蒙教师,我们除了培养那些尖子生外,还需要特别关注那些弱势群体,让这些弱势“准小园丁”也能茁壮成长,学有所成,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03.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4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0256)。
作者简介:高金才(1974―),男,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也就随之增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道路问题就凸显了出来。然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专业队伍不稳定、专业知识不牢固、专业能力不深厚、专业技能不精湛、专业发展动力不充沛等,影响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以做好“两落实”、实现“两完善”为切入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做好“两落实”,构筑教师专业化的基石
“两落实”即落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地位待遇要求,使教师心有所属、心有所系,最终实现身心安顿,专心本职。“两落实”主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和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问题。
1落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义、目标、任务、途径和原则,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技术,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要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执业标准和素质要求,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学校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一支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专业队伍。
2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待遇要求
现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貌似完备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培训的政策法规体系,很难反映和满足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真实需求,不能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愿景。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限制和尴尬直接制约了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使他们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岗位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工作性质等问题不清不明,难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因此,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强化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切实保证与班主任享有同等福利待遇,保证在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等与自我价值感相关问题上享有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对待的权利。对工作突出的教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在各种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
二、实现“两完善”,永葆教师专业化的生机与活力
“两完善”即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机制,使教师心有所思、心有所专。“两完善”主要解决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动力和水平提升问题。
1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工作机制
教育部门虽然自上而下颁布了政策、出台了文件,但政策法规的规定过于空泛,既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也没有健全的执行机构,缺乏反馈及监督机制,实际而有效的可操作性不足。同时,这些规定是柔性的,非硬性要求,缺少相配套的制度保证。虽然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已经有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现实也表明没有学校的支持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发展,但如果学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责任不明,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而如果校长只是表面上的支持,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意识层面具体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就会直接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降低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纲要》修订稿为指导,一方面要根据对教师的资格和素质要求,制订务实规划,在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前提下,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着力解决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组建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展。校领导必须充分重视并大力支持,要将教师专业化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督导范围,制订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把教师的专业化落到实处,而不是只把某些美好的要求写在计划总结里、讲在大会汇报里。
2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
依据《纲要》修订稿的相关要求,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应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纳入视野,统一制订培养目标,统筹培训内容,保证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的衔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真正了解他们的就业心理状态,分析他们择业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积极的就业,这对于促进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择业心理分析
1.高职高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是国家统招学生,但是他们入学时的分数较低,学历认可度较低,加之社会的偏见,他们就业时还是受到多方面的歧视,如单位录用学生时明确表示不要专科学生,他们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就业机会。
2.社会因素的影响左右学生的就业心理,而自身对就业市场的理解偏差,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目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影响着象牙塔里的学生,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那些意志不坚定者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个人修养不完善等造成了他们不能有效地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最终导致他们心灵扭曲、变形,更有甚者会误入歧途,走向犯罪的深渊。
3.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投机心理、依赖心理。部分专科生存在唯我独尊舍我其谁观念,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忽视自己的能力,好高骛远,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等挑三拣四,挑肥拣瘦,缺乏耐心和毅力总是梦想一夜暴富。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父母、亲戚朋友身上,通过走捷径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一旦达不到目的便无所适从,消极被动又悲观。
二、面对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的学生怎么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就业的挑战呢?所以,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为此,结合近几年我所带的高职高专学生所了解到的就业状况,对这些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择业挫折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学生毕业初次就业,难免会失败或者不如意,会有一些挫败感。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并不是导致他们不良就业心理的直接原因,我们学生对待择业挫折的心态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部分学生对就业有种畏惧感,不敢迈出第一步,害怕失败,一旦失败不能理性分析对待,怨天尤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些受挫心态都是不正确的。要时刻铭记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浅显易懂的名言,心智的成熟需要失败的磨练,受挫后,要冷静沉着,积极面对,分析原因,找准对策,树立自信心重头再来。
2.建全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做的还不到位,部分高校是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对学生就业开展系统的课程辅导。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是远远不够的,也没有实践性。再加之这些课程学生也不重视,没有针对性,上课仅仅是形式,在即将毕业时只能依靠辅导员班会上零散的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学校要全面发展,全员育人,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健全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康教育,日益竞争的就业压力促使学校动员所有的组织管理机构全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学生在学校学习好了还要能走向社会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高就业率成了广大高校追求的目标。而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又是就业率的短板,所以,健全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他们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有正确的择业观,这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学校积极引导、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个人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树立积极正确的择业观念
学校要准确地把握专科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积极的引导更要加强管理,从新生入学直至他们毕业,把就业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多种形势,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如成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小组,通过校友会请已毕业学生回校进行创业交流等等,使学生明白就业心理健康辅导是从进学校到出学校一直贯穿在内的,而不是毕业时的一蹴而就,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充实,增强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冷静乐观的面对一切,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树立积极正确的择业观。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部教育内化为内修。学校相关部门和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群策群力、共同关注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高职高专学生有一套专门的方案,正确有效的引导他们要以主动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面对就业、择业。
总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相关部门要群策群力,大力开展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育乐观积极的择业心态、引导他们顺利就业,这有助于他们明确自己的位置,有助于他们价值的体现,进而影响学校良好的社会声誉,可能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的招生工作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及家长重视高职教育,信任高职教育。当然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同时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高专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高专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这对于促进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
[2]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3]鲁洁.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夏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林崇德.择业的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对于民办院校的偏见,民办院校学生心理上呈现一些特征。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模式非常有必要。
一、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下文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重视,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二)民办高校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
为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民办高校已经加大投入建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中心、或名心理辅导站、或名心理服务辅导站,根据需要设置类各个功能模块,一般来说,包括接待室、心理测量室、心理阅览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放松室等。(三)民办高校开始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民办高校已经培育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校级设置2-3名教师,二级院系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兼职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但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亟需构建
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门课程,课时基本在16-24学时,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
(二)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已经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但是由于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条件比较简单、或者教师专业性水平、学生传统认识限制加上心理抵触等,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还比较少,全校一般就是2-3名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一般由团总支书记、书记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者担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上只进行知识宣传,无法对于学生心理困扰、心理矛盾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指导。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依赖日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变化,因此充分运用互联网,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共享
民办高校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与其他高校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优秀做法、精美视频等,积极地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高校之间心理健康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不断增长,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离不开微信、微博、博客、QQ、陌陌等社交工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有助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民办高校可以运用社交协作软件,同时和收集信息,减少资源损耗和人员占用。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包括开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与资源、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的专业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校园内高度共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云”化。
(四)优化建设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为了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构建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究从校外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同时要民办高校应该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总之,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然发生变化,民办高校应该跟随时展需求,重视课程资源共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室的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任静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