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的魅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文化的魅力

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1

关键词:海洋文化 资源 开发 保护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是地球村全体村民海洋意识观念强化和海洋文化知识丰富的世纪。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继承和弘扬海洋文化,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海洋文化资源是舟山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推动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厘清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现状,如何做到既合理开发又有效保护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分析

1.1舟山的区位优势

舟山地处东海之滨,由1390个岛屿组成,处于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三角经济圈最初的15个城市之一,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东临太平洋,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战略支撑基地。舟山最大的特点是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舟山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具有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

1.2舟山海洋文化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源于海洋,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及其结果,是人类在海洋活动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舟山群岛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定海的先祖们已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海上河姆渡”马岙唐家敦出土的文物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潮涨潮落,漂流不息的东海之水是大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先民通向海岛的公路。有着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舟山独特、灿烂的海洋文化。其中有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英雄气节的海疆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文化,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可以说海洋文化已成为舟山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1.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资源是体现海洋文化特征的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从内容上具有海洋属性,从地域上处于沿海地区的适应和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形式、产品或活动。舟山地处东海之滨,海岛众多,海滩优质,海岸线漫长,多深水良港,蕴含丰富的鱼盐之利,又极具战略价值,这些天然条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加之因海洋生产活动更加频繁,产生的海洋文化资源数量、种类众多,代表性的资源,如公园设施有遗址公园、舟山群岛文化公园,文化场馆有陈列馆、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文物遗存有董浩云故居、三毛故居,历史文化名地有沈家门渔港、东沙古渔镇,民间传统艺术有舟山锣鼓、渔民号子,现代节庆会展有中国海洋文化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可谓异彩纷呈,又极具区域特色,深深打上了海岛的文化印痕,是舟山群岛新区对外宣传的一张不可缺少的亮丽名片。

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和开发与保护优势探析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新区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2.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

数量的丰富多样。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在很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这和舟山的历史和区位是分不开的,离开历史和区位坐标,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代表性就无从谈起,如近年来举办的特色影响明显的海洋文化节庆、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鲜美食文化节、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等,活动的连续开展和影响力持续升温印证了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优势及丰富多样、数量众多、包罗万象等特性。

内涵的博大精深。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与海结缘,又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海洋文化资源,舟山居民面朝大海,与海为邻,以海为伴,每天与大海打交道,云谲波诡的大海,变化莫测的海上风云,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造就了舟山居民的不畏艰难、勇于探险的精神,同时,广阔无垠的海洋,经常往来的交流,不同文化的融合,养育了舟山居民兼收并蓄的思想,宽阔远瞻的视野,对外开放的心态,这种精神直接体现和流露在海洋文化资源上,如舟山锣鼓,其宏伟的演奏场面和气势,折射出海岛人的粗犷豪情性格和敢于进取的向上精神以及海洋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2.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和优势

舟山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既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的海岛自然景观,也有丰富多样特色明显的人文景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对海洋权益的日渐重视,与海洋相关的资源和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和内涵博大精深正逐步为世人所知晓,一系列富有舟山风情的现代节庆活动的相继开展,有力提升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知名度,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也在接受更多的人来领略和欣赏。同时,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并大力支持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极大地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开展及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以上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所在。

舟山地处长三角,是中国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不论是对于吸引消费还是吸引人才都有无穷的魅力。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为舟山的交通打开了通过内地的桥梁,舟山群岛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为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品类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无论就物质层面的自然景观、文化场馆、文化遗存等,还是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宗教文化、民风民俗、节庆会展等,舟山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且有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蓝天、碧海、金沙、白浪,风光旖旎,得天独厚,这是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舟山体验海岛之旅,感受海洋文化,身临海洋民俗风情,品尝舟山海鲜的重要筹码,因此说,这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优势的重要内在要素和关键所在。

舟山浓厚的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标志。舟山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群星闪耀,具有浓厚历史积淀的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更加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和开发的巨大优势。

舟山浓厚的佛教文化传统家喻户晓。舟山佛教发达,基本上处处建寺,时时闻钟,这一特色无与伦比,来舟山的一个重要因素或目的是礼佛,舟山普陀山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其他大小寺院、庵堂不胜枚举,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被誉为“海上佛国”,舟山被誉为“海天佛国”,佛教的文化传统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一张名片。

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纵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其开发前景是难以估量的,但是,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前提必须要做好保护,甚至是抢救性的保护,若开发会造成文化资源的受损或破坏,则不应开发。特别是海洋文化资源中的一些文化遗物、遗存是不可复制的,一旦被破坏将会无法修复,无法留给后人真实的历史记忆和符号。针对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各级领导和部门重视支持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保障。

各级领导要切实重视并大力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在政策上做好方向指引和舆论导向,在经费上给予资金配套保证,努力提供物质保障。各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筹办海洋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继续扩大舟山海洋文化及其资源的影响,切实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海洋保护观念,为海洋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保驾护航。

3.2明确方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

要及时、准确调查清楚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存量,做到摸清家底,挖掘资源,为系统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文化资源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新区海洋经济发展。

要认真及时编制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名录,以便做到心里有数,轻重有序,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利于宣传海洋文化及其资源,也有利于统筹兼顾,找出发展海洋文化的切入点。为此,建议舟山各级文物部门、史志办、博物馆等,加强力量,精心组织,切实做好该项工作。

要结合实际,为避免重复,需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既体现各自特色,又发挥整体效益。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旅游的互动,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切实增强海洋文化资源的体验性活动,建议旅游部门可以考虑让旅游者进行体验性的参与活动,可以选择有代表性有又易于操作的项目进行尝试,如此可以让旅游者在参与中真切体验海洋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乐趣。

3.3加强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发展繁荣海洋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舟山与省内外其它沿海城市的交流和合作,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在比较和竞争中发现不足和差距,为厚积薄发做好准备。要加强各部门的互动交流,共同探索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开展的最佳发展路径,共同研究海洋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如何联动发展,共同商榷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办法,共同商讨如何更加有效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良谋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宁.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2.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2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8-003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理论、海洋战略等海洋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对海南而言,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但是,与广东、山东、江浙一带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强,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设、开发和研究探索上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海洋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在这个概念中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海洋文化的划分并不是以地域作为划分的标准,并不是所有海滨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归属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分类及其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作为一个海洋大省,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海南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海南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经济,形成南海蓝色经济区。

1.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以文化产业的概念为参照,“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其本质就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2]。这个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从性质上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海洋文化产品、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从产业过程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按照产业化的方式和手段经营文化,并将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到产业运行的轨道中;就其产业功能而言,海洋文化产业以满足消费者及市场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的功能。可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

2.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海洋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按照行业分类法,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产业类别: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对其它的海洋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且还能推动饮食、商业、交通、住宿业等相关配套部门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因此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节庆会展业包括海洋文化节庆业和海洋文化会展业,是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它具有高收益、无污染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极强带动力等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海洋节庆会展业己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和运作模式。在我国海洋节庆会展示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因其经济效益高和经济拉动作用大而备受关注,成为海洋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将人们的活动空间扩展到无限的海面上,带给消费者以更为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这也是海洋体闲体育产业特有的魅力。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因其自然、健康、时尚的特征成为热门产业,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海洋文艺产业:海洋文艺是长期与海为伴,从事海洋生产和实践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海洋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海洋艺术产业就是将海洋艺术进行产业化的运作,生产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艺术产品。

也有学者采取集群列举法,将海洋文化产业细分为以下类别:涉海休闲渔业:观光渔业、体验渔业、观赏性专门养殖;涉海休闲体育业:水上项目、水下项目、沙滩项目;涉海庆典会展业:海洋文化节、珍珠文化节、博览会、旅游文化节、开渔节等;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饮食起居、服饰、传统节日、婚俗、信仰的产业化开发;涉海工艺品业: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广播电视、书报刊、网络、咨询服务;涉海艺术业: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3]。

3.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的关系。如前所述,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人类在与海洋的互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了无形的语言、习俗、信仰、艺术等精神财富,也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财富。海洋产业是一切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所以单从两者与海洋的依存关系,就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海洋产业的开发,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可以对海洋文化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海洋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也会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力。尤其是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将会带来海洋产业经济的增长,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深度挖掘、利用好自然资源,与其他海洋文化产业大省相比,海南有具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海南共有海岛(含礁和沙洲)280个。所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南北纵跨1800多公里,东西横跨1000公里,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湾68个,海洋渔场面积16434公顷,海洋水产品在800种以上。在海南岛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缓缓延伸;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主要经济虾类17种,鱼类资源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40多种,约占全国150多种的26.7%。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全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海南岛东部、南部大陆架80~200米水深的外海渔场以及西、中、南沙渔场渔业资源丰富,资源可捕量约200万吨,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开发潜力巨大。南海诸岛岛礁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诸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另外,南海诸岛岛礁上美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更是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

四、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路径探讨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海南省“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在经济结构中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南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争取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大力建设本土海洋文化,挖掘和利用好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专项政策体系。政府要加强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引导。首先,要围绕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经济,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海南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以海湾优势为依托,开发建设一批国际大型旅游区,发展休闲度假业、邮轮游艇产业。以海口、三亚等滨海城市为依托,培育发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其次,在产业政策上加强支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还应对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与监管,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宣传方面的投入。

2.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资多元化。要提升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充分利用遍及五大洲的友好城市和侨务资源,加强与国内外海洋城市、海港城市的借鉴与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合作,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合作与开发。鼓励和支持民资、外资的进入,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解决好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融资问题。可采取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样既可以解决产业建设融资难的瓶颈,又可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激发全社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热情,提高项目开发建设效率。对于外资的进入,可以同时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设备设施和知名品牌影响力。政府应主动引导和争取,通过产业博览会、网上推广平台、成立专项开发小组等形式,积极寻求民资、外资合作者。

3.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尽快策划并启动一批世界级海洋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一是将海洋文化融入滨海旅游文化产业,深度研究开发海洋旅游,积极策划、设计、包装和推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新产品,如海洋休闲渔业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热带海岛生态旅游、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海洋夜生活旅游、温泉康乐度假旅游、高尔夫休闲旅游等;发展会展、邮轮游船、水上运动、文化艺术、海洋科普生态、海洋康疗保健等专项旅游,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二是发展游艇经济,将海南打造成中国游艇天堂。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与国际游艇行业的合作,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开发游艇旅游项目,兴建国际一流的游艇俱乐部,打造环海南岛的游艇经济圈。”[4]三是利用滨海城市海洋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的优势,策划并建设世界级热带海洋文化主题公园重大项目,不断提升热带海洋旅游文化竞争力。

4.从战略高度培育和树立海洋文化意识。应充分认识海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未来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引导公众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海洋价值观。要重新审视和科学论证海洋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将海洋文化建设作为海南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新地标,切实增强海洋文化的发展活力。大力宣传普及海洋基础知识,提高全体市民的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文化氛围。依托涉海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利用海洋文化座谈会、海洋文化论坛、海洋文化节等机会,深入研究、挖掘和宣传海南海洋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将海南打造为全国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和窗口。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开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3

2013年为海洋旅游年,宁波濒临东海,有历史悠久的海洋文明,引领我们从远古走向现代。唐宋时期始自宁波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浩荡船队,现今杭州湾跨海大桥“天堑变通途”的伟绩,海洋文化贯穿着这个美丽、富饶的滨海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海洋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宁波海洋文化表现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文化、精美独特的海洋盐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文化,还有富含海洋特色的渔业文化、港口文化、科教文化、体育文化、文物古迹、名人文化、文学艺术等(苏勇军,2011)。化越窑青瓷,是世界公认的“母亲瓷”,是中华民族极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慈溪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全市遍布有瓷窑遗址近200处。慈溪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精彩纷呈的青瓷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炉火纯青的青瓷艺术是慈溪人想像力和创造力爆发的象征,青瓷文化造就了慈溪人民“能商善贾、精工细作”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浙东人民“农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如果说烧制青瓷是一种静止的文化,那么,青瓷瓯乐无疑是律动的文化,青瓷瓯乐极大地增强了青瓷文化的魅力和传播力(方丽川,2006)。杭州湾湿地所处的慈溪,此乃一块神奇的土地,先民来自五湖四海,慈溪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移民的基因,沿承千年的大量外来人口迁入,成就了慈溪人民“兼容并蓄、善于开拓”的移民文化。正是这种兼容、包容及不断开拓的文化,才使慈溪从昔日荒芜走向今日繁盛。在乌龟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有夹沙陶、原始青瓷豆、石犁等,这是慈溪重新成陆后最早移民的踪迹,即来自良渚文化发源地浙北、苏南地区的慈溪首批移民;而翠屏山北丘石室墓葬书写着绍兴越民的迁入历史。

杭州湾湿地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和互动发展分析

首先开展对杭州湾湿地周边区域的渔文化生态普查,通过调查、访问、登记,拍摄一些侧重反映渔民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工具变革的图片、资料,进行历史挖掘整理。对重点区域的渔用工具、码头、水井、古村落等进行走访,将那些能够反映当地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实物、用具陈列于博物馆,让世代繁衍于此的渔民生产、生活形态得以保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续,这同样也是一种鲜活的文化传承方式(郦伟山,2006)。养生的好去处慈溪古时以制盐出名,历史上是浙江省的重要产盐区,有“浙江盐都”之称。在杭州湾湿地生态保护公园附近可设置盐业博物馆,系统介绍慈溪海盐制作历史和工艺流程,以及与盐业相关的产业、人物和事件。在海边设置晒盐场、熬盐炉、盐水浴场、盐泥浴馆等,在室内设置盐浴保健中心,成为度假区休闲养生的好去处。慈溪民间画是以现代浙东地区的各种民俗事象为题材的一种绘画形式。其创作主体多为农民,绘画内容多反映农家生活场景,也称慈溪农民画。慈溪民间画植根于民间艺术的土壤,又吸收了现代绘画的手法。其丰富的想像力、稚拙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形成了奔放、粗犷、凝炼的艺术风格,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当地农民生活富足后的精神需求。近30年,农民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从而也确立了慈溪现代民间画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民间画之乡”。湿地美丽的景色,为这些农民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可以在这里打造一个集民间画创作、展示及保护传承的重要基地。充分调动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集聚一批民间艺人展示特色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如老虎鞋、红铜炉、风筝、骨木嵌镶等,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即可保护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让技艺的传承人获取较为丰厚的回报。可以成立诸如老虎鞋、红铜炉、风筝、骨木嵌镶工作室,让传承人带领一批学员,既为游客表演相关技艺,又可展示其优秀作品,游客既可欣赏,又可以购买,这无疑是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好途径之一。邵琪伟局长在“全国旅游局长研讨会”上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把我国的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最终实现湿地环境监测、湿地游客服务以及湿地管理的智慧化,真正打造智慧湿地。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文化旅游营销推广途径

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4

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文化建设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灵魂。但是地处天涯海角的海南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基层文化设施大多场地狭小、设备陈旧,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仍显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发展的滞后成为制约海南发展的“短板”。加快培育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是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品质、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研究与挖掘以海南本土历史、人文为特色的本土文化,是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这其中,以海南省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类文博单位是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

海南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84年开始筹建的海南博物馆,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海南省博物馆”,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两者合署办公。2008年11月15日,海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综合类现代化博物馆。2012年12月25日,海南省博物馆入选第二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自成立以来,海南省博物馆一直是展示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也是研究和传承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机构,为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迎来了崭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一、立足黎苗文化

海南本土文化源远流长,类型众多,内容丰富,但若论最有独特性、代表性的,则非以黎族、苗族为主要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莫属。黎苗文化深深扎根于海南岛这片沃土,历史悠久,薪火相传,意蕴丰富,韵味十足,是海南本土文化中光彩夺目的奇葩。黎族是海南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和定居者,其先民早在史前时代就聚居于斯。千百年来,黎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如黎族传说、黎族风俗、黎族歌舞、黎族织锦、黎族建筑、黎族采香等等,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极富魅力。苗族是海南第二大少数民族,移居海南岛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苗族人民与汉族、黎族等其他民族一起,勤劳开拓,也创造了颇有特色的海南苗族文化,成为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苗文化一直是海南省博物馆征集、收藏、陈列、保护、研究的重中之重,有其一系列成熟的重视理念、保护工艺、展示技艺和研究手段。《海南少数民族陈列》是海南省博物馆四个常设基本陈列之一,全方位展示了以黎苗文化为代表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其展品涵盖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有真实复原的黎族茅草房屋和船型屋,有整套的黎苗族生活起居器具和渔猎工具,有各类少数民族传统服装、首饰和工艺品等等。而其它三个常设基本陈列――《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特别是《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都包含了相当数量的黎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黎锦是黎族文化最重要的标志,历史悠久,被称为黎族的"甲骨文"。海南省博物馆收藏大量的黎锦文物,并一直在加大黎锦搜集、考古工作力度,专门成立了黎锦文物征集小组,深入海南省黎族山区和国内外遍寻流失的黎锦珍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在"自己的家乡"――海南得到最充分的展示。从2010年起,海南省博物馆一直举办海南省黎族织锦大赛,并不定期举办黎锦技艺保护成果展。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也将获赠的海南黎锦极品――“龙被”,转赠给海南省博物馆,韩先生表示它是无法复制的历史和文物,必须留在海南,以展示后人。

二、发掘海洋文化

海南虽然是中国陆域面积最小的省份,但同时也是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拥有中沙、西沙、南沙群岛及周围广阔的海域。在拥有丰富的海域自然资源的同时,海南拥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海洋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和途经地,海南自古就有繁荣的海上贸易、发达的远洋航运和频繁的中外交流,留下了众多海洋文化遗物和遗迹,如中沙、西沙等海域密集分布的大量古代沉船、南海甘泉岛上的唐宋文物、沿海地区大量分布唐宋伊斯兰珊瑚石墓群等等。

海南省博物馆一直坚持发掘海洋文化,展示海南特色海洋文化。近年来,海南省博物馆设立专门实验室,对华光礁I号沉船船体和出水文物进行专业修复、保护和研究。以此为主体,主创了《大海的方向――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并于2011年11月15日开馆三周年之际隆重推出。该展览围绕华光礁I号沉船,集中展示了南海水下考古的成果和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繁盛,迄今已接待观众达百万人次,迎合了不同观众层次的需求,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荣获201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并赴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进行全国巡展。而正在动工建设的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将设置独立的展厅,依托“华光礁I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绸之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

同时,现有馆藏与陈列中包含大量的海洋文物,如西沙出水的船体、船构件、各类石雕、石像、陶瓷器、铁器、漆器等船货遗物,更路簿、罗盘、海图等航海导航器具,珊瑚石椁、珊瑚石棺等伊斯兰葬具等。

海南自古就有下南洋贸易、渔捞、务工的传统,把海南文化带到异国他乡的同时,也把南洋文化带回海南,并与海南传统文化杂糅相处,繁衍发展。如海南省博物馆展厅内复制并陈列的南洋骑楼,就集中展示了海南岛的南洋文化风貌。

三、着眼文化旅游

文化建设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灵魂,要更加紧密地把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努力把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既有自然生态之美又独具人文魅力的文化岛,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一直以来,由于拥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旅游景点数量少、吸引力不足,海口并不是游客在海南旅游休闲的首要选择,甚至都不是次要选择,而仅仅起到交通中转站或是走亲访友地的作用,因而作为省会城市,在国际旅游岛的文化旅游方面,处在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海南省博物馆自新馆成立以来,一直是海南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是海口旅游的必经之处,是展示和推介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海口文化旅游中少数亮点之一。

海南省博物馆应当依托“历史”这一独特优势,向中外游客集中展示海南的历史发展、黎苗文化、海洋文化、南洋文化等等,可以起到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宣传海南的历史文化;第二,改变以蓝天、大海、白云、绿树、鲜花等自然景观为主的海南单一旅游元素格局,充实文化旅游元素;第三,许多游客以海口为海南旅游的首站,航运或船运到此并中转至海南各地,通过参观海南省博物馆的文化陈列,可以为下一步的参观、游览打下文化基础,明确游览方向与目的,实现真正的文化旅游。

四、依托考古发掘

海南省是国内硕果仅存的省级博物馆与考古所合署办公的省份之一,海南省博物馆拥有其它博物馆无可比拟的优势。至成立起,海南省研究所就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通过一系列的考古田野发掘工作,海南省考古所获得一大批真实反映海南历史与文化的一手文物,极大的充实了博物馆的藏品与陈列。如昌江信冲洞洞穴出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陵水石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和石器、海口金牛岭公园墓地出土的金器等一批精美明代文物、澄迈福安窑址出土的大量形式各异的清代瓷器等,正是依靠大量的考古发掘成果,建立起了海南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将海南灿烂的古代文化栩栩如生的向人们展示。

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5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坐落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连南部海滨的中部,占地面积118万平方米,有着4000余米的曲折海岸线。蓝天碧海、青山奇石,山水融融,构成了绮丽的海滨风光。

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大型以展示珊瑚礁生物群为主的综合类海洋生物馆――珊瑚馆;全国最大的半自然状态的人工鸟笼――鸟语林;全国最大的花岗岩动物石雕――群虎雕塑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马驷骥根雕艺术馆等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有全国最长的大型跨海空中索道;大连南部海滨最大的旅游观光船;特种电影播放场所――四维影院以及惊险刺激的侏罗纪激流探险、欢乐剧场、海盗船、蹦极、速降等游乐设施。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是大自然与人工智慧的完美结合,是滨城大连的一道亮丽风景,本着“求精、求异、求变”的经营思路,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成功转型,一个以海洋动物展示、表演和具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海洋主题公园正书写着新的辉煌。海洋主题公园成为大连市旅游业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

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6

关键词 文化生态区 舟山海洋文化 海岛 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生态区的概念来源于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提出的"文化生态学"理念。它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舟山海洋文化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造就了舟山海洋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纵观全市,海岛民间风俗大同小异,基本相通,均有一定的古民居遗存在区域内。

一、在打造海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具体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几项原则

1、开放性原则。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广泛,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它的建设将为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最佳保障。

2、发展性原则。作为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是昨天的实录,是今天的现实,也是明天的预示。把它固化在昨天,或者锁定在今天,都是不恰当的,也是办不到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非物质文化。当然,如何把握其正确的、合乎民众意愿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发展方向,是一件并不容易看清和办到的事情。

3、主体性原则。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民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只有在民众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是生活在保护区内的广大民众,动力来自于民众,目的也是为了民众,只有一切从民众长远和根本的文化利益出发,文化生态保护的目的才能达到,文化生态的保护才能持久。

4、民主性原则。要特别尊重寓于非文化遗产中的广大民众的价值观,这是保护文化生态的核心要务,也是这项事业成功的关键,更是真正贯彻民众主体性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讲话中指出,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是构建和调适文化生态保护区各种关系的主体。因此,尊重民众对文化权益的诉求,是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的基础。

5、科学性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坚持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遵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经济、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二、打造海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几种做法

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就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作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并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区域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忠实地维护生态文化,以固化区域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保护并利用好古民居

传统民居建筑群,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但要科学地保护,同时要整合和合法合理地利用好,使其得到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

古民居要存活下去,需要政府重视、地方努力、群众支持,从上到下形成保护气氛,更需要创新思路。要开发利用好大量“屋大人少”或已成“空巢”的传统民居。与其弃用闲置,在风吹、雨淋、日晒、腐朽、虫蛀等侵害中自然损毁,日渐变成残垣断壁,最终成为废墟而兴叹,不如及早规划、及早行动。根据自身实际和人文特色,作为文化生态示范区“延伸”的景点,既守护又开拓地加以利用。

2、做好生产性方式保护及利用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往往遗留着大量的传统手工技艺,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自身价值,可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如定海区白泉镇金山社区创建的“以文养文”方式为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新的经验。

3、合理开发相关旅游资源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集自然生态环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于一体的文化形态,是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科学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优良土壤,更是反映地域特色的极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名号无疑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旅游业的介入将不可避免。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结果有可能造就一个个以传统文化为卖点的新兴旅游区,进而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和现代化。若保护得好、开发利用得当,无疑将会为我市的旅游业增添无尽的魅力和效益。

所以,应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和合法合理地科学利用人文历史资源,有选择地将典型集中、且具有一定代表性、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突出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内涵的文化原生态区域,在保护的前提下,先行建立示范区,取得经验,以点带面,即以文化生态区保护区示范点为主,形成各有特色、遥相互应的保护网络和文化旅游网络。

4、重视和扶持非遗传承人

对传承人的重视和扶持,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根本保护。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

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他们的地位要得到尊重,政府要给予奖励和生活津贴为他们排忧解难。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干。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

②充分调动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收藏等协会组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因为是他们占领和坚守着大片的业余文化阵地。不应漠视这些队伍中的人才与藏品。

5、全面发动人力保障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时间跨度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但需要大量专业的工作人员,要开展保护实验区范围的保护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所以,各级文化部门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保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主动与有关院校合作,在有条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实际工作中往往还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需要当地干部群众的觉悟与配合、理解和支持,以长远的眼光看护自己的家园。所以,还要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

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适合本地情况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路子,使之真正成为“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示范区,从而使具有独特价值的舟山海洋文化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为建设和谐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文化生态保护区可行吗?》作者:吴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