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动物的好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动物的好办法范文1
一、“灵光一现”见智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受某种外界偶然事件的启发,心血来潮,产生一个在事先教学预设中没有的思绪。这是一种极富创造生机的教学灵敏,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可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讲到“牛郎对那头老牛照顾得很周到,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 时,先让学生用课文语言,说一说牛郎是怎样“很周到”地照顾老牛的,并出示投影片助说。教学进行到这一步,应该可以讲下面的内容了,但此时教师的头脑中闪现了一个新的设想,临时增设了一个环节:
师:现在,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提高了,但是仍然有人残害动物,你见过吗?你会用什么妙招制止他们?(生各抒己见,富有创意的妙招层出不穷)
师(画龙点睛):跟牛郎相比,他们的行为太可耻了。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保护动物,牛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堪称“中国保护动物协会”的元老啊!(生笑)
历经“临时增设”,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认识上升了,思维深化了。看似“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四五分钟,却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了善于思考的种子,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价值不言而喻。
二、“将错就错”显智慧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要面对学生的错误。有些教师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常常因出乎意料而不知所措。其实,错误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若善于理性地看待、灵动地捕捉、恰当地处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牛郎织女》(二)时,教师让一位学生朗读:“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学生将“背后”读成了“后背“,引得同学哄堂大笑。此时,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批评,他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击;但将错就错,处理得好,可以使教学生辉,会有意外的收获。教师待学生笑了个够,从容地说:“这位同学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读出了对王母娘娘的恨!王母娘娘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活生生地拆散织女的一家人,她用玉簪往‘后背’一划,我仿佛见到了她被划得血淋淋的模样,多令人解恨啊!我们再来聆听这位同学的感情朗读,体悟王母娘娘的可恨!” 这位学生的再读既正确又富有感情,真正读出了对王母娘娘的憎恨。
对于出现的误读,教师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将错就错”,通过巧妙的点拨,让学生明白了读书要仔细,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王母娘娘”这一残暴统治者的形象。他善待学生错误、保护学生自尊心的理念,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灵活挥出的“峰回路转”的神来之笔确实是一种智慧。
三、“宽容另类”的智慧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那些具有独特理解的生成,把它看作一笔财富,一座宝库,做到顺势引导,定会有不少的惊喜。
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复述喝水的过程,准备小结时,一个学生高声提出:“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教师顺势引导:“是呀,没有小石子,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随即,让小组合作讨论。
生1:可以请猴子、小白兔等小伙伴帮忙。
生2:乌鸦可以把瓶子推倒。
生3:这种方法倒是很方便,可不讲卫生,而且水也会损失一部分。
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周全,超过了爱动脑筋,聪明机灵的乌鸦!来,老师跟你握握手!(师笑眯眯地走到生跟前,紧紧握住学生的小手,其他的学生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位学生)
师(趁热打铁):谁还有好办法,也想和老师握手。(以点带面,于是有的同学为乌鸦想了更好的办法,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4:乌鸦看到地上有根吸管。它衔起吸管,瓶里,咕咚咕咚地喝着水了。
生5:正在乌鸦着急的时候,他看到树上挂有小果子,它高兴极了,立刻摘下果子放到瓶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喝着水了。晚上,乌鸦还可以煮玉米粥吃呢。
生6:乌鸦飞到我的窗前,着急的告诉我:“小朋友,我口渴了,找点水喝,好吗?”我请乌鸦进家作客,倒了一杯水给它喝。乌鸦很感动地流泪了。
师:你们几个说得很好!想象合理,好似插上想象翅膀的小鸟!来握握手,美丽的聪明花属于你们!
课堂上教师遇到了“另类”资源,让“另类”生成精彩的关键是教师尊重、利用这一资源,使之与学生形成对话,共享资源。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捕捉另类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保护动物的好办法范文2
动物保护法悖逆动物福利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贵组织在许多地方开展动物保护工作,与在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在中国开展动物保护工作有什么特点和难点?
杨敏(亚洲动物基金会中国关系经理,以下简称杨):顾名思义,我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从事动物福利工作,谢罗便臣女士当初创办基金会的初衷,就是因为她在亚洲看到种种虐待动物的状况,希望通过救助行动和教育工作,改变亚洲人对动物的态度,重建对动物的尊重。目前,我们最大的项目是在中国,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四川省林业厅合作的“拯救取胆黑熊行动”。该项目占了基金会超过70%的资源。其它项目,也主要是在菲律宾、印度、越南、泰国等亚洲国家开展。
在中国开展动物保护工作最大的问题是相关立法的缺失和不完善。这种立法缺失常常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阻碍。尤其我们是一个关注动物福利重于动物保护的团体,受到的掣肘就更多。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动物福利法规。目前唯一一部动物保护法《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不仅没有将任何动物福利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而且保护对象也仅限于野生动物,家养动物以及猫狗等伴侣动物的权益没有任何保障。
《野生动物保护法》中鼓励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路,正是活熊取胆业产生的原因。而对于黑熊在此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和虐待,则没有相应法律进行制裁。其它家养动物和伴侣动物,例如猫和狗,在市场上被任意虐杀,也是因为没有相关法规的保护。
维护社区和谐
《南》:我们注意到,贵组织非常注意与当地民众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在救熊活动中,你们为养殖户提供经济补偿,鼓励、帮助他们获得其他收入来源。这样做的考虑是什么?
杨:给予养熊户经济补偿,让他们另谋生计,是我们一贯的行动理念。我们认为,人和动物的福利并非矛盾关系,尊重动物生命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人类的生存权益。我们希望在救助动物的过程中,带来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对立,以及人与动物福利工作的对立,而是两者的和谐。从长远看,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动物福利得到持续的保障。
其实,我们许多项目都体现这一理念,如“狗医生”动物治疗计划,及今年才在香港开展的“狗教授”计划,就是通过让动物帮助人类的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动物作为伴侣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动物仅是利用对象的观念。
《南》:国内政府部门或一些机构也在开展动物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保护往往以行政命令作为推行工具,缺乏当地民众的参与,甚至忽视了就动物保护工作在当地形成社区共识。你们如何看待这种做法?
杨:社区共同参与保护,是我们冀望的格局。这不仅出于本身希望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景,也是实践的需要。因为缺乏社区共识、缺乏公众对动物保护基于理解上的支持,会给保护工作带来巨大障碍。例如,若广东人不改变滥吃野味的习惯,就很难保障云南、四川等地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
对政府以往的思路和模式,我们并不认同。通过积极驯养繁殖野生动物,通过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方式,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口腹之欲,这在我们看来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它鼓励了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利用,刺激了野生动物消费市场。活熊取胆就是一个例子,政府最初发展养熊业的本意之一是为了保护野外黑熊资源,但事实上,不仅养熊业初期阶段直接给野生黑熊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初所有养熊场的黑熊都来自野外),而且因为养熊场的推广使熊胆的疗效被夸大到不切实际的程度,又刺激了人们对野生熊胆的需求。
《南》:你们如何坚持自己的保护理念,并把握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方式?
杨:社区共识是靠教育积累形成的。在动物保护的方法上,教育公众比单纯的保护措施更为根本。对于公众教育和社区共识在动物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国内政府部门并非不了解,只是认识还不够,并且由于资源有限,而将之放在议事日程的次要位置。现在国内政府部门的动物保护工作已经延伸到公众教育的领域,其中教育和宣传多由具有政府背景的民间团体比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来承担。
我们一直把教育当作救助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与政府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在救助行动中得到了四川省林业厅的直接协助,在教育公众方面也得到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以及四川省林业厅的认同和支持,我们与政府合作伙伴在这一点上并无任何分歧。
《南》:贵组织是否认同保护动物是为了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家园?视自然保护为最高目标、仅将人类视为整个生态圈中与其它物种完全平等的一环,这被一些学者称为生态原教旨主义,你们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杨: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社区将是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动物而言。从观念上,从生命基本权利的层面上看,人类与其它物种完全平等。但从客观现实的角度看,这种平等并不存在,或者说不可能存在。人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智慧的生命,创造的技术和文明已经彻底打破了自然平衡的法则,人类在生物圈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宰的位置。所有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人类的善意。但我们相信“众生平等”应该并且能够成为人类文明的基本观念,人类有能力并应该对其它生命给予尊重。
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南》:在保护动物中,除了遵循科学方法之外,是否存在基本的保护原则和生物伦理?我们听说过这样的保护措施:因某种动物现存数量有限,而让其大量同代或串代近亲繁殖,改变其期甚至迁徙习惯等自然生活规律。
杨:基于不同信念的动物保护,往往产生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例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一条就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这凸现了人类利益至上的原则,假如我们相信动物具有和人类平等的生命权利,就会以尊重动物生命和保护动物为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动物福利团体,我们的基本原则和伦理基础,是尊重动物生命权利。
给予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是保证它们能够在自己的家园――大自然中安全地生存繁衍。因此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最好办法。我们反对以改变野生动物自然生活规律的方式来“保护”动物,因为这种保护最终会危害它们。例如近亲繁殖无疑将削弱野生动物的自然生存能力,更将损害这一物种长期的生存繁衍能力。只有对特别濒危的物种,在别无选择而且不会给该物种带来痛苦和伤害的情况下,我们才接受以人工手段繁殖野生动物。但即便如此,以人工繁殖来保存物种,最终目的仍是让物种能回到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活。如果仅仅是为了保存而保存,就背离了动物保护的初始意义。
《南》:你们如何看待动物园的存在?
保护动物的好办法范文3
中华攀雀的吊巢不需要任何支撑点,整个巢穴凌空系在树梢头,悠悠地在空中晃荡,令人不禁掩口呼险。
雄鸟想要找到女朋友,先得修建一个“毛坯房”,等待雌鸟来检验。如果合格,它们会共同装饰、布置新房,然后才孵化育雏。
攀雀,顾名思义,是一种擅长攀缘树干细枝的小型鸟类。在庞大的鸟类社会里,攀雀种类非常少,即使算上所有的亚种,也只有白冠攀雀、中华攀雀、欧洲攀雀等十余种。夏季,它们分布在欧洲中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北方等地;冬季,则迁徙至南欧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南部、中国南方等地。
攀雀常常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或者混交林中,成群生活在一起,有时也与山雀等小型鸟类混群活动。它们行动敏捷,飞行迅速,鸣声细弱而急促,以啄食枝干或卷叶中的虫子为食。
中华攀雀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但并非为我国独有,在俄罗斯东部及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被称为鸟类建筑大师,是鸟类中的能工巧匠,筑巢技艺令人叫绝。
能建造“空中阁楼”鸟巢没有支撑点,在树梢晃荡
初识中华攀雀,或许会让人失望:它身形娇小,身长仅10厘米左右――比身长14厘米的麻雀还小;“衣着”也朴素低调,没有色彩缤纷的羽毛包裹。雄鸟背部为褐色,额头、颊面和耳羽都为黑色――双眼完全包裹在一片黑色之中,看起来像一个穿着褐色上衣,用黑布蒙面的佐罗大侠;雌鸟没有黑色“蒙面布”,它的贯眼线是棕色的,因此能很清楚地看到它炯炯有神的眼睛。
中华攀雀的外形不够华丽,嗓音也并不动听。与同属鸣禽的百灵、画眉、黄鹂相比,攀雀的叫声远称不上清丽婉转,而且声调既不洪亮也不清脆,旋律更是单调得乏味。
尽管没有漂亮的外表与优美的歌喉,中华攀雀却有一项出类拔萃、无“鸟”可比的绝技――营建“空中楼阁”。
就所有鸟类而言,无论它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总是能够慧眼别具、就地取材搭建富有创意、造型奇特的巢窝。尤其是雀类,它们更是将建筑技艺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们用嘴和爪营造出结构复杂、保暖舒适的“房屋”,形状五花八门,选材多种多样,常常令人乍舌称奇。而中华攀雀,更是全世界几千种“心灵手巧”雀类中的佼佼者。
中华攀雀被称为“鸟类中的建筑师”。它能凭借超群的技艺,在树枝上搭建“空中楼阁”――吊巢。与绝大多数的鸟巢不同,吊巢不需要任何支撑点,而是将整个巢穴凌空系在树梢头,悠悠地在空中晃荡,令人不禁掩口呼险。正像身怀绝技的大师总是罕见于江湖,在全世界所有的雀类中,会搭建这种吊巢的高手寥寥无几。中华攀雀的吊巢不仅选址惊险,巢的结构也精致异常,筑巢的材料更是别出心裁。
找女朋友得先修“毛坯房”雄鸟建巢。雌鸟装修
每年4月,雄性中华攀雀就会来到繁殖地,经过短暂的休整,便开始选择中意的巢址:一棵榆树或者柳树,有时候也会选择灌木。建巢的材料主要是芦苇的花絮、棉花和柳絮。雄鸟在整个筑巢过程中不断地用脚爪摁住建材,用嘴将其拉伸成纤维。它用这些细长的纤维反复缠绕在树梢上,打上一个结,作为巢的悬吊点。随后,它把纤维反复缠绕,编织成一个圆环,由圆环编织出一个有底的提篮。这样,一个巢穴的雏形就算完工了。
在急急忙忙建造出巢穴雏形后,雄鸟就站立在枝头心急地鸣唱,以吸引雌鸟注意自己的“大作”。雌鸟来了,首要先检验这座“毛坯房”,不满意的话雌鸟会立即飞走,雄鸟也并不纠缠,继续鸣叫,吸引下一位雌鸟的光临。如果雌鸟满意了,一对“新人”会立刻开始为后来的孵化做准备工作,将巢窝修整得更加完美:由提篮的半圆继续向上编织,进而成为上头有两个圆洞的囊状物,再将一个洞口封死,过程与我们修补衣物上的洞非常相似;另一个洞口横向延伸出去成为大门。这样,建造“空中楼阁”的工程完工了。鸟类学家通常将中华攀雀的巢穴形容为一个侧面开口的烧瓶,或一只挂在树梢上的“靴子”。
接下来,所有的“内部装修”都由雌鸟负责,它会搜集众多的柳絮、花絮以及羊毛增加巢壁的厚度,不光是为了保暖,也是为了增加巢的重量,不然一阵微风就会把巢吹得上下翻飞,里面的“住客”也会不停地跟着翻跟头。从外面看,中华攀雀的巢穴有点像被子的棉胎:外面密密的线网包裹着厚实的棉花。最后,雌鸟用蒲公英、苦菜花的花瓣等材料做最后的“装修”,其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中华攀雀筑巢时,会留一个“后门”,那里比鸟巢的其他地方要薄很多,当前门被堵住,里面的攀雀――包括正在孵蛋的成鸟和刚能飞翔的雏鸟就会用力破门逃生。但当笔者向当地人求证时,一位村民立即给予了否认,那位村民从小与攀雀相伴而居,对它们的习性了如指掌。他小时候曾经捕捉过正在孵化的攀雀――可怜的攀雀妈妈束手就擒,并没有后门供它在危机时刻使用。他还补充到,中华攀雀是他见过最小的鸟,放在掌心几乎感受不到分量。而且在80年代,常常可以见到一只只“烧瓶”挂在树上,随风摇曳,但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在这位村民的带领下,笔者见到了一只陈旧发黄的“烧瓶”。它托在手中沉甸甸的,但质地却柔软坚韧,十分保暖。曾听说在欧洲有人用攀雀的巢穴给儿童做拖鞋,不过中华攀雀的巢穴实在是太小了――也许刚出生的婴儿勉强能将脚伸进去。还听说有人用巢当做零钱袋,这倒不失为一个废物利用的好办法。
不仅是建筑大师,也是捕虫高手 花心的雄鸟不断建巢吸引雌鸟
中华攀雀在自己亲手搭建的巢窝中产卵,坐巢孵化,喂养幼鸟。对它们而言,巢窝不仅是建筑的杰作,更是孕育生命的摇篮。
笔者有幸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观看了中华攀雀喂养幼鸟的过程。攀雀妈妈在枝叶茂密的树枝上不停地跳跃,寻找猎物;而幼鸟则在巢里嫩声嫩气地鸣叫,并不时从巢口探出脑袋。攀雀妈妈来来回回忙碌不休,不停地给幼鸟喂食,大约1分钟便是一个来回。在等待妈妈喂食的间隙,笔者看到了有趣的一幕:幼鸟倒退着将尾巴和屁股伸出巢口,抛洒出一团白色的排泄物。
攀雀生活的地方,天空中不时有猛禽飞过,它们喜欢用其他鸟的幼仔来喂养自己的孩子,每当有猛禽从空中掠过,都会让附近的鸟儿们惊慌不安,但是攀雀妈妈却镇定自若――它们的巢穴虽小,但是却隐蔽而结实,让任何猛禽都没有下手的机会。
邻近树上的虫子被捉光后,攀雀妈妈飞向了更远的芦苇荡觅食。中华攀雀不仅是建筑大师,还是捕虫的高手。它能用嘴剥开苇壳,取食隐匿在其中的虫蛹。此外,攀雀妈妈还很注意饮食搭配,每次带给幼鸟的食物都不相同:圆鼓鼓的虫蛹、带着厚壳的甲虫、身体蜷成一团的绿色豆虫……慢慢地,大鸟困乏了,回来喂食的间隔越来越长,但幼鸟已经吃饱了,不再鸣叫。
保护动物的好办法范文4
一、营造人文性的课堂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感到自己的尊严。在教学引导中,教师放下架子,和学生共同商量好办法,学生自然无拘无束,愿意说出自己的方案。
二、组织人文性的数学内容
1、挖掘数学中的德育因素
赫尔巴特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教学。"因此,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数学学科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比如,我们组的一位老师在"年月日"一课的课末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出示灭绝动物的名称、所在地和年份,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静)。
当学生看到动物灭绝的资料时,原本热闹的课堂一下子静了下来。在那安静的片刻里,学生的感受是复杂的,情感是丰富的,思想上受到的震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随后自主地提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要求,从而学生学会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感受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我国是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国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讲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极限思想,还有古代著作《九章算术》、现代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以及"鸡兔同笼"、"七巧板"等中国经典的数学问题。相信,这些丰富的背景资料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妙、数学源源流长的光辉历史。国外的也可涉及,如阿拉伯数字的由来,莫斯乌比带的妙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热爱,培养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捕捉数学中的生活因素
数学既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亦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教学"有理数"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自然美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进行启发:"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学生举例后,老师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1÷3,(2)√2......。"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含义。学习"有理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为"有理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采用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而言,究竟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人文性的呢?
1、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合作交流
如教学《一堆纸有几张》时,可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台秤、白纸、直尺等,估计出这堆纸的总张数。个人完成费时费力,只能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3、动手操作
如有位教师在"圆的认识"中"画圆"这一环节是这样教学的:"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借用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等)或圆规画圆。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及学习兴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4、设计人文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实践和综合应用"中有一节:"可怕的白色污染",我抓住这个好时机,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一天要用塑料袋的个数,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制作统计图表,估算全校学生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用掉塑料袋的个数,一年所用塑料袋铺开后的占地面积。通过实践,学生不仅提高了用数学的能力,而且自己得出了触目惊心的数字,从而深刻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
保护动物的好办法范文5
张娇的选择,有人用疯狂来形容。值得与否,她不在乎,她只想用自己的所有,让那两万亩山林岁岁年年地繁茂下去,让那些野生动物可以在一个叫做大自然的家里,痛快地撒欢。
从时尚北京妞到村妇
时隔一年多,想起2012年的冬天,张娇依然心悸。
2012年11月2日到3日,北京西郊延庆县的雪一直在下。这场雪比往年来得要早,其强度也远远在张娇的意料之外。7日,张娇所在的九里梁山已经断电断粮,她不得不摸黑在山间步行近五公里,才找到一处有通讯讯号的地方,向远在北京的朋友打出了求助电话。中午,接到求援信息的蓝天救援队队员和壹基金救援联盟的队员来到了九里梁山,步行三个小时才到达张娇的家,此时的她,气息微弱,由于刚做完心脏手术没多久,她的身体还处在恢复状态中。救援队员再次下山给她买了速效救心丸。回到北京的家里,张娇只待了两天,便带着募捐来的一万斤玉米回到了山里。大雪封山,那些野生动物和鸟儿们何处觅食?涉雪而行,跌倒爬起,看到几只饿死的麻雀,张娇的心揪得紧紧的,她小心地把那些僵硬的尸体埋在了树下,马不停蹄地四处撒玉米……每多走一处,心便踏实几分。
张娇依然记得二十年前,坐在九里梁山间那些新伐的树墩上,泪如雨下的那份心痛。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地道的北京妞,以小学五年级的学历行走江湖,去海南进香蕉,去四川上桔子,去东北买大米,一个车皮运进来,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轻松地揣进了兜里。张娇用短短几年的时间,让自己的银行存款高达1800万元。先富起来的张娇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喜欢一个人待在山里,和自然在一起。只有和山与树在一起,她才觉得安静舒适。
九里梁山是她曾经无数次光临的地方,可1994年的秋天,当她来到这里时,只看到了被齐刷刷砍断的树木。树倒百兽散,这里成了真正的荒山野岭,当地的村民纷纷搬迁了。在新版的北京地图上,九里梁山的名字消失了。
那天,张娇哭了,她在那份真实的心痛里看清了自己――日进斗金的生活并不能真正让她快乐,她要用赚来的钱让这片荒芜重新枝繁叶茂起来,让那些如自己一般喜欢森林的人还有处可去。彼时,九里梁山所在的延庆县正在招商引资,张娇以200万元的价格承包下九里梁山,期限三十年。
所有人都觉得她疯了,包括男友,这个曾经陪她走南闯北的发小同她一样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等到他得知这件事情时,张娇已经在九里梁山了。男友去找她,指着荒山秃岭对她说:“你这叫蚂蚁啃大象。你放着好日子不过,跑到这里来吃苦受罪,早晚有一天,你会后悔的。”张娇只说了四个字:“永不后悔。”男友负气离开了,他觉得,张娇一定会回到北京城,她不过是一时兴起罢了。
可是,在白纸黑字的合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后,那个时尚的北京妞不见了,张娇先是去了神农架和大兴安岭,看着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始森林,她觉得自己从未如此热血沸腾过――她要把那两万亩的荒山野岭建造成这样的森林,让万千物种和百兽生灵回家。
张娇买来各种野草的种子,带着上百名工人,满山遍野地撒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野草很快便生根发芽,为荒原披上一件绿色的外衣,先是覆盖了灰尘,留住了水土,然后一茬一茬地枯萎,肥沃着脚下的土地。为了避免工人们怠工,她先是自己动手干活,估算好一个壮劳力的工作量,然后给工人定任务量,若完不成,绝不付工钱。对此,有人抗议,张娇二话不说,拉着工人进山,让其亲眼看看自己是怎么完成他一天没有完成的工作量,问他:“还好意思跟我提钱吗?”
在林间,她身手敏捷地爬树,和工人一道,将水曲柳、黄菠萝、楠木等珍贵的树籽摘下来,等到来年的春天再种下去。她还无师自通地发明了一个灭虫的好办法――在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前,在树下垒起一个又一个温暖的草窝,害虫们便将虫卵产在草窝里,这样,工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端了它们的老窝。
寒冷冬日,大雪封山,仅存的一些野生动物们都到张娇和工人们所在的家里来寻找食物。对送上门来的野味,工人们兴奋地布下天罗地网。张娇发现后,愤怒地拆掉了那些设备,严厉地对他们说:“这山是它们的家,你们这样做,跟入室抢劫有什么区别。都是生命,凭什么你们就可以吃它们?今天就立下一个规矩,谁敢动这山里的一兽一鸟,谁就别想拿半分工钱。”
张娇可以约束工人的捕猎行为,可她无法阻止众多的当地山民。对他们来说,上山砍树围猎是祖祖辈辈的传统。山民们的行为遭到了张娇的阻止,矛盾不断升级,几百号山民纠集在一起,个个拿着砍刀,要将张娇赶出山去。在一次冲突中,张娇受伤了,她以空手迎砍刀的气势吓到了山民,但收刀已经来不及了,她的手掌被割裂一个长达八厘米的口子,鲜血如注。工人将她先送至山下的卫生所,简单包扎后,张娇被闻讯赶来的男友带回了北京。
在北京的日子,妈妈弟弟妹妹还有男友轮流陪在她身边,尤其是妈妈,摸着女儿粗糙的双手,一直落泪。大家希望以家的温暖唤回她,可一个星期后,张娇还是偷偷地走了。走时,她给男友写了一封分手信,她说:我的确中魔了。人在家里,心却全在山里。忘了我吧,祝你幸福。信纸上,有斑驳的泪痕。
张娇舍不得这份青梅竹马的情分,可是,山里的生灵们更需要她。
山民们与张娇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张娇的受伤而停止。他们偷偷在山里放捕兽夹子,张娇再一次受伤,左腿血肉模糊,差点落下残疾。脚伤刚好,她又偷着从北京的家里溜回九里梁山,回程的汽车上,一个男子坐在了她的身边――是男友。他说服不了她,只能选择陪她一起着魔。
1998年,两人在山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那是张娇人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每天,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四小时都在一起。老公也曾有过厌倦山里生活乏味的时候,张娇便让他回北京,可真正回到车水马流的都市,他又开始想念这里的一切。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她,但时间流逝,张娇把他改变了。
从千万富姐到“负婆”
年复一年,两万亩的荒山终于有了森林的雏形。第一次在林子里看见金雕时,张娇并不认得它,她将拍的照片发给北京的朋友。朋友很快回复:它叫金雕,属鹰科,是北半球著名的猛禽,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看着朋友发来的短信,张娇没能忍住激动的泪水。那样的幸福,只有她自己知道到底有多么彻底――在张娇的心中,九里梁山就是一个曾经惨遭灭门的家。而她要做的,就是让它重新兴旺起来,让它流离失所的孩子们回家。如今,它们回来了。
这样的喜悦纷至沓来。在这个“人工保护林”里,随地可见到野鸡、喜鹊、啄木鸟、大山雀、金翅雀、松鸦,而且能够见到金雕、红隼等顶级物种。鸟类的生态链,已经很健全了。
不几日,有工人告诉她,在山上看见了狐狸、野猪,还有金钱豹。张娇循山而上,果然在树丛中发现了这些野兽的脚印。那天,一个工人气极败坏地对张娇说,一夜之间,山下的玉米园被獾子糟蹋了大半。张娇一点都没生气,在夜间悄悄地潜伏在玉米园附近,看着野猪和獾子时而抢食,时而分工合作,发出幸福的咀嚼声,吃饱喝足后,在田野里打滚。那一刻,张娇开心极了。
为了让这些野生动物获得充裕的食物,张娇把一千只鸡养大后,全部放入山林,作为献给这些动物的贡品。她还养过七八百只羊,大多也贡献给山上的生态系统了。甚至连她种玉米和蔬菜的菜地,也成了野猪、猪獾和狗獾们的乐园。环境恶化,这些“流离失所的孩子们”吃了许多苦,张娇想用这样的方式弥补人类的过失给它们造成的伤害。
九里梁山在张娇的手里慢慢变得生机盎然,万物繁盛也引来越来越多嫉妒的目光。尽管山里设了许多路卡、望哨,可依然有人不惜铤而走险。1999年的秋天,一个偷猎者被张娇的老公发现后,慌不择路间起了杀念。那一天,张娇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彼时,他们的女儿尚在襁褓之中。
这样的打击对张娇来说,难以承受。万千生灵在她的山里安家落户,可是,她的老公却再也不能回家了。从此,她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九里梁山的一草一木间,唯有它们的生生不息、枯枯荣荣才能抚平她心中的伤口。只有看到它们,她才会觉得,老公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关照着她,关照着这些刚刚找回家园的物种。
为了女儿的安全,孩子刚满月,张娇便把她送回了北京,交给了妈妈。孩子一天天长大,母亲在她心中只是一个符号。孩子上幼儿园了,要开家长会,她对老师说:“我没有家长,我是孤儿。”妈妈将这句话告诉了张娇,张娇居然笑了,她说:“女儿像我,有个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娇觉得总有一天,女儿会理解她的选择。这片山,不仅是万千物种的家,还长眠着她的父亲。她总是在夜深人静时对自己说:等我百年之后,女儿来到这片森林,她一定会暗暗对自己说,我妈妈是好样的。想到女儿和女儿的同龄人将呼吸到森林里充沛的负离子,张娇所有的苦累都找到了美好的出口。
从一个神话到一个真实的童话
张娇不准外人进山,对山里的蘑菇、榛子等物产,她也任由它们自生自灭。她不取山林一果一实,一鸟一兽,任由它们在自己的家园里自由生长――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命,她没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
九里梁山这个在地图上消失的地标又重新生长出来,以前所未有的丰姿。可连同时光一同溜走的,不仅仅是张娇的青春,还有她曾经的千万资产。
钱,到底花到了哪里?
“一百颗种子才能种出三棵,你问我两千多万元哪去了?一年1平方米花30元育种、人工费,一亩地660平方米,一共两万亩,重复20年,撒种子撒不好都是钱呐!”张娇说。难以为继时,她又东挪西借了几百万元,雇佣的工人也由最初的上百个缩减到如今的两名。曾经有过一些志愿者慕名来到九里梁山,可光是一个月都见不到一点荤腥的伙食,便让很多人迅速走了。也有人被张娇感动,选择了留下,但最后,张娇还是让他们离开了。同心疼这山间的一草一木一样,张娇觉得,这样的苦差事,如果自己能扛,就不要让别人来陪着自己一起受罪。她希望用自己毕生之力,还这世界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不仅要育一片林,也想育一代人的心。
没有人理解,守着这片如今价值至少5亿元的森林,张娇何以过得如此窘迫到自虐的地步。她在这样的坚守里,饱受争议。而二十年的山居生活,令张娇变得沉默,她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天知地知以及林间的那些生灵知便足够了。但这样的沉默会遭至更多的非议,
张娇生于北京五棵松的中医世家,12岁那年,父亲跟别人走了,几乎带走了所有的财产,那是张娇第一次明白一无所有的含义。是母亲用坚强勇敢和巨大的爱心让他们兄妹三人一直拥有家的温暖。她在20岁时便成了千万富翁,过早地体验了金钱的有限快乐。倘若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金钱便会是一种折磨,甚至是灾难――张娇曾经眼睁睁地看着有人为了钱去拼命或要别人的命。她在最富有的时候爱上了大自然,她觉得那是一个可以洗礼灵魂的所在。她希望自己的余生和女儿及女儿的后代,会有这样一个自然可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