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内蒙古;高职语文;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滞后,经济相对落后,但关系着全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少数民族学子比一般学生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艰辛,也更加渴望毕业时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而且也要具备优秀的语文职业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中坚力量是本地区大学生,他们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发展、繁荣的主力军。他们只有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找到正确的奋斗目标与成才之路,才能树立起振兴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建功立业的和使命感。只有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育,才能造就出少数民族地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地处我国边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蒙古、朝鲜、俄罗斯接壤,但是经济发展程度却相对滞后。的人民特别是蒙古族人民,运用勤劳进取的精神和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与其自然环境相符合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文化中,草原文化像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在蒙古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内蒙古草原文化形成了和粗犷豪放的精神特质和悠远绵长的精神内涵。富有历史意义的草原文化滋养着为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新的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草原文化凝聚了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是世代在内蒙古生息繁衍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能够概括和代表内蒙古文化的总体形象。笔者在内蒙古十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学有助于延续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

民族意识是人对于自己归属的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并在民族差异中得以强化,也就是在不同民族交往中对本民族的关切及维护。千百年的沉积形成了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共同体构,其在建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民对在自我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中,和不同民族交往中族意识都起到平衡、促进、制约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关系民族兴衰繁荣,指导着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笔者经调查后发现,内蒙古地区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思想状况的多元性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就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人生观及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在西方思潮和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腐朽的堕落的思想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还有一些内蒙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民族地域中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高职生不了解内蒙古文化、历史。因此,高职语文要将蒙古族文学中的伟大英雄史诗、传统民间故事、民族神话传说、蒙古牧歌民歌、现当代蒙古族作家作品等融入教学内容。例如,除了邓一光的《想念草原》,还有玛拉沁夫的代表作《茫茫的草原》、《草原上的人们》,张志诚的代表作《沙坡》,齐・敖特根其木格的小说《敖包会上的缺憾》,阿云嘎的代表作《大漠歌》,浩・巴岱的代表作《尼美尔山的风》和阿・敖德斯尔的《美丽的罕山》、《草原之子》以及《撒满珍珠的草原》等蒙古族文学作品名篇,在内容上就凸显蒙古族风格,展现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根据地理位置、蒙古族部落分布、蒙古文化的历史状况和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有学者将中国蒙古文学按地域分为了三个文化区域。它们分别是:东部文学区域、西部文学区域、中部文学区域。东部文学区域指科尔沁――喀喇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其包括哲理木兴安文学、卓索图文学、吉林文学、黑龙江文学。西部文学区域指乌拉特――和硕特――肃北――阿拉善,其包括新疆文学、青海文学、甘肃文学、额济纳文学;中部文学区域指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察哈尔――巴林――巴尔虎布里亚特,包括伊克昭文学、乌兰察布巴音淖尔文学、昭乌达文学、呼伦贝尔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将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加以设计运用,借助民族文化元素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特点来形成内蒙古地区高职语文课的个性特征,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从而发挥出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并在广泛获得认同度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出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情感,加强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三、有利于增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性和民族凝聚力

蒙古族根据地理分布分类属于跨境少数民族,最大特点是民族语言、文字国际化。和内陆少数民族相比民族的文字保留相对完整,有自己的出版物,有信息传播的平台,以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外族文化,将外族文化的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把本民族的文化看成是陈旧落后的,慢慢地抛弃,使少数民族在繁衍生息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创造的,具有自我民族符号性格的文化正在消失。“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凝聚力消失。当然跟世界上所有文化一样,内蒙民族文化一定有某些相对滞后和陈旧腐朽的内容,但是草原文化终究还是蒙古民族创造并使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蒙古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满全.《2012年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蒙古学研究年鉴2012年》,2013年12月

[2]韩晗.《论当代蒙古族小说的审美特色》.《兰州学刊》2012.2

作者简介: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

科技的飞跃式发展,社会的跨越式进步,处于新时期的当下,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问题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文化素养底子薄,就业面狭窄,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生活。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制定了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的战略指导方针,但怎样能使他们的运动成绩与文化成绩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青少年运动员提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与外界交流的基础,就如同日常训练是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基础一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给一个人营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打造一个完美的交际群体。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而言,词汇量有限、语意表述不清、不讲究说话技巧等是他们在日常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青少年运动员对于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

(1)词汇量极少,往往心里想表达的意思却说不出来;(2)没有想说的欲望,因为想说的说不出来或是说不准确,索性就不说了。从想说说不出到不想说甚至于不愿说,进入了一个恶性的死循环之中;(3)语言粗俗,缺乏说话的技巧。与人交流时过于直截了当,不顾及说话的场合、对象以及对象的具体感受;(4)思维不连贯,语言跳跃性强。

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困难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缺乏对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普遍认为,语言表达不就是和人说话聊天,没什么需要特殊学习的必要;阅读量太少,直接导致词汇量极少,有口说不出的现象普遍存在;语言交际环境的影响,运动员之间的语言交际环境是一个无法获得提升的环境,周围都是水平差不多的同伴,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质的提高。

三、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1.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根基,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为了使我国由体育大国成功转型为体育强国,相应地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2.语言表达能力是文化素养的间接体现,对于运动员本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修养有百利而无一害。

3.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后,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会接受记者采访,会要求运动员作一些获奖感言之类的讲话,这就要求运动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转业后的运动员进行职业选择也是大有帮助的。

四、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新模式的实验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的新模式,要求是必须到讲台前面对全体同学,以此来调动青少年运动员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1.实验过程。选取中专一年级(一、二)两个班级。中专一年级一班从新学期开学就开始执行课前3分钟演讲。内容自选,可以是假设自己获奖后,发表获奖感言,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最近看过的好文章(必须背诵),还可以是对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期一个学年,中专一年级二班作为对照班,没有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的活动。

2.实验结果。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的班级的学生从刚开始的不敢说、不愿说、不想说到学年结束时抢着说、比着说、必须说的状态。(利用了抛砖引玉的方法,开始由老师自己做例子,老师先说,一点一点引导学生自己说。)

3.对比结果。参加了实验的班级的学生一学年下来明显比对照班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显著的提高。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愿望。词汇量有所增加,语言表达流畅,语意表述清楚明白,而且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能力新模式的探索

1.大量阅读,积累词汇。词汇量的积累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的,虽然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训练时间大于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还是应该挤出时间进行阅读,以便于积累词汇。

2.勇于表达,学会表达。作为老师,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时刻提醒青少年运动员,语言表达是很好的交际工具,要勇于使用,学会使用,在不断的运用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这种能力的高低将决定我们日后社交圈的大小。

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必要

身为一名青少年运动员,超越自我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每一次的成绩都要比上一次还好,这样距离我们心中的那块“金牌”就会越来越近。那我们就应该努力拥有我们必须具备的条件,用我们的语言大声地把我们的梦想喊出来,响彻云霄,一飞冲天。

参考文献: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 文化意识 应对方法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紧密,社会对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对全体劳动者的英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英语翻译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育中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学中不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过分强调实用性,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和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普遍文化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其在实际工作和实践中闹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甚至冒犯他人的严重后果。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对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早期,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翻译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将源语符号原原本本的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目标语符号的机械过程。事实上,翻译是一种极其复杂而丰富的社会现象。王佐良先生就曾经指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1994)谢天振(2003:27)也说过,翻译不应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和文学行为。由此可知,翻译的本质就是一项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的过程离不开文化。

三、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素养

在翻译教学中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素养主要可以通过两种层次的途径来实现,分别是宏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教材、师资队伍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凸显文化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微观层面则指通过调整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改变评价机制来引导学生发现文化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并重视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1.宏观层面――教材、师资队伍结构、课程设置调整。当前,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往往只选取商务翻译实践类课本或用商务翻译实务材料代替教材,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仅单独设置翻译实践一门课程,无其他与之配套的相关课程。此外,承担翻译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存在由非主攻翻译方向的教师来进行翻译教学的现象。针对此现象,笔者认为想要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挑选适合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此教材应该兼具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不仅要在实践上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还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复杂性以及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方面因素。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仅仅设置翻译一门课程,要配套设置相关的介绍文化的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中西方文化,还要包含介绍东方文化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课程,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都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文化意识和素养。最后,承担翻译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翻译专业素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引导学生自发关注翻译中文化的重要作用。

2.微观方面――调整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评价机制。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目前的高职高专翻译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过程上,在授课内容上只重实践不讲理论,更甚少涉及文化知识,在评价机制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调整授课内容,加大文化知识部分内容在翻译教学中的比重,配合适当的翻译理论介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化的重要性,自发积累文化知识。其次,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一些难度适当的课堂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引导其自己发现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陷阱”并找出应对和解决的办法。此外,课堂上的评价机制也应该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再只注重翻译结果,而应该更多的根据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培养出学生敏锐的文化意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解决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文化意识淡薄这一问题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宏观上改用适合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添加配套的文化课程、改良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其专业素养,微观上充实授课内容,添加必要的文化和理论知识、改变单一授课方式,使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形成文化意识并自发积累文化知识、改进评价机制重视过程评价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育的作用培养出能满足社会各类层次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陈.岚茜.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反思[J].2010(9):62-64.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文化差异敏感性;英语文化素养;母语文化素养;文化差异对比教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15-0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近年来,外语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英语教育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很差,不能在具体实践中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有的学习者虽能讲出一口语音语调标准、语法结构正确的英语,但在语言交流中仍会产生误解,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对方的语用意义,听不懂文字话语之外所传递的信息。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母语文化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汉英文化差异对比教学将会对其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汉英文化差异对比教学的重要性

应重视母语文化素养的培养

所谓语言文化素养包括母语文化素养和英语文化素养。谈起文化素养的培养,人们都下意识地与如何移入英美文化等问题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我们在无意中就忽视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事实上,在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和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同等重要。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对本土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的欠缺,很多学生在学习、交际和交流过程中总会弄出很多笑话。据载,有些学生在翻译考试答题中不知道中国“抗战”是和谁打仗,而将“抗战”一次译为 “against war”, “anti-war” 等。(沈银珍,2006)所以,中国学生要想真正地学好英语,首先得熟悉本国的文化传统,对本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加以补充和巩固,打好扎实的汉语语言功底。在这方面,应该引起全体外语教育者的重视并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所体现。

二、汉英文化差异对比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特定思维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用于进行交际的最基本的工具。特定的语言反映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文化是通过语言交流传播的。这就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了解其文化的过程。然而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由于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必然造成文化的差异,而这又进一步反映到语言上。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的了解,造成了交际障碍和语用失误,从而导致所表达的语言虽无语法问题却不合乎规范。这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比语法错误更加严重。对此,胡文仲先生也曾说过:“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

不了解某种外语文化,学习者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或正确地运用这种外语,即使最简单的日常用语也往往会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交际技能的培养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

然而,汉英文化差异对比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为介绍文化背景,比较文化差异,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通过所学的语言材料了解其中所含的民族文化语义,把枯燥无味的词语解释、结构分析等变得有滋有味,生动活泼。(刘银珍,2006)其次,文化素养的提高将会使学习者在交际交流过程中减少语用失败,使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差异和暗示得到理解,从而使整个交际过程畅通无阻。再次,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所反射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领略汉文化与英语民族传统文化的异同,从而增强学习者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三、注重文化差异所反映的深层含义

1、从词汇看文化蕴意的差异

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词汇所体现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因汉英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以词义的褒贬为例。汉语文化中很多贬义词项在英美文化却具有褒义含义。如:ambition一词在汉语里是野心勃勃的意思,而在美国文化中确有进取心的意思;汉语中“关系”一词暗示着可以做成某事,而在英语中, “relation”则表示一抽象的概念,并无具体意义,这与汉语的“关系”相差甚远。(贾玉新,1997)由此也可看出,中国人多奉行集体主义,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和相互依赖性。而英美人多奉行个人主义,做事只讲究原则,毫无情面可言。再如:在英语中的peasant“农民”通常是指贫穷、没有受过教育、粗俗无知、社会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者,井带有“乡巴佬”的贬义色彩,跟汉语中“当家作主”的“农民”井非一回事。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stic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s made by the writers about the prsent situ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but the overall cognitive levelof those students isn't high.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mblems, such as unclear concept of humanistic quality, deviation of ideal and faith, faint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ack of reading of those students.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system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调查

Key words: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survey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03-04

0 引言

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且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承受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生存压力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国家、政府乃至学校通过各项政策、办法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了经济和物质支持,采取了系列措施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适应、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而对于如何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精神却缺乏思考。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人文素养的缺失,例如部分同学学习和做事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心态浮躁,个人心灵空虚,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甚至出现理想信念的偏差和道德的迷失。因此,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为此,我们以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为例,进行了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调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构建人文阅读模式,有效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文阅读模式下,通过系列人文阅读提升体系增加人文知识,提升自在的人文素养,最终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培养质量。

1 调查设计

1.1 问卷内容

本研究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经济困难学生课题“探索人文阅读模式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旨在分析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31个问题,包括26个单项选择题,4个多项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答题。调查内容涉及对人文素养内涵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阅读情况等内容。本文仅选取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作为后续人文素养提升途径的研究基础。

1.2 个体样本

我们以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经济困难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采取无记名测试的方式进行调研。实际参与问卷调查389人,占学院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61%。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详见表1。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知

调查表明,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62.72%的同学认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非常有必要,32.13%的同学认为比较有必要,4.63%的同学认为应根据个人选择,仅有0.51%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但从表2关于人文素养基本内涵的认知看,69.92%的经济困难学生表示知道一些,很清楚的仅有6.17%,表明我院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素养内涵的认知水平不高,认知停留在非常浅显的表面。因此,虽然绝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积极学习人文素养知识的主动性,从而出现了虽然认可人文素养重要性但却不了解人文素养内涵的矛盾。

2.2 关于理想信念方面的调查

经济困难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实用主义。在上大学的目的这一问题上,53.47%的同学选择了找份理想工作,提高生活的质量;32.39%的同学选择提升自我,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11.83%的同学选择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在关于个人人生理想的调查中,43.96%的同学选择养家、照顾家人,选择享受生活的为30.59%,而选择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仅有24.68%。关于入党动机,50.64%的同学选择了增强就业竞争力,26.48%的同学选择谋求仕途发展,21.59%的同学选择追求理想信念。从以上问题的统计数据可看出,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有所欠缺,缺乏一定的担当意识。大部分同学重视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缺乏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的正确认识。在入党时带有一定的功利化思想,将实用主义作为了入党的价值取向。

2.3 关于传统文化认可度的调查

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71.21%的同学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说明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确客观的对待传统文化,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但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例如对待我国古代诗词曲赋的学习态度,13.37%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喜欢学也不会去学,16.71%的同学选择喜欢学也会主动去学,69.92%的同学选择的是考试需要才会去学。反映出经济困难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而很少从提升自我整体修养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进行学习。在你能讲出传统节日的来历或者故事吗一题中,58.35%的同学表示知道一些但不会讲,仅有4.63%的同学表示基本能讲而且比较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困难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不够深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日渐削弱。

2.4 关于阅读情况的调查

阅读对于增加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开拓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掌握经济困难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情况,我们设置了10个题目调查经济困难学生对于阅读的看法、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困惑等内容,这里仅列举几项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经济困难学生阅读状况的问卷内容,详见表5。

从表5分析,经济困难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首先,缺乏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问卷调查中52.7%的同学对是否喜欢读书表示一般,这可能与同学们本身阅读少,未能体会到阅读带给自己的收获,从而未将阅读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有关;其次阅读时间少,多被其它休闲娱乐所占用。在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人文书籍的调查中,52.44%的同学表示愿意,但没有时间。在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休闲活动分别是上网、体育运动及听音乐,而选择将阅读排在第一位的同学仅占9.51%。阅读量低,层次浅。在关于每月阅读量的调查中,选择1本及1本以下阅读量的同学合计比例为74.3%。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52.44%的同学选择用手机看新闻信息。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在阅读量上处于非常令人担忧的状况,甚至根本不阅读。在阅读方式上,电子阅读虽然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但这种标题式走马观花的阅读往往是碎片化阅读,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3 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院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传统文化比较漠视等,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3.1 人文素养概念不清晰

人文素养概念的不清晰直接导致经济困难学生无法系统的采取相应对策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人文素养的字面理解,人文指的是人文科学知识,如政治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素养则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应当是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逐渐形成的自身素质和文化养成。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往往将人文素养等同于人文知识,因此时常用人文知识是否丰富作为衡量一个人人文素养高低的标准。人文知识只是人文素养的一项内容,而人文素养是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内在品质,其内涵远比人文知识丰富得多。

3.2 实用主义和功利意识较强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考级、考证上,并且将学习的主要兴趣投放于实用性科目上,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础提升就业能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忽略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作为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只有不断提升才能弥补我们综合素养的短板,从而真正促进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在对国家和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度调查中,选择非常关注的仅有14.14%,可看出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欠缺感恩意识,将个人利益视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此,也就出现了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很多学生为了争取到名额得到相应的经济资助而弄虚作假、拉取投票的不当行为。

3.3 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更重要的是强化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对我院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同学们自进入大学阶段后便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而中学时代偏向应试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也因为缺乏持续的巩固而逐渐淡忘,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更是缺乏体会和感悟。同时,在现代社会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淡忘中华民族的信仰、文化、习俗等,反而对西方舶来文化盲目追捧,甚至出现民族归属感淡漠的问题。

3.4 缺乏阅读指导,阅读娱乐化和碎片化

在此次的调查中,我们将经济困难学生的阅读状况作为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希望以此为作为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对于阅读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的问题中,35.99%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读什么;在你阅读后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一题中,57.84%的同学表示从不做笔记。这些问题说明同学们虽然肯定阅读的种种好处,但是对于怎样选择阅读的书籍、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渠道等内容缺乏了解和学习,因此为同学们普及阅读的相关知识,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正如上海师大文学院孙邈教授说的“现在学生阅读中存在四大弊病,读图不读书,读流行不读经典,读史不读原著,读缩写不读原著”①,我院经济困难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也表现出“快餐式”浅阅读,大部分同学通过手机、电脑对新闻进行标题式阅读。在读物的选择方面,偏向网络小说、休闲杂志等娱乐性和休闲性的书籍,大部分同学不做笔记,对阅读的感悟、心得从来不记录,阅读呈碎片化。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同学表示自己虽然有读书的计划,但是无法坚持,因而出现“雷声大雨点小”最终根本不阅读的情况。因此,从整体上看我院经济困难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状况不尽如人意,阅读娱乐化、休闲化、碎片化带来的是对知识缺乏专注的分析和思考,缺乏系统的积累,最终削弱阅读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实际作用。

4 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原因分析

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人文素养表现出的问题有着复杂的个人、家庭及社会因素,总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4.1 自身意识欠缺,自我要求降低

人文素养要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最终让同学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并非通过几门课程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更有现实意义的考级考证上,而忽略人文素养的提升。另外,大学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得同学们能够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最大限度的发挥同学们的潜能。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受“只要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这一说法的影响,从紧张、严格的高中阶段进入大学自主管理的环境下,轻视了学习的重要性,丧失了对知识的渴望和景仰,开始自我松懈。而自我要求的降低最终带来的是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对专业学习要求降低,“大学60分万岁”成为普遍现象,同时也让经济困难学生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提升。

4.2 经济压力影响了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①家庭经济压力降低了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精神求知欲。

很多经济困难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改善家庭生活窘境都从事着兼职工作。虽然兼职可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增加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但也占用了经济困难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人文知识,领悟人文精神。通过访谈还了解到,很多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对于一个承载着全家人希望的大学生来说,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对于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而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是特别迫切和首要的,这一认识也降低了经济困难学生主动学习人文精神的求知欲。

②家庭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容易出现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下,很难积极主动并且自信乐观的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从而错失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机会和途径。

4.3 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的偏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缺乏理性思辨的能力,也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金钱和物质缺乏正确的态度,出现盲目攀比、虚荣浮夸等不符合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此外,网络、新闻媒体为了抓住人们的眼球,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缺乏应有的道德底限,对某些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现象进行大肆宣传和报道,宣扬低俗文化,使得身处象牙塔的经济困难学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误导,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

4.4 学校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一文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学校面对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把就业率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制定培养方案上偏向应用和技术,客观上造素质类课程的弱化。同时,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教育及管理中,我们也更多的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可迁移技能的提升,这样的职业生涯指导理念一定程度上也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5 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5.1 重视人文教育,提升大学人文精神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重视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塑造,才能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要明确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仅仅是一所大学为自己设立的发展目标,更是学校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大学顶层设计的蓝图与绘制离不开人文理念的润色与支撑,大学特色发展的解读与实施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视野和胸襟,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素养与情怀。②其次,重视人文教育。大学不仅是“授业”,更要“传道”,科学知识的传授,是大学的使命,但离开了人文精神的“授业”,离开了人文情怀和历史传承的知识传递,知识会丧失其崇高的价值。第三,全面认识人才培养。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应该具备崇高的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因此在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应当以综合素质为导向,培养德才兼备之才。

5.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还应从学生主体出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倡导经典阅读、阅读沙龙等第二课堂活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进而激发其了解人文知识、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制定经济困难学生必读书目及考核办法,经典阅读导读等方式,有意识的培养经济困难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意识,久而久之,持之以恒,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将受益终生。

5.3 构建人文阅读模式,不断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构建系统的人文阅读模式,是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制定经济困难学生必读书目及考核办法,形成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长效机制和培养特色。其次,结合新媒体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特点,引入电子阅读作为构建人文阅读模式的补充。纸质阅读作为传统的阅读方式,适合作为经典著作、学术专著等作品的深度阅读。电子阅读以便捷的特点更适合资讯的传播。因此,在模式构建上,除了通过制定书目推广深度的纸质阅读外,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向经济困难学生做好书推荐、精品阅读推荐,以电子阅读的方式对阅读进行推广。最后,开展人文阅读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诗歌朗诵会、读书笔记评比活动、经典名著话剧大赛、阅读沙龙活动,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以娱乐式阅读的方式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加强修养,营造浓郁的自主学习和阅读氛围。

6 结论

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整个大学教育培养的质量,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切实的调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现状并就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探索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蒋文学,夏延芳:《理工大学生人文素养分析》,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年1月。

②王晋,王岩:《现代大学中的人文教育精神》,载《光明日报》2016年2月10日。

参考文献:

[1]陈海,乌云格日乐,刘德林.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2-25.

[2]孙光辉.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1-104.

[3]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44-46.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6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型产业层出不穷,在这其中,一种以创意为主的新型产业逐渐崭露头角,在许多行业,创意都有其生长的土壤。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再介绍了艺术设计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化;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课程

一、前言

创意产业是各种行业发展的先驱,它推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向大众推广许多新的思维、设计、理念,所以值得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培育创意人才。由此诞生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旨在为设计行业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因为其历史较为短暂,课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想办法解决。

二、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及重要性

1.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的当下社会中发展出的新型产业,它非常推崇创新,注重个人的创造力和思维的活跃性,它需要现代社会高端的电脑技术、活跃的信息传递作为基础。在满足这些需求后,创意产业能够爆发出相当大的创造性,以自身的先驱性领导其他产业飞速发展。创意产业的涵盖面非常广,它是一种文化产业,但是却可以涉及广告传媒、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电影戏剧等各个方面,并且在这些产业中占据领导地位[1]。不过除了社会物质基础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文化创意必须是人的文化创意,这就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基础。我国为了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不同领域均开设了培育创意人才的教育课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现今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文化创意产业化的重要性。文化创意产业在其他产业中具有领导地位,其相应的创意人才也是各个领域行业的抢手人才。因为创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隐性资产,它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在竞争中始终走在其他企业的前方,这一份优势对于竞争激烈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许多企业争相发展的方向,一些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也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能够促使这一产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意味着一份产业的发展逐渐具备输出与输入两方面。我国为了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正逐渐在教育中也增加相应的教育课程,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素养的创意人才,但是我国创意教育尚受到教育体制的制约,面临着许多挑战。

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1.创新性不足。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以学为主,无论是哪项科目,学生都是在教师的领导下学习先人的知识,以掌握和运用知识为主。艺术设计教育虽然主打创新思维,但是由于其课程采用的仍是和其他课程相同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仍然是前人的经验,继承的是前人的思维和成果,缺乏相应的延伸和发展。并且,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同,上的课程、做的练习都相同,很难在这种统一的学习中发现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而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在固化死板的学习模式中逐渐失去了自主思维的能力[2]。当然,艺术设计课程中,对于经验的继承是必须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评判与鉴赏能力,了解优秀的前人是如何思维的,这有利于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也能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眼界,但是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重心仍然应当放在学生的自主创造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判断的能力。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等着教师为他们指出设计的重点、方向和方法,那么他们将逐渐失去自主思维的主动性,而这本是艺术设计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学生会逐渐习惯模仿前人的手法、视角和构思,在思维中形成固定的程序,让视线范围开始变得狭窄,最后导致培育出的人才在前人的道路上具备相当高的素质,但是缺乏自己走出一条道路的能力,从而也限制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2.文化素质不高。从高中教育分科开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存在一种观念,那就是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选择艺术专业。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想法,艺术与文理科都是平等的方向,选择艺术的学生同样具备很强的文理科学习能力。但是,这一观念却在现实中被广泛认可,文理科被当成高中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在文理科方面无法取得很好成绩的学生才去选择艺术类的方向。这就导致了高校开展艺术设计课程后,所招进的学生大都是人文素养较差,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再加上这几年高校逐渐扩招,放低了招生要求,使招进的学生素质进一步下降。实际上,能够在艺术设计中取得较好发展的人才,势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只有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学生才能在艺术设计中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比如建筑设计,学生需要掌握数学与物理方向的知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历史与语文方面的背景知识。比如服装设计,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生源问题,即使是高校的教育也仍然是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学习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色彩、技术的运用,极少见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只有一些民间艺术方向的课程会保留一些关于民间艺术历史背景的课程。这种存在严重偏颇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进一步忽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3]。当学生学成毕业后,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却缺乏知识底蕴,在工作中不能依托丰厚的人文素养进行设计。试想,当建筑设计师不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当服装设计师不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当游戏设计师不了解受众人群的文化视角,他们设计出的产品,即使创造力十足,又如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何推动创意文化的发展,如何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措施

1.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艺术设计的发展,究其根本就是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培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在这方面,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完成,并将作业成绩记入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还要提出表扬。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各种自主社团的开设,用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意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教师在进行一些设计项目的研发时,可以招收一些具有潜力的学生作为助手,学生年轻活跃的思维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新的方向,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社会前沿的工作,提前为学生展现发展的方向。一些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学校,可以将已基本完成理论学习的学生送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走在社会前沿的设计行业是如何发展的,能够接触到一些设计专业的工作人员,体会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不仅拓宽了眼界,在受到新的思维激发后,也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2.提高文化素养。艺术设计离不开人文素养作为基础,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首先,高中时期就不应该指引文化科目成绩好的学生选择文理方向,而是应当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选科思维。当学生倾向于艺术专业时,学校不能干涉学生的选择,还应当为其排除来自家长和社会的障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4]。这样,高校在招生时,就能获得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学生,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高校在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时,也应当开设与之相配合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可以包括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人体结构比例或者建筑受力分析等理科知识,也可以增加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规律等文科知识,还有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些可以作为学生必备的主修课程,也可以作为选修科目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例如心理学、数学、英语就应当作为学生在设计专业知识以外应当掌握的学科,而人体学设计、建筑力学、生态学等在特殊方向才需要的学科就应当在学生对自己将来涉足的行业有一定倾向后有选择地学习。学校也应当安排一些校园活动,例如人文讲座、文化竞赛、文化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也应当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它可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应当是艺术与文化、科学相结合的科目。学生应当明白文化素养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创意产业化的背景下,需要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和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高校在艺术设计课程上,应当多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创作,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开设更多能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推动创意文化的产业化,才能推动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宜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56-59

[2]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34-38

[3]吴威.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