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1
和监理合同,对工程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了现在建筑工程监理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相应对策。
关键词:工程监理 监督和管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单位在进行基本建设时往往需要临时自行配备土建、给排水、暖通、电气、机械设备等专业工程人员,工程完工后即解散工程人员。这种体制不利于工程建设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往往导致建筑质量低下,建设成本高等。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与1988年正式在建设市场实行建筑工程监理制,成立专业化为建设市场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建设监理公司,从而在建设市场上形成了以建设单位、监理公司、施工单位三方协调、科学管理的运营模式。过去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对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监理是由独立和专业的监理单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理合同,对工程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对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控制,对工程合同和信息进行管理,组织和协调参与工程的各方。工程监理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可以促进工程建设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保证工程质量;促进工程建设按期推进;降低工程费用。
1 建筑监理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实践中,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监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有研究表明,我国通过建设监理资格考试并注册上岗的人员只占所有通过考试人员的一半左右,另一半通过考试的人员多在设计院或者从事教学工作,并未上岗。随着国内基础建设项目的蓬勃开展,已有的工程监理人员在素质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为了弥补缺口,一些监理公司对原有的工程设计或者建筑施工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后,让其上岗担任工程监理人员,甚至一些监理公司直接任用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担任工程监理。这些监理人员往往缺乏工作使命感、怠慢工作,信念不够扎实,对工程监理认识不到位,专业知识亦有不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不强,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即使是一些经过从业资格考试的工程监理人员,其专业知识也已日渐不能满足现代化工程监理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其对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的缺乏,与国际水平的工程监理还有相当的差距。
第二,监理市场不规范。这突出表现在一下几点:一是地方保护阻碍了市场竞争。市场经济能极大提高效率的原因就是竞争促进了各市场主体不断应用科技,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从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效率不高,产品和服务水平低下的企业往往被市场淘汰。在工程监理市场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规定只有在当地注册的监理企业才能在当地开展业务,蓄意阻断竞争。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保护落后,阻碍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自主监理、同体监理等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业主单位为了片面降低成本,聘用与自身有关联的监理单位,从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无法发挥独立的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的监督作用。
第三,工程监理往往狭隘被理解为“质量监理”。国际通行的监理制度是工程监理以专业化的服务对建筑工程进行全程参与。他们具体服务的业务范围已逐步扩展到为业主提供投资规划、投资估算、价值分析,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提供费用控制,项目实施中进行合同管理、进度、质量、成本控制、付款审定等。而在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工程监理往往被狭隘理解为“质量监理”,工程监理机构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参与到其他更具增加值的建筑咨询服务中去。在实际工程监理工作中,监理人员只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对于其他的重要环节比如施工安全往往都不予重视,业主也并不希望工程监理人员参与到施工安全等其他环节。
第四,监理费用过低。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建筑建设工程监理必须实行招标。实行招标制固然能够杜绝漫天要价,实现优胜劣汰,但是目前我国监理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中标,一些监理公司不得不压低价格,使得实际工程监理收费低于应有的收费标准。过低的监理费用造成现场监理人员待遇低,无法吸引到或者留住优秀人才从事监理工作;监理收费低也影响到了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压缩成本,监理公司不得不少降低监理工作质量,形成了恶性循环。
2 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建设监理市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立足我国实际国情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严格建设监理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对现有监理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建设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西方发达国家的监理工程师一般都要通过三到五年的学习,三年以上的实习,考试,实践的过程才能获得资格证书。通过这样严格的程序培养出来的监理工程师往往业务素质扎实,不但懂技术也精通法律和管理等。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监理工作人员在业务素质上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该严格监理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要求监理人员持证上岗,坚决杜绝无证人员上岗。对现有的监理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强化业务素质,加强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具备国际水平的高素质监理人员。
第二,加强对工程监理人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依法清除害群之马。针对目前有的监理工作人员怠于工作,工作中收受建筑方好处而对施工中的问题视而不见的现象,应该加强对工程监理人员的伦理道德培训。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规定了监理工程师的道德准则,其核心内容强调了“正直、公平、诚信、服务”;日本咨询工程师协会制定了咨询(监理)工程师《职业行为规范》,其基本原则是坚持监理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中立性、服务性。我国也应当指定监理工程师职业准则,加强对监理人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使其能够坚决拒绝各种不正之风,认真的做好监理工作。同时,应当加强执法检查,及时发现那些收受好处的监理人员,依法予以严惩,震慑其他不法分子。
第三,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制止不正当的价格竞争。国际上监理费用的额度和价位比较高,通常情况下约占工程总造价的1%到4%之间,比如美国收取3%~4%,德国收5%(含工程设计方案费)。合理的收益有助于监理公司吸引高素质人才,更新自身技术设备,加强业务培训,对于监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监理招标中,一些监理企业恶意报低价排挤竞争对手,收取的监理费低于成本,使其无法保证监理工作的质量。因而,相关部门应当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合理估算监理工作成本,在此基础上制定监理收费的最低标准,禁止监理企业低于此标准参与投标。这有助于规范监理招投标活动,使得监理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服务水平上。只有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才能够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第四,规范监理市场秩序。首先要打破地域性保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监理市场的地域性封锁现象并且及时予以查处,恢复市场的有序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其次,必须严厉查“同体监理”,严禁在一个经营实体内搞设计、施工、监理“一条龙”作业。具体举措是要求监理单位必须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对“同体监理”,一经查出,必须给予严厉处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规范监理市场。
第五,强化监理的深度,扩展工程监理的业务范围。必须打破将工程监理等同于“质量监理”的狭隘理解。在加强质量监理的同时,强化监理深度,对于施工中的其他重要环节比如施工安全等必须加强监督,改变目前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同时,各个监理企业也应当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范围,加强对建筑工程进行全程参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监理企业应培养自身在于工程的在其他环节比如投资规划、估算、合同管理、成本控制、付款审定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积极介入这些高附加值的环节将能够极大的提高监理企业的盈利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洁.《关于建筑工程安全监理的相关问题探讨》.今日科苑.2007(14).
[2]谢宝利.《浅谈工程建设监理之“现状”与思考》.建筑科技与经济.2009(1).
[3]黎良辉.《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监理机构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华章.2008(9).
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字】城市建设;施工管理;现场管理
引言
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建筑企业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管理中很多问题必然会在现场得到反映,各项专业受理工作也是在现场贯彻落实。但是,作为建筑企业的最基层的基础工作――施工现场管理,其首要任务是保证施工活动能高效率.有秩序地进行现场出现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有关施工人员在现场应该及时解决,实现预定的目标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施工现场管理也就是现场的生产管理。
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专门性管理人才匮乏
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不仅是高效的土建施工管理的关键,还为土建工程的质量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的土建施工从业人员有3500 万人,而这其中有2500 万人是农民工,只有三万多人是建筑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这种情况与我国迅猛发展的土建事业严重不匹配,造成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较低,缺乏专业门性人才,施工现场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2、建筑工程的施工不按规范工序实行,出现许多“豆腐渣”工程
工程的管理人员为了从工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将工程进行多次转包,获取非法利益,造成工程的资金严重流失,导致建筑工程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施工人员不负责任和无所谓的心态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的局限性都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此外,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的管理都还不够到位,管理体制还有待改善。
3、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监管的力度不够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管理人员不负责任,质量监督的力度、执行不够,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够深入,管理松懈,甚至出现违规操作,施工项目、设计和管理队伍参差不齐,这些都足以影响建筑工程的完好建设;质量评定不具备权威性:工程质检人员敷衍了事,质量管理权责不明,质量检测部门得不到真正的发挥。
4、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管理不够
施工现场灰尘太大,现场管理人员没有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出现污染较大的施工现象,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施工要求进行作业,环境卫生有待提高。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
1、培养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理念
建筑工程作为建筑行业的领头型产业,对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自然要求得更高更具体。工程项目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理念就是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筑行业市场竞争趋势,都必须科学化、客观化、务实化。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安全管理的有效落实也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因此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理念,使他们切实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2、加强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需要多种多样的材料,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必须做好材料管理工作,保证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2.1材料的供应:建筑工程施工的材料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准确把握建筑市场的材料供求情况以及价格波动情况。必须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图纸,认真统计材料的需要量。同时,也要按照对材料市场的调查来选择材料的供应方。另外,结合工程施工进度来合理安排材料有序送到现场,切实保障现场材料的供应。
2.2材料的采购:材料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当前的市场调查情况,做好材料的采购工作,做到货比三家,最好能够从生产厂家直接采购,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种中间环节,切实实现材料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从而保障施工现场工作的正常进行。
3、搞好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是现场施工的基本保证
①编制专项安全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②落实三级安全教育机制;③特殊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④坚持查隐患、查记录、查设施、查违章作业,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和违章作业;⑤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才能施工作业;⑥安全标识牌、危险源标识牌悬挂在明显位置;⑦落实安全管理人员按时上岗,按规范监督施工安全;⑧定期组织施工安全应急演练。
三、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实施动态控制
施工项目的管理目标确定后,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由于施工项目的特点是周期长.工作量大,在施工过程中有诸多的干扰因素。所以,必须进行动态控制,不断地排出干扰实现控制目标。
施工项目的干扰因素来自多个方面:
1.人的干扰因素
建筑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包括决策的失误,计划不周,指挥不当,控制协调不力,责任不清,行为失误等人的干扰因素是影响目标实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在管理层。决策层其影响面就较大,因此,选派项目经理必须慎重,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对项目的主要管理人员和施工工长,质安员,成本员,材料员都必须德才兼备,能胜任本职技术业务工作。对严重失职或不称职的人,应及时撤换或调整。
2.材料的干扰因素
包括供应不及时,供应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不合乎要求,价格不合理,材料试验中的问题,材料使用不当等,以及构件和预制品也可能发生类似材料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工程质量。
工程成本应由项目经理责成材料部门严格按计划,材料的质量要求组织材料分期分批进场,加强计划性,所提供的材料和半成品应有相应的质量证明,如出厂合格证,原材料检验试验报告和材料证明书,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杜绝材料采购中吃回扣,以次充好的违纪行为。
3.机械设备的干扰
如机械选用不当,供应不及时,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机械故障,维修不当,利用率低,效率发挥不好,更新不及时,收费不合理等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导致质量事故,安全事故发生。这类问题涉及到施工准备中对机械的合理配置问题以及动力部门的工作范围,应通过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的施工方案前期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机械使用问题,应加强岗位责任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保养,维修和持证操作,对确定不能满足生产的机械则由动力部门进行平衡调度。
4.工艺和技术的干扰因素
包括施工方案设计不周,没有优选,或对方案实施不力,工艺方法选用不当,使用不当,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执行技术标准工艺规程不力,检查不及时,管理点没有设计好,执行好。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规划力度也在加强,城市施工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还能够提升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说需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工作。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论述了在施工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三个主要问题,并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及健全法律建设等,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合理切实可行,解决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是现在建筑工程的必然选择。从创建标准化的示范工地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施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近年来,施工现场管理正往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标准化示范工地的分布来看,各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在一些工业园区、城市结合不和村镇工程中,管理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标准化的管理也没有执行到位,现场管理上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究其原因,是存在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他们主动意识较差,而且对自身的要求也不够高,认为标准化管理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他们认为所谓的标准化管理只是一个重视硬件投入的过程,只要硬件投入到位,就意味着是实施了标准化管理。其实不然,标准化管理中应该还包含软件建设。有一些具备雄厚施工实力的企业,他们的临建达到一流水平,但是软件还处于二流状态。这样的企业一大弊端是内部管理一片混乱,毫无章法。往往企业里的员工处于毫无斗志的状态,他们终日工作涣散无力。由于责权不分明,所以总包有时会指挥不动分包。有的企业则是漠视施工规定,没有持证的技术工人也可以上岗,而且是大有人在,这样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的企业是在施工的过程中质量管理控制措施未落实,工程在建成后,本身会存在部分质量通病。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会出现的问题,而且有的是普遍存在的。这样的施工企业完全误解和违背了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的本质和内涵。
2. 有效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2.1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整个建筑施工全局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主要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等进行编制,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用较低投入来换取最合理的效果。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不同的施工方案,所需的费用也不同,有时甚至差距很大,在开工前,应组织相关人员,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齐商共讨,科学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出台后,在施工中要认真执行,如与实际情况不符,及时反馈,相关人员及时调整,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实际紧密结合,做到不用假的、空的、套搬的方案画饼充饥。
2.2 认真抓好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基石,靠质量出信誉,靠信誉争市场,靠市场增效益。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领导体系,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并强化质量技术管理工作,及时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强化工人的质量责任心,同时层层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明确质量责任,使质量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个人,并按规定建立奖罚制度,与各级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应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巡回检查,走动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查责任,并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在全面抓好施工质量的同时,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管理措施,严把材料采购和进场质量验收关,杜绝不合格品材料混入现场。
2.3 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
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2.4 制定严密的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
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措施。要针对工程施工的特点和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不利条件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与教训, 遵照有关规定,全面具体地将其贯穿于全部施工工序之中。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定会改善劳动条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焕发劳动热情,带来经济效
益,足以使原来的投人得以补偿。在安全管理中,“投入要适度,工料要适当,精打细算,统筹安排”。既要保证安全生产,又要经济合理,还要考虑力所能及。为了节省资金而忽视安全生产,或单纯追求不惜资金盲目高标准,都不可取。
2.5 推进现场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规范化、标准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企业针对现场管理制订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控制程序, 有效地协调各项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必须坚决服从这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要通过推进现场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实现两个有效化。即:促进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取得经济上的有效化,以最少人力和财力,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上的有效化。
2.6 加强施工现场成本管理
一是控制物资采购成本。就是对主材、大宗材实行招标采购,通过招标,显现最低价格透明度, 各销售商压价竞标,有效地挤掉销售方正常利润以上的利润水分,采购到质优价廉的物资。二是加强物资发放管理。物资发放是在计划任务材料定额基础上运行的,物资部门对生产工班首先要按任务量测算出物资品种及数量, 以台帐进行管理,并抓好限额发料、使用过程控制、修旧利废、节奖超罚等环节,有效地节约工程成木。三是加强物资回收力度。要解决物资收是单位的事也是个人的事, 单位效益受到损失个人利益同样受到损失的认识问题,以增强员工对物资回收的信心; 要解决物资回收同经济挂钩问题,让工班或员工都得到实惠。
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4
一、现存主要问题
(一)供应总量持续下降
自2004年起,北京市住房供应量开始持续下降。2004年2863万平方米,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峰,之后批准预售面积开始不断下降,2007年批准预售面积降至1330万平方米,不及2004供应量的一半。从2004年起,平均每年住宅批准预售面积下降约30%。
(二)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与住房供应量持续下降相对应的是住房需求的不断上升。2003年住宅预售成交面积1138万平方米,住宅供应量(批准预售面积)远大于成交量,但2004年住宅预售成交面积上升至2433万平方米,与住宅供应量仅相差400万平方米左右,2005年住宅供应量与成交量绝对差额进一步接近,从2006年起,住宅成交量开始超过供应,新上市住宅供不应求明显。
(三)中小户型住宅比例有所提升,但比例仍然偏低
2007年住宅批准预售面积133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0-90平方米的住宅占20.6%,相比2006年比例有所提高,但与“90、70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中规定“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四)二手房交易比重偏低
自2003年以来,虽然二手房成交量在不断增长,但是至2006年北京市二手住宅只占总成交套数比重的26%,与其他城市二手住宅与一手住宅平分天下的情况相比,北京二手住宅成交比重仍显不足。二手住宅市场发展的滞后,会导致房地产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不健全,从而削弱房地产政策的效应。也就是说,由于房地产市场发育不成熟,部分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传导受阻,北京的房市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就明显小于其他城市。
二、原因分析
(一)住宅供应量下降原因分析
1、土地供应量下降迅速。受土地资源稀缺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自2005年起,全市土地供应量下降相当明显。2005年与2006年住宅土地(不包含经济适用房土地)供应量分别为585公顷、786公顷,仅为2004年供应量的18%和24%,两年的供应量之和也仅与2002年一年的供应量相当。
2、土地一级开发缓慢,土地储备不足。由于土地一级开发缓慢,土地储备不足,北京市住宅土地供应规划实现难度较大。根据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2006年、2007年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规模约3600万平方米。但是2006住宅用地实际供应用面积仅为953万平方米(包含经济适用房167万平方米),2007年也只有约1400万平方米的供应,远低于2006年、2007年两年的计划供应量,住宅实际供应量也受此影响大大低于预期水平。
3、已出让土地闲置情况较为严重。由于北京市的房价最近几年增速较快,部分开发商的未来房价预期较高,因此有意将已取得的土地闲置或者延缓开发速度,达到推迟住宅项目上市时间的目的,以获得房价快速增长带来的好处。
(二)存量房市场交易不活跃的原因分析
有效房源的供给量不足是北京市存量住房市场交易不活跃的主要原因,而有效房源不足背后的原因则是北京市存量房存在复杂的产权关系。由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障碍仍然存在,使得各种产权性质的房产难以形成有效供应。
首先,央产房上市需经中直和国管局下属的央产办审核,受职工住房档案、住房面积超标和物业供暖费结算证明等多项上市限制政策影响,可上市交易量少。2003~2007年经央产办审核准予上市的央产房累计还不到央产房总存量(约60万套)的3%。另外,现行的央产房物业费、暖气费等仍带有福利性质,也影响了央产房再上市交易。其次,使用权房和校产房改房受政策限制无法上市,总量约50万套。最后,经济适用住房需购买5年以上才能以市场价出售,再上市量少。
三、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北京市住宅供应不足,需求增加的局势,努力增加新建住宅数量,调整供应结构、使中小户型比重增加,提高存量房的流通率,引导消费者合理购房、控制投资及投机需求都是缓解当前情况的方法。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来采取相应措施:
(一)调整住房供应政策
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化为主导,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辅之以政府保障机制,满足各阶层住房需求。宏观调控不能以稳定房价为唯一取向,必须从更为基础的住房供给与住房需求结构两方面入手,以需定供,着力建构一个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在住房消费者与住房供应类型之间形成稳定关联。
1、廉租住房应逐步从目前租金补贴为主、租金减免和实物配租为辅的保障形式,转变为租金补贴与实物配租并举的保障形式,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
2、适当调整经济适用住房再上市政策。对已售出的经济适用住房,可规定产权人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补交综合地价款后,可变更为商品住房,按商品房上市交易或出租。综合地价款应由土地部门评估并收取,上交市财政专项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收购资金。而对此后的经济适用住房实行封闭运作,原则上应不允许上市交易和出租,确需出售的,应由政府部门原价回购。
3、调整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商品房(两限房)供应量,重点解决本市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当前问题的重点是解决中端需求旺盛与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应采取政策调控手段增加中低价商品房供应。通过实施中低价位商品房(两限房)政策,满足本市居民自住性住房需求,达到稳定群众预期,平抑房价的目的。
4、制定政策规范商品住房的各项标准和开发模式。就住房开发而言,如果让市场自由配置资源,开发商可能会倾向于建设高档、大户型的住宅,造成资源浪费,不能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因此,政府需对住房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从资源、能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制定各项政策来规范商品住房的各项标准和开发模式,比如已经实施的“90、70政策”等。
5、重视住房租赁市场,加大出租房屋的税收优惠力度,鼓励居民通过租房解决住房问题,引导“先租后买”的理性梯次消费观念,规范租赁管理。租赁市场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由住房制度所决定,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租赁作为一个政府住房保障的重要手段对调节租赁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参与租赁市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政府直接建房供应,也可以是政府以优惠政府鼓励企业参与租赁市场供给。
(二)调整住房税收政策
1、制定买房减税和卖房赚钱重税的政策。美国有关税法规定,使用抵押贷款购买住房者,应按照其每月归还贷款数额,相应地减去其一定比例的财产税和所得税,同时,免去相应的财产增值税。这种购房地减税政策不仅适用于购买新房,而且适用于购买旧房,包括以小换大、以旧换新等形式。这种买旧房和更换住房活动,有利于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对于每次换房要增加支出的,都享受减税政策。而对于换房中增加了收入,或者只卖不买的则要照章纳税。这种政策明显地体现了政府支持居民买房自住,也鼓励居民通过换房来提高居住水平,但却抑制卖房赢利,特别是打击炒房活动。
2、促进物业税的征收,增加房产持有成本,挤压有效房源。目前北京市许多居民拥有两套或者更多的住房,其中相当部分的住房没有被有效利用,特别是大户型、高房价的住房投资比例高,而闲置、空置率也比较高。加大住房持有成本有利于促使这些住房进入市场。因此,应对持有房地产征收物业税,加大闲置房的持有成本,挤压有效房源。
3、引导居民外迁。首都的特殊地位和五环以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强大的积聚效应,使居民外迁的动力不足,而五环以内新增土地供应紧张,主城区住房供不应求矛盾长期存在。在工贸产业未能形成产业链的扩散效应前,应考虑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完善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外迁、高校外迁和居民外迁。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关于北京市房地产市场供需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
2、李冬梅.北京市存量房市场发展之我见[J].城市开发,2004(11).
3、姜伟新.建立和完善中国住房政策体系的思考[J].中国建设信息,2008(6).
4、崔光灿.住房租赁市场的国际比较研究[J].上海房地, 2007(4).
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3 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2-0020-02
1 工民建施工中的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常情况下,工民建施工中的现场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建筑材料管理、现场施工的技术管理及质量管理。目前,工民建施工中的现场管理随着民工建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投入资金的逐步增多有了一定的提升,可是,仍然存着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工程建筑资料管理混乱
工程建筑资料管理属于工民建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对于建筑资料的管理,许多企业却没有足够地重视起来,一般情况下,对于建筑资料的管理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或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临时组织起来的,所以,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没有任何专业和科学的依据,管理资料也只是作为一种形式,脱离了现实,而且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按照计划行事,这种工程建筑资料管理混乱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形象。
1.2 工程现场施工的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工程现场施工的技术管理作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工民建施工中的现场管理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在质量检查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建筑工程是和复杂而浩大的工程,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程序和较广的范围,因此,采取质量检查是必要的工作,然而,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并非完全能实现,所以,一般都采取抽查的方法,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建筑较大的质量隐患,而且,很多企业的质量都无法与国际标准接轨,甚至相处甚远,根本达不到ISO9001、ISOI4001的标准。
1.3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不仅存在着施工人员施工管理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而且,由于劳动力投入众多,无法实行有效地控制等问题。安全是做好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尤其是针对现场施工管理而言,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进程,但是,很多企业将这一工作无法重视起来,更不能从意识形态方面去认识到其的重要性,例如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只考虑到经济效益,却无法意识到安全才是重要的问题,出现不戴安全帽、不按照要求施工等问题,让施工现场出现安全隐患,另外,在现场施工时,劳动力投入较多,无法对人员实施有效地控制,导致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和质量问题普遍地出现,甚至对于材料、材料的质量等无法很好的控制,出现更多的安全隐患问题。
2 加强和改进工民建施工中的现场管理的几点措施
加强和改进工民建施工中的现场管理,首先要规范工程资料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因为工程资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让职责的明确以及责任的落实情况有据可依;其次,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人员安全意识,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从而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而安全意识是施工企业进行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直接保障着人员的安全,更直接决定着施工的正常运转;另外,提高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和企业生存发展的状态,也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源泉。因此,加强和改进工民建施工中的现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2.1 规范资料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
针对工程建筑资料管理混乱的现状,建筑施工单位不仅应该对材料管理足够的重视起来,而且要制定相应的资料管理制度,并做到科学而规范,而且要加大材料管理力度。建筑资料管理是工民建施工中的现场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首先,建筑资料管理应该从开始就走向科学、专业和正规化,只有严格管理控制好资料,才能保证计划和实际不会出现偏差,即便出现偏差,也能及时纠正,而且,资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供有效而真实的依据。
2.2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养人员安全意识
工程现场施工的技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生存状态,因此,要提高工程现场施工的技术管理,不仅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不断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一般而言,建筑施工单位针对不同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不管是出于建筑施工企业哪个阶层的人员,都应该具备相应阶层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因此,企业要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例如开设一些培训班或者组织一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而且,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要明白,工民建工程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节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而且将培养人才这项工作作为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来抓。另外,要有意识地培养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安全的重要性。
2.3 提高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直接关系着工民建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生存的基本能力,因此,作为一个施工企业,应该坚定“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信念。对于一项建筑工程而言,质量一般包括建筑产品主体结构的质量、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及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这些质量就如同建筑工程的生命,不仅直接决定着它自身的生命,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使用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渗漏、开裂等通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防止措施,并引起建筑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科学、专业合理的施工管理,具备管理意识,规范完善管理体制,站在市场竞争的高度,促进企业管理质量的有效实施,生产高质量的工程产品,精心打造精品工程。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工程建设总体发展水平随着工民建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投入资金的不断增多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工程建设质量问题仍然普遍而广泛的存在着,工程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工民建工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共存的严峻考验。工民建施工中的现场管理作为建筑施工工程管理的开端,不仅是一项复杂、动态的科目,而且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工民建施工现场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吕志丹.浅谈工民建施工中的现场管理[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1)
[2] 陈兴武.浅谈如何加强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J]. 价值工程. 2010(18)
[3] 高波.浅谈装饰工程的现场管理[J]. 科技信息. 2009(22)
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建筑施工 现场管理 材料管理 安全管理
一、引言
建筑施工是一项多工种、多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施工全过程顺利进行,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管理。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的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控制
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怎样实现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控制对于监理单位及承包商均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
2、质量控制过程中产品难以全面检查,部分质量隐患易遗漏
事实上,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怎样实现对于操作型工序产品成果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3、安全意识不高,责任不明确
安全意识是做好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但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等没有深入学习,而且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
4、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
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5、对于现场施工工序产品检测出现的偏差不可避免
由于工作量巨大,纠偏的难度及损失相当大,纠偏措施的决策也较为困难。在实践中,操作型工序出了偏差若不及时发现往往造成大面积返工。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对于工期造成的损失已较难弥补,同时承包商也易受到较大的损失。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非常重要,通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现场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材料管理
1、材料供应和采购。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化较快,项目材料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准确的了解国内外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的变化动态。要根据施工计划做好合理的材料用量统计,对材料市场进行调查,设法从厂家直接进货,降低材料成本,选择质优价廉的建筑材料;根据施工进度合理规划施工现场所需材料,确保施工现场的材料供应,加速材料资金的周转,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2、材料发放。对于施工现场的材料要制定出入库、领用的登记台帐,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材料,对发放材料的使用进行检查,避免材料的浪费,对水泥、钢材的使用进行控制。同时,库管员要及时盘查材料的库存量。
3、材料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材料种类繁多,用量较大,有时还有新材料的出现。因此,施工现场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分类存放,对需要垫板的要加上垫板,同时要合理有效的控制材料用量。
(二)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分部分项工程、单位工程比较多,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施工企业根据施工现场和投标合同的需要,编制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组织计划和施工方案。
1、建立完善的质检制度,运用科学的质检手段,对工程定期质检,要确保每一施工工艺和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质量验收标准。要按照施工合同的要求,接受各部门的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2、组织技术人员学习,使他们熟悉技术规范和施工图纸,熟悉图纸设计,对图纸设计进行优化,要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每一分项工程进行规划,确保在目前环境条件和现有资源下每一分项工程都在受控范围内。
3、对施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施工人员掌握新工艺、新技术,熟悉新材料,规范施工、正确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质量意识的必要性,加强建筑施工单位的思想认识,然后再通过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会议,来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意,强调其质量责任感。毋庸置疑,建筑工程的质量涉及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从设计到施工整体过程进行把握,抓住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强调施工质量意识,才能把工程质量提升到全新的水平。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所以必须优化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专业及工种和岗位复杂众多,造成现场管理复杂,而施工现场的一切施工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由现场人员去实现,所以要依靠现场的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参与管理,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建立科学的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
(三)施工队伍管理
对于工程施工而言,全面提升施工队伍素质,这个任务必须交给项目经理来执行。首先,必须提升项目经理的素质,通常情况下,项目经理的决策领导会决定整个工程的优劣水平,一项错误的决定会毁掉整个工程,因此,项目经理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项目负责人素质的提升,具体应该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来入手,加强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再形成相关理论体系,然后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其次,全面提升施工队伍素质,工程的施工人员,肩负着实施质量任务以及检查质量问题的责任,其是施工中最为重要的质量管理直接接触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必须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安全培训,全面增强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实践证明,凡是培训过的工程,其质量事故、安全事故发生率远远低于不培训的工程。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不仅能加快施工进程,而且还能在安全的情况下,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有力提高施工单位经济效益。
(四)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方面,它关系着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工程的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岗位的职责,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使施工人员都能重视安全,讲安全。
2、加强安全监督检查。要严格落实年检、季检、月检、旬检,使检查有效,同时还要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和专项检查。
3、评价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对危险进行大致的分类,准确提示系统的危险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评价指标有:人的条件失误率、设备故障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