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的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的基础知识

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护理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现代护理趋势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身心、社会及文化等需求,按护理计划、护理方案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和社区保健,这也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长期以来,我国护理高职教育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一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并未摆脱学科式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现代护理专业特点。因此,护理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医学基础课程是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内容,其课程设置及衔接是护理高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重点。我院从2010年以来,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合作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将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创新性整合,应用于2011级护理学生,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择我院2010级、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该专业两年的录取分数不同,且文理兼招,故为了避免样本差异造成的统计错误,分别从两个年级入学成绩、性别、年龄、生源类别随机挑选了无显著性意义(P>0.05)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实施旧方案):2010级312名学生,实验组(实施新的课程整合方案):2011级322名学生。

2.方法

(1)组织专业教师设计调查问卷

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及外聘教师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罗列知识点,按照重要、一般、不重要三个层次制成问卷,添加补充栏,补充栏中为被调查者认为需补充的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问卷分别分发给本院56名教师及8所实习医院共64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实习科室护士长、骨干护士),收集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

(2)构建护理高职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通过收集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同时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重新整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疾病学基础》;药理学添加部分内容改为《用药护理》,形成了三门课程组成的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3)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课程设计

在基础教研室内组织精兵强将成立课程改革小组,根据新整合的课程重新编写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制订学期课程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注重与护士工作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准确描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重新编排,处理好重复内容,适当增加综合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对各课程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给予意见和建议。

(4)课程实施及评价

根据修订的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组织教师进行备课研讨,广泛采用病例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学期中与学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情况,课程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检查课程实施的结果,总结实践经验并改进。

2010级学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5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分别参加理论考试,其中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4门课程还组织了实践考核。课程整合后2011级学生只进行3门课程学习,分别有3门课程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将2010级312名学生8门理论课程成绩取平均分,实践成绩取平均分,2011级322名学生分别取理论、实践平均分。

(5)统计学方法

三、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仍沿用学科系统化模式,注重系统化知识传授,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主旨特点培养,这与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高职护理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随着护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借鉴了国际护理的成功经验。比如,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护理独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都明显少于我国,而有较大比例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临床知识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实现了综合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已被我国许多示范高职院校所采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受到师资缺陷、实践条件的限制,该体系不能被所有院校推广。鉴于我校建立医学专业年限短,师资普遍年轻化的特点,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改革意义深远。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综合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系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重新整合,以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又避免重复,突出了护理职业特点,体现“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宗旨,将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职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高职人才市场形势。新的课程整合淡化了学科,节约了学时,提升了整体性,使学生能将知识互相联系,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研究结果令我们满意,但是在改革中也发现一些突出的矛盾问题。例如,整合后的课程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一般难以胜任教学任务,开发教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不佳,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衔接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等。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院校合作;高职;护理;课程建设

1课程设置

1.1课程性质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学生就业考试必考课程。

1.2课程定位 根据行业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护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部分,其中《护理学基础》作为一门桥梁课程,将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联系起来,起到了由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过渡的桥梁作用。

1.3课程特色及目标 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护理理念, 扎实的理论基础, 娴熟护理操作技能, 良好个人素质, 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岗位群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1]。为达到这一目标,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符合护士职业能力要求、适应护士执业考试标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并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五位一体"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三维目标,即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2教学资源

2.1组建院校合作的师资队伍 我院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有专职理论兼实训教师6人,兼课理论教师1人,兼职实训教师8人,固定的临床兼职教师2人,除固定的兼职教师外,另外还建立兼职教师库(聘请临床护理专家60人担任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请临床护理专家到学校指导,近年来先后请到学校指导并参与《护理学基础》教学的临床专家24人,任教学时434节,兼课理论教师任教学时102节。

2.2院校结合实践基地

2.2.1校内实训基地 有6个综合实训室、3个一体化教室、2个示教室、1个模拟病房。

2.2.2临床见习基地 有广西区人民医院、303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区江滨医院、重阳城老年公寓等。

2.2.3临床实习基地 有100多家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

2.2.4志愿者服务基站 有广西区人民医院、303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区江滨医院、重阳城老年公寓。

2.3院校合作开发教材 我院护理、助产专业使用的《护士职业基本技术》教材,由学校任课教师与临床护理专家共同编写,该教材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融合,突出"院校结合"特点。教材特色是基于工作过程编排模块内容,使各种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传授与工作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护理工作的流程有整体性、系统化认识。涵盖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将护士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并且融入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内容,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实临床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及广西技术操作规范,各模块均按执业护士考试大纲要求设置学习目标,以案例为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课程实施

3.1教学理念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就业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理念,坚持院校结合,将各种理论知识、技术操作的传授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2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大部分,校内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实训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开展各种护理技能竞赛,结合引导学生自学,立足于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校外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假期临床护理活动、护理志愿者服务和顶岗实习,开展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立足于学生工作能力培养。

3.3教学方法 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①案例教学法。每节课以案例为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锻炼学生评估、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②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法。选取部分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如无菌技术、注射法等进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师生共同体验边教边学边做,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结合,理论课堂和实训场地的融合,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评"是一个创新,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在"学与做"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评价质量。③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可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如护患沟通的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护士、哭闹的孩子、家长等。④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如入院护理,让学生模拟患者、医生、护士、家属,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对入院护理的程序和患者入院以后的护理具体内容就有了较深的了解。⑤团队学习法。选择部分内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进行小讲课、操作演示、角色扮演等,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创造性思维。

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技术处理

一、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特点

1.由于在开挖和其他土木施工中往往还存在各种交叉作业过程,而深基坑结构的自身荷载主要由结构立柱直接承载并传递给地基,减少了大面积开挖时卸载对基坑持力层的影响,同时降低了深基坑内部土基的回弹量;

2.底层结构平面一般作为工作平台,不需要另外架立设置开挖工作平台和内撑结构,这样做即可大幅削减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等临时设施,从而减少了施工费用;

3.施工受力合理,超大面积深基坑内的围护结构变形量较小,从而避免了对临近建筑物的严重影响;及时地处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可以很小地受到风雨的影响,且在土方开挖过程中不浪费工期;

4.应用施工可使得建筑工程上部结构的施工与地下基础结构施工平行和立体同时作业,在建筑规模大、上下层次多的情况下一般可节省工时1/3左右;

5.应用技术处理措施对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有:支撑位置会受到地下室层高的限制而无法调整净空高度,在遇到较大层高的地下室结构式需要另外设置临时的水平支撑结构或加大维护墙体的断面和配筋数量。因为在开挖施工是在深基坑顶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深基坑内部要分布具有一定数量的中间支撑立柱和降水用井点管,而我国目前还欠缺一种小型且高效的挖土机械,致使深基坑开挖难度增大,无法安全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

6.最大化地利用地下空间,以扩大地下室的建筑面积。

二、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要点

2.1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调整采用逆向思维

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建筑工程的地下室剪力墙结构是作为一种承担荷载的竖向构件。通过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剪力墙是以先施工上一层结构,再施工下一层为原则,其受力模式已发生本质的变化,故在建立计算模型中应按照大梁结构构件输入;

2.2 钢管桩的吊装垂直度需严格控制

由于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工程深基坑的竖向构件必需采用钢管桩或格构式钢桩,而吊装这样的竖向构件时如何能够控制好垂直度是关键因素。首先,在深基坑钢桩桩顶的标高以下一米处架设定位钢板,为了调节钢板水平,定位钢板需要具有三个以上的调节螺栓,钢管桩中部采用钢筋笼定位架,同时在地面上架设井字形临时定位木架;

2.3 桩基类型的选择

从一般地深基坑钢管桩安装定位的设计要求来看,人工挖孔桩是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由于挖孔桩施工中存在泥浆的扰动,钢管桩的沉桩过程难以把握精确的垂直度,基坑开挖后出现偏心问题比较普遍。

2.4 技术处理应用效果

超大面积深基坑施工技术处理是适应现场环境的绝佳方案,如在雨季中的桩基施工往往会彻底暴露在不利环境中等。深基坑施工工艺简单易于掌握且不会占用主导工期,可与主体工程的施工协调作业。从工艺技术的应用与普通的基坑基础施工相比较而言,深基坑施工技术施工可有效避免基坑围护、旧楼加固施工等,从而节省了工期和节约了施工成本,同时亦可为下一步的施工打好坚实的基础。从以往的施工实践中来看,超大面积深基坑应用施工技术既可在技术上得到保障又可以在社会经济上收获效益,不可不谓“双赢”。

2.5 转变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已初步摸索出一套新理论和新方法。但在岩土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设计和施工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提高,缺乏统一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土压力分布还是以库伦或朗肯理论为基础,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这些陈旧的理念既不安全也不经济。因此,在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中,应逐步建立健全一套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

三、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探究

3.1 施工准备阶段

在深基坑钢筋绑扎过程中必须保证事先预留桩位的孔洞模板,设计位置及尺寸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操作。通常,在桩位孔洞周围预埋四根M32螺栓,并采用胶带密封好螺纹部分,以避免螺栓受到混凝土的污染。预制加工施工用的钢筋混凝土桩体,需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浇捣过程中要查看预留孔洞模板和预埋螺栓的设计位置,确保不发生偏移;

3.2 施工阶段

开始正式沉桩要求每根钢桩长为三米,预制桩顶部为尖头的预制桩,桩尖冲下放入预留孔洞内,在机架上调整大梁高度,安放千斤顶,接好高压油泵站,开始压桩。立机架、用预埋螺栓作地脚固定,调整垂直。焊缝应连续满焊,上下桩身的中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的弯曲矢高不得大于桩长的千分之一,每节桩长为两米。当压入桩已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尽可能用送桩器压入条基内,至基底面300mm处,再做封桩混凝土施工。先用钢制送桩器试压,顶进土层后拔出,以防预留孔内存有杂物阻碍正常压桩。压桩操作必须保持桩垂直,进尺均匀,压同一根桩应缩短停顿时间。接桩采用钢板围焊,上下桩身对齐校正,间隙用垫铁挤实焊牢。浇捣时一定要注意孔洞内是否有存水,否则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加强振捣以确保混凝土密实。

3.3 质量检查及验收阶段

当主体工程施工进度较快时,要适当调整沉桩的整体进度。针对超大面积深基坑应用逆作法施工工法的安全技术措施,必须要提前拟定专项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必需协同主体工程的进度。主体施工应尽可能保持结构的平衡,偏差控制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顶桩施压过程中要注意到桩身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的发生则应立即停止施工作业,并卸压处理。沉桩施工方案,要在设计内容中明确沉桩的顺序、路线及机械配置等,根据结构设计的要求,分清主次。吊机架安放保持稳固,应用的千斤顶和高压油泵设备应在相关专业部门的检测核定后才可使用。

预制桩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材质单等,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桩位正确,桩身垂直,接桩偏差均应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压桩孔与设计位置的平面偏差不得超过±5mm。压桩时桩段的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5%的桩段长。桩基按有关规定必须做单桩静载试验。必需在沉桩施工停止15天以后,待土的强度恢复即可进行试验程序,并要严格控制预制桩桩头进入基坑内必须预留有一定的锚固长度。接桩焊缝牢固,无缺、漏焊现象,压入土中铁件必须刷防腐漆处理。操作进尺均匀,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另外,严格控制封桩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强度准确,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必须按要求留试块,检验混凝土强度。

四、结束语

总的来看,通过深基坑施工技术处理,在设计中采取关键线路思维,施工中避免了传统施工中如架设临时支撑结构等工序,从根本上节省工程量、缩短工期,从而节约了工程施工成本。在我国很多建筑工程中,涉及到深基坑的施工问题已逐步趋于扩大推广的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研发,深基坑施工技术处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将前景无限。

参考文献:

[1] 邓伟仁;浅谈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57-59.

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同伴辅导;教学方法;中职护生;实训教学

同伴辅导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指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在接受教师一定培训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相同或相似年级水平的同伴进行学习[1]。本研究拟探讨在中职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校2012级中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26人为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随机分配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62人,观察组64人,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内容与方法

1.2.1教学内容 选择生命体征测量作为实训教学内容。两组学生在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实训学时安排、实训条件等方面均相同。

1.2.2教学方法

1.2.2.1实验组教学方法 采用同伴辅导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为:①挑选同伴辅导者。把观察组学生分成8个练习小组,然后每个小组自荐、同学推荐与老师选拔相结合挑选出2名同伴辅导者。同伴辅导者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②同伴辅导者培训。要求同伴辅导者在掌握生命体征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先参考教学录像进行操作内容的自学,然后由教师对16名同伴辅导者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该项操作技能及技巧、讲解及沟通的方法,在该项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操作的难点等。安排实验室进行练习,老师逐一进行指导;③同伴辅导者考核。在正式进行同伴辅导课之前,对每一位同伴辅导者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考核合格后,要求同伴辅导者在上课时及课后对该组成员进行操作技能的指导;④同伴辅导者辅导过程。在生命体征测量的实验课上先由老师进行示教,然后在分组练习的过程中,由小组成员当中的2名同伴辅导者负责对该组的其他同学的练习负责指导。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对同学练习的巡视,随时对练习情况给予监督以及指导。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安排同伴辅导者负责带领其他同学共同练习。

1.2.2.2对照组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在上课时统一示教后,学生分组练习,授课教师与实训教师巡回指导。下课前授课教师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学生自行练习。

1.3评价方法

1.3.1操作技能考试 两组学生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完全相同。实训课结束后由教师组织统一考试,学生的操作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教师严格遵守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1.3.2问卷调查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同伴辅导教学效果问卷"。考核结束后,用该问卷对观察组学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要求匿名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2.2观察组同伴辅导者与非同伴辅导者操作技能成绩比较 见表2。

2.3观察组对同伴辅导教学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3。

3 讨论

3.1同伴辅导教学的优点 同伴辅导教学作为合作性学习方法的一种,对学生成绩无论是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同伴辅导教学当中,这些辅导者在年龄和学习经历上都与非辅导者相仿,辅导者使用他们这个年龄特有的语言来进行学习的交流,对共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大胆、直接地表达出来,当辅导者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被辅导者也敢毫不犹豫地进行辩解,而不会有太多的顾忌。布鲁纳认为:"教是一种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2]。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伴辅导制在西方国家学校中的地位得到急剧地提升,同伴辅导对辅导者的积极作用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3]。这一时期的大量研究表明,同伴辅导不仅有助于被辅导者的学业提高与社会化发展,其对于辅导者自身在学业、人格与品德方面的提升同样存在巨大的帮助[4]。

3.2同伴辅导教学的要求 ①同伴辅导教学是一种经过培训的合作学习,需要受教群体和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同伴辅导者需要能够取得被辅导者的积极信任,辅导者需要善于语言沟通交流、操作示范准确,相关操作理论扎实。②同时在实施同伴辅导教学法的过程中,并非是由专业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分组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成为练习指导的主体,但是专业老师不能放弃练习指导的主导地位,专业教师要及时掌握同伴辅导教学的状况并加以评估、检查。对同伴辅导者在指导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和改进以保证同伴辅导教学的质量。③同伴辅导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专业教师的工作量,也要求专业教师对于同伴辅导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这对于专业教师的要求是一种提高。

3.3关于同伴辅导教学的进一步探讨 ①同伴辅导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小组合作教学,小组的成员分组最好能是以寝室为单元的,寝室成员既是班级成员同时也是朝夕相处的室友,成员之间更为熟悉这有利于沟通交流;②同伴辅导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提升辅导者的自信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教比学的学习效果更好,但必须清楚并非所有的小组成员都适合成为同伴辅导者,这需要指导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培训;③同伴辅导教学这种方式不仅适合于课内同时也适合于课外实验室的开放练习中,但是课外的练习完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如何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管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肖F蝉.同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23):72-74.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桩;断桩事故;加固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施工项目也在逐渐的增多,人们对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但是在深基坑开挖和支护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因此导致在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的过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那么就会容易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这不但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深基坑支护桩断裂事故就是深基坑支护工程常见的安全施工之一。下面我们就对深基坑支护桩断裂事故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介绍。

一、深基坑工程的特点

在工程施工中,对深基坑工程的施工主要是为了提高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但是由于在深基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其地质情况十分的复杂,而且施工条件比较差,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难度,而且如果采用的施工技术不当的话,那么还可能会对一系列的安全施工,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在深基坑工程施工前,一定要对深基础工程的相关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近年来,人们在对深基坑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深基坑施工事故有很多。而深基坑支护断桩施工作为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安全事故之一,不仅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还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为了有效的预防深基坑支护桩断裂事故的发生,保障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就要从导致深基坑支护桩断裂事故产生的原因入手,从而采取相应的质量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二、工程概况

某综合楼主楼20层,高约75m,设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10m左右。该综合楼西侧临某工业局大楼,东面紧靠某教育中心楼房。基坑场地土质差,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均为杂填土、索填土、淤泥质土、淤泥质粉土,地下水位仪在地面以下0.91~1.80m。

三、事故概况

该综合楼基坑支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和钢支撑作受力结构。钻孔灌注桩直径为800mm,有效桩长19mm。钢支撑采用609x10 mm钢管,在基坑东西向设置2层各3根水平支撑,同时在四角各设置2层角支撑。采用密排深层搅拌桩作为阻水帷幕,桩径700 mm,搭接200mm,有效桩长为18 m。

为了确保基坑开挖、施工期间基坑及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采用现场安全监测手段。

按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开挖先南后北。在基坑南部开挖至坑底时,测得土体向基坑内侧的最大水平位移达57mm,超过警报值(40mm)。1 d后,基坑南侧24根支护桩17根已出现横向裂缝,其位置在-5 m左右,钢支撑与支护桩围檩连接件扭曲,支护桩连系粱断裂,支护桩外侧地面出现多条地裂缝,最大宽度达15mm左右,土层松动,地面局部塌陷,整个基坑南侧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四、事故主要原因

1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欠妥

由于设计时对基坑周围实际环境调查分析不够,支护结构实际承受主动土压力大于设计值;同时还存在地面附加荷载考虑不全面等问题,例如基坑南侧邻近有土建施工临时设施房屋2排、钢材堆场和加工区等地面荷载。支护结构设计时均未计人.造成桩长不足和内支撑体系太弱等问题。

2 土方开挖中的问题

基坑开挖违反“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以及支护桩附近留内压土台的施工原则。局部还出现超挖和未支撑就挖的现象,造成基坑卸载较快,基底回弹,支护变形过大。而在施工人员在对土方工程进行开挖施工的时候,施工人员没有施工工程周围的土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并且施工人员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不当,这就导致人们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其土方工程结构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使其在进行深基坑支护桩施工的过程中,其支护桩结构受到地质结构的影响,使其支护桩所受的荷载大幅度的加强,从而导致深基坑支护桩出现断裂的现象。

3 桩身混凝土局部受损

钢支撑施工时,施工单位未在支护桩预埋铁件,而是用气锤敲碎其混凝土,使主筋外露再焊接围檩支架。由于混凝土严重受损,桩身截面局部明显削弱,桩身强度和刚度均有下降,造成支护结构变形增大,现场可见支护桩的裂缝均出现在受损的混凝土断面附近。

4 基坑四角的钢支撑施工存在问题

角支撑施工时,必须反复预加荷载,第一道和第二道角支撑内力会重分布。而施工单位安装第二道角支撑后未及时对先设支撑补加荷载,导致第一道角支撑卸载,因此支护结构主要压力集中作用在第二道角支撑上.第一道角支撑形同虚设。结果造成支护结构变形加大,第一道角支撑与支护桩连系粱连接件发生扭曲破坏。

五、事故处理

根据对深基坑支护桩断裂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导致深基坑支护桩断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施工人员采用的施工技术采用不当而造成的,从而使得深基坑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的标准。我们在对该深基坑支护桩断裂事故进行处理的时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基坑内分块打垫层,并在垫层内设置6根水平钢支撑,将支护结构的部分内力传递到工程桩上。在基坑底浇筑1根混凝土大梁,将支护桩连接在一起,同时也作为6根水平钢支撑受力点,基坑内还回填一部分挖土。

(2)在基坑南侧内采用3排压密注浆,以加固土层,减少基坑回弹。

(3)基坑内角支撑重新预加荷载,加固角支撑与支护桩连系梁连接件,同时在-6.800m处增加一层角钢支撑。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后,暂停基坑施工,经1个月的安全监测,结果表明:支护结构的变形不再明显加大,最大变形约为150 mm;支护桩混凝土裂缝也未见扩展。以后施工至地下室工程完成,均未出现任何不安全迹象,说明上述处理措施有效。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在深基坑支护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支护桩断裂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在深基坑支护桩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支护桩断裂的现象,人们就要对深基坑支护桩断裂施工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应的处理办法,对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6

结果:采取了无陪护护理模式治疗的研究组妇科病患者的恢复情况要显著好于对照组(P

结论:妇科病乡卫生院开展无陪护护理模式对基础护理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议各基层乡镇卫生院均应推广应用该种护理模式,以促进妇科病患者的早日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0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83-01

“无陪护护理模式”,(No escort nursing mode,NENM),主要指的是患者在其住院期间时间段内,不由患者家属来照顾病人,而是由护士或专门的护理人员给患者实施生活照顾和日常护理,这是一种科学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全程化的护理的护理新型模式,同样是与我们当今的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地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无陪护护理模式”是我们国家近些年来新医改政策规定的一个具体要求。近年来,我们乡卫生院也积极地响了应国家的法规和号召,开始实施和应用无陪护护理,这也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笔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妇科病主要是指女性发生于生殖系统的一类疾病,种类繁多,多达7大类别,主要包括有阴道疾病、卵巢疾病、外阴疾病、输卵管疾病、子宫疾病等妇科疾病。妇科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和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妇科病通常由于其种类复杂而且难以根治,所以临床上不仅治疗麻烦而且护理起来也很有困难。因此,为了探讨我乡卫生院采用无陪护护理模式治疗妇科病患者的临床实际效果,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做了无陪护护理模式治疗和普通护理陪护治疗的对照研究处理,现将本次研究所得的妇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以及对照组和研究组间的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我乡卫生院40例妇科病患者的基本情况

*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间例数、平均年龄以及疾病种类在对照组和研究组间的分布经过t检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分配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采用了随机抽样法,随机选择了今年于我乡卫生院就诊的妇科病患者总共有40例,之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个组,每个组各为20例,对研究组的妇科病患者应用“无陪护护理模式”进行治疗,而对对照组的妇科病患者则仅仅采取传统的陪护护理模式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妇科病的恢复情况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记录其各组妇科病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收集和记录每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总数,之后再采用统计学方法来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差异。

1.3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采用的是EXCEL和SPSS18.0软件来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治疗效果的有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对比采用的是卡方检验。妇科病患者的满意度的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无陪护护理模式治疗对妇科病患者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表2 无陪护护理模式与普通护理模式对妇科病患者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和研究组2组间40例患者妇科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经过卡方检验,p值均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的对比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的对比(N)

*40例妇科病患者在分别经过治疗和护理后其并发症的的发生情况经过卡方检验,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