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11-0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上的不良思潮涌入了大学校园,冲击着这片净土,以至于不断有犯罪案件在这里滋生高职院校违法行为的频频发生,尤其是对我们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之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尽述。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
目前,除了某些对主体有特殊要求的犯罪以外,大学生犯罪覆盖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大部分种类的犯罪,诸如:向境外机构提供国家秘密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抢劫、诈骗、盗窃等财产犯罪;以泄私愤、打击报复为目的的放火、投毒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伤害、、杀人等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还有赌博、吸毒、贩卖和传播物品、等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方面的犯罪。“在这些犯罪类型中,以侵犯财产型犯罪、暴力性犯罪和性犯罪为主,这三种犯罪呈三足鼎力之势。据调查,大学生犯罪中近80%为财产型犯罪,性犯罪占21.9%,近几年高职院校暴力犯罪案件也频频发生”。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及自身原因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取向是积极、进取、务实的,大多数大学生能够遵纪守法。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在校大学生处在一个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的过程,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一些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膨胀,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思想较为严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对前途忧心忡忡。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其次,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对法的信仰,如司法腐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部分学生认为法律只是限制守法人的行为,对更多的违法者来讲是无用的,进而对法律产生了不信任感。
(二)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父母的举止言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则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主要有:
1、家庭经济上的贫困使有些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信心,甚至为了有一些零花钱而去抢、去偷。
2、父母简单、粗暴甚至趋向家庭暴力型的“高压式”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心理畸形,在其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逆反的种子与实施暴力犯罪的祸根。
3、现代家庭的不稳定性,导致孩子从小失去家庭温暖,缺少亲情的呵护,极易误人歧途。
4、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加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以自己为核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
5、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经常赌博,不务正业,严重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六是父母不能很好的履行对子女的监护义务,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使青少年极易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自大心理,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三)高职院校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处在转型期的大学教育,由过去每年只招几十万人的“精英教育”变为每年招收数百万人的“大众化教育”,虽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但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生源标准降低。学校基础设施达不到标准、收费高,贫困生负债上学,经济、思想负担沉重。大学由过去集体封闭型的管理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式管理,如校外建学生公寓,学生在外租房等。这些因素都会诱发大学生犯罪。
2、作为大学生必修的“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要环节之一,由于课时少,教授者只能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案例分析、社会现象分析等都无暇顾及;学习者死记硬背,应付过关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师生间缺乏交流,一些课堂讨论、典型案例、社会现象分析等也因课时限制而不能进行。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法律知识不少,但只是记在笔记里,划在书上,没有培养起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只学不用。
(上接第111页)
3、“法律基础”课作为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传播法律知识的普法课,更应该是以法律知识为载体,确立学生法律信仰的课程。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但现实教学中往往只被认为是普法课,教师非常努力地为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信仰教育即培养学生对法的信仰,一些大学生犯罪并非因为不知法,而是知法犯法,其原因就是不信仰法律,守法自觉性差,“学而不用,知而不信”。“法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三、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大和改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力度和环境
(一)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与人俱进。首先,学校要明确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教材的编写.要突出现代法学基础理论与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另外.必须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并内化为其行为的标准。同时,法制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对于不同年级要有不问的任务和重点,方式方法更要不断改善。
(二)将法制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特别要注意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法制教育。
(三)法制教育要进公寓,进活动场所。平时辅导员、班主任要成为大学生寝室咀的常客,与他们交流,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求他们遵纪守法,提高防范意识,保导.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开展耐心细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网络成为职业学校开展思想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赵书言.上网的利与弊[J].小作家选刊,2005,(05).
[2]杨进.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应当实现的十个转变[J].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范文2
一、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法制安全教育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首先从环境点出发,让幼儿在文明、礼貌、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例如在以前小班幼儿刚刚入园的时候,考虑到小班孩子小、处于难分辨是非的年龄阶段,所以我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交朋友、讲礼貌、齐分享等温馨的氛围,让幼儿走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或许离他们很遥远但又贴近生活的文明、法制教育,在家长和幼儿的心理上都能得到安抚,同时,也让家长充分的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在一个新的集体中生活,不再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也不能任其撒娇、赌气,而是要真正地融入集体,走进集体。
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安全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加深对法制教育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幼儿谈论、分析,最后让幼儿去认同某些事情哪些地方不对,应该怎样去做等,这样就会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大班的一节语言课《警察与司机》活动中,首先,我让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然后说一说自己或家人有没有违反过交通规则,最后再去引导幼儿了解违反交通规则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的危害,同时我还会收集很多相关的视频或者课件进行情境性的教育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幼儿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乏味的活动也变得生动、实在。更令我们欣慰的是,有的幼儿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开车的时候,有时候会因为时间的紧急而违反交通规则,现在觉得那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回家后一定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讲一讲,而且还会监督爸爸妈妈不要这样做,我相信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言语、也是以身作则的一种教育,更相信通过这种种的活动,不仅仅让幼儿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幼儿周围的人去遵守社会规则。
三、在自主性游戏中渗透法制安全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在自主性游戏中,我们常会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生成一些区域或者角色,让幼儿把实际的生活带到游戏之后,成为生活的一个缩影,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游戏中的警察和司机的角色,那是家长开放日的一次游戏,“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警察”全心全意地、认真负责地做记录,解决问题,有的小朋友可能因为爸爸妈妈今天在班级看活动,就会表现的“霸道”了一些,不听警察的指挥,“警察”和“司机”还争吵了起来,当然我也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了游戏之中,并进行了指导,幼儿的爸爸妈妈也在其中充当着“法官”,虽然“警察”没有争赢“司机”,但“司机”的爸爸妈妈很公正,也过来为“警察”鸣不平了,于是我建议把“司机”在游戏中的罚单、造成的一些“事故”等用记录和拍照的形式收集起来,在游戏结束后进行一个总结和讨论,通过“警察”“司机”的对话,以及一些“证据”,鲜活的再现了游戏的一幕幕,也让幼儿、家长更深刻地了解到:“公道、公正、公平”才是处理事情的真谛。也是我们现在这个法制社会的原则。增强了幼儿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四、在一日生活的细节中渗透法制安全教育
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发酵中间控制 发酵工业 重要性
微生物工业是利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现代工业,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习惯上称为发酵工业。在发酵工业上,发酵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相共存的动态系统,要实施有效优化的发酵中间控制,必须采用各种监测手段获得发酵过程中各种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常规的发酵工艺控制参数主要有温度、PH、溶氧、泡沫、补料。
一、温度控制
温度是保证各种酶活性的重要条件,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合成均需在其各自适合的温度下进行。
1、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在发酵过程中,引起温度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净热量,称为发酵热,它包括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通气热、辐射热和显热等。由于生物热、蒸发热、显热在发酵过程中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发酵热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也随时间而变化,必须加以控制,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代谢的需要,从而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
2、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菌体表面的作用,而且对菌体内部的结构物质也会产生影响。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每种微生物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生长温度。
3、最适温度的控制。不同的菌种、不同的培养条件以及不同的生长阶段,最适温度都有所不同。为了使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最快和代谢产物的产率最高,在发酵过程中必须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和控制最合适的温度。如青霉素产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而最适于青霉素合成的温度是25℃。
二、pH控制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的最适pH值有所不同,而同种微生物在生长阶段和产物合成阶段的最适pH值也有所不同,pH值不仅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也影响着代谢产物的形成。大多数细菌的最适生长pH为6.5~7.5,真菌为5.0~6.0,放线菌为6.5~8.0。青霉菌的最适生长pH为6.5~7.2,而青霉素合成的最适pH为6.2~6.8。
酵母菌在最适生长pH(4.5~5.0)时,发酵产物主要是酒精;而在pH为8.0时,发酵产物不仅有酒精,还有醋酸和甘油。所以,在发酵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性,控制适当的pH。
三、溶氧控制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只能利用溶解于发酵液中的氧,因此,溶解氧的量直接关系到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积累。发酵过程中,应将发酵液中氧的浓度维持在氧的临界浓度以上,并要采用有效而又经济的方法(如搅拌)使发酵液维持这样的溶解氧浓度。如在普鲁兰多糖发酵过程中搅拌速度300r/min时,细胞生物量最大。原因是随着搅拌速度的增高,培养基的溶氧量会增加, 有助于细胞生长和多糖量的产生;但过高的搅拌速度对细胞和酶的稳定性是不利的。[1]
四、泡沫控制
在通气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常含有一定数量的泡沫,这属于正常现象,但泡沫过多会给发酵带来不利影响。发酵工业上消除泡沫的方法有两大类:机械消泡和化学消泡剂消泡。机械消泡借助机械搅拌促使气泡破裂消除泡沫,不需加入外源物质,可节省原材料,减少因加入消泡剂而引起的污染及泡沫,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泡沫的形成。化学消泡使用化学消泡剂消除泡沫,用量少,消泡效果好,但使用过量会改变细胞的结构形态,影响微生物生理、产物合成等。因此,宜使用机械方法与化学方法联合控制泡沫。试验表明,在啤酒工业中结合机械方法使用消泡剂“FOAMSOL”可行且可推广。[2]
五、补料控制
所谓补料,是指在发酵过程中补充某些养料以维持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与合成的需要。补料中间控制的明显效果是维持较高的产物增长幅度和增加发酵的总体积,从而使产量大幅度上升。如在以混合糖为发酵底物制取乙醇过程中,采用分批补料可消除由于底物浓度过高对微生物发酵所产生的抑制作用,提高产率。其原理是基于底物碳源和氮源的添加速度等于微生物的消耗速度,维持底物浓度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底物添加速度较低,酵母因不能获得足够的碳源和氮源而逐渐死亡;底物添加速度过快,酵母来不及利用底物而使体系中底物不断积累,会抑制乙醇的生成——都会使产率下降。[3]
总之,在发酵工业中,发酵中间控制非常重要,控制不当,会导致产量下降,甚至目标产物不能合成。掌握发酵过程中各种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发酵中间控制,达到工业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谋泉 普鲁兰多糖发酵条件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1): 109-112。
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全面发展 同时发展 平均发展 根本性任务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还澄清了几个认识。第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不是主观想象和设计出来的,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要求的,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妄谈人的根本性任务都是超越现实而不能成立的。例如,在当前状况下,高中学生离开“高考升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成立的。第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素质要求必将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一百年前对人的素质要求与今天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第三,人在后一人生阶段的素质的获得是以前一阶段已有素质为基础,通过个人努力和克服困难来实现的;人在青少年阶段具备的素质对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而青少年阶段的认知能力是其核心素质,认知能力是通过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获得的。
在弄懂全面发展的内涵后,关键是如何实现全面发展。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实践,基础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同样得出了极其一致的看法。第一、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是主渠道,学业是主内容,学校是主场所”。这一点是由学校的性质、学生在校的时间及从事的活动决定的。第二、教师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教师全面的专业化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学生认知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认知的发展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艰苦的过程,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后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为学生设置的认知任务不能太轻松,否则形不成“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水平,实现不了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发展。这样看来,培养学生勤奋的品质和甘于吃苦的精神也是其全面发展的成功实现必不可少的途径
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朗读教学 重要性 训练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课堂上缺少读书声,那么这个课堂是失败的、悲哀的。同时,按照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大纲所说:掌握平时生活及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能力,属于对中职学生的基本要求,而阅读这一概念无疑是包括朗读在内的[1]。应该说,朗读对于学生增强学习能力,特别是驾驭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是中职院校学生培养语感、表述思想、发表见解的合理途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能力培养需要朗读
朗读是学生培养语感、表述思想、发表见解的合理途径,更是所有方法的基础,有个别学生在毕业后依然不能说好普通话,表现出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劣势,这和其在上学时不重视朗读训练有非常大的关系[2]。也就是说只有多进行朗读训练,才有利于语感的培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文学作品的语言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口语水平。
(二)中职特色需要朗读
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普通高中学生要弱一些,其学习兴趣并不很浓厚,其中朗读方面表现的问题同样严重[3]。笔者曾经对本校2015级4个班共150名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主题包括朗读能力方面的内容,除了一些女生表现略好以外,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情况是:课堂上朗读―段课文,或者是读错字,或者是断错句,或者是普通话不标准,种种现象的积弊非止一日,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在朗读方面多做努力,否则语文能力的发展只能成为空谈。
(三)未来发展需要朗读
中职学校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然而他们和普通高中学生所面临的未来社会环境是一样的,因此同样需要在文化素养方面加强自我培养[4]。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对中职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有利于其在缓坡度、低难度的视角下提升自我。
二、中职语文朗读教学应对问题
通过观察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在朗读指导方面的现状,可以发现中职语文朗读教学应对问题来自于多个方面。
(一)未明其要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基本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而一些中职院校却显然忽略前者的重要性,只注意专业课的学习,片面地认为中职学生只要有一技之长便足够[5]。在这种思维的带动下,一些中职学生失去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心态上日益功利化,将专业技能形成视为唯一任务,轻视语文等学科的基础功能。师生两方面的轻视,直接导致朗读训练的受冷落,均将朗读视为小儿科,未能深入体会其对各项学习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
(二)未得其时
因为中职学校新课程改革持续推动,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朗读时间被剥夺,成为形式提问的主阵地。教师出于课堂生动化考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提问,而置朗读训练于极其次要的位置。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时间之内,教师泛读基本缺少,学生朗读时间同样被挤占得只有寥寥几分钟,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几乎缺少朗读的时间、回味的余地,学生和文章、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是浮光掠影式的[6]。
(三)未晰其法
无论任何层次的语文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均应注意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指导和点拨,唯有教师将指导和点拨工作做好,学生才有可能基于多种角度进行创造性阅读。然而现在一些中职院校教师却未能从新教育理念和旧教育模式的纷扰中理出头绪,教学时缺少清晰的方法认知,朗读教学过于随意,指导手段有单调、生硬之弊,经常是重声音而轻内心,重技巧而轻内涵,种种问题不胜枚举,让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朗读指导,未能就此融读、练、思、悟于一身。
三、中职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方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若想使所有中职学校学生均能走入朗读境界中,则一定要注意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谋划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手段,使其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这一点非常为重要。对此,可以考虑采取下列尝试办法:首先,教师应当给那些在课堂上有积极朗读表现的学生以热情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性质的,也可以是书面性质的,甚至可以直接将加分计入考试总成绩之内[7]。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一定量的口头训练。在口头训练初始阶段,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语言顺畅、吐字清楚,方言重的同学要力求靠近普通话。综合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教师要提出准确而适度的评价,而在指出学生存在的缺陷时,应当以委婉的方式为主。最后,对一些历久弥新的经典篇章,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办法,让学生将读书声置于音乐声中,在此过程中,即便有些学生存在朗读的心理障碍,也会因为音乐的存在而得到极大的消解,这对于提高其朗读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二)朗读时要有针对性
对于一些难度偏大、不易理解的文章,教师在进行朗读设计时要遵循化难为易的原则,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进程加快。比如在接触课文《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时,教师便可以预先设置朗读问题,设计的问题可以包括这篇文章的文体形式、这篇文章都描写了什么景物,作者所描写的场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等,试举出两至三个例子,说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虽然课文有一定难度,但是因为教师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让学生很容易找到朗读课文的突破口,从而迅速理解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朗读效果。相反,对于本身趣味性较强或者较简单的文章,教师则可以将问题设置得深入一些,提出诸如:作者构思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寻找文章中的核心段落、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问题,便于学生以朗读带动思考,把握全文的重难点内容。
(三)应当确保朗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足够的朗读时间,那么熟课文章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朗读水平的提升就成为纸上谈兵的事情。因此,当教师处于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时,便应注意对课文重难点问题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合理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优质朗读,从而产生更深切的感受,为获取真知奠定基础。对于一节新课来说,给学生提供的朗读时间应当保持在15分钟甚至更多,学生可以借此契机自学、自悟,实现自我诵读与自我思考的结合。
(四)应当提供科学指导
毫无疑问,朗读是应该读出感情的,可是这一点并不容易实现,如果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那么读出感情对中职学生而言毕竟还很困难。比如在接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掌握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这篇文章以抒情为主,具有情真、景美、音韵和谐的特点,节奏感非常强,同时气势上也足够舒展,这都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领悟的。若想让学生在语言之美中感受到语言的应用技巧,对于《荷塘月色》一类的文章,多次朗读肯定有好处,然而应当留意的一点在于:反复朗读并非等同于无限制地多读,毕竟对于一节课而言,总的时间是有限的。另外,学生的精力也容易因为朗读而分散。对此,教师需要注意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最佳的朗读状态是安排三次全文朗读,如果文章较长,就可以划定重点部分朗读,首次用于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其次用于了解语言之美,再次用于在情景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这三次朗读要求则是灵活的,而并非僵化不变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给予一定调整,并在其中穿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真实氛围中,同作者朱自清共同观赏那无尽的月色荷塘之美。
(五)朗读形式尽量合理
朗读的形式不一而足,不同的朗读形式有其针对性的适用范围。经过实践发现,对于中职院校学生而言,最常用也最容易达到效果的朗读形式为小组朗读,4至6人被划分成一个小组,其中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倾听,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在较短时间里得到读与听的实践,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中职院校学生的朗读表现水平都不是特别高,利用小组朗读的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压力,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朗读积极性。
当出现一些感情激越的文章时,学生往往无法读到位,此时教师可以采取范读或者播放录音的办法,而当出现一些戏剧作品,或者是小说节选篇目中有对话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分角色朗读的机会。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理解人物。比如像《雷雨》、《药》、《项链》一类的文章,均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诗歌作品是另一部分非常值得说明的朗读文本,在学生已经基本了解诗歌内容以后,教师便可以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课文加深理解、对语感增强感悟,并在无形中得到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成就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总之,因为朗读的目标对象不同,朗读的作用和形式便均应当有所区别,对于教师来讲,只要学生认真读、读出情感,教师就需要给予足够的肯定。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十分必要的,其所可能产生的作用是十分可观的,如果应用得当,那么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现实能力,又能够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借助平时的点滴教学,给予学生扎实严格的指导,让学生由兴趣而技能、由技能而素养,最终培养终身读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宁德君.浅析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3:50-52.
[2]胡仲玉.点击“朗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7:31.
[3]朱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5,10:42-45.
[4]杨B.上好口语训练课,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3:36-38.
[5]周菊.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探微[J].钦州学院学报,2016,02:15-17.
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分析 重要性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发掘学生自身潜力。审美,是对艺术的尊重,亦是接触艺术核心的唯一途径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不仅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大部分中职音乐教学中,并没有将审美教育提高到一个被重视的高度,学生接触不到音乐的核心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一、审美教育的概念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及其具感染力的特点,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其不但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受到很多人的追寻,更是作为沟通思想与情感的桥梁,被越来越多的人尊崇。审美,就是分析和理解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感受在音符与词律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信息,从而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审美教育,单纯的从教育意义讲,就是通过特有的艺术手段,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专业能力;从广义方面讲,就是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方法,使学生从身边的任何有美感的事物中,发现美并欣赏美,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美化学生的心灵与灵魂,提高学生的思维智慧和道德素质。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教育实现了音乐教育
中职音乐教育,是我国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专业的音乐教学,培养全面的音乐人才,并且通过审美教育提高音乐人才的精神智慧,从而达到培养艺术人才的目的,进而推动我国的音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缺少审美教育的音乐教学,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的分歧,使音乐失去了本质,而审美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趋向于完善。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促使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更完整地与音乐结合,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感染力和魅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音乐服务,为我国的音乐发展做出贡献。
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广泛的意义包含很多方面,它被划分为许多模块,其主要价值作用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咀嚼分析音符词律中间所蕴有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靠近艺术,向着艺术的终点前进。比如在学习曲子《高山流水》的时候,若是依照陈旧的教学理念,就是片面地教导学生如何在琴弦上进行弹奏,学生所学习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毫无音乐实质的外壳。但是若是给学生讲述一下这首曲子背后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典故,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这首曲子所蕴含的意味,便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曲子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法国著名的音乐艺术家别尔通曾经就艺术的美做过这样的解释:“艺术的第一美质在情感,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情感的演奏手段,但只有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艺术组分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一个艺术家创作出的优质作品,必然是其所凝聚在作品中的情感,使欣赏者受到了极大的感染。
3.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教育,是一门注重艺术欣赏的学科,而艺术,讲究的就是审美。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就是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被音乐的魅力所吸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W生的审美能力。对音乐的审美,离不开心灵的沉淀和合适的氛围,而当这一切条件都满足的时候,也是灵感到来之际,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脑子不断运转,思维不断跳跃,心灵亦不断地有着体会,而这些体会,正是灵感的来源,是艺术的来源,也是学生创造力的发源地。
三、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1.教师扮演引导角色,带领学生学习
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有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审美教育工作,将音乐的魅力充分地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对音乐的热情,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比如在《爵士乐欣赏》这节课程中,老师可以在开始这节课之前,先引导学生了解爵士乐,预先引导学生欣赏甲壳虫乐队的经典之作《HEY JUDE》,从各方面解析这首作品的特点和魅力,使学生对爵士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再进行课堂的正式内容。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就教材中的例子,谈谈自己对爵士乐的一些见解和看法,老师再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2.解析歌词,加深学生的理解
歌曲是由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组成,一首歌曲有着优美的、符合旋律意境的歌词,可以说是已经成功了一半。歌词是歌曲的情感载体,也是欣赏歌曲者与作品之间的物质桥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层次地讲解歌词所代表的意思,使学生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游击队歌》的音乐课程中,首先仅就歌词作以解释,通过解析歌词的意思,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歌词所描述的游击队员的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同时酝酿这首歌曲所需要的演唱情感,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完善审美教育体制
不管是如何具体的审美教育方式,都是要建立在有可实施性的基础上,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学校要提高教育的意识,将审美教育融入到音乐教学的体系当中,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讲审美能力纳入考核范围,不仅对学生进行考核,对老师也要进行考核,保证审美教育的平稳发展。只有学校支持和完善的体制,才能保证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效果。
四、小结
总而言之,中职音乐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的重要时期,而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的重要教育方式。合理的科学的审美教育,能够充分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我国中职音乐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也希望我国音乐事业能够蓬勃发展,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陈焦伟.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科技展望,2016(7).
[2]田丹.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职业,2015(30).
[3]欧阳红艺.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通俗歌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