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民族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民族艺术范文1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传统民族艺术范文2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WWw.133229.CoM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传统民族艺术范文3
一、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群体。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少数民族群众强身健体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特殊需要,是在体育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际举措,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西部大开发和各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形成了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把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纳入了各省(区、市)的民族体育工作规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发掘整理,内容不断丰富,规则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人才不断涌现;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日益活跃,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现状与民族地区发展要求和国家群众体育形势相比仍然滞后,还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投入太少,项目挖掘整理工作不够系统,缺少培训基地和专门人材,项目的宣传、普及、规范、提高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需要努力扩展和积极推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
(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艰难的起步阶段,现已进入发展期。抓住机遇,巩固成果,创造条件,大力推进,这是当前民族体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
二、民族传统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把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政府主导与民间推动相结合的方针,立足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体育部门与民族工作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民族地区的各级体育部门,应有专门负责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还应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机构。在民族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员。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协助政府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
(六)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每年要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体育部门每年要在体育事业经费中专门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民族地区进行体育设施建设,要考虑当地的特殊需求,建设适应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的设施。体育部门开展的扶助西部、支持农村体育的活动,要向民族传统体育倾斜。要通过制定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资助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来源。
三、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七)继续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定期检阅和指导群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带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各民族自治地方要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散杂居地方要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级民族和体育工作部门要密切配合并筹办好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要逐步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运动会的组织和管理,突出运动会的民族性、体育性、观赏性和科学性。
(八)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体育部门要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日程,会同民族工作部门研究并推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群众健身活动,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并在经费、场地、设施、器材、训练、比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旅游,进入健身中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为各族人民服务。
四、发掘整理和研究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九)各级民族和体育工作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提高项目认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保证挖掘和整理以及推广、普及工作所需的必要经费。体育工作部门对属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活动申报等要给予特殊扶持政策。
(十)要扶持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生产,对民族传统体育器材按民族特需用品对待,给予政策优惠。
五、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
(十一)各地要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集培训和训练于一体,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共同制定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管理办法,定期进行考核评比,命名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
六、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十二)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在开展现代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同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活动,培养民族体育人才。民族学校和民族地区的体育学校应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创造条件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民族高等院校体育系和民族地区体育院校应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研究。尽快制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级标准,加强规范化管理。
七、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
传统民族艺术范文4
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
如今我们一般所说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通常指运用在建筑、服装、绘画之类上的意象。然而这些表面元素其中的深意更值得当代设计师们去发掘,例如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以及讲究无谓的道家思想,都是民族文化区别于现代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地方,体现民族的形象和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对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的改造与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能够将城市中公共环境艺术发展并营造完善也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在标志,在城市快速“建设”中不断地用现代化、国际化、模式化的设施和与其对应的高效、便捷、简单的设计理念几乎完全取代了我们原有的传统的、有民族气息的、有温和如意之感的城市烙印。物质的流通与财富的快速积累冲淡了城市居民的民族情感与文化的记忆。因此,我们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让历史与现代法治融为一体。另外,我们要时刻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用传统的民族的人文气息来装点城市,通过文化的交流来熏陶城市居民。所以,被逐渐取代和摒弃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元素应以新姿态出现在当代设计中,适应现今的社会潮流与设计诉求,当其能够重新回到设计师们的思维体系,出现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再次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使现代艺术作品具有民族性,也具有时代性。让民族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应用。这样便会折射出一种人文的力量,令人内心澎湃。
二民族文化与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经典应用
环境艺术的构成可一分为二,一是物质层面的,即植物树木、景观小品、水、假山石等具体构件;二是思想层面的,即场景中的文化底蕴、潜在内涵,只有二者的完美统一才能构成宜人的环境空间。笔者持学习和探讨的态度,现以苏州博物馆的新馆为例,试着在贝聿铭大师的封山之作里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究竟如何把握民族文化与元素在其中的归属。其实早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贝聿铭老师就曾做过这样的提案,同样,在苏州博物馆中我们也在追求如何“在一个现代化建筑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物质层面中新材料新结构的运用
博物馆新馆的总体上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将粉墙黛瓦进行新的诠释,又保留了苏州建筑温和、秀气的特点。造型上也尊崇苏州古建筑的斜坡屋顶,但更多的是呈现代感的几何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元素的具体表达是结合了新材料新技术,通过全新的媒介传递到人们的内心,例如构成整个屋顶的灰色的小青瓦被一种俗称“中国黑”的花岗岩取代,这种石材质地强韧,寒冷天气下也不易裂开,弥补了需要定期更换的不足;白色墙体虽样貌与民间建筑没有区别,但内部用轻质钢化结构代替了传统的梁架结构,令墙体更轻薄坚固;更有玻璃围栏,平静的水体,光栅形状的屋顶,“让光线来作设计”,在光影交错中,处处有清新空灵之感。
2精神层面中对传统民族内涵的传承
外在的物质表达固然重要,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更重要的是把握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现代方式的演绎,对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其一,在博物馆新馆中,贝老师将传统的造景手法通过现代方式进行运用,传统的苏州园林中用窗的造景方式,在新馆中咖啡吧墙面的海棠窗中得以丰富,在中间增添了同是传统窗景中的冰裂纹路,较传统海棠窗中间完全通透四周纹路的方式更具层次感。冰裂纹被赋予冰清玉洁,自傲高冷的文化内涵与海棠窗象征的富贵堂皇看似冲突,实则是和谐统一的,一方面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持守高尚其志的处事之道,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再有,主庭院北部的片石假山,以拙政园的白墙为画纸,结合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布局“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层次感强,而且山石更有色彩的过渡,整个“画作”的比例恰到好处,蕴含着传统国画中“留白”的艺术,通过曲桥来进行隔断,仿佛假山石水中渐渐浮现的一般,呈现清晰的轮廓和剪影的效果,打造出山水画中“平远”的意境。水面的分割借鉴了传统园林中理水的手法,通过桥、亭的划分是水面有聚有散。室内的水面结合着屋顶透过的光线颇有灵动又宁静之感,博物馆屋顶与窗的几何风格硬朗的线条以白墙为背景融化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中,配合水中植物小品亦有画作的神韵。“老虎天窗”对自然光线的处理,使人漫步其中时犹如穿越至用竹帘为窗为门的古代。如此诸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其中,为当代的环艺设计民族化现代化的结合贡献了范本。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转化与再诠释
1在苏州博物馆中对民族元素发展的预见
民族文化起源于民间,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充分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更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向往,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剖析,我们应借此展望未来民族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何去何从。在当下中国的环艺设计中,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呈现出一种错层的结构,要么全无民族符号,效法国外的现代设计,或者将民族的符号完全复制粘贴式的照搬,没有灵魂。相对而言,具有长期性质的展览馆、博物馆等能够很好地通过自身展示的内容与当地的民族地域特色相结合,很好地体现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通过对民族艺术的使用,通过将展览主题与展品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相结合,很好地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民族归属感,能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贝聿的苏州博物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再诠释树立了典范:民族传统的运用应结合现代手法,不能由一些元素符号机械的堆砌成为僵化不变之物,而是要与现代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地结合。
2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特殊性分析其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相对于其他类别的艺术(如绘画、雕塑等),生理上的舒适程度是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美感的一大特点,这是其他类别的艺术无法比拟的,所以像迎合人体的尺度、健康需求、光线以及颜色所渲染的气氛等生理需求的满足在环境艺术审美中具有超出其他艺术审美的重要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生理需求对人的影响相对直接,只要在所处的环境中就会有相应的生理反应,这对设计者也是更高的挑战,然而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巧妙地迎难而上,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特适应性,使得在面向广大群众的环境设计中恰到好处地迎合了民族民间文化与大众内心民族气节相通相容的特点。因此,民族传统并非是老旧与亘古不化的,它并不是现代设计与创新的枷锁,相反,民族的元素是中华传统文化留给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先贤对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的思考是基于传统设计观中对这个世界内在逻辑的尊崇,能够把握这一核心,就能将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令其运作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民族民间艺术具有独特性,但现代化的环境艺术其实是与民族民间文化相通的,都来自于最淳朴的人民大众的生活,通过这些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在装点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平添了一种归属感,更是对人们将传统、民俗、民风与文化延续下去的这种情怀的尊重。
四结语
传统民族艺术范文5
关键词:云南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化 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6-0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有竞技性质,也有表演娱乐性质,具有教育教导、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交往交际的功能。加之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大多都具有就地取材、对场地要求不高、易学易开展的特点。因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文化特征和多元价值功能决定其校本化教育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无疑,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为现代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特色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服务;另外,教学实践证明,学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对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构建特色的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内容
当下,形成特色教育风格是学校教育目标指向和重要工作,而活跃于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内涵深厚、独具特色,是其首选的教育内容之一,其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正好与其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就此而言,云南学校教育活动中可根据区域情况、学校实际而选择适宜于自身学校教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特色的办学风格。而对于云南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学校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发展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和方式,是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和独特的办学风格之所在。笔者在田野调研中也发现有一些学校适时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也可收到不错的教育效益。例如,玉溪市新平县杨武镇中小学校课间操活动融入了烟盒舞、元江县羊街乡中学棕扇舞项目,德宏州部分中小学刀术及棍术,丽江古城区学校打跳运动,文山州学校板鞋竞速,玉溪师范学院抢花炮等等。
2 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要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我们面对教学对象的身体素质、能力状态是有差异的。而学校体育教育总体目标是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位学子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让所有学生共同成长,实现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学会几项体育运动的技术与技能以及实现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最终目标。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他们都体现着个性化特征。不难看出,他们每个人的体力、体育基础、体育能力、体育态度、体育兴趣、锻炼习惯都是各不相同,这给我们学校以及体育教育工作者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如何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要,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重要工作。我们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化教育传承,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要,也有利于实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目标。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可筛选融入学校教育活动的项目众多,可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众多的素材,使不同情况的学生有更多选择,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热情与兴趣,贯彻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受益的现代教育原则;也为体育教育发展拓展了空间,对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及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多元化需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促进体育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化教育传承,使体育教师享有参与课程开发、研究的机会。但由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创造性和艰苦性的工作,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现存条件、学生情况,另一方面要探究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的可行性,过程肯定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深入地认识和研究课程、研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与创新,构建适合于学校教育传承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达成预期的教学效益及目标。无疑,教师在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加工改造和整合的过程,促进了体育教师将现代体育科学知识与技能,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能够使教师教育理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等得到有效提高,促进了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4 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是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的主要场所及传承地。云南学校教育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把它贯穿于各级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实实在在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真正走进校园,并与现代体育运动互为补充,让现代学生认识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掌握一些传统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试想,当这些掌握良好的民族体育知识与技能知识的学生走出校园,将有可能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骨干或者是指导者,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人,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传承打下基础。可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化教育传承,扩大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群体,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也是两者兼得的形式,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5 有利于云南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需要。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具有民族性、表演性、竞技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加之这些项目本来就是本地学生小时候与伙伴们娱乐玩耍的主要内容,对其有着深厚感情,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进行教育传承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和路径。我们可以预见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运动进行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必然给云南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理应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传统民族艺术范文6
【关键词】笙;历史;艺术;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94-02
笙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器乐形式,乐器最早的用途就是在人类祭祀活动、丧葬仪式、战争、婚礼当中使用,作为一种仪式感的事物。后来才开始在人类的生产当中进行使用。到了近代,器乐的功能逐渐转变,成为了一种娱乐性乐器。笙在中国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在古代中国和外国进行交流后,笙就在不同渠道传入了外国,并且在外国生根发芽。虽然现在笙的造型有许多,但是它的演奏方式和艺术特点仍然相同没有变化。这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的传承,更是民族血脉的延续。无论是艺术表演还是艺术教学,都将其作为重点对象去研究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笙的艺术魅力。
一、中国传统器乐笙的历史概述
笙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器乐之一,它糅合了民俗民间文化的特点,并且经过了漫长的沉淀期,经过了许多不同类型艺术形式的侵染,形成了一种原生态的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形式。目前留下来的笙曲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集中体现了笙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笙的历史可以上追至上古时代。民族器乐的雏形是祭祀,古代人民由于对大自然怀有敬畏,常常要通过祭祀鬼神的办法来祈求太平,在祭祀活动里就会进行一些器乐的吹奏,笙的最早雏形在祭祀当中可以见到。这种民族器乐吹奏动作简单,形式直接,可以算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吹奏器乐。古代宫廷的民族器乐有很多就是受到笙的启发制作出来的。宫廷的主人为了求福避祸,常常会进行这种民族器乐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从周朝开始至汉、晋、唐代,对于民族器乐有了专门的定义和分类,并且开始走向专业化道路。宋元时期,笙达到巅峰,民族器乐开始逐渐渗入音乐、戏剧当中,并不断丰富。到了清朝,笙已经十分普及。
二、中国传统器乐笙的演奏方式
笙的吹奏比较简单。它的原理和歌唱的发声原理类似。人的声音和乐器发声相同,都是由一个发声质体和几个共鸣腔共同形成。但是不同的是,人声主要依靠喉头(声带)来完成,那么起到共鸣腔作用的是喉头部分。而杓状会厌壁通向喉头的关键共鸣腔,俗称为咽腔。咽从口的后部向上延伸到鼻咽腔,然后入口到延伸食管的位置,也就是喉腔。咽腔的运动原理其实就是和其他体内的管道相同,通过它的纵向肌肉和轮肌,进一步进行长度和宽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声音的变化。我们平时所说的,吹奏器乐,要先学会开嗓子,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喉咽腔打不开,就不能形成管状通道,无法进行气息的运动、呼吸,声音就不会变得通畅,也就无法打开嗓子,进行吹奏,声音也就无法变化。只有学会正确的使用咽腔,让声音达到共鸣效果,这样才能更好驾驭笙的演奏,完成表演或者学习任务。正确的咽腔共鸣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艺术。每一个笙的学习者在歌唱作品之前,都要通过严格科学的系统训练,才能具备吹奏笙的基础和条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有效的培养。咽腔共鸣作为基本功的存在,对于笙的额吹奏技艺提升比较实用,在现代歌唱艺术的背景下,作为一种音乐表演的手段,咽腔共鸣对于笙的吹奏的观念和认识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是和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笙按照簧片分为17簧、21簧、24簧和36簧几种,在形状上面分为圆笙、方笙、加键扩音笙、抱笙、次中音小排笙等几种。笙是由笙斗、簧片、笙_、笙苗、笙箍、按音孔等结合而制。最早的笙,用匏(葫芦)制作,到了宋代,由黄木制作,直到现代才变为铜体质。如果是竹管的笙,右手食指可以插入孔洞。在吹奏笙之前,首先,利用喉咽腔对呼吸进行调节。当人张口呼吸时,喉、咽就处在张开状态,张开越充分,气流就越舒畅。并且不会感到难受。喉咙也没有负担。这样才是吹奏笙的基本功。初学者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嗓子感到疲劳和紧张,否则就会破坏喉腔和咽腔。其次,鼻咽腔可以突出高音。吹笙的高音的人就必须要学会使用鼻咽腔。因为高音需要一种关闭嗓子的技巧。这种关闭是循序渐进的,逐步的关闭,达到高音的效果。是有一个过度的步骤。最终把高音放在鼻咽上面,才可以产生高音的振动和持续发声。
三、中国传统器乐笙的艺术特点
首先,情景模拟。笙器乐的特殊构造决定了它的演奏方式,它可以表现出人声包括自然声音的味道,这是它特殊的共鸣箱产生的效果。而且这种模拟非常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演奏的变化也丰富多样,在指法上面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就可完成。
云南的傣族作品中也大量的包含了人声模拟的元素。傣族本身就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他们的音乐,他们的舞蹈都是如此。比如孔雀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作品,有歌曲也有舞曲,充分反应了傣族的作品模拟特点。笙的特殊音色,如泣如诉,就像孔雀在低沉诉说,也像孔雀在独自欣赏自然的美色。配合笙的演奏,有如情景再现。
其次,展现民族特性。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统器乐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它特殊的民族性分不开。民族乐器扎根于民间,汲取民间的养料,吸收民间的文化,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民族特性,可以说是民族的一颗“活化石”。无论是音色还是韵味,都能够体现民族之中包涵的特殊魅力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笙的演奏表现力丰富,可以表现壮烈悲惨的意境,也可以表现柔情似水的意境。如,当民族儿女豪情万丈时,笙就用高音吹奏来表现,展现了大家的英雄气概;当人们安详快乐时,笙就用缓慢节奏配以低音,缠绵悱恻,温柔甜蜜。这种转化浑然天成,收发自如。因此说,笙器乐在演奏民族生活的时候,非常自然,贴切适合。尤其对气场的表现,更是符合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对内心世界的描述,也十分自然。这两种形式的结合并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各自的艺术内涵所决定的。一经结合,便相得益彰,这都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根底的。
最后,表达精神韵味。韵味主要是笙演奏时的韵味。这种韵味是针对演奏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知觉。当笙在处理演奏对象时,为了完美体现演奏对象,就要尽量做到形似、神似、气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描写。
我国云南、广西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品大多以情景为主,突出情景中的气氛、韵味。笙为了表现这种情景,就必须要展示出民族韵味。民族韵味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精神气,它是最难以把握的东西,也是最真情、最直接的流露。这些表现力是笙演奏的独到之处。总之,笙作为一种民族器乐,从民族精神当中汲取营养,因此最符合民族文化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积淀。作为一种活文化,它既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又融合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精华,因此研究笙的历史和发展特点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乐声.中华乐器大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乐声.中华乐器大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张之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民族器乐:“笙”[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罗艺峰,钟瑜.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范明华,李跃峰.美学与艺术研究(第4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