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 职教集团;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职教集团是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企业或社会团体为成员单位组建的联合体, 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它是加快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盘活现有资源, 实行优势互补, 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近年来, 职教集团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据中国职教学会对全国职教集团已建和在建项目的统计显示,2009 年全国职教集团的数量已达到325 个,参与单位6000 多个,成员学校达到2400多所,合作企业达到3600多家。本文将对湖南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类型、特征与趋势进行研究。

一、湖南职教集团化发展概况

自2008年7月14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在长沙成立以来,已成立20个职业教育集团,为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对接湖南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工学结合,达到互利共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集团是,中国社会工作现代服务职教集团、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交通运输职教集团、湖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湖南文化产业职教集团、湖南省轻工业职教集团、湖南省航空职教集团、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湖南省环保职教集团、湖南建筑职教集团、湖南信息产业职教集团、湖南商贸旅游职教集团、湖南化工职教集团、湖南石化职教集团、湖南工艺美术职教集团、湖南现代商务职教集团、湖南现代物流职教集团、衡阳农林职教集团、湖南国际经贸职教集团和湖南演艺职教集团。

集团以一批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为依托,牵头学校分别是长沙民政职院、湖南铁道职院、湖南交通职院、湖南工业职院、湖南大众传媒职院、湖南科技职院、长沙航空职院、湖南生物机电职院、长沙环境保护职院、湖南城建职院、湖南信息职院、长沙商贸旅游职院、湖南化工职院、湖南石油化工职院、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湖南商务职院、湖南现代物流职院、湖南环境生物职院、湖南外贸职院、湖南艺术职院等20所高职院校。

二、湖南职教集团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职教集团作为整合与共享院校、企业等资源优势,为制造、管理、服务等培养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受到各地高度重视。目前大部分职教集团都建立了一些办事部门以支持集团的运行,大致包括集团秘书处、项目办公室或项目管理处、监管处,集团的上位管理部门是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或区域管理部门。集团的上位部门省(市)教育厅和行业主管部门负指导、监督之责;集团的下位管理体制则是牵头组建单位,并作为集团发展的依托基础,在集团核心层居主导地位。然而,成员单位凝聚力不强、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政策供给不力等问题也影响着职教集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1. 法人资格地位缺失

目前各地职教集团均未获得“合法”地位,有学者把职教集团归入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但是职教集团并没有像社团、行业协会那样得到认可,无法进行机构登记、或颁布相应执照。由于法人主体地位的缺失,职教集团在参与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时,难以清晰地界定应承担的责任。如果职教集团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支付费用,也只能由牵头单位先行垫付。由于在日常运行管理与业务拓展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市场主体(如公司、国外教育机构等)签订合同、开具票据等。偶尔为之尚能接受,长此以往,牵头单位会失去推动职教集团良性发展的动力。这是职教集团难以持续良性发展的症结所在。

2.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

一是职教集团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 通过行政手段将各单位强行组合到一起, 因为成员之间没有共同利益, 勉强联合, 只会使集团变成一个“空架子”, 造成形式上的联合,在政府未能及时出台资金支持、增加招生计划等政策时,不利于增强集团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二是漠视企业的利益诉求。收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最根本动力。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的动机通常被理解为技术开发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实际上高职与中职院校的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远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而人才需求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主体并非职教集团内部成员院校,各地人才市场的替代作用十分明显。经济收益率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

3.缺乏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湖南现有的绝大部分职教集团中,成员之间是以协议、合同、集团章程等契约形式为主要纽带进行联结的, 而不是以资产为纽带, 成员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 在产权、人事、拨款渠道及管理等方面没有多少改变, 也可以说是一种“松散型”的职教集团。因组合时受客观条件约束较少, 各成员单位容易联结在一起, 且适用范围广, 不会受资金方面的限制;各成员单位能够很好地保持自、选择权, 进退自如。但成员之间联合的紧密程度比较低, 联结纽带脆弱,甚至有不少职教集团在形成之初, 就是徒有其名, 形同虚设。由于集团的整体利益没有在内部经济关系上理顺, 使得其只能是抽象的、间接的, 而成员单位的个体利益则具体的、直接的, 这样, 两者常常产生矛盾, 成员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导致集团内部缺乏凝聚力。由于缺乏资金纽带, 成员单位相互间没有强有力的利益机制制约, 所以, 各个成员的行为普遍带有短期性、本位性的倾向。

三、湖南职教集团化发展的趋势

利益的获取与分配是增强职教集团内各类成员单位凝聚力的最佳纽带。湖南省不少职教集团已经在紧扣产业链开展集团运营,提高集团生产和经营效益。学校依托主体专业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培训企业员工,建设生产基地,创办和经营股份制企业,引导校企合作向经济中心迁移,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益,是集团化办学的新内容。

1.产权重构

在加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或区域管理部门对职教集团监管的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赋予职教集团法人资格。政府应允许职教集团在有效边界内,引进社会资本,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股份制改造,由各成员单位出资,应把职教集团改造成权责明晰、利益明确的股份公司,成立董事会(而不是理事会),聘任职业经理人担任职教集团总经理,并借此机会对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进行重新整合,去除离心力大的成员单位,由参股方式代替原先的自愿参加,从而发挥多元组合投资优势和资金优势,形成规模效益和集团化实力。

2.组织创新

组织架构是指集团组织的基本形态和框架,关系到集团的性质、功能发挥和发展前景。需要在经营理念指导下,借鉴企业集团的运作模式,对职教集团的组织架构进行创新设计,明晰各成员单位各方的投资股份、所有权、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分配。

在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是剩余索取权激励、经营权激励和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等。依据各成员单位的投资比例和各自承担的责任,决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应当是最重要的激励机制。在不违反现有法规的情况下,适当扩大职教集团的经营自,增加社会资本投资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职教集团自总经理以下各级人员采用公开招聘,并给予相应的激励和惩罚。在约束机制方面,职教集团的监督权应独立出来,由职教集团的上位部门行使监督权。监事会既对职教集团经营者进行约束,也对下位各职能部门进行监督;既有目标的监督也有过程的监督。在决策机制方面,重大经营决策由董事会决定,交经营层去执行。

3.市场化运作

职教集团要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改变目前以计划安排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和企业运营机制, 在关注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注重质量和品牌。职教集团的组织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使必要的职责, 以提高市场化运行的效率,如:规范内部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各类契约的制定和实施、各种契约的中介联系和见证监督、违约处罚和纠纷调节等。能否行使好这些职能, 是集团发展成败的关键。由于这方面职能行使的需要, 就有必要建立一个机构, 来监管集团内部的经济行为。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 这个机构可以兼顾经营管理、中介经纪和信息咨询等多项职能。机构可以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经营, 使之可通过赢利得以持续发展, 赢利部分按各方的参与程度进行分配, 也可作为集团的积累, 用于特殊的支出。

4.一体化协同

职教集团在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同时, 各主体之间合作的广度、深度逐步加大, 逐渐融合, 同时, 集团主要业务教育、培训、服务也要实现一体化。随着职教集团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融通、共享作用的逐步加强, 集团各成员之间原来的契约关系, 也会根据市场经济和教育市场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会发生合并或重组, 从松散的契约关系变为紧密的资产关系, 逐步一体化。集团化办学, 将突破学校间的围墙, 形成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际的教育信息互通、优势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络。通过集团化办学,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 发挥资源优势, 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 多方面满足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需要。

6.信息化演进

对主体多样、高度离散的职教集团来说,建设一个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网络化管理势在必行。在职教集团信息化建设中,在应用软件建设方面要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 使信息数据便于交换和共享, 实现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克服“信息孤岛”现象, 同时, 突出其网络化、智能化、开放性和协作性等属性及功能优势, 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和科研技术服务, 适应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其融合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 打破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促进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从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及管理来看,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包括教育设施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三层次, 其基础和前提是教育设施信息化, 核心环节是教育资源信息化, 而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其目标的必不可少的保障。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设和开发教育信息资源, 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科学管理和及时维护, 借助技术切实解决优质项目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 集约化高效利用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通过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有效推进职教集团的发展, 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米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8(3).

[3]李丽萍.企业看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J].商业文化,2008(9).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困难;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近年来,地区财政以教育惠民为抓手和载体,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管理,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在严格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的同时,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一、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支持教育优先发展

塔城地区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地委、行署关于推进教育强区的战略部署,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想方设法落实政策,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力保障教育民生,努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2013年预算内教育支出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基本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得到进一步更新,教育面貌发生了全面的变化。

(一)确保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

塔城地区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安排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落实好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政策。完善地方教育附加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办学,丰富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教育经费,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支持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教育支出已成为我地区第一大公共财政支出,为我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二)不断拓宽教育经费来源

围绕国家和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主要支持教育项目建设及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工程、职业教育发展等工程。

(三)积极落实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

全国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为确保按期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出台了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10%教育资金的政策。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关系到塔城地区农村和城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地区各级财政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计提教育资金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实施办法》的规定已全额拨付到位。

(四)努力做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支出工作

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主要用于基层“双语”幼儿园建设、新建校舍工程、各县(市)校舍的抗震加固工程、教育“两基”复验检查工程,薄弱学校办公教学设备购置及教职工社会保障支出等教育相关支出,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支出提高了我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基础工作

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法规,巩固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努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二、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管理,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按照“文化教育发展年”工作部署,以教育惠民为抓手和载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一)围绕教育发展目标,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塔城地区财政工作会议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务必认真落实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年”总体部署,根据自治区核定全疆财政收入增幅22%的奋斗目标,如果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需超过22%的增长目标,则在上年17.72亿元的基础上增幅必须超过22%,全地区必须达到21.71亿元的财政教育投入。要求预算安排未达到标准的县(市)必须调整支出预算,努力做好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力争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目标。

(二)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管理,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教育资金监督管理,减少资金闲置、重复、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义务教育标准化、信息化发展,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传道授业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确保教育资金高效运行

一是进一步规范教育专项资金使用行为,推进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树立绩效管理理念,财政教育经费要从单纯增加投入到注重资金使用有效,从单纯对单位或项目的支持到更加注重平台和体系建设,整合公共资源,发挥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优势效能。三是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把加强资金管理放到突出位置,保教育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四)为确保完成教育投入的各项增长目标

各级财政加强征收管理,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以确保各项教育项目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同时加大教育资金整合力度,如将援建资金用于支持教育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解决突出问题。重点支持实施高中阶段业务教育工程、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发展等工程。

(五)进一步强化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首先,在一些符合条件的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中,按照现代财政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财政教育资金绩效管理的有效机制。其次,根据财政绩效评价的通用原则,建立一套科学、简单、适用的教育资金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实施财政教育资金的绩效管理,进一步增强了财务管理意识,提高了财政教育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贫困生资助等教育项目资金分担比例上,按照分级分担的原则,充分做好项目资金分担部分落实工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金需求不断加大与财政收入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自治区核定全疆财政收入增幅22%的奋斗目标,地区在上年一般预算收入25.79亿元基础上达到22%的增幅目标31.47亿元需增加5.68亿元收入。5.68亿元的增收收入中,其中交通专项、水利专项、人才发展专项需以专项上解形式上缴自治区1亿元,剩余4.68亿元,用来满足教育、科技、农业法定支出增长需求任务艰巨。如果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需超过22%的增长目标,则在上年17.72亿元的基础上增幅必须超过22%,也就是必须达到21.71亿元,增加投入近4亿元,又占去当年财力增收收入4亿元,目前可用的增收财力只有6800万元,远远无法满足科技、农业的法定增长,如果科技投入比例要达到生产总值的1.8%,初步测算需在上年1.31亿元的基础上增加6亿元资金投入量。今年又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年,这一大的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的需求量无法满足。除此以外,新增财力中还必须拿出一部分用于保障新增人员工资的发放,对塔城地区财政来说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各县(市)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经费投入不一致

如:和丰县因财政收入水平增长较快,而县域教育设施已较完善。又如:裕民县财政收入基数偏小,不能完成教育增长要求。各类学校教学辅助用房、体育场地等办学条件指标,还需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教育债务包袱还十分沉重。

(三)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落实,规模较小的学校公用经费用于一个学校的运转还有一定困难,难以维持最基本的教学和运转需要

如:托里县阿合别斗乡新林村小学有学生70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因学校经常停电共购置3台价值5000元发电机,每年下达的公用经费用于支付取暖费、电费已严重不足。

(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基本建设、个人部分及归还债务支出

上级在安排补助资金时,并未考虑上述支出,原来由预算外资金解决,但随着学校收费的取消,失去了收入来源,支出也就失去了资金保障。那么在地、县级两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加重财政负担。

(五)乡镇学校财务力量配备不足

普遍存在乡镇学校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短缺的现象,由于人员配备不齐。

四、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上级财政加大适当提高公用经费标准,适当加大对偏远、贫困乡村学生数较少学校的投入力度。

2.建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大力整合财政资金根据项目管理要求按照重点投入、示范投入、规范投入的原则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融合在一起实施。切实解决重复建设、分散投资、规模偏小等问题,以调整促发展,进一步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办学效益及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趋势;启示

1.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1观念陈旧,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些初级的技术工人,在高等教育持续升温,各种高级人才持续增多,社会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当今社会,发展职业教育根本没有出路。这种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2 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多数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呈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唯理论而理论,忽视实践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种是唯实践而实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

1.3 立法陈旧,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立法虽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的立法却很少。现在的职业教育立法要么已陈旧过时,不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么就条文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1.4 缺乏激励和培训机制,学校教职员工教学积极性不高

在很多职业学校中,职工工资由财政拨款支付,工资高低由工龄及职称决定,缺乏激励机制,“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大家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缺乏搞好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学校拟订的职工培训计划形同虚设,大多数教师基本没有接受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学水平 也就如同镜中月、水中花——看得见,摸不着。

2.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2.1 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与课程设置的通识性

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均设有由工商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开发、审核和评价所有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1]。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阶段或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在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体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的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另外,课程设置体现通识性。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 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1992年,英国全国职业资格委员会就出台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该课程不是培养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内的职业能力,而是培养广泛的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般技能、知识和理解力。

2.2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2]。例如美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课程被结合成综合课程向学生提供。法国于1985年、英国于1986年、荷兰于1989年、西班牙于1990年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就引入了技术教育课程。在英国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中,职业培训单元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瑞典和意大利的高中改革也正朝同样的方向发展。在德国,获得中学毕业证书的学生中,有15~20%的学生转而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2.3 职业教育法制化

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颁布了历史上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案——《莫雷尔赠地法案》,首次认可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并使之正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又通过了《国防职业教育法案》、《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合作法》等。德国颁布了《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工业法典》、《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规建设,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立法和规程。西方发达国家颁布的一系列职业教育的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地位、形式都作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使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 师资队伍“双师”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师呈现“双师”化发展[3]。例如丹麦职业教育的教师首先应是熟练工人,或是完成了第三级教育,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 才能够参加教师课程培训,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之后,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高等院校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专职职业教育教师;二是从社会选聘专业技术人员,让他们接受师范教育而逐渐成为兼职职业教育教师。

2.5 职业教育终身化与高移化

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实施终身职业教育的政策,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全民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模式来取代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和培训的模式,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职业教育的终身化,专业分化上移的趋势开始出现。职业教育从高中阶段推移到高中以后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3.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解读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认真审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3.1 转变教育观念,突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短缺、劳动者素质低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要切实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就要在认识上有新提高,观念上有新转变,就要从教育入手,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培养出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实用性人才。

3.2 加强开放式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大会建议各国要改进提供终身教育和培训的系统,制定灵活的终身职业教育政策。因此,在终身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国,要建立开放灵活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成为终身学习者,都有不断接受培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现阶段,职业教育终身化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为了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我国要积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各层次间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衔接、学制转换及学习成绩评价认可机制,构建一个开放性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另外,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自身在操作水平高、上岗适应快以及理论知识基础宽广等方面形成的优势,办出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

3.3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通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技能训练中加强理论教师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才能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实用人才。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4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高等素质教育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尤其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上,更加呈现出个性化、社会化、市场化以及终身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遵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不断的改革与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尤为重要。本文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新趋势下对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及提高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优化策略

高职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不仅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与健全的心理,独立的人格,为学生今后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铺垫。然而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热忱。因此,在新世纪下,如何顺应时代潮流,遵循体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早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以下笔者即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入手,并提出新趋势下对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及提高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化、多元化,致使人们面对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恰恰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社会发展趋势,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基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进行的全方位素质培训。因此,可以说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体育教学占据这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性,也使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专业的职业性教育,而忽视体育教学。尤其是传统的“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体育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更影响了学生个性特点的发挥。而教学内容的地方性以及生源基础的差异性等特性,也使得体育普修课与选修课,无法更好的有机结合在一起,无法为学生构建个性化、职业化的身体与心理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

二、顺应时代潮流对体育教学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伴随我们国家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潮,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个人工作经验,从目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实际状况入手,提出当前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一,应当将全面、协调、完善以及个性发展等素质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到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第二,体育教育理念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具备新型生命观、运动观、健康观以及审美观的复合型高科技现代化职业人才;第三,采取科学方法与对策,加强对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并建立新型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潜能以及发展个性。

三、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个人策略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在体育运动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技能理论知识积极主动性,并且起到磨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在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进而从全方位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现代化科技人才。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机制

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体育教育教学的作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首先应该确定学生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该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教学为辅,利用启迪教育,指导他们主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并且努力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建立并完善体育教育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实施综合考评,以此建立符合学生职业教育特性的体育教学模式。

(三)不断丰富高等职业体育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学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理念以及专业特点,设计各种可以提供学生选择的体育教学课程,并且应当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引入更多的新兴体育项目,进一步丰富、更新课程内容,积极开展生活方面的体育教学以及锻炼。同时,拓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优化职称结构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协作攻关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与研究方法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在高职职业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始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新时代下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需求,遵循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各大高职院校更应该在加强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施伟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8).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学;现状;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是从研究职业教育学本身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开始从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的视角研究职业教育。特别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学术成果颇丰。回顾自200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不管是从科研课题立项、学术著作以及期刊论文的分析,都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各家观点纷呈,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但也表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态势。

一、自200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现状

(1)期刊文献及学位论文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关键字采用:“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社会”、“职业教育、公平”、等。对检索结果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发现2000年至今有关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及学位论文达400余篇,从2000年开始文献数量逐年递增,于2012年达到峰值,2013年有所下降。

通过分析,发现近年来职业教育社会学越来越受到研究生及博士生的关注,在学位论文中都选择研究职业教育社会学。如:苏州大学郑蓉芳 的《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可的分析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李延平的《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等。

(2)课题

通过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的信息中筛选,我国2000年来在全国教育科学立项及职业教育立项中有关于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科研课题10余个。主要研究内容为职业教育与社会结构变迁、职业教育与社会功能等。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劳动力回流与农村职业教育功能调整问题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立项课题《社会结构变迁对农村青少年职业教育选择心态的影响机制研究》。此外,一些有关职业教育的课题虽没有明确提出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但对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3)学术著作

通过网上检索筛选,2000年至2010年,我国出版有关于职业教育的著作350余本。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正在飞速的发展。其中有关于职业教育社会学的著作有:陈家颐著,200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转型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转型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机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和王清连,张社字主编,200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社会学》等。其中王清连,张社字主编的《职业教育社会学》是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社会学的专著。该书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科学体系。

在这10年中,一些非职业教育社会学的著作中也涉及到职业教育社会学,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内容

(一)职业教育社会学原理

孟景舟在《社会学与教育学:职业教育本质论的两种不同视野》提出:如果以社会学历史分析、文化比较和逻辑思辨相统一的视角或方法,对职业教育本质问题进行新的审视,能发现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1]

申家龙提出:从目前职业教育的概念,难以找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定义存在外延过大的缺陷。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环节,才能发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特征。[2]

张社字在其2002年发表的《谈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职业教育社会学是研究职业教育与社会整体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揭示职业教育与社会整体互动发展规律的学科,那么其理论体系就应涵盖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寻找二者协调发展的规律性关系。其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层次:职业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构成要素,只有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与社会整体之间协调发展时,才能实现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中观层次:主要研究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校内部的宏观关系;微观层次:职业教育在各种教育类型中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最密切,社会对其影响和制约效果也最明显。[3]

庄西真在其文章《社会分层和流动与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职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从本质上是国家制度安排框架下的社会分层的结果,反过来社会分层和流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4]

唐林伟、马庆发在社会学的视角下研究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功能具有多重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重点不断发展变化。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建设期,职业教育主要发挥是政治主导的经济发展功能和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功能;社会发展调整期,职业教育社会整合功能凸显,并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5]

(二)职业教育与社会问题

卢洁莹与马庆发提出职业变迁使职业教育对象扩大并使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可能值得庆幸,但社会阶层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又使职业教育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因此,职业教育要想获得持续发展,还有赖于我国合理的社会分层活力的形成。[6]

欧阳芬、欧阳河以职业分类和社会分层为基础,从各大社会阶层的收入和地位差距对职业吸引力的影响入手,对比分析产业工人阶层与其它阶层的差距,进分析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提出缩小各职业之间的差别,弘扬职业教育文化,树立良好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7]

李延平在其博士论文对论职业教育与社会公平问题中认为“公平”是基本平等下的差异性发展,而职业教育公平的根本是追求它的本体价值的最大程度实现,它在对于人的意义上,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功能,并从现实的角度上体现出更多的社会正义和公平"。[8]

马建富在基于社会转型中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问题提出了观点:基于社会的转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边缘地区、弱势经济区日益崛起,成人教育将日益受到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定位多元化;逐步实施农村义务职业教育;积极进行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制度配置和创新;区域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注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

曹洪健、周楠从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中国职业教育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使受教育者摆脱非技术性就业困境,促进阶层流动的作用,却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教育体制、教育管理制度、传统文化等外因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育身份文化等内因的限制而阻碍着阶层流动。[10]

万恒从以职业为基础的人的存在的多维性,社会成员需要的层次性、利益地位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等多方面,较为具体、系统地考察,分析我国社会结构现状下,社会分层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11]

三、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不足

2000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也不能忽视所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课题立项少,研究队伍仍薄弱

课题立项、课题成果及著作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2000年以来研究者对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热情上升,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但是国家级的重大课题并不多,不能形成全国性格局,总体上呈现出范围小、分布散、系统性不强的研究态势,专著和系列书籍出版少。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队伍力量仍然显得不强,研究人员不多且较集中在少数大学或科研机构,没有形成合理化的结构。

(二)研究领域窄,关注群体较集中

从研究领域看,关于职业教育社会学元研究往深处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化、社会分层与职业教育问题、职业教育社会公平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现有职业教育教育社会学研究关注的群体看,农村职业教育是研究的聚焦点。随着社会变迁以及流动,还应该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不仅要关注弱势群体,还应关注强势群体,包括是否是强势群体占据了大部分职业教育资源及职业教育对强势群体影响等,因为职业教育不只是一种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类型,由此可以产生职业教育的强势与弱势群体的对比研究。

(三)重“职业教育”轻“社会学”

既有的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大多关注的是“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探讨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模式、机制等,而对“社会学”的关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是重“职业教育”轻“社会学”。有些研究虽然用“社会学”研究命名,但是并没有彰显社会学研究的特色,并未从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去研究职业教育;有些研究虽然运用了社会学中的理论,但只是生搬硬套,没用灵活运用,理论分析不深入;另外还有研究简单套用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再加上“职业教育”,并未仔细辨别出不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不适用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学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在借鉴这些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成果时,不可简单的套用。应把握住职业教育的理论方法多借助于社会学,以显示出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质感及职业教育个性特色。

(四)研究趋势偏离,研究方法单一

在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构建起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为目的的理论体系趋势和以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目的趋势。由于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起步晚,各种研究还不成熟,目前我国在研究职业教育社会学体系建设的人少,多书研究人员都是研究实际问题,所以这并不利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体系。此外整体上在研究职业教育社会学的方法上比较单一,对于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方法借鉴少,致研究出现了研究层次浅,没有深入发展研究,这也是影响职业教育社会学地位低的一个原因。

四、我过职业教育社会学未来展望

对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基础上,可以推测出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将出现以下趋势。

(一)研究队伍的扩大化与研究领域的扩张化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发生着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背景,会不断产生出成人职业教育社会学上的问题以及研究领域的扩展,也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往纵深处发展,阐释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研究队伍也由

高校职业教育学研究中理论研究专家、老师扩张大到高校职业教育管理人员、中职学校教师、企事业单位与职业教育相关人员。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队伍力量的不断壮大将带来更多理论性强的研究成果。

(二)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与方法论的多元化

我国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才起步不久,学科体系简历不够成熟,在解决职业教育社会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上理论还不够,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在未来研究中的重点方在学科建设上,完善职业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单一,基本上是借鉴教育社会学、社会学的方法。因此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社会会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会成为研究重点,逐步形成独立的方法论,并呈现出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总之,职业教育社会学起步晚,目前研究尚不成熟,离成为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还有有一段距离。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充分利用其它学科资源,来改进职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范式,使我国的职业教育社会学不断走向成熟与独立。

参考文献:

[1]孟景舟.社会学与教育学:职业教育本质论的两种不同视野[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10-12.

[2]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15-18.

[3]张社字.谈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02:4-7.

[4]庄西真.社会分层和流动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通讯,2005,02:10-12+27.

[5]唐林伟,马庆发.中国社会转型期职业教育功能的嬗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9:129-132.

[6]卢洁莹,马庆发.可能与不能:社会分层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的一个悖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48-51.

[7]欧阳芬,欧阳河.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职教论坛,2010,12:24-27.

[8]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9]马建富.基于社会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89-95.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6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职业转换加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致使增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成为迫切要求。在此现状下,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掌握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并不相匹配。由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极其重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全面、综合型、可持续人才观理念指导,重视功利性的需求,仅以现实的利益、需求为追求目标。其原因:其一,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尤为提倡“学而优则仕”、“重文轻术”,轻视职业技术教育。造成职业技术教育社会认可度低,不能在课程设置上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终身发展性的考虑。其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时候未能充分把握教育规律。课程设置过分坚持“技能本位”理念,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劳动者,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性、潜能与个性,过分坚持“学科本位”理念,重理论轻实践;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设置比例失调,既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也不能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门类比例不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也具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工作者,更要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普通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结合。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两者之间在课程时间、比例上进行简单的加法与减法。首先,课程种类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课程的职业性与学术性未能综合考虑。其次,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同时课程设置中追求门类齐全、内容选择安排不合理,不能及时反映社会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由于教师及其相应的教学条件的匮乏,不同种类课程之间实施的形式不合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缺乏合理的组织安排。

(三)相应的法律政策以及理论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政策、理论体系在逐步建设与完善中。其主要的表现:其一,高等职业课程体系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其二,终身教育理念传播到我国较晚,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才明确规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政府官员、学术界、教育界等针对终身教育的研究过多地停留在终身教育发展现状的介绍、基本理念的引进,缺乏针对我国教育现象提出具体的终身教育政策。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只是关注某些领域与专业,而不是进行国家层面的全面统筹和政策规划。至此,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终身教育政策的引领。

二、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1965年,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1]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或“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2]简而言之,终身教育就是指从出生到死亡贯彻整个一生的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某个阶段;同时也包括除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规教育。纵观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脉络,其内容为:时间上,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阶段所受教育的综合;空间上,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内涵上,既重视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也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充分把握终身教育理念的三个方面,课程设置着重考虑终身发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特有使命。

三、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高等职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是把课程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7]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普通教育,也要体现职业教育。正确把握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关于如何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需要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在课程设置时,要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终身教育思想指出,个体为了自身发展必须要进行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又有赖于社会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空间,同时指出更要培养有个性、尊严以及人格魅力的个体,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和“全人”教育理念。由此,在考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时,需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发展的关系,既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不能顾此失彼(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或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依据)。正如我国《教育法》中阐释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正确处理过程性与终身性目标的关系

终身教育的目的观是指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可具体分为两个层次,即过程性目的和终极性目的。职业教育的过程性目的,是发展劳动者的技能,满足受教育者学习的需求,培养他们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职业教育的终极性目的,是满足人类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性发展的高度培养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从而不仅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强大职能,而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性完美发展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需要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必须追求过程性目的,即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从终身教育思想出发,职业教育的过程性目的仅是一种生存和生长层面的目的因素,仅仅是为人们获得生存和谋取职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职业教育应该在更高的水平上为人类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应当满足人类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终极性教育目的,并围绕这一终极性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三)正确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两种教育功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培养良好、合格的社会公民,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知识与能力素养,这种教育为核心教育,其设置的课程为普通文化课或通识课程;职业教育,培养社会生产所需的合格劳动者,具备实践技能,其设置的课程为专业课。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时,要正确处理基础文化课、人文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课的关系,既要重视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教育(培养高素质、负责人的公民,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批评创新能力等),也要兼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性,始终坚持并实践其培养目标“和谐发展的人、终身发展的人”,而不是“唯知识论、唯技能论或工具论”。

(四)正确处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终身教育思想的理念之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从单一的技能型转向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和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多元复合型方向发展。然而,实现这些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显性课程无能为力,必须充分关注和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即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人类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外,还应考虑价值标准中人对社会的职责和人格的发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隐性课程”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学校政策中,但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隐蔽的、非预期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知识、情感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9]隐性课程在培养学生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了解隐性课程的特征与作用,巧妙有机地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时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组织规章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在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正确处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充分发挥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曹影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2][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6,7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室翻译出版,1989: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8.

[5]牛全峰,牟应华,唐燕妮.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48-49.

[6]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22,26,34,38.

[7]严权,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0,(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