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康复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梗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梗康复训练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心理治疗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Dong.

The Fourth Hospital of Xi’an, 7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ere-

作者单位:710004西安市第四医院

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c limbs in lag phase,convulsion phase and the relative recovery phase.Observe recovery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daily living capacity.Methods 80 of 14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early onset patients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6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Result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Barthel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aily capacity of the two group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ver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Hemiplegia;rehabilitation training;psychological treatment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性疾病,属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发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常见的脑梗死症型包括:血栓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等。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笔者对偏瘫患者采取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方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40例脑梗死病引起偏瘫患者,男95例,女45例;年龄37~73岁;经头颅CT检查诊断脑梗死;入院时间平均60 d,首次发病均有一侧肢体瘫痪。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年龄、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既往史评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两组方法对比 对照组按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执行常规护理。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做心理康复治疗和患者肢体早期床边强化康复训练工作。然后对患者详细的功能障碍肌力评估。分别掌握好偏瘫3个时期(即弛缓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的治疗原则,制定4个阶段康复训练计划(即床边训练、床上动作训练、步行准备训练、步行训练),依据康复训练计划进行不同阶段的强化康复训练。

2.2 注重患者心理康复 做好心理康复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应创造舒适宽松的治疗环境,治疗师通过语言交谈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识偏见和适应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战胜心理障碍[1]。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心理疏导、情感关怀;②健康教育:讲述有关瘫痪的医学知识,以及现代医学的进步,指导其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③家庭和社会支持性的心理干预: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具有重要的心理矛盾冲突的缓冲作用;④出院指导: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饮食结构和具体的康复锻炼方法。

2.3 床边训练阶段(驰缓期)

2.3.1 疾病处于急性期阶段,患者尚需要安静卧床时,即可开始在床边的训练。(1)良肢位设计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早期注意偏瘫患者在床上保持正确,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2)变换为了防止关节的挛缩和维持某一种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压疮,应及时变换。(3)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当生命体征比较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预防关节的挛缩。一般情况是由治疗师到病房床边进行训练,有条件的单位可由病房护士进行,训练时为了防止出现误用综合征。要注意①在绝对无痛状态下训练;②动作宜弛缓;③特别注意保护肩关节;④鼓励患者自我训练;⑤防止运动过量;⑥急性期以后的活动度维持训练。(4)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 对一般情况良好、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在治疗师指导下尽早地进行变化的适应性训练。在此基础上增加坐位训练的次数,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训练。

2.4 床上动作训练阶段(痉挛期)

2.4.1 患者病情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可以维持坐位30 min时,即可转入本阶段的治疗。①治疗师辅助患者体验躯干与上肢双侧对称活动,建立健侧与患侧必要的和可能的相互作用;②协助患者向患侧转移体重,使患者掌握身体的平衡功能;③预防或破坏患者利用健侧调整代偿丧失的患侧功能和对患侧的忽略;④抑制痉挛、原始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⑤易化正常的运动模式。

2.5 步行准备训练阶段

2.5.1 当患者具备立位平衡训练的基本条件和下肢自我控制能力时,方可进入本阶段的训练。否则患者就会因下肢缺乏负重控制能力而惧怕跌倒,使痉挛加重,诱发出联合反映和异常的运动模式,甚至造成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因此,掌握本阶段的训练时机是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目的①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映;②提高骨盆控制能力;③掌握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④掌握双下肢站立相和迈步相得分解动作。

2.6 步行训练阶段(恢复期)

2.6.1 步行训练阶段 进入本阶段患者应具备良好的立位平衡反映,以及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偏瘫患者80%以上可以获得步行能力,但是如何掌握良好的步态或尽量接近正常水平的不行能力,对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年纪较大的患者可以将康复目标确定在室内安全独立步行的水平,但年纪较轻或基本条件较好的年长患者,仍应将矫正异常步态作为本阶段的重要内容。康复目标①拄拐独立步行;②徒手独立步行;③室内独立安全步行;④上下阶梯;⑤复杂地面的独立步行;⑥室外独立步行。

2.6.2 回归社会后的训练 患者离开医院这种特殊环境,回到现实生活,如何继续维持和进一步改善功能,增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是此后的主要问题。为了预防患者的运动量不足,体力低下,或是因运动模式异常造成继发障碍,治疗师一般将患者分为三个水平予以指导,即轮椅辅助水平、轮椅自立水平和步行水平。

3 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

针对患者功能恢复的程度,进行技巧性训练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精细协调训练。指导患者握笔、用汤匙、刷牙、洗脸更衣、进食、洗浴、转移等,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2]。时刻提醒患者及家属让患者使用患侧习惯,目的是训练患者健侧跨过身体的病侧取用物品,指导家属在没有治疗师训练的情况下,能够协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康复训练。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Barthel指数在康复治疗前后各测评一次ADL,评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测,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康复训练组入院时与出院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5 讨论

5.1 心理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消除因疾病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使其能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护理手段[3]。

5.2 Barthel指数是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角度对康复护理效果预以评估。表1所见早期的康复训练组入院时ADL评估积分较低,说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整体水平低下,对他人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康复训练组出院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升高,并能达到中等水平,与康复训练实施前及对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5.3 偏瘫患者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弛缓(肌张力下降)、痉挛(肌张力增高)、异常的运动模式、正常姿势反应及运动控制丧失。出现这些问题是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的结果。如果错误地将中枢性瘫痪认为是肌力的丧失,用肌力的大小评价功能恢复的好坏,鼓励患者进行提高肌力的训练,就会使痉挛加重,诱发出联合反映强化病理性的联带运动等异常运动模式,导致训练陷入盲目性,将运动功能的恢复引入误区。随着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大多数患者的痉挛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联带运动也不典型,并且在早期就可以诱发出分离运动。因此,在准确分析问题和采取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的前提下,患者的运动功能完全可以得到改善,从而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过程大大缩短,使偏瘫康复收到很好的效果。

5.4偏瘫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训练方案科学合理是获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如果卧床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废用综合征;床边训练时间太久,不能及时转入训练室,往往因病房条件限制,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如果患者不具备运动的基本条件,过早地离床训练步行,就会使痉挛加重,诱发原始反射和强化异常运动模式等。为此,提出4个阶段的治疗方法,即病房床边训练阶段、床上动作训练阶段、步行准备训练阶段以及步行训练阶段。这种分期方法可以与治疗较好地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减少脑梗死偏瘫引起并发症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吴文源,季建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89-309.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常规治疗;康复训练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一半以上,我科自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用康复训练法对40例(另设对照39例)老年脑梗死偏瘫的恢复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经临床和头颅CT确诊的老年脑梗死偏瘫住院患者,并除外严重合并症。按住院顺序随机分组。康复训练组(T):男24例,女16例;年龄58~90岁,平均68岁;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听偏信瘫23例;病程1个月内31例,1~3个月9例,住院18~33 d,平均25 d。对昭组(C):男别27例;女12例;年龄59~85岁,平均66岁;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25例;病程1个月内29例,1~3个月10例,住院15~40 d,平均28 d。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常规用药。精制蝮蛇抗栓酶Ⅲ1.0单位加入侵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1次/d,20 d为一疗程;同时给予脑活素20 ml加入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1次/d,10 d为一疗程。T组根据病例病程的不同阶段,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给予相应训练,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每次半小时。从患者无明显意识障碍时开始,至出院前结束。训练阶段,如安静时患者心率超过100次/min,血压收压超过20.3 kPa或有心绞痛发作或严重心律失常时,训练暂停。

1.3 评定标谁 两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Brunnstron偏瘫运动功能评价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记分评定。

2 结果

2.1 训练组和对照组上、下肢及手运动功能恢复结果 详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u检验),两组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上肢有显著差异(P0.05)。

2.2 训练组和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结果 详见表2。经统计学处理(χ2检验),两组治疗前无明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脑血管病康复的目的是预防其继发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其功能障碍的恢复。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极大减少继发障碍并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只要严格掌握早期康复的条件和对过程中危险因素的临护,不会使病情恶化和再发增加。本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康复同样适用于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并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应用于老年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性,要严格掌握训练的顺序、时间、力度、心理变化及其他因素。注意训练中做到动作要缓慢、轻柔、平稳,时间每次不宜超过30 min,中间最好休息1~2次,避免劳累,循序渐进,并对患者进行鼓励表扬、力争患者的配合,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本实险中手的运动功能恢复对比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与观察时间短有关,尚不足以说明问题,还需继续探讨。

运动训练是一种简单易行、花费少、收效大的康复手段,便于掌握和实施。如果能为广大临床医师普遍采纳,将对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黄如训.老年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老年医学杂志,1995,5:196.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3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肢体康复训练;肢体功能恢复;肌肉恢复力度;护理效果

引发脑梗塞的原因是患者的脑部血管组织发生了循环障碍,且具有发病时病情急、情况危急等特点,临床症状上表现为失语或者偏瘫等,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加上脑梗塞疾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比较高。为了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生活负担,改善其生活质量,本文选择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应用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并探析其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收治的62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将患者分成各为31例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45~76岁,平均(62.59±4.56)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8.66±5.14)年。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46~78岁,平均(63.69±4.87)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9.08±5.74)年。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日常的病房输液护理、环境检查还有健康指导等;而研究组则实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具体如下。

1.2.1初期护理 接收患者入院后,先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合理观察;其次,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舒适,如仰、侧卧位等,并按时叮嘱患者转换,以免肢体受到长期的压迫后产生压疮;最后,确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趋于稳定,即可指导患者开展早期的康复训练,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避免偏瘫部位的肌肉发生萎缩。

1.2.2坐、站、行走功能训练 ①接收患者入院后1 w,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指导患者开展基础的坐位训练,初期锻炼时,尽量让患者保持小范围,以及动作幅度较小的坐姿,角度控制在60°以内,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之后,再让患者根据自身承受能力转成真正的“坐”姿,并适当延长训练时间。②当患者完成坐位的平衡训练后,则合理增加训练强度,即站立训练,护理人员在指导过程中,应该鼓励患者将被动站立逐渐转变为自主站立,以增强站立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再一次提升训练难度,即行走训练;③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开展行走训练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训练节奏,以患者的行走姿态以及走路步伐的平衡性进行判断,合理增加患者的训练强度和时间。训练过程中还需要仔细患者的肢体是否发生肿胀或者疼痛等不良情况,如果天气较为寒冷,则需要帮助患者做好保暖措施,减少肢体的,以免影响到后期的康复治疗效果。

1.2.3日常训练 指导患者开展日常生活的康复训练,如吃饭、上下楼梯还有穿衣服等,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时的鼓励,以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还要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请患者家属主动帮助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最后,要求护理人员在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时,应该以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以及训练的耐受力等方面为基础,适当增加训练难度。

1.3观察指标 ①利用肌力评定方法对患者护理后的肌力进行测定,其中0级为无肌肉收缩感;I级为可接触到轻微的肌肉收缩;II级为未能在负重情况下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重时运动;III级为可以对抗,且可以在抵抗自身重量情况下完成动作;IV级为可以克服中等强度的阻力;V级可以自由运动、克服多重阻力,且肌力与健侧相近。②判定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治愈:无残疾,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在90%~100%;有效:轻度残疾,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在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较护理前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SPSS 13.0软件对数据统计学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P

2 结果

2.1分析两组护理后的肌力测定 研究组护理后的肌力测定等级中,研究组的0级、I级、II级均为0,III级、IV级和V级的例数分别为5例、11例和15例,所占比重分别为16.13%、35.48%和48.39%;而对照组的研究组的0级、I级、II级均为1例,3例,3例,所占比重3.23%、9.68%、9.68%,III级、IV级和V级的例数分别为10例、9例和5例,所占比重分别为32.26%、29.03%和16.13%,二组超过III级的比重对比下。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P

2.2分析两组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研究组肢体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0.32%,与对照组的67.74%相比效果更佳,且差异P

3 讨论

脑梗塞属于慢性疾病,很难在短期内治愈,且存在一定治疗难度,对于脑梗塞引发的多项并发症中,肢体功能障碍、发音障碍还有些头痛等症状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1]。其中肢体功能障碍是危害到患者正常生活的严重并发症,且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更大负担,所以脑梗塞患者开展早期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本次研究主要对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进有效指导,首先是初期护理,即患者入院后指导并叮嘱患者适当更换;接着,是坐位、站立还有行走的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运动能力逐渐增加训练难度;最后就是日常护理,促进患者各项生活基本技能的恢复[2-4]。根据统计数据可知,研究组的肌力等级超过III级的比重大于对照组,与杨晶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在肢体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对比上,研究组的90.32%高于对照组的67.74%,其差异P

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实行偏瘫康复训练护理,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郜红梅.穴位按摩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中的护理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9):276.

[2]吴淑苗.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04):18-24.

[3]张艳.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临床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2015,9(07):243-244.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4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62例,全部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伴有肢体运动障碍,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康复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4±11.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6±11.4岁。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l评价法测患者运动情况。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按上述两个指标各评定1次,判定疗效。

康复开始时间:对于患者从入院后即开始康复工作,轻症患者要求24小时离开病床进行康复训练,重症患者入院即设计“良姿位”,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功能训练。

康复方法:①设计“良姿位”,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患者仰卧位,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即肩外展50°,将整个上肢放衬垫上,防止肩内收,上肢肘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健身球或纱布卷,患者下肢及膝关节略曲,在膝下放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其外展、外旋,足底足板以防止足下垂和外翻。②尽早开展关节运动:开始可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不宜过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好,诸关节每次可活动3~5次,每日活动2~3次,活动时动作要轻柔,忌粗暴,特别肩踝关节,不要使之受损,应告知患者以健侧肢体带动患肢的被动运动,当出现随意运动时,就应辅助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逐步进行。健侧肢体也应同时主动运动,以避免肌张力低下、乏力与萎缩等。③早期坐位与坐位平衡训练,也应早期开始,可预防坠积性肺炎和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开始时坐起角度不要太大,时间也不要太长,逐步增加训练,半坐时同时保护患侧上肢因软瘫而引起的肩关节半脱位,方法是将患侧上肢前臂以三角巾向颈部吊起。坐位时,双上肢前伸放于平台上。锻炼前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测量心率与血压,防止发生意外。④步行训练疗法为重点,是争取生活自立的重要环节,站位相对训练,在患腿负重时,健腿作向前向后的小幅度的迈步,训练平衡和控制站相时的每一过程,摆动相时,在不提髋时,屈膝迈步,踝背屈,足跟着地。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l评价法测患者运动情况。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是按上述两各指标各评定1次。

统计学方法:资料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 果

入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l运动功能积分十分接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时对照组两组指标有改善,但与康复组相比,改善幅度小,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早期康复训练与神经内科常规用药治疗相结合比单纯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更明显。见表1。

讨 论

在患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半暗带的持续时间可能要达48小时[3]。半暗带能存在一定的时间,这为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治疗功能锻炼提供了一个时间窗。抓住时机,在这个时间窗内采取功能锻炼、干预措施,促使半暗带向正常组织转化或稳定半暗带,以赢得进一步的治疗和锻炼时间,这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也是可行的。缺血病灶中心完全缺血的组织在短期内完全坏死,出现不可逆改变。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过去康复治疗往往从恢复期开始,但目前的观点趋向于在脑梗死后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并认为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早晚有关,与康复训练持续的时间影响不大。

本研究是在脑血管病科病房进行,有条件在脑卒中患者尚未出现继发功能障碍前即开始康复治疗,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可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国内资料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们在观察功能恢复的指标上,选择了反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及反映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简式Fugl-Meyel积分评定法,这两个指标可信度高,并且是国际上公认的脑梗死功能恢复程度的有效评估指标,尤其是Barthel指数使用方便,易学易懂,为人们所推崇。

本组研究证明急性脑梗死偏瘫,在早期给予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指导是有效实用的训练方法,其操作简单易行,不需过多的设备和器械,在病房就可进行,其有效性是任何药物和器械所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1 方定华.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与康复流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2):715-717.

2 王喜全,张京.急性脑血管偏病偏瘫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29.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灯盏花素;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13--02

为探索急性脑梗塞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针对脑梗塞发病急骤,恢复缓慢且遗留不同的功能障碍的特点。本院于2006年1月~2008年7月,对40例患者应用灯盏花素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人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证实,发病时间在72h以内。

1,2一般资料选择住院病例8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45~81岁,平均62.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1例,糖尿病史9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4~79岁,平均年龄61.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9例,糖尿病史11例。2组偏瘫肢体肌力均在0~3级。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轻型9例(0~15分),中型23例(16~30分),重型8例(31~45分)。对照组,轻型12例,中型21例,重型7例。2组在性别,年龄,功能缺损程度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1,3,1一般治疗2组均采取吸氧,调整血压,血糖,电解质,以及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1,3,2对照组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昆明龙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3,3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生命征平稳,48h即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包括心理支持,控制,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抗痉挛,随意性改善训练,肢体耐力训练,坐位和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拐杖使用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每次30min,每日2次,同时注意家属指导,以配合治疗。1,3,4疗程2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3,5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生活自理;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或增加。1,3,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Y2检验。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失。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能否及时地改善脑循环,增加脑的血流量,尽早促进神经功能和改善瘫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灯盏花素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脑循环,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抑制血小板集聚,抑制内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从而改善梗塞区,尤其是梗塞周边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功能,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梗康复训练范文6

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1]。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2]。脑梗塞患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脑CT检查均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其中实验组年龄51-81岁,平均(62.5±2.5)岁;对照组年龄53-83岁,平均(61.2±1.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给予患者的用药与饮食指导以确保体内含有充足营养物质,避免出现营养不良。还要给予一定心理护理帮助存在焦虑、抑郁心理的患者缓解相应症状等。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训练护理,具体包括:

1.2.1 变换

因为患者的偏瘫肢体肌肉相对较为松弛,静脉回流不太顺畅,故易出现水肿。所以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正确变换。翻身时采用侧卧位,每隔1小时进行1次翻身,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瘫痪的上肢,不可进行暴力牵引。

1.2.2 患肢肌力训练

若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护理人员可给予科学的阶段训练指导。先从患者的手指进行,逐渐增强其肌力。当肌力恢复至Ⅱ级,则可协助患者对患肢进行适当的运动。例如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屈伸、肘关节屈伸、接物、换衣等。

1.2.3 步行训练

当患者的肌力恢复到能独自行走,且可坚持约30 min时,再可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注意搀扶患者的患肢,利用自身右侧腿带动患者的患肢进行行走。若在训练时,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则应立即停止训练,让患者休息,避免患者跌倒。

1.3 判定标准

明显好转:能独立完成运动且完全克服阻力;好转:需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完成运动以及克服阻力;无效:患者在护理人员协助下仍旧无法完成运动与克服阻力。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中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并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设计到的计量数据,当P

2 结果

经统计分析,实验组患者中明显好转31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中明显好转16例,好转2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脑梗塞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脑梗死发生后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偏瘫,并损伤机体功能,严重影响了运动神经系统。在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多以饮食控制和健康指导等方式来指导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但大多数患者由于难以忍受剧烈疼痛,很少能做到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因此会制约了临床疗效,导致预后不佳。脑梗塞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多发病、常见病,好发于老年人[3]。该病具有突然起病,致残率高等特点,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一般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存活率得到了较高的提高,但抢救后患者出现的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口角歪斜等生理功能的改变会给患者带来恐惧、抑郁和焦虑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故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