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范文1

一、政府管理会计的含义

“政府管理会计”中的“政府”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管理会计的主体是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部门和公立非营利组织;二是管理会计的对象是广义公共部门为了履行行政职能而掌握和使用的公共资源。政府管理会计不能仅定义为一级政府,而把政府部门和公立非营利组织撇开。政府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要由政府组成部门或单位(即公共部门)具体实施,所以政府部门单位的行为就代表政府的行为。

王光远(2004)认为政府具有自己的特点:政府是一种权力集中的官僚组织;该组织通常代表公众在不同层级和范围内,通过权力的使用来影响和决定资源配置;政府的绝大多数收支活动都和纳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而纳税人在很大程度上对政府的官僚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它在许多领域和在很大程度上不需接受市场机制的约束和检验等。政府的这些特征说明政府管理会计与企业管理会计的异同,相同之处是都要计算成本和衡量绩效,不同之处是政府有更多的政治和社会考虑。也正是由于政府自身的这些特点,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各种滥用职权、腐败、低效等丑恶现象。如何避免、铲除这些丑恶现象,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是我国政府建设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从会计角度看,需要建立、健全超然独立的政府会计体系。而政府与企业的这些异同说明政府管理会计既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会计,又区别于企业管理会计。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本质上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执行(杨雄胜,2005)。政府的职能决定了政府存在的目的,但它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政府职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管理会计应能反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3e”,以给政府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罗辉(2006)从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对政府管理会计进行了概念界定。就政府的经济与管理活动而言,公共管理决策是政府的领导与管理者的首要职能。其中,直接或间接与成本或费用相关的公共管理决策,无一不与会计信息相关。政府的会计信息,作为政府管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政府管理上看,政府管理会计是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公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管理会计是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本文由收集整理高公共管理“3e”为目标,为政府经济管理活动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二、政府管理会计的本质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管理会计本身固有的,决定管理会计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决定管理会计发展的基本规定性。管理会计的目标决定管理会计的本质。政府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协助政府管理者为实现政府目标做出合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保证政府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最优化配置和使用,获取组织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管理会计目标决定管理会计本质是会计与管理相互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数据服务于政府管理各层面,目的是给政府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因此,管理会计本质是管理信息系统,即管理会计既提供信息,又利用信息进行管理,二者相互联系。管理者利用该系统能帮助他更好的做出决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应被任何界定输入和流程的正式的准则所限制,规范输入和流程的准则应在组织内部制定。

从受托责任角度看,会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社会控制机制。政府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帮助政府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它向管理者负责,对政府预算、成本和绩效进行管理,帮助管理层改善管理,增加组织价值,使管理者更加有效的对委托方履行其公共受托责任,实质是对政府内部受托管理责任的控制。政府管理会计本质是政府受托管理责任。政府管理会计是政府会计人员对政府管理活动进行可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处理,帮助政府管理者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运营和决策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

正确认识政府管理会计本质直接影响到对其计划和作用机制的认识,是制定我国政府管理会计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公共政策和公共项目的执行人,他们像经济活动中的其他人一样,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而效用大小直接与预算拨款规模正相关,追求最大预算规模成了他们的目标。由于公共部门的非市场性质,为了争取更多预算拨款,一方面不计成本,造成很大浪费,形成成本最大化倾向,另一方面,编制预算时,为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不管本部门工作量是否增加,只是不断证明本部门比别的部门更重要,以便争取更多预算。而年度预算的局限,使政府部门养成年末突击花钱的习惯。所有这些,都使得政府部门没有动机实行政府管理会计,甚至会由于损害到他们的既得利益而受到他们的反对和阻止,这是政府管理会计难以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应将政府管理会计的发展看成一种社会综合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从其技术性质来考察。

三、政府管理会计的战略导向

政府战略管理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作为npm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现,是政府对急剧变迁的不确定环境的能动适应。战略管理力图克服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着眼于公共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系统考虑组织的未来远景、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将关注焦点由内

部转向外部,从注重日常管理、常规管理,转向未来的发展管理和风险管理或危机管理。

在新管理环境下,从战略角度看,传统政府管理会计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观念落后,缺少对环境的适应性。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变,管理会计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进行变革。二是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外部环境是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管理会计作为信息的输出系统,应提供这种变化相关的信息。三是不能适应政府管理需要。衡量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指标不仅有成本、财务指标,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反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治和社会价值。而且很多价值难以衡量。与政府战略目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如公共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公共服务提供的时间等,传统的政府管理会计无法提供这些指标。要克服这些缺陷,必须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四是传统管理会计重视管理客体(物资资源的计价和管理),较少研究管理的主体(人力资源会计本文由收集整理)。目前仅有的政府人力资源会计,也是理论分析居多,实际运用很少。政府管理不外乎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运用。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政府管理的关键在人而不是物。所以政府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决不能脱离对人的计量和管理。五是研究方法上传统管理会计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六是从管理会计的目标看,传统管理会计服务于年度预算,忽视了政府的长期目标,这容易造成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如形象工程。从战略角度讲,政府管理会计的终极目标是“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是针对其内向性、过去性、短期性及其研究方法而言的,它只把焦点对准组织内部,仅限于报告过去活动的结果,而对长期的战略问题不是很关心。为了适应战略管理需要,一方面要将管理会计导入政府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要在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形成适应战略决策需要的管理会计技术。具有战略导向的政府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否定和取代,而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而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具有战略导向的政府管理会计是服务于政府战略管理的政府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战略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政府管理会计向政府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其特征如下。①长期性。战略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公共效益,以便政府的生存和发展,即立足于长期的战略目标。②全局性。战略导向管理会计以政府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扩大到政府整体,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从而提供更及时、广泛和有效的信息,它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着眼于现有活动,又着眼于潜在活动。它具有将结果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的特点。③外向性。战略导向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会计主体这一狭小范围,将视角投向组织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其着眼点是外部环境,它提供了超越管理会计主体、范围更广泛并且更有用的信息,增强了对环境的应变性。④战略导向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它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大量提高诸如公众满意度等非财务信息,借以帮助政府管理者进行战略思考时能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分析,为政府长期发展创造条件。既能适应政府战略管理和决策需要,也改变了传统管理会计单一计量模式。⑤与战略具有相关性的多样化信息的收集必须遵循合法性原则,而其加工处理和具体运用必须遵循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政府战略管理是一种谋深计远的管理。政府高层领导在战略决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其创造思维,必须破除原来简单、陈旧和僵化的决策模式,并以灵活性、敏感性与应变性相结合的原则,贯穿于战略相关性信息具体运用过程的始终。

四、政府管理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的关系

政府管理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政府管理会计核算的信息资料能够为政府预算决策、评价预算编制、进行预算控制提供有关政府活动的成本、绩效等信息,还表现在政府预算会计基础影响政府管理会计所反映的相关信息内容。政府预算会计的会计基础包括现金制和应计制。目前大部分国家的政府预算采用现金制,也有少部分采用应计制,这样会产生管理会计和预算的一致和背离。政府管理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有三种:管理会计与应计制预算结合,比如新西兰。新西兰的管理会计是政府运营方式总体改革的一个部分,受到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它目前运行良好;管理会计与预算系统的基金控制结合,它同时注重成本和现金。美国政府部门普遍实行基金会计,其预算作为一个计划和控制机制在政府中起着重要作用;管理系统与预算系统相互独立,比如英国管理会计几乎独立于现金制预算。这三个国家的政府管理会计与预算会计的结合方式与其政府会计改革背景分不开。ifac认为管理会计的实施可以逐步深入,不必一步到位,即使在现金制会计环境下也可以采用。

处理好政府管理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的关系也很重要。通常两者能有效地使用同一数据库,在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时,应考虑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政府很多财务会计准则与政府管理会计目标不一致。当两者不一致时,需要进行协调。即使经过协调,重大不一致还是会引

起困惑和呈报信息可信度的损失。如果两者处理方式不同,将很难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有效的信息系统。所以,财务会计准则与管理会计概念需要同时确定,差异需要尽量缩小。政府的特殊环境使其会计准则难以充分反映管理会计需要。政府有不同于企业的资产和责任。资本保持和绩效衡量的概念就不同于企业。政府希望强调运营成本的决定而不是资产负债表的价值。国际公共部门和各国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时应考虑其对管理会计的适用性,这些考虑对报告运行结果有重大影响。新西兰向政府外部利益相关者报告政府管理会计信息时,政府管理会计信息的报告基础与政府财务会计的报告基础基本一致,此时政府管理会计信息包含在政府财务会计报表中。但两者的会计基础通常不一致,如加拿大。当然,在完全应计制环境中两者也有不一致之处。在两者目标不同时,这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当财务会计标准设立和管理会计概念难于协调或不难充分考虑两者的备选方案时,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由于两者的不一致,政府需要采取协调措施,减少采用管理会计的成本。从受托责任角度看,管理会计是一种与财务会计对应的会计。以程序性受托责任为对象的政府财务会计不要求追求稀缺资源利用结果。正如程序性受托责任与结果性受托责任不能绝对分开一样,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也不可能绝对对立,存在一定联系是正常的。正如专家所说:政府管理会计是政府财务会计在逻辑上的延伸,同时管理会计又是传统财务会计与其他领域的技术和发展的结合。管理会计是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咨询二者的混合物。

五、和谐财政理念下构建政府管理会计的意义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范文2

关键词:比较会计研究方法 原则 类型 程序 作用

一般认为,会计学研究方法分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两大类。盖地等(2007)认为,这种分类是从会计研究的性质层面进行划分的,规范会计研究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证会计研究关注“是什么”的问题。以比较为首要或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会计学研究是比较会计研究方法。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研究方法相互之间是交叉关系,可以同时使用。潘琰等(2003)指出“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信息含量的比较研究,为哪一种会计准则对信息用户更具决策相关性提供量化证据。”会计是发展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不同国家的会计各有特点,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会计也在发展。这是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客观基础。近几年由于中国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旧会计准则比较、中外会计准则比较成为研究热点,运用比较法的会计学论著大量出版。比较会计研究方法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等一样,成为会计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一、较会计研究方法的原则

英国著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tbugh,1987)认为“所有的比较方法都必须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只有在可比较事情之间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美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学家西里尔・E・布莱克(cyril E.Black)认为:对人类进行概括,比较单位的问题是关键性的。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Smelser,NellJoseph,1992)曾提出选择比较分析单位的标准:分析单位必须适合于研究者所提出的那种理论问题;应该与被研究的现象有贴切的因果关系;考虑到对分析单位进行分类的标准;分析单位的选择应该反映与这个单位有关的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应该以标准化的和可以重复的程序为基础。借鉴各学科运用比较研究的原则,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原则是比较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指比较对象属于同类同层次,存在一定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研究对象凑在一起比较,就违背了逻辑。可比性是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前提、可能和基础,需要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应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 比较研究需要在双方或数方之间进行。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比较研究。“特点”、“特征”的实质是不同点,这类论文的比较对象有时候不是很明显,但仍属比较会计研究方法。葛家澍(2004)《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一文结构为:引言――关于各国CF的简单比较――主要CF特点及解释(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IASC概念框架;英国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该文以美国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澳大利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和加拿大“财务报表概念”等五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比较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第三部分着力阐述和综评了前三个的各自特点。赵建勇(2004)《政府会计的显著特征――兼谈政府会计教育》一文结构为:基金和基金会计――预算和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综合应再――其他显著特征―――关于政府会计教育。该文从基金和基金会计、预算和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综合应用、其他显著特征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政府会计的显著特征。表面上看,只有“政府会计”一个研究对象,好象运用分析法。实际上它的另一个比较对象是“营利性企业会计”,也是比较法。

(二)比较对象应该同类 按性质归类,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可以各分为不同的类。如会计理论可以分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循环等类。一个国家的会计基本假设可以和另一国家的会计基本假设比较,一般不能与另一国家的会计要素比较。比较对象应该同类,彼此之间存在相似性或差异性,具有某种共同基础或具有各自特点。吴荣国(2004)《财务报告列报模式的比较研究》一文结构为:财务报告列报的原则和依据的比较――财务报告列报的形式和内容的比较―一财务报告列报实现机制的比较。该文比较了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意见稿关于财务报告列报的的异同,探寻会计环境影响财务报告列报模式的方式和机理,以及在准则制定方面的启示。《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列报》征求意见稿,同属报告类准则,而且从列报模式角度比较,具有可比性。郭永清、高伟(2004)《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分析及国际趋同的思考》一文结构为:引言――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分析――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分类及国际趋同策略。该文从中国B股上市公司、金融类上市公司双重审计的制度背景出发,以111家B股公司和7家金融类公司2003年度报告中的中国、国际两份财务报告为基础,对中国会计标准和国际会计标准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对存在的12个方面差异做出了分析与评价,并提供了有关的政策建议。该文的比较对象是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性质上同类,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会计研究方法一般既要比较相同点,也要比较不同点。该文这种“差异”类论文只比较不同点,不比较相同点,也是会计比较研究方法。

(三)比较对象应该同层次 美国会计学家诺比斯(C.W;Nobes,1983)曾借用生物学术语,提出全世界会计实务分类系统,共分5个层次:纲、亚纲、族、种、个体。笔者认为,其实全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处在的不同层次中。如会计理论――会计循环――会计计量――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会计循环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财务报告等。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基础、计量属性、计量属性应用原则等。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等。比较对象的层次一般应该是并列关系。会计计量、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三者虽然都属会计循环类,但层次不同,是包含关系,不能比较。如盖地(2000)《我国海峡两岸会计法比较》一文结构为:海峡两岸会计法的基本结构比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比较――“会计人员”的比较――“法律责任(或罚则)”的比较一几点思考。该文从四个方面比较了中国海峡两岸会计法的异同,比较对象是两岸分别=1=1998年、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同属具体法律,层次相同,具有可比性。

二、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类型

中外许多学者以各自的理解对比较研究加以分类。归纳起来,有纵向与横向比较,数量与质量比较,局部与整体比较,形式逻辑

与辩证逻辑比较,原生与派生比较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又对比较史学、比较教育学等进行分类。笔者无意对学者们划分的类型加以介绍和评述,只对分类提出几点认识。首先,比较会计研究方法分类必须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同一子类的标准必须相同统一,标准必须穷尽或完全包含所有子类。其次,分类要体现学科特点。其它学科的比较研究类型对会计学科不一定适用。最后,分类还要具有可操作性,以常用的比较类型为主。为此,笔者结合会计学科特点,按三个不同标准,把比较会计研究方法各分为两类。

(一)会计纵向比较和会计横向比较 这是以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为标准分类。具体可以分为:(1)会计纵向比较。会计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国家、同一会计问题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某一会计问题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探索其前后联系,并由此发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会计纵向比较至少要比较两个或多个时点的情况。如朱海林(1999)《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的新旧比较》一文结构为:旧准则的主要内容――修订旧国际准则的背景――新准则和旧准则的比较(一般比较;具体比较)――新准则的示范性披露。1981年IASC批准公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1997年IASC批准了新修订的分部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部报告》,从199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文在介绍旧准则的主要内容、修订旧准则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对新旧LAS14进行比较,其中具体比较有14个方面。该文是对不同时期的分部报告准则进行纵向比较。(2)会计横向比较。会计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同一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会计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包括不同国家会计比较、中外会计比较、同一国家不同行业会计比较等,是最常用最广泛的比较会计研究类型。如周红(2001)《对法国和中国会计新制度的比较分析》一文结构为:法国和中国会计制度改革比较一制约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经济条件――会计制度的模式选择。法国1998年实现了国家会计管理机构的改组,1999年完成了《总会计方案》的重写,决定自2000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新的会计制度。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了《企业会计制度》,并决定于2001年1月1日起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该文通过对法国和中国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论证了会计制度的形成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属横向比较。

(二)会计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这是以比较对象所包含的内容为标准分类。具体可分为:(1)会计宏观比较。会计宏观比较是站在整体角度,对重大会计问题进行贯通的或高度概括性的比较,以获得对会计问题宏观的系统的认识。侧重揭示会计的普遍规律、本质和趋势。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摒弃偶然因素,重视高度抽象与概括。比较对象在时空的跨度上相对要有较长的延续段与较大的覆盖面。比较所得的结果,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一般是对第一二层次会计问题的比较研究。如任永平(2001)《中德财务会计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比较研究》一文结构为:关于会计目标的总体定位――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一关于会计规范制定者――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关于会计规范体系――关于会计基本假设与原则――关于会计要素――关于会计信息披露。该文在会计环境论指导下,比较了中德两国财务会计八个重要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异同,论证了会计环境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并指出了中国会计的相对优势与德国会计的可供借鉴之处。以“中德财务会计”为比较对象,选题宏观。(2)会计微观比较。会计微观比较是站在特定角度,对各种局部的、个体的会计问题进行具体的比较。微观比较相对于宏观比较而言。大多是会计的个案比较。比较对象在时空跨度上时短面窄。研究的范围多带局部的含义,就事比事,不求宏论,只求精细。如綦好东、张孝友(2006)《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的比较与思考》一文结构为: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的比较(关于准则规范的范围、关于生物资产的确认、关于生物资产的计量、关于生物资产的信息披露)――两点思考。该文对中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的异同点进行比较,重点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并就国际会计趋同过程中应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生物资产准则进行理性思考。以一条具体准则为比较对象,研究切入点较小,是微观比较。

(三)会计定性比较和会计定量比较 这是以比较对象的“质”“量”属性为标准分类。具体可分为:(1)会计定性比较。会计定性比较是质的比较,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观察研究、逻辑分析、内容分析、实地考察、个案研究等方法,对比较对象进行“质”的理论思辨。“规范会计研究”中使用的比较研究是会计定性比较。如阎德玉(1999)《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一文结构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比较与评析―――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比较与评析――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比较与评析――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比较与评析一小结。该文以美国、英国、日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比较对象,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人员、制定程序及适用范围四大制定要素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讨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科学选择与完善措施。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属会计定性比较。(2)会计定量比较。会计定量比较是量的比较,运用概率、统计、测量、实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比较对象进行“量”的分析考察。“实证会计研究”中使用的比较研究是会计定量比较。如李晓强(2004)《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来自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值的证据》一文结构为:引言――文献综述和研究目的――研究设计――研究分析――研究结论。该文以中国2000年至2002年既发行A股发行B股的公司为样本,通过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提供参考意见。该文的格式是典型的实证研究。从思维方法看,又是比较研究。作者在“引言”中认为“比较分析会计准则的价值相关性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各自作用,在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为不同准则之间的比较甄选提供可量化的证据”。而且该文以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值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见,它是会计实证研究中使用会计定量比较。实践中比较会计研究类型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使用,更多的时候是组合使用。同一标准下的分类有时候需要互相补充,如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组合等。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更需要交叉使用,如微观比较与横向比较组合等。

三、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程序

现代比较史学之父,法国著名史学家马克・布洛克认为:“比较就是在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选择两种或数种一眼就能看出它们之间某些类似之处的现象,然后描绘出这些现象发展曲线,揭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这些相似点和不同点做出解释,再进行严格的分类和论证,就有可能希望得到对事实做出少得多的假设,而精确程度却高得多的结论。”这一论述大体上勾勒出了比较研究的步骤。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程序与之类似’,具体可以分为下列步骤。

(一)明确比较目的 这一步是比较会计研究的起点。比较研究首先要明确目的,即为什么而比较。研究者在遵循可比性原则的基

础上,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所触及的范围确立比较研究的比较对象、比较主题、比较目的、比较类型,对所研究的会计问题的时空范围、内涵外延进行必要的界说。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目的要有价值取向性,要能够促进会计理论创新,指导会计实务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如张苏彤胡永康(2001)《中美银行现金流量表的比较研究》一文结构为: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构成的比较――银行现金流量表结构――间接法结构下银行净利润调整项目比较――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列示的比较――银行现金流量表中以净额列示的项目――银行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该文以中国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集团)、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四家上市银行1999年年度报告为样本进行比较研究。该文作者自述研究目的是“为了使中国会计界对中国外有关银行现金流量表的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将中国和美国的一些大的上市银行在年报中披露的现金流量表放在一起做一个较为全面、客观、深八的比较,并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笔者对制定中国银行现金流量表规范的建议与想法,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为建立与完善中国银行会计报告准则,参照国际会计惯例改进中国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与质量,迎接加入WTO后对中国商业银行提出的挑战有所裨益。”

(二)分析个案特征 这一步是比较会计研究的基础。个案分析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对象逐一进行单独研究。通过对材料的搜集、考证、推断、检验、预测,认识比较对象的本质,力求达到专业研究水平。尽管这一步工作内容有时在论文中不一定反映出来,但不可或缺。比较研究要以分析为基础,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盖地(2006)《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一文结构为:税务会计原则――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相关性原则的比较、配比原则的比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比较、谨慎性原则的比较)――对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差异的思考。该文对由税法主导的税务会计原则与投资人导向的财务会计原则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模式。该文第一部分首先研究税务会计原则,共得11个原则,为第二三部分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绝大部分论文的个案研究成果没有像该文一样,单独安排一部分予以论述。

(三)研究异同之处 这一步是比较会计研究的中心环节。要求能从彼此相似的比较对象中找出不同点,从彼此相异的比较对象中找出共同点。通过“异中求同”探寻普遍性,通过“同中求异”辨明特殊性。研究异同点的过程要确立比较项,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一般地说,可以把比较对象包含的次一级内容作为比较项。如刘永泽等(2006)《中韩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研究》一文结构为: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中韩概念框架的重大差异剖析(在体例结构及表述方面的差异、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异、在会计确认方面的差异、在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评价与借鉴。2003年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006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文比较研究了两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差别,剖析了这种差别存在的原因,同时评价了两国概念框架的恰当性,最后指出了韩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可借鉴之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含的次一级内容是体例结构、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该文以之为比较项,比较两者的差异。

(四)概括比较结论这一步是比较会计研究的归宿。比较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列异同点的水平上,研究者要运用抽象思维方式,通过对异同点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理论判断,最后形成结论,如思考、认识、启示、借鉴、建议等。它代表比较研究的深度。如黄世忠(2005)《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一文结构为: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基础的差异比较――关于现金流量预测要求的差异比较――关于首次计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差异比较――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后续处理的差异比较―一关于在资产减值中运用评估值的差异比较――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比较――初步结论与政策建议。该文系统深入地比较了中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与第36号国际会计准则,指l出了在具体实务中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6项重大差异,并从技术层面、管理惯例和监管机制等角度剖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若干政策建议。该文第七部分初步结论是“尽管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在形式上与IAS36基本保持一致,但实际运用过程中,中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存在着许多实质性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技术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管理惯例和监管制度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国全面引AIAS 36(特别是CC.U和现金流量现值的规定)的条件尚不成熟”。该文作者“建议重新审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对于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或能够独立创造现金流量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仍按现行的做法计提减值准备;而对没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或不能独立创造现金流量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则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如果经营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证据表明企业未来的经营前景将受到重大的不利影响,则可要求企业以缩短折旧或摊销年限的方式来反映这类资产的价值减损。”

四、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作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2007)认为:“比较是任何一种理解和任何一种思维的基础。我们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认识世界上的一切,要是我们认识一件新事物,但又无法将它与任何其他事物作比较,无法找出它与任何其他事物的区别,那么,关于这件事物我们不可能形成任何一种思想,并且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比较会计研究方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本质 比较会计研究的每一个论题,可供比较的内容可能会很多,坚持本质的比较是一个重要原则。从思维过程看,比较研究常常是从现象的比较开始,随着认识的深化,逐步透过现象看本质,向本质的比较转化。通过对特定范围内的具体的比较对象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比较出它们之间质的差别和量的比例关系,研究彼此的内部联系,从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特点和本质属性。如耿建新和房巧玲(2004)《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一文结构为: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总体比较――环境会计研究宏观视角的比较――环境会计研究微观视角的比较――结论与建议。该文作者认为西方国家所指的“环境会计”与中国所指的“环境会计”在外延和内涵上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直接将国外的某些经验和结论对应于中国的“环境会计”,有时难免会产生偏差。有鉴于此,该文对西方国家和中国环境会计的主流研究视角分层次作一系统比较,从而辨明双方所指“环境会计”外延和内涵的差异,以澄清有关概念,推动中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健康发展。该文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从本质上认识“环境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