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经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管理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管理经验

交通管理经验范文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公共交通管理俨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也促进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从原有交通运输设施不完善,交通堵塞、人流量大的限制因素,到现有的完善智能化、多元化交通运输系统。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实现新型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本篇文章主要对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做出的评价进行阐述,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做出探究。

关键词:

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究

前言:

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作为先进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便捷、安全、可靠的运输环境,通过对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控制,很大限度的实现了道路信息的多元化传递,提高了道路的畅通和高科技的发展,探究和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完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多元化性能,增加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1、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阐述

由于受交通运输因素的制约,改善当今的公共交通运输,缓解由各种天气、堵塞等产生的影响,建立完善的交通智能化系统和管理体系很有必要,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主要由监测公路、信息导向和语音功能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监测公路:监测公路系统主要通过视频图像和监控摄像等设施来达到监视路面的实时状况及突发状况等,能准确快速的传递现场的路况分析图,方便公共交通管理中心及时掌握信息。信息导向:信息导向系统主要是针对路况上的收费站和路段上的突发状况进行交通上的采集数字报表和资料的传递,实现了完整的探测系统设备。语音功能:语音功能主要是采用信息探测的功能,无线电话系统和遇到突发状况等。通过信息感应和图像处理及时和应急中心取得联系,大大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智能性。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宏观调控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来讲,经济效益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有长久的影响,整个发展目标对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有着很大个影响。随着市场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很多经济企业避免被淘汰下架都在不断学习与完善新型技术,通过新型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发展,运输智能的新颖性也在不断提高,加上企业间的竞争力只增不减,促使一些企业间形成了无形的效益竞争,更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智能系统的多元化发展,为此通过整合总体的经济效益的目标,最终需要多种措施来评价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影响。

2、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根据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终极目标来发展,全面建设综合化系统管理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确定影响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法,在各种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路面交通、地域影响,明确研究评价的目标是完善社会经济效益体系。通过国际权威的技术检测来评价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选择性都对评价方法做出了实际研究,多方面的技术应用发展也是建立的一个良好评价方法,系统经营者创造的一系列综合效益成果的技术检测,旨在揭示全社会以追求盈利的前提下,放眼于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所带来的评价以及最终的影响。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成本和收入的最终效益来实现,例如,整个交通运输的维护费和通行费都属于企业的成本。大众出行便利,车况信息完善,促进交通的畅通,都可以作为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影响评价的有利特点,把社会产业之间的联系又递进了一步,从经济的长远考虑,提出合理的研究评价成果,能带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3、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内容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公众驾驶车辆的行程,来往的驾车时间,天气以及路面突发状况的等对交通影响。一方面,对交通过程中产生的车辆损伤、人员伤亡及车载货损等安全方面问题,做出了分析;另一方面,对车辆行驶中产生的尾气、燃油消耗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出行的大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提高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不仅方便大众出行,而且还有利于系统的不断完善,提高运输的运作率,降低了成本效益的投资,维护了系统的耐用性。针对当前的市场经济模式,确保大众的切身利益,一部分可以直接得到效益,如运输中途的时间缩短,燃油量消耗少;另一部分不能直接得到效益,而是由无形中带来的效益;如改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化的提高、增加用户满意度,推行车辆自动性能安全性检测。分析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影响评价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及适应的各种环境。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应该满足于社会经济的需求,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分析,公共交通管理的系统化、多元化不仅能准确的识别自身的突出特点,还能明确评价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方面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利用对所选择的各类系统性能、方法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多面分析,结合整理数据,实施评价的检测和成果,从抽选的数据中来看,一些评价方案往往不能到达评价的预期目的,从中就要判断符合综合评价的分析,无非就是对已经实施生产的效益做出对比,从而得出衡量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公共交通管理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牵动着经济的需求,对于公共交通管理系统追求的利润和成本,一般都会在最后的成果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来要求和不断完善系统化发展的长远性,全面统筹分析客观现象,着眼于当下的社会经济水平,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应该全面适当的改变格局,从实际出发,全面总结由实践所带来的检测,有利于评价的最终研究成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通过对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综合阐述,主要分析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因素、原则内容和方法,遵循着市场的经济变化模式,构建完善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发展和有秩序的进行,是建立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作者:殷兴旺 单位:江苏盐城市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李忠伟.中国高速公路用地社会经济影响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交通管理经验范文2

关键词: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

目前来看,我国航空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主要是任务就是保证空中交通中秩序的规范,预防各类航空器械设备在空中运行时发生碰撞事故,同时还要防止航空器械设备与其他障碍物之间出现碰撞。

一、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的主要功能、模式以及原理分析

1、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就目前来看,我国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警报功能

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系统中的警报功能,主要是对空中交通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安全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诊断、识别以及报警,它主要是根据空中交通安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建立一个相应的界限区域范围,准确的识别与警告这一系统中存在的安全因素,以确保这一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

1.2 矫正功能

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系统中的矫正功能,主要是主动的预测与控制空中交通管理事故以及灾害发展的进程,及时的纠正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行为,确保管理过程中的自我平衡,对各个事项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1.3 免疫功能

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系统中的免疫功能,主要是全面预测同一类型空中交通事故中存在的安全因素以及灾害预兆;在迅速识别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当空中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出现曾经发生过的安全事故征兆时,能够有效的预测出应当采取哪一种手段来防治与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的主要模式

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模式,主要是全程监测空中运行系统,对空中运行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综合评估,预测空中运行系统的安全趋势,在这一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对空中运行系统的全程监测,能够有效的提前识别空中交通不安全事件以及事故等,在提前分析与研究的前提下,解决空中交通安全隐患问题;按照这一种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整个空中交通运行系统的安全性,使空中运行系统处于一个稳定、安全的状态。

3、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的主要原理

就目前来看,空中交通安全事故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随机性,同时也具有相应的必然性。由于事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若是能够有效的阻断事物之间的因果链,就能够有效的预防一系列空中交通安全事故出现。一般情况下,空中交通安全事故导致的后果也具有随机性,难以准确的预测安全事故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因此,不论空中安全事故会造成一个什么后果,如果想要有效的预防安全事故的再次出现以及将损失降到最低,就需要对事物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

1、应当重视安全警报准则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过程中的中心思想,是预测事态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事态发展的最坏情况,如果想要将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自身存在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降低安全风险的成本。所以,应当重视安全警报准则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将风险归置于可忽略区域中,以防止出现遗漏警报现象。

2、有机的结合空中交通安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空中交通安全中的定性评价,实质上就是指根据对管理人员自身的教训、经验等一系列非量化信息进行评价,对整个空中安全运行系统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的识别与监测,并且在这一基础上,总结相关的离散现象,形成一种宏观的概念。从空中交通安全定性评价的本质上来看,主要是通过对象调查与符合性检查进行深入的访谈,做好相应的记录,然后利用理论上的指导,构建一个分析框架,从而整理相关的资料信息编码。空中交通安全中的定量评价,实质上就是指通过数量指标对各种风险进行衡量,保证数据结果的合理性、准确性、客观性是其主要的优点。如指挥违章率=(违章指挥次数/上岗小时总数)X100%,空管设备可靠性=[1-(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小时数/全部工作小时数)] X100%。在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量化,还要重视定量评价,这样才能够确保评价的合理性。

三、结语

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空中交通运输能否正常进行;因此,航空企业要充分重视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的发展,根据空中交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防范策略,避免空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霍志勤,罗帆.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3).

[2]高东海.解析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2(32).

交通管理经验范文3

日本流通管理的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社会福利;保障适时适量地供应;提高流通业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满足消费者的经济需求及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日本流通政策分为二类:一、根据法规和条例执行的政策;二、根据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中小企业厅、公平交易委员会和地方公共团体等行政机关的权限进行行政指导的政策。

一、日本流通管理的做法

1、政府制定和实施流通政策以维护交易秩序和建设,整治流通机构及提高流通生产行为政策侧重点

(一)日本流通政策可归纳为四个类型:

(1)以提高流通生产性为目的的政策(中小零售商业振兴法等);

(2)以维护和促进竞争为目的的政策(禁止垄断和反不公正交易法等);

(3)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政策(再生资源利用推进法);

(4)以提高城市功能为目的的政策(促进建设商业中心等)。

日本流通管理体制为跨部门管理。不同行业及商品由不同部门管理,通过各种法律,使各管理部门业务既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又有分工和协调配合。

(二)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通过流通机构的现代化提高流通生产性,促进竞争,构筑具有国际开放性的流通体系成为日本流通政策的主要课题。政府的管理侧重于产业政策的制定、宏观引导,微观上以经济手段管理流通,发挥促进、协调及服务作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主要表现为运用价格调控市场,运用税收调整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运用金融手段聚集民间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流向;通过直接投资和补贴政策发展市场、稳定市场。流通企业的自主性较大。

(三)日本中央政府负责流通政策的制定和解释,对地方政府进行政策指导,地方政府负责具体流通业务的管理。特别重大和敏感行业的流通业务地方政府需报中央政府审批和解决。

(四)一些大型流通项目资金主要由企业自筹,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可视情况提供优惠低息贷款或补助金,基本为企业自筹50%、地方政府融资40%、中央政府融资10%的比例。

(五)通过民间组织尤其是行业组织下达政策,与企业进行双向对话交流等。日本流通领域存在众多商业团体和协会、联合会等,政府依靠这些组织联系广大商业、流通业企业,企业也通过行业组织与政府对话,反映情况和提出政策建议等。

2、作为经济政策,日本的流通政策突出社会政策性。日本流通行政管理随着经济发展适时调整、变化

60年代日本流通政策主要为安置过剩人口,扩大就业,鼓励发展小型零售企业为主。为避免过度竞争使中小零售企业陷入困境,当时的流通政策侧重于促进流通合理化和系统化,减轻竞争压力。60年代后期物价问题突出,流通政策转为促进中小商业企业现代化和合理化经营;进入70年代,日本商业企业出现兼并浪潮,大型超市连锁经营迅猛发展,流通政策以促进小零售企业合并重组、联合经营为主导;80年代后,迫于欧美国家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流通政策侧重于改造流通结构和变革日本商业习惯为主。90年代以后以调整经营战略和规模,减少不良债务,实现跨国经营等为主。

为保护中小商业企业,原通商产业省出台了《大规模零售店铺法》,对大零售企业的营业时间等给予限制。汽车的出现及发达的交通体系,使消费者到郊外大超市集中购物成为可能。由于经济长期低迷,消费下降,小零售店铺纷纷向大超市集中,以求得更多客源,提高经营效益。各大超市集团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强烈呼吁放宽限制,延长营业时间等。为此,通产省于2000年6月对该法规进行了修改,允许超市等大零售企业的营业时间延长到深夜24时。

3、以市场为中心,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对流通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

(一)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流通,建立有序、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持竞争、维护交易秩序”是日本流通行政管理的原则。

(1)禁止垄断。日本政府制定的《独占禁止法》(禁止垄断法)等相关法规,涵盖所有流通活动,从防止私自垄断、限制不正当交易和不公正交易方法三个方面禁止商业垄断行为。据此,日本政府禁止有实力的生产厂家控股流通企业,对生产厂家持有流通企业的股份、兼任流通企业的高级职务,以及流通企业间的兼并、转让经营权等均有明确的限制规定,禁止出现垄断市场、取消竞争、控制价格的企业;禁止出现控制产品价格、生产数量和流通途径的垄断企业集团(卡特尔)。加强对大企业的监控,对大企业集团性哄抬价格的行为,视影响处以销售额6%的罚款。根据《独占禁止法》第19条,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将拒绝交易、不当廉价销售、隐瞒性诱导顾客、抱团销售(价格同盟)、排他易条款等16种行为列为“一般指定不公正交易方式”。

(2)禁止共同拒绝交易。企业、商家可自由决定是否达成交易,但竞争者与交易方组成共同特定事业者,以不交易的方式共同拒绝交易,妨碍新的经营者进入行业内或将业已存在的经营者排除市场外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如:生产厂家为排挤廉价销售的商店,共同拒绝或限制提品的行为;销售企业为排挤新进入行业的企业拒绝提供自有商品或要求生产厂家拒绝向对方提品的行为;生产厂家为排挤进口商品共同通知销售企业拒绝销售进口商品的行为。

(3)禁止生产厂家约束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批发、零售价格,限定销售地域、销售店铺和顾客等。规定实质性限制流通阶段竞争的行为为违法行为。

(4)禁止超市、百货店和大型批量销售店等流通企止滥用优势地位强买强卖,收取赞助费、低于成本廉价销售、附带销售和搭配销售等。

(5)禁止限制交易方经销竞争产品。禁止排他易。

(6)禁止盗用商号和商标的行为。

(二)对企业从事商业活动采取登记制。对重要商品和行业采取审批许可制和租税制,维护经营秩序。原运输省制定了各类运输方式的运送法、航空法和仓库法;厚生劳动省制定了《药事法》和《食品卫生法》;农水省出台了《农协法》和《生协法》、《批发交易法》、《批发市场法》和《粮食法》;大藏省制定了《酒税法》,通产省对电力、煤气天然气、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制定了具体的事业法。

(三)政府不限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干预商品价格。商品价格由生产厂家、行业协会组织、商店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自行定价、自由竞争。

(四)通过法律制定产品规格、质量标准(如:JAS、JIS)和卫生标准等,要求生产企业标明产品质量,通过品质管理保证商家的经营利益。要求流通企业明示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保障消费者利益。流通领域出现纠纷时(一般指流通企业与事业法人、顾客间),政府管理部门提出建议,进行劝告、协调,不负责监督、仲裁和处理。涉及民法的,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价格纠纷、不正当销售等违反公平交易行为由公正交易委员会处理。但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违法经营行为具有行政处罚权。

4、通过经济立法确立中小企业的地位,引导其适应经济发展

为避免无序竞争,保护中小商业企业,原通商产业省出台了《大规模零售店铺法》和《零售商业调整特别措施法》;为帮助中小商业企业发展,出台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指导法》和《中小零售商业振兴法》。规定东京都内营业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或政令指定城市营业面积超过500-3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企业开店时需向经产大臣或都道府县的知事提出开业申请,并需征求当地商工会议所及由消费者、小零售企业、有识之士组成的“商业活动调整协议会”的意见。如各方意见认为大商店会对周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经产省或地方主管部门则要求该商店推迟开业、削减营业面积、缩短营业时间等,否则予以罚款处理。该法还规定,大型零售企业必须保证有充分的停车空间,能够保有一定停车数量;具有适当的位置和结构,对于线路和搬运方面要有充足考虑;要保证步行者通行便利;要有对于噪音的完善治理方案;在废弃物搬运处理和回收方面要有充足考虑;另外不能妨碍街道景观;对于灾难和突发事故要有足够预防对策和应急措施等。

日本政府鼓励建立商业街等商业网点,制定小店铺连锁经营、共同发展的计划。通过行政手段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主要为: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进修机会;由各地方政府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会诊;由中小企业事业团和公立试验研究机构组织技术指导、技术开发和技术进修等活动;指导中小企业调整或转换经营方向。

5、建立现代化、社会化流通和物流体系。实现流通领域经营现代化、组织化和协作化发展

50年代后半期,日本开始步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为促进京滨、中京、阪神经济带的工商业和流通业发展,原运输省组织专家学者对东海道铁路线运输能力进行了评估,最终于1958年12月确定修建东海道新干线。由于新干线能在4小时内将京滨、中京、阪神工商业经济带及中间城市连接起来,极大地改善了人员和物资流通环境,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提高了新干线的运营效益,在正式运行8年后新干线就收回了全部投资。随后,日本政府开始构筑遍布全国的铁路、公路交通网,扩建港口、发展远近洋船队、大力发展航空事业和陆路运输,发展仓储、运输、保险等辅助行业,大力推进电子物流等高科技物流运营模式。2001年7月日本政府出台了《新综合物流实施政策大纲》,力争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高度发达、整体有效、可提供最便利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10年日本铁路及海运在远距离运输中所占比率将提高到50%,货物通过港口时间将缩短到两天,十分钟之内货车由高速专用道出口到达空港和港口的比率将提高到90%。高度发达的物流体系为人员、商品、资金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

6、严格执法,对违法企业予以罚款乃至停业处罚,形成企业重视商业信誉、诚信经营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氛围

日本社会商业交易方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誉十分关注,在舆论监督下,日本流通领域牢固树立起重视“用户第一、信誉至上”的观念。政府在行政管理上对丧失商业道德的企业予以罚款和停业的处罚。如:著名的乳业厂商“雪印乳业公司”因疯牛病爆发后将进口牛肉伪装成国产牛肉,冒领国家补贴而受到行政处罚,企业信誉扫地,产品遭到全社会的抵制,不得不宣布解散。

7、在自由竞争的原则基础上,对物价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进行宏观调控和监控中央政府确定多种经济统计指标,由地方经济产业局等流通管理部门对大百货店和电力、煤气、汽油等大宗重点物资的销售动态、销售价格等进行监测和统计。中央政府汇总成为各类综合经济指数后确定经济动态,调整政策,保证适量适时供给,平稳物价,保障商家经营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8、发挥行业团体的作用

根据民法,日本各行业以特殊法人、社团法人、财团法人、任意法人等形式成立有许多商会、协会、联合会、商工会议所等。日本政府借助这些团体的力量,制定行业规则、进行行业自律、收集和市场信息、提出行业政策和发展建议等。政府通过这些团体将政策意图下达到基层流通企业,一些不便政府出面的事宜也交由这些团体出面交涉或发表意见。

9、保护消费者权益

基于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制定流通政策。禁止以不实、夸大的宣传广告或不正当的利益诱骗消费者消费。不得虚假标示商品的价格和服务,不得有双重价格或以“过剩包装”销售商品。必须正确表示商品的价格、数量、重量、原产地、加工期、品质有效期等。对邮售、上门推销等商业销售方式制订专项法规,对销售广告、销售价格、送货、费用支付方法、商品交货期及商品有瑕疵顾客退货等均做出明确规定。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对商品、销售价格、流通企业行为等进行监督。

日本流通领域已形成产业垂直分工、连锁经营和相互合作的系列化和组织化特征。分布合理、通畅便利的流通体系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日本成为现代化经济大国。其主要经验可归纳为:建立起公平、有序、自由竞争的流通机制,流通领域各行业内形成垂直分工和各具特色的竞争体系;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间政令畅通、行之有效,流通渠道和信息渠道畅通,严格执法,监控适度,既保障扩大就业,实现了社会稳定,又实现了生产资料合理有效分配和使用,繁荣了社会经济;通过法律约束和舆论监督,全社会形成诚信经营的商业道德和重信用的商业习惯;

二、日本流通管理的教训

1、小店铺过多、过小,流通环节多,造成流通业生产性低,流通成本高。1994年日本批发店43万家,零售店150万家,批发业从业人员458万人,零售店从业人员738万人。在批发、零售、运输、通讯等流通领域就业的人数占日本就业人数的34%,产值仅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9%。近80%零售店的规模在4人以下,生产性与大零售店差距大。日本的物流成本也高于欧美国家。

2、行政管理政策过于倾向保护中小企业,加上以生产厂家为龙头的垂直分工体系造成流通行业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缺乏竞争。

3、批发和零售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向大流通企业集中。日本大生产企业拥有专卖自己产品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大企业集团在行业内对产品的价格、流通秩序等具有约束力和组织力。大生产企业通过与大商业集团的“强强联合”,借助大商业集团的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据统计,50人以上的批发企业仅占批发业企业总数的2.8%,但销售额却占批发业的51%;30人以上的零售企业占零售业企业总数的1.7%,从业人数占的31%,但营业额占全行业的31%;

4、泡沫经济时代,以八佰伴、大荣、西武等为代表的大型百货店和超市盲目扩张,向体育、房地产等多领域延伸,核心业务经营力削弱。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出现大量呆账、坏帐,不得不相继宣布破产和民事再生保护。

5、商业街陷入停滞困境。日本全国约有1万条商业街,多由街内住户经营的小零售店铺组成。大多数零售店铺为家族经营的小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商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汽车的出现及大型商业中心及连锁经营超市春笋般成长,使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重大转变,尤其是随着IT技术的普及,小店铺在资金、人才、信息等软硬件方面的缺陷日渐突出。随着老龄化加剧,小店铺普遍后继乏人,经营艰难,原商业街内店铺或转废业或迁址到大超市现象增多,商业街的繁荣景象成为昔日黄花。

6、日本流通政策过多地保护本国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做法形成事实上的进口壁垒,商业习惯的排外性、消费者崇尚名牌、注重包装、日常送礼的消费习惯以及高物价、高地价、高公共费用的整体经济环境,造成同一或类似商品及服务国内外价格差距大,近十年来东京一直为全球物价生活指数最高的城市。据统计,东京物价高出全球其他主要城市40%左右,约为纽约的1.41倍,伦敦的1.46倍,巴黎的1.36倍,柏林的1.3倍。

7、废弃物的流通及回收再利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流通企业的重负。日本社会强调节约资源,注重环保,1991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废弃物处理法》,2001年4月修订并实施了《再生资源利用推进法》,明确了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分类回收产业废弃物的义务。以家电、家具、汽车、饮料为代表的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大量塑料、包装纸等垫料和瓶罐等产业废弃物。如何减少、分别收集、处理及再利用产业废弃物成为流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妥善处理的问题。在经济低迷、企业经营艰难的背景下,向顾客支付回收费用也成为流通企业的一个负担。

“”版权所有

交通管理经验范文4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事业的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交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农七师交通局本着为师党委分忧,为群众谋福的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加快公路建设步伐的同时,紧密结合客运发展、运输企业扭亏、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实施干线、通连、小城镇三大公路建设工程,不仅改善了团场公路交通环境,而且凸显了公路建设拉动经济效应。

经济大发展,公路要先行。从20__年兵团开展交通管理年的三年时间里,农七师交通局通过采取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程序,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使七师交通系统各项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年来,圆满完成兵团交通局下达的公路建设任务,七师柏油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00余公里,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共建设各等级公路995公里,新改建农村通连公路350余公里,全师有200个连队通了柏油公路,其中有8个团场的60个连队已经将柏油公路通到了垦区职工的家门口。为七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

现就七师在开展交通管理年活动以来公路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作一介绍。

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按照兵团交通局要求,七师成立了由师领导亲自挂帅的交通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制定了交通管理年活动的目标考核细则,先后制定了《农七师交通管理年活动方案》、《农七师道路运输经济发展争先创优竞赛活动考核奖励办法》、《农七师公路建设工程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近十个管理办法和规定,下发到各团场、施工单位、运输企业及相关从业单位。同时各基层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交通管理年活动方案,为促进交通管理年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为规范公路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方案的整理、立卷和归档,为今后七师公路发展和档案的应用提供详实的借鉴、参考资料,师交通局组织人员整理出《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竣工文件编制办法》,印发成册,下发到各基层单位,付诸实施。

为了更好地增加工程管理的透明度,推行阳光作业,七师成立了农七师公路建设管理处,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拆迁、林木、环保及规范勘察设计、审批、招投标等制度,建立了交通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公路建设工作中,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兵团有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林木砍伐、环境保护等政策审批和补偿标准。

二、创新思路,推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兵团交通局的重视、支持下,农七师公路建设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团场职工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深入人心,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拥护公路建设,修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七师已经建成了“三纵四横”公路主骨架。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使天北新区、车排子、柳沟、五五新镇、高泉镇相互贯通,交相辉映,大大改善了农七师招商引资环境,全面提升了七师团场的竞争力。

1、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基层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部署和要求,七师交通局坚持“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和制定通连公路建设的措施。根据通连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资金补助少、等级低、建设管理难度较大等特点,在建设中,坚决做到在规模上要做到量力而行,在标准上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确定,能“通达”的则“通达”,能“通畅”的则“通畅”,以此减轻团场和职工的负担。

在资金上严加监管,保证做到专款专用。在建设中严格遵循“一事一议”、“一连一议”和群众自愿的原则,切实引导、保护、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搞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强行摊派和强行征地拆迁。

三年来,在团、连领导的支持下累计完成通营、连公路550余公里,铺装沥青路、水泥路490余公里;到目前为止,全师243个连队有200个农牧连队和基层单位通了沥青水泥路,受益人口10万人,近80%的基层连队单位实现了道路硬质化,有8个团场的60个连队已经将柏油公路或水泥公路修到了垦区职工的家门口。公路网好路率由1997年的50%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使职工群众告别了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2、管理工程质量,把好七个关口,突出一个“严”字。

严格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和顺利完成的关键。七师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国家的有关制度,制定了《农七师公路建设四项制度实施办法》等各项管理办法、措施,明确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责任;认真执行施工合同、安全生产合同和廉政合同“三合同”管理模式。杜绝工

程建设中的转包和非法分包现象;实行“企业自检,社会监理,政府监督”,建设单位全面负责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同时,七师通过聘请社会质量监督员、设置工程质量“责任公示牌”、公开质量监督电话等方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安排专人负责,对群众反映的公路建设工程质量情况及时反馈和纠正,实行跟踪服务,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情况通报会,并召开各种办公会和现场会现场质量检查、评定,现场发现、解决道路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把好七关,即把好设计质量关,提高设计深度,减少变更;把好招标关,规范招投标行为,防止不正常竟标现象的发生;把好材料质量关,未经检验的不合格材料不准进场;把好设备进场关,如对水泥路施工提出:必须符合规定的振捣设备参加水泥路施工的特殊要求;把好试验和检测关,控制检测频率,保证试验检测真实可靠;把好验收关,认真做好过程检查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上道工序未经验收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把好资金控制关,监理计量、业主审核、交通局监督、师领导签字,质量达不到标准坚决不拨付进度款。

3、强化廉政建设、执行“四不准”,牢控“五环节”

三年来,七师交通局把廉政工作贯穿到公路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不断从源头上加强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能力。关口前移,做到学习政策在前、事先预防在前、调查研究在前、制约监督在前。同时,强调廉政合同和工程合同同时签定、廉政效果和工程质量同步检查,并且在全师交通系统全面推进项目施工招标制、民工工资兑付合同制和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审批制度等多项改革,全面推进了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源头管理。

工作中,严格执行“四不准”,即:领导干部不准介绍施工队伍;不准介绍材料供应商;不准干预招投标;不准让亲属从事工程施工。

牢控招投标、资金拨付、设计变更、程序操作环节和责任追究“五个环节”,同时,注重发挥廉政建设的“主体”和“载体”的作用,突出对实施过程和实效性的廉政督察,全面推行反商业贿赂承诺制,围绕交通建设领域的重点环节,边查边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同时,围绕解决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狠抓纠风和行风建设。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先后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公路建设质量、施工单位拖欠机械费用等问题,得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今后的的工作目标和思路

(一)公路建设目标

---公路建设目标:继续加强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的改造,不断提高公路等级,进一步适应我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构建与我师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协调、运行高效、管理科学、安全环保的公路建设体系。

(二)工作思路

交通管理经验范文5

关键词:转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43-02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高校转型成为很多大学的战略选择。转型意味着办学理念、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等都要提升,因此,高校原有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也相应地受到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MIS)研究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主要研究信息系统的组织、开发和管理。面对管理现代化的大环境,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MIS教学内容抽象,与实际管理工作结合得不紧密,与本专业距离远,难以接受课程的学习内容。针对这些问题,对MIS课程教学改革是必要且迫切的。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MIS课程教学面临

的问题

(一)教材更新缓慢

MIS学科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管理科学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管理思想也不断地延伸,给MIS学科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矛盾之一。课程教材的内容更新缓慢,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滞后。这就使得MIS的教与学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相对滞后, 学生知识掌握的时效性不够。

(二)教学缺乏针对性

在MIS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相同的教学大纲,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学时。实际上,MIS的教学对象专业不同应该区别对待。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管理和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学生以一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去学习管理信息系统[1]。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

(三)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MIS学科比较复杂,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MIS课程教学常以理论讲授为主,概念型和技术性的内容占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讲授方法,即填鸭式教学。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手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会压抑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好奇心,长此下去,将制约他们的创造性。

(四)考核形式单一

传统考试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强调知识的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考核内容基本是教科书和笔记的简单重复,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较容易地通过考核。这种考核形式造成的结果,一方面会出现“高分低能”,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平时不努力学习,以考前突击复习来应付考试。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因此不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

(五)学生预修课程的知识储备不充分

MIS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学方面基础知识,也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初步的知识技能。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本专业知识基础比较好,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很多高校经管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信息技术类的前期课程,不够支持MIS课程的学习[2]。由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欠缺,给学生的感觉就是MIS课程内容很难掌握,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MIS教学过程缺少足够的实践性环节,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MIS的相关功能、开发步骤和方法,但不能直观地感受到MIS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能真正掌握MIS的开发过程。其关键原因是缺少上机实践环节,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际,从而降低了课程的可操作性。另外,目前MIS课程所设置的实验课中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注重学生对MIS的操作和使用,强调学生对MIS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培养,这种模式不适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3]。

综上分析,传统的MIS教学过程,很难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信息管理人才,进行MIS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转型期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MIS课程教

学改革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针对以上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教改对策。

(一)创新教材内容

目前社会急需既熟悉业务又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而在教学过程中MIS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引进国外教材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因此,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面向经济管理专业的MIS教材已成为高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当务之急。面向我国当前经济管理专业的MIS教材应该具有以下特点[4]:使用对象准确定位于经济管理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内容适合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做到与时俱进

(二)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MIS课程教学,如果只用传统方法,教学过程抽象、呆板且没有趣味性。应该根据教材每部分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以下教学形式[5]: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和角色换位教学。案例教学能够把乏味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课堂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经验,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学习上的困惑大家共同解决。角色换位教学是指让学生与教师互换角色进行教学。通过角色换位教学,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胆识,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实行科学、透明的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包括主观部分和客观部分。主观部分由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成绩产生于平时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的考核可以伴随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也可以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提问的记载,这样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验成绩则注重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探索。客观部分的考核主要是期末试卷,期末卷面试题除了客观题以外,应包括一些综合试题,可以测试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符合专业培育目标,可以不设置标准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思考问题能力。

(四)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要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学习MIS的目的是为组织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信息意识,认识到通过信息化建设才能使企业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掌握基础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和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了解信息系统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包括MIS的战略规划、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工作内容;认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战略性作用,并能利用MIS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强竞争优势;具备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使MIS充分发挥其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中的作用。

(五)规划课程设置

MIS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后,要慎重规划课程设置。MIS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一定是该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预修课程不够造成教学效果较差。管理类的课程应着重加强管理专业课的知识体系,适当补充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应该注重于实际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考虑到日后从事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既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虑能力的培养,从而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MIS课程的前导课除了管理类的专业课以外,还应该包括一些信息技术的前期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等课程。

(六)加强实践教学

MIS课程除了适当的理论教学外,还应该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求职打下必要的基础。实践可以采用课程设计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一是通过实验锻炼学生对MIS的应用能力,体会MIS的功能和特点;二是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贯穿所学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能够进行认识实践,或参与MIS的开发与应用管理,这样能帮助学生深刻了解MIS的作用、功能、开发过程以及实施应用和管理的难度。

MIS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以素质教育为办学指导方针,用全新的视角,创新的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既坚持打牢理论基础,又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既立足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需求,又瞄准信息化、数字化企业建设的需要。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

[2]张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计算机,2011,(8).

[3]何京蓉,李庆,冉建宇.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4]巩晓婷,傅仰耿.浅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J].牡

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

交通管理经验范文6

【关键词】实训;意义;模式

一、高职实训教育的概述及校企共同体的含义

实训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学生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就是要把学生置于实际环境中,结合讲授新知识,巩固已学知识,检查知识掌握程度,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校企共同体是是在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与高校之间联合创新的实体。即高校中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推广、员工培训等校企活动空间进行整合,校企共同建立一种相互依存、互助互益的动能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多效益、高效率的共同体。

二、实训教育的模式

实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内外成功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德国——双元制。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为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核心的职业教育。

2.美国——工学交替式。是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的教学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交替进行,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英国——三明治。英国的工读交替制也称“三明治”学制。其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工作训练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时间为三年制学生不少于 12 个月,保证学习和工作的一致性。

4.日本——企业教育。企业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开展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将教学与生产紧紧连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本企业培养各种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也培养学生参与产品研发的能力。

5.中国——“订单式”培养模式。即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指派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并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

6.中国——“2+1”培养模式。即职业学校的学生(三年制)利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必要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以及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下,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企业用工的落实。

三、当前实训课程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学院开展的主要的实训课程有:1、物管专业到金都集团进行实习。2、旅游专业在校内的酒店模拟实验室操作并到校外的酒店和旅行社进行实习。3、财会专业到财务公司进行实习。4、电商专业到淘宝公司进行实习。本文重点对物管专业和旅游专业的实训课程进行分析。

1.实训课程的现状

物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在大二统一派往金都集团进行顶岗实习。由金都集团统一安排学生到旗下各个物业点,接受企业职业化培训。在企业职工的指导下,参与物业的日常运作与管理。

学院设有专门的模拟客房实验室和酒店多功能厅实验室。学生在校内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里根据实训手册,对学到理论知识进行初步的实践。在大三时,根据专业的不同及双向选择的结果到不同的酒店和旅行社进行实习。从中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和实践结合起来。

2.实训课程的分析

我认为目前的实训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目前,实训课程主要还是围绕专业理论体系进行。先由理论教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进行完整的讲授,然后再在实训场所进行实际的演示和培训。这种先讲理论,再实际操作的模式有的时候不能很好的衔接。容易出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论知识遗忘,从而无法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达不到实训课程最初的设计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随着校企共同体的建立及职业化教育的改进,实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来说,灌输式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学生基本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实训内容进行实训,机械的完成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的改进。目前,实训评价的主体多以教师评价为主,来自企业及学生自身的评价较少。这将导致评价缺少科学性及真实性。同时,企业往往出于种种考虑,以至于评价未能真实反应学生的实际实训情况,从而导致综合评价时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科学性和真实性。而学生在评价实训课程时经常会抱着一种走过场的心态,使评价缺少准确性。其次,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主要是还是考核学生对一般知识的运用 和操作技能方面,而对学生在综合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价值观、意志品质、职业信念等重要方面缺乏准确的评价。从校企共同体的层面来说,恰恰是这些技能知识之外的东西,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综合体现。

(四)实训的教学目标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实训教学的主要目标基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单一工种或职业的模式上面,以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为主。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及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人们从职业中获取的信息量也在增大。职业市场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表达理解能力及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能力。尤其在校企共同体的背景下,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或者是企业,都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更高的期盼。

(五)合作的利益关系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校企共同体的建立,其基础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共赢,这样才能长久的健康发展下去。然而,由于我国在政府立法上面的缺失,使得许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变得难以处理,从而进一步的影响到三者各自的利益,为进一步的发展埋下隐患。

四、 改进的意见

为了使实训课程在校企共同体的新背景下有更好的发展,我觉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将理论课程及实训教学穿行。即在完成一个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就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实训教学,从而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由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自行安排实训课的内容,以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进评价体系。加强对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价值观、意志品质、职业信念等重要方面的评价。并与合作企业充分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获取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

4.提高实训教学目标。将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表达理解能力及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列入教学目标,使之适应校企共同体下新的要求。

5.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企业,学校之间的沟通。充分了解相互的需求,找出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实现三赢的局面,使校企共同体能健康的发展下去。

五、小结

本文在实训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对金都管理学院的实训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的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由于实训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在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实训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岩.校企合作制度化突破职教发展瓶颈[N].中国教育报,2010-3-13.

[2]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