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 高校科研; 经费管理; 应对措施
多年来,我国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科研成果,为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高校科研经费的大幅度增长及资金来源渠道的日趋多元化,部分高校也出现了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高校工作实践和对部分高校的调研情况,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确保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失
当前,我国还未出台有关科研经费使用及核算等方面统一的管理制度,各高校所依据的大部分是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如教育部于2011年12月的《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文件等。部分高校只是制订了简单的内部科研管理办法,而且大都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的,其内容主要是如何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以及如何鼓励科研人员多申报课题等,而负责科研经费核算的财务部门没有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核算制度,致使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核算缺乏政策依据,不能准确判断费用支出范围和标准,造成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出现差异,从而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有些高校没有根据科研经费的性质来制定管理办法,用纵向课题的管理办法来约束横向课题经费,压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致使科研人员单独与企业或合作方联系,科研经费体外循环,摆脱学校的监管。
(二)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规范、不真实
科研经费预算是对科研经费收支所作的计划和决策,也是有关部门对经费支出监督、审计的依据。目前,多数高校的科研经费预算都是由项目(课题)负责人来编制,由于科研人员对财务制度和预算编制工作缺乏了解,加之目前国家对科研经费支出科目、预算定额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只能根据经验估计,使预算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造成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三)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
目前,部分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经费的支出范围不合规。有些高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支出范围控制不严,认为科研经费是课题负责人争取来的资金,应有课题负责人审批支出内容,财务部门只是负责办理经费的收取、核算、付款等工作,从而造成一些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费用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使科研经费大量流失,也助长了科研人员的学术不正之风。
(2)科研经费的支出结构不合理。由于部分科研人员对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不了解,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比较随意,不遵循科研经费预算的支出项目标准列支,使科研劳务费、招待费等间接费用所占的比例过大,而与科研活动息息相关的直接费用(如科研用材料费用、仪器设备费等)比例较低。
(3)科研报销支出内容虚假,恶意套取科研经费。有些科研人员钻制度漏洞套取剩余经费,中饱私囊,占为己有。例如,山东省审计厅对某高校2011年科研经费审计时发现,某个课题组分多次以差旅费科目列支到佳木斯的单程车票1 505张,费用高达28.36万元,占该项目拨入经费总额的49.75%。
(4)科研经费中劳务费列支范围和发放形式不合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科研经费预算中编制的劳务费项目是指支付给科研项目组成员中无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读研究生等)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支出。而有些高校课题组负责人利用财务人员不了解科研项目申报信息的漏洞,将自己及其他在职人员的科研补助和加班费也在科研经费中列支,甚至借用学生名义套取劳务费。
(5)科研经费转拨管理控制不严,极易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有些高校对科研人员转移经费的审批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整,以课题合作的名义将经费转出,造成科研项目成本无法准确核算,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信息失真。
(四)科研资产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资产流失现象
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和无形资产的数量和种类较多,由于高校的科研、资产和财务等管理部门对科研资产管理缺乏政策依据和相关工作经验,难以判断科研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是否合理,极易造成资产设备重复购置及使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对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版权等无形资产只进行登记,而不纳入高校财务的无形资产账进行管理,使财务报表不能真实的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另外,由于科研资产长时间停留在课题负责人手中,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很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五)科研经费使用缺乏监督和审计机制
当前,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将高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数量作为对高校学科评估的考核指标,使得高校想尽一切办法鼓励教师多争取科研项目,从而忽略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甚至有些高校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配合科研人员违规使用科研经费。比如,有些课题的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造成科研经费大量沉淀,为了使课题能顺利验收结题,学校帮助课题负责人将经费转出或隐藏,提供虚假经费支出明细账。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高校要及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高校要依据国家相关财务法规和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划分高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课题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形成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由于高校科研项目类别较多,不同的学科其经费支出结构和范围差异很大,如工科类,试验材料、测试等费用较大;社科类,差旅费、出版费用较多等。高校在制定科研管理办法时,要区分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制定合理的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以确保科研经费合理使用。
(2)实施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规范性、真实性和科研项目运行的合理性、有效性负责,高校的财务、科研和资产等职能部门按职责负担相应责任,分管科研的校领导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负总责。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高校领导层要提高绩效意识,督促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处罚。同时,将绩效考核情况通过校园网等载体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以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强化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要坚持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课题负责人首先要依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总体经费预算方案,科研、财务和资产等相关职能部门再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及有关财务管理的要求,对预算编制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和测算,确保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财务人员协助课题负责人逐项编制各预算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并结合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各项支出数据进行详细的测算。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课题负责人对设备购置预算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学校现有同样或通用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设备购置数量,以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和提高学校现有资源的使用率,从而可以优化支出预算结构,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规范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增强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控制
(1)高校应加强对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和本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规定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校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的财经法规意识,树立一种违规套取科研经费可耻,合法使用科研经费光荣的观念。例如,学校可邀请一些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专家来校作报告,或定期组织由科研、财务等职能部门和课题负责人参加的业务交流座谈会等。
(2)建议高校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核算科室,专门负责科研经费的入账、支出票据的审核、决算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并与科研、资产等管理部门及时沟通或共享相关信息,确保财务人员全面掌握各类科研项目信息,准确合理的审核各项经费支出业务,以实现科研经费的支出范围和标准合法合规。
(3)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以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监督和控制,并可有效杜绝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协调的局面,消除一切管理上的漏洞。比如,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以及资产管理系统要实现无缝对接,针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经费预算等信息与财务报账、资产登记等实际信息存在明显差异的业务,将进行重点核实或予以否决。
(4)强化科研经费列支劳务费的管理,要严格执行劳务费预算,规范支取劳务费的审批程序和发放形式,比如,财务部门可以建立无现金报账系统,财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付款凭证将劳务费直接打入学生或临时聘用人员的银行卡中,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借用他人名义套取劳务费的现象,同时,也减轻了财务人员管理大量现金的工作量。
(5)完善科研经费的转拨管理。高校要建立严格的科研经费转拨审批程序,凡是涉及划转科研经费的业务,首先必须与划入单位订立合同或协议后,再由学校科研和财务部门审批,然后由财务部门根据审批后的付款凭证和合作方有效票据将款项直接转入对方账户。
(四)加强科研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资产,都应列入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管理,高校领导层要充分重视科研资产的管理,将所有科研固定资产都应纳入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课题负责人要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的登记、维护、处置和清点工作,并于课题结题后,及时办理资产的移交手续,提高资产利用率,防止资产流失。对于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要加强管理和保护,建议高校成立管理无形资产的专门机构,如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内部设立无形资产管理科,专门负责管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并协助科研人员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同时,高校财务部门要将无形资产及时完整的纳入学校财务账进行核算,并定期与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核对、盘查。
(五)完善科研经费的监督和审计机制
首先,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改革对高校学科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要仅以高校的科研经费或项目的数量来衡量高校的科研水平,比如,可以将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科研经费的绩效情况和科研道德建设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把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数量作为参考指标来评估,以避免各高校领导层只注重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数量,而忽略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放松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和控制。其次,高校要建立各职能部门协同管理的监督机制。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以科研、财务、审计和纪检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科研经费监控领导小组,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最后,高校要健全科研经费的审计机制。要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科研经费审计实施办法,加大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针对部分重点科研项目经费要从立项、实施及结题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通报和督促整改,切实发挥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监督约束作用。
总之,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任务,高校要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高校的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海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2(27):103-104.
[2] 黄宏杰,丁新农,倪丁花,陆美娟.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会计之友,2011(27):86-88.
[3] 孙彩英,孟鸣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0(10):45-46.
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措施范文2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需要越来越大,且要求越来越高。铁路电气化四电施工,作为的加速铁路发展的关键推手,其不但在运行速度上有较突出的表现,而且还具有运能大、消耗少、污染轻、安全系数高等优势,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铁建设的全面推进,更使电气化铁路建设的重要性突出表现。但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的投入大、规模大、效益差等诸多经济因素的大量凸显 ,因此,就更需要采用更高效的工程经济管理模式,以便能更加安全、优质、高效地推动铁路电气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就目前电气化铁路工程施工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电气化铁路施工企业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电气化铁路 经济管理 问题 解决措施
一、前言
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电气化铁路建设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并取得斐然的成绩。但是由于管理经验不足或者其他主客观方面原因,我国的电气化铁路施工企业在工程经济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这不利于铁路建设的进展和成本管理,因此,需要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二、加速铁路电气化建设的经济意义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已进入高速铁路时代。具体而言,高速铁路的发展离不开电气化铁路的贡献。全面加强和推进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1)提升了运输能力,加快了运营速度。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全面建设,更体现了运能和运速的优势,更进一步体现了和增强了经济效益;(2)电气化高速铁路基本上不存在粉尘、煤烟及废气等污染;而且噪音相比高速公路还要低5~ 10分贝,环保效益显著。(3)铁路运输的耗能量非常高。传统的蒸汽机车需要燃烧大量的煤,而内燃机车则消耗大量的柴油资源。高速铁路实现电气化之后,减少了煤与柴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节约了运输成本。(4)运能大。输送能力大是高速铁路的主要技术优势之一,运得多,经济效益自然好。(5)高铁安全舒适,成为性价比较优的运输方式,获得人们青睐。
三、高速时代电气化铁路施工企业在项目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经济管理模式落后
高速铁路出现作为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务必采用相应水平的经济管理模式。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铁工程均是由(国家)中国铁路总公司投资,经济管理模式比较集中。虽然,随着高铁建设规模扩大,大量铁路合资公司成立,出现了多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但是这些企业管理模式与国有铁路局或公司的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矛盾,例如,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政企不分,职责不明情况。这表现在政府部门参与到建设项目的管理中,容易出现政府干预过度,从而导致工程项目的计划不断改变,一来令施工进度改变,拖延了竣工日期,产生额外的成本,增加了支出;另一方面,职责不明容易导致出现事故时,无人承担责任,更大程度低消耗了人力、物力、财力,不利于经济成本的考虑。总的来说,高铁建设的经济管理方式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对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发展产生较大制约性。
3.2物资管理权责混乱及物资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高铁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网络经济均不同于常规的铁路,在高速铁路的建设初期,其整个高铁铁路网络尚未形成,因此,需要投建或者改造适用于高铁的铁路网络,因而用于购置物质方面的资金会更多。当前,高铁工程在采购物资、管理物资方面问题较多,具体有:(1)物资管理权责政企不分。通常,管理物资的权责是由铁道部门统一发放到下属的铁路局或者铁路物资管理公司,这些管理机构大部分是政企合一的性质,如何管理仍然要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但是因为部分铁路物资管理企业比较重视盈利的业务,对上级安排的物资管理任务不能很好履行,因此导致铁路建设的物资管理出现问题。(2)采购企业法人地位不明确。各铁路局虽然接受铁路总公司的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但是由于缺乏独立的法人地位,资产仍然受管理体制的约束,也要接受财务清算。对于这种法人不明确的物资管理公司,并不利于大宗物资的安全管理。(3)重采购轻管理。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成为许多部门、企业争夺的项目。目前,铁路物资供大于求,也存在许多假冒伪劣产品,一旦放松了物资采购的管理,极有可能让不法分子钻了国家的空子,使得物资采购出现隐患。
3.3项目的施工方案经济适用性不强
要进行铁路电气化施工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是组织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一个好的施工方案,有助于项目施工顺利进行,并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支出,从而有效降低施工经济成本,增大经济效益空间。但现阶段铁路电气化施工方案存在多种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其经济适应性差。例如,施工建设单位为做好“面子”工程,在设计施工方案时,不切实际地制定施工方案,需动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并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完成,这种忽视投资效益的行为,造成工程项目施工经济不合理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成本。
3.4高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系统不够完善
因为高铁铁路建设规模宏大,一次性投资额度高,所以,为了节约资金流,务必实施项目成本控制措施,力图在各个方面控制成本,以实现经济管理的意义。目前,我国高铁工程管理中,涉及的范围更广,成本可控因素更多元化,因此,其成本控制系统需比传统的铁路成本系统更加复杂,包括物资采购、物资管理、聘用工人、设备维护和保修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高铁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系统。
四、解决高铁时代电气化铁路工程经济管理问题的措施
4.1树立决策层的经济管理意识,改进管理模式
高铁建设中,决策层的经济管理意识决定在基层经济管理活动的方向,所以,建议决策层借鉴、考察国外高速铁路建设管理的经验,树立先进的经济管理意识,进一步改进管理模式,组建多个市场竞争经营主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体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同时,铁路总公司和国家铁路局监管机构要加强监管力度,公平公正地履行监管职责,促进电气化铁路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4.2明晰物资管理权责,完善物资管理方案
对于铁路建设的物资管理,要从意识和技术两个方面重点着手。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提高,物资管理也趋于复杂化,仍然采用落后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首先管理人员要树立先进的管理意识,设计科学的管理方案,项目管理管理权责分开,采用市场化手段,以效益考核下属物资管理公司,技能提升管理的积极性,也能有效提升管理水平。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物资管理的信息网络建设,并推广普及到物流、物资的计划管理、仓库管理、物资采购等环节,同时对物资的生产状况、市场供求、管理制度等方面也实施信息化管理。管理方与物资供给方、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等加强联系,建立共同的信息网络,实行信息共享,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4.3加强施工设计方案经济适用性的评估与施工进程的经济监控力度
高铁建设涉及的经济利益面较大,同时建设规模也较大,因此,前期的施工设计方案应较注重经济适用性,在确保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施工方案科学性与经济性比较分析,提出合理的施工步骤和施工方案。必要时可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以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施工成本。另外,设计施工方案时,可进行比较分析和论证,择优选择。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在主管、监管和监理单位的严密监管下,才能有效地执行按原施工计划、原成本计划,预防过多的额外支出。所以,监控单位除了重视施工的进度及质量之外,还应加强对电气化铁路施工项目的经济监控管理工作。监控单位在制定规划控制目标和方式时,应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并将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对经济性、技术性、实施效果等进行比较分析,以实现技术保证前提下的经济合理性,并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保障技术先进。
4.4加强工程的成本控制体系建设
高铁建设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工程,需要开支的项目众多,考虑成本控制时,务必全面地考虑,构建一个成本控制体系,第一,要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包括项目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成本就开展工程建设所有项目所需要的花费,主要有指投标成本、项目实施成本与保修成本。外部成本,即是除内部成本外所需要的花费,一般与工程关系不大的开支可省去,必要开支则聘请专业的理财人员进行核算,合理支出。第二,通过精确的成本分析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工程竣工后,将总成本计划、控成本计划与最终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可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图、表等直观进行分析,成本对照的内容包括总成本、各工序的成本,找出成本变化的原因,总结经验。第三,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例如,在机械费用、物资采购费用、人工费用等重要方面,可以进行如下的经济管理:(1)为了降低机械成本,灵活采取购买亦或租赁的方式。对于使用频繁的施工机械,可采取自行购买的方式,以降低租赁成本。对于使用次数较少的施工机械可采取租赁的方式。另外,可采用有偿使用方式提高人员机械的利用效率。(2)在物资采购方面,应遵循“有需要才采购”的原则,避免过多采购造成的资源浪费。另外,提早做好物资采购计划,采取计划采购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策略,可有效控制成本预算。(3)在控制人工费用方面,采取技术水平与薪资挂钩的原则,以及分项单价原则,同时合理降低人工成本,用工上采取技术工人和普通劳务工相结合的办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铁时代的电气化铁路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的经济性因素较多,要提高电气化高铁工程的经济管理,应首先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措施,才能真正提高高铁时代电气化铁路的经济管理水平,确保高铁获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菁.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研究.学科纵横.2011(05):25-26.
[2]陈洪涛.试析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科技创业家.2012(08):237.
[3]刘武立.铁路工程项目如何有效开展经济活动分析.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0(02):48-50.
[4]任占文.浅析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科技创新导报.2009(12):50.
[5]自文亭.电气化铁路中国速度.电气时代.2009(3):45-46.
[6]徐晖.与时俱进的铁路电气化技术――访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术合.电气应用.2009,28(3):4-5.
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措施范文3
代表们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村级留用地政策,特别是对经济薄弱村要予以重点倾斜;二是要逐步探索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引导全社会支持村集体经济建设;三是要创新完善新一轮贫困村扶持政策,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多种形式,努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四是要在全面清理村级集体负债的基础上,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努力控制新债、化解老债,逐步降低村级负债。
办理结果:出台八项措施 壮大集体经济
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萧山区政府及区农办、财政局等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广泛开展调研,及时出台了8项措施,并已初见成效。
一是用足用好村级发展用地政策。区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上级下达农转用指标8%,用于巩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07年,8%的农转用指标已全部落实到有关村,并要求有关镇、村严格按照村级发展用地的使用范围和性质加快建设。
二是全面开展“千企结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2007年,全区共有1769家企业参与此项活动,实际资助合作资金达8226万元。
三是继续抓好欠发达村的帮扶工作。摸清了58个欠发达村的底子,按照“领导联系、部门牵头、村企结对、区镇共扶”的方针实行集团式帮扶,对区财政安排的每年700万元帮扶资金,60%的资金用于村级经济造血功能的建立补助,40%用于基础设施的补助。同时,给予每个欠发达村2万元的村干部工资补助,以提高村干部创业激情和动力。
四是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对村级债务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建立债务台账,通过清收还债、盘活还债、抵冲消债、核销减债、划转还债、社会力量参与化债等有效手段,努力化解村级债务。同时,严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加强对村级负债行为的监督,并将债务管理纳入对镇(街道)的目标责任制考核。
五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006年以来,区财政安排了5000万元资金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安排了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改厕补贴,安排了8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安排200万元用于平安村建设工作。
六是大力盘活村级存量资产。因地制宜,盘活村级集体存量资产,尽可能将公益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资产合资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发优势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利用现有资源,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集体独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发展种养基地、休闲农业等项目,增加村集体的资源开发收入、发包经营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
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困境;出路
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削弱,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如何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积累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境
1.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根据调查资阳市雁江区集体经济可知,许多村民大都认为集体经济与他们关系不大,实在的是找到一个工资高的打工机会。而村干部工资低、任务重,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有些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则比较片面和滞后,认为集体经济就是集体办企业、上项目,认为集体经济应该集体管,从而存在严重的“等、拿、卡、要、靠”思想。另外,部分城区村集体因建设占地补偿收益高,觉得集体不缺钱,发展意识淡薄。
2.干部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调动不了积极性。有些乡镇只是在认识上赞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上没有足够的激励行为。譬如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整体规划;没有将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落实到乡、村;对于发展好的乡村也没有奖励等,这样难以调动村干部以及村民的积极性,“要我发展”的被动心理没有真正转变为“我要发展”的进取状态。
3.农村资金的缺乏。农村大部分的集体收入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集体经济的收入少之又少,甚至很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村里的正常工作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出;而且大部分农村集体负债较多,每年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有限,导致农村大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创建集体经济,另外,银行的贷款难,即使有人想创办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由于银行的贷款条件严格,贷款困难。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集体经济管理不到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普遍感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现行政策环境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集体资产在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少数村发挥村民代表议事不够,缺乏村务公开,造成了部分集体资产的流失,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出路
1.提高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路径选择。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2.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大力发展“菜蓝子”工程,打造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积极协调贷款等办法,以切实加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审批、土地转让等方面,只要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优先给予照顾,严格禁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
3.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人选进班子。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转变他们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措施范文5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现实意义
1、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是现在有些地方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原因是这些地方过去的集体经济基础好。在多年的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能人,这些能人抓住集体企业改制和农村经济转轨的机遇,大胆地发展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些地方虽然集体企业被改制成了私营个体企业,但是,因为多年来集体经济积累的实力比较雄厚,在农村经济转轨之后,有钱办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很强,扶植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办法比较多,出现了集体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集体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都不行,根本的原因还是集体没有财力,始终没有能力改变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内没有凝聚力,对外没有吸引力。因此,发展先进生产力,决不可忽视集体经济的基础作用。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无论是在一个地区还是具体到一个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有先有后,富裕的标志水平有高有低,尤其在一个村内农户之间,因为存在知识、技能等差别,富裕与不富裕的差异就会更加明显。我们要在承认差别的情况下,采取有效办法促进共同富裕。现在,个别农民通过劳动可以积聚上百万上千万元财产,兴办许多企业,盖若干豪华楼房,但让他们把部分财产拿出来给全村农民享用,发展公益和福利事业,实现共同富裕,是难以做到的,也不能这么要求。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级组织统一支配的财力雄厚,就会完全有能力为全村人办大事、办好事,就可以让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个大道理,在村一级的体现最直接,也最明显。村集体有钱,经济实力雄厚,什么事情都好办,党支部有凝聚力、有号召力,村干部说话就有人听。村集体没有钱,经济实力薄弱,什么事情都难办,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在群众中就缺少威信。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关键要做到两条:一条是有人办事,一条是有钱办事。“有钱办事”对于一个村来说,就是要有一定的财力。村级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办事需要的钱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因而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那么办事的钱从哪里来?实践证明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就会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二、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愿搞。“这一届干满,下一届还不知道能不能选上”的心理包袱在大多数村干部心中普遍存在,再加上当前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困难,很多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放开手脚工作,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无力搞。各村村干部平均职数为5-7名,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上级层层安排的事务性工作上,对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三是没法搞。部分村干部眼界不够开阔,对于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思路,没有点子,没有办法,不知何从入手。
2、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集体公益事业无力兴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村级组织承担起大量村级集体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调研发现,一些村级组织没有经费来源,根本无钱进行村集体公益事业,如村内道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村级集体资源的开发等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较为突出,村民怨声载道,村两委干部威信难以树立;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公共资金缺乏,村两委也难以有效地组织带领村民发展经济,以致村级基层组织凝聚力下降,群众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
3、村干部考评奖惩机制需要完善。在村干部的考评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还没有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给大部分村干部造成“发不发展集体经济都无所谓”、“集体经济发展的好不好与我没关系”的误导。此外,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偏低,大部分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没有解决,使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村干部在生活上没盼头,政治上没奔头,造成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
4、村干部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还理解的不够透彻,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农业知识还学习的不够深入,对本村的优势还把握的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对策;二是视野不开阔。 “等、靠、要、熬”思想严重,没有真正立足本村实际从内部挖潜,带动群众闯市场的意识不强,在把农业产品转化为商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用心不够,用力不多;三是私心较重。少数村干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四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个别村干部目光短浅,为了自身政绩,为了享一时之乐,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了“前人花钱、后人还帐”的恶性循环。
三、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1、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村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眼界不够宽阔、观念陈旧造成的。因此,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村干部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要努力使村干部牢固树立四种思想观念:一是树立村富民富、村民共富的思想观念;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观念;三是走出去、引进来的市场经济观念;四是集体主义观念。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宣传力度,通过会议、电视等各种渠道,提高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
2、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强烈意识、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注意从大学生、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将那些年轻、能力强、素质高、有活力的人充实到村“两委”队伍中。村党支部书记要把三分之二的精力放在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多想点子,多想办法,多出思路,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学习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重点解决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上的“畏难”“依赖”“恐慌”等片面思想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掀起农村新一轮发展热潮。
3、要分析优势,选准突破口。由于各个村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要引导各村对现有资产和环境进行认真分析,找到自身可以利用和挖掘的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有利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势,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同时,政府部门要研究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帮扶措施,市直部门与村级组织结对帮扶,村委会要积极主动联系,积极争取他们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弥补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无项目、无资金、无技术、无销路等不足,还要主动出击,与大企业、大公司协调联系合作,借助外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4、要加强村级资金管理,着力完善资产保障制度。要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收、管、用的制度和办法,探索有效管理、有效监督的运行管理模式,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规范管理。重点要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委托、现金管理、开支审批、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收益分配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二是民主决策。在选择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确定经营方
式上,必须让群众广泛讨论,集思广益,科学论证,防止少数干部盲目决策,给集体经济发展造成损失。要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充分搞好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选准项目,选好项目,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努力规避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不要盲目决策,好大喜功,只见利不见害,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这一任好过,不顾下一任遭罪。特别是不能因为决策失误而造成新的村级债务,让村集体和全体村民背负上新的沉重负担。
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措施范文6
城市化进程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征地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员,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要求,镇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认真落实,年9月已全部完成了“农转非”以及所有劳动力纳入城保工作。但这仅仅是从人口性质的变化来看城市化进程,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化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内,有许多村民利益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劳动力就业安置、村民生活保障等。
农民失去土地这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后,靠有限的劳动力安置费的确无法维持其长远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劳动力就业必须走向市场化,发挥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作用。现有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村民的素质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就业观念和就业岗位要求。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提高村民收入,保障村民生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拓宽思路,多途径探索提高村民收入的路子
一要拓宽思路,用好政策,有效提高村民的收入资源和生活保障;二要有强大的集体经济作后盾,解决好集体经济后续发展问题。
(一)保障收入
1、“农转非”全部进“城保”。-年,镇全面开展了“农转非”及劳动力安置工作,至年9月底,全面实现了新龙华等16个村5053人的农转非,完成3655名劳动力安置工作,妥善解决了488名在校生的安置工作,1398人进入养老。实现了全镇农民从户籍身份上转化为居民,实现了城市户籍管理一体化的实质性转变。当时,考虑到加入社保是群众生活保障的最低底线,一定要争取最有利于村民的政策,一次性实现了全镇所有农村劳动力均纳入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
2、不断提高养老金补贴。一直以来,征地养老人员生活费补贴标准与城市养老人员生活费标准不一致,较大幅度低于城市人员,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群众生活成本上升,使征地养老人员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征地养老所共有征地养老人员1935人,为了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征地养老人员生活困难情况,多次组织调研并提高征地养老(退休)等人员的生活费。目前,本镇征地养老人员基本生活费和生活补贴费从431元/月逐步提高到958元/月,并对企业养老人员和社保退休人员工资不足958元/月的,补足958元/月。年,镇政府共投入1182.42万元用于发放4000余名征地养老(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费。同时,为保障政策的平衡性,经过深入调查,与闵行区政府协商、研究,年8月,将上个世纪90年代征地进闵行区集中管理的640名征地养老人员接回我镇养老所实施集中统一管理。
另外,为保障和提高征地养老人员的医疗待遇,根据《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沪府发[]44号),年初,对征地养老人员参加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情况进行调研,截止3月20日,全部完成1948名养老人员的参保手续,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了他们的看病成本。
(二)劳动收入
1、关注民生问题,稳步提高劳均收入。镇党委、政府重视提高职工收入,将这一指标列入各村公司年度工作考核,明确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将企业发展与职工工资增长相结合,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及工资水平,参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当年度工资增长指导线,合理制定年度工资增长计划,形成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使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同时更多关注一线职工工资分配,在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时,安排工资增长时,对一线职工予以倾斜,保证一线职工工资逐年增长。一线职工未增加工资的,经营者薪酬也不能增加。对于因企业无岗位安排而待岗的职工,也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对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年终给予一次性补助。
年度,全镇24家镇、村公司职工就业率70%,在职和离岗职工人均收入39267元,年均增长10.7%。
2、大力发展地区产业,促进劳动力就业。从全镇层面,我们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制订了《招商引资奖励方法》和《加快楼宇经济发展若干意见》。通过产业调整和园区建设提升地区产业发展能级和后续发展实力,特别是在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地区劳动力就业,提高劳动收入。各镇、村公司在招商引资和企业扶持中,也有倾向性地以部分政策优惠条件换取更多职工就业,并在关停并转中小企业改革工作中,关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适当保留部分中小企业用于解决职工就业问题。
(三)股金收入
1、规范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工作。镇共有镇、村两级公司25个,其中:镇级公司5个,村级公司20个。截至年末,总资产63.59亿元,所有者权益42.75亿元。镇20个村有170个生产队,自1999年9月起,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在全镇开展了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工作。通过清产核资、审计评估、资产界定等程序,截止目前,已完成12个村、135个生产队的撤制集体资产处置工作。
2、推进股份制改革。年,根据市农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意见通知》(沪府办发[2006]3号)提出的“坚决制止‘一撤就分,一分就光’”以及“在村、队撤制时,对国家尚未征用,法律规定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其权属”的规定,经过多次调研、座谈,出台了《关于贯彻〈市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补充意见》(徐华府[]31号),明确剩余土地及其收益的权属,采取股权与货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集体资产处置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同时,又出台了《关于已撤制村剩余土地收益事项处置的试行办法》(徐华府[]44号),对已撤村公司的剩余土地及其收益进行了重新界定,村民可按撤村时农龄作为依据,入股新集体经济组织。贯彻落实44号文件,加快实施留余土地处置工作,不断推进各已撤村公司资产界定、股权化改制方案制定、组织机构设置以及董事会、股东会建立等工作。
同时,镇党委、政府历年来一直注重强化集体资产管理,确保安全增值。制定出台集体资产管理办法,每年确定经济考核标准,严格资产使用、管理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集中制,确保集体资产安全。采取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操作方式,由浅入深的进行企业结构性改革,完成了一批企业的改制工作。按照行业相关、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开展了集体经济资产重组、行业整合等改革措施,整合优化集体资产,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房产收入
1、加快老宅基改造。“”以来,以重大市政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老宅基改造。镇域范围内共改造老宅基7个,总占地面积116.87亩,居民508户、1422人。其中,依托市政重大项目生态专项工程改造了4个老宅基;依托商品房小区开发改造了2个老宅基;依托政府主导集中建设绿苑动迁安置房改造了1个老宅基。目前,镇域范围内还存在5个行政村的14个老宅基未动迁改造,其中牵涉国有、集体土地588.25亩,动迁居民1570户、4396人。此外,镇尚有11个宅基地散落在田林等6个街道。利用项目建设和开发,加快老宅基改造,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动迁补偿收入,改善原有住房条件,动迁安置多余的房屋还可继续用于出租,获得租金收入。
2、用好政策获得收益。2006-年期间,依托市政府“两个1000万”配套商品房建设要求,积极争取绿苑动迁安置房建设项目落地,这一项目加快了镇域内老宅基的全面改造步伐,有利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更实现了村民集中动迁回搬,离土不离乡的愿望。同时,通过政府招投标建设,村民代表参与房型设计,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建设配套标准,保障了村民房产利益。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一是劳动力安置问题。生态专项工程建设使地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美化,但同时,随着大量镇属企业的搬迁和关停并转,使地区大量务工村民下岗、待业,形成新一轮的就业压力。以生态专项工程为例,因该工程建设,动迁了镇46家集体企业,造成800余名劳动力有待安置。二是征地补偿资金问题。铁路南站、生态专项工程等市政重大工程征用了大量集体土地,各村普遍反映,相比周边土地征收价格,目前的集体土地征地补偿价格标准偏低,无形中集体资产收益下降,在下一轮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工作中,村民收入分配将减少。
(二)集体资产管理、发展、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撤制村、队集体资产处置,大量资产以货币形式量化给村民后,使流动资金周转捉襟见肘,市政重大工程又征用了大量土地,使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以生态专项工程为例,该项目实施后,华浦、东湾两村的集体企业用地基本全部被征用。土地的减少和自有资金的不足将给今后的劳动力安置、每年的职工年终分配和后续的撤制村队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二是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存在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短期内难以化解。例如受农村历史因素的影响,部分集体企业拥有的房屋无产证,这给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上级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但村级公司承担着职工就业安置及农村老宅基管理费,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村级公司的经济发展速度。
(三)有关村民社会保障的问题
一是征地养老人员生活补贴的资金来源问题。征地养老人员每月958元生活费中,720元是基本生活费,238元是生活补贴费。生活补贴费的资金来源于撤制村队中提取的10%统筹基金,随着近年来征地养老人员生活费的发放,当初撤制村队时提取的统筹基金已逐渐减少。二是征地养老人员收入增长机制问题。征地养老人员基本生活费增长机制应与城镇居民养老金的增长机制接轨,否则,每当市政府提高一次城镇居民养老金,就相当于征地养老人员生活水平下降一次。
(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