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生管理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学生管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学生管理问题

学校学生管理问题范文1

关键词:山区学校学生管理;特殊性

一、学生习惯有待加强

由于农村许多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造成许多家长没有肩负起教育孩子的情况。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差,一些本该在家庭中养成的好习惯,如讲卫生、讲礼貌、讲文明、语言美等,一些学生难以达到,由此造成了学校常规工作“反复抓、抓反复”,仍起色不大的现状。

二、学生活动难以开展

由于“分数唯上”思想的部分残存,学校各项文化娱乐活动较难开展,比如阳光体育活动、文艺书画兴趣小组活动、理化生实验兴趣小组、文学写作小组等活动学校虽然有安排,但学生的积极性很差,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忙乱于繁忙的作业当中,使学生体育活动严重不足,课外兴趣活动得不到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受到制约,难以劳逸结合,有“高分低能”的倾向。

三、学生学习方法单一

农村学生受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主要通过读、背、抄、仿的方式来学习,学习缺乏情境性、生动性、趣味性,较少涉及网络学习、电视学习、报刊学习,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眼光低的不良后果。

四、师生矛盾时有激化

教师管理学生有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娇生惯养,说服教育无济于事,少数学生因家庭矛盾如父母离异、单亲等原因导致心理障碍,逆反心理严重,对老师、同学出现敌对情绪,有的家长甚至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时不时地还和学校、老师发生冲突,导致教师出现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只有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有部分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管理学生方法不当,盲目冲动,缺乏思考。

面对上述现象和问题,笔者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以及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1.开展家庭教育培训

依托家长会、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会等形式,以名人成长经历、本乡本土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教育全体家长,使他们懂得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重要作用,明确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的重要职责,古来就有一句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对孩子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学习培训,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家长。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平衡好与学生的关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特别处理好与班干部、优秀生、学困生三类学生的关系。班主任要热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工作出色或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能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班干部要求要严格,使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要奖罚分明,绝不姑息迁就。学困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者某方面不如人而显出悲观、苦闷、忧郁等消极情绪,所以对待学困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班主任只有一碗水端平了,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学生才能感到老师是公正的,班级才能产生向心力。班主任与学生关系融洽了,班级管理才能步入正轨。

3.教师要讲究批评艺术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灵相融、感情相通。批评要掌握事实,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会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反而让其觉得可以瞒天过海,反复犯错,甚至是变本加厉。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被批评的学生就不会感到自己是在挨骂,而是在接受教育,他们会从心底感激你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老师的话才会听进脑子,并努力地去做好。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老师的用意,那么这样的批评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参考文献:

学校学生管理问题范文2

【关键词】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问题;途径

1、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深化发展,民办高等学校逐渐的增多,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教育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作,并且通过不断的发展,民办高等学校也逐步的改变忽视质量管理的问题,以及盲目扩大规模的办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系统,成为民办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问题分析

2.1管理模式单一且缺乏时代性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大多的学校均采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即班主任加辅导员的管理模式,并由院系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学校专门设置相应的学生管理部门。其管理模式较为单一,虽然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统一管理,但就管理的空间范围而言,相对较为狭小[1]。同时,因为大多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大多偏向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忽视了行政管理,但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行为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另外,因为缺乏与外界经验的交流,致使学校的学生管理缺乏时代性。

2.2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民办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队伍中,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大多的管理人员为本科以下,并且绝大多数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学生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并且管理人员的专业各不相同。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应为科班出身的专业管理人才,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专业和社会学等[2]。另外,大多民办学校的辅导员逐渐的趋向于年轻化,缺乏管理经验。并且因为民办高等学校的学生自控能力,相对于传统大学相对较弱,大多学生不能够自觉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的能力,极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3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生作为学校的核心,在管理工作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校应加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应用,站在学生的角度,基于学生的利益问题,实施有效的管理。但在民办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多的管理者通常在考虑问题时,仅从管理本身出发,缺乏对学生的考虑,很少关注学生的建议,集中表现为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极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不能够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有意的破坏,不利于学校教学的有序进行。

3、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优化途径

3.1丰富管理模式并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学生管理体制中,班委会、学生会和团支部的设立,为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主要组织体系。因此,学校应积极的选拔学生管理人员,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最大程度的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其思想动向,明确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并且学生自我管理可减轻学校管理的负担,以及培养学生组织和控制能力,通过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整改,促建管理模式的完善。在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中,辅导员具有重要的作用,应提升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合适的管理人员。在组建学生管理人员时,辅导员需通过班级会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独立的学生和生活,并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树立良好的学习楷模,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同时,还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促使学生管理者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并对管理方法进行培训,使其能够较好的完成班级管理工作[3]。

3.2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应注重人才的任用和选拔,在符合国家相应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拔合适的管理人员;其次,在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中进行创新式的改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并完善就业服务机制。由于民办高等院校的生源素质层次不齐,并且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学生人数较多,其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从学生的人际关系、生活、情感和学习等多方面着手,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为此,要求管理人员需具备心理学知识。另外,基于就业指导的需求,要求学生管理人员需熟悉相应的工作流程,任用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改变以往流于形式的做法。

3.3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应用

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与辅导员接触较多,因此,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较为重要。辅导员应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立足于学生的基本需求,对其行为方式进行观察,找出学生管理中潜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辅导应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培养,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行为方式和教书育人中体现自身的人格和价值,让学生产生敬重的心理,进而自觉遵守纪律。首先,辅导员应注重自身领导才能和管理才能的提升,将学生作为管理的根本,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同时要求辅导员还应具备情感交流的能力,能够将爱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重视和关心,并且辅导员还应具有高度的洞察能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不良倾向时,应积极的解决。另外,还需在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人本管理理念的实现[4]。

4、结束语

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之下,民办高等院校的实力得以不断的增强。为促进民办高等院校的良性发展,应注重学生管理工作的提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管理和教育的根本,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仵云锐.行政管理视角下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J].现代交际,2012(11):169-170.

[2]穆耀辉.浅谈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0):248-249.

学校学生管理问题范文3

关键词:学生管理;学生权益;保护

高校是公益事业机构,设置高校的目的是实现公民法定的受教育权。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设立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规则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高校管理的重心是保障学生实现法定权利。学校必须依法制定管理制度,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使学生实际享受法定权利,保障在校学生在法律许可的范围自由作出法定行为。

一、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轻视学生权益的现象及原因

(一)、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当今的社会育人标准不相符合

高校管理办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过分管束学生,以不出错,不违纪,全面稳定为管理宗旨, 大大约束了学生们的思维和行为。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管理人员的所有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利益是决定管理的方式取向的主要要素和基本标准,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原则,过分约束,怕这怕那,最好是让学生除了学习,只知道吃饭睡觉这样的过分约束学生的管理思路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高校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二)、当前高校未严格依照新《规定》的法治精神进行学生管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学校在日常教育教 学活动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 和其他人身权益。”它强调,在校学生实际享受的权利既不能低于法律规定的标准,也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高校制定学生管理制度不得与宪法相违背,不得与教育部规章制度 抵触。首先,现今管理规则过分约束学生的行为,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小于宪法规定的范围,无法完全保障学生应享有的合法权利。其次,现今高校管理规则的制定没有充分反映学生民意,大部分规则是站在校方的角度来制定。再次,现今高校管理规则的制定原则以“严校治人”为原则,偏离了“教书育人”原则。 高校教育应该以“引导”为 主,而不是 以“强制”为 主;应该以“警示”为主,而非以“惩戒”为主。

(三)、当前高校普遍缺乏有效便捷的学生申诉渠道。

学生申诉无门或渠道不畅,合法权利保障难以实现,例如“考试作弊开除”或者是“将学位证和英语四 级挂钩”或者是“男女同居开除”等。这些管理办法虽然方便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但是却置法律于不顾,置学生的尊严和权力于不顾。另外个别高校对学生乱收费,乱罚款,乱订学习资料,是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等,这一些列的法律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释。 另外,学校管理规则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如个别高校存在的宿舍管理员私自没收大功率电器等,也侵害了部分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违反程序性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56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 听取学生或人的陈述和申辩。”第58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因此,高校学生对自己的处分拥有被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以及诉讼权。可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有些高校显然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程序性权利的维护,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各高校在学生违纪处理的条例中违纪处理的程序内容,措辞模糊,操作性差。其次,在进行处分的过程当中,不重调查,不给学生充分申辩的机会,或者给你申辩机会,但是实际上不予采纳,学生诉讼权也得不到保障。

二、高校学生管理须切实注意保护学生权益的一些措施

(一)、高校管理者应树立“教书育人”和培养全方位人才的意识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深化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先导,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说:“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我们高等院校在学生的管理上一定要做到以生为本的原则,这也是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所决定的。学校的本质就 是培养人才,高校的教职员工都是在学校领导的管理下展开对学生的培养和教学活动的。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职员工,他们对学生的管理,最终都是对人的管理。

(二)、构建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高校管理模式,完善权利保障机制

首先,要明确高校学生所享受权利的范围。作为受教育者,高校学生享有充分了解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真实情况的知情权、监督学校资源使用与学校日常机制运作情况的监督权、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参与权;作为公民,高校学生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申诉权、结婚权等最基本的公民权利。其次,高校要对学生权利采取尊重与保护的态度,积极加强学生的权利认知与维权意识的教育,鼓励学生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将学生受教育权与公民权的保障情况作为 衡量学生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考核指标,从 而在法定范围内最 大限度得障学生的基本权利。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鼓励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表达权利诉求。

高校可以学生会与学生社团为载体,以设置“学生参议制”、“校长信箱”、“学生校长助理”等为形式,以表达学生利益诉求、提升学校服务质量等内容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学生自治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畅通与学校的沟通渠道,提高学校提供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促进高校管理民主化改革的同时,完善学生权利保障机制。

(四)、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合理解决高校管理过程中的纠纷

1、确保申诉处理委员会构成与设置的专业性、独立性与民主性。 在委员会构成上, 应合理设置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学校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比例,通过代表在专业上的多元化与专业人士的比重来确保委员会的专业性;委员会的性质应当设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裁判机构,淡化行政色彩,保证其独立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与决定;将民主原则贯穿于委员会进行申诉处理的整个程序中,保证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2、规范申诉处理程序。 高校应当保证申诉人的全程参与,允许申诉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申辩,并允许其与原处分单位代表进行辩论。申诉受理组织 应当充分听取申诉人的陈诉与申辩,对于情况复杂、易产生争议的申诉应采取听证方式进行审理,从而保证申诉的公开性与公正性。

3、细化学生申诉处理的原则规定。 一是回避原则,与申诉案件有利害关系的申诉机构处理人员在整个申诉处理的过程中都应当回避,以此增强申诉过程的透明度与申诉结果的可信度。 二是申诉不加重原则,在申诉处理过程中,应从维护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不应加重原决定的处分程度,以此消除学生的顾虑,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4、完善申诉后的救济渠道。加强学生申诉制度与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学生申诉后救济延续化机制,从而将高校处分权至于司法的有效监督之下,为学生的权利救济提供多样化与法制化的途径。(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学校学生管理问题范文4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线,是高职院校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战略举措,许多高职院校为此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校企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院校和企业都要认真思索,大胆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学生管理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一种方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使学校教学与企业更好地对接,对培养技能型人才都具有重要作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但校企合作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养。

有些学生被家庭宠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肯吃苦,不愿付出,重个性少团队意识,强调个人意识,缺少合作精神,重薪酬待遇及生活工作待遇,不愿被管理,组织纪律性较差。

2.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管理不严格。

校企合作班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企业按员工管理方式管理学生,基本是下班后不管,而此时学生不在学校,学校和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凭电话、QQ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还有一点是企业因为学生还没毕业而放松要求,导致管理松懈。

3.校企合作班学生在实习之初跳槽、离职现象比较严重。

学生开始实习后,从学生转换为工人,往往从精神到身体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感到上班太累,不少学生心生畏难情绪,因而离职,有些会觉得别的单位待遇更好,工资更高而跳槽。

4.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从管理理念、模式到方法都应当与普通班不一样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突破,从理论上需要加强研究,从实践上需要大胆探索。

5.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过程和职责校企双方界定不明。

通常是学生在校期间由学校管,实习期间由企业管,二者分离导致过程控制不到位,培养成本与质量无法保证。

6.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成员组成不科学,职责不清晰。

与企业的沟通停留在领导层面,教学由专任老师负责,学生管理由辅导员负责,缺乏企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指导和“双师型”教师参与学生管理。

7.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实施没有体现校企合作班的特点。

真正的校企合作模式应该是学校与企业一起商讨,把教学大纲的要求与企业的需求结合,从理论教学到实习实施校企合作班的教学计划。校企合作班的教学计划不光体现学校对教学的要求,同时融合企业对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不同企业的校企合作班,教学计划有明显差别。对于这点,我系校企合作班普遍没有做到。

8.企业在学生管理上参与度、关注度不高。

有些学校的校企合作班,企业一般只参与前期的学生选拔,此外对教学与管理很少参与,学生只见过人力资源部的人员一次,像这样的校企合作班是浅层次、不规范的。这样的合作,企业与学生的交流少,学生对企业的情感差,认同度低,对学生管理不利。

9.企业文化的融合少。

企业没有在校园推广和宣讲他们的文化,班级没有企业文化的介绍。良好的校企合作绝对不是简单的硬件对接式合作,而是在共同的、融通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之上由内而外的文化融合。

10.企业订单培养方案不够完善乃至于缺乏。

不少企业的订单培养是短期行为,有些甚至是由于员工短缺的临时起意,很少有长达数年的订单培养,所以企业对学校的教育缺乏了解,对人才的培养缺乏长期计划,对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兴趣不高,而学校的人才培养还是按原来的模式,技能训练不够,学生对岗位的适应力较差,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管理对策

1.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提高学生管理成效。

通过企业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发挥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学校文化,让学生更熟悉和了解企业,以后实习时减少学生的不适应,更快融入企业中,使学生管理更高效。

2.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道德观。通过主题班会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3.加强与企业的协调,界定好学生管理过程和职责,实现学生管理的无缝对接。

只有在订单模式伊始就协调好,界定好这些学生的管理才不会脱节、断链,才不会出现校企双方学生管理的分离,才能使学生管理过程控制到位,提高学生管理质量。

4.建立双师型学生管理队伍。

订单模式下的学生管理队伍应该由既懂教学、又懂管理,既熟悉学校、又了解企业,既会理论教学、又会实习指导的老师担纲,这样才能实现整个订单过程的全面管理。

5.加大企业在学生管理上的参与力度。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合作,企业不能只接受学生实习,而要参与教学和管理的所有环节。没有企业的参与,学生培养上只会留有传统学校教育的烙印,体现不出订单模式的优势,为了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从合同签订之始着手,即把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写在合同上,落实到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

6.进行订单模式下学生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高职院校应该对校企合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找出校企合作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管理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

7.完善订单模式下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学生管理管理制度,应该根据校企合作模式的新状态、新特点制订自身相应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用管理规范。由企业和学校双重考核评定学生和老师的表现和成绩,实现对学生和老师的量化管理。

8.创新订单模式学生管理机制。

订单模式在发挥自身力量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舆论的宣传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多重作用。优化管理手段,改变传统学生管理模式,订单模式下的学生与传统模式下的学生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沿用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很难实现对订单模式学生的管理,我们应该改变方法,改善手段,实现对学生管理的重大改革,建立和健全学生自我管理体制,成立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辅导员的管理团队,把订单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推向新层次。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结果,我们需要对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学生管理认真研究、大胆探索,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改革创新,使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精细、高效。

作者:陈列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詹晓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的思考.

学校学生管理问题范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任务的高校更应适应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顺应发展教育和依法治校的要求,走法治化的道路,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创新学生工作机制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概念

到目前为止,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所经历的时间相对还比较短,学界对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标准的界定与阐述,综合其他文献中的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概念界定,表述虽然不同,可提炼到一个共同点,即在法制化的背景之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充分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行为[1]。

二、当前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法律纠纷不断,普遍存在着学校管理工作侵犯学生权益的现象。学生将学校推上被告席的现象屡见不鲜。从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与学生产生各种纠纷的事件从此可以发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与弊端[2],在国家立法和管理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强,行政化倾向严重。当前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还存在着法律观念淡漠、法律关系不明确、制约机制软弱等问题, 不但有悖于法制精神, 并且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以及其他合法权利的实现[3]。同时,在法制治校的进程中,师生双方缺乏法制意识,尤其是法制理念落后,使得高校管理的本质还停留于传统的行政管理状态。

2.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是目前侵犯学生权利,引起法律纠纷最主要的原因。学校内部制度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过于抽象和原则,可操作性不强,传统思维依然强势,不注重法律程序管理,管理者不能做到依法行政。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上下有序,内容形式完整统一的体系。如“凡学生恋爱越轨者一律开除”;“凡考试舞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记过及以上处分没有学位等”的规定就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规定过重过严了。

3.高校学生管理法制系统不健全。大学生事务管理事情杂、头绪多,因而,在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法制体系的构建存在诸多漏洞。高校处分权在其行使过程中存在弊端,高校学生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监督机制相对薄弱,大学生事务管理缺乏正当的法制程序,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正当程序被容易忽视。另外,高校在相关管理程序的制定上过于粗糙,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完备,诸多的管理细节模糊不清。因此,高校的管理条例在执行上缺乏可操作性。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依法依规进行,要充分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行为,在法制化的背景之下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1.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保证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有效实施,制度和方针要有统一的分类标准,高校在相关管理程序的制定上要严谨,管理细节要清晰,管理理念要先行,易于理解和操作,避免比较抽象和过于原则化的法律法规,。

2.创新性原则。创新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并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的过程是贯穿各环节创新的过程:管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程序创新、机制创新等等。从根本上把依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观念内化到高校的学生管理行为中去,推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上跨上新的台阶。

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工作,是一个长期并且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完善,必须作长时期、多方面的努力。从现有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从管理理念、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和着力创新等多方面着手,加快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1. 积极转变观念。在认知层面上,高校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树立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树立依法治校理念,培育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法律思维,避免行政化严重的倾向。切实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法制观念,做到依法治校、依法管理。

2.制度的完善。在制度层面,以法治精神为指导,健全教育法规体系和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管理程序,保障学生权益;建立科学的听证制度,听取各方意见,来制定对学生影响较大的相关制度;健全司法救济途径,强化保障途径。避免学校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的问题。

3.注重监督层面,保证工作成效。首先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监督,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其次要接受外部社会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媒体等都有依法监督的权利。最后要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同时还应加强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通过这些监督层面,确保学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保证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4.积极学习创新。重视学习其他高校及部分发达国家依法治校的先进经验,把高校实施法治化管理作为新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大学生的管理新模式。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加以创新并灵活运用。在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全面引入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和实效。建立学校法律服务机构,建立高校自己的法律咨询与服务体系,为高校依法管理,保障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晶晶.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问题研究(硕士论文)[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1.

学校学生管理问题范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当前,高校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不断升级和优化,整个高校教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为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和动力。但另一方面,在高校人数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开放性的发展过程中,学生所面临的管理难度和挑战也不断增加,甚至影响到高校和谐、稳定、持续的发展。因而,正视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探索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管理新途径、新方法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的重点任务。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学生作为学校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学生的良性发展是学校办学的核心思想,强调对高校学生管理是以学生为立场,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一个必然要求。高校学生都已经形成自身的发展观念和思想观念,但本质上还比较“单纯”,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对此,我们在对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过程中,要加以正确思想的熏陶和引导,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并进行适当的疏导,让学生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愿意接受管理和指导。如:刚进入校园的学生,充满好奇又比较迷茫,在管理过程中,要循循善诱,要有耐心,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去适应校园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和生活习惯;即将毕业的部分学生,对未来无措,对自我缺乏定位,对就业和择业没有方向,对此,在管理上应加强与学生的探讨,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对学生自身能力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帮助学生正视自己,正视就业、择业,提高学生的信心。二是,高校学生管理是适应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高校的生源范围不断拓展,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也逐渐向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生机,但同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观念所受到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受外来思想影响越来越大,思想跳跃性和变化也越来越大。如:网络的普及在给学生提供诸多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负面的思想和消息;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自理能力差;学校扩招导致门槛降低,生源质量不平衡;弹性学分制,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管理的复杂性,需要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寻求创新和突破,摒弃传统管理的单一性和刻板性,让高校学生管理更为灵活,更有效,更切实地处理学生问题、学生矛盾、学生负面情绪和思想,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