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范文1
摘要:临西县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根本目标,以财政奖补政策为契机,抢抓机遇、整合项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分析其成效,探索完善建议,有利于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更好地应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关键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民主决策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是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是解决困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的必要方式。临西县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根本目标,以财政奖补政策为契机,抢抓机遇、整合项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一、临西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情况
临西县是贫困县,收支矛盾突出,县财政千方百计挤出资金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但由于财力不足,效果有限。2008年被确定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后,县财政局将该政策看作推动基层公益事业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新机遇,高度重视,积极运作,加大奖励力度,制定管理办法,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的积极性。2008年至今,全县共实施一事一议建设项目634 个,其中,公路项目403个、自来水项目67个、路灯项目90个、健身设施29个,电力设施、排水等其他公益项目45个。建设项目总投资5986.4万元,其中农民筹资筹劳总额2086.8万元,财政奖补3899.6万元。
二、临西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主要措施
(一)注重宣传,强化培训,广泛争取理解支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为了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县财政局工作人员利用召开会议、印发宣传提纲、刷写标语、悬挂宣传横幅、政务网站信息等形式,多方面、全方位的广泛宣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试点工作的政策、要求、方案、内容等,使得试点工作家喻户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五年来,全县共召开会议300余场次,刷写标语600余条,制作宣传横幅100余条,办板报40余期,在县政务网上宣传信息10篇,为奖补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建立制度,完善管理,确保奖补工作顺利开展。为确保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出台了《临西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方案》、《临西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规划编制要点》、《临西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程序》、《临西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以及上报项目文本所需的规范文书资料,从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奖补对象、范围、标准、程序、项目文本以及资金管理、项目规划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
(三)加倍补助,大力支持,调动群众建设积极性。县财政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和绩效水平,增加奖补制度的资金投入数额,除按省规定给予补助外,县财政再按村民筹资总额的1:1给予补助,对村小、人少、筹资较少的,县财政适当再提高补助标准。五年来,县财政共安排一事一议县级补助资金1496.3万元,由于奖励力度大,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建设村级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四)专账核算,集中支付,确保建设资金安全。制定了《临西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报账程序。财政局在政府集中支付中心设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专户,各乡镇在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设立村民筹资专账,实行专账、专户、专人管理。项目竣工后,经监察、审计、财政部门组成验收小组验收后,到政府集中支付中心及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办理结算手续,资金直接支付到施工单位或垫资人帐户,防止了虚报、冒领、截留等问题发生。五年来,共办理资金结算手续600个,全部兑付了奖补资金,共支付财政奖补资金3200万元。
三、临西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工作成效
(一)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临西县财政局听取民众意愿,解决反映最强烈的急需处理的生活生产问题,不断增加奖补资金的投入数额,结合民众自筹款项,硬化村内道路78.2万平方米;打深井9个,铺设送水管道53.2万米;排水管道1.7万米;增设照明灯4606盏;其他村级公益项目53个。这些项目真正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村民生活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构建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该制度首先让民众自主决策,自筹资金,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给予补助,构建了“筹补结合、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弥补了之前各级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的不到位和空白,对村间公路、沟渠、桥梁、路灯、公厕、垃圾等小型公益设施做到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覆盖。临西县财政局不断加大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资金投入力度,省级投入县2731万元,县本级安排 1496.3万元,带动全县各村村民自愿筹资2086.8万元,多元化投入共同打造城镇化建设的美好前景。
(三)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村委会的组织下,由农民按照合理程序民主决策,自主决定建设哪些奖补项目,通过什么方式建设,村里的事情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增强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激发了农民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议事的积极程度,有利于民主管理、自我服务制度真正渗入村民生活。
(四)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农民负担减了,基层干部的任务轻了,但与群众的联系少了、关系疏远了。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后,乡村干部积极下乡宣传政策,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了解民情,组织村民议事制定建设项目。确定项目后,乡村干部和村民一起确定项目的建设方式和投资额度,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和呵护送到每一位村民的心间,干群党群鱼水情更加紧密,赢得了底层民众的一致好评和称赞。
四、临西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完善建议
(一)加强民主决策,政府引导。“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重在“议”字上做文章。如果政府拍板决定建设项目,没有事前征求民众意愿,农民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解决不了,群众只管出钱出力,就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村级公益事业建什么、怎么建、建好后怎样管,要有群众民主决策,共同商议,政府只负责引导,不能越位。这样才能增强农民的参与集体公益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规范项目管理。建立合理工作流程,规范项目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的操作程序。明确县乡村各级责任,要在规定时间内保证按照“先保证村民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后提升生活水平”的顺序对项目进行审批,严禁“打招呼照顾”的现象发生。村内公益事业建设实行民主议事机制,所有建设项目都须经过群众代表会或村民会议确定,让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表决权和知情权,项目实施全过程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并参与村务管理。
(三)“一事一议”省级、县级财政补贴资金整合其他财政支农资金,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建议将“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资金与其它财政支农资金有效整合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统一安排,统筹管理①,集中资金力量解决村民急需处理的问题,改善农村基本生活设施建设,提升生产水平,营造农村公益事业大发展的良好氛围。(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敏. 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以甘肃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为例[J]. 财政研究,2012,03:71-73.
[2]连磊. 淮南市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3.
[3]王安才. 关于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思考[J]. 地方财政研究,2009,05:19-21.
[4]陈晓华. 加强规范管理 全面推开财政奖补――关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的思考[J]. 农村工作通讯,2011,08:6-8.
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范文2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新产品开发;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推出技术先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通过不断丰实拓展自身的产品线,积极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要求,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目标。而新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如体制障碍、人才瓶颈、经费不足、定位不准、风险失控都可造成新产品开发的失败。当前一些企业在发展冲动的刺激下,新产品开发意愿强烈,投入大量资源,但缺少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使企业在高风险状态下运行,是十分危险的。
一、机械制造业新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风险
1新产品开发的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指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因技术因素导致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可能性。包括技术成功的不确定性,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等。
机械制造业新产品相对复杂,一般涵盖机械、液压、光电、控制、软件等技术,技术风险更加突出,对技术风险的评估和监控更为重要。
2新产品投入市场的竞争风险。
所谓竞争风险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竞争对手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进行反击带来的风险。新产品开发是一个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成功的新产品可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吸引同行业的竞争者跟进,而且随着现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新产品被模仿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新产品的独特性在进入市场之后会很快消失。创新单位的市场竞争优势难以持久保持,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中所付出的高额投资将难以收回,导致企业因此陷入经营困境。此外,在机械制造业某一种新产品进入市场之后,原来的老产品生产者可能会为了保住自身的市场份额,通过减价或者更新替代品的方式进行回击。竞争对手的各种回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产品研发企业收回研发成本,造成一定的亏损。
3新产品开发的生产风险。
机械制造业新产品即使在技术上被成功研发出来,由于新产品的生产从研发到量产遵循的是不同的工艺路线,量产过程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其中工艺状态的不稳定、配套技术的不成熟、新型原材料供应的不落实、生产规模的不适应、设备配置的不合理以及管理能力跟不上,带来开发的生产风险,都可使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无法实现,即使勉强实现,也会因成品率低,造成成本升高,使新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
4新产品开发的资金风险。
所谓资金风险是指机械制造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资金供应问题而导致研发失败的可能性。通常情况下,机械制造业新产品的开发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项目资金控制力度不够,技术方案变更,导致项目资金超支的现象;或者由于企业资金短缺,不能进一步实施新产品研发,导致研发项目半途而废。
二、应对机械制造业新产品开发风险的措施
1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由于目前公司各项管理还不甚规范,管理制度还未完全到位,一部分经理为了追求利润和政绩,只顾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必须的设备配件以次充好。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设备机能降低,陈旧、老化现象较普遍,常常是这个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设备中存在着隐患,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设备维修“滞后”浪费严重,由于目前公司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够,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未能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修理,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构造通畅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渠道,做好信息的筛选和甄别工作,及时过滤掉大量复杂而模糊的信息,特别要注意剔除污染信息,使有效信息通畅到达决策层。
在对外部因素进行充分辨识的同时,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认清自身短板,不超能力过度创新,认识到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决策时注意在创新内容上多做技术创新,少做概念创新;在创新程度上多做改进型创新;少追求突破型创新,可有效规避新产品开发风险。
2注重新产品开发过程风险控制。
为了降低机械制造业新产品开发风险,机械制造企业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新产品研发管理机制,在明确新产品开发目标的同时,应该制定应变技术,以便及时实施补救措施,降低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意外损失;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加强联系沟通,制定相应的新产品创新激励机制,提高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与此同时,还应该选择合适的上市时间,在新产品上市之后,应重视新产品的上市运作管理,注重利用国家专利制度对企业的创新产品进行保护,制定合理的新产品广告宣传策略,确定合适的销售渠道,并及时做市场调查,对新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信息进行反馈,进而不断改进产品的销售服务质量。
3人员培训,持证上岗。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要抓好施工项目部机械操作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工作、操作规程、保养维护工作做到位;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做好机械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的生产活动,就要让他们知道所从是的职业的安全性、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所有机械设备运行岗位应实行定人、定机、定岗。实行班长负责制,要严格执行上岗挂牌制度。实行交接班“四交、三查”制度,交生产任务和作业要求;交事故隐患及故障处理情况;交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交设备运行记录。查本机运行及保养情况;查机械设备运行记录是否准确完善;查随机工具是否齐全。工地要组织专人,反复宣传,检查督促,是操作人员形成习惯,以增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坚持设备检查制度,做到防患未然。检查是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对设备实施预防维修,避免设备事故发生,把设备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必要手段。
三、结语
机械制造业新产品研发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企业为了提高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降低新产品研发风险,应该在新产品研发之前,对研发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积极做好新产品开发的风险防控工作,选择经济效益最大的产品开发项目。
参考文献
[1]陈弘.企业新产品开发风险及其评估模型[J].系统工程,2008(07) .
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范文3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在北京举行。在论坛第三单元“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中,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详细解读了当前中国财政政策。
谢旭人说,2011年,是世界各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继续恢复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内看,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
基于此,中国政府明确提出,2011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中国政府强调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主要是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还需要政策支持。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施的建设项目,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都需要财政增加投入。因此需要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刺激力度。与此同时,也要根据新形势,增强财政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虽然今年仍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政策的力度上要更加合理的把握,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进一步有所下降,也降低了赤字率。这样安排既考虑了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政策的着力点上,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稳定物价总水平,同时积极防范财政风险。
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范文4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税收通货紧缩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一般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类。
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中国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许多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财政投入拉动实现的。相比之下,货币政策对于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却相当微弱。
进入2004年后,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开始了稳健财政政策时期,并取得了积极效果。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采取了相应对策,这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1998年以来中国具体财政政策措施
1.1998年~2004积极财政政策阶段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来源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以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或者其他特定目的的一种财政政策。
1998年,中国经济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大部分制成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1999年~2004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形势困难,国内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经济增长粗放等问题尚未解决。为此,中国在以后几年时间里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财政支出规模根据形势变化有所调整。
2.2005稳健财政政策阶段
稳健财政政策具有新颖的、丰富的、深刻的科学内涵,概括地说,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当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时,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当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且易于加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和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中国2003和2004年间潜在经济增长率约为9%~10%,而这两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和9.5%。所以,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中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1.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1998年~2004年,中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到2003年,共带动配套资金3.28万亿元。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资料显示,从1998年至今,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的同时,也使国债规模达到2万多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接近3%。2004年,中国经济基本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也在不同程度和方面引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2.稳健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和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形势及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钢材、汽车、房地产等过热行业开始出现降温迹象或者局部出现降温,农业、教育、能源等相对落后行业开始看到较好的发展前景。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和防止通货紧缩,保持中国经济继续持续平稳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于稳健财政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就目前实施情况来讲,还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但是其积极效果已经在部分领域内有所显现。
三、中国未来财政政策走向
尽管尚未公布明确的时间表,但诸多迹象表明,中国现行固定汇率制度将逐步转向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基于经济环境及各种增长要素的变化,中国实施的相应财政政策一定要和改革步伐保持一致,即应该将收入的增量更多地用于支持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这样既可以实现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又可以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
根据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应该将宏观调控的重心从目前以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短期的需求管理与中长期的供给管理相结合方面来。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解决短期稳定问题的同时,保证中长期的供给稳定,实现宏观调控的短期目标,使宏观经济指标维持在长期来看适宜的区间内。
四、结论
1998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经历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到稳健财政政策过度的历史时期,成功解决了经济“软着陆”之后的国内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大、外贸出口困难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并且不失时机地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并取得了改善税收政策、刺激私人投资增长、废除部分农业税等积极效果。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及中国入世尚未解决的各种经济问题,中国应该适时采取正确的财政政策,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关财政政策体系及创新路径。
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范文5
我国目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质上从1994年以来我们实施的却是“内在的固定汇率”政策,将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稳定在既定的水平。本文不对这种汇率制度选择多作评价,而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局势动荡我们继续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进一步使我国的汇率政策呈现出固定汇率制的色彩。
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我们选择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从理论上讲,既可以选择财政政策也可以选择货币政策,或两者并举。但是,受我国目前汇率目标的制约,仅靠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几乎难有作为。在浮动汇率制下,为了增加产出,中央银行可以购入国内资产以增加货币供给,而这将改变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均衡,并使本币贬值。在固定汇率制下,为阻止本币贬值,维持既定汇率目标,中央银行须在外汇市场上出售国外资产换取本币。随着本币供给的下降,资产均衡回到初始位置,产出没有增加。可见这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无力对该国经济的货币供给或产出产生影响。我国近一、二年多次降低利息率,效果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种判断。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抵消对本币贬值的压力,促进产出增加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支出或减税,可以扩大需求,增加产出。随着产出的增加,对本币需求增加,从而产生对本币的超额需求,进而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或者本币升值,或者本币贬值的压力得以释放。如果要阻止超额货币需求对本国利率上升和本币升值的作用,中央银行可以用本币购入国外资产,增加货币供给,保持汇率不变。这样可以既实现扩大产出,又保持汇率不变的双重功效。
与货币政策不同,目标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产出,而且比在浮动汇率制下更加有效。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财政扩张带来本币升值,使得本国产品和劳务更加昂贵,从而部分地抵消了财政政策对扩大需求的直接影响。在目标汇率制下,中央银行被迫购入外汇,增加货币供给。这种非主动的货币供给增加加强了财政政策自身的扩张效应。我国1998年下半年适时作出增发1000亿元国债的决定,当年扩大财政赤字500亿元,并要求银行提供相应配套资金。这使我国在外有金融危机逼近国门,内有长江洪水肆虐的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8%的经济增长目标,为目标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经典例证。财政政策与产出Y和汇率E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积极的财政政策使产品市场均衡曲线由DD[,1]移至DD[,2],汇率由E[,1]升值至E[,2](此处可理解为单位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产出由Y[,1]增加到Y[,2].
AA:资产市场均衡曲线
DD:产品市场均衡曲线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改善产业结构为货币政策留下运作空间
巴拉萨——萨缪尔森理论认为,在贸易品生产部门,穷国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富国;而在非贸易品生产部门,二者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很小,直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穷国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成本较低,非贸易品的价格水平也随之降低;富国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高,非贸易品价格从而整个价格水平都比较高。战后几十年日元不断升值与日美两国非贸易品价格变动可以作为该理论的实证。资料显示,以贸易品衡量的非贸易品价格在两个国家均有上升,但日本上升得更快一些。比如,从1973年到1983年,美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涨了12.4%,而日本上涨了56.9%。正是由于日本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两部门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加上日本的通胀率低于美国导致了日元对美元的不断升值(1950年——1971年:360日元/美元;1995年4月9日:79.75日元/美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是一个穷国,我们的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还占有一定比重。这几年我们比较注意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和名牌产品的出口。1998年中国机械和电器设备出口增长了12.2%,出口额达665.4亿美元,1999年增长目标为7.5%。以后,我们可以继续用减税、财政担保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和促进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双高”产品出口,这方面还有较大活动空间。只要我们在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或不断扩大贸易品范围,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可以预期人民币会随着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的上升而出现升值,我国的实际利率甚至可以低于国际水平,这为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运用货币政策给予配合开辟了空间。如果是适度利用外债,购进关键技术设备,正如我们1998年发行的10亿美元全球债券,它不仅有利于国际收支均衡,改善出口结构,而且还可避免内债的“挤出效应”。
四、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配合以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缓解我国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促进扩大内需,这是以现代经济学对我国目前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同时也必须指出,当前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作为短期政策措施运用的,即是在近一、二年内主动执行的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体系,目的是自觉运用财政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的反周期作用。如果长期执行财政扩张政策,通货膨胀预期将部分甚至完全抵消财政政策的作用:从长期均衡出发,永久性的财政政策改变不会影响产出,改变的只有物价,从而不利于汇率稳定。正如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伯特。斯坦所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赤字越大,私人的生产性投资的增长就越慢,赤字的规模不影响产出和就业。
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范文6
任何经济政策都有风险,积极财政政策也不例外。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值得肯定,但风险问题亦不容忽视。作为刺激内需、实施反周期调节的一剂“猛药”,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为代价的,随着政策持续时间的延长,也面临一系列风险。具体而言,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债务风险。
迄今为止,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增发国债、扩大投资。1998年以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年度国债发行规律跳跃式增长,国债余额屡创新高,债务风险成为积极财政政策最直接、最典型的风险。考察积极财政政策的债务风险,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国债,是在国家综合负债居高不下的基础上增加的政府债务。从名义指标看,2002年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只有18.3%,赤字率为3%,都未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债务风险好象并不突出。但如果考虑到政府需承担的隐性债务,如各级政府欠发的工资、粮食系统亏损挂账、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亏空、养老基金空账等,则“国家综合负债率”至少在70%以上,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亚洲许多国家以及欧盟(60%)和美国(60%)。虽然积极财政政策本身不会导致隐性债务增加或显性化,但使政府综合债务负担进一步加大。换言之,在国家综合负债居高不下的条件下,继续增发国债,无疑于火上浇油,债务风险加速积聚的态势不容忽视。
(二)经济风险。
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是多元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除了债务风险之外,还有可能引发“挤出效应”和经济“滞胀”,形成经济风险。相对于债务风险来说,这些风险在形式上表现得更隐蔽,滞后性更强,对财政经济的影响也更深远,必须高度重视。
(三)社会风险。
(四)积极财政政策的滞后影响。
二、防范政策风险,提高政策效果
从目前形势看,国内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存在许多变数,短期内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要适当调整政策方向,优化政策措施,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
(一)完善国债项目投资决策机制,加强国债资金管理。
用好国债资金,防范国债资金投资风险,关键在于选准项目,加强资金管理。首先,各级政府应成立协调议事机构,组织计划、财政、建设规划、行业主管部门、项目单位、政策研究部门以及有关专家成立项目申报论证机构,建立健全项目申报评估机制。计划、经贸委、建设规划、政策研究部门及专家负责项目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的报批;财政部门根据地方综合财力、项目实施效益,负责论证项目还贷资金来源、配套资金来源的落实;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负责提供各方面准确的资料,从源头上确保选准、选好项目。其次,要建立健全国债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定期对国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保证资金不被转移挪用,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果。对国债项目,有的可以要求地方配套,有的不能再强制要求地方配套。需要地方配套的,要督促有关方面落实好配套资金,保证项目建设资金需要。第三,要建立有效的还贷保障机制。对每一个国债转贷项目,都要建立有关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项目单位三位一体的还款机制,防止债务偿还责任转嫁到财政头上。另外,要减少国债资金向地方转贷的规模,避免加重地方债务负担,引发基层财政风险。
(二)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在未来几年内,无论积极财政政策如何转型,债务规模扩大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强化风险意识,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第一,要合理掌握财政政策的度,有效控制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债余额增长速度快,表明债务风险的积聚速度快。现在经济内生性增长的趋势已基本确立,可以适当考虑降低国债和赤字规模。如没有重大特殊情况,至少国债规模和财政赤字不能再扩大,也不宜持续时间太长。第二,要强化政府综合负债观念,对政府各类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并制定处置计划。各级政府都要对各自的隐性赤字和各种挂账、拖欠等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心中有数。包括潜在的社会保障欠账、国有企业潜亏挂账、粮食挂账、工资拖欠等,不能永远“挂起来”,要分门别类制定处置计划。对一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隐性债务,应当根据新的制度显性化,即把“暗账”改为“明账”,甚至可以通过发行专项国债处理某些欠账。这有利于认清政府的真实负担,防范债务风险。有条件的,可通过拍卖、出售一定的国有资产等方式,处置一些长期挂账和政府隐性债务。第三,要建立财政风险基金,增强政府抗风险、反危机的能力。风险基金的设立,可参照预备费的提取办法,每年在预算中按一定比例安排,逐年积累,为财政安全构筑一道有力的屏障。同时,要通过编制债务预算,建立政府债务统计、分析、预警机制,加强对债务风险的动态监控。要大力发展国债市场,优化国债品种和期限结构,增强市场对国债的容纳力,降低国债成本,减少债务风险。
(三)调整政策重点,提高政策效果。
在基础设施领域,经过连续5年的大规模投资,国债投资的拉动效应逐步递减,再按原来的路子走下去,一方面已很难找到效益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好项目”,另一方面可能会加大政策实施风险。今后一个时期,积极财政政策应逐步转向以启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主,兼顾解决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的政策方面,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上。一是调整税制,适当减税。重点包括: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减少大众税负,以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预期,刺激消费;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按国民待遇原则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适当降低所得税税率;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促进企业扩大投资,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尽管这些改革短期内会造成税收减收,但从长期看可能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比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的效果要好。同时,适当利用减税扩大内需,还可以减少发债规模,避免挤出效应和通货膨胀。二是调整和完善分配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但要注意社会公平,在制定增资政策时,一方面要保证各地都能全额落实增资政策,防止工资欠发和产生新的不平衡;另一方面要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解决好企业职工收入增长问题,以避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同时,可以从支付改革和结构调整成本的角度,适度减少对基础领域的国债投资,集中一部分资金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尽快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增加对公用事业特别是农村公共事业投资。现在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已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今后在国债资金投向上,要适当向公用事业倾斜,特别是向农村公用事业倾斜,解决农民行路难、看病难、于女上学难、吃水难的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另外,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与社会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
(四)深化体制改革,从制度上规避财政风险。
我国通货紧缩趋势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机制背景。缓解内需不足的矛盾,既要实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同时要加快体制改革,消除影响经济增长的体制瓶颈,减少债务风险的发生。一是要完善财政体制,明确责任分担机制。风险分担和制约机制不健全,是各种债务风险不断累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进一步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做出更加明确的界定,规范政府间的分配关系,防止政府间分配关系频繁变动,防止债务责任转嫁和转移。要重视和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并辅之以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使地方各级都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和充裕的财力,化解基层财政风险。二是加快国企解困与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企业软约束,减少企业各种亏损和潜亏。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点是要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和企业投融资机制,防止“投资饥渴”,尤其是要防止某些基层政府急功近利,只管在本届任期内“借钱”办事、不管后届政府“还钱”堵窟窿的现象,以免造成大量新增债务和潜亏。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现在,金融改革已滞后于总体经济改革。如果将制度性因素作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或者说中国的系统或全局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那么,这种系统或全局性金融风险的化解也只能靠加速改革、深化改革来解决。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步伐,尽快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抑制不良资产的上升势头,避免金融风险转变为政府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