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细化管理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精细化管理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精细化管理细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细则范文1

1、精细化管理既要精细化更要效率化

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对教学常规的几个基本环节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使教学过程常规化,标准化、精细化。

我县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总结、备课、上课、教学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内外辅导、考试评价和教研培训等八个方面的教学常规从内容到形式、从操作到评价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对我县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可是,如果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在制定本校的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时,如果不对《指导意见》进认真分析和把握,势必会盲目追求“细致入微”,“巨细无遗”地把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一步步细化,直到操作层面不能细化为止,甚至随意制造工作环节。这样细化的制度可能会对教师的学校生活的全时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迫使教师忙于基本层面环节的重复、机械操作,而没有更多再创造的空间和自我管理发展的需要,从而限制了教师创新个性的发挥,不可能真正获得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效。

精细化管理强调效率,注重精细化和效率化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有意义,才能实施长久。我认为,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者,我们要科学、冷静地贯彻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精细化管理要体现一个“细”字,关注教学常规的细节规范与要求,使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做到具有操作性;同时又要突出一个“精”字,即化繁为简,抓住主要的教学环节和关注基本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做到简繁得当,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2、精细化管理既要规范化更要科学化

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强调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细、精致、精深、细密,但又要力戒反对模式化、程序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有的学校不考虑学校师生和教学实际,盲目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甚至照搬他校的管理制度。这种不切合学校实际的模式化教学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弊端。

也有的学校容易将教学精细化管理程序化,把各个教学常规环节分解为如流水线般精细的统一程序,而忽视了教学管理的对象——教师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这种不关注教学规律的教学精细化管理,即使学校对教学管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感到身心疲惫,结果却可能是“事倍功半”。

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探索、反馈、调整,形成符合规律又不缺乏教学个性风格的基本教学规范。所以,一方面学校要形成符合学校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学常规规范。切合学校实际,根据学校师生及教学基础特点,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探讨确定本校教学常规基本环节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尊重教学本质,重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形成既务实又符合教师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教学常规规范。根据教学基本环节的要求,抓关键,促发展,鼓励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3、精细化管理评价既要制度化更要人性化

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师生在有效的教学时空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县的《教学常规检查评估细则》从三个部分十四个方面对教学常规的评估作了具体规定,这对各校的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督促作用。但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学校把教学管理更多的是为了迎合上级的评估而管理,根据《评估细则》逐条机械应对,这样就会导致本校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评价的格式化。

精细化管理更多体现的是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反馈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学校的教学常规评价需要制度化,只有评价制度化才能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向性与规范性。但制度化不等于苛求教师过多的细节要求和过多的量化考核。检查评价时要就重避轻,要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倾向。如果片面强调教学常规评价的过细、过实,以频繁的检查、评比等“刚性管理”手段,强制规范教师的行为,将会导致教师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不利于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落实。

精细化管理追求的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包括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就要在教学常规评价制度化的同时,体现人性化。

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可承受度。学校教学常规评价要尽可能简单化。我县中小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本身就有着沉重的教学任务,管理和教学都需要兼顾,需要他们付出超过常人的时间和精力,评价简单化可减轻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同时,教学常规的一些评价指标的达标线要适当降低,尽可能做到量化与体谅相结合,精细与模糊相统一,避免造成教师对精细化管理的畏难情绪和抵触行为。

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还要在强调规范、制度的同时,重视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绝不是仅靠制度评价或行政手段就可以获得的,而需要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推行教学精细化管理中,教学管理者要善于通过人性化的评价,努力取得教师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

当然,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不是说没有原则的放任或回归粗放式管理。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对教师进行规范与引导,使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变成教师的一种行为习惯。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学校精细化管理细则范文2

[关键词]精细化 班级管理 实践

中学阶段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对学校的嘱托。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如何实现魏书生所说“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呢?笔者围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这一指导思想,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符合学生年龄段特征的班级文化目标,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

一、以情感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做到润物细无声

作为教育过程重要组成环节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始终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同时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品学兼优,还是品学均差,从不偏信偏爱。在我的感染和倡导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为我班文化氛围中最响亮的口号;“不论成绩多高,只要比上一次有进步,就是英雄!”成为班级管理评价的标准,为班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班级管理平台创建提供了宽厚的空间。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此,我指导学生依托《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精细化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全面可行的《班级规范》,使班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避免了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首先,细化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班级规范》,实施班级量化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班级管理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深化。为避免班级精细化管理变为走过场、搞形式、随波逐流,将“精细”二字真正落到行动上。我先和班、团干部制定出讨论稿,印发给学生,组织大家反复讨论,收集、整理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反复修改,使《班级规范》能反映绝大多数同学的意志,并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及综合素质。在全班讨论基础上,我们拟定了我班内部执行的《班级量化管理细则》、《值日班长的职责》、《学职责》、《值日组长职责》等具体而有可操作性的包容班级管理目标、奖分原则、扣分细则等内容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实践证明,这个管理办法行之有效,能很快杜绝学生违纪现象,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营造精细化管理环境。

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基础上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细化分工职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精细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确立了常务班长负责制下的值日班长班务管理制度:设常务班长一人,代表班委会对外参与学生会工作和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安排的其他事务,直接向班主任负责;其他班委成员如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等同时兼任班级常务副班长,由原先向班主任负责改为直接向值日班长负责;值日班长由全体同学轮流担任,任期内(一天)行使一切班级管理职权,如监督班委会、科代表日常工作、记载当日的出勤情况、维护自习课的纪律、监督并制止课间大声喧哗以及在走廊打闹的行为等,对任期内发现的好人好事加以表扬,对违反相关管理细则的人和事进行批评记载,并写出任职心得,使班务管理透明化;取消学习委员建制,拓展科代表的工作平台,由科代表兼理学习委员的职责,负责处理、应对本科学习方面的一切事物。

值日班长体制的运作,凸现了学生主人翁意识,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巩固,使班级管理更加开放,为精细化管理的正常运作组建了立体式操作平台。

再次,明确职责,奖勤罚懒,凸出学业管理。依托班级精细化量化管理体系,我们废除了沿袭已久的值日生制度,根据班级日常工作的性质和劳动量,组建了“环保组”,负责日常室内外的卫生清扫;“自行车组”负责每天自行车的摆放、监督上锁等工作;“供水组”保证同学们日常纯净水的饮用和饮水机的保洁;“特别行动组”应对突发事件和学校安排的临时劳动性事务等等,将各种工作分配到个人,奖勤罚懒,天天检查反馈,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第四,突出学习重心,稳步提高学业质量。各小组组长配合科代表检查、监督作业的完成和上交;印发了“家、校作业联系反馈卡”及时把作业情况反馈至学生法定监护人手中;密切了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班委会和学生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校、师、班、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及帮助的精细化立体运作机制。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创建了七个学习小组,在作业完成、课堂检测等所有于学习有关方面展开竞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为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增添了活力。

学校精细化管理细则范文3

关键词:教务管理 精细化工程

一、教务管理精细化的背景及内涵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以及“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等,无不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箍桶理论也同样告诉我们,事情往往容易在最薄弱、最细微的地方出现问题,更强调了细节的重要。

教务工作大多是一些琐碎、繁杂、细小、重复性的事,做好了也许不会有什么成就,但是做不好,却直接影响或导致学校教学秩序的紊乱,或者有损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也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均说明了精细化管理在教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和特点是个性化培养、自由选课、自主决定学习进程、弹性学制等,与传统的学年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多规格和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学分制更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所以培养方案和学生选课更加丰富多样。学校围绕个性化培养这一目标,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籍管理、排课与选课、考试管理、毕业审核、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大量的尝试与革新,教务工作也要承担比以前更多的任务,提供更加复杂、多样的课程,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与指导,承担起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职责。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及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粗放型教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教学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教务管理模式。

二、实施学分制教务管理精细化工程的意义

高校实行教务管理的精细化工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动力和方向。以细节体现特色、用细致弥补缺陷、借创新推动发展,它对于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务工作的品质,以及促进学校的科学、规范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来完善和理顺教务管理和运行机制,并构建大量的规则和规范,并且系统地、有计划地、稳步地推进。

三、实施学分制教务管理精细化工程的初步构想

实行教务管理的精细化工程,应坚持“一条主线”,做好“二个层次、三个方面、一个支撑”的工作,即以对教育和服务对象的关爱、体察为主线;在学校和学院两个层次,健全和理顺管理及运行机制;在观念方面、制度方面和执行力方面,发展新思路,于理念和教务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构建和谐、可操作性的规章,加强执行力,追求规章与执行的和谐统一;完善现代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全方位地推进教务管理的精细化进程。其核心是以刚性的制度规范教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强化责任和落实,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

1.健全和理顺教务管理及运行机制

目前高校教务管理及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教务处承担的教务管理具体实务过多,不能较好地履行应有的教务改革研究、教学过程指导与监督等职责;二是教务管理实行学校、学院两个层次管理及管理中心下移以后,学院承担更多的教学事务,大量琐碎、具体的教务工作运行中欠缺指导性的实施细则和规范;三是教务处内部、教务处与学院及学院内部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因而出现学校教务管理与学院的具体实施两者间出现脱节现象,影响教务工作的开展和质量。

实施教务管理的精细化工程,在学校和学院两个层次应做好:教务处从宏观上加强对教学及教务管理过程的指导与监督,保证教学过程有序运行;教务处制定学校教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教务处和学院各自的职责,各学院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制定各项教务细节管理的实施细则和规范,确保教务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在教务处内部、教务处与学院、学院内部,健全教务管理常态性的沟通与协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研讨学校(或学院)教务发展与规划,讨论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解决教务管理渠道及运行不畅的问题,形成各司其职、高效有序的教务管理和运行机制。

2.培养精细化管理意识,树立创新理念

在工作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认真完成一项工作,有的人过程较粗,有的则做的很细;有的仅仅按要求做好本职工作,有的则处处替师生着想,自发地将事做细、做精,多干了许多看似职责以外的事,为师生排忧解难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不同教务人员精细管理意识的差异。

作为现代高校的教务人员,应深刻领会和把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想观念的全方位转化,充分认识和理解教务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打破传统,克服思维定势,树立新观念,以高质量地做好管理和服务为已任,把精细化管理当作一份为师生做好服务的责任,自觉地培养创新管理和服务的意识。

3.构建和谐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则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教育就是要使人的各种因素真正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在教务管理实践中,我们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师生的个性化要求与现有教务管理规则的矛盾与冲突现象日趋显著,师生的要求得不到合理地解释和解决,教务人员也感到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制度不健全或者规则不明确,从而使得各层级教务工作缺乏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规范,而导致原有的规定无法满足变化较快的教务管理实际。

推行精细化管理,实施精细化工程,规章制度起着奠基的作用。管理部门应深入师生当中,全面了解师生对教务管理的诉求,细致地做好调研和需求分析,疏理现有的规定,优化工作流程,按照精细管理的思路,将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教务管理的目标,精确把握教务管理的过程和细节的设计,加强人文情感关怀,健全和谐的规章制度,规定任务,明确职责。

4.建立目标绩效管理体系,提高执行力

“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将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段话对教务管理有着非常好的启示意义,尽管学校有较完善的规章,但为什么不能较好地得到执行?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虽然分层管理的教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管理幅度较大的问题,减少了管理环节,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流转,但是由于机制不畅、制度不完善、各层级对规定的理解偏差、任务繁重、心浮气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执行力度不够或逐级打折扣,使管理效能降低。

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形成较高的执行力,要保证学校的规章制度一丝不苟得到贯彻和落实。为此,要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责任制衡的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导向化激励机制四位一体的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完善的责任机制,是提升执行力的必要手段;加强过程控制,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环节,要重视对执行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大对执行结果的检查和评估;健全科学的考评体系,引导和充分挖掘及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职员素质,直接决定执行的强弱;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提高执行力的有效手段。

5.建立和完善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为开展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一种必要的手段。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实现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学籍管理、考试安排、排课、选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诸多教学管理的内容。除完成基本的教学管理功能外,系统在总体设计中应注意增强对师生的服务功能,如教学信息查询、相关数据统计、学籍预警、系统提示、功能帮助、短信通知等,注重对细节管理的设计与实现,为开展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几点说明

第一,实施教务管理的精细化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由于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所以在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应处处体现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

第二,实行教务管理的精细化,不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更不是小题大做,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责任、一种态度、一种对师生爱的情怀,表现出的是全方位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行为。

第三,在精细化管理中,“管理”实际上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让师生在办事的过程充分享受精细化所带来的体贴、关怀与温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特质。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推进和社会对个性化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实行教务管理的精细化工程已经迫在眉睫了。目前,高校教务管理基本做到了规范化,离精细化和个性化这两个层次还有一定差距,大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尚未上升到系统化的高度,从此意义上说,教务管理任重而道远。

教务工作者应该考虑到,仅仅满足于现状而应付式的完成任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的要求了。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精,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变成习惯,形成特色,产生理想的管理效应。

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才是成绩!

参考文献:

学校精细化管理细则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 精细化管理 实施途径

一、引言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体系当中,学生工作的地位非常突出。它以国家政策与教育方针为基本指导,对高校内外的一切信息、物力、人力、财力及时间等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协调,并实施相应的监督、反馈、预测等,实现培养现代人才的教育管理目标。它不仅会对学生的思想精神起到影响作用,而且关系高校的育人质量与社会声誉。因此,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而且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

(一)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帮助作用

学校应当起到的作用是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全面发展,但这个“综合性”的体系结构较为庞大,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所需要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更加复杂,需要学校通过一系列繁杂、重复、琐碎的工作实现。高校学生工作涉及许多内容,综合性与系统性非常强,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对学生工作进行科学细化,才能改进传统学生工作开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使高校学生工作能够重细节、重落实、重实效,帮助高校重新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现状下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在学生工作中引入精细化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遗漏、疏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更能对一些恶性的事件起到防范作用,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教育目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向前。

(二)对于当前高校文化构建有帮助作用

“精细化”的本质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能够突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及注重细节等的现实要求与特征,与其他的大学文化一起对当代高校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当代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会对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起到改进作用,更能对传统的高校文化体系起到充实作用,使高校文化得到扩展与细化,朝着更加细腻、精致的方向发展。

三、精细化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施途径

(一)提高对“精细化”作用意义认识

首先,学校的领导层要强化自身对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作用认识,起到领导应有的带头作用,在实际的学校工作中加大对“精细化”的实践力度,以对学校中的师生起到引导作用。其次,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加深教职工对精细化的作用与意义的认识,如组织专题讲座及专家指导等,使他们能够树立起明确的精细化意识,并让他们认识到在学生工作中推行精细化对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能够真正做到关注细节、精益求精。

(二)以学生为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基础

第一,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应当深入“基层”,对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情况进行收集与了解,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有了这些信息资料,才能够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保障学生工作的有效性。除了生活、学习这种物质层面的接触外,还要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尽可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感染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生工作中做到既“精”又“细”。

第二,对当前的各种信息化技术展开挖掘与运用,比如利用贴吧、飞信等学生工作信息,实现对学生的动态引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双向的沟通交流途径,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现状,为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基础信息支持,通过开放辅导员邮箱、院长邮箱及学生会邮箱等形式,均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还要将学生的一些个人信息建成电子档案,并及时更新,这样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最新学习、思想动态,有利于学生工作下一步目标的制定与开展。

(三)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制度保障

对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手段与目标进行明确,对各种制度、规章进行健全完善,这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真正实现精细化来说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做到细化管理制度,实行量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管理规定,出台考勤制度、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等,并制定相应的监督、反馈和奖惩方法。依靠学校各项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使学校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之路。

(四)对考核体系进行完善

将现代化的绩效考核评价理念融入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当中,构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及操作性的考核指标体系,将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社会企事业单位人员等纳入评价主体当中,全方位考评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要对每位成员的工作职责、标准和要求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指导,强化评价管理的科学化。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体系、实践教育等,同时也对每一项建立的标准、流程、实效等进行细致的分解、量化,实现量化的考评。最后要做到奖惩分明,完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奖细罚粗,提高教职员工开展“细节服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艳,朱海洋,谢建国.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70-72.

[2]陈建山,林建洪.高校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7上):176-177.

学校精细化管理细则范文5

学校自建校以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成果显著,积淀了厚重的学校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蒙古族特色教育及独特的课堂模式。

办学宗旨:学校确立了以合作教育为主题的办学宗旨,探索出一条彰显蒙古族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之路。

办学理念:“和”而不同,快乐成长。

一个宗旨――合作教育

国务院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各国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均明确反对过去那种“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我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012年,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学校校本课题――“合作课堂‘1+3’本土化教学模式研究”开题,课题引领我们科学地把握“合作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未来的发展服务。

目标维度:建合作校园,塑合作教师,育合作学生,圆教育梦。

一种理念――和而不同,快乐成长

合作教育具体包括:合作课堂、合作体育、合作德育、合作治校、合作服务,结合学校富有特色的“1+3”创新模式,最终达到合作共生。

1.合作课堂 “1+3”:学科混搭,课堂合作,课程体系,课堂管理。

学科混搭:学科融3个兴趣点(音、体、美),实现趣味教学。

合作课堂:课堂,3种合作方式(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实现精品课堂。

课程体系:开设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实现素质教育。

课堂管理:保障规范课堂,严禁迟到拖堂,不得拒绝听课。

课堂七换位:

(1)换教师“讲解”为学生“做、动”。

(2)换教师“灌输”为学生“玩、演”。

(3)换耗时批量作业为合作智慧备课。

(4)换堆积课外作业为课内精选精练。

(5)换“教教材”为“利用教材教”。

(6)换少数“班干部”为多位“特长生”。

(7) 换学生渴望下课为学生痴迷课堂。

通过合作教育,达到课内实现零损失,课外实现零作业,体验课堂幸福,品尝学习快乐,追求教育理想境界。

2.合作德育“1+3”:德育常规,德育特色,德育管理。

德育常规工作主题化,德育特色工作多元化,德育管理工作精细化。学校制定德育常规活动:3月助人月、4月环保月、5月感恩月、6月童心月、7月读书月、9月尊师月、10月爱国月、11月敬老月、12月收获月。

德育管理“1+3”――管理分层制、成长银行制、工作社团制。管理分层制:学生自主管理协会、学生自设管理目标、学生自行总结评价。成长银行制:进行道德储蓄,成长金币、成长银币、成长铜币。工作社团制:书友俱乐部,校园文化宣讲团,民族传统礼仪社团,小记者社团。

3.合作体育“1+3”:一个中心、两个加强、三个落实。

一个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快乐、自信为中心。两个加强:加强基本技能落实,加强特色体育队建设。三个落实:落实主管领导负责制,落实合作体育多彩大课间活动,落实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捆绑责任制。

4.合作治校“1+3”:制度共建立,管理共参与,成果共分享。

5.合作服务“1+3”:合作食堂,合作物业,合作场馆。

6.合作共生“1+3”:人与人共生,人与校共生,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成长和发展。

三、精细化管理――制度精细化、内容精细化、形式精细化

1.制度精细化――改进学校常规管理。

(1)通过民主参与,集体商讨原则,制定了学校常规管理实施细则,细则“让傻瓜一看都明白,让闲人干不了闲事”。通过过程管理、高效管理,使一切流程清晰化、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2)制定校长聘任制度。实行层层聘任制,贤能者上,闲散者让,以滚动管理机制治校。实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末位提升。

(3)出台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制度。通过选拔、培养、磨炼、任用四个环节,动态管理环节干部,给每一个参与者足够的发展时间与空间,为学校领导层的补充与更新做好充分准备。

(4)实施周值日管理制度和执行力小组内审流程。全员参与管理,人人是校委,个个都是学校的主人;同时权责相互制约,量化评议,公开透明。

(5)采取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捆绑管理办法。让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只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奋斗,才能共享成果与收获。这样,学校不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机制,而且提高了管理层次。

(6)制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 ,明确授课要求。

2.内容精细化――改进课程结构。

(1)做实基础课程――开足开全

(2)做强特色课程――求强求特

(3)开发校本课程――求实求质

3.改进科研形式

(1)晨读前自由活动,每天早读前7∶30~7∶50。

(2)本土化蒙语晨读课,每天早上7∶50~8∶10。一二年级背诵谜语、绕口令,三年级背诵名人名言、谚语,四年级背诵鄂尔多斯民歌选,五年级背诵成吉思汗颂,六年级诵读蒙古文诗和民间经典故事。

(3)科学评价多元化。

A.“三试”结合(口试、笔试、面试)。

B.统一抽检和小组评价并存。

C.试行严谨自律考试制度(统一命题、统一监测、统一评价、统一备课、研、统一开放)。

学校精细化管理细则范文6

为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其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更高要求。而从高校角度,面对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与新的目标发展要求,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也有必要对自身工作进行认真深入的反思,即如何通过改进传统财务管理方式来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精细化管理理念为上述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宝贵契机。高校财务预算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根本上影响着高校后续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指导,改进当前高校财务预算工作,对于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丰富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在深入理解精细化管理内涵基础上,对精细化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树立先进的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理念

高校是典型的盈利要求较低的事业之一,但其仍然需要保证年度收支的平衡及一定时期内的适当负债,约定支付同样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可逾越的底线。因此,规范高校财务预算工作,以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开展高校财务预算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者,特别是高校财务管理者们要更新传统观念,有意识的将先进的、精细化的市场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预算当中,指导高校财务成本核算与预算编制工作,促进高校有限财务资金的有效使用。

二、逐步构建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体制

体制保障是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能够顺利、成功实施的关键。尝试逐步建立专门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管理者由学校党委书记或者校长来担任,财务、审计、教务和人事等职能部门配合组成。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的工作有论证下各院系、部门提交的年度预算的科学性、为预算调整提供指导,以及对全校各院系、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重点监督、考核各院系、部门的财务预算执行进度、资金使用效果等。

三、为高校财务预算提供更多的精细化管理依据

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之所以无法得到彻底的落实、实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实际的管理实施依据。虽然已经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的制度支持,但是由于不具备针对性、具体性,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始终不甚理想。因此,有必要针对精细化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中的应用制定、实施专门的管理制度、规范和措施。比如:制定与实施高校精细化财务预算全员参与制度,以此来进一步明确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核算的基本程序、工作标准和考核具体细则等。

四、建立高校财务预算定额支出标准体系

主要由高校财务部门牵头,全校各院系、职能部门协助下,坚持“外调纵比横评”原则基础上,形成高校财务支出的各类定额标准,将其作为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与高校各项事务有关的,如:人员经费定额标准、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学科或者专业定额标准、教学设备定额标准、维修定额标准、图书定额标准和基建定额标准,等等。以各类定额标准为基础建立高校财务定额标准库,以此为依据将高校财务预算工作精细化。

五、严格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与执行程序

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能否真正有效实施,关键还是要看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因此,首先要慎重选择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方法,为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也要注意多种预算方法的综合应用,对于特定经费预算也应选择特定方法,如高校人员经费的预算就需要采用增或减量预算方法,其是基于国家、校内人员相关开支标准非常明确基础上的。除了要严格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精细化管理还要求要严格预算执行程序;必须明确哪些经费审批权限是校级管理层的,哪些经费是可以下达给院系、各部门的。

六、有针对性的细化高校财务预算执行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具体来说就是经费的分配与使用;经费是一次性分配,还是按月分配或者按使用情况分配,分配方式不同预算执行效果不同。实践证明,按月分配或者按使用情况分配的预算执行效果、资金使用效果等都优于一次性分配。还有就是专款专用的问题,在坚持项目经费编码制基础上,不同类型项目经费的控制也应该使用不同的控制科目,因为项目类型不同经费使用范围也各有不同。再者,就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免不了有调整需求,原则上不充行调整预算,但遇到特殊情况必须调整预算时,应该先进行认真、科学的论证再做决定。

七、构建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信息平台

构建高校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信息平台的目的在于促进精细化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中的应用。平台的建立要求,首先要建设多维度的、相对完善的高校财务预算控制体系;其次,平台中要依据经费类型、项目类别等分别设置;第三,经费分配充分结合一次分配和按月分配两种方式;第四,要建立消息反馈机制,完善经费审批与管理流程;第五,平台要能够为学校各院系、部门提供相关信息查询和领导决策的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