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

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范文1

过去,骨质疏松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骨质疏松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例如室内工作时间长,经常喝咖啡、抽烟、喝酒、喝碳酸饮料等,这些都是极易造成骨质疏松的诱因。

骨质疏松没有明显的症状,易被忽视,当出现骨折时再进行防治为时已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中老年人,要特别留意一些骨质疏松发出的“警报”,要及早预防骨质疏松。一旦患有骨质疏松,要进行积极的治疗。

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

牙齿松动。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骼的状态也开始走下坡路,骨密度越来越低,导致牙槽骨不坚固,牙槽骨骨质疏松就很有可能发生。

指甲变软。由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质会流失,所以会引起指甲变软。

体重下降。大约有7%体重下降的女性在5年内会出现骨质疏松,而骨质的丢失会增加骨折的风险。

身高下降。骨质疏松会造成脊椎前倾、背曲加剧,身高会因此下降。这种现象常常被老年人忽视,以为是人到老年的自然现象。

走路不稳。骨质疏松后,骨骼承重能力下降,肌肉能力随之下降,其平衡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走路会感觉东倒西歪、站立不稳。

皮肤变薄。当皮肤较之正常皮肤变薄时,也提示着骨质疏松。这是因为身体内的钙质参加全身所有组织器官细胞代谢,同时也具有营养皮肤及治疗皮肤病的作用。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同时也会伤及皮肤。

骨骼疼痛。以腰背痛为主,并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时疼痛减轻,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会使疼痛加剧,并有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疼痛加重的现象。

活动能力减退。发现关节活动发僵,伸展身体时出现不适,感到容易疲劳,双下肢发沉、动作缓慢。

骨质疏松隐匿性很强,在早期往往没有症状,严重到一定程度甚至引起骨折时才能意识到其强大的威力。因而,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预防骨质疏松,越早越好。

骨质疏松的预防

预防骨质疏松首先应保持足够的体力活动。要有计划地参加户外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等,运动量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来定,至少坚持每天30分钟、每周3~5次的体育锻炼。预防骨质疏松还可以多注重锻炼平衡能力,比如通过做操、单腿站立、频繁踮脚、闭目重复上述动作等,锻炼神经肌肉的协调性。这些锻炼对于预防跌倒、降低骨折风险都有帮助。需要提醒的是,锻炼要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有些动作例如半蹲、爬山、上下楼梯等,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是不适合的。

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上,要尽量做到生活有规律,要多摄入含钙质以及各种维生素的食物。多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同时,还要避免对骨骼健康有损害的行为,如抽烟、酗酒、大量饮用咖啡等。

同时,还可以适当服用一些预防性的药物,如服用补钙药物和维生素D。绝经后的妇女,还可采用激素替代疗法,补充雌激素,防止骨量丢失。

骨质疏松的治疗

通常情况下,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在诊断为骨质疏松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骨质疏松是否为原发的,有没有导致骨质疏松的疾病、药物等。如果是继发性骨质疏松,在治疗骨质疏松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定期复查,可以动态观察骨密度的变化,监测疗效。其他方法如X线、CT、MRI、ECT等也可发现骨质疏松,但是,往往在较为严重时才能发现。为此特别提醒大家早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定期复查。

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范文2

关键词:骨质疏松;老龄化社会;绝经后妇女;预防为主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1]。骨质疏松在困扰着为数不少的老年人,在悄悄吞噬他们的健康,疼痛、驼背、身高下降等,严重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残疾率、死亡率上升,导致老人尤其绝经后妇女生活质量下降,不少家庭因病致贫。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2]。按照联合国标准,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多为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绝经后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我们应该多多关心、关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不仅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要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力争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症高危因素有骨质疏松家族史、身材瘦小、体力活动少、钙摄入不足、缺乏日照、大量吸烟、饮酒、经常饮用浓茶、浓咖啡以及绝经后女性。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及青年期,骨质的生成多于吸收,表现为身材长高,骨质增加。35岁左右骨骼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平衡状态。中年以后,人的骨质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丢失,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吸收速度快于骨质生成,更易导致骨质疏松。围绝经期约25%妇女患有骨质疏松[3]。疼痛、驼背、身高下降等,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多发生在平时的转身、弯腰等日常活动中,严重的骨质疏松甚至在咳嗽、打喷嚏时也会发生骨折。

骨密度检测是骨折最好的预测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年人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或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病,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中,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风险逐年增加。实质上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中预防最为重要。通过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掌握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延缓或阻止该疾病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日常饮食中,注意膳食能量平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及高钙食物。钙的摄入相当重要,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如:牛奶、海带、虾皮、黑芝麻、乳酪、绿叶菜、大豆等。戒烟、限酒(每天白酒不超过1两),可饮适量葡萄酒,适量葡萄酒可防衰老、助消化、保护心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避免过量咖啡、浓茶及高磷饮料。慎用影响骨代谢药,防止跌倒。女性在35岁左右尽量多储存骨本,增加骨密度,使其达到一个高水平峰值骨量。绝经后1~10年,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骨质逐渐衰退疏松,绝经后前3年流失速度较快,在此期间,摄入高钙食物的,补充体内钙含量,尽可能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网购更是便利,绝大多数都是送货上门,人们的外出与劳动大大减少,日照及运动普遍不足,特别是女性朋友,必须外出时,遮阳伞加防晒霜双重保护,唯恐皮肤被晒黑。殊不知皮肤的黑白只是表面现象,健康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建议至少20min/d日照,可以选在上午9时左右或下午16时左右户外日光照射,使皮肤接受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的吸收。日照时要注意避开中午强烈的太阳光,以免灼伤皮肤;至少5d/w,至少40min/d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登山都是很好的运动项目,可根据老人的喜好及身体状况来选择,老年人运动中要注意自我保护,量力而行,关节的保护尤为重要,避免跌倒,注意安全。适当规律地运动锻炼是干预老年骨质疏松的最佳方法[5]。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组织,使之更强壮,运动还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的反应能力,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的风险。老年人跌倒是常见的意外,只要家人重视起来,改善家居摆设位置,使之安全无障碍,大多数老年人的跌倒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家里老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等,行动不便或平衡能力差,可借助手杖或助行器减少跌倒机率,最好身边常有人陪伴,给予适当照顾。

我国居民膳食钙摄入普遍不足,补充钙制剂和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我国常选用钙尔奇D,600mg/d,口服,价格较低,大众易于接受。对于绝经后妇女,必要时可以补充雌激素,雌激素可以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和治疗绝经后快速骨丢失;同时雌激素也有诱发高血压、血栓形成、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使用雌、孕激素联合用药可以抑制子宫内膜增生,提高安全性,降低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发病率。激素补充治疗一定要保证利大于弊,治疗方案个体化,应用最低有效剂量,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性监测。

总之,骨质疏松症预防为主,在街道、社区,广泛宣传有关骨质疏松知识,告诉每一位老人,日照可以补钙,运动可以强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内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进行有关骨质疏松知识的宣传讲座,广场活动等,社区医生和老人们面对面交流指导,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及患者实行健康管理,针对高危人群做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测,定期测量骨密度,可能的骨质疏松患者转诊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骨折的发生,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提升老人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01:2-17.

[2]戴忠俊.健康教育与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2,03:232-234.

[3]乐杰. 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0.

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范文3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人们称其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它的发生、发展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着,没有明显的症状,极易被人们忽视。多数人早期无明显症状,而当骨量丢失12%以上时,就会出现腰肌酸软、腰背疼痛、跟骨疼痛、长管骨隐痛、乏力畸形等表现。另外,骨质疏松会大大增加骨折的几率,患者可因剧烈咳嗽或汽车的颠簸而发生骨折,并可能因骨折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所以,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尽早排查。

卫生部《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指出,有以下因素者属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老龄(女性65岁和男性70岁以上);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尤其是髋部骨折家族史);低体重(特别是女性);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少;饮食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患有肾病或肝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钙、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过盛、风湿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及某些癌症患者);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类固醇、抗痉挛药、利尿剂、抗凝血剂、胃药、止痛药和抗抑郁药会导致骨骼中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流失)。

骨质疏松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比不治疗好。及早得到正规检查,规范用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缓解骨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以上高危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该定期到医院检测骨密度。目前,排查骨质疏松的临床检测方法有3种,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和骨密度仪检测,其中骨密度仪检测最受体检者青睐。

1. X线检查:这种方法是最先用于检查骨质疏松的方法,在骨量减少达到30%以上时能通过X线检查出来,所以对于早期骨质疏松很难发现,容易遗漏。目前只有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仍采用此方法来诊断骨质疏松。此方法的优点是费用低、辐射量小,尤其适用于团体普查,但它无法定量地判断出流失骨量,不利于早期诊断。

2.超声检查:测量穿越骨组织时的超声速率或超声衰减,能反映骨密度、骨弹性和骨的微结构,进而预测骨折的危险性。此法具有无放射性、价廉和能移动等优点。

3.骨密度仪检测:这是现在最简单、最有效的检查骨质疏松的方法,通过测定椎骨相对密度(RVD)来评定骨质情况。RVD的正常值为1,表示椎体密度高于椎间盘。如果RVD值为0,表示椎体密度与椎间盘密度一样,就是患有骨质疏松,如果RVD为小于0,表明椎体密度比椎间盘要小,则是严重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范文4

误区一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

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无法逆转,到老年时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错误的。骨质疏松是因为老年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吸收加快,骨形成延缓,导致骨量不断丢失所致。只要接受正规的治疗,积极补充骨骼的营养成分,无论何时均可显效,当然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应立即到医院接受相关治疗。

误区二骨质疏松属于退行性疾病,无法防范

常听人说,骨质疏松是老年疾病,是机体老化的结果,人皆有之,对此只能听天由命。的确,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但这并不是说人人“在劫难逃”。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注意的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会比较低,病患即使出现,症状也会较轻,且发展的速度较慢。

误区三治疗骨质疏松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补钙

钙是保持骨骼强壮的关键物质,但并非唯一物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骨骼最新定义为:“骨骼是由胶原蛋白和磷酸钙组成的活性物质”。可见胶原蛋白针对骨骼也是很重要的。所以,防治骨质疏松不仅仅是补充钙质,还要补充足量的胶原蛋白。要在医生指导下,按照不同年龄选择合适的剂量,以弥补丢失的钙,但绝不是补得越多越好。另外,单纯补钙并不能使钙停留在骨骼内,只有在补钙的同时补充胶原蛋白才能把钙黏附在骨骼上,使其发挥作用,进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误区四一旦骨质疏松,就无法增加骨密度,只能延缓其流失

诊断骨质疏松的客观依据是骨密度下降,很多老人认为骨密度下降后就无法再增加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根据我们临床所见,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合理补充胶原蛋白和钙等骨骼的营养素以后,在复查时显示骨密度上升了。所以,一旦检查骨密度降低了,要及时补充骨骼营养素,早治疗、早恢复。

误区五多喝骨头汤有益于防止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范文5

病 例

李师傅年近60岁,从前身体很棒,精力过人,平日酷爱钓鱼,每到周末,经常约上三五好友到郊区水库垂钓。10多年前,李师傅被查出患有糖尿病,由于厂里实行三班倒,他平时进餐、服药都很不规律,因此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算太好。

近两年来,李师傅经常感觉浑身无力、腰酸背痛,而且,原本腰板笔直的他,逐渐出现与年龄不太相符的驼背。李师傅觉得这些变化都是上了年纪、机体老化的缘故,并没太放在心上。

前不久,李师傅钓鱼时由于精神过于专注,落座时不慎坐空了,屁股被地蹲了一下,这一蹲不要紧,人一下子就动不了了,随即被人送往医院拍片检查,结论是“股骨颈骨折”。

骨密度仪检查显示患者腰椎、股骨头的骨质均呈“低密度改变”。医生的诊断结论是,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股骨颈骨折。医生说,李师傅的骨头之所以如此脆弱,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严重骨质疏松所致。

病 因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比常人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糖尿病患者不仅从尿中排出大量葡萄糖,钙、磷等矿物质也随尿液大量流失;因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较严,钙的补充不足,从而导致钙负平衡。低血钙又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刺激破骨细胞,导致骨质脱钙及骨质疏松。

2成骨细胞表面有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对成骨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调节作用。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使得成骨作用减弱。另外,胰岛素是合成代谢的激素,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骨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影响了骨骼中钙的沉积,从而加重了骨质疏松。

3糖尿病并发肾功能损害时,肾脏1α-羟化酶的数量及活性降低,致使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从而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

4许多糖尿病患者并发性腺功能减退,而性激素(如雌激素、睾酮等)的缺乏又会促进和加重骨质疏松。

5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及神经病变时,会影响骨的营养供给,造成骨营养障碍和骨质疏松。

专家讲解

骨质疏松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的破坏,致使骨脆性增加,并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较严重,此时主要表现为腰、背、髋部骨痛。如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会驼背、身高缩短,稍遇外力即可骨折,且骨折后愈合很慢。

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2%~23%的人伴有“骨密度减低”,其中有近13%的患者可诊断为“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是骨折,发生髋骨或股骨颈骨折者比同龄非糖尿病者高2~6倍,骨折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恶化,医疗费用及病死率增加。

临床表现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其临床表现兼有糖尿病及骨质疏松两方面的特点,在骨质疏松的早期,患者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腰酸背疼、小腿抽筋、腰弯驼背、身高变矮。严重者可出现自发性骨折或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如咳嗽、打喷嚏、弯腰、负重、下楼梯、挤压、跌倒等情况)发生骨折,骨折部位以腰椎、髋部及腕部等处最为多见。

诊 断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凡糖尿病患者伴有腰背疼痛、乏力、驼背、身材变矮甚至骨折等临床症状,尿钙升高(>200毫克/24小时),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经过骨密度仪(或X线)检查,患者骨量减少的程度达到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即可确诊。

小贴士

诊断细节

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血钙通常不低,这是由于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动员骨钙入血使血钙维持正常。

骨密度测量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最佳手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X线也不失为一种检查骨质疏松的方法。

但该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够灵敏,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X线才能呈阳性。

所以,即便患者X线检查正常时,也不能排除骨质疏松。

防 治

积极治疗糖尿病

与原发性骨质疏松不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与糖代谢紊乱有关,因此,纠正糖代谢紊乱是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再加用改善骨质疏松的药物。

鉴于胰岛素在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建议此类患者在控制血糖时尽量采用胰岛素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既要合理控制饮食,又要保持均衡营养。

建议患者每天喝1~2袋牛奶以增加钙的摄入,多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以利于钙的吸收。

患者要增加户外活动,如慢跑、步行、爬楼梯、打太极拳等,以助于强健骨骼,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及骨折。

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大量饮咖啡、浓茶均能促使尿钙排泄增加,骨钙溶出,骨量降低,发生骨质疏松症。因此,应注意纠正上述不良习惯。

细节提醒 民间流传的喝骨头汤补钙,其实并不科学。因为炖的汤只是把有机质从骨头里溶解出来,骨头汤里的钙含量其实很低。

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虾皮、带鱼、海带、豆制品、小白菜、芹菜、油菜等。

适当的药物治疗

一旦明确有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就应开始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如下几种。

钙剂 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之一。每日补充元素钙500~1000毫克,常用的钙剂有钙尔奇D、乐力钙、凯思立D、盖天力等。

维生素D 可以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提高血钙浓度,使钙在骨中沉积,为骨矿化提供原料,进一步促进骨形成。如果缺乏维生素D,单纯补钙的效果往往不佳。临床主要选用活性维生素D,如阿法骨化醇、罗钙全等,前者需经过肝脏再羟化为骨化三醇后才能发挥作用。

降钙素 降钙素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它可以促使血中的钙“沉降”入骨,增强成骨活动,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率;此外,它还能抑制骨吸收,对缓解骨痛具有显效,特别适合于骨质疏松伴骨折、骨痛的患者。

临床采用密钙息(鲑鱼降钙素)鼻喷或益钙宁(鳗鱼降钙素)皮下、肌内注射治疗。短疗程可以缓解骨痛,长疗程(3个月)可以防治骨量丢失,每年可重复使用。

事实上,许多骨质疏松的老年人血中并不缺钙,只是由于缺乏降钙素,影响了血钙在骨骼中的沉积而导致骨质疏松。

有些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补了很多钙老是不见效,就属于这种情况。

二膦酸盐 此类药物(如进口的“福善美”、国产的“固邦”等)具有强力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的作用,使骨密度增加。缺点是长期过量应用会抑制骨矿化。

雌激素 此类药物有利维爱、雷诺昔芬等,因其对糖代谢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一般不作为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线用药。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药物治疗,应以钙剂与活性维生素D为基础,酌情联合应用降钙素或二膦酸盐,通常会取得较好的疗效。此外患者应适当地进行户外锻炼,从而增加骨量,增强肌力,防止跌倒。

专家点评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轻症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即便是感觉到腰酸背疼、腰弯驼背、身高变矮,也往往被认为是身体老化使然。许多糖尿病患者,甚至包括临床医生,往往只重视糖尿病本身的治疗,而忽视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殊不知,由骨折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要超过糖尿病本身。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医生指导下做到早期预防,合理治疗。

附:骨质疏松风险自测表

1、父母双亲中有无轻微碰撞或者跌倒就会发生髋骨骨折?

2、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头?

3、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品吗?

4、身高是否降低了3厘米?

5、经常过度饮酒吗?

6、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7、经常因痢疾或肠炎引起腹泻吗?

8、女士回答: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9、女士回答: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吗?

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范文6

随着医学科普宣传的普及,近些年人们对“骨质疏松”这几个字已经非常熟悉,许多人还知道骨质疏松者容易骨折,会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但究竟什么是骨质疏松?如何防治骨质疏松?许多人都一知半解,甚至走进了防治的误区。

误区1 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只要补充足够的钙,就不会发生骨质疏松

其实,骨质疏松不仅仅是缺钙,骨质疏松的原因或诱因很多,如:体重过低;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过度饮咖啡和碳酸饮料;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等;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老年人群,女性≥65岁,男性≥70岁。其中,缺钙只是诸多原因之一,所以单纯补钙也不足以预防骨质疏松。

误区2 骨质疏松与年轻人无关

骨质疏松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这一类型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最高,主要影响老年人,与年轻人无关。

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于其他原因所致,如:继发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的患者也易罹患。此类疾病很少被人了解,单纯补钙远远不够,还需要治疗原发病。另外,散发的其他类型的骨代谢疾病也不容忽略,如甲状旁腺疾病、成人维生素D缺乏症等,常常发生于年轻人。

特发性骨质疏松,发生于年轻人,包括:青少年骨质疏松;青壮年、成人骨质疏松;妇女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因此,年轻人如出现腰背酸痛、骨关节疼痛或轻微外伤后骨折也应及时就诊以排除骨质疏松。

误区3 没有外伤史,就不会发生骨折

患有骨质疏松的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些轻微动作常常不被感知(即没有明显的外伤史),但可以引起骨折:咳嗽、打喷嚏、用力提重物或抱小孩、甚至用力呼吸……常见的骨折部位:脊椎骨、肋骨、桡骨、股骨上端,这些轻微的骨折可以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应注意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误区4 骨质疏松无需做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测定不但可用于诊断骨质疏松,也可用于随访骨质疏松的病情变化和评价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已经明确患有骨质疏松的病人可以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以了解骨质疏松的病情变化与评价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来说,可以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

误区5 血钙正常,就是不缺钙,即使患骨质疏松,也不需补钙

血钙正常不等于骨骼中的钙正常。血液中的钙含量通过多种激素的调节使其维持在狭小的正常范围内,这些激素是: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机体缺钙时,会通过激素调节破骨细胞重吸收骨质而使骨骼这一巨大的钙储备库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钙于正常范围内,此时骨中的钙发生流失;当膳食中钙摄入增加时,则通过成骨细胞重新形成骨质而重建钙的储备,上述平衡如被打破即可引发骨质疏松。需要强调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即使发生严重的骨折,其血钙水平仍然是正常的,因此补钙不能简单地只根据血钙水平而定。

误区6 维生素D就是钙片

答案是否定的。不过,维生素D与钙片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钙的吸收一定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一、维生素D是钙的忠实伴侣,可以促进肠道钙吸收;二、“活性”维生素D是维生素D的活化形式。维生素D本身无活性,需经过肝脏、肾脏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后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三、阿法骨化醇与骨化三醇即是“活性”维生素D。不过,前者需经肾脏进一步转化后才起作用,后者可直接发挥作用。

误区7 骨质疏松是自然衰老造成的,无需治疗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一些与增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老年人需要关注的四大疾病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与骨质疏松,这些疾病的发生均与增龄有关,也可以说与自然衰老有关,但是并非不需要治疗或没有办法治疗。事实上上述疾病都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其中骨质疏松即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补钙,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而减轻病人的疼痛,预防骨折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寿命。

误区8 治疗骨质疏松等于补钙

骨质疏松的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其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适当的体育锻炼、纠正不良嗜好、防止跌倒等)、补钙,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活性维生素D、雌激素或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降钙素等,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而定。

误区9 有骨质增生,不能补钙

骨质疏松常常并发骨质增生(即“骨刺”),而骨质增生常常是继发于骨质疏松后机体的代偿过程中发生钙异位沉积所致。这时钙常常沉积于骨关节表面而形成了“骨刺”,补钙可以纠正机体缺钙状态,从而部分纠正这一异常过程,减少“骨刺”的形成,甚至使已形成的“骨刺”减少,因此患有骨质增生的患者如同时患有骨质疏松仍需补钙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