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1

关键字:全球化;景观;自然;生态;人类;文化;技术;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ep change of landscape form and connotation in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idea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uts forward the solve measure facing the predicament and opportunity of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landscape; nature; ecology; mankind; culture

1、全球化

1.1 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的概念来自于经济学,最初是指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高速流动,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生产和贸易中实现综合和协调的全球性分工。至1980年代,全球化演变成一个概括未来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指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过程。由于在经济实力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全球化往往就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即“西化”的过程,而西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消除差异的过程,尤其是会对“缔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消耗和磨蚀作用”(1)。由此引发人们反思全球化,促使多元的全球化概念产生,这种全球化肯定特殊性、地域性与差异性的价值,强调动态、双向的交流,而非静态、单向的统一,认为跨文化地域的交流是促进全球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但外来文化只有与本土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被接受,本土文化只有进行广泛的对外交流、吸收,才能保持青春和活力。

1.2 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使世界资源实现了最佳配置、最有利条件下生产与销售,使科技成果和文化遗产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日益完善的全球化正在融合地域性、民族性与国际性,使地方的、民族的文化继续为全球文明作贡献,而全球文明又反过来推动民族、地方文化的更新和发展。随着生产、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全球意识正成为全人类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共同价值取向。这种全球意识既增进同一,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也鼓励差异性,构成人类社会的多样繁荣。多样的文化并存、紧密相连、综合乃至整合是全球化的主题,也是新世纪的大趋势。

1.3 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正导致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的深刻变化。首先,高速迅捷的信息网络正在构筑另外一个人类活动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科技的幻象和虚实相间、奇幻壮丽的景观,实现了人类远距离但高感度的接触;其次,全球化促使国际人出现,他们的活动超越国家、地域和民族界线,一方面获得生命体验的极大拓展,另一方面也承受着生命的种种危机;第三,社会变革接踵而来,人类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深刻,并因为观念、思想、政治、制度的碰撞冲突,激发出一系列变革、创新。既使人类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遵循一些有益的社会规范,也使多样化的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发展。世界文化显现出既统一又多样,既国际又本土的面貌;第四,作为人类活动背景的自然也在弹性恢复健康。一方面,自然的承载力借助高科技手段有了更大的发掘,可以对人类活动有更大的容纳,另一方面,人类也在约束其行为的范围与强度。全球化下的统一协调活动和共同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逐渐达到一个良性、协调的状态。

2、景观的发展

2.1 景观的概念

景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视觉、美学意义(与风景、景观、景色同义),又有地学意义(与地形、地物同义),用来描述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还有生态意义(指其作为生态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的载体),此外还有文化意义,指其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2)。

本文所讨论的景观主要是从人类对环境的认知角度,针对人类活动阶段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研究其外部审美形式与内涵意蕴。

2.2 自然与景观

2.2.1 新自然观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自然始终是一个沉默的背景和不可逾越的对话者,它在成为文明开拓对象的同时,为人类的活动提供着资源和能量,时间和空间。早期人类的发展一直依存于自然,工业时代生产和技术的快速增长使人类的中心感和权威性膨胀,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随心所欲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进而造成生态失衡、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发的依存转向对立。

全球化发展使人类社会以统一协调的步伐行动,在利用技术文明极大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以冷静态度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使自然得到合理、适度的开发,以健康方式融入人类环境,逐步形成了全球化时代新的自然观。它具体包括:

(1)自然是人类才智的源泉,人类的发明创造大都是从自然获得灵感,再转变成大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大部分错误、破坏性行为都是藐视大自然的结果;

(2)自然界存在着高度的智慧,一直在运用着可持续、创造性、实用性的原则,展示着自我调节能力,体现着生动的多样性、差别性、活跃性规律;

(3)在越来越人工化社会里,自然作为唤醒人类意识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从自我禁锢、环境压力、被忽略的情感世界中解放出来;

(4)自然是人类活动的永恒背景,保护自然实际上是保护人类自身,使人类能在自然环境的支持下可持续发展;

(5)自然和人工是可以协调的,他们共同构成健康环境,满足人类物质、情感、生理和精神上的诸多需求。

2.2.2 健康景观

在全球化新自然观基础上衍生的景观注重生态化和资源化,强调自然本身的健康状态和存在质量,是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其特征具体表现在:

(1)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考虑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实现现代技术与地域环境、资源的结合;

(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的特征,使用地域性自然材料,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肌理的破坏;

(3)通过保证一定的生态庞杂度,实现自我维护和低度管理;

(4)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作为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节点,协调于自然的变化;

(5)挖掘环境潜力,体现自然对人类活动更大的包容性和承载力;

(6)借助自然模式,与气候、土壤、遗传学、生态学等自然过程规律相协调,具备新的、地方的,实用的,如同自然生命体的形式。

2.3 人类与景观

2.3.1 新人类观

人类是既构成社会关系,又强烈展示个体生命的地球生物。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既获得了集聚的力量和智慧,又逐渐成为社会机器运转的一个部件,尤其是工业社会以后,权力斗争和工作压力对人性的压抑极大,人际关系日渐疏离,人生体验趋于片段化。

全球化带来人性的巨大解放,技术发展、思想交流,价值共享使社会从利益的运作提升到关怀与呼应人类生命的层次,人类有了更自由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全社会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念转向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不再把物欲的膨胀作为得到精神满足的主要手段,而是主张节制消费、生态意识和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全球化造就了新的人类特征:

(1)信息迅捷传播和充沛提供既使人类视野开阔,也使人类增强批判接受各种信息、迅速决策的能力;

(2)人工智能对人脑功能的补充、完善使人类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状态,人的工作、娱乐、交流方式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网络。一方面,高技术导致高情感,人类之间的交流更丰富、多样;另一方面,网络交流减少人们面对面的机会,人类自我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有失真的危险;

(4)信息网络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向分散化发展,越来越普及的SOHO(3) 工作方式将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导致人性价值观回归;

(5)随着在职工时锐减及寿命延长,人类有更多时间从事艺术和创造性的工作;

(6)人类作为整体更统一,作为个体更丰富,他们正成为健康的“世界人”,活动跨地域,思想跨界限,生命意义获得充分拓展。

2.3.2 人性景观

与全球化时代新人类呼应的景观必然趋向自由与人性化,体现个性与创造力,借助技术使人类与自然、历史、文化产生多元的高感度接触,将有限的实体环境转为无限的生命展开。具体表现为:

(1)不仅在功能上解决问题,而且在伦理上表现人性的意义,以外在形式对应人类心灵,处处体现对人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2)体现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展示健康、高效和信息丰富;

(3)具有多功能的潜力,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4)表现人与自然平等的主题和协调发展的方式;

(5)呼应人类的审美生存观和艺术化人生体验,作为人类高品质生活状态的外显。

2.4 文化与景观

2.4.1 新文化观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括,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所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自然地理、经济方式、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地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近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地理空间的拓展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意义上的地域概念,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倡导社会化、标准化和单一化,使许多独特的地域文化日渐被销蚀。全球化在发展初期同样因为片面强调生产、金融、技术方面的同步与一体化而造成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衰微,从而促成文化全球化概念产生,主张全球融合和交流的同时,保留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新文化观可以概括为:

(1)全球化时代互相依存的关系和技术的发展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成为可能和有利的事;

(2)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也必需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竞争,既差异又互渗,既竞争又和谐,才使社会勃勃有生气;

(3)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重点要寻求地域传统的当代延续,既包含时代精神,又保持和继承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

(4)要以演进、发展的观点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反对消极、静态的保留,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现实生活及未来发展相结合;

(5)要培养当代的场所指向的文化,创造基于“世界文化”的地域性文化;

(6)文化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强的整合性,将现代与传统,人与社会,自然与技术多样统一。

2.4.2 共通与多元景观

在强调文化多元与整合的全球化环境中的景观必然朝着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既表达世界性的共同主题,又展示地域文化特征,既具有时代性,又承袭历史传统。具体的发展方向包括:

(1)包涵更多的全球文化特征,能为更多人所理解欣赏。专注于那些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文化开拓,表现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和与时代同步的生活真谛;

(2)更多地体现科技文化、生态文化,揭示高科技与人类感情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人对自然的再认识等;

(3)以一种与新时代结合的方式体现传统复兴,体现地域文化的当代延续;

(4)与地域文化传统的特殊性相结合,展示独特的面貌,用以确立地区、民族赖以获得存在的文化认同性。

2.5 技术与景观

2.5.1 新技术观

技术是产生物质存在的手段,也是思想改变的重要基础。传统技术源于经验积累,工业时代的技术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结合,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发展,但也逐渐演化为一种超越社会实际需求和地域条件许可的超级结构,带来很大的破坏性。

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人们在积极主动地接纳和倡导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认真反思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认为要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保持技术与艺术、生态、社会经济之间的平衡,尤其强调当日新月异的技术在人们眼前展现出无穷可能的时候,更要谨慎冷静地选择,选择以地域社会的需求为立足点,与地域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及经济发展状态协调的适宜技术(Apropriate technolegy),它既可以是现代的高技术,也可能是传统的低技术。这种新技术趋势与观念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由于技术流通共享,发展中国家迅速走向现代化,但高技术的普及并不意味着抛弃与地方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技术;

(2)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巨大变化,甚至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途径,但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仍应由人类控制;

(3)要破除技术崇拜和技术恐惧,运用各地区人类的智慧理解技术、驾驭技术,将技术的发展纳入到为人所需、为人所用的轨道中,在技术与地域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中,创建人类的理想家园;

(4)技术所创造的无限可能性,促使人类反思其行为方式、文化模式,深入认识自我;

(5)技术正改变以往冰冷、单调、生硬的面貌,而趋向情感蕴含,参与现实世界人类认知建构;

(6)生态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了解更深,利用与保护手段更有效,为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进一步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持;

(7)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思想,使人类活动突破地域界限,审美方式从物质审美转向信息审美。

2.5.2 创新景观

技术是景观的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得以实现的基础,是推动景观发展的动力,许多景观本身就是技术存在的表现。与全球化时代技术发展相呼应的景观表现为创新特征,不仅体现在材料更新、结构先进、设施齐全,而且有崭新的理论和观念基础,充分展示新技术所提供的可能和蕴含的精神。其发展趋势具体包括:

(1)生态化与自然过程规律相协调,如同生命模式那样,其能源和材料可以充分循环再生;

(2)数字化利用信息技术与环境技术设备对环境物理条件进行参数化和数字化精确调控,并估算出能源与生态效益;

(3)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其功能可对环境作出反应,根据气象、温度、湿度及风力等自然因素的变化而自动调节,创造出高效、舒适、节能和安全的环境;

(4)仿生化不仅在形态上仿生,而且在技术上仿生。利用新技术及材料模拟生物高度完善的性能与自组织进化过程,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的保障系统及其内在机理,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5)虚拟化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4)技术使人在电脑合成的环境里获得进入角色的体验,超越传统空间经验,构造真实和虚幻交织、永恒变化、无限开放,与人互动的环境效果;

(6)信息化成为目不暇接的信息符号贮存地和净化器,通过展示技术的运作方式和揭示技术的内在逻辑,将信息融进人的生活理念和审美需求之中;

(7)低价化借助电脑技术使非批量生产、非规格产品简便而且廉价,从而有条件选用更丰富多样的材料。

2.6 景观形式与内涵的整体趋势

全球化不是同一化,它最大意义在于整合,通过科技使人与自然整合,通过文化使人与社会整合,使人类共享科技的伟大成就,拥有积极的价值观,实现社会共同进步发展。这种整合是动态、不断向前的。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人类、技术与自然正表现为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处微小的技术进展就可能导致各方面关系的大调整,但有些事物和价值是永恒的,如对人与自然生命的尊重,人类情感的交流,生活质量的提高,自我认知的深刻,创造力的展示,文化的持续等等,这些正是现在和未来景观形式与内涵所要表达和追随的。

相对于全球化整合趋势,景观也日益成为一种综合呈现,包括自然被感知的状态,人类经历的环境,技术的展示形态,文化的承载物等。随着自然、人类、文化、技术的拓展,景观正朝着生态、人性、多元、创新方向发展。对环境的关注促成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景观发展;对人类的关怀促成富有情感与精神内涵和舒适、可及、弹性的景观发展;对文化的重视促成国际性、民族性、地域性多元共融的景观发展;对技术的吸纳促成开放、流动、智能化、信息化、仿生化的景观发展。当然在全球化完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阶段性的碍障,带来景观发展的新问题。尤其是技术的拓展容易失控,超越社会实际需求和地域条件的许可,成为自主系统,以至景观与人类真实生活疏离或人类在真假莫辨的虚幻景观中混淆体验,迷失自我。因此,景观的发展在开放性的同时还需具有批判性内涵,充分表现其作为人类自我认识深化,社会行为价值共通,多元文化保护与创造的外显。

3、景观规划设计拓展

3.1 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随着景观的发展,景观规划设计概念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从规划角度,它注重土地的利用形式,“通过对土地及其土地上物体和空间的安排,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5)。”从设计角度,它注重对环境多方面问题的分析,确立景观目标,并针对目标解决问题,通过具体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一般包括宏观的景观环境规划,中观的场地景观规划和微观的详细景观设计三个层次,其涉及对象大到地域综合体,即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形成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小到城市开放空间、道路和建筑物周围空间。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自然与人工交叠的环境,并针对所有形式的外部空间:大尺度或小尺度,城市或乡村,“硬质或软质”材料构成。本文所讨论的景观规划设计侧重于对人类生活环境面貌的计划,即将景观视为一种资源,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使人与景观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生理上的基本需求,是一个充分提升人类生活环境品质的过程。

3.2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的拓展

全球化趋势中景观形式与内涵所呈现的变化和特质展示了景观的灿烂前景,要使景观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规划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 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师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1)不仅考虑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于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3)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人的生命,也尊重自然的生命,体现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4)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 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由人类推动的,人类始终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1)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关注与尊重,使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认同;

(2)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支持;

(3)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性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 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与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1)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2)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3)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4)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 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要求。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观念。具体包括:

(1)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场所;

(2)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3)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4)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 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1)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对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2)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3)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4)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 创新设计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所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1)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语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2)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3)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 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的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1)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2)将审美的生存观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把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3)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4)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3.3 规划设计方法的拓展

观念刺激方法的产生,方法保证观念的落实。规划设计方法的拓展具体包括实现全球化景观发展的相应手段、工具、程序等。

3.3.1 设计手段拓展

应对于生态、人性、多元、技术等设计观念,设计手段拓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

(1)数量化手段分析环境潜力与价值,实现设计的精确化、数量化、严密化,以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

(2)互动式手段借助技术创造微气候环境,根据人的舒适度调整日光辐射、气温、空气流动、湿度等环境条件;

(3)智能化手段设计出可模仿生态系统的过程的景观构造,通过动力装置、光纤传感、电脑程序和“智慧型”材料对环境作出相应反应;

(4)生态工程手段维持生物多样化环境,通过保证一定的庞杂度,实现景观的自组织成长和低度管理;

(5)交叉手段以大量信息、新材料、构筑技术、艺术观念交叉、融合,生成不断发展的景观形式与内涵;

(6)弹性手段以模糊、不定性的多样构成,贯穿从设计构思到发展至完成、建设过程中,不断吸取新颖想法和根据环境现场作调整。

3.3.2 设计工具拓展

近年电脑的普及应用导致了设计工具的大进步。随着全球化发展中信息流通和共享的加强,电脑将发挥越来越大的设计辅助作用,不仅打破静态空间的有限性,拓展设计视野,而且配合人工智能模式,建构奇特复杂的空间和绚丽夺目的色彩,使设计师迅速游走于电脑模型与实体模型之间,成为刺激设计灵感的重要媒介。近年发展起来的虚拟实境(Visual Reality)和虚拟空间(Oyberspace)(6)技术以多媒体形式储存、重现模拟空间,更将促成设计工具的大拓展,它们有以下特征:

(1)永恒性可在电脑上以三度空间再现、复原、创造环境景观,作为设计深化、修正、发展的有效直观工具,而且所有相关设计信息能轻易压缩在光盘中,做长期稳定储存;

(2)无限性虚拟空间建立在电子环境里,可以无限扩张,多样变化,并从互联网络获得大量资料、信息补充;

(3)层次性可层层分离、自由组合,使设计者创作构想有千变万化的组合;

(4)自由性设计所采用的材料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反射性、弹性程度、运动惯性等几乎所有属性都能数值化,并且精确设计和轻易更改,使设计者获得极大的创作实验空间;

(5)回馈性设计信息可迅速深入每一家庭,使设计师与业主及使用者有更多交流,获得回馈意见,进而修正设计;

(6)模拟性可模拟景观建成后环境,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空间效果和现场体验,帮助设计师前期判断和把握发展方向。

3.3.3 设计程序拓展

拓展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方法要求有一个动态与充分回馈的设计程序,具体包括基础研究、过程回馈和后续调整等方面。

(1)基础研究拓展在相当长时期内,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这是因为采用原始的直接观察、访谈记录方法难于迅速收集完整有效的环境行为资料,而样本有限更难以归纳出有代表性、令人信服结论。如今利用电脑的数位特性,可以使研究者通过预设统计程序自动记录环境使用频率、行为轨迹等资料,轻易积累大量行为记录,并以此分析使用者活动、反应模式,作为设计修正的参考。此外,利用虚拟空间环境的再生性,可随时重现特定时空的使用情况和提供追踪观察的充分机会,也成为设计的重要依据。

(2)步骤安排拓展传统的设计步骤是先验式的,即从完整的设计分析再进入到功能布局安排。全球化世界的文化资源共享为后设式设计步骤提供了支持,即可以先提出设计来源,以跨越多领域的哲学、艺术、媒体、科技等内容作为设计主题,然后发展出有机的设计功能。

(3)回馈过程拓展全球化时代信息的充分沟通能迅速将环境中使用者反应传达给设计师,甚至在设计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虚拟空间试探使用者的反应,以及时调整设计方向。设计完成后,也可以继续汇总使用意见,以进一步修正设计细节,及为其他设计积累经验。

(4)使用对象拓展传统景观存在于一定范围内,受到可及性、使用时间和空间容量的限制,只能服务于特定时空的一定数量使用者。全球化时代的信息通畅、迅捷及虚拟空间的实现,使景观可及性和共享性增大,其使用对象可超越国家、城市疆界和时间限制,人们在家中借助网络就可感受到遥远和过去或未来的景观。面对众多的使用者,优秀的设计作品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低劣的作品则会遭到迅速淘汰。

4、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拓展

4.1 中国优秀的园林传统

中国拥有丰富无比的古典园林传统,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巧,反映了中国人对自我及自然的认识与思考。它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不断变化、无比丰富的大千世界,并以独特的方式再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虽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的形式逐渐趋于稳定、程式化,但其精神内涵仍是独特而有启示意义的。这种独特性使中国园林能代表东方园林系统长久地屹立于世界园林舞台中,也使它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中仍然独树一帜,成为全世界人类共享的文化和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的源泉。

4.2 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困境与机遇

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拥有巨大丰富的传统园林资源可供借鉴,一方面又面临着与传统全然不同的现实环境问题,尤其在目前全球化所造就的历史经济与文化环境中,既陷入困境,又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4.2.1 现状困境

(1)传统的中断由于难以找到沟通传统园林情趣与现代审美思想的途径和将传统空间转换为现代生活场所的方式,加上对传统园林技法规范缺乏了解,目前,许多中国设计师正与传统日渐疏离,或者在形式上弃绝古典式样,对传统的造园理论不屑一顾;或者简单地采用仿古形式,不顾环境与功能要求,既忽视对尺度和比例的掌握,也缺乏对古典材料和细部的运用,更谈不上意境营造;还有冠以体现传统神韵的美名,生搬硬套,在传统的海洋中寻章摘句,拼凑局部和变换符号,使景观显得生硬和不协调。

(2)外来冲击国外的各种设计思潮纷至沓来,使很多设计师对外来园林式样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更在具体的设计中随心所欲地借鉴各式各样西式设计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了自己所土生土长的人文环境,遗忘了本土园林文化的滋养。虽然西方富有特色的景观符号和丰富的造型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活力,甚至在理论上开辟了新的方向,但由于缺乏针对环境的具体分析、应用,中国目前景观设计实践变得面目难辨,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西化风格和东拼西凑的怪异形式,导致很多区域、城市景观失去地方风格,既不与当地环境发生关系,也没有历史文化的继承。

(3)市场影响由于1990年代以来中国建设市场的全面拓展,大量的景观建设需求带来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空前繁荣,设计师以积极的个性化语言给设计注入活力。但市场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化运作的负面影响,一些设计师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急功近利,迎合业主与大众,逐渐失去了创作的动力和激情,设计心理趋于投机取巧和操作至上。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景观规划设计虽然在向前发展,日益表现得丰富、多元,但仍然处于困境之中,主要问题是缺少理论,缺少评论,缺少好作品,设计师普遍地存在浮躁心态,浅尝辄止,对景观深层的精神内涵和表层形式结构缺乏真正深入持久的探索和追求,陈旧的保守观念和生吞活剥的西化模仿时时干扰着规划设计创新的步伐。

4.2.2 巨大机遇

(1)文化碰撞全球化正突破世界不同文化的隔阂,中外文化大碰撞,为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带来一个更为广阔的借鉴和比较的视野,使设计师可以用新思维、新角度审视传统,并将其精神、形式转换入世界的当代景观语境;

(2)开放社会全球化中的信息高速流通使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国以各自富有特征的设计语言对话。中国传统园林富有地方性的特征和悠久传统,可以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获得延续、发展;

(3)公众参与全球化导致“全球意识”的成长,使公众认同公共价值和批判标准,并对社会事务积极参与。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必然大大提升其景观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反过来影响设计师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准,创造高品质景观环境;

(4)先进技术全球化发展中信息的广泛交流使中国设计师拥有广阔的视角、丰富的素材库和新锐的观念,而新材料及结构的应用又激发设计师创造新颖的景观形式和追求崭新的视觉效果;

(5)广阔市场景观设计的市场化虽然会带来利益化运作,但扬长避短,也可以通过竞争促使设计进步,并使景观设计朝向更符合人性、更多样、更有特色的方向发展。

4.3 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全球化背景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一个空前复杂、充斥着各种干扰的创作境遇。中国景观设计师要在新世纪拓展设计方向,就必须了解传统,继承和发展传统,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国景观规划设计优秀品质,致力于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图景中建立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现代中国景观,而非仅仅以古典园林的存在,作为一个僵化和单调的文化他者的标本。

4.3.1 继承与发展传统

中国传统园林经历漫长的发展时期并达到过高度成熟阶段,它的许多设计观念与手法是有恒久启示意义的,例如与诗、书、画结合,追求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结合人的视觉规律所发展出来的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结合自然山水环境的挖池筑山布局方式等。当然继承传统是一个领悟传统并参与到传统发展之中的过程,今天的设计环境毕竟与古代有很大区别,在继承传统中必然要有所取舍,要留取那些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质,有恒久意义和对今天设计有启示的方面,而舍弃那些阶段性、片面的、僵化的方面。寻找到适宜新时代的载体去容纳传统园林特质,将传统园林中最具活力的设计观念与现实环境及未来发展空间相结合,将传统园林最具特色的设计手法转换成现代视觉表象下的崭新空间形式,最终把传统园林的内在精神、地域形式转换入世界的当代设计语境。

4.3.2 融入全球化

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融入世界,以开放的心态提升理念,发展设计工具,共享信息资源,吸纳一切有益的外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为我所用。但是,融入全球化并非意味着一体化,吸纳的前提是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与纯洁性,要反对抛弃中国优秀园林设计传统,肤浅西化,极力模仿外来景观设计表象的“拿来主义”,而以自己的本色特征与其它设计思想相交流、对话、碰撞,并激发出创造的活力。

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只有融入全球化才能意识到地域性的存在和意义,也只有保持地域性特征,才能在全球化世界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全球化和地域性因开放的设计观念而实现辨证统一。

4.3.3 积极创新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崭新的观念和生存、生活方式,全球化社会中充斥着更多机会、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的自由度,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可以从这里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藉此创造出一条全新之路,即通过发掘现代丰富的生活资源而创造出更有活力和个性的新时代景观,使景观更多地涵盖自然、生命、健康,体现美感、伦理、想象。可以针对现代社会迅捷密切的互相联系,将景观设计的重点集中于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观念;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有力支持,使景观形式更多样化、更具弹性、容纳更多功能,实现人类与景观环境多元的高感度接触;可以在设计中提供更多的参与创造的实验性空间,满足现代人类的个性发挥与想象力的填充;可以通过人性化的环境塑造,强化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空间的融合,体现生命与自然的永恒互动,回归中国人文精神中“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

总之,全球化趋势中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必须依托于对本民族园林遗产的反思,对当前境遇的洞察以及对日益多元化世界的体认,它对古今中外景观形式的借取、转挪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创造或通过借用这些形式创造出更有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风格,并以此去面对中国的现实文化、环境问题,去透视中国人的生存本质和未来理想。

5、结语

全球化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它已经在发生、进行着,并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动。人类的文化、技术及其所影响的大自然在日新月异地拓展,相应的景观形式与内涵也在拓展,人类需要重新认识、界定其面对的景观,通过规划设计为其现在和未来的呈现开辟新思路和方向。结合全球化的特征,使景观符合人类的根本需求,体现自然生态机制的平衡,表达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展示全球文化整体发展中的地域变化特征,揭示地域文化的真实根源。并由此发展出实现上述观念与目标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法、手段、工具、程序。

对于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而言,更需要主动地应对全球化,正视问题,抓住机遇。一方面积极接受外部信息、资源和能量,借鉴国外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与手法,利用最新技术大胆创新;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固守中国特色,以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园林精神,按照中国人的审美取舍与欣赏方式,表现情景交融的内涵、精致细腻的风格和独具一格的形式。以开放性和独特性营造出更具持续性和良性循环的中国现代景观。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而且在现实中是不均衡发展的,其中充满了渗透与被渗透,覆盖与被覆盖,影响与被影响的动态变化,虽然其进程逐渐被理性修正,内涵越来越丰富,精神越来越宽容,方向越来越多样,但仍然会有许多东西被同化、吞并乃至消失,因此,要及时去发掘它的价值,使其有全球共享的基础。尤其对于那些经济文化水准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不仅是技术与方法问题,更多的是愿望和个性问题,只有主动走出去,拓宽视野,带着新奇并加以分析,才能独创性地融入世界,与时代同步。

[注释]

(1)[德]汉斯·彼特 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张世鹏等译,冯文光校,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国外城市规划,2/1999

(3)SOHO:意为小型化办公和家庭办公,指通过电脑网络技术实现工作环境分散化,工作过程个性化的一种趋势。

(4)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借助直觉式人机界面,将主观意识融入电脑建构的虚拟三度空间环境,及与其中的虚拟图

象、物体或人格产生自由互动的一种行为经验。

(5)Simonds, J.O., Landscpe Architecture: 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 New York: McGram-Hill,1977

(6)虚拟空间(Oyberspace):通过人为技术建构,以多媒体形式储存、重现,以人类感官体验和模拟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胡咏、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2)[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陈峰译,创造一个新文明,上海三联书店,1996

(3)[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