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进行森林防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进行森林防火范文1
[关键词]:现代生态林业;重要性;发展措施
[引言]:我国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方针政策,发展现代林业很好的契合了我国的发展战略,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具有极好的生命力。我国现代林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同时不断提升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将城乡差距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产生背景及其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相对困乏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衍生了许多次生灾害,例如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雾霾天气的加重、气候异常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如果人们再继续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过度采伐,将会对整个森林系统造成恶劣的影响,这将成为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建设现代生态林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好生态、资源,同时还要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对林业资源砍伐以满足林业市场需求的同时,及时做好优质种苗的种植工作,既可以促进林业行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达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
2、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问题概述
所谓的生态林业工程主要是指结合生态学、林学和相关的生态控制论原理,对自然资源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现状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将各种生物种群进行人工匹配结合的生态系统的工程。主要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它是目前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如今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断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在发展的^程中,人们要不断放慢步伐,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寻求平衡,如今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3.1 加强保护森林资源
第一,要加强资源的有效管理。并积极有效的做好林业地区的征地占地用地的报审工作及其核批的工作服务,同时要服从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需要。第二,要加强森林的防火意识以及工作的需要。各个部门应进一步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的实施,同时需通过多种模式与方式对森林防火知识进行全面的宣传,提高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学习森林防火知识。并且可以把森林的防火工作纳入年度业绩的考核内容,制定森林防火的责任,健全森林防火的各种机制。最后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损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惩罚力度。严厉查处森林的火灾肇事者,根据后果的严重性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决不宽容。要不定时的开展专项的、秘密的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以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
3.2创新现代林业发展的相关科技
对林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内在要求,对于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增强绿色增长的动力。加强林业科技的应用效果,首先需要对现在能使用的林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对林业科技体系进行全面的建设工作,并将其进行有效的推广,同时在各级林业区域进行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健全工作,这样能够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强化,并且对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其次还需要对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创新,增强林业服务体系的良好应用效果,从而不断增强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再者还需要对现代林业的管理规范进行有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具体的管理规范进行现代林业的发展工作,这样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3增加多元化资金投入
技术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是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支柱和基础,增加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来源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解决问题。因此,我国林业部门应在适当和稳定的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采取不断的自身投入措施,如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等,充分有效的解决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困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于林业技术创新产业应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责,给予更多的政策性帮助,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各部门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调动。
3.4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政策指引
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过程中,应从中央、地方政府和政策方面对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进行指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创建出令众人满意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在现代生态林业的建设中,尤其是牵涉到退耕还林、放养生物等措施,以及与之有关的生态防护型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影响到地方上的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在具体的林业工程进行实施的时候,受到利益影响的地方人就会与林业工程的实施产生利益冲突,林业工程的建设实施就会受到阻碍。任何计划不管设计的多完美,在实施的时候总会有预料之外的困难发生,就算是政府已经制定好的政策在社会上实施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加强中央、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引,积极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等难题,使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实施顺利进行。
结语
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是我国在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各项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森林防火范文2
关键词:消防;农村防火;安全管理
1昭觉县概况
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纬27°45'-28°21',东京102°22'-103°19'之间,属川西高原雅砻江温带气候区,冬季干寒而漫长,夏季暖和湿润,森林覆盖率较高。昭觉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1个镇,46个乡,共267个村,835个村民小组;人口约27万左右,彝族人口占97.6%,是我国彝族人口大县。昭觉县以山原地形为主,山林、林地较多,农村居民多就地取材,房屋大多为砖木结构,居民常以明火造饭、取暖等,加上农村电气线路老化,防火设施落后,对广大人民群众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2农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2.1农村整体消防意识淡薄农村消防意识淡薄主要因为:一是由农村所处地理环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房屋等各类地上建筑原料、风格;处于四川西南部的昭觉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封闭落后,广大农村房屋构建过程中对“防火”意识缺乏。二是由于村干部职责定位不是以防火为主,村干部个人防火意识、能力较差,对农村防火宣传不到位,使本封闭的农村无法获取更多相关防火知识、信息。三是村一级无相关专项责任或负责人员,进行长久、持续的火灾宣传;村干部多是针对季节性的作物秸秆焚烧、森林防火等做宣传。2.2农村生活方式是火灾发生的主要隐患山地占昭觉县总面积的89%,交通相对闭塞,经济落后,2013年昭觉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1.45亿元。多数农村多就地取材,利用树木或庄家秸秆作为造饭、取暖、农家化肥制作的原料。房屋、棚舍多为木头与少量砖头或石头混搭建筑。在自己房舍周围通常堆积大量农作物秸秆、干燥树木,一些家庭在自家灶台周边、屋顶亦堆有大量的干燥柴禾。多数农村家庭因节约角度考虑,许多塑料制品的废弃物也收集起来堆放在一起,这种无分隔居住结构和大量使用明火的生活方式大大的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概率。2.3农村防火设施缺乏首先,昭觉县平均海拔2170米,267个村中大多数都属于山原地形,交通极为不便。对于一些偏远地方或距离相对较近但道路较差,当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辆不能迅速到达,及时、有效的开展扑救,往往消防车到达现场时损失已经无法挽回,村民为此对消防部门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容易让彝区农村消防宣传和教育管理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其次,农村所修村道路相对比较狭窄,多数村民住宅距离村主道路较远,救火车辆根本无法靠近,赶到现场的消防车辆要连接几百米水带才能展开灭火行动,大大降低了灭火效率。再次,高山水源匮乏,部分村镇自来水管还未普及,村民利用水管由山顶引用天然雨水,设施简单陈旧,没有压力,消防专用水管几乎没有,村民扑救初期火灾面临无水可用状态,消防车辆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现场进行灭火,一旦水用完,水源将无法保证。2.4专门性防火人员缺失村委委员会成员和小组组长均为农村生产发展所设,对于防火一般是季节性的宣传。义务消防员缺乏,村一级又无专门性宣传人员,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发生火灾时缺少足够的人力进行扑救,致使彝区农村整体抗御火灾能力薄弱。2.5新电器、煤气的不规范使用,加剧了火灾的发生因通过务农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农村青壮年和年轻妇女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农村基本属于老人和小孩等弱势群体。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都会购买各种新电器,或开始使用天然气、煤气等。而老人、小孩知识和能力非常局限,在使用这些现代性电器时很容易因不规范的操作而导致火灾的发生。
3改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的建议
3.1进一步普及消防宣传教育第一,落实《消防法》、《四川省消防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专兼职消防人员应根据自己所在区域内村、组数量制定逐村普宣计划,对于防火的重要意义、价值、以及其他一些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行为、受处罚行为等进行宣传教育。第二,加强防火常识宣传。消防人员应加大对乡、村干部和乡村老师、学生等基层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通过他们将消防知识和防火常识传递到千家万户,从而有针对性的普及防灭火常识,有效预防和扑救初期火灾。第三,普及新电器、燃气使用知识。在火灾知识普及或火灾预防宣传教育过程中,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或留守老人所在家庭,应当进行必要的新电器、燃气使用知识普及,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规范操作,避免不必要的火灾事故发生。3.2因地制宜改变宣传方式农村进行防火宣传通常大多以村公务展示栏中进行宣传,或在村委会周边张贴防火类壁画,或者在村里某处建筑写上“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等标语,或者针对某次节日进行消防传单的派发。这就需要注意,如果农村多为留守儿童或留守老人,就需要考虑其“不认字”这一问题,宣传并为其所知道。因此,消防队员因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做出宣传方式的调整。3.3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防火设施的完善是减少火灾造成损害的重要保障条件,一是要结合彝家新寨建设,搞好消防水源修建,对于彝区农村来说,缺水是长期的普遍性难题,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修建生活和消防两用水池,平时,满足生活用水所需,关键时刻可备灭火所用。二是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发生火灾是大家所期望的,一旦发生火灾,一些简单实用的器材就能派上用场,解决大问题。3.4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队伍建设首先,防火宣传教育培训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只有拥有大量专业消防知识的人员才能做好宣传,搞好教育培训。其次,对于广大农村来说,灭火不仅需要专业人员,也需要大量兼职人员,因广大农村山高路远,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不可能及时到达火灾现场。这就需要在农村设立大量专兼职和义务消防人员,当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扑救初期火灾,将损失降低到最小。3.5与基层政府、基层村组织联动消防宣传工作、防火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基层人民政府、基层村组织的大力支持。甚至日常性的一些宣传工作、防火工作就是它们在组织实施、管理。需要与他们建立一个联动机制,共同提高农村防火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进军.农村消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2005(5):103-104.
[2]许福军,郭树林.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业务培训教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114-117.
[3]魏诚诚.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西江月,2013,42(20):98-101.
如何进行森林防火范文3
【关键词】:市场经济;生态公益林;建设问题;措施
1、生态公益林的概述
在我国森林主要分为经济林和生态公益林两种。顾名思义,经济林是为了创造商业价值,生态公益林是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促进人类的经济生活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森林。
生态公益林在作用上可以分为防护林和特殊用途林。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作用。特殊用途林则是自然景观、国家森林公园、科研林、边防林、名胜古迹等林木。
生态林相对于经济林而言,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高,经济价值低。因此,如何在维护林农经济利益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建设生态公益林所耗的直接补偿,是推动生态公益林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课题。
2、 建设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性
2.1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提升,旅游业因此兴起,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爱。据有关数据显示,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保护自然、文明、高雅的旅游形式,是人们探索自然、发现自然的一种体验,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表现。因此,建设生态公益林,可以利用公益林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发挥生态旅游的作用,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2.2社会发展的需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类对自然的过分索取,导致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恶化,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当前的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沙漠化等现象都是很明显的例子。因此,建设生态公益林,维护生态环境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倡导,并成为了时展的主题,可见建设生态公益林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1]。但是,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水平有限,无法拿出大量资金进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
3、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3.1财政支出不足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以获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的,没有突出森林建设的经济性,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生态公益林的经济补偿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生态公益林多建设在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较差的山区,当地的政府财政能力有限,财政支出不足导致很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而生态公益林在建设中又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和资源[2]。这种需求与支持相违背的现象,导致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3.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建国之初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对法律法规进行了完善,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法治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绿色生态经济的产生,我国关于这部分的法律法规还在探索和完善中。当前关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薄弱,没有细化成具体的法律条文,相比之下法律约束力和执行力也很低。为了弥补法律上的不足,我国建立起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补偿机制,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具体实践,其在补偿标准、落实、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法律法规的薄弱,补偿机制的漏洞,导致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举步维艰,经营管理十分困难。
4、 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措施
4.1加大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l展,但市场运作具有一定的弊端,必须要由国家对此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林建设也应该加大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
生态公益林区别于经济林,其是以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所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实施优惠政策补贴,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是确保整个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根据对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央林业部门是主要的投资主体,这种单一的投资方式,导致投资无法满足建设需求,需求与投资失衡,资金不足问题十分明显。在公益林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多数工程项目资金存在落实不到位,长防工程财政补助甚微,甚至没有投入等现象,这些都导致生态公益林建设问题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必须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根据不同地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不同特点,改革财政支出,改革财税,投资机制等,联合银行、金融信贷等多种投资形式,拓宽投资渠道,建立起有利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税收体制,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2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法律法规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其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和未来的会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功利千秋的大事,所以生态公益林建设必须要具备持续性的特点,逞一时热情是无法持续的。因此,国家要积极完善有关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法律法规,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对生态公益林的所有制、投入机制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将其纳入到我国法律系统中去,切实保障生态公益林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在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法规时,要明确生态公益林的地位、作用,突出其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和子孙后代的有利价值。
生态公益林建设不是表面工程,其不仅具有改善环境,净化空气,维护人们身体建设,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还具有带动旅游业、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经济作用,是一项改善民生,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事业。因此,国家应该提高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视,将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法律法规,对涉及到的投入体制、管理体制、资产性质以及使用体制等都要进行明确的规定,以此来确保生态公益林的投入资金得到科学的落实,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顺利实施。
4.3制定健全的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
第一,健全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体制。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就成为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部门,所以国有资产的监管者要按照国家法律要求和资本构成方式,对责任、权力和利益三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并成立专门的经营管理部门对生态公益林实施共同经营管理的模式。以往我国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上主要采取的是财政预算拨款事业单位投入的机制,这种单一投资渠道已经无法满足公益林建设的需求了,所以在此基础上还要引进企业化的产出核算管理体制,将生态林建设的资产进行评估并将其纳入到国家资本金管理范畴之中,进行资产化经营。在经营管理的过程要对投入和评估进行严格、全面、科学的考核,保证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果。
第二,健全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措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社会效益决定其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所以其在经营管理中要坚持由地方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并分配到具体的部门进行分级负责,然后利用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确保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具体的经营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向:首先,明确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范畴,汇总经营的状况,落实经营管理权;其次,加强公益林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乱砍滥伐,可以采取封山造林、人工育林、改造补植等方法,保证物种的多样性,造成出多层次、多树种、立体复式的生态公益林建设结构,最大程度的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最后,建立完善的生态公益林建设监督监管体系,对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情况(建设面积、物种多样性情况、病虫害情况、人为破坏情况、其他自然情况)等进行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并根据所获得的监控信息采取及时而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顺利完成,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
4.4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
第一,明确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生态公益林建设突出的是森林的生态价值即: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这对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需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经营者的利益要求进行补偿。在被划分为公益林之后,就不可以进行商业砍伐,也缺失了森林的经济效益。林农作为生态公益林的主要经营者,一旦森林被划分为公益林就不再具有经济利益了,那么给予经营者合理的补偿,建立起合理的补偿制度尤为重要。其次,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不平衡决定必须要进行公益林效益补偿。生态公益林一般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获得生态效益的确是整个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的生态效益更加突出。这也就出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资源建设生态公益林,发挥其生态效益,而相对发达地区却无偿受益的现象。因此,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不平衡性要求必须要进行公益林效益补偿,调整投入与产出的地域差异所引起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错位,进一步推动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再次,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决定必须要建立补偿机制。目前我国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的生态林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林建设的造林费用;二是生态林的保护费用;三是生态林经营与管理的费用。这三方面补偿的缺失,导致生态公益林建设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甚至会影响到公益林区划的稳定性,增加管护的难度。最后,环保意识的提高需要建立公益林补偿制度。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和政府也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关于公益林建设的是探索和实践正在不断的增多。生态公益林是改善环境的主力军,在生态环保意识的推动下,建立公益林补偿机制也是时代的选择。
第二,确立补偿的标准。首先,分析补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最重要的就是资金问题,所以分析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确保所建立的补充标准要与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生态质量。生态公益林补偿不仅要考虑保护级别和面积,还要考虑公益林质量(物种多样性、面积适宜度、美学、自然性)等;三是生态位置。不同位置的生态林受环境影响其生长和发育也存在着差异性;四是权属问题。清楚生态公益林规林农个人还是集体所有;五是经营管理者的实际损失。生态林不具备经济效益,降低了经营管理者的经济收入,在制定补偿标准时需要将其考虑进去。其次,确定补偿主体。根据生态公益林发挥的效能和享受的对象不同,要分层次划分补偿主体。一方面明确收益的对象,只具有生态功能的这部分补偿由收益地区、部门、集体或者个人进行承担。另一方面不具备明确的收益对象,全民都可以享用的这部分补偿由政府承担,具体的可以由中央、省级、市级、区县级进行协同补偿。最后,确定补偿类型。生态公益林的补偿主要是补偿给公益林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所以要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逐渐实现投入补偿、经营管理补偿和经济损失补偿。在具体的补偿中要考虑的主要补偿要素有:林地的投入、基础建设投入、风险投入、经营管理投入、失去经济效益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第三,明确补偿资金的使用。首先,国家资金周转困难期的资金使用。生态公益林的地理环境导致见效时间较长,所以要对林区重要位置、生态脆弱区重点补助。加强林区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森林防火、病虫害等问题的防治和管理。补助资金多倾向位置重要的自然保护林区;其次,国家资金明显增加期的资金使用。一是加强管护的力度,并补偿生态林经营管理者的经济损失。二是将多于的资金用于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上,这样更有利于公益林的可持续性经营;最后,国家资金充裕期的资金使用。当国家资金充裕时可以对不同的生态公益林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尽可能购买全部的生态公益林,将公益林统一归属于国家管理,方便对公益林进行抚育和改造。归属于国家统一管理的生态公益林不再需要任何补偿方式,国家只需要在公益林的管护和改造上增加资金投入,这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益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尖锐。从当前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公众已经明显的意识到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环境为代价,要大力保护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优势和价值也因此而突出。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明确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紧迫性,科学分析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推动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森林防火范文4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开设这门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地、探究式地解决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2]。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首先是学生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部分和劳动与技术部分,学习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实际给出,在学习过程中就提倡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性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部分,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参与活动和研究等一系列步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主要作为以上三个部分的载体,其本身就明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大特征,是由自主性所引发的。
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中牵涉的知识、技能一般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的。信息技术部分大力提倡课程整合,反过来其它学科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课程整合。劳动与技术往往与制作、创新、发明联系在一起,,也明显体现综合性,新的七年级教材就非常明显体现这一思想。
再次,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后应有一定的反馈活动,如报告会,成果展览,小发明,科技制作,写论文,演小品,演讲等,甚至是专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教育环节的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计划要求所有学科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探究性教学,这种课是属于该学科内部的探究性学习,而综合活动实践课则突出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即不属于任一学科内容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借此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综合能力,这种作用是学科教学所达不到的和不能替代的。下图为新老教学体系中教学思想的变化。
旧新
的的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思想综合
教所有学科:教各科的内部的实践
学学有教材的学科:综合活动课活
体各学科独立的教学思想体各学科独立的动
系系教学思想和方法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升学考中的体现:自02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已提出高考、中考的各学科均有综合探究性的大题目,并努力在其它题目中体现这个思想,特别是高考的X科目,除了希望实现大综合外,还要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占15%-30%的目标。这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不断朝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方向发展,显然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这个评价思想会得得到进一步加强。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原则、目标、基本内容范围、教学时间由教育部制订,学校或其它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改变,。但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没有教材(不提倡编写学生用书)、形式不固定,相对学生而言,指导师可以不固定。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当地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形式,可以自编教学提纲。一般只针对一项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如小发明、书法、集邮、小学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等,并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内容、形式可以相同,但两者的发展方向不同。
4、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关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的课程,课外活动是针对数量较多的部分学生的,如有些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兴趣小组则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往往带有竞赛辅导的作用,如信息学奥赛,航模、书法、运动队、科技等各种小组开工存在的活动等。可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以实践为主,锻炼综合能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针对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排除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以专业和钻研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内容上互有关联,时间上可以互相穿插。要注意的是要朝各自的特征方向发展,不能是简单的代替。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有关问题
1、理清四部分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四部分并不是平等的和同类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和重点,其它三个部分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和特有教学形式,但同样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把这四个部分归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原则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四种课型,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课型是在传统的课型上进行改良的形式,主要为自身教学目标展开的,这里不展开论述。
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四部分关系是: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展开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完成较为简单的,带回有意义且一时不能解决的(注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不一定来自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后续的活动则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究、调查和学习,直到课题完成,最后向外界课题的成果(反馈性活动)。这整个过程会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和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性劳动,用于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工具和辅助反馈性的活动的实物等方面。
下文所讲“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围绕研究性学习的部分。下图是四部分的关系示意图。
信息技术
狭义研究性
学习
广义研究性学习
劳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2、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障碍: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思想,这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的原因或需求,也成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思想障碍。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放远眼光,努力学习,转变思想,才能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
3、理想的师资结构和当前形势下的师资调配措施:基于四部分的关系,理想的师资结构应有两种专职教师和两种兼职教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方面是专职,另两方面则由各学科教师兼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专职教师,但一般学校应有一二人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教科室主任负责研究性学习,政教处主任负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省的新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独立出来,劳动与技术(原称为劳动技术)则是半独立,它们都有规定的课时,指定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说明了上文所述的四部分关系和理想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情况是:本学科刚起步,一缺广泛而正确的的思想认识,二缺操作经验,三缺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按要求开足课时。如何配置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1、缺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其它教职工兼职,以保证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2、要对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包括一些各级文件要求。通过培训,形成氛围,从而培养一批本学科的带头人。3、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4、学校要通过制订管理条例来督促教师不占用、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课时分配。5、排出专门时间开展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4、探究性学习选题[5、6]: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虽然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但在确定具体课题时,应定位在一个较大领域,如人与自然(科学),人与社会(人文),自我关系(心理),人与文化(文化艺术),或者象工程技术(技术),社会危机(人文)、经济现象(人文)之类,作为指导师,应该熟悉以上各大领域内包括哪些小的领域或具体的可选内容,如: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饮食与健康、情绪调节,消费观念等。当然,这些课题本身可能在几个领域中交叉。当一个主题确定后,一般会有所侧重于某些教学的学科,例如:对乡土历史、人文情况研究的,侧重政史地方面;联系课本,进行实地污染调查,即侧重理化生。如果选择范围在一个学科内部的课题,主要由该学科教师安排探究性学习,超出一个学科,又在一个大领域内,带有专题性的内容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教材的选用和证订原则: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配套材料的征订比较混乱。我们依据的原则是(1)、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任何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及教材的配套材料,必须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未经审定的,应立即停止使用”。(2)、试用教材通过教研室征订,正式教材通过新华书店证订。按目前情况,作为试用教材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四选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教研室证订,初中劳动与技术
教材(每学期均为多选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新华书店证订。各中小学校和证订工作相关的单位,应密切注意下一学期的订单,注意是否有变,并在弄清其性质后再行订购。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
因综合实践活动有四种课型,对应的也有几种不同备课的形式或方法。信息技术技术课的备课与普通学科的备课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不同层次学生作帮助。本文的第五部分中给出比纲更详细的参考内容,活动形式则根据有关原则和实际情况,由指导师自行设计。根据《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等材料精神,我们认为备课的总思路是“学校定方向,教师分组集体备课,个人指导实施”三层次备课。
第一层次: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由于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讨论会,确定本校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课时安排和功课表编排方法,指导师聘任方法以及活动前后有关的与校外联系,学生组织什么样的反馈活动等等相关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校级会议能一学期召开多次,则更好。
第二层次:以年级为单位,教师分文理两小组讨论本年级学生一学期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请某些学生参加。注意:供选内容一般是单一性,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每次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再安排时间,场地,费用等,确定分组形式和指导师人选。分组形式可以是按原来的班级进行,如有些内容是与个人能力爱好关系不大的,也可指导师给出可选方案(可以多个),学生自愿选择而分组。本层次应每一到两星期进行一次。
第三层次:教师分组同上,频率同上,加上选聘的指导师,详细准备综合活动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指导师单独统筹,进一步考虑,付诸实施。
在实施中,有一些具体情况,如:二三层次的备课可能连在一起的;全年级一起活动;对一组学生的活动同时有多位指导师;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一学期集中安排一到两次,研究性学习分配给各班任课教师。
学校安排举例:一学期教学时间共17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劳动技术每周一节,实际各用15节,多余4节,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探究性学习共17*2+4=38节,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安排1、远足为主要内容,(远足中调查,采集,回来试验,制作标本、展示板和中华节,详细本处略)一天计7节,2、对社区中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人群健康意识方面进行调查,用于研究性学习(联系初一科学的生理卫生部分内容),再将结果制作成展览板,进行针对性小发明,制作实物在社区中用各种形式宣传。安排不连续的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共7节。两项内容全段教师有所侧重地分工,共同承担指导师角色。这样前七个星期的课已统一安排。接着10周的每周2节,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探究性学习由各任课教师分担,分别上侧重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探究性学习,因有10门不同学科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两次,每次一节或两节,共25节。第二层次的备课采用学科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
变化举例:因担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较少,后10周中再安排一个或下午两个下午或一整天用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余时间仍是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只是总周数减少。
五、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及选择注意事项
(一)、中小学生常见或重要的活动内容
1、中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礼仪教育2、法纪法规教育3、各种安全教育4、学习方法指导5、走向社会他人交往、基本人际交往能力训练6、科技小发明7、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学习8、手脑并用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右脑的训练。
由于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活动,形式绝不应是讲授式,而应是学生参预活动(为主),也参预准备(为辅),如智力抢答式,猜谜语式,制作并参观展览式,先学生自学、提问,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看展览、听讲座、看电影等(代答疑),最后写论文,写心得,演小品,小制作等反馈活动。
(二)、中小学生均可选择的一般性活动内容
1、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班刊、校刊(校内部分),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成人工作一日体验,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科技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调查、人文考查、探究性实验、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各种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体验或尝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对待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3、文体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器乐、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欣赏、体育比赛、国防体育、登山、远足等形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认知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三)、侧重中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读书节活动、时事报道、主题班会活动课、社区服务活动、专题夏令营、学习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学法训练活动、智能训练活动、家政、职业指导、走向大自然生物班等自然兴趣组、科技节活动、科技“三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劳技兴趣小组、
(二)、(三)部分因是可选择的内容,建议学校确定课题,教师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确定某内容的指导师,学生根据公布的指导师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的模式,也可以按班级指定内容。学校确定课题时,校长、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体商量,要充分考虑课时和课题数量、难度的关系;教师集体备课时,以本年级教师为主,其它相关教师,有关职工,如实验员,或社会上有关聘请的人员要一并参加;确定的指导师可以是本校教职工,或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学生必须人人参加,每课不缺。
(四)、课题详细举例